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啟勳案】 先生有兩從弟在南方。
之奉母居浮梁,似是文采風流之士。
茂嘉則似才氣縱橫,亦宦遊以奔走國事者。
劉改之有《沁園春》詞一首,見《龍洲集》,題“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其必為茂嘉無疑,蓋之無赴桂林之痕迹也。
詞之上阕曰:“天下稼軒,文章有弟,看來未遲。
正三齊盜起,兩河民散,勢傾似土,國泛如杯。
猛士雲飛,狂胡灰滅,機會之來人共知。
何為者,望桂林西去,一騎星馳。
”讀此,則茂嘉之人物可以略知。
先生此阕《賀新郎》為集中有名之一首。
作年無考。
見四卷本丙集。
考丙、丁集,輯于先生五十三歲以後,唯作品則通各時代都有。
此詞之内容,隻堆砌惜别典故,無事實可考。
唯一種慷慨激昂之氣,讀之可以增人熱,絕非中年以後作品,比較便知。
更證以龍洲之詞,頗疑為早歲作。
計先生持主戰論,以文章聳動朝野者,唯南歸之最初數年間。
在二十四歲時,有《請練民兵守兩淮疏》。
二十六歲,進《美芹十論》及進論劄子。
三十一歲,進《九議》及《應問》三篇,力請備戰,尤為聳人耳目。
過此以往,知朝廷無意雪恥,則亦少談矣。
證以龍洲之作,似即當時。
因将此詞移置辛卯,以俟反證。
參觀伯兄所編《年譜》之“族氏譜”及庚寅年下。
劉改之名過,襄陽人,一雲太和人。
自号龍洲道人。
嘗客先生幕,有《龍洲詞》一卷。
(辛卯) 案:蔣子正《山房随筆》謂改之入先生幕,乃在先生帥浙東時,朱晦庵與張南軒為之介紹。
此說似不确。
晦翁卒于慶元六年庚申,而先生帥浙東則在嘉泰三年癸亥,相去已三年。
張南軒更于二十四年前卒矣(南軒卒于淳熙七年庚子)。
尤荒謬者,謂改之求見,公不納。
朱、張二公為之地曰:“某日公宴客,君可來與門者喧争,當得入。
”改之如所教,公怒甚。
二公曰:“此亦豪傑士也。
”乃納之。
問:“能詩乎?”指桌上馔為題,詩成而後揖之坐雲。
改之乃當時名士,以先生之好客,豈有來而不納之理?況晦翁與南軒為之介紹耶?孰謂以晦翁大儒而教人與門者喧争也?此段筆記,頗似三等小說家之理想,殊不合先生與晦翁、南軒、龍洲四人身分。
且所舉之詩亦不見《龍洲集》。
非敢謗古人,奈彼之罅漏太多耳!(見《曆代詩餘》《詞話》) 水調歌頭 壽趙漕介庵 千裡渥窪種,名動帝王家。
金銮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
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鴉。
莫管錢流地,且拟醉黃花。
喚雙成,歌弄玉,舞綠華。
一觞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
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回首日邊去,雲裡認飛車。
【啟勳案】 此詞不載于四卷本,年代無可考。
然篇中有“教看鬓方鴉”語,作年似甚早。
集中更有《新荷葉》一首,題為“和趙德莊韻”,見甲集。
篇中有“記當年、初識崔徽”語,似在此首之後。
乾道六、七、八年,介庵官江西漕,姑以附于辛卯。
介庵名彥端,字德莊。
宋宗室。
有《介庵琴趣外編》六卷。
感皇恩 滁州送範倅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喚得笙歌勸君酒。
酒如春好,春色年年依舊。
青春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青松瘦。
待與青春鬥長久。
三山歸路,明日天香襟袖。
更持金盞起、為君壽。
【校】 題,四卷本甲集為範倅壽。
“依舊”,四卷本“依”作“如”。
【飲冰室考證】 本傳雖以遷司農主簿,出知滁州,連文未必遂同一時。
據《跋太祖賜王喦帖》雲:“守滁之十月,僧智淳以帖來獻。
”若獻與跋同時,則八年壬辰二月始履滁任耳。
然公在滁,似最少亦有兩年。
則或辛卯已到任,亦未可知。
周孚《&齋鉛刀編》“寄辛滁州詩”:“江臯追送僅逾旬,節物俄驚一度新。
西澗潮生還值雨,南山雪盡更逢春。
”可證赴滁任當在七年辛卯臘月中旬也。
【啟勳案】 右之考證第一條,批在敬甫所編《年譜》“乾道七年辛卯”之眉。
第二條,則在伯兄所著《先生年譜》“乾道七年辛卯”年中。
案《南宋文範》有周孚所作之《滁州奠枕樓記》,篇中第一句曰:“乾道八年春,濟南辛侯自司農寺簿來守滁。
”可證先生莅滁任,乃在八年。
翌年,即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則滁州所作詞,當在壬辰也。
案:孝宗乾道八年壬辰,先生三十三歲。
