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哉月。
【校】 “欲斷”,四卷本甲集“欲”作“中”。
“白石”,四卷本“石”作“首”。
“側”,四卷本作“仄”。
【啟勳案】 之是先生從弟,有母在南。
先生《西江月》詞“壽之弟新居落成”中,有“先向太夫人賀”語。
家浮梁,與上饒鉛山接境。
文采風流,殆肖先生。
參觀伯兄著《先生年譜》之“發凡”。
生查子 山行,寄楊民瞻 昨宵醉裡行,山吐三更月。
不見可憐人,一夜頭如雪。
今宵醉裡歸,明月關山笛。
收拾錦囊詩,要寄揚雄宅。
又 民瞻見和,再用韻 誰傾滄海珠,簸弄千明月。
喚取酒邊來,軟語裁春雪。
人間無鳳凰,空費穿雲笛。
醉裡卻歸來,松菊陶潛宅。
【飲冰室考證】 民瞻名籍待考。
集中與渠唱和詞凡七首。
右四首見甲集,餘見丙、丁集。
尋文知是信州朋舊也。
念奴嬌 賦雨岩,效朱希真體 近來何處,有吾愁,何處還知吾樂。
一點凄涼千古意,獨倚西風寥闊。
剪竹尋泉,和雲種樹,喚做真閑客。
此心閑處,未應長藉丘壑。
休說往說皆非,而今雲是,且把清尊酌。
醉裡不知誰是我,非月非雲非鶴。
露冷松梢,風高桂子,醉了還醒卻。
北窗高卧,莫教啼鳥驚著。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賦雨岩”。
“寥闊”,四卷本“闊”作“廓”。
《曆代詩餘》作“廓”。
“剪竹”,四卷本“剪”作“竝”。
“閑客”,信州本“客”作“個”。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閑确”。
“未應”,四卷本“未”作“不”。
“雲是”,《曆代詩餘》“雲”作“覺”。
“露冷二句”,四卷本“風高”與“松梢”倒置。
【飲冰室考證】 雨岩為上饒附郭名勝,故家居時遊詠頻數。
【啟勳案】 查上饒附郭無雨岩之名。
《輿地紀勝》:“永豐縣東南四十餘裡有雨石山。
《舊經》雲:歲旱禱之多應,故名。
山西有岩,洞有石如螭盤、如虎跳、如鶴立、如鸾翔雲。
”以次首《摸魚兒》之詞題證之,當即此處。
永豐東南正與上饒接壤也。
摸魚兒 雨岩有石,狀甚怪,取《離騷》《九歌》,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名《山鬼謠》 問何年、此山來此,西風落日無語。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溪上路。
算隻有、紅塵不到今猶古。
一杯誰舉。
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
須記取,昨夜龍湫風雨。
門前石浪掀舞。
四更山鬼吹燈嘯,驚倒世間兒女。
依約處。
還問我、清遊杖屦公良苦。
神交心許。
待萬裡攜君,鞭笞鸾鳳,誦我遠遊賦。
石浪,庵外巨石也,長三十餘丈。
【校】 調,四卷本甲集作“山鬼謠”。
“太初”,《曆代詩餘》“初”作“虛”。
“溪上路”,《曆代詩餘》“路”作“住”。
“誦我”,《曆代詩餘》“誦”作“送”。
蝶戀花 月下醉書雨岩石浪 九畹芳菲蘭佩好。
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
寶瑟泠泠千古調。
朱絲弦斷知音少。
冉冉年華吾自老。
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
喚起湘累歌未了。
石龍舞罷松風曉。
又 用前韻,送人行 意态憨生元自好。
學畫鴉兒、舊日偏他巧。
蜂蝶不禁花引調。
西園人去春風少。
春已無情秋又老。
誰管閑愁、千裡青青草。
今夜倩簪黃菊了,斷腸明日霜天曉。
【啟勳案】 前首見四卷本甲集,此首見乙集。
用前韻,當是同時作。
洞仙歌 訪泉于期思得周氏泉為賦 飛流萬壑,共千岩争秀。
孤負平生弄泉手。
歎輕衫短帽,幾許紅塵。
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
人生樂行耳,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 【飲冰室考證】 讀此詞,知後此期思蔔築,機已動于此時矣。
【啟勳案】 期思在鉛山縣。
據辛敬甫所編《年譜》,謂“瓢泉在鉛山縣期思市瓜山之下”,則期思乃一市鎮也。
菩薩蠻 雪樓賞牡丹,席上用楊民瞻韻 紅牙簽上群仙格。
翠羅蓋底傾城色。
和雨淚闌幹。
沉香亭北看。
東風休放去。
怕有流莺訴。
試問賞花人。
曉妝勻未勻。
【啟勳案】 雪樓乃先生帶湖宅中之一樓。
此詞不見四卷本,唯信州本有之。
似是與《最高樓·和民瞻》一首同時作。
醜奴兒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 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
