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轼詞六首

關燈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此首中秋詞。

    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間之事實。

    揮灑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蕩之氣,超絕塵凡。

    胡仲任謂中秋詞,自此詞一出,馀詞盡廢,可見獨步當時之概。

    起句,破空而來,奇崛異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化出。

    “不知”兩句,承上意,更作疑問,既不知明月幾時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為何年也。

    “我欲”三句,蓋因問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風歸去之願,“我欲”與“惟恐”相呼應。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本意說固高妙,就寓意說亦極蘊藉。

    “起舞”兩句,仍承上來,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風歸去,惟有徘徊于月下。

    自首至此,一氣奔放,誠覺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

    換頭,實寫月光照人無眠。

    以下愈轉愈深,自成妙谛。

    “不應”兩句,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

    “人有”三句一轉,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

    “但願”兩句,更進一解,言人與月既然從古難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軀,借月盟心,長毋相忘。

    原意雖從謝莊《月賦》“隔千裡兮共明月”句化出,然坡公加“但願”二字,則情更深,意更厚矣。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萦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随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此首詠楊花,遺貌取神,壓倒古今。

    起處,“似花還似非花”兩句,詠楊花确切,不得移詠他花。

    人皆惜花,誰複惜楊花者?全篇皆從一“惜”字生發。

    “抛家”三句,承“墜”字,寫楊花之态,惜其飄落無歸也。

    “萦損”三句,摹寫楊花之神,惜其忽飛忽墜也。

    “夢随風”三句,攝出楊花之魂,惜其忽往忽還也。

    以上寫楊花飛舞之正面已畢。

    下片,更申言楊花之歸宿,“惜”意愈深。

    “不恨”兩句,從“飛盡”說起,惜春事已了也。

    “曉來”三句,惜楊花之經雨也。

    “春色”三句,惜楊花之沾泥落水也。

    “細看來”兩句,更點出楊花是淚來,将全篇提醒。

    鄭叔問所謂“畫龍點睛”者是也。

    又自“曉來”以下,一氣連貫,文筆空靈。

    先遷甫稱為“化工神品”者,亦非虛譽。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如三鼓,铿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歎。

     此首為坡公夢登燕子樓,翌日往尋其地之作。

    上片,述夢與夜景;下片,述尋其地之感。

    起三句,寫夜深之明月如霜,好風如水,已覺幽絕。

    “曲港”三句,寫月下之魚跳露瀉,更覺萬籁無聲,非複人世。

    以坡公之心境澄澈,故能體物微妙如此。

    “如”三句,言夢為鼓聲葉聲驚醒。

    “夜茫茫”三句,言驚醒後尋夢無處,故行遍小園以自遣耳。

    前六句正寫小園景象,此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