木蘭花慢 滁州送範倅 老來情味減,對别酒,怯流年。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隻等送歸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賢。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隻依然。
目斷秋宵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校】 “隻等”,信州本“等”作“管”,從四卷本甲集。
《花庵》與四卷本同。
“承明”,《花庵》作“恩綸”。
“愁腸殢”,四卷本作“尋常泥”。
“響空弦”,四卷本作“向空弦”。
【飲冰室考證】 範倅,名字無考。
集中别有“壽範南伯”《西江月》一首,中有“奠枕樓頭風月”,似與先生在滁州有往還者,初疑即此人。
然集中尚有與南伯關涉之作,細參又不甚合。
姑懸以俟考。
【啟勳案】 此亦滁州作。
自是乾道八年壬辰。
《輿地紀勝》:“滁州,春秋時屬吳楚之交。
秦以其地置九江郡,兩漢因之。
晉屬淮南郡,宋、齊屬新昌郡,梁立南谯州,旋改為臨滁。
隋改為滁州,炀帝廢之,以其地為清流縣,屬江都郡。
唐析揚州地置滁州。
” 一剪梅 遊蔣山,呈葉丞相 獨立蒼茫醉不歸。
日暮天寒,歸去來兮。
探梅踏雪幾何時。
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岡頭曲岸西。
一片閑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鳥不須啼。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飲冰室考證】 《宋史》本傳:“辟江東安撫司參議,留守葉衡雅重之。
”葉衡以明年甲午六月入相,先生去年壬辰十一月猶在滁州任,則辟參議必在癸巳無疑。
是年葉衡未為丞相,然過此以往先生似無與葉在金陵遊宴之機會。
則此詞必為本年或次年作。
丞相之稱,或後此編集者追題耳。
【啟勳案】 蔣山亦名鐘山。
《金陵覽古》雲:“在上元縣東北十八裡。
”《輿地志》雲:“漢末秣陵尉蔣子文死事于此,吳大帝為立廟。
子文祖諱鐘,因又名鐘山。
”《皇朝類苑》雲:“元豐中,王荊公在金陵,東坡自黃北遷,日與公遊于此山,相與縱談今古。
公謂人曰:‘不知更曆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葉衡,字夢錫,金華人。
淳熙元年拜右丞相。
案:孝宗乾道九年癸巳,先生三十四歲。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欲共高人語。
聯翩萬馬來無數。
煙雨卻低回。
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
總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鷗。
一身都是愁。
【校】 題,宋四卷本甲集無“金陵”二字。
【啟勳案】 “賞心亭”詳見己醜《水龍吟》案語。
此亦當是乾道癸巳作。
聲聲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樓作,和李清宇韻 征埃成陣,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
指點檐牙,高處浪湧雲浮。
今年太平萬裡,罷長淮、千騎臨秋。
憑欄望、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
千古懷嵩人去,還笑我身在,楚尾吳頭。
看取弓刀,陌上車馬如流。
從今賞心樂事,剩安排、酒令詩籌。
華胥夢,願年年、人似舊遊。
【校】 題,四卷本甲集“滁州旅次登樓作”。
“浪湧”,四卷本“湧”作“擁”。
“還笑”,四卷本“還”作“應”。
【飲冰室考證】 詞題雲“旅次”,則決非守滁時作。
奠枕樓為先生手創,則決非守滁以前作。
詞雲“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是樓初成後一二年間語。
淳熙元年以後,先生足迹無緣履滁州。
則此詞必為在葉衡幕府時作,非本年即次年也。
【啟勳案】 《宋史》本傳:“出知滁州。
州罹兵燼,井邑凋殘。
棄疾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
乃創奠枕樓、繁雒館。
”周孚所作《滁州奠枕樓記》:“乾道八年春,濟南辛侯自司農寺簿來守滁……是歲秋餘客遊滁,侯為餘言其名樓之意曰:‘滁之為州也,……處于兩淮之間。