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
青旗賣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隻消山水光中無事,過者一夏。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潇灑。
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
卻怪白鷗,觑著人、欲下未下。
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别有說話。
【校】 調,四卷本無“近”字。
“兒價”,四卷本甲集“兒”作“時”。
“人家”,四卷本“家”作“間”。
“過者”,四卷本“者”作“這”。
【啟勳案】 讀“舊盟都在”一句,知此詞當作在“盟鷗”之後。
《輿地紀勝》:“博山在廣豐西二十裡,古名通元。
峰以形似廬山玉爐峰,故改今名。
唐德韶國師建刹其中。
寺後有卓錫泉。
” 江神子 博山道中書王氏壁 一川松竹任橫斜。
有人家。
被雲遮。
雪後疏梅、時見兩三花。
比著桃源溪上路,風景好、不争些。
旗亭有酒徑須賒。
晚寒咱。
怎禁他。
醉裡匆匆、歸騎自随車。
白發蒼顔吾老矣,隻此地、是生涯。
【校】 “比著”,四卷本甲集“著”字脫。
“争些”,四卷本“些”作“多”。
“寒咱”,四卷本“咱”作“些”。
清平樂 博山道中即事 柳邊飛鞚。
霧濕征衣重。
宿鹭窺沙孤影動。
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明月疏星。
浣紗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校】 “霧濕”,四卷本甲集“霧”作“露”。
“窺沙孤”,四卷本作“驚窺沙”。
“明月”,四卷本“明”作“淡”。
又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校】 “吳音”,四卷本甲集“吳”作“蠻”。
“卧剝”,信州本與《曆代詩餘》“卧”作“看”。
從四卷本。
又 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饑鼠。
蝙蝠翻燈舞。
屋上松風吹急雨。
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
歸來華發蒼顔。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啟勳案】 補遺中有《出塞·春寒》一首。
伯兄以為先生不應有出塞之作。
此詞亦有“平生塞北江南”之句。
或則先生于未南歸之先,亦嘗至塞外也。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煙蕪露麥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
一樣春風幾樣青。
提壺脫袴催歸去,萬恨千情。
萬恨千情。
各自無聊各自鳴。
【校】 “露麥”,信州本“麥”作“”。
從四卷本甲集。
【飲冰室考證】 《大清一統志》:“博山在廣豐縣西南三十餘裡。
南臨溪流,遠望如廬山之香爐峰。
”按廣豐西距上饒界十五裡,故先生家居,常往來其地。
【啟勳案】 《廣信府志》:“博山寺之側,有‘稼軒書舍’。
宋辛棄疾嘗讀書于此雲。
” 鹧鸪天 鵝湖道中 一榻清風殿影涼。
涓涓流水向回廊。
千章雲木鈎8叫,十裡溪風香。
沖急雨,趁斜陽。
山園細路轉微茫。
倦途卻被行人笑,隻為林泉有底忙。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鵝湖寺道中”。
“水向”,信州本“向”作“響”。
從四卷本。
又 鵝湖歸,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斷雲依水晚來收。
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風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校】 題,《花庵詞選》作“秋意”。
“如醉”,《花庵》“醉”作“怨”。
【飲冰室考證】 《輿地紀勝》:“鵝湖在鉛山縣西南十五裡。
”集中遊鵝湖詞甚多,此二首則見甲集者。
【啟勳案】 《廣信府志》:“鵝湖山,在鉛山縣東北十五裡。
唐大曆間,僧大義植錫山中,建仁壽院,又名鵝湖寺。
宋朱、呂、二陸四先生講學于此,始建鵝湖書院。
”又雲:“鵝湖寺在鉛山縣北十五裡,以鵝湖山得名。
唐大曆中,大義禅師結庵峰頂,後移臨官道。
”《輿地紀勝》與《廣信府志》所言鵝湖之方位,各不相同,未知孰是。
