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共五十四首
年 乾道五年己醜至淳熙十四年丁未
歲 三十至四十八
地 建康 臨安 滁州 豫章 湖湘 帶湖
念奴嬌
書東流村壁
野塘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别。
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
聞道绮陌東頭,行人曾見,簾底纖纖月。
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裡花難折。
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校】 題,《花庵》作“春恨”。
《草堂》亦同。
《曆代詩餘》同信州本。
“野塘”,四卷本甲集“塘”作“棠”。
《花庵》與《草堂》均同甲集。
“一枕”,甲集“枕”作“夜”。
“輕别”,《花庵》與《草堂》“輕”均作“經”。
“能說”,《草堂》“能”作“歸”。
“曾見”,甲集“曾”作“長”。
“不斷”,甲集“不”作“未”。
【啟勳案】 此詞見甲集,作年無可考,唯相傳謂寫徽、欽二宗北狩之事,詞意甚似。
伯兄在清華學校所講之“韻文與情感”亦引此詞。
其論斷則謂“東流村正是徽、欽二宗北行所經之地,所以把稼軒的新愁舊恨一齊招惹出來”雲雲。
徽、欽二宗北行之途徑,據史文所載,則自汴梁經濬州、真定府、中山、代州,而至雲州東行。
至燕山府住愍忠寺。
乃再折而東北行,至會甯,終于韓城。
以今地理釋之,則由開封經彰德、正定、保定入龍泉關,斜掠太原東境北行,而至大同。
又東折而至北京,住宣武門外之法源寺。
再出關至吉林阿城縣,終于延吉之五國城。
若此詞之本事果如所傳,則東流村或當在豫北與南直隸之間。
考先生到此地之機會,一在兒時随乃祖宦遊開封時(見本集《聲聲慢·嘲紅本犀》之詞題);一在《美芹十論》劄子所雲“兩随計吏抵燕山視形勢”之時;一在天平節度使耿京幕中時。
凡此皆二十二歲以前事。
若二十三歲南歸後,則絕對無緣重履此地矣。
果如是,則此詞當是紹興三十二年壬午以前作,即先生二十三歲以前。
較于伯兄所認為三十歲作之《水龍吟》為更早矣。
但東流村之所在地一時無可考。
若在大河以北,則此詞為壬午以前作,可以決矣。
姑懸此說,以俟反證。
又案:池州有東流縣,但縣而非村,且非徽、欽二宗北行所經之路。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鲈魚堪,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校】 “遠目”,宋四卷本甲集“目”作“日”。
“紅巾”,四卷本作“盈盈”。
【飲冰室考證】 此詞年月無考,唯詞中“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及“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等語,确是滿腹經綸在羁旅落拓或下僚沉滞中勃郁一吐情狀。
當為先生詞傳世者最初一首,故以冠編年。
【啟勳案】 王象之《輿地紀勝》:“賞心亭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
晉公丁謂建。
”戊子、己醜兩年,先生在建康通判任。
案:《輿地紀勝》:“建康府,春秋屬吳,戰國屬越,後屬楚。
初置金陵邑,秦改為秣陵。
吳大帝定都于此,改為建業。
晉武帝平吳,複為秣陵,旋複改為建邺。
後避愍帝諱,改為建康。
東晉及南朝因之。
唐置江甯郡,屬潤州,又改為昇州。
楊行密改為金陵府。
徐知诰又改為江甯府。
北宋初改為昇州,仁宗複為江甯府。
南宋又為建康府。
” 案:孝宗乾道五年己醜,先生三十歲。
念奴嬌 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緻道 我來吊古,上危樓赢得、閑愁千斛。
虎踞龍蹯何處是,隻有興亡滿目。
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
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筝曲。
兒輩功名都付與。
長日唯消棋局。
寶鏡難尋,碧雲将暮,誰勸杯中綠。
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校】 “龍蹯”,信州十二卷本“蹯”作“盤”,從四卷本甲集。
