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容若評傳

關燈
容若,清初一大詞人也。

    文比誼、舒,武拟頗、牧,求之曆代詞人中,實罕有其匹。

    且其天姿純粹,學問淹通,才力強敏,識見高明,極為當時之老師宿儒所驚歎。

    而待人之推心腹,披肝膽;無事不真,無語不摯,尤為後世之文人才士所景仰。

    昔蕙風論詞嘗雲:“‘真’字是詞骨。

    ”若容若者,蓋全以“真”勝者。

    待人真,作詞真,寫景真,抒情真,雖力量未充,然以其真,故感人甚深。

    一種凄惋處,令人不忍卒讀者,亦以其詞真也。

    謝章铤謂清初詞,竹垞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

    譚獻謂清初“阮亭、葆馚一流,為才人之詞;宛鄰、止庵一流,為學人之詞;惟三家(容若與項蓮生、蔣鹿潭)是詞人之詞”,豈非皆以其情真、語真勝諸家耶?近人之稱道容若者亦多,如王、梁二先生雲: 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靜安) 清代大詞家固然很多,但頭兩把交椅,卻被前後兩位旗人成容若、文叔問占去,也算奇事。

    (梁任公) 至朱、況二先生,海内所奉為詞宗者也,其于容若詞,亦推崇備至,如雲: 容若小令,直逼北宋,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朱古微) 容若詞純任性靈,纖塵不染。

    (況夔笙) 諸家稱揚,容有過當,然感其詞一往情深,真切自然,則無不同也。

    茲因述其生平,并論其詞。

     容若,姓納蘭,初名成德,後避東宮嫌名,改曰性德。

    字容若,别号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

    先世有葉赫之地,明初内附。

    始祖名星懇達爾漢,六傳至養汲弩。

    養汲弩有二子,長名納林布祿,次名金台什,分居東、西城,為明外捍。

    一女為清太祖後,生太宗。

    太祖破東、西城,金台什自焚死,以有舊恩,存其世祀。

    其子尼迓韓,以定鼎燕京時,著有勞績,授雲騎都尉,任郎中,卒,長子鄭庫襲職。

    次子明珠,原任保和殿大學士,數遷至武英殿大學士,屢充《方略一統志》、《明史》諸總裁,累加太子太傅,晉太子太師,容若之父也。

    容若母覺羅氏,一品夫人。

    明珠三子,容若居長。

    次弟揆叙,字恺功,号惟實居士,康熙三十五年授侍讀,曆官翰林院掌院,都察院左都禦史,精鑒别,所居曰謙牧堂,藏書極富,所著有《隙光亭雜識》六卷、《益戒堂詩集》十六卷、《雞肋集》一卷。

    季弟揆芳和碩額驸。

    配盧氏,兩廣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禦史興祖之女,贈淑人,先容若卒。

    繼室官氏。

    子二,長福格,次福爾敦,一女适年羹堯,孫瞻岱,乾隆三年甘肅提督。

     納蘭容若像(《清代學者象傳》第二集) 容若生于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一六五五)。

    年十七補諸生,十八中舉人,二十二中進士。

    初授三等侍衛,後連晉二等,至一等侍衛。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扈從東巡,經盛京、松花江、龍泉寺等地,四月回京。

    八月奉使觇梭龍羌,十二月回京。

    二十二年二月,扈從西巡,經五台、龍泉關、長城嶺、菩薩頂、趙北口等地,三月回京。

    二十三年九月,扈從南巡,經濟南、高郵、金山、揚州、蘇州、無錫、江甯、曲阜、兖州等地。

    過江甯時,曾為曹子清先人所構楝亭題《滿江紅》詞。

    過無錫時,登惠山貫華閣,曾留三十繪像于閣中,并有貫華閣額。

    是歲十一月回京。

    二十四年五月,得寒病,七日不汗,卒,時為三十日(一六八五),年三十有一,葬于皂?屯。

     容若雖生長朱門,履盛處豐,然抑然不自多,蕭然若寒素。

    事君盡忠,事親盡孝,其于兄弟、夫婦、師友間之情誼亦笃,故無人不敬之愛之,甚至感激涕零。

    初侍康熙帝,服勞維謹,雖在寒暑,亦不乞休,帝有指揮,無不在側,故帝眷注至隆,嘗賜金牌彩緞、上尊禦馔、袍帽鞍馬、弧矢字帖、佩刀香扇之屬甚夥。

    逢萬歲節時,又親書唐賈至早朝七言律賜之,每令賦應制詩,皆稱旨。

    後容若得疾,帝使中官侍衛及禦醫,日數輩絡繹至第診治。

    疾亟,帝親處方藥賜之,未及進而殁。

    帝極震悼,命中使賜奠,恤典有加,此容若之愛君,與君之愛容若也。

    容若每未明入直,必之父母所問安,晚歸亦如之。

    燠寒之節,寝膳之宜,日候視以為常。

    父母偶加餐,辄色喜以告所親,又偶有疾,則日侍左右,衣不解帶,以緻顔色黝黑,及父愈始複。

    故容若死後,父退朝,望子舍必哭,哭已皇皇然,如冀其複者。

    帝且每勸其父節哀,可知其父傷悼之深,此又容若之愛親,與親之愛容若也。

     容若師事昆山徐乾學。

    方十八歲中舉人時,嘗青袍拜師堂下,師極愛其舉止閑雅。

    次年自五月起,逢三、六、九日,過師邸講論經史,每抵暮方去,敬師勵學,雅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