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轼詞六首
關燈
小
中
大
則追述也。
下片,因昨夜之夢,遂思及人生無常,古今如夢。
“天涯”三句,自歎為客已久,頗有思歸之意。
“燕子”三句,則興登樓之感,人去樓空,亦如一夢。
十三字詠古超宕,說盡古今盛衰情事。
自與少遊“十三個字隻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大不相侔。
“古今”三句,歎夢覺者少。
“異時”兩句,設想後人亦會臨夜念己。
洞仙歌 餘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
自言嘗随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
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诃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
但記其首兩句。
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寝,欹枕钗橫鬓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此首補足蜀主《洞仙歌令》納涼詞,風流超逸,亦是公得意之作。
上片寫簾内欹枕,下片寫戶外偕行,将熱夜納涼情景,寫得清涼自在,如涉靈境。
首兩句為原句,寫人已是豐姿綽約,一“自”字更覺麗質天生,不關景之清涼而清涼也。
坡公補足“水殿”一句,人境雙絕。
人原自清涼,再加之臨水臨風,境既清涼,人愈清涼矣。
“繡簾”兩句,更寫月來,陡現光明,是境似廣寒,而人亦飄飄若仙矣。
觀其寫水殿風來,池上香來,簾開月來,是何等豪華,何等閑适。
“明月窺人”,“窺”字靈動,與歐公之“燕子飛來窺畫棟”之“窺”字,同具傳神之妙。
“人未寝”兩句,就明月方面窺出钗橫鬓亂,情景宛然。
換頭,寫月下攜手徘徊,又是一番清幽景象。
上言“人未寝”,為時已晏;此言“庭戶無聲”,為時更晏。
“試問”四句,想見無人私語之情,而鬥轉河斜,徘徊尤久矣。
“但屈指”兩句,因大熱納涼,轉念西風之來,因行樂未央,又深惜流光之速。
全篇設想蜀主當日情事,補足原作,原作殆未能及。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此首為公悼亡之作。
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誠後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
起言死别之久。
“千裡”兩句,言相隔之遠。
“縱使”三句,設想相逢不識之狀。
下片,忽折到夢境,軒窗梳妝,猶是十年以前景象。
“相顧”兩句,寫相逢之悲,與起句“生死兩茫茫”相應。
“料得”兩句,結出“腸斷”之意。
“明月”、“松岡”,即“千裡孤墳”之所在也。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首,上片即景寫實,下片因景生情,極豪放之緻。
起筆,點江流浩蕩,高唱入雲,無窮興亡之感,已先揭出。
“故壘”兩句,點赤壁。
“亂石”三句,寫赤壁景色,令人驚心駭目。
“江山”兩句,折到人事,束上起下。
換頭逆入。
“遙想”五句,記公瑾當年之雄姿。
“故國”以下平出,述吊古之情,别出明月,與江波相映。
此境此情,真不知人間何世矣。
下片,因昨夜之夢,遂思及人生無常,古今如夢。
“天涯”三句,自歎為客已久,頗有思歸之意。
“燕子”三句,則興登樓之感,人去樓空,亦如一夢。
十三字詠古超宕,說盡古今盛衰情事。
自與少遊“十三個字隻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大不相侔。
“古今”三句,歎夢覺者少。
“異時”兩句,設想後人亦會臨夜念己。
洞仙歌 餘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
自言嘗随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
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诃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
但記其首兩句。
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寝,欹枕钗橫鬓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此首補足蜀主《洞仙歌令》納涼詞,風流超逸,亦是公得意之作。
上片寫簾内欹枕,下片寫戶外偕行,将熱夜納涼情景,寫得清涼自在,如涉靈境。
首兩句為原句,寫人已是豐姿綽約,一“自”字更覺麗質天生,不關景之清涼而清涼也。
坡公補足“水殿”一句,人境雙絕。
人原自清涼,再加之臨水臨風,境既清涼,人愈清涼矣。
“繡簾”兩句,更寫月來,陡現光明,是境似廣寒,而人亦飄飄若仙矣。
觀其寫水殿風來,池上香來,簾開月來,是何等豪華,何等閑适。
“明月窺人”,“窺”字靈動,與歐公之“燕子飛來窺畫棟”之“窺”字,同具傳神之妙。
“人未寝”兩句,就明月方面窺出钗橫鬓亂,情景宛然。
換頭,寫月下攜手徘徊,又是一番清幽景象。
上言“人未寝”,為時已晏;此言“庭戶無聲”,為時更晏。
“試問”四句,想見無人私語之情,而鬥轉河斜,徘徊尤久矣。
“但屈指”兩句,因大熱納涼,轉念西風之來,因行樂未央,又深惜流光之速。
全篇設想蜀主當日情事,補足原作,原作殆未能及。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此首為公悼亡之作。
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誠後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
起言死别之久。
“千裡”兩句,言相隔之遠。
“縱使”三句,設想相逢不識之狀。
下片,忽折到夢境,軒窗梳妝,猶是十年以前景象。
“相顧”兩句,寫相逢之悲,與起句“生死兩茫茫”相應。
“料得”兩句,結出“腸斷”之意。
“明月”、“松岡”,即“千裡孤墳”之所在也。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首,上片即景寫實,下片因景生情,極豪放之緻。
起筆,點江流浩蕩,高唱入雲,無窮興亡之感,已先揭出。
“故壘”兩句,點赤壁。
“亂石”三句,寫赤壁景色,令人驚心駭目。
“江山”兩句,折到人事,束上起下。
換頭逆入。
“遙想”五句,記公瑾當年之雄姿。
“故國”以下平出,述吊古之情,别出明月,與江波相映。
此境此情,真不知人間何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