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石評傳
關燈
小
中
大
胥見。
夜長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後書辭,别時針線。
離魂暗逐郎行遠。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起言夢中見人,次言春夜思深,換頭言别後之難忘,情亦深厚。
所謂“書辭”、“針線”,皆伊人之情也。
天涯羁旅,睹物如睹人,故曰“離魂暗逐郎行遠”。
着末寫境既凄黯,寫情尤哀不可抑。
千山月冷,一人獨去,試想象此境此情,疇不為之下一掬同情之淚哉。
其後至合肥亦有所遇,有《浣溪沙》記其事雲: 钗燕籠雲晚不忺。
拟将裙帶系郎船。
别離滋味又今年。
楊柳夜寒猶自舞,鴛鴦風急不成眠。
些兒閑事莫萦牽。
拟将裙帶系郎之船,寫情癡憨已極。
不必萦牽,些兒閑事,寫勸慰之意亦厚。
後旅杭時,此情未忘,又有元夕感夢之詞雲: 肥水東流無盡期。
當初不合種相思。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鬓先絲。
人間别久不成悲。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詞為《鹧鸪天》,寫情尤濃摯。
起句謂肥水無盡期,即興言人之離恨無盡期,語即沉痛。
“當初”一句,因恨而悔,悔當初錯種相思,緻今日有此恨。
語帶激切,怨抑更甚矣。
“夢中”兩句,寫思極入夢之情。
夢中所見之人,隐約模糊,不如丹青所描之真。
但即此隐約模糊之夢,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鳥驚醒,其懊恨為何如耶。
下片寫分别之久,懷念之深。
“人間别久不成悲”一語,尤沉痛異常,道出羁旅況味,道出迷惘心情。
蓋初别猶悲,别久則習于悲,縱悲亦不覺矣。
“誰教”兩句,點明元夕,并寫出兩地相思之苦,情韻勝絕。
六、詠物 白石詠物詞頗多,有詠柳者,有詠梅者,有詠荷者,有詠芍藥者,有詠茉莉者,有詠蟋蟀者。
然詠蟋蟀及詠梅之詞,尤為千古所稱道。
《齊天樂》詠蟋蟀雲: 庾郎先自吟愁賦。
凄凄更聞私語。
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
哀音似訴。
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
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
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
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别有傷心無數。
豳詩漫與。
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許蒿廬雲:“此詞将蟋蟀與聽蟋蟀者,層層夾寫,如環無端,真化工之筆也。
”按許氏此評,不為過譽。
他人詠物,多刻劃形貌;惟白石詠物,則更重神情,故較他人所寫,尤為高妙。
此詞起言蟋蟀聲,如凄凄私語,體會即細。
“露濕”三句,記聞聲之處。
“哀音似訴”,比私語更深一層,起思婦聞聲之感。
“曲曲”兩句,記思婦聞聲之悲傷,而出之以且歎且問語氣,倍見婉約。
換頭用“又”字承上,詞意不斷,夜涼聞聲,已是感傷,何況又添“暗雨”,傷愈甚矣。
“為誰”兩句,仍用問語抒情,亦令人歎惋不置。
“候館”三句,更推及無數傷心人,聞聲而悲,不獨思婦也。
“豳詩”兩句,陡以無知兒女之歡笑,反襯出有心人之悲哀,文筆極靈動。
末言蟋蟀聲譜入琴絲更苦,馀意亦不盡。
至詠梅之作,有《暗香》、《疏影》兩首,寄托君國,自成馨逸。
《暗香》雲: 舊時月色。
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
正寂寂。
歎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
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此首詠梅,無句非梅,無意不深。