用兵者之所必争……吾之名是樓,非以侈遊觀也。
以志夫滁人,至是始有息肩之喜,而吾亦得以偷須臾之安也……’十月三日,濟北周孚記。
”據是記,知先生以八年春到滁,九年即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更越一年,遷江西提刑。
詞中雲“還笑我身在,楚尾吳頭”,的是在江東任上語。
以系諸本年,當無大過。
《輿地紀勝》:“奠枕樓在招福坊。
” 案:孝宗乾道九年癸巳,先生三十四歲。
西江月 壽範南伯知縣 秀骨青松不老,新詞玉佩相磨。
靈槎準拟泛銀河。
剩摘天星幾個。
南伯去歲七月生子。
奠枕樓頭風月,駐春亭上笙歌。
留君一醉意如何。
金印明年鬥大。
【校】 題,四卷本丁集“為範南伯壽”。
“樓頭”,四卷本“頭”作“東”。
《曆代詩餘》作“樓前”。
【啟勳案】 此詞雖無确實年月可考,但據周孚所作之《奠枕樓記》,則樓成于乾道八年秋冬之間。
明年先生即辟江東任,南伯在滁州與先生有往還,而又在奠枕樓既成之後。
則非八年冬即九年春耳。
姑以系于癸巳。
範南伯,京口人。
摸魚兒 觀潮上葉丞相 望飛來、半空鷗鹭,須臾動地鼙鼓。
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
朝又暮。
悄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
風波平步。
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裡長鲸吞吐。
人間兒戲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
堪恨處。
人道是、屬镂怨憤終千古。
功名自誤。
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校】 “悄慣”,四卷本甲集“悄”作“诮”。
“屬镂”,四卷本作“子胥”。
“終千古”,《曆代詩餘》“終”作“留”。
【飲冰室考證】 敬甫所編《先生年譜》雲:是歲十一月,葉衡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薦先生。
案衡轉右丞相雖在十一月,其授參知政事則在六月。
觀潮例在八月。
疑先生被薦當在六七月間,其上半年則仍在江東安撫司參議任也。
【啟勳案】 《武林舊事》:“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
楊誠齋詩雲‘海湧銀如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又雲:“每歲八月,觀潮時節。
江幹上下十餘裡,珠翠羅绮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 案:孝宗淳熙元年甲午,先生三十五歲。
洞仙歌 壽葉丞相 江頭父老,說新來朝野。
都道今年太平也。
見朱顔綠鬓,玉帶金魚,相公是、舊日中朝司馬。
遙知宣勸處,東閣華燈,别賜仙韶接元夜。
問天上,幾多春,隻似人間,但長見、精神如畫。
好都取、山河獻君王。
看父子貂蟬,玉京迎駕。
【校】 題,宋四卷本甲集“為葉丞相作”。
“勸處”,《花庵詞選》“處”作“後”。
【啟勳案】 此詞當是與前首同年作。
(甲午) 滿江紅 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 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
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遠近,佳人已蔔歸消息。
便歸來、隻是賦行雲,襄王客。
些個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憶。
但楚天特地,暮雲凝碧。
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
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贛州席上呈陳季陵太守”。
【飲冰室考證】 先生雖家居江西,且屢次宦于江西,然計其南至贛州之時,蓋甚少據。
周孚詩句“問君章貢何時發”,則移漕京西前在章貢可知。
此詞當即其時作也。
【啟勳案】 《系年錄》:“紹興二十三年改虔州為贛州。
蓋貢水出新樂山,至城東北與章水合,故名焉。
” 《中興小曆》雲:“虔州又名虎頭城,即漢之贛縣。
” 案:周孚字信道。
《蠹齋鉛刀編》:“《聞辛幼安移漕京西詩》:‘孤鴻茫茫暮天闊,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啟勳案】 先生有兩從弟在南方。
