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石評傳

關燈
草不成歸。

    ”《浣溪沙》雲:“東風落靥不成歸。

    ”《水龍吟》雲:“把酒臨風,不思歸去,有如此水。

    ”更可見欲歸之切,含凄之深。

    其《霓裳中序第一》一首,尤寫得沉郁悲涼,仿佛清真。

    詞雲: 亭臯正望極。

    亂落江蓮歸未得。

    多病卻無氣力。

    況纨扇漸疏,羅衣初索。

    流光過隙。

    歎杏梁、雙燕如客。

    人何在、一簾淡月,仿佛照顔色。

      幽寂。

    亂蛩吟壁。

    動庾信,清愁似織。

    沉思年少浪迹。

    笛裡關山,柳下坊陌。

    墜紅無信息。

    漫暗水、涓涓溜碧。

    飄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側。

     此詞遍體盡是哀傷情調。

    起傷景物凋殘,人歸未得。

    以下傷多病,傷時速,傷燕去,傷人去,無限離愁,一時交集。

    下片又傷夜境幽寂,傷亂蛩吟壁,傷暗水流花,傷舊遊如夢。

    着末“飄零久”與起處“歸未得”相應,揭出而今苦況。

    語語怨抑,如聞幽咽之泣聲。

    又如《一萼紅》詞,上片記客長沙觀梅之樂,下片忽起思歸之念,哀感亦深。

    詞雲: 古城陰。

    有官梅幾許,紅萼未宜簪。

    池面冰膠,牆腰雪老,雲意還又沉沉。

    翠藤共、閑穿徑竹,漸笑語、驚起卧沙禽。

    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喚登臨。

      南去北來何事,蕩湘雲楚水,目極傷心。

    朱戶黏雞,金盤簇燕,空歎時序侵尋。

    記曾共、西樓雅集,想垂柳、還袅萬絲金。

    待得歸鞍到時,隻怕春深。

     前叙踏雪尋梅,笑語穿竹,呼喚登台,興緻極豪。

    後感南北飄流,睹雲水而傷心。

    前後哀樂對照,倍覺警動,而語氣拗怒,亦有“鐵騎突出刀槍鳴”之概。

    “朱戶”三句,又因睹歲時景物,而歎時序遷流之速。

    “記曾共”兩句折入,回憶當年雅集西樓之樂,更覺今日不可複尋此樂,遙想樓畔之柳,依然萬絲披拂也,末歎歸去之遲,仍收到景物上,與《詩》之“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作意相同。

    然《詩》猶實寫,此則設想,韻緻又各異也。

    慶元二年丙辰歲不盡五日,白石旅居吳松,亦嘗作《浣溪沙》雲: 雁怯重雲不肯啼。

    畫船愁過石塘西。

    打頭風浪惡禁持。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

    一年燈火要人歸。

     融情于景,清新俊逸。

    “一年燈火要人歸”句,含思尤凄極,令天涯遊子讀之,辄生無可奈何之感。

     四、傷亂 紹興三十年,完顔亮南侵。

    江淮軍敗,中外震駭。

    亮尋為其臣下殺于瓜州。

    白石于淳熙三年,曾過揚州。

    時寇平已十六年,而揚州城内,依然四顧蕭條,寒水自碧。

    白石感慨今昔,因自度《揚州慢》雲: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裡,盡荠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千岩老人謂此詞有黍離之悲,信不虛也。

    至文筆之清剛,情韻之綿邈,亦令人諷誦不厭。

    起首八字,即以重筆點明維揚昔時之繁盛。

    “解鞍”句,記過維揚。

    “過春風”兩句,忽折入現時荒涼景象,隻言十裡荠麥,則亂後之人煙稀少,屋宇蕩然,俱可知矣。

    此所謂虛處傳神,乃白石最精妙之筆墨。

    “自胡馬”二句,更言亂事之慘,即廢池喬木,猶厭言之,則人之傷心,自不待言,借物以況人,亦深透無匹。

    “漸黃昏”兩句,再點出空城寒角,尤覺凄寂萬分。

    換頭用杜牧之揚州詩意,傷今憶昔,不盡欷歔。

    “重到須驚”一層,“難賦深情”又進一層。

    以下就波蕩冷月之景色,顯出當年繁華之銷歇及而今亂後之荒涼,筆力千鈞,哀徹心腑。

    末歎無人來賞紅藥,亦極宛轉纏綿之緻。

    白石傷亂情深,故寫來句句沉着,寫來回腸蕩氣。

    參軍《蕪城》之賦,工部《哀江頭》之詩,似不得專美于前矣。

    白石尚有《凄涼犯》詞,系記合肥之荒涼,亦江淮亂後之作也。

     五、感遇 白石落魄江湖,辄以杜牧自喻,故行迹所至,多有本事流傳,所謂“東風曆曆紅樓下,誰識三生杜牧之”語,可知其清狂之況。

    孝宗十六年己酉,白石寓苕溪時,曾有《琵琶仙》詠所遇雲: 雙槳來時,有人似、舊曲桃根桃葉。

    歌扇輕約飛花,蛾眉正奇絕。

    春漸遠、汀洲自綠,更添了、幾聲啼。

    十裡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

      又還是、宮燭分煙,奈愁裡、匆匆換時節。

    都把一襟芳思,與空階榆莢。

    千萬縷、藏鴉細柳,為玉尊、起舞回雪。

    想見西出陽關,故人初别。

     張炎謂白石《琵琶仙》、少遊《八六子》,“全在情景交煉,得言外意”。

    白石韻勝之作,實不減少遊。

    張炎相提并論,可謂隻眼獨具。

    惟白石清脆頓宕,更人所難能。

    此詞起寫畫船遠來,中載有人,因遠來隐約不清,仿佛舊遊之人,故曰“似”。

    次寫畫船漸近,人影分明,确似當年蛾眉,故曰“正”。

    “似”字傳懷疑之神,“正”字傳驚詫之神。

    扇約飛花,寫景寫人,俱臻美妙。

    “春漸遠”以下,一氣徑轉,超秀絕倫。

    不寫人雖似實非之恨,但寫出眼前境界,迥異曩時,以見舊遊不堪回首、舊事不堪重提之情。

    下片采取唐人韓翃、韓愈、王維詠柳的詩,運化入詞,仍就眼前榆莢柳花景色,寫出懷人情思,筆墨層層揭響。

    是歲之秋,又有《鹧鸪天》,記苕溪所遇雲: 京洛風流絕代人。

    因何風絮落溪津。

    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淩波缥缈身。

      紅乍笑,綠長。

    與誰同度可憐春。

    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

     前寫人之豐神,後寫懷人之切,亦生動而真摯。

    又白石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初自沔東至金陵時,亦有《踏莎行》感夢之作。

    想見白石在沔東時之所遇,其後别去,難以忘情,故思極而有夢也。

    詞雲: 燕燕輕盈,莺莺嬌軟。

    分明又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