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石評傳
關燈
小
中
大
姜白石為南宋傑出之大詞家,與辛稼軒、吳夢窗分鼎詞壇,各有千古。
而世之知稼軒者多,知白石與夢窗者少,則以稼軒逞才使氣,精光外铄,故人易知;而白石傳神于虛,夢窗氣潛于内,故人不易知;然學者須知,各人之禀賦不同,環境不同,興趣不同,故其所表現之作品,亦各有異。
有陽剛者,有陰柔者;有尚密者,有尚疏者;有用賦體者,有用比興體者;有發越者,有含蓄者;有天然去雕飾者,有千錘百煉者,既恃天籁,亦借人力,各運其妙,各具真價,不可執此以議彼,入主而出奴也。
且兩宋之時代先後不同,詞之體制長短不同,尤不能不細察源流正變,明揭各家精力之所詣。
清代朱竹垞倡浙派,過尊南宋,輕視北宋,至以白石為止境;張臯文倡常州派,過尊北宋,輕視南宋,至屏夢窗而不選,此皆門戶之見,不可信也。
白石原亦脫胎稼軒,周止庵所謂變雄健為清剛,變馳驟為疏宕者是也。
惟大家能入能出,即脫胎一家,必不肯随人俯仰,自棄地位。
稼軒既以雄健馳驟之歌詞,豪視一世,白石無以勝之,于是不得不變為幽邃綿麗,以自成面目。
寄人籬下,豪傑恥之,唐之詩人,宋之詞人,無不皆然。
故文學随時代環境而變,乃自然之趨勢,并非愈變愈下也。
近人不知白石、夢窗,辄妄加诋毀,不曰白石無情,即曰夢窗無生氣。
實則二人之詞,無不生動飛舞,無不一往情深,一快一沉、俨同李、杜;一疏一密,亦類溫、韋。
在大晟舊譜散亡、音律疏懈之際,二人慨然奮起,思所以挽救之。
于是精研音律,自度新腔;細琢歌詞,力求醇雅,雖異曲而同工,誠不容與稼軒強分軒轾也。
茲因略述白石之生平行實,及其詞之真價。
白石名夔,字堯章,鄱陽人。
唐德宗朝宰相姜公輔之後。
公輔原籍愛州,而家欽州。
愛州屬嶺南道,今安南交州也。
其六世孫泮,宋初教授饒州,始徙于饒,即白石之七世祖。
約當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白石生。
時洪邁三十三歲,楊萬裡三十二歲,陸遊三十一歲,範成大三十歲,尤袤二十九歲,朱熹二十六歲,樓鑰十九歲,京镗十八歲,辛棄疾十六歲,葉适六歲,劉過二歲。
父名噩,字肅父,紹興三十年進士。
孝宗隆興元年,官漢陽。
白石随侍在側,時方九歲。
乾道四年,白石十四歲,父卒于漢陽。
其伯姊嫁漢川,遂依伯姊居漢川之山陽村。
此後雖嘗間歸饒州,過維揚,曆楚州,遊濠梁,泛洞庭,客武陵,留長沙,遊南嶽,然以居漢陽為最久。
淳熙十三年,白石三十二歲,夫人蕭氏已來歸,婦翁千岩老人蕭德藻,約往吳興。
是歲之冬,即發漢陽,過武昌,度揚子。
自此遂不複重返漢陽。
明年元旦,過金陵。
三月遊杭,以德藻之介,袖詩谒楊萬裡,萬裡又以詩送之,往見範成大,皆大稱賞。
是年夏,依德藻居湖州,自此至甯宗慶元元年,八九年間,皆依蕭居湖州。
中間雖嘗過吳松,客臨安,寓合肥,過蘇州谒範成大,至金陵谒楊萬裡,從張鑒遊紹興、南昌,皆往來客遊,為時頗暫,未嘗久離湖州也。
光宗紹熙元年時,嘗蔔居吳興白石洞天,潘柽字之曰白石道人。
或謂白石一号石帚者,非也。
乾隆間,陸锺輝、江春諸人刊《白石集》,誤收夢窗贈石帚詞,後人遂以為石帚即白石,實則白石并無石帚之号,而夢窗時代在後,與白石亦不相及。
紹熙二年冬,載雪谒範成大時,為制《暗香》、《疏影》二詞,音節清婉。
成大因以小紅贈之。
其夕大雪,過垂虹賦詩雲: 自作新詞韻最嬌。
小紅低唱我吹箫。
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想見其風流豪邁之概。
慶元二年秋,依葛天民寓武康。
冬,與天民及俞灏、張鑒等,自武康詣無錫,依鑒以居。