之奉母居浮梁,似是文采風流之士。
茂嘉則似才氣縱橫,亦宦遊以奔走國事者。
劉改之有《沁園春》詞一首,見《龍洲集》,題“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其必為茂嘉無疑,蓋之無赴桂林之痕迹也。
詞之上阕曰:“天下稼軒,文章有弟,看來未遲。
正三齊盜起,兩河民散,勢傾似土,國泛如杯。
猛士雲飛,狂胡灰滅,機會之來人共知。
何為者,望桂林西去,一騎星馳。
”讀此,則茂嘉之人物可以略知。
先生此阕《賀新郎》為集中有名之一首。
作年無考。
見四卷本丙集。
考丙、丁集,輯于先生五十三歲以後,唯作品則通各時代都有。
此詞之内容,隻堆砌惜别典故,無事實可考。
唯一種慷慨激昂之氣,讀之可以增人熱,絕非中年以後作品,比較便知。
更證以龍洲之詞,頗疑為早歲作。
計先生持主戰論,以文章聳動朝野者,唯南歸之最初數年間。
在二十四歲時,有《請練民兵守兩淮疏》。
二十六歲,進《美芹十論》及進論劄子。
三十一歲,進《九議》及《應問》三篇,力請備戰,尤為聳人耳目。
過此以往,知朝廷無意雪恥,則亦少談矣。
證以龍洲之作,似即當時。
因将此詞移置辛卯,以俟反證。
參觀伯兄所編《年譜》之“族氏譜”及庚寅年下。
劉改之名過,襄陽人,一雲太和人。
自号龍洲道人。
嘗客先生幕,有《龍洲詞》一卷。
(辛卯) 案:蔣子正《山房随筆》謂改之入先生幕,乃在先生帥浙東時,朱晦庵與張南軒為之介紹。
此說似不确。
晦翁卒于慶元六年庚申,而先生帥浙東則在嘉泰三年癸亥,相去已三年。
張南軒更于二十四年前卒矣(南軒卒于淳熙七年庚子)。
尤荒謬者,謂改之求見,公不納。
朱、張二公為之地曰:“某日公宴客,君可來與門者喧争,當得入。
”改之如所教,公怒甚。
二公曰:“此亦豪傑士也。
”乃納之。
問:“能詩乎?”指桌上馔為題,詩成而後揖之坐雲。
改之乃當時名士,以先生之好客,豈有來而不納之理?況晦翁與南軒為之介紹耶?孰謂以晦翁大儒而教人與門者喧争也?此段筆記,頗似三等小說家之理想,殊不合先生與晦翁、南軒、龍洲四人身分。
且所舉之詩亦不見《龍洲集》。
非敢謗古人,奈彼之罅漏太多耳!(見《曆代詩餘》《詞話》) 水調歌頭 壽趙漕介庵 千裡渥窪種,名動帝王家。
金銮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
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鴉。
莫管錢流地,且拟醉黃花。
喚雙成,歌弄玉,舞綠華。
一觞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
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回首日邊去,雲裡認飛車。
【啟勳案】 此詞不載于四卷本,年代無可考。
然篇中有“教看鬓方鴉”語,作年似甚早。
集中更有《新荷葉》一首,題為“和趙德莊韻”,見甲集。
篇中有“記當年、初識崔徽”語,似在此首之後。
乾道六、七、八年,介庵官江西漕,姑以附于辛卯。
介庵名彥端,字德莊。
宋宗室。
有《介庵琴趣外編》六卷。
感皇恩 滁州送範倅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喚得笙歌勸君酒。
酒如春好,春色年年依舊。
青春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青松瘦。
待與青春鬥長久。
三山歸路,明日天香襟袖。
更持金盞起、為君壽。
【校】 題,四卷本甲集為範倅壽。
“依舊”,四卷本“依”作“如”。
【飲冰室考證】 本傳雖以遷司農主簿,出知滁州,連文未必遂同一時。
據《跋太祖賜王喦帖》雲:“守滁之十月,僧智淳以帖來獻。
”若獻與跋同時,則八年壬辰二月始履滁任耳。
然公在滁,似最少亦有兩年。
則或辛卯已到任,亦未可知。
周孚《&齋鉛刀編》“寄辛滁州詩”:“江臯追送僅逾旬,節物俄驚一度新。
西澗潮生還值雨,南山雪盡更逢春。
”可證赴滁任當在七年辛卯臘月中旬也。
【啟勳案】 右之考證第一條,批在敬甫所編《年譜》“乾道七年辛卯”之眉。
第二條,則在伯兄所著《先生年譜》“乾道七年辛卯”年中。
案《南宋文範》有周孚所作之《滁州奠枕樓記》,篇中第一句曰:“乾道八年春,濟南辛侯自司農寺簿來守滁。
”可證先生莅滁任,乃在八年。
翌年,即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則滁州所作詞,當在壬辰也。
案:孝宗乾道八年壬辰,先生三十三歲。
