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序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一年甲辰冬初稼軒獨在湖南。
又稼軒落職家居之年,《宋史》本傳失載,辛敬甫《舊譜》罷官在戊申,飲冰推定為丙午丁未間,仲策根據《西河·送錢仲耕自江西漕移守婺州》一首,有“對梅花、更消一醉”句,知必在冬日,而乙巳冬之《菩薩蠻》有“霜落潇湘白”之句,知乙巳猶在湖南,又據洪景盧《稼軒記》證明稼軒乙巳在湖南,則江西送錢仲耕之作必在丙午冬(飲冰以為乙巳作),是冬稼軒尚在江西安撫任,則落職必為丁未無疑。
《清平樂·壽信守王道夫》詞,據錢士升之《南宋書》,王道夫淳熙進士,又《南宋文錄》亦載道夫淳熙中登進士,卒于紹熙中,證明《廣信府志》紹興初出知信州之誤,紹興稼軒尚未生,當是誤“紹熙”為“紹興”。
《醉翁操·贈範廓之》題中“今天子即位”雲雲,疏證引紹熙元年劉光祖奏章,與本題語意吻合,定為此詞必為光宗紹熙元年庚戌作。
《水調歌頭·席上用黃德和推官韻壽南澗》詞,疏證引《南澗詩餘》有《水調歌頭》一首,題“席上次韻王德和”,與稼軒所和者韻正同,知即此人,稼軒作“黃德和”,南澗作“王德和”,知必有一誤。
又據《水調歌頭·送楊民瞻》裘字韻、《水龍吟》些字韻,推知瓢泉别館乃成于徙居鉛山之前。
據《千年調·賦蒼壁》《蓦山溪·停雲竹徑》《南歌子·開新池戲作》《六州歌頭·得疾小愈》等阕,得考知瓢泉亭館之結構。
又如遣姬止酒諸作,及元日投宿博山寺之《水調歌頭》、别澄上人之《浣溪沙》等詞,并得知稼軒之性格。
書中創獲類此者,多不勝舉,讀者當能詳之。
夫詞學原無關考據,然不讀《渚山堂詞話》則不知劉改之《沁園春》“綠鬓朱顔”一阕,乃為代壽韓平原之作;不讀《耆舊續聞》,則不知陸子逸《瑞鶴仙》“臉霞紅印枕”一阕,乃為宗子侍人盼盼者而作;不讀《清容居士集》及戴表元《剡源集》,則張叔夏征招“秋風吹碎江南樹,石床自聽流水”一阕,不知袁伯長之果然善琴(《元史》袁桷本傳不雲其能琴);不讀《雪窦寺志》,則叔夏《台城路·遊北山寺》詞,竟不辨所訪為何人。
不讀《知稼翁詞》所系本事,則不知《菩薩蠻》之“玉人依舊無消息”詞,乃懷汪彥章而作;《青玉案》之“鄰雞不管離懷苦。
又還是、催人去”一阕,乃應召赴行在,不得于當路而作;《好事近》之“湖上送殘春”一阕,乃為秦益公所扼,罷歸離臨安之作。
又如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載有陸放翁“飛上錦紅皺”之句(此詞放翁集不載),遂于《南園閱古泉記》之外,平添一重公案。
楊升庵《詞品》收入朱淑真“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之句(歐陽永叔詞混入朱集),遂使《斷腸詞》蒙白璧微瑕之譏。
是知征證與辨核,二者蓋不可偏廢。
自非廣摭故實,則原委莫明,詞意或無由領解,亦賴參考互勘,庶歧聞異說不緻泛涉而失真。
鄭叔問跋校本《清真集》,至謂詞有箋釋轉為贅疣。
此殆有激之談,非以為考訂之作,遂可不講也。
仲策此作,大之足以補史傳方志所不備。
次之則稼軒生平、志業、遭際、出處、蹤迹俱略可悉。
而集中唱和之作,互見他集者,亦複搜集備列于篇,資參究焉。
讀茲編,恍然如與前人幾硯相接,謦欬相通,其愉佚酣适、狂歌痛飲、慷慨郁勃不平,舉可于詞中遇之。
循文撫迹,曆曆在目,若稼軒未嘗舍我輩而去也者。
烏乎!文字之為用,豈不偉哉! 詞之有疏證著于世者,蓋寥寥耳。
仲策之作,以視江賓谷之《山中白雲詞》《蘋洲漁笛譜疏證》,足以鼎足而立,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人遼陽陳君慈首,補辛敬甫所撰《稼軒年譜》,又聞有《稼軒詞箋》之作,餘惜未獲見。
