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骥足。

    碌碌錢谷,當非所樂。

    此次去湖北任,謂當有新除。

    然仍移漕湖南,殊乖本望。

    故曰“準拟佳期又誤”也。

    本年《論劇盜劄子》有雲:“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

    事有可危,殺身不顧。

    ”又雲:“生平剛拙,自信年來不為衆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則“蛾眉曾有人妒”亦是實情。

    蓋歸正北人驟跻通顯,已不為南士所喜。

    而先生以磊落英多之姿,好談天下大略,又遇事負責任。

    與南朝士大夫洩沓柔靡風習尤不相容。

    前此兩任帥府皆不能久于其任,或即緣此。

    詩可以怨,怨固宜矣,然移漕未久旋即帥潭,且在職六七年,谮言屢聞而天眷不替,豈壽皇讀此詞後,感其樸忠,憫其孤危,特加賞拔調護耶?因讀《鶴林玉露》,辄廣其意如右。

     此詞作于晚春,移漕當屬此時,帥潭蓋即夏秋間。

    謝疊山《注唐絕句選》雲“辛稼軒中年被劾,凡一十六年。

    不堪讒誣,遂賦《摸魚兒》”雲雲。

    先生被劾之多,當在湖南、江西帥任中,賦此詞時猶未也。

    疊山殆追述而未詳考耳。

    (己亥) 【啟勳案】 《輿地紀勝》:“小山在東漕衙之乖崖堂,有池曰清淺。

    ”《摸魚兒》詞趙應齋有和章題“和辛幼安韻”:“喜連宵、四郊春雨。

    紛紛一陣紅去。

    東君不愛閑桃李,春色尚餘分數。

    雲影住。

    任繡勒香輪,且阻尋芳路。

    農家相語。

    漸南畝浮青,西江漲綠,芳沼點評絮。

     西成事,端的今年不誤。

    從他蝶恨蜂妒。

    莺啼也怨春多雨,不解與春分訴。

    新燕舞。

    猶記得、雕梁舊日空巢土。

    天涯勞苦。

    望故國江山,東風吹淚,渺渺在何處。

    ” 王正之名特起,代州人,作監使。

     滿江紅 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曾識。

    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

    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坼。

    英雄事,曹劉敵。

    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迹。

    樓觀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

    歎人生、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江行和楊濟翁韻”。

     “還記得、夢中行遍”,四卷本作“是夢裡、尋常行遍”。

     “坼”,四卷本作“拆”。

     “塵迹”,四卷本“塵”作“陳”。

     “甫成”,四卷本“甫”作“才”。

     【飲冰室考證】 篇中有“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語,當知作于淳熙五年戊戌。

    周顯先名籍待考。

    楊濟翁名炎正,吉水人。

    慶元二年進士,官至江西安撫使(見《江西詩征小傳》)。

    二人似是當時在先生幕府相随同行者。

     【啟勳案】 此詞似是淳熙六年己亥作。

    雖則五、六兩年先生均有江行之機會,但集中元日投宿博山寺之《水調歌頭》“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盤狹路,拄杖倚牆東”既已确定為五十歲作,則“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亦可定為四十歲作矣。