而感懷今昔,托喻君國,尤極曲折回環之妙。
起五句寫舊時豪情,一氣流走,峭拔無匹。
月下吹笛,皆為烘托梅花而設。
試思月下賞梅,梅邊吹笛,何等境界,何等情緻。
因笛聲而又喚起玉人來摘梅,其境更美。
“何遜”兩句,忽轉入而今衰老現象,文筆頓挫悠揚,感喟何限,而今人老才盡,既無吹笛之興,亦無詠梅之才,追維舊時,真有不堪回首之慨矣。
“但怪得”兩句,再轉花香入席,引人詩思,雖無詠梅之才,終不能自已也。
換頭推開寫情,用陸凱詩意,歎路遙雪深,折梅難寄,因折梅難寄,故惟有空對翠尊紅萼而傷心,其相思之深,難以言宣矣。
謂此為憶君之語,得騷辨之意者,亦未必絕無因也。
“長記”兩句,又回想當年梅開之盛,與篇首相應。
末句言盛時難再,舊歡難尋,如見“白頭吟望苦低垂”之情矣。
《疏影》雲: 苔枝綴玉。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
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
還教一片随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此首詠梅,寄托亦深。
起寫梅花之貌,次寫梅花之神。
梅之美,梅之孤高,并于六句中寫足。
“昭君”兩句,用王建詠梅詩意,抒寄懷二帝之情。
“想佩環”兩句,用杜詩詠昭君詩意,更見想望二帝之切。
換頭用壽陽公主事,以喻昔時太平沉酣之狀。
“莫似”三句,申護花之情,即以申愛君之情。
但雖愛護如此,終于随波飄流。
故一聞笛裡梅花吹出千裡關山之怨來,又使人抱恨無窮已。
末用唐崔橹詩“初開已入雕梁畫,未落先愁玉笛吹”,歎幽香難覓,惟馀幻影在橫幅之上,語更悲痛。
兩詞雖隸事,然用事不為事所使。
運氣空靈,筆墨飛舞,宜張炎以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
以上略就六點叙論,白石為人之品格,及其詞之精妙,當可窺見矣。
夫兩宋詞家,各有面目,各有真價。
若白石詞之高朗疏隽,為詞家一大宗,學者誠不可忽視也。
(《新中華》複刊第1卷第6期,1943年6月)
夜長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後書辭,别時針線。
離魂暗逐郎行遠。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起言夢中見人,次言春夜思深,換頭言别後之難忘,情亦深厚。
所謂“書辭”、“針線”,皆伊人之情也。
天涯羁旅,睹物如睹人,故曰“離魂暗逐郎行遠”。
着末寫境既凄黯,寫情尤哀不可抑。
千山月冷,一人獨去,試想象此境此情,疇不為之下一掬同情之淚哉。
其後至合肥亦有所遇,有《浣溪沙》記其事雲: 钗燕籠雲晚不忺。
拟将裙帶系郎船。
别離滋味又今年。
楊柳夜寒猶自舞,鴛鴦風急不成眠。
些兒閑事莫萦牽。
拟将裙帶系郎之船,寫情癡憨已極。
不必萦牽,些兒閑事,寫勸慰之意亦厚。
後旅杭時,此情未忘,又有元夕感夢之詞雲: 肥水東流無盡期。
當初不合種相思。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鬓先絲。
人間别久不成悲。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詞為《鹧鸪天》,寫情尤濃摯。
起句謂肥水無盡期,即興言人之離恨無盡期,語即沉痛。
“當初”一句,因恨而悔,悔當初錯種相思,緻今日有此恨。
語帶激切,怨抑更甚矣。
“夢中”兩句,寫思極入夢之情。
夢中所見之人,隐約模糊,不如丹青所描之真。
但即此隐約模糊之夢,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鳥驚醒,其懊恨為何如耶。
下片寫分别之久,懷念之深。
“人間别久不成悲”一語,尤沉痛異常,道出羁旅況味,道出迷惘心情。
蓋初别猶悲,别久則習于悲,縱悲亦不覺矣。
“誰教”兩句,點明元夕,并寫出兩地相思之苦,情韻勝絕。
六、詠物 白石詠物詞頗多,有詠柳者,有詠梅者,有詠荷者,有詠芍藥者,有詠茉莉者,有詠蟋蟀者。
然詠蟋蟀及詠梅之詞,尤為千古所稱道。
《齊天樂》詠蟋蟀雲: 庾郎先自吟愁賦。
凄凄更聞私語。