果其書之已成,則仲策為不孤矣! 辛未清明前一日閩縣林志鈞識
又稼軒落職家居之年,《宋史》本傳失載,辛敬甫《舊譜》罷官在戊申,飲冰推定為丙午丁未間,仲策根據《西河·送錢仲耕自江西漕移守婺州》一首,有“對梅花、更消一醉”句,知必在冬日,而乙巳冬之《菩薩蠻》有“霜落潇湘白”之句,知乙巳猶在湖南,又據洪景盧《稼軒記》證明稼軒乙巳在湖南,則江西送錢仲耕之作必在丙午冬(飲冰以為乙巳作),是冬稼軒尚在江西安撫任,則落職必為丁未無疑。
《清平樂·壽信守王道夫》詞,據錢士升之《南宋書》,王道夫淳熙進士,又《南宋文錄》亦載道夫淳熙中登進士,卒于紹熙中,證明《廣信府志》紹興初出知信州之誤,紹興稼軒尚未生,當是誤“紹熙”為“紹興”。
《醉翁操·贈範廓之》題中“今天子即位”雲雲,疏證引紹熙元年劉光祖奏章,與本題語意吻合,定為此詞必為光宗紹熙元年庚戌作。
《水調歌頭·席上用黃德和推官韻壽南澗》詞,疏證引《南澗詩餘》有《水調歌頭》一首,題“席上次韻王德和”,與稼軒所和者韻正同,知即此人,稼軒作“黃德和”,南澗作“王德和”,知必有一誤。
又據《水調歌頭·送楊民瞻》裘字韻、《水龍吟》些字韻,推知瓢泉别館乃成于徙居鉛山之前。
據《千年調·賦蒼壁》《蓦山溪·停雲竹徑》《南歌子·開新池戲作》《六州歌頭·得疾小愈》等阕,得考知瓢泉亭館之結構。
又如遣姬止酒諸作,及元日投宿博山寺之《水調歌頭》、别澄上人之《浣溪沙》等詞,并得知稼軒之性格。
書中創獲類此者,多不勝舉,讀者當能詳之。
夫詞學原無關考據,然不讀《渚山堂詞話》則不知劉改之《沁園春》“綠鬓朱顔”一阕,乃為代壽韓平原之作;不讀《耆舊續聞》,則不知陸子逸《瑞鶴仙》“臉霞紅印枕”一阕,乃為宗子侍人盼盼者而作;不讀《清容居士集》及戴表元《剡源集》,則張叔夏征招“秋風吹碎江南樹,石床自聽流水”一阕,不知袁伯長之果然善琴(《元史》袁桷本傳不雲其能琴);不讀《雪窦寺志》,則叔夏《台城路·遊北山寺》詞,竟不辨所訪為何人。
不讀《知稼翁詞》所系本事,則不知《菩薩蠻》之“玉人依舊無消息”詞,乃懷汪彥章而作;《青玉案》之“鄰雞不管離懷苦。
又還是、催人去”一阕,乃應召赴行在,不得于當路而作;《好事近》之“湖上送殘春”一阕,乃為秦益公所扼,罷歸離臨安之作。
又如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載有陸放翁“飛上錦紅皺”之句(此詞放翁集不載),遂于《南園閱古泉記》之外,平添一重公案。
楊升庵《詞品》收入朱淑真“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之句(歐陽永叔詞混入朱集),遂使《斷腸詞》蒙白璧微瑕之譏。
是知征證與辨核,二者蓋不可偏廢。
自非廣摭故實,則原委莫明,詞意或無由領解,亦賴參考互勘,庶歧聞異說不緻泛涉而失真。
鄭叔問跋校本《清真集》,至謂詞有箋釋轉為贅疣。
此殆有激之談,非以為考訂之作,遂可不講也。
仲策此作,大之足以補史傳方志所不備。
次之則稼軒生平、志業、遭際、出處、蹤迹俱略可悉。
而集中唱和之作,互見他集者,亦複搜集備列于篇,資參究焉。
讀茲編,恍然如與前人幾硯相接,謦欬相通,其愉佚酣适、狂歌痛飲、慷慨郁勃不平,舉可于詞中遇之。
循文撫迹,曆曆在目,若稼軒未嘗舍我輩而去也者。
烏乎!文字之為用,豈不偉哉! 詞之有疏證著于世者,蓋寥寥耳。
仲策之作,以視江賓谷之《山中白雲詞》《蘋洲漁笛譜疏證》,足以鼎足而立,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人遼陽陳君慈首,補辛敬甫所撰《稼軒年譜》,又聞有《稼軒詞箋》之作,餘惜未獲見。
果其書之已成,則仲策為不孤矣! 辛未清明前一日閩縣林志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