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詞略述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柳詞的地位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專業詞人,是宋詞昌盛的奠基人。
宋初詞人張先、晏殊都有詩文集百卷不傳,歐陽修詩、文、詞都負盛名,今尚傳有一百零三卷全集,他們都非專業詞人。
惟有柳永,文一首都沒有,詩僅有《煮海歌》一首及散在方志裡的零章斷句。
他的詞集名《樂章集》,今傳二百多首,可見他平生精力都集中在詞上。
宋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後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詞論》雲:“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
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從此,可知柳詞是始出,張詞是繼出;柳在先,張在後;柳是主,張是輔。
二 柳詞的來源 柳永一面繼承唐代民間詞通俗、質樸的風格,一面吸取前代文人詩歌的優良傳統,因而改變舊曲,創制新聲,發展慢詞。
唐代民間詞,我們從前是不知道的。
自從敦煌資料的發現,我們才知道唐代民間詞現有一百六十多首,并且其中《傾杯樂》和《内家嬌》詞都在百字以上,可見當時民間音樂、民間歌詞流行的盛況。
宋太宗滅了北漢,全國才完全統一,他本人就知律制曲。
《宋史·樂志》卷一百四十二雲:“太宗洞曉音律,前後親制大小曲及因舊曲創新聲者,總三百九十。
”柳永以其很深的文學素養,習于唐樂、唐詩,又習于本朝的新樂、新詞,經常流連坊曲裡巷,與樂工、歌伎往來,創制大量慢詞,開有宋一代風氣。
三 柳詞流傳情況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雲:“餘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雲‘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言其傳之廣也。
永終屯田員外郎,死旅殡潤州僧寺。
王和甫為守時,求其後不得,乃為出錢葬之。
”這裡說明柳詞流傳之廣,也說明柳永身後蕭條情況。
明鄭麟趾《高麗史·樂志》中也有柳詞,這是宋徽宗賜給高麗的宋樂,可見柳詞也傳到高麗的。
柳詞西北傳到西夏,東北傳到高麗,更為中原民間廣大市民所喜愛。
宋陳師道在《後山詩話》裡,說他的詞“天下詠之”,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裡,說他的詞“傳播四方”,也可證實柳詞普遍流傳的情況。
宋徐度《卻掃編》還記載這樣一段故事:在宣和年間,劉季高侍郎力诋柳詞,忽有一老宦者,拿出紙筆,跪在季高面前,請他也作一首,季高無言可答,這也說明受到人民普遍喜愛的柳詞是不容抹煞的。
四 柳詞的影響 北宋詞壇著名作家如張先、晏殊、歐陽修直到晏幾道,他們作詞,都是沿襲西蜀、南唐的詞風,緻力于小令;張先的《子野詞》中,歐陽修的《六一詞》中,雖也有慢詞,但并不太多。
惟有柳永創制慢詞最多,因而影響了蘇轼、秦觀、賀鑄、周邦彥這些令、慢兼長的作家。
尤其他們的慢詞,吸取衆長,轉益多師,各具特色,各放異彩,形成詞學空前的盛況。
即如南宋辛棄疾的《水龍吟》開頭“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吳文英的《八聲甘州》開頭“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又何嘗不與柳詞《八聲甘州》開頭“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開闊氣象相似。
另外,在市民階層喜愛的基礎上,也影響了宋元小說和戲劇的興起。
宋無名氏《醉翁談錄》裡寫的《花衢實錄》和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寫的《謝天香》雜劇,也都是柳永的故事。
五 柳詞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都市繁榮 汴京(今開封)是北宋的帝都。
宋自統一天下後,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汴京更富庶了,商業的發展,人煙的稠密,建築的壯麗,花木的明秀,物質的充實,歌舞的盛行,都表現了承平盛世的景色,這在柳詞《傾杯樂》、《透碧霄》中都有具體的描繪。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引範鎮語雲:“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鎮在翰苑十馀載,不能出一語詠歌,乃于耆卿詞見之。