木蘭花慢 滁州送範倅 老來情味減,對别酒,怯流年。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隻等送歸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賢。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隻依然。
目斷秋宵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校】 “隻等”,信州本“等”作“管”,從四卷本甲集。
《花庵》與四卷本同。
“承明”,《花庵》作“恩綸”。
“愁腸殢”,四卷本作“尋常泥”。
“響空弦”,四卷本作“向空弦”。
【飲冰室考證】 範倅,名字無考。
集中别有“壽範南伯”《西江月》一首,中有“奠枕樓頭風月”,似與先生在滁州有往還者,初疑即此人。
然集中尚有與南伯關涉之作,細參又不甚合。
姑懸以俟考。
【啟勳案】 此亦滁州作。
自是乾道八年壬辰。
《輿地紀勝》:“滁州,春秋時屬吳楚之交。
秦以其地置九江郡,兩漢因之。
晉屬淮南郡,宋、齊屬新昌郡,梁立南谯州,旋改為臨滁。
隋改為滁州,炀帝廢之,以其地為清流縣,屬江都郡。
唐析揚州地置滁州。
” 一剪梅 遊蔣山,呈葉丞相 獨立蒼茫醉不歸。
日暮天寒,歸去來兮。
探梅踏雪幾何時。
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岡頭曲岸西。
一片閑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鳥不須啼。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飲冰室考證】 《宋史》本傳:“辟江東安撫司參議,留守葉衡雅重之。
”葉衡以明年甲午六月入相,先生去年壬辰十一月猶在滁州任,則辟參議必在癸巳無疑。
是年葉衡未為丞相,然過此以往先生似無與葉在金陵遊宴之機會。
則此詞必為本年或次年作。
丞相之稱,或後此編集者追題耳。
【啟勳案】 蔣山亦名鐘山。
《金陵覽古》雲:“在上元縣東北十八裡。
”《輿地志》雲:“漢末秣陵尉蔣子文死事于此,吳大帝為立廟。
子文祖諱鐘,因又名鐘山。
”《皇朝類苑》雲:“元豐中,王荊公在金陵,東坡自黃北遷,日與公遊于此山,相與縱談今古。
公謂人曰:‘不知更曆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葉衡,字夢錫,金華人。
淳熙元年拜右丞相。
案:孝宗乾道九年癸巳,先生三十四歲。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欲共高人語。
聯翩萬馬來無數。
煙雨卻低回。
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
總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鷗。
一身都是愁。
【校】 題,宋四卷本甲集無“金陵”二字。
【啟勳案】 “賞心亭”詳見己醜《水龍吟》案語。
此亦當是乾道癸巳作。
聲聲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樓作,和李清宇韻 征埃成陣,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
指點檐牙,高處浪湧雲浮。
今年太平萬裡,罷長淮、千騎臨秋。
憑欄望、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
千古懷嵩人去,還笑我身在,楚尾吳頭。
看取弓刀,陌上車馬如流。
從今賞心樂事,剩安排、酒令詩籌。
華胥夢,願年年、人似舊遊。
【校】 題,四卷本甲集“滁州旅次登樓作”。
“浪湧”,四卷本“湧”作“擁”。
“還笑”,四卷本“還”作“應”。
【飲冰室考證】 詞題雲“旅次”,則決非守滁時作。
奠枕樓為先生手創,則決非守滁以前作。
詞雲“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是樓初成後一二年間語。
淳熙元年以後,先生足迹無緣履滁州。
則此詞必為在葉衡幕府時作,非本年即次年也。
【啟勳案】 《宋史》本傳:“出知滁州。
州罹兵燼,井邑凋殘。
棄疾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
乃創奠枕樓、繁雒館。
”周孚所作《滁州奠枕樓記》:“乾道八年春,濟南辛侯自司農寺簿來守滁……是歲秋餘客遊滁,侯為餘言其名樓之意曰:‘滁之為州也,……處于兩淮之間。
用兵者之所必争……吾之名是樓,非以侈遊觀也。