臘月歲不盡五日,歸舟過吳松。
得詩若幹解為一卷,命之曰《載雪錄》雲。
慶元三年,蕭時父監酒,赴官池陽,迎侍德藻以行。
白石湖州眷屬無依,遂移家杭州,宿張鑒别宅。
時白石已四十三歲,自此遂不複重返湖州。
是歲四月,上書論雅樂,進《大樂議》一卷、《琴瑟考古圖》一卷,不獲盡所議。
越二年,又上《聖宋铙歌鼓吹十二章》。
诏免解與試禮部,不第,遂以布衣終。
至甯宗開禧二年,白石已五十二歲,又南遊桐廬、括蒼、永嘉諸地。
嘉定五年,遊金陵。
嘉定十二年,遊揚州,初識吳潛。
後二年,卒于西湖,年六十七。
貧不能葬,吳潛諸人葬之于錢唐門外西馬塍。
子二:一名瓊,白石卒時,年方十七,後為太廟齋郎;一名瑛,後為嘉禾郡簽判。
據白石《春日書懷》詩雲“兄弟各天涯”,是白石亦有兄弟,特今未詳耳。
又其《湖上寓居雜詠》詩雲:“鈎窗不忍見南山,下有三雛骨未寒。
”是白石曾有三子殇于杭也。
卒之日,蘇泂吊以詩雲:“賴是小紅渠已嫁,不然啼損馬塍花。
”可知小紅此時,已先下堂。
又雲:“孺人侍妾相持泣,安得君歸更肅賓。
”是蕭夫人尚在,而侍妾當為小紅嫁後之又一妾也。
又雲:“除卻樂書誰殉葬,一琴一硯一蘭亭。
”又可知白石身後蕭條之苦況。
噫!白石一生依人,四方漂泊,懷才不遇,郁郁以終;然而高風未沫,高名千古,又覺及身之悲,不足道也。
白石人品高絕,恥于幹谒,故所交雖多一時名公貴人,而不能濟其窮。
平生又好學,好客,好藏書,範成大以為似晉、宋間之雅士,謝采伯亦稱其好學無所不通。
陳郁《藏一話腴》更雲: 白石道人氣貌若不勝衣,而筆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
圖書翰墨之藏,汗牛充棟。
可想見其為人。
其詩、文、詞、書法、音律,無一不工。
今傳之詩,有《白石詩集》一卷,《白石道人集外詩》一卷,《白石道人集補遺》一卷,《詩說》一集。
至《宋史·藝文志》所載《
而世之知稼軒者多,知白石與夢窗者少,則以稼軒逞才使氣,精光外铄,故人易知;而白石傳神于虛,夢窗氣潛于内,故人不易知;然學者須知,各人之禀賦不同,環境不同,興趣不同,故其所表現之作品,亦各有異。
有陽剛者,有陰柔者;有尚密者,有尚疏者;有用賦體者,有用比興體者;有發越者,有含蓄者;有天然去雕飾者,有千錘百煉者,既恃天籁,亦借人力,各運其妙,各具真價,不可執此以議彼,入主而出奴也。
且兩宋之時代先後不同,詞之體制長短不同,尤不能不細察源流正變,明揭各家精力之所詣。
清代朱竹垞倡浙派,過尊南宋,輕視北宋,至以白石為止境;張臯文倡常州派,過尊北宋,輕視南宋,至屏夢窗而不選,此皆門戶之見,不可信也。
白石原亦脫胎稼軒,周止庵所謂變雄健為清剛,變馳驟為疏宕者是也。
惟大家能入能出,即脫胎一家,必不肯随人俯仰,自棄地位。
稼軒既以雄健馳驟之歌詞,豪視一世,白石無以勝之,于是不得不變為幽邃綿麗,以自成面目。
寄人籬下,豪傑恥之,唐之詩人,宋之詞人,無不皆然。
故文學随時代環境而變,乃自然之趨勢,并非愈變愈下也。
近人不知白石、夢窗,辄妄加诋毀,不曰白石無情,即曰夢窗無生氣。
實則二人之詞,無不生動飛舞,無不一往情深,一快一沉、俨同李、杜;一疏一密,亦類溫、韋。
在大晟舊譜散亡、音律疏懈之際,二人慨然奮起,思所以挽救之。
于是精研音律,自度新腔;細琢歌詞,力求醇雅,雖異曲而同工,誠不容與稼軒強分軒轾也。
茲因略述白石之生平行實,及其詞之真價。
白石名夔,字堯章,鄱陽人。
唐德宗朝宰相姜公輔之後。
公輔原籍愛州,而家欽州。
愛州屬嶺南道,今安南交州也。
其六世孫泮,宋初教授饒州,始徙于饒,即白石之七世祖。
約當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白石生。