清平樂 檢校山園,書所見 連雲松竹。
萬事從今足。
拄杖東家分社肉。
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
兒童偷把長竿。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又 斷崖松竹。
竹裡藏冰玉。
路轉清溪三百曲。
香滿黃昏雪屋。
行人系馬疏籬。
折殘猶有高枝。
留得東風數點,隻緣嬌懶春遲。
【校】 題,四卷本甲集題同前首。
“松竹”,四卷本“松”作“修”。
《曆代詩餘》作“疏”。
“嬌懶”,四卷本“懶”作“嫩”。
從四卷本。
【啟勳案】 計山園落成後,先生得如此安閑以曳杖于其間者,唯丁未一年。
因将甲集諸閑居詞彙附于此。
賀新郎 賦水仙 雲卧衣裳冷。
看蕭然、風前月下,水邊幽影。
羅襪生塵淩波去,湯沐煙波萬頃。
愛一點、嬌黃成暈。
不記相逢曾解佩,甚多情、為我香成陣。
待和淚,收殘粉。
靈均千古懷沙恨,記當時、匆匆忘把,此仙題品。
煙雨凄迷僝僽損,翠袂搖搖誰整。
謾寫入、瑤琴幽憤。
弦斷招魂無人賦,但金杯、的皪銀台潤。
愁殢酒,又獨醒。
【校】 “記當時”,四卷本甲集“記”字脫。
《曆代詩餘》作“記”。
【啟勳案】 以下諸詞俱見甲集,知為丁未以前作。
因彙錄于此。
雖不知年,然所知者,則皆先生四十九歲以前作品也。
滿江紅 中秋寄遠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雲液滿,瓊杯滑。
長袖舞,清歌咽。
歎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從前、離恨總包藏,歸時說。
【校】 “橫管”,四卷本甲集“管”作“笛”。
《曆代詩餘》作“笛”。
“涼世界”,四卷本“涼”作“浮”。
“孤冷”,信州本“冷”作“令”。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孤處”。
“但願”,四卷本作“若得”。
“包藏”,四卷本及十二卷本皆作“成歡”。
從《曆代詩餘》。
又 病中俞山甫教授訪别,病起寄之 曲幾團蒲,記方丈、君來問疾。
更夜雨、匆匆别去,一杯南北。
萬事莫侵閑鬓發,百年正要佳眠食。
最難忘、此語重殷勤,千金直。
西崦路,東岩石。
攜手處,今陳迹。
望重來猶有,舊盟如日。
莫信蓬萊風浪隔,垂天自有扶搖力。
對梅花、一夜苦相思,無消息。
【校】 “欲斷”,四卷本甲集“欲”作“中”。
“白石”,四卷本“石”作“首”。
“側”,四卷本作“仄”。
【啟勳案】 之是先生從弟,有母在南。
先生《西江月》詞“壽之弟新居落成”中,有“先向太夫人賀”語。
家浮梁,與上饒鉛山接境。
文采風流,殆肖先生。
參觀伯兄著《先生年譜》之“發凡”。
生查子 山行,寄楊民瞻 昨宵醉裡行,山吐三更月。
不見可憐人,一夜頭如雪。
今宵醉裡歸,明月關山笛。
收拾錦囊詩,要寄揚雄宅。
又 民瞻見和,再用韻 誰傾滄海珠,簸弄千明月。
喚取酒邊來,軟語裁春雪。
人間無鳳凰,空費穿雲笛。
醉裡卻歸來,松菊陶潛宅。
【飲冰室考證】 民瞻名籍待考。
集中與渠唱和詞凡七首。
右四首見甲集,餘見丙、丁集。
尋文知是信州朋舊也。
念奴嬌 賦雨岩,效朱希真體 近來何處,有吾愁,何處還知吾樂。
一點凄涼千古意,獨倚西風寥闊。
剪竹尋泉,和雲種樹,喚做真閑客。
此心閑處,未應長藉丘壑。
休說往說皆非,而今雲是,且把清尊酌。
醉裡不知誰是我,非月非雲非鶴。
露冷松梢,風高桂子,醉了還醒卻。
北窗高卧,莫教啼鳥驚著。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賦雨岩”。
“寥闊”,四卷本“闊”作“廓”。
《曆代詩餘》作“廓”。
“剪竹”,四卷本“剪”作“竝”。
“閑客”,信州本“客”作“個”。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閑确”。
“未應”,四卷本“未”作“不”。
“雲是”,《曆代詩餘》“雲”作“覺”。
“露冷二句”,四卷本“風高”與“松梢”倒置。
【飲冰室考證】 雨岩為上饒附郭名勝,故家居時遊詠頻數。
【啟勳案】 查上饒附郭無雨岩之名。
《輿地紀勝》:“永豐縣東南四十餘裡有雨石山。
《舊經》雲:歲旱禱之多應,故名。
山西有岩,洞有石如螭盤、如虎跳、如鶴立、如鸾翔雲。
”以次首《摸魚兒》之詞題證之,當即此處。
永豐東南正與上饒接壤也。
摸魚兒 雨岩有石,狀甚怪,取《離騷》《九歌》,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名《山鬼謠》 問何年、此山來此,西風落日無語。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溪上路。
算隻有、紅塵不到今猶古。
一杯誰舉。
