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詞略述
關燈
小
中
大
外如杭州是東南财賦名都,全國著名的湖山勝區,柳永的《望海潮》詞,也寫足了杭州豪華美麗。
詞中的“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甚至引起金人侵略的野心。
(二)描寫青樓生活 在宋仁宗“務本向道”的統治下,柳永卻流連坊曲裡巷,與樂工、歌伎來往,創制新詞,自然受到統治者的斥責。
他在《鶴沖天》詞裡寫道:“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可見他對當時社會現實極端的不滿。
他又說“奉聖旨填詞”(見《苕溪漁隐叢話》引《藝苑雌黃》),也可見他對當時達官貴人的蔑視。
在對待妓女方面,柳永也有表現出真摯情感的,如《蝶戀花》雲:“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還有同情妓女不幸遭遇的,如《迷仙引》雲:“永棄卻、煙花伴侶。
免教人見妾,朝雲暮雨。
”就是希望她們能夠早日脫離火坑,獲得自由。
不過,需要特别提出的,就是柳永為迎合市民階層的需要,也寫了不少低級趣味的冶遊詞,卻都是糟粕,必須批判摒棄的。
(三)抒寫羁旅行役 柳永功名失意,飄泊四方,懷鄉、懷人、懷帝都之感,一時紛集,所寫詞多凄涼沉着。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就指出柳詞“尤工于羁旅行役”。
的确,柳詞在經行役地時,不僅描畫出山村水驿、奇峰突出的動人景色,并且在山光水影中凝聚着他個人的離愁别恨和身世之感。
這些内容多少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在羁旅行役中,柳永寫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四季之中,又以秋景最多而又最凄涼。
《戚氏》一詞,就是以宋玉自比,唱出悲秋的聲音。
王灼《碧雞漫志》卷二引前輩詩雲:“《離騷》寂寞千載後,《戚氏》凄涼一曲終。
”他認為這首柳詞,就是在《離騷》的影響下,繼承《楚辭》馀緒,以宋玉悲秋的筆調,抒發出個人天涯淪落的不遇之感。
六 柳詞的藝術 (一)語言通俗 從宋人陳師道、胡仔、黃昇、沈伯時直到清代《四庫提要》,無不以柳詞俚俗為病,以為是下裡巴人。
其實語言通俗是唐代民間詞的本色,也是柳詞的本色。
柳永不用秾麗的辭藻,不走雕琢的老路,而以明白如話的語言寫景、抒情,廣大人民是喜愛的。
如《夜半樂》:“岸邊兩兩三三,浣紗遊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語。
”語言何等明白!刻畫人物,何等生動! (二)音節響亮 我們今天不知柳詞的唱法,但從他詞中運用四聲陰陽、去聲字、入聲字、去上連用、句中用韻以及雙聲、疊韻,還可以感到音節極其響亮。
如《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别”一句,就是平、上、去、入四聲兼用,并且是陰陽聲交錯運用。
又如《夜半樂》“到此因念,繡閣輕抛,浪萍難駐。
歎後約丁甯竟何據”,句句都有去聲字,末了一句八個字就用了四個去聲字。
去聲字遠揚發調,最響亮,最警動。
柳詞不單領字多用,句中句末都慣用。
再如雙聲、疊韻,也是我國詩詞中常用的。
柳詞在這方面也特别用得多。
如《竹馬子》開頭:“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
”其中“荒涼”、“曠望”、“靜臨”都是疊韻。
最後“極目霁霭霏微,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
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這裡“霁霭”、“霏微”四個字都是疊韻,下面“零亂”、“蕭索”、“送殘”都是雙聲,可見每句中都有疊韻或雙聲。
在蘇轼所稱道達到唐人高處的“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見趙令畤《侯鲭錄》),每句也都有雙聲。
柳詞《雨霖鈴》一開頭“寒蟬凄切”四字,“寒蟬”是疊韻,“凄切”是雙聲。
柳詞多用雙聲疊韻,也顯出他創制新詞的抑揚頓挫、铿锵悅耳。
詞中“對”、“晚”、“驟雨”、“帳飲”、“淚眼”、“竟”、“語”、“暮霭”、“自古”、“縱有”、“待與”等字去、上連用,都不是偶然的。
又如《采蓮令》上片“客”、“軋”與下片“色”、“脈”都用入聲,也不是偶然的。
