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觀

關燈
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蘇轼一見他作的《黃樓賦》,就以為他有屈、宋才;王安石一見他的詩,就以為清新似鮑、謝;而蔡伯世更以為他的詞是辭情兼勝,超過柳永與蘇轼;後來明人張以為他的散文足以與賈誼、陸贽争長,可見他對于詩、文、詞、賦都很擅長,隻是詩、文、賦又都為他的詞名所掩。

     秦觀字太虛,後改字少遊,别号邗溝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江蘇高郵人。

    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一〇四九),卒于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〇〇),年五十二歲。

    秦觀十五歲時,父親就死了,家裡很窮。

    廿九歲時,在徐州會見蘇轼,蘇轼勸他應舉養親,直到三十七歲,才登進士第。

    由于蘇轼、範純仁等的推薦,除定海主簿,調蔡州教授。

    被召入京師,在秘書省、國史院任職。

    哲宗紹聖元年,秦觀四十六歲,因為和蘇轼的關系,被連累外調為杭州通判。

    禦史劉拯揭發他有增損實錄的錯誤,又貶監處州酒稅。

    嗣後屢徙郴州、橫州、雷州。

    哲宗元符三年五月,秦觀被命放還,走到藤州就死了。

    高宗紹興二年,兒子秦湛将他的遺柩改葬在無錫惠山。

     秦觀著作,現存《淮海集》四十卷,後集六卷,詞也在裡面。

    另外,還有單本宋代刻的詞集流傳至今,一為故宮所藏(原藏無錫秦氏),一為吳湖帆所藏(原藏潘氏滂喜齋),兩本同出一版,都是宋孝宗乾道間杭郡所刊淮海全集本,近日有兩宋本彙印的《淮海居士長短句》,又有影印日本藏乾道間高郵軍《淮海詞》刊本,使我們能看到宋本面目,也是快事。

     在全集中,秦觀的賦,除歌頌蘇轼為民消滅黃河決口之害的《黃樓賦》以外,還有《郭子儀單騎見虜賦》,歌頌郭子儀的智勇兼全,使敵人“露刃者膽喪,控弦者骨驚”,這對當時與遼、夏一味屈辱求和者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諷刺。

    他還有三十篇進策,對于用人、理财、邊防各方面都有詳細而具體的改良建議,而對于防止西夏進犯,保衛國土,尤其注意。

    他主張“擇大臣知兵者一人,以為統帥”,同時“興屯田”以積粟,則邊疆可以收複。

    他在詩中,如《送蔣穎叔帥熙河》雲“要須定取熙河地,打鼓梁州看上元”,也說明他熱烈希望蔣穎叔能夠反抗侵略,收複國土;又如在《滕達道挽詞》中雲“心系漢廷長入夢,氣吞胡虜不防秋”,對滕達道的氣吞胡虜,也緻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悼念。

    這都可見秦觀是具有一定的愛國思想的。

     關于人民的疾苦,他在《田居四首》詩中也有反映。

    農民雖然一年到頭辛苦,可是過不着好日子,“得谷不敢儲,催科吏旁午”,可見當時官吏的兇殘以及他對農民受剝削、受壓迫可憫的同情。

    至于寫他自己家庭生活的詩,有“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語,可見他家中窮困的處境。

    還有“客無貴賤皆蔬飲,惟有慈親食肉糜”語,又可見他日常對母親的敬愛。

    另外,他寫的一些自然景物的詩篇,也很清新,如《泗州東城晚望》雲: 渺渺孤城白水環。

    舳舻人語夕霏間。

    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

     寫夕陽裡的山水,宛然一幅絕妙圖畫。

     秦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