“興亡”,《曆代詩餘》作“江山”。
【飲冰室考證】 《續通鑒》:“乾道三年九月,以知建康府史正志兼沿江水軍制置使史。
”“留守緻道”當即此人。
蓋先生倅建康時第一任長官。
(己醜) 滿江紅 倦客新豐,貂裘敝、征塵滿目。
彈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誰續。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
歎詩書、萬卷緻君人,翻沉陸。
休感慨,澆。
人易老,歡難足。
有玉人憐我,為簪黃菊。
且置請纓封萬戶。
竟須賣劍酬黃犢。
甚當年、寂寞賈長沙,傷時哭。
【校】 “翻沉”,四卷本乙集“翻”作“番”。
“感慨”,乙集“慨”作“歎”。
“澆”,乙集作“年華促”。
【啟勳案】 此詞見四卷本乙集,無題。
《讀史方輿紀要》:“新豐乃丹陽縣屬。
唐至德二載,淮南諸将讨永王璘,濟江至新豐,大敗璘軍。
”《輿地紀勝》:“丹陽舊屬建康府。
”此詞首句“倦客新豐”,又有“貂裘敝”“彈短铗”等語,正伯兄所謂“羁旅落拓”“下僚沉滞”時矣。
玩詞意确似早年作,必非四十九歲以後作品。
雖在乙集,想是收甲集所遺耳。
因移置于乾道己醜,即先生通判建康之年。
又 建康史帥緻道席上賦 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
又還向、九重深處,玉階山立。
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
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
佳麗地,文章伯。
金縷唱,紅牙拍。
看尊前飛下,日邊消息。
料想寶香黃閣夢,依然畫舫清溪笛。
待如今、端的約鐘山,長相識。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建康史緻道留守席上賦”。
【啟勳案】 當是乾道五年己醜作。
時先生在建康通判任。
鐘山亦名蔣山,見下遊蔣山案語。
千秋歲 金陵壽史帥緻道,時有版築役 塞垣秋草。
又報平安好。
尊俎上,英雄表。
金湯生氣象,珠玉霏談笑。
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難老。
莫惜金尊倒。
鳳诏看看到。
留不住,江東小。
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了。
千百歲,從今盡是中書考。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為金陵史緻道留守壽”。
【啟勳案】 此亦當是己醜作。
八聲甘州 壽建康帥胡長文給事。
時方閱拆紅梅之舞,且有錫帶之寵 把江山好處付公來,金陵帝王州。
想今年燕子,依然認得,王謝風流。
隻用平時尊俎,彈壓萬貔貅。
依舊鈞天夢,玉殿東頭。
看取黃金橫帶,是明年準拟,丞相封侯。
有紅梅新唱,香陣卷溫柔。
且畫堂、通宵一醉,待從今、更數八千秋。
公知否、邦人香火,夜半才收。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為建康胡長文留守壽”。
“畫堂”,四卷本“畫”作“華”。
【飲冰室考證】 長文名及到任年待考。
然先生二次宦建康,乃入葉衡幕府,則胡之作帥,蓋繼史任,宜在乾道四五年間。
【啟勳案】 胡長文名元質,長洲人。
官至敷文閣大學士。
(己醜)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潛叔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
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
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啟勳案】 此詞見四卷本丙集,但先生五十三至六十二之十年間,足迹未嘗到建康。
丙、丁兩集兼收甲、乙集之所遺,因将此一首移于己醜。
品令 迢迢征路。
又小舸、金陵去。
西風黃葉,淡煙衰草,平沙将暮。
回首高城,一步遠如一步。
江邊朱戶。
忍追憶、分攜處。
今宵山館,怎生禁得,許多愁緒。
辛苦羅巾揾取,幾行淚雨。
【啟勳案】 此一首見補遺,無年可考。
但先生至金陵隻有兩次。
一在乾道四年戊子,由江陰轉通判建康府。