以志夫滁人,至是始有息肩之喜,而吾亦得以偷須臾之安也……’十月三日,濟北周孚記。
”據是記,知先生以八年春到滁,九年即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更越一年,遷江西提刑。
詞中雲“還笑我身在,楚尾吳頭”,的是在江東任上語。
以系諸本年,當無大過。
《輿地紀勝》:“奠枕樓在招福坊。
” 案:孝宗乾道九年癸巳,先生三十四歲。
西江月 壽範南伯知縣 秀骨青松不老,新詞玉佩相磨。
靈槎準拟泛銀河。
剩摘天星幾個。
南伯去歲七月生子。
奠枕樓頭風月,駐春亭上笙歌。
留君一醉意如何。
金印明年鬥大。
【校】 題,四卷本丁集“為範南伯壽”。
“樓頭”,四卷本“頭”作“東”。
《曆代詩餘》作“樓前”。
【啟勳案】 此詞雖無确實年月可考,但據周孚所作之《奠枕樓記》,則樓成于乾道八年秋冬之間。
明年先生即辟江東任,南伯在滁州與先生有往還,而又在奠枕樓既成之後。
則非八年冬即九年春耳。
姑以系于癸巳。
範南伯,京口人。
摸魚兒 觀潮上葉丞相 望飛來、半空鷗鹭,須臾動地鼙鼓。
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
朝又暮。
悄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
風波平步。
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裡長鲸吞吐。
人間兒戲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
堪恨處。
人道是、屬镂怨憤終千古。
功名自誤。
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校】 “悄慣”,四卷本甲集“悄”作“诮”。
“屬镂”,四卷本作“子胥”。
“終千古”,《曆代詩餘》“終”作“留”。
【飲冰室考證】 敬甫所編《先生年譜》雲:是歲十一月,葉衡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薦先生。
案衡轉右丞相雖在十一月,其授參知政事則在六月。
觀潮例在八月。
疑先生被薦當在六七月間,其上半年則仍在江東安撫司參議任也。
【啟勳案】 《武林舊事》:“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
楊誠齋詩雲‘海湧銀如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又雲:“每歲八月,觀潮時節。
江幹上下十餘裡,珠翠羅绮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 案:孝宗淳熙元年甲午,先生三十五歲。
洞仙歌 壽葉丞相 江頭父老,說新來朝野。
都道今年太平也。
見朱顔綠鬓,玉帶金魚,相公是、舊日中朝司馬。
遙知宣勸處,東閣華燈,别賜仙韶接元夜。
問天上,幾多春,隻似人間,但長見、精神如畫。
好都取、山河獻君王。
看父子貂蟬,玉京迎駕。
【校】 題,宋四卷本甲集“為葉丞相作”。
“勸處”,《花庵詞選》“處”作“後”。
【啟勳案】 此詞當是與前首同年作。
(甲午) 滿江紅 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 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
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遠近,佳人已蔔歸消息。
便歸來、隻是賦行雲,襄王客。
些個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憶。
但楚天特地,暮雲凝碧。
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
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贛州席上呈陳季陵太守”。
【飲冰室考證】 先生雖家居江西,且屢次宦于江西,然計其南至贛州之時,蓋甚少據。
周孚詩句“問君章貢何時發”,則移漕京西前在章貢可知。
此詞當即其時作也。
【啟勳案】 《系年錄》:“紹興二十三年改虔州為贛州。
蓋貢水出新樂山,至城東北與章水合,故名焉。
” 《中興小曆》雲:“虔州又名虎頭城,即漢之贛縣。
” 案:周孚字信道。
《蠹齋鉛刀編》:“《聞辛幼安移漕京西詩》:‘孤鴻茫茫暮天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