    《哨遍》之“試回頭、五十九年非”,伯兄亦定為六十歲作。

    何獨于此一首而定為三十九?因移置于本年(參觀己未年《哨遍》之案語)。

     案:《曆代詩餘》:“楊炎,号止濟翁。

    廬陵人。

    偃蹇仕進,悒悒不得志。

    清海有山曰西樵,常寓居其中,因取以名集。

    樂府一卷,亦名《西樵語業》。

    ”與《江西詩征》微有異同,未知孰是。

    但本集有“檢點笙歌多釀酒”之《蝶戀花》一阕,題為“和楊濟翁韻”。

    其原唱則見于楊炎之《西樵語業》也。

    可證此翁名炎,而非炎正。

    想是《江西詩征》将号止齋之“止”字,誤連于上,且誤“止”為“正”耳。

    (己亥) 水調歌頭 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

    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

    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

    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

    倦遊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

    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

    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舟次揚州和人韻”。

     “層樓”,四卷本“層”作“高”。

     “匹馬”,四卷本“匹”作“疋”。

     “塞塵”,《曆代詩餘》“塞”作“暗”。

     “胡騎”,《曆代詩餘》作“邊馬”。

     “髇”,《曆代詩餘》作“镝”。

     【飲冰室考證】 楊、周同舟,自當與前調為同時先後作。

     【啟勳案】 楊濟翁原唱題為“登多景樓”:“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

    強呼鬥酒發興,特上最高樓。

    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顧詩愁。

    風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

    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

    都把平生意氣,隻做而今憔悴,歲晚若為謀。

    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

    ”先生和章全首步韻,唯最後之一韻不同。

    當是濟翁原作後來有所更改。

    亦可見此詞原非寫贈先生者。

    多景樓在鎮江甘露寺,又可見非當時之促膝聯吟,乃和其舊作而已。

    前詞既移于己亥,此首亦同。

     蝶戀花 和楊濟翁韻,首句用丘宗卿書中語 點檢笙歌多釀酒。

    蝴蝶西園、暖日明花柳。

    醉倒東風眠永晝。

    覺來小院重攜手。

     可惜春殘風雨又。

    收拾情懷、閑把詩僝僽。

    楊柳見人離别後。

    腰肢近日和他瘦。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和楊濟翁韻”。

     “永晝”,信州本“永”作“錦”。

    從四卷本。

     “閑把”,四卷本“閑”作“長”。

     【啟勳案】 《西樵語業》楊炎原唱題“稼軒坐間作,首句用邱六書中語”:“點檢笙歌多釀酒。

    不放東風、獨自迷楊柳。

    院院翠陰停永晝,曲闌随處堪垂手。

     昨日解酲今夕又。

    消得情懷、長被春僝僽。

    門外馬嘶人去後,亂紅不管花消瘦。

    ” 案:丘宗卿名',江陰軍人。

    隆興元年進士,授建康府觀察推官。

    谥文定。

    有《文定詞》一卷。

    (己亥) 又 席上贈楊濟翁侍兒 小小年華才月半。

    羅幕春風、幸自無人見。

    剛道羞郎低粉面。

    傍人瞥見回嬌盼。

     昨夜西池陪女伴。

    柳困花慵、見說歸來晚。

    勸客持觞渾未慣。

    未歌先覺花枝顫。

     【校】 “嬌盼”,四卷本甲集“盼”作“眄”。

     【飲冰室考證】 右兩首無從定為本年作,但俱見甲集,作時當不晚。

    姑彙次于濟翁唱酬諸篇之後。

    (己亥) 西江月 江行采石岸,戲作漁父詞 千丈懸崖削翠,一川落日金。

    白鷗來往本無心。

    選甚風波一任。

     别浦魚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

    閑管興亡則甚。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漁父詞”。

     “興亡”,《曆代詩餘》“亡”作“衰”。

     【飲冰室考證】 此詞雖絕無本年作品之實據,但先生是年似由臨安經建康,溯江赴任武昌途中,吟詠頗多。

    故附此。

    (淳熙己亥) 【啟勳案】 《讀史方輿紀要》:“采石屬當塗縣,在太平府西北二十五裡,濱江為險。

    昔時自橫江渡者必道采石,趨金陵,為江津之最要沖。

    ” 《志》雲:“采石以昔人采石于此而名。

    其石突出江中,渡江者繇此登跻。

    今為采石鎮。

    ” 減字木蘭花 長沙道中,壁上有婦人題字,若有恨者,用其意為賦 盈盈淚眼。

    往日青樓天樣遠。

    秋月春花。

    輸與尋常姊妹家。

     水村山驿。

    日暮行雲無氣力。

    錦字偷裁。

    立盡西風雁不來。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紀壁間題”。

     【啟勳案】 先生之在湖南,除來去兩年不算外,有庚、辛、壬、癸、甲五年長在湘境。

    此詞年月無可考,姑以附于庚子。

     案:淳熙七年庚子,先生四十一歲。

     阮郎歸 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山前燈火欲黃昏。

    山頭來去雲。

    鹧鸪聲裡數家村。