一在乾道九年癸巳,由滁州轉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此外更無到金陵之機會。
此詞似是早年作品,又無渡江痕迹。
姑以附于第一次建康諸詞之後。
念奴嬌 西湖和人韻 晚風吹雨,戰新荷聲亂、明珠蒼壁。
誰把香奁收寶鏡,雲錦周遭紅碧。
飛鳥翻空,遊魚吹浪,慣趁笙歌席。
坐中豪氣,看君一飲千石。
遙想處士風流,鶴随人去,已作飛仙伯。
茅舍疏籬今在否,松竹已非疇昔。
欲說當年,望湖樓下,水與雲寬窄。
醉中休問,斷腸桃葉消息。
【校】 “周遭紅”,四卷本甲集作“紅涵湖”。
“看君”,四卷本“君”作“公”。
“已作”,四卷本“已”作“老”。
“仙伯”,《曆代詩餘》“伯”作“客”。
【飲冰室考證】 集中在臨安所作詞極少,唯以下三首及《觀潮上葉丞相》一首耳,并見甲集中,知為早年作。
《觀潮》當作于淳熙元年。
此三首年分無考。
考先生自本年起,直至次年夏秋間,似皆在臨安供職司農主簿。
其一生在臨安當以此次為最久,故姑以臨安作品無年月者,系于本年。
“照影溪梅”一阕,因和冷泉亭韻,知為同時作。
【啟勳案】 辛敬甫所編之《年譜》,誤以本年出知滁州。
今據周孚所作之《奠枕樓記》,知出知滁州乃在八年春,六、七兩年當在臨安,供職司農主簿也。
《輿地紀勝》:“西湖在臨安府城西,周回三十裡,其源出武林泉。
元間,蘇轼築堤其上,自孤山抵北山。
乾道中,孝宗命築新堤,自南山淨慈寺門前新路口,直抵北山。
湖分為兩,大舟往來,不能達北山。
至紹熙中,光宗始命京尹造二高橋。
出北山,舟行往來始無礙。
” 《方輿勝覽》:“西湖在州西,周回三十裡,山川秀發。
四時畫舫遨遊,歌吹之聲不絕。
好事者常命十題,有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莺’‘三潭印月’‘兩峰插雲’”雲。
案雷峰塔已于五年前坍塌矣。
案:孝宗乾道六年庚寅,先生三十一歲。
滿江紅 冷泉亭 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
漸翠谷、群仙東下,佩環聲急。
誰信天峰飛堕地。
傍湖千丈開青壁。
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識。
山木潤,琅濕。
秋露下,瓊珠滴。
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
醉舞且搖鸾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
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
【校】 “誰信”,四卷本甲集作“聞道”。
“東下”,《曆代詩餘》“東”作“來”。
“天峰”,《曆代詩餘》“峰”作“鋒”,誤。
“山木”,《曆代詩餘》“木”作“水”。
【飲冰室考證】 玩末兩句似公曾居臨安,作詞時已移家。
【啟勳案】 《輿地紀勝》:“冷泉亭在靈隐寺前,飛來峰下。
白公有亭記。
” 右之考證見于信州本之眉。
(庚寅) 又 再用前韻 照影溪梅,怅絕代、佳人獨立。
便小駐、雍容千騎,羽觞飛急。
琴裡新聲風響佩,筆端醉墨鴉栖壁。
是使君、文度舊知名,今方識。
高欲卧,雲還濕。
清可漱,泉長滴。
快晚風吹贈,滿懷空碧。
寶馬嘶歸紅動,龍團試碾銅瓶泣。
怕他年、重到路應迷,桃源客。
【校】 “便”,四卷本甲集作“更”。
“使君”,信州本“使”作“史”。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使”。
“文度”,《曆代詩餘》“度”作“雅”。
“高欲卧”,四卷本濕韻二句與滴韻二句上下相錯。
“吹贈”,信州本“贈”作“帽”。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帽”。
“試碾”,信州本“碾”作“水”。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水”。
【啟勳案】 此一首當亦是庚寅作。
賀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鵑實兩種,見《離騷補注》 綠樹聽鹈鴂。
更那堪、鹧鸪聲住。
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
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間離别。