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
須記取,昨夜龍湫風雨。
門前石浪掀舞。
四更山鬼吹燈嘯,驚倒世間兒女。
依約處。
還問我、清遊杖屦公良苦。
神交心許。
待萬裡攜君,鞭笞鸾鳳,誦我遠遊賦。
石浪,庵外巨石也,長三十餘丈。
【校】 調,四卷本甲集作“山鬼謠”。
“太初”,《曆代詩餘》“初”作“虛”。
“溪上路”,《曆代詩餘》“路”作“住”。
“誦我”,《曆代詩餘》“誦”作“送”。
蝶戀花 月下醉書雨岩石浪 九畹芳菲蘭佩好。
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
寶瑟泠泠千古調。
朱絲弦斷知音少。
冉冉年華吾自老。
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
喚起湘累歌未了。
石龍舞罷松風曉。
又 用前韻,送人行 意态憨生元自好。
學畫鴉兒、舊日偏他巧。
蜂蝶不禁花引調。
西園人去春風少。
春已無情秋又老。
誰管閑愁、千裡青青草。
今夜倩簪黃菊了,斷腸明日霜天曉。
【啟勳案】 前首見四卷本甲集,此首見乙集。
用前韻,當是同時作。
洞仙歌 訪泉于期思得周氏泉為賦 飛流萬壑,共千岩争秀。
孤負平生弄泉手。
歎輕衫短帽,幾許紅塵。
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
人生樂行耳,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 【飲冰室考證】 讀此詞,知後此期思蔔築,機已動于此時矣。
【啟勳案】 期思在鉛山縣。
據辛敬甫所編《年譜》,謂“瓢泉在鉛山縣期思市瓜山之下”,則期思乃一市鎮也。
菩薩蠻 雪樓賞牡丹,席上用楊民瞻韻 紅牙簽上群仙格。
翠羅蓋底傾城色。
和雨淚闌幹。
沉香亭北看。
東風休放去。
怕有流莺訴。
試問賞花人。
曉妝勻未勻。
【啟勳案】 雪樓乃先生帶湖宅中之一樓。
此詞不見四卷本,唯信州本有之。
似是與《最高樓·和民瞻》一首同時作。
醜奴兒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 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
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
青旗賣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隻消山水光中無事,過者一夏。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潇灑。
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
卻怪白鷗,觑著人、欲下未下。
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别有說話。
【校】 調,四卷本無“近”字。
“兒價”,四卷本甲集“兒”作“時”。
“人家”,四卷本“家”作“間”。
“過者”,四卷本“者”作“這”。
【啟勳案】 讀“舊盟都在”一句,知此詞當作在“盟鷗”之後。
《輿地紀勝》:“博山在廣豐西二十裡,古名通元。
峰以形似廬山玉爐峰,故改今名。
唐德韶國師建刹其中。
寺後有卓錫泉。
” 江神子 博山道中書王氏壁 一川松竹任橫斜。
有人家。
被雲遮。
雪後疏梅、時見兩三花。
比著桃源溪上路,風景好、不争些。
旗亭有酒徑須賒。
晚寒咱。
怎禁他。
醉裡匆匆、歸騎自随車。
白發蒼顔吾老矣,隻此地、是生涯。
【校】 “比著”,四卷本甲集“著”字脫。
“争些”,四卷本“些”作“多”。
“寒咱”,四卷本“咱”作“些”。
清平樂 博山道中即事 柳邊飛鞚。
霧濕征衣重。
宿鹭窺沙孤影動。
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明月疏星。
浣紗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校】 “霧濕”,四卷本甲集“霧”作“露”。
“窺沙孤”,四卷本作“驚窺沙”。
“明月”,四卷本“明”作“淡”。
又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校】 “吳音”,四卷本甲集“吳”作“蠻”。
“卧剝”,信州本與《曆代詩餘》“卧”作“看”。
從四卷本。
又 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饑鼠。
蝙蝠翻燈舞。
屋上松風吹急雨。
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