時洪邁三十三歲,楊萬裡三十二歲,陸遊三十一歲,範成大三十歲,尤袤二十九歲,朱熹二十六歲,樓鑰十九歲,京镗十八歲,辛棄疾十六歲,葉适六歲,劉過二歲。
父名噩,字肅父,紹興三十年進士。
孝宗隆興元年,官漢陽。
白石随侍在側,時方九歲。
乾道四年,白石十四歲,父卒于漢陽。
其伯姊嫁漢川,遂依伯姊居漢川之山陽村。
此後雖嘗間歸饒州,過維揚,曆楚州,遊濠梁,泛洞庭,客武陵,留長沙,遊南嶽,然以居漢陽為最久。
淳熙十三年,白石三十二歲,夫人蕭氏已來歸,婦翁千岩老人蕭德藻,約往吳興。
是歲之冬,即發漢陽,過武昌,度揚子。
自此遂不複重返漢陽。
明年元旦,過金陵。
三月遊杭,以德藻之介,袖詩谒楊萬裡,萬裡又以詩送之,往見範成大,皆大稱賞。
是年夏,依德藻居湖州,自此至甯宗慶元元年,八九年間,皆依蕭居湖州。
中間雖嘗過吳松,客臨安,寓合肥,過蘇州谒範成大,至金陵谒楊萬裡,從張鑒遊紹興、南昌,皆往來客遊,為時頗暫,未嘗久離湖州也。
光宗紹熙元年時,嘗蔔居吳興白石洞天,潘柽字之曰白石道人。
或謂白石一号石帚者,非也。
乾隆間,陸锺輝、江春諸人刊《白石集》,誤收夢窗贈石帚詞,後人遂以為石帚即白石,實則白石并無石帚之号,而夢窗時代在後,與白石亦不相及。
紹熙二年冬,載雪谒範成大時,為制《暗香》、《疏影》二詞,音節清婉。
成大因以小紅贈之。
其夕大雪,過垂虹賦詩雲: 自作新詞韻最嬌。
小紅低唱我吹箫。
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想見其風流豪邁之概。
慶元二年秋,依葛天民寓武康。
冬,與天民及俞灏、張鑒等,自武康詣無錫,依鑒以居。
臘月歲不盡五日,歸舟過吳松。
得詩若幹解為一卷,命之曰《載雪錄》雲。
慶元三年,蕭時父監酒,赴官池陽,迎侍德藻以行。
白石湖州眷屬無依,遂移家杭州,宿張鑒别宅。
時白石已四十三歲,自此遂不複重返湖州。
是歲四月,上書論雅樂,進《大樂議》一卷、《琴瑟考古圖》一卷,不獲盡所議。
越二年,又上《聖宋铙歌鼓吹十二章》。
诏免解與試禮部,不第,遂以布衣終。
至甯宗開禧二年,白石已五十二歲,又南遊桐廬、括蒼、永嘉諸地。
嘉定五年,遊金陵。
嘉定十二年,遊揚州,初識吳潛。
後二年,卒于西湖,年六十七。
貧不能葬,吳潛諸人葬之于錢唐門外西馬塍。
子二:一名瓊,白石卒時,年方十七,後為太廟齋郎;一名瑛,後為嘉禾郡簽判。
據白石《春日書懷》詩雲“兄弟各天涯”,是白石亦有兄弟,特今未詳耳。
又其《湖上寓居雜詠》詩雲:“鈎窗不忍見南山,下有三雛骨未寒。
”是白石曾有三子殇于杭也。
卒之日,蘇泂吊以詩雲:“賴是小紅渠已嫁,不然啼損馬塍花。
”可知小紅此時,已先下堂。
又雲:“孺人侍妾相持泣,安得君歸更肅賓。
”是蕭夫人尚在,而侍妾當為小紅嫁後之又一妾也。
又雲:“除卻樂書誰殉葬,一琴一硯一蘭亭。
”又可知白石身後蕭條之苦況。
噫!白石一生依人,四方漂泊,懷才不遇,郁郁以終;然而高風未沫,高名千古,又覺及身之悲,不足道也。
白石人品高絕,恥于幹谒,故所交雖多一時名公貴人,而不能濟其窮。
平生又好學,好客,好藏書,範成大以為似晉、宋間之雅士,謝采伯亦稱其好學無所不通。
陳郁《藏一話腴》更雲: 白石道人氣貌若不勝衣,而筆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
圖書翰墨之藏,汗牛充棟。
可想見其為人。
其詩、文、詞、書法、音律,無一不工。
今傳之詩,有《白石詩集》一卷,《白石道人集外詩》一卷,《白石道人集補遺》一卷,《詩說》一集。
至《宋史·藝文志》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