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辇辭金阙。
看燕燕,送歸妾。
将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
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别。
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
聞道绮陌東頭,行人曾見,簾底纖纖月。
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裡花難折。
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校】 題,《花庵》作“春恨”。
《草堂》亦同。
《曆代詩餘》同信州本。
“野塘”,四卷本甲集“塘”作“棠”。
《花庵》與《草堂》均同甲集。
“一枕”,甲集“枕”作“夜”。
“輕别”,《花庵》與《草堂》“輕”均作“經”。
“能說”,《草堂》“能”作“歸”。
“曾見”,甲集“曾”作“長”。
“不斷”,甲集“不”作“未”。
【啟勳案】 此詞見甲集,作年無可考,唯相傳謂寫徽、欽二宗北狩之事,詞意甚似。
伯兄在清華學校所講之“韻文與情感”亦引此詞。
其論斷則謂“東流村正是徽、欽二宗北行所經之地,所以把稼軒的新愁舊恨一齊招惹出來”雲雲。
徽、欽二宗北行之途徑,據史文所載,則自汴梁經濬州、真定府、中山、代州,而至雲州東行。
至燕山府住愍忠寺。
乃再折而東北行,至會甯,終于韓城。
以今地理釋之,則由開封經彰德、正定、保定入龍泉關,斜掠太原東境北行,而至大同。
又東折而至北京,住宣武門外之法源寺。
再出關至吉林阿城縣,終于延吉之五國城。
若此詞之本事果如所傳,則東流村或當在豫北與南直隸之間。
考先生到此地之機會,一在兒時随乃祖宦遊開封時(見本集《聲聲慢·嘲紅本犀》之詞題);一在《美芹十論》劄子所雲“兩随計吏抵燕山視形勢”之時;一在天平節度使耿京幕中時。
凡此皆二十二歲以前事。
若二十三歲南歸後,則絕對無緣重履此地矣。
果如是,則此詞當是紹興三十二年壬午以前作,即先生二十三歲以前。
較于伯兄所認為三十歲作之《水龍吟》為更早矣。
但東流村之所在地一時無可考。
若在大河以北,則此詞為壬午以前作,可以決矣。
姑懸此說,以俟反證。
又案:池州有東流縣,但縣而非村,且非徽、欽二宗北行所經之路。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鲈魚堪,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校】 “遠目”,宋四卷本甲集“目”作“日”。
“紅巾”,四卷本作“盈盈”。
【飲冰室考證】 此詞年月無考,唯詞中“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及“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等語,确是滿腹經綸在羁旅落拓或下僚沉滞中勃郁一吐情狀。
當為先生詞傳世者最初一首,故以冠編年。
【啟勳案】 王象之《輿地紀勝》:“賞心亭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
晉公丁謂建。
”戊子、己醜兩年,先生在建康通判任。
案:《輿地紀勝》:“建康府,春秋屬吳,戰國屬越,後屬楚。
初置金陵邑,秦改為秣陵。
吳大帝定都于此,改為建業。
晉武帝平吳,複為秣陵,旋複改為建邺。
後避愍帝諱,改為建康。
東晉及南朝因之。
唐置江甯郡,屬潤州,又改為昇州。
楊行密改為金陵府。
徐知诰又改為江甯府。
北宋初改為昇州,仁宗複為江甯府。
南宋又為建康府。
” 案:孝宗乾道五年己醜,先生三十歲。
念奴嬌 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緻道 我來吊古,上危樓赢得、閑愁千斛。
虎踞龍蹯何處是,隻有興亡滿目。
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
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筝曲。
兒輩功名都付與。
長日唯消棋局。
寶鏡難尋,碧雲将暮,誰勸杯中綠。
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校】 “龍蹯”,信州十二卷本“蹯”作“盤”,從四卷本甲集。
