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陳龍川
關燈
小
中
大
宋代徽、欽二帝的蒙塵,可謂宋人的奇恥大辱。
血氣之倫,誰不思上馬殺賊,恢複失地。
可是出了高宗、孝宗,一般不肖的子孫,隻耽樂“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裡秋千”的錦繡湖山,早把君父之仇,抛在雲外了。
加之貪婪禍國的奸臣,蒙蔽君上,權圖苟安,對于與己立異之主戰派,極力摧殘,或戮或流,冤滿寰宇,這怎不令天下的英雄志士怒發沖冠,恨不食其肉、寝其皮呢? 宋代詞學極盛,一般有志不逞的英雄,都把萬斛沉恨,吐露在詞章上面。
像嶽武穆的《滿江紅》,固已脍炙人口;他如胡铨、張孝祥、陸遊、陳亮、辛棄疾、劉過諸人的作品,十九都是慷慨激昂、雄渾悲壯的。
至今讀之,還凜凜有生氣呢!就中龍川陳亮一家,尤其是一代民族的大英雄。
他的學問,他的眼光,他救國的方略和大無畏的精神,在南宋一代,實罕有其匹。
他嘗謂研窮義理,不如朱熹、呂祖謙,“至于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風雨雲雷,交發而并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這也可見他的豪情勝概了。
龍川字同父,婺州永康人。
生小豪邁精幹,目光炯炯射人。
開口議論風生,指陳天下大勢,痛快淋漓,洞若觀火。
下筆萬言,滔滔汩汩如長江大河,不假思索,頃刻立就。
而為人豪俠有膽略,不避權奸,不憂囹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此天下英雄,都斂手傾服。
即孝宗也大奇其才,将大用他。
可惜當時的大臣,百端構陷,遂緻有志不騁。
當孝宗隆興初年,與金人約和,龍川以為不可,因上《中興五論》。
後又詣阙上書,請孝宗勿忘君父不共戴天之仇,勿圖苟安旦夕,當以恢複中原為職志。
在朝諸臣,恨其直言無諱,目為怪論。
閣臣曾觌,将往見他,勸他改變宗旨,他不屑見他,逾垣而逃。
後再詣阙上書,有雲: 坐錢塘浮侈之隅,以圖中原,則非其地;用東南習安之衆,以行進取,則非其人;财止于府庫,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有無;兵止于尺籍,則不足以兼天下之勇怯。
可見他救國的經濟。
書上,帝欲官之,龍川笑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甯用以博一官乎。
”他也明知宵小忌害,遂渡江而歸,憤國事之不可為,乃日與邑之狂士痛飲。
醉中語侵權臣何澹,羅織下大理獄,笞掠龍川,體無完膚。
幸孝宗諒其醉後妄言,釋之歸田。
後又以家僮殺人,重下大理。
賴丞相王淮及辛棄疾、羅點諸人,極力營救,因複得不死。
自此更勵志讀書,學益通博,學者歸之頗衆。
其學宗孟子,孟子以後推王通。
其後高宗崩,龍川複上疏請恢複,但因孝宗内禅,不報。
在此上下昏迷醉夢之中,宴安已久,縱有一二忠臣義士,也敵不過惡劣的環境。
像龍川這人,廷臣不以為狂,即以為怪,誰不欲去之而後快。
直到光宗禦筆親擢為狀元,似可以一展其抱負,乃仕未至建康,即卒,年五十二。
可歎這一代英才,念念不忘宗邦,屢次抒陳大計,終于因滿朝昏愦,呼号也無人響應。
真使他上遇明君,重用其言,君臣同心,力圖恢複,那也未嘗不可以中興宋室,光複舊物呢! 龍川有
血氣之倫,誰不思上馬殺賊,恢複失地。
可是出了高宗、孝宗,一般不肖的子孫,隻耽樂“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裡秋千”的錦繡湖山,早把君父之仇,抛在雲外了。
加之貪婪禍國的奸臣,蒙蔽君上,權圖苟安,對于與己立異之主戰派,極力摧殘,或戮或流,冤滿寰宇,這怎不令天下的英雄志士怒發沖冠,恨不食其肉、寝其皮呢? 宋代詞學極盛,一般有志不逞的英雄,都把萬斛沉恨,吐露在詞章上面。
像嶽武穆的《滿江紅》,固已脍炙人口;他如胡铨、張孝祥、陸遊、陳亮、辛棄疾、劉過諸人的作品,十九都是慷慨激昂、雄渾悲壯的。
至今讀之,還凜凜有生氣呢!就中龍川陳亮一家,尤其是一代民族的大英雄。
他的學問,他的眼光,他救國的方略和大無畏的精神,在南宋一代,實罕有其匹。
他嘗謂研窮義理,不如朱熹、呂祖謙,“至于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風雨雲雷,交發而并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這也可見他的豪情勝概了。
龍川字同父,婺州永康人。
生小豪邁精幹,目光炯炯射人。
開口議論風生,指陳天下大勢,痛快淋漓,洞若觀火。
下筆萬言,滔滔汩汩如長江大河,不假思索,頃刻立就。
而為人豪俠有膽略,不避權奸,不憂囹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此天下英雄,都斂手傾服。
即孝宗也大奇其才,将大用他。
可惜當時的大臣,百端構陷,遂緻有志不騁。
當孝宗隆興初年,與金人約和,龍川以為不可,因上《中興五論》。
後又詣阙上書,請孝宗勿忘君父不共戴天之仇,勿圖苟安旦夕,當以恢複中原為職志。
在朝諸臣,恨其直言無諱,目為怪論。
閣臣曾觌,将往見他,勸他改變宗旨,他不屑見他,逾垣而逃。
後再詣阙上書,有雲: 坐錢塘浮侈之隅,以圖中原,則非其地;用東南習安之衆,以行進取,則非其人;财止于府庫,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有無;兵止于尺籍,則不足以兼天下之勇怯。
可見他救國的經濟。
書上,帝欲官之,龍川笑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甯用以博一官乎。
”他也明知宵小忌害,遂渡江而歸,憤國事之不可為,乃日與邑之狂士痛飲。
醉中語侵權臣何澹,羅織下大理獄,笞掠龍川,體無完膚。
幸孝宗諒其醉後妄言,釋之歸田。
後又以家僮殺人,重下大理。
賴丞相王淮及辛棄疾、羅點諸人,極力營救,因複得不死。
自此更勵志讀書,學益通博,學者歸之頗衆。
其學宗孟子,孟子以後推王通。
其後高宗崩,龍川複上疏請恢複,但因孝宗内禅,不報。
在此上下昏迷醉夢之中,宴安已久,縱有一二忠臣義士,也敵不過惡劣的環境。
像龍川這人,廷臣不以為狂,即以為怪,誰不欲去之而後快。
直到光宗禦筆親擢為狀元,似可以一展其抱負,乃仕未至建康,即卒,年五十二。
可歎這一代英才,念念不忘宗邦,屢次抒陳大計,終于因滿朝昏愦,呼号也無人響應。
真使他上遇明君,重用其言,君臣同心,力圖恢複,那也未嘗不可以中興宋室,光複舊物呢! 龍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