至于《木蘭花慢》中的“傾城”、“盈盈”、“歡情”,句中葉韻,元吳師道也以為“得音調之正”(見《吳
詞中的“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甚至引起金人侵略的野心。
(二)描寫青樓生活 在宋仁宗“務本向道”的統治下,柳永卻流連坊曲裡巷,與樂工、歌伎來往,創制新詞,自然受到統治者的斥責。
他在《鶴沖天》詞裡寫道:“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可見他對當時社會現實極端的不滿。
他又說“奉聖旨填詞”(見《苕溪漁隐叢話》引《藝苑雌黃》),也可見他對當時達官貴人的蔑視。
在對待妓女方面,柳永也有表現出真摯情感的,如《蝶戀花》雲:“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還有同情妓女不幸遭遇的,如《迷仙引》雲:“永棄卻、煙花伴侶。
免教人見妾,朝雲暮雨。
”就是希望她們能夠早日脫離火坑,獲得自由。
不過,需要特别提出的,就是柳永為迎合市民階層的需要,也寫了不少低級趣味的冶遊詞,卻都是糟粕,必須批判摒棄的。
(三)抒寫羁旅行役 柳永功名失意,飄泊四方,懷鄉、懷人、懷帝都之感,一時紛集,所寫詞多凄涼沉着。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就指出柳詞“尤工于羁旅行役”。
的确,柳詞在經行役地時,不僅描畫出山村水驿、奇峰突出的動人景色,并且在山光水影中凝聚着他個人的離愁别恨和身世之感。
這些内容多少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在羁旅行役中,柳永寫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四季之中,又以秋景最多而又最凄涼。
《戚氏》一詞,就是以宋玉自比,唱出悲秋的聲音。
王灼《碧雞漫志》卷二引前輩詩雲:“《離騷》寂寞千載後,《戚氏》凄涼一曲終。
”他認為這首柳詞,就是在《離騷》的影響下,繼承《楚辭》馀緒,以宋玉悲秋的筆調,抒發出個人天涯淪落的不遇之感。
六 柳詞的藝術 (一)語言通俗 從宋人陳師道、胡仔、黃昇、沈伯時直到清代《四庫提要》,無不以柳詞俚俗為病,以為是下裡巴人。
其實語言通俗是唐代民間詞的本色,也是柳詞的本色。
柳永不用秾麗的辭藻,不走雕琢的老路,而以明白如話的語言寫景、抒情,廣大人民是喜愛的。
如《夜半樂》:“岸邊兩兩三三,浣紗遊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語。
”語言何等明白!刻畫人物,何等生動! (二)音節響亮 我們今天不知柳詞的唱法,但從他詞中運用四聲陰陽、去聲字、入聲字、去上連用、句中用韻以及雙聲、疊韻,還可以感到音節極其響亮。
如《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别”一句,就是平、上、去、入四聲兼用,并且是陰陽聲交錯運用。
又如《夜半樂》“到此因念,繡閣輕抛,浪萍難駐。
歎後約丁甯竟何據”,句句都有去聲字,末了一句八個字就用了四個去聲字。
去聲字遠揚發調,最響亮,最警動。
柳詞不單領字多用,句中句末都慣用。
再如雙聲、疊韻,也是我國詩詞中常用的。
柳詞在這方面也特别用得多。
如《竹馬子》開頭:“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
”其中“荒涼”、“曠望”、“靜臨”都是疊韻。
最後“極目霁霭霏微,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
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這裡“霁霭”、“霏微”四個字都是疊韻,下面“零亂”、“蕭索”、“送殘”都是雙聲,可見每句中都有疊韻或雙聲。
在蘇轼所稱道達到唐人高處的“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見趙令畤《侯鲭錄》),每句也都有雙聲。
柳詞《雨霖鈴》一開頭“寒蟬凄切”四字,“寒蟬”是疊韻,“凄切”是雙聲。
柳詞多用雙聲疊韻,也顯出他創制新詞的抑揚頓挫、铿锵悅耳。
詞中“對”、“晚”、“驟雨”、“帳飲”、“淚眼”、“竟”、“語”、“暮霭”、“自古”、“縱有”、“待與”等字去、上連用,都不是偶然的。
又如《采蓮令》上片“客”、“軋”與下片“色”、“脈”都用入聲,也不是偶然的。
至于《木蘭花慢》中的“傾城”、“盈盈”、“歡情”,句中葉韻,元吳師道也以為“得音調之正”(見《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