“興亡”,《曆代詩餘》作“江山”。
【飲冰室考證】 《續通鑒》:“乾道三年九月,以知建康府史正志兼沿江水軍制置使史。
”“留守緻道”當即此人。
蓋先生倅建康時第一任長官。
(己醜) 滿江紅 倦客新豐,貂裘敝、征塵滿目。
彈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誰續。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
歎詩書、萬卷緻君人,翻沉陸。
休感慨,澆。
人易老,歡難足。
有玉人憐我,為簪黃菊。
且置請纓封萬戶。
竟須賣劍酬黃犢。
甚當年、寂寞賈長沙,傷時哭。
【校】 “翻沉”,四卷本乙集“翻”作“番”。
“感慨”,乙集“慨”作“歎”。
“澆”,乙集作“年華促”。
【啟勳案】 此詞見四卷本乙集,無題。
《讀史方輿紀要》:“新豐乃丹陽縣屬。
唐至德二載,淮南諸将讨永王璘,濟江至新豐,大敗璘軍。
”《輿地紀勝》:“丹陽舊屬建康府。
”此詞首句“倦客新豐”,又有“貂裘敝”“彈短铗”等語,正伯兄所謂“羁旅落拓”“下僚沉滞”時矣。
玩詞意确似早年作,必非四十九歲以後作品。
雖在乙集,想是收甲集所遺耳。
因移置于乾道己醜,即先生通判建康之年。
又 建康史帥緻道席上賦 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
又還向、九重深處,玉階山立。
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
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
佳麗地,文章伯。
金縷唱,紅牙拍。
看尊前飛下,日邊消息。
料想寶香黃閣夢,依然畫舫清溪笛。
待如今、端的約鐘山,長相識。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建康史緻道留守席上賦”。
【啟勳案】 當是乾道五年己醜作。
時先生在建康通判任。
鐘山亦名蔣山,見下遊蔣山案語。
千秋歲 金陵壽史帥緻道,時有版築役 塞垣秋草。
又報平安好。
尊俎上,英雄表。
金湯生氣象,珠玉霏談笑。
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難老。
莫惜金尊倒。
鳳诏看看到。
留不住,江東小。
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了。
千百歲,從今盡是中書考。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為金陵史緻道留守壽”。
【啟勳案】 此亦當是己醜作。
八聲甘州 壽建康帥胡長文給事。
時方閱拆紅梅之舞,且有錫帶之寵 把江山好處付公來,金陵帝王州。
想今年燕子,依然認得,王謝風流。
隻用平時尊俎,彈壓萬貔貅。
依舊鈞天夢,玉殿東頭。
看取黃金橫帶,是明年準拟,丞相封侯。
有紅梅新唱,香陣卷溫柔。
且畫堂、通宵一醉,待從今、更數八千秋。
公知否、邦人香火,夜半才收。
【校】 題,四卷本甲集作“為建康胡長文留守壽”。
“畫堂”,四卷本“畫”作“華”。
【飲冰室考證】 長文名及到任年待考。
然先生二次宦建康,乃入葉衡幕府,則胡之作帥,蓋繼史任,宜在乾道四五年間。
【啟勳案】 胡長文名元質,長洲人。
官至敷文閣大學士。
(己醜)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潛叔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
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
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啟勳案】 此詞見四卷本丙集,但先生五十三至六十二之十年間,足迹未嘗到建康。
丙、丁兩集兼收甲、乙集之所遺,因将此一首移于己醜。
品令 迢迢征路。
又小舸、金陵去。
西風黃葉,淡煙衰草,平沙将暮。
回首高城,一步遠如一步。
江邊朱戶。
忍追憶、分攜處。
今宵山館,怎生禁得,許多愁緒。
辛苦羅巾揾取,幾行淚雨。
【啟勳案】 此一首見補遺,無年可考。
但先生至金陵隻有兩次。
一在乾道四年戊子,由江陰轉通判建康府。
一在乾道九年癸巳,由滁州轉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此外更無到金陵之機會。