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
哀音似訴。
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
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
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
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别有傷心無數。
豳詩漫與。
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許蒿廬雲:“此詞将蟋蟀與聽蟋蟀者,層層夾寫,如環無端,真化工之筆也。
”按許氏此評,不為過譽。
他人詠物,多刻劃形貌;惟白石詠物,則更重神情,故較他人所寫,尤為高妙。
此詞起言蟋蟀聲,如凄凄私語,體會即細。
“露濕”三句,記聞聲之處。
“哀音似訴”,比私語更深一層,起思婦聞聲之感。
“曲曲”兩句,記思婦聞聲之悲傷,而出之以且歎且問語氣,倍見婉約。
換頭用“又”字承上,詞意不斷,夜涼聞聲,已是感傷,何況又添“暗雨”,傷愈甚矣。
“為誰”兩句,仍用問語抒情,亦令人歎惋不置。
“候館”三句,更推及無數傷心人,聞聲而悲,不獨思婦也。
“豳詩”兩句,陡以無知兒女之歡笑,反襯出有心人之悲哀,文筆極靈動。
末言蟋蟀聲譜入琴絲更苦,馀意亦不盡。
至詠梅之作,有《暗香》、《疏影》兩首,寄托君國,自成馨逸。
《暗香》雲: 舊時月色。
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
正寂寂。
歎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
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此首詠梅,無句非梅,無意不深。
而感懷今昔,托喻君國,尤極曲折回環之妙。
起五句寫舊時豪情,一氣流走,峭拔無匹。
月下吹笛,皆為烘托梅花而設。
試思月下賞梅,梅邊吹笛,何等境界,何等情緻。
因笛聲而又喚起玉人來摘梅,其境更美。
“何遜”兩句,忽轉入而今衰老現象,文筆頓挫悠揚,感喟何限,而今人老才盡,既無吹笛之興,亦無詠梅之才,追維舊時,真有不堪回首之慨矣。
“但怪得”兩句,再轉花香入席,引人詩思,雖無詠梅之才,終不能自已也。
換頭推開寫情,用陸凱詩意,歎路遙雪深,折梅難寄,因折梅難寄,故惟有空對翠尊紅萼而傷心,其相思之深,難以言宣矣。
謂此為憶君之語,得騷辨之意者,亦未必絕無因也。
“長記”兩句,又回想當年梅開之盛,與篇首相應。
末句言盛時難再,舊歡難尋,如見“白頭吟望苦低垂”之情矣。
《疏影》雲: 苔枝綴玉。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
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
還教一片随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此首詠梅,寄托亦深。
起寫梅花之貌,次寫梅花之神。
梅之美,梅之孤高,并于六句中寫足。
“昭君”兩句,用王建詠梅詩意,抒寄懷二帝之情。
“想佩環”兩句,用杜詩詠昭君詩意,更見想望二帝之切。
換頭用壽陽公主事,以喻昔時太平沉酣之狀。
“莫似”三句,申護花之情,即以申愛君之情。
但雖愛護如此,終于随波飄流。
故一聞笛裡梅花吹出千裡關山之怨來,又使人抱恨無窮已。
末用唐崔橹詩“初開已入雕梁畫,未落先愁玉笛吹”,歎幽香難覓,惟馀幻影在橫幅之上,語更悲痛。
兩詞雖隸事,然用事不為事所使。
運氣空靈,筆墨飛舞,宜張炎以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
以上略就六點叙論,白石為人之品格,及其詞之精妙,當可窺見矣。
夫兩宋詞家,各有面目,各有真價。
若白石詞之高朗疏隽,為詞家一大宗,學者誠不可忽視也。
(《新中華》複刊第1卷第6期,194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