歸來華發蒼顔。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啟勳案】 補遺中有《出塞·春寒》一首。
伯兄以為先生不應有出塞之作。
此詞亦有“平生塞北江南”之句。
或則先生于未南歸之先,亦嘗至塞外也。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煙蕪露麥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
一樣春風幾樣青。
提壺脫袴催歸去,萬恨千情。
萬恨千情。
各自無聊各自鳴。
【校】 “露麥”,信州本“麥”作“”。
從四卷本甲集。
【飲冰室考證】 《大清一統志》:“博山在廣豐縣西南三十餘裡。
南臨溪流,遠望如廬山之香爐峰。
”按廣豐西距上饒界十五裡,故先生家居,常往來其地。
【啟勳案】 《廣信府志》:“博山寺之側,有‘稼軒書舍’。
宋辛棄疾嘗讀書于此雲。
” 鹧鸪天 鵝湖道中 一榻清風殿影涼。
涓涓流水向回廊。
千章雲木鈎8叫,十裡溪風香。
沖急雨,趁斜陽。
山園細路轉微茫。
倦途卻被行人笑,隻為林泉有底忙。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鵝湖寺道中”。
“水向”,信州本“向”作“響”。
從四卷本。
又 鵝湖歸,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斷雲依水晚來收。
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風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校】 題,《花庵詞選》作“秋意”。
“如醉”,《花庵》“醉”作“怨”。
【飲冰室考證】 《輿地紀勝》:“鵝湖在鉛山縣西南十五裡。
”集中遊鵝湖詞甚多,此二首則見甲集者。
【啟勳案】 《廣信府志》:“鵝湖山,在鉛山縣東北十五裡。
唐大曆間,僧大義植錫山中,建仁壽院,又名鵝湖寺。
宋朱、呂、二陸四先生講學于此,始建鵝湖書院。
”又雲:“鵝湖寺在鉛山縣北十五裡,以鵝湖山得名。
唐大曆中,大義禅師結庵峰頂,後移臨官道。
”《輿地紀勝》與《廣信府志》所言鵝湖之方位,各不相同,未知孰是。
清平樂 檢校山園,書所見 連雲松竹。
萬事從今足。
拄杖東家分社肉。
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
兒童偷把長竿。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又 斷崖松竹。
竹裡藏冰玉。
路轉清溪三百曲。
香滿黃昏雪屋。
行人系馬疏籬。
折殘猶有高枝。
留得東風數點,隻緣嬌懶春遲。
【校】 題,四卷本甲集題同前首。
“松竹”,四卷本“松”作“修”。
《曆代詩餘》作“疏”。
“嬌懶”,四卷本“懶”作“嫩”。
從四卷本。
【啟勳案】 計山園落成後,先生得如此安閑以曳杖于其間者,唯丁未一年。
因将甲集諸閑居詞彙附于此。
賀新郎 賦水仙 雲卧衣裳冷。
看蕭然、風前月下,水邊幽影。
羅襪生塵淩波去,湯沐煙波萬頃。
愛一點、嬌黃成暈。
不記相逢曾解佩,甚多情、為我香成陣。
待和淚,收殘粉。
靈均千古懷沙恨,記當時、匆匆忘把,此仙題品。
煙雨凄迷僝僽損,翠袂搖搖誰整。
謾寫入、瑤琴幽憤。
弦斷招魂無人賦,但金杯、的皪銀台潤。
愁殢酒,又獨醒。
【校】 “記當時”,四卷本甲集“記”字脫。
《曆代詩餘》作“記”。
【啟勳案】 以下諸詞俱見甲集,知為丁未以前作。
因彙錄于此。
雖不知年,然所知者,則皆先生四十九歲以前作品也。
滿江紅 中秋寄遠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雲液滿,瓊杯滑。
長袖舞,清歌咽。
歎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從前、離恨總包藏,歸時說。
【校】 “橫管”,四卷本甲集“管”作“笛”。
《曆代詩餘》作“笛”。
“涼世界”,四卷本“涼”作“浮”。
“孤冷”,信州本“冷”作“令”。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孤處”。
“但願”,四卷本作“若得”。
“包藏”,四卷本及十二卷本皆作“成歡”。
從《曆代詩餘》。
又 病中俞山甫教授訪别,病起寄之 曲幾團蒲,記方丈、君來問疾。
更夜雨、匆匆别去,一杯南北。
萬事莫侵閑鬓發,百年正要佳眠食。
最難忘、此語重殷勤,千金直。
西崦路,東岩石。
攜手處,今陳迹。
望重來猶有,舊盟如日。
莫信蓬萊風浪隔,垂天自有扶搖力。
對梅花、一夜苦相思,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