此詞似是早年作品,又無渡江痕迹。
姑以附于第一次建康諸詞之後。
念奴嬌 西湖和人韻 晚風吹雨,戰新荷聲亂、明珠蒼壁。
誰把香奁收寶鏡,雲錦周遭紅碧。
飛鳥翻空,遊魚吹浪,慣趁笙歌席。
坐中豪氣,看君一飲千石。
遙想處士風流,鶴随人去,已作飛仙伯。
茅舍疏籬今在否,松竹已非疇昔。
欲說當年,望湖樓下,水與雲寬窄。
醉中休問,斷腸桃葉消息。
【校】 “周遭紅”,四卷本甲集作“紅涵湖”。
“看君”,四卷本“君”作“公”。
“已作”,四卷本“已”作“老”。
“仙伯”,《曆代詩餘》“伯”作“客”。
【飲冰室考證】 集中在臨安所作詞極少,唯以下三首及《觀潮上葉丞相》一首耳,并見甲集中,知為早年作。
《觀潮》當作于淳熙元年。
此三首年分無考。
考先生自本年起,直至次年夏秋間,似皆在臨安供職司農主簿。
其一生在臨安當以此次為最久,故姑以臨安作品無年月者,系于本年。
“照影溪梅”一阕,因和冷泉亭韻,知為同時作。
【啟勳案】 辛敬甫所編之《年譜》,誤以本年出知滁州。
今據周孚所作之《奠枕樓記》,知出知滁州乃在八年春,六、七兩年當在臨安,供職司農主簿也。
《輿地紀勝》:“西湖在臨安府城西,周回三十裡,其源出武林泉。
元間,蘇轼築堤其上,自孤山抵北山。
乾道中,孝宗命築新堤,自南山淨慈寺門前新路口,直抵北山。
湖分為兩,大舟往來,不能達北山。
至紹熙中,光宗始命京尹造二高橋。
出北山,舟行往來始無礙。
” 《方輿勝覽》:“西湖在州西,周回三十裡,山川秀發。
四時畫舫遨遊,歌吹之聲不絕。
好事者常命十題,有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莺’‘三潭印月’‘兩峰插雲’”雲。
案雷峰塔已于五年前坍塌矣。
案:孝宗乾道六年庚寅,先生三十一歲。
滿江紅 冷泉亭 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
漸翠谷、群仙東下,佩環聲急。
誰信天峰飛堕地。
傍湖千丈開青壁。
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識。
山木潤,琅濕。
秋露下,瓊珠滴。
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
醉舞且搖鸾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
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
【校】 “誰信”,四卷本甲集作“聞道”。
“東下”,《曆代詩餘》“東”作“來”。
“天峰”,《曆代詩餘》“峰”作“鋒”,誤。
“山木”,《曆代詩餘》“木”作“水”。
【飲冰室考證】 玩末兩句似公曾居臨安,作詞時已移家。
【啟勳案】 《輿地紀勝》:“冷泉亭在靈隐寺前,飛來峰下。
白公有亭記。
” 右之考證見于信州本之眉。
(庚寅) 又 再用前韻 照影溪梅,怅絕代、佳人獨立。
便小駐、雍容千騎,羽觞飛急。
琴裡新聲風響佩,筆端醉墨鴉栖壁。
是使君、文度舊知名,今方識。
高欲卧,雲還濕。
清可漱,泉長滴。
快晚風吹贈,滿懷空碧。
寶馬嘶歸紅動,龍團試碾銅瓶泣。
怕他年、重到路應迷,桃源客。
【校】 “便”,四卷本甲集作“更”。
“使君”,信州本“使”作“史”。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使”。
“文度”,《曆代詩餘》“度”作“雅”。
“高欲卧”,四卷本濕韻二句與滴韻二句上下相錯。
“吹贈”,信州本“贈”作“帽”。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帽”。
“試碾”,信州本“碾”作“水”。
從四卷本。
《曆代詩餘》作“水”。
【啟勳案】 此一首當亦是庚寅作。
賀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鵑實兩種,見《離騷補注》 綠樹聽鹈鴂。
更那堪、鹧鸪聲住。
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
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間離别。
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辇辭金阙。
看燕燕,送歸妾。
将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