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詞略述
關燈
小
中
大
禮部詩話》)。
(三)氣魄雄偉 宋初以氣魄雄偉著稱的詞,有範仲淹的“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和“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禦街行》),但都還是小令。
至于宋初慢詞寫出開闊的境界,顯得氣勢雄偉的,那就不得不數柳永了。
如“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霭沉沉楚天闊”(《雨霖鈴》)、“凝淚眼、杳杳神京路。
斷鴻聲遠長天暮”(《夜半樂》)、“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隐隐兩三煙樹”(《采蓮令》)都是一氣貫注、力透紙背的出色詞作。
宋俞文豹《吹劍錄》以為柳詞隻适宜十七八女郎執紅牙闆唱他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婉約詞,這還是片面的看法。
可以說,柳詞實兼有婉約與豪放之長。
(四)結構完整 宋王灼說柳詞“序事閑暇,有首有尾”(《碧雞漫志》),已說明柳詞的結構是完整的。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論柳詞雲:“柳詞總以平叙見長,或發端,或結尾,或換頭,以一二語勾勒、提掇,有千鈞之力。
”這裡既說明柳詞全篇的層次井然,也說明柳詞的骨力挺勁。
柳永慢詞有兩段的,有三段的。
大體兩段的,是前段寫景,後段抒情。
三段的是前兩段寫景,最後一段抒情,如《夜半樂》一首三段,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第一段寫千岩萬壑的遠景,第二段寫舟行兩岸的近景,最後一段寫遠離家鄉怅惘的心情,大開大合,情景交融。
清馮煦《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論柳詞雲:“耆卿詞,曲處能直,密處能疏,奡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這确是公允而精到的評論。
(《大公報·藝林》1982年2月) 從《東坡樂府》裡看蘇轼和農民的情誼 蘇轼是宋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廣博的學識、開朗的胸襟,寫出了大量輝煌的詩、文、詞,表達了自己一生的真實經曆和豐富的思想情感。
九百多年來,“蘇東坡”的名字一直活在廣大人民的心裡,這與他當時熱愛廣大人民是分不開的。
他所作的《東坡樂府》,内容廣闊,氣魄雄偉,語言樸素,一反過去绮羅香澤及離情别緒的局限,而且詞多有題或序,注明時間、地點、人名以及事實,這也是過去詞壇所沒有的,所以他的詞是宋詞空前的劃時代的革新,也是宋詞進一步的發展。
清人周濟以為南宋姜夔詞的“小序甚可觀”(《四家詞選序論》)。
其實,蘇轼已早有很可觀的小序了。
如《西江月》的小序說: 頃在黃州,春夜行蕲水中。
過酒家,飲酒醉。
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锵然,疑非塵世也。
書此語橋柱上。
這不是一篇很好的小品文嗎?他如經、史、子、集以及佛、道諸書的随手引用,也早為南宋辛棄疾開辟了寫詞的道路,這都可見蘇詞影響之大了。
他一共寫了三百六十多首詞,最出色的有懷子由的《水調歌頭》,表現了手足深情;有悼亡的《江城子》,表現了夫婦深情;有密州出獵的《江城子》,表現了保衛祖國的雄心;有詠鴻的《蔔算子》,表現了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而在徐州作的五首《浣溪沙》,卻充分表現了他和農民的情誼。
元豐元年(一〇七八),蘇轼做徐州守。
為了徐州春旱,他到城東二十裡的石潭去求雨,并且一連串地寫了這五首《浣溪沙》。
從詞裡,我們看到了石潭農村景物的美好,也看到了石潭農民努力生産的情況和全村男女老幼歡欣鼓舞的熱情,更看到了蘇轼對農民的同情和關懷,并和農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
第一首就畫出一幅農村美麗而甯靜的畫面,并體現了蘇轼物我兩忘的胸懷: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來說與采桑姑。
上片寫魚、鳥和黃童、白叟的快樂,下片寫麋鹿、猿猱和采桑姑的快樂。
紅日照暖了石潭,潭中的遊魚曆曆可數;綠樹遮暗了全村,樹裡的啼烏