”這對柳詞正是高度的評價。
此
宋初詞人張先、晏殊都有詩文集百卷不傳,歐陽修詩、文、詞都負盛名,今尚傳有一百零三卷全集,他們都非專業詞人。
惟有柳永,文一首都沒有,詩僅有《煮海歌》一首及散在方志裡的零章斷句。
他的詞集名《樂章集》,今傳二百多首,可見他平生精力都集中在詞上。
宋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後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詞論》雲:“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
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從此,可知柳詞是始出,張詞是繼出;柳在先,張在後;柳是主,張是輔。
二 柳詞的來源 柳永一面繼承唐代民間詞通俗、質樸的風格,一面吸取前代文人詩歌的優良傳統,因而改變舊曲,創制新聲,發展慢詞。
唐代民間詞,我們從前是不知道的。
自從敦煌資料的發現,我們才知道唐代民間詞現有一百六十多首,并且其中《傾杯樂》和《内家嬌》詞都在百字以上,可見當時民間音樂、民間歌詞流行的盛況。
宋太宗滅了北漢,全國才完全統一,他本人就知律制曲。
《宋史·樂志》卷一百四十二雲:“太宗洞曉音律,前後親制大小曲及因舊曲創新聲者,總三百九十。
”柳永以其很深的文學素養,習于唐樂、唐詩,又習于本朝的新樂、新詞,經常流連坊曲裡巷,與樂工、歌伎往來,創制大量慢詞,開有宋一代風氣。
三 柳詞流傳情況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雲:“餘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雲‘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言其傳之廣也。
永終屯田員外郎,死旅殡潤州僧寺。
王和甫為守時,求其後不得,乃為出錢葬之。
”這裡說明柳詞流傳之廣,也說明柳永身後蕭條情況。
明鄭麟趾《高麗史·樂志》中也有柳詞,這是宋徽宗賜給高麗的宋樂,可見柳詞也傳到高麗的。
柳詞西北傳到西夏,東北傳到高麗,更為中原民間廣大市民所喜愛。
宋陳師道在《後山詩話》裡,說他的詞“天下詠之”,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裡,說他的詞“傳播四方”,也可證實柳詞普遍流傳的情況。
宋徐度《卻掃編》還記載這樣一段故事:在宣和年間,劉季高侍郎力诋柳詞,忽有一老宦者,拿出紙筆,跪在季高面前,請他也作一首,季高無言可答,這也說明受到人民普遍喜愛的柳詞是不容抹煞的。
四 柳詞的影響 北宋詞壇著名作家如張先、晏殊、歐陽修直到晏幾道,他們作詞,都是沿襲西蜀、南唐的詞風,緻力于小令;張先的《子野詞》中,歐陽修的《六一詞》中,雖也有慢詞,但并不太多。
惟有柳永創制慢詞最多,因而影響了蘇轼、秦觀、賀鑄、周邦彥這些令、慢兼長的作家。
尤其他們的慢詞,吸取衆長,轉益多師,各具特色,各放異彩,形成詞學空前的盛況。
即如南宋辛棄疾的《水龍吟》開頭“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吳文英的《八聲甘州》開頭“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又何嘗不與柳詞《八聲甘州》開頭“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開闊氣象相似。
另外,在市民階層喜愛的基礎上,也影響了宋元小說和戲劇的興起。
宋無名氏《醉翁談錄》裡寫的《花衢實錄》和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寫的《謝天香》雜劇,也都是柳永的故事。
五 柳詞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都市繁榮 汴京(今開封)是北宋的帝都。
宋自統一天下後,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汴京更富庶了,商業的發展,人煙的稠密,建築的壯麗,花木的明秀,物質的充實,歌舞的盛行,都表現了承平盛世的景色,這在柳詞《傾杯樂》、《透碧霄》中都有具體的描繪。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引範鎮語雲:“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鎮在翰苑十馀載,不能出一語詠歌,乃于耆卿詞見之。
”這對柳詞正是高度的評價。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