    潇湘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

    少年鞍馬塵。

    如今憔悴賦招魂。

    儒冠多誤身。

     【校】 題,四卷本甲集隻作“耒陽道中”四字。

     “燈火”,四卷本作“風雨”。

     【啟勳案】 此亦湘中作。

    姑以附于庚子。

    《輿地紀勝》:“耒陽縣在衡州東南百三十五裡。

    ”《元和郡志》雲:“本秦耒縣,因耒水以為名。

    在漢名耒陽。

    顔注曰在耒水之陽也。

    漢高帝割長沙、南郡置桂陽郡,領縣十一,耒陽其一也”。

     賀新郎 柳暗淩波路。

    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

    千裡潇湘葡萄漲,人解扁舟欲去。

    又樯燕、留人相語。

    艇子飛來生塵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

    波似箭,催鳴橹。

     黃陵祠下山無數。

    聽湘娥、泠泠曲罷,為誰情苦。

    行到東吳春已暮,正江闊潮平穩渡。

    望金雀、觚稜翔舞。

    前度劉郎今重到,問玄都、千樹花存否。

    愁為倩,麼弦訴。

     【校】 “淩波”,四卷本乙集“淩”作“清”。

    《曆代詩餘》作“淩”。

     “又樯”,《曆代詩餘》“又”作“有”。

     “新番”,《曆代詩餘》“番”作“翻”。

     “正江闊”,《曆代詩餘》無“正”字。

     【飲冰室考證】 此是湘中送行作。

     【啟勳案】 《讀史方輿紀要》:“黃陵山在湘陰縣北四十裡,上有舜二妃墓。

    ” 滿江紅 暮春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迹。

    便過眼、等閑輸了,三分之一。

    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

    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

     湘浦岸,南塘驿。

    恨不盡,愁如織。

    算年年辜負,對他寒食。

    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

    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校】 “如織”,四卷本甲集“織”作“積”。

     “早已”,四卷本作“已自”。

     “風晴”,《曆代詩餘》“晴”作“清”。

     【飲冰室考證】 篇中有“湘浦岸,南塘驿”語,知是湘中作。

    (庚子) 木蘭花慢 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

    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

    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

    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篇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

    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

    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啟勳案】 詞見四卷本甲集。

    乃丁未以前作。

    玩詞意知是朝廷正對西方用兵。

    仲固即以此時前赴興元任,先生為之祖餞。

    計淳熙七年庚子有西羌五部之變及沈黎西兵之變,興元正是邊防重鎮。

    是年三月變起,五月川軍大敗,制置使胡長文告急。

    與“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之詞意相合。

    蓋國家正新敗之餘也。

    時先生帥潭,與“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之詞意亦相合。

    用兵在初秋,與“秋影雁初飛”等亦相合。

    但先生時在湖南,仲固西上,何以得要于道而餞之?是一疑問。

    或仲固由湘中調任欤?又查淳熙三年丙申,有青羌之亂,漢中亦邊防要地。

    其時先生知江陵府,正當西行孔道。

    但此次之變在十一月,非初秋也。

    且國家戰勝,為期且甚短,并未乞援。

    與“山川滿目淚沾衣”“愁滿旌旗”“江涵秋影”等句皆不相符。

    姑以此詞系于淳熙七年庚子。

     案:興元即漢中。

    《讀史方輿紀要》:“禹貢為梁州地。

    秦、漢以來,皆曰漢中。

    宋平孟蜀,升為興元府,屬利州東路。

    ” 滿庭芳 和洪丞相景伯韻 傾國無媒,入宮見妒,古來颦損蛾眉。

    看公如月,光彩衆星稀。

    袖手高山流水,聽群蛙、鼓吹荒池。

    文章手,直須補衮,藻火燦宗彜。

     癡兒。

    公事了,吳蠶纏繞,自吐餘絲。

    幸一枝粗穩,三徑新治。

    且約湖邊風月,功名事、欲使誰知。

    都休問,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

     【校】 題,四卷本丙集作“和洪景伯丞相韻”。

     “火燦”,四卷本“燦”作“粲”。

     又 和洪丞相景伯韻,呈景盧内翰 急管哀弦,長歌慢舞,連娟十樣宮眉。

    不堪紅紫,風雨曉來稀。

    唯有楊花飛絮,依舊是、萍滿芳池。

    酴醿在,青虬快剪,插遍古銅彜。

     誰将春色去,鸾膠難覓,弦斷朱絲。

    恨牡丹多病,也費醫治。

    夢裡尋春不見,空腸斷、怎得春知。

    休惆怅,一觞一詠,須刻右軍碑。

     【校】 題,四卷本甲集“和洪丞相韻,呈景廬舍人”。

     “曉來稀”,信州本作“曉稀稀”。

    從淳熙本。

    《曆代詩餘》亦作“稀稀”。

     “朱絲”,信州本作“蛛絲”。

    從淳熙本。

    小草齋鈔本亦作“朱”。

     又 遊豫章東湖,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