(三)氣魄雄偉 宋初以氣魄雄偉著稱的詞,有範仲淹的“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和“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禦街行》),但都還是小令。
至于宋初慢詞寫出開闊的境界,顯得氣勢雄偉的,那就不得不數柳永了。
如“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霭沉沉楚天闊”(《雨霖鈴》)、“凝淚眼、杳杳神京路。
斷鴻聲遠長天暮”(《夜半樂》)、“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隐隐兩三煙樹”(《采蓮令》)都是一氣貫注、力透紙背的出色詞作。
宋俞文豹《吹劍錄》以為柳詞隻适宜十七八女郎執紅牙闆唱他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婉約詞,這還是片面的看法。
可以說,柳詞實兼有婉約與豪放之長。
(四)結構完整 宋王灼說柳詞“序事閑暇,有首有尾”(《碧雞漫志》),已說明柳詞的結構是完整的。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論柳詞雲:“柳詞總以平叙見長,或發端,或結尾,或換頭,以一二語勾勒、提掇,有千鈞之力。
”這裡既說明柳詞全篇的層次井然,也說明柳詞的骨力挺勁。
柳永慢詞有兩段的,有三段的。
大體兩段的,是前段寫景,後段抒情。
三段的是前兩段寫景,最後一段抒情,如《夜半樂》一首三段,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第一段寫千岩萬壑的遠景,第二段寫舟行兩岸的近景,最後一段寫遠離家鄉怅惘的心情,大開大合,情景交融。
清馮煦《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論柳詞雲:“耆卿詞,曲處能直,密處能疏,奡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這确是公允而精到的評論。
(《大公報·藝林》1982年2月) 從《東坡樂府》裡看蘇轼和農民的情誼 蘇轼是宋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廣博的學識、開朗的胸襟,寫出了大量輝煌的詩、文、詞,表達了自己一生的真實經曆和豐富的思想情感。
九百多年來,“蘇東坡”的名字一直活在廣大人民的心裡,這與他當時熱愛廣大人民是分不開的。
他所作的《東坡樂府》,内容廣闊,氣魄雄偉,語言樸素,一反過去绮羅香澤及離情别緒的局限,而且詞多有題或序,注明時間、地點、人名以及事實,這也是過去詞壇所沒有的,所以他的詞是宋詞空前的劃時代的革新,也是宋詞進一步的發展。
清人周濟以為南宋姜夔詞的“小序甚可觀”(《四家詞選序論》)。
其實,蘇轼已早有很可觀的小序了。
如《西江月》的小序說: 頃在黃州,春夜行蕲水中。
過酒家,飲酒醉。
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锵然,疑非塵世也。
書此語橋柱上。
這不是一篇很好的小品文嗎?他如經、史、子、集以及佛、道諸書的随手引用,也早為南宋辛棄疾開辟了寫詞的道路,這都可見蘇詞影響之大了。
他一共寫了三百六十多首詞,最出色的有懷子由的《水調歌頭》,表現了手足深情;有悼亡的《江城子》,表現了夫婦深情;有密州出獵的《江城子》,表現了保衛祖國的雄心;有詠鴻的《蔔算子》,表現了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而在徐州作的五首《浣溪沙》,卻充分表現了他和農民的情誼。
元豐元年(一〇七八),蘇轼做徐州守。
為了徐州春旱,他到城東二十裡的石潭去求雨,并且一連串地寫了這五首《浣溪沙》。
從詞裡,我們看到了石潭農村景物的美好,也看到了石潭農民努力生産的情況和全村男女老幼歡欣鼓舞的熱情,更看到了蘇轼對農民的同情和關懷,并和農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
第一首就畫出一幅農村美麗而甯靜的畫面,并體現了蘇轼物我兩忘的胸懷: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來說與采桑姑。
上片寫魚、鳥和黃童、白叟的快樂,下片寫麋鹿、猿猱和采桑姑的快樂。
紅日照暖了石潭,潭中的遊魚曆曆可數;綠樹遮暗了全村,樹裡的啼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