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詞之作法
關燈
小
中
大
徑紅稀,芳郊綠遍”,少遊之“梅英疏淡,冰澌溶洩,東風暗換年華”,玉田之“接葉巢莺,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是也。
然此皆平平寫起,尚有高空遠望,極顯外界偉大之氣象與作者浩蕩之胸襟者。
如雲: 青煙幂處,碧海飛金鏡。
(晁補之《洞仙歌》) 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
(辛棄疾《水龍吟》)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
(吳文英《八聲甘州》) 山空天入海,倚樓望極,風急暮潮初。
(張炎《渡江雲》) 至東坡《念奴嬌》起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稼軒《永遇樂》起雲“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則是将古今興亡之感,盡融入景中也。
至詠物則往往從物态寫起,如徽宗寫杏花,起雲“裁翦冰绡,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梅溪《詠春雪》起雲“巧沁蘭心,偷黏草甲,東風欲障新暖”,夢窗《落梅》起雲“宮粉雕痕,仙雲堕影,無人野水荒灣”,玉田寫荷葉起雲“碧圓自潔。
向淺洲遠浦,亭亭清絕”皆是。
寫人則往往從容貌寫起,唐五代人,多用此法。
如飛卿雲“蕊黃無限當山額。
宿妝隐笑紗窗隔”,端己雲“雲髻墜,鳳钗垂。
髻墜钗垂無力”,李後主雲“雲一。
玉一梭。
淡淡衫兒薄薄羅。
輕颦雙黛螺”皆是。
此外尚有以抒情起者,如方回之“厭莺聲到枕”,清真之“怨懷無托”,鵬舉之“怒發沖冠”,幹臣之“悶來彈鵲”皆是。
惟以問語起,更表出内心之沉痛。
如雲: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李後主《虞美人》) 誰道閑情抛棄久。
每到春來,惆怅還依舊。
(馮延巳《蝶戀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轼《水調歌頭》)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辛棄疾《摸魚兒》) 此種起法,是從千回百折之中,噴薄而出。
故包含悔恨、憤激、哀傷種種情感,讀之倍覺警動。
又有以叙事直起者,如李中主之“手卷真珠上玉鈎”,飛卿之“梳洗罷,獨倚望江樓”皆是。
更有從聞聲寫起者,如子野雲“數聲。
又報芳菲節”,介甫雲“别館寒砧,孤城畫角。
一派秋聲入寥廓”,魯逸仲雲“風悲畫角,聽單于三弄落谯門”,白石雲“空城曉角。
吹入垂楊陌”皆是。
結 詞中有以情語結者,有以景語結者。
景語含蓄,較情語尤有意味。
唐、五代詞中,溫飛卿多用景語結,韋端己多用情語結。
溫詞如《遐方怨》結雲“不知征馬幾時歸。
海棠花謝也,雨霏霏”。
韋詞如《女冠子》結雲“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雖各極其妙,然溫更有馀韻。
宋人以景結者,好語亦多。
如晏同叔雲“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清真雲“斷腸院落,一簾風絮”,方回雲“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李重元雲“欲黃昏。
雨打梨花深閉門”,袁宣卿雲“喚覺來厭厭,殘照依然花塢”,皆寫庭院中景色,令人對之,怅惘不已。
更有寫遠景至佳者,如雲: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晏殊《清平樂》) 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隐隐兩三煙樹。
(柳永《采蓮令》) 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辛棄疾《摸魚兒》) 西山外。
晚來還卷,一簾秋霁。
(姜夔《翠樓吟》) 正碧落塵空,光搖半壁,月在萬松頂。
(張炎《邁陂塘》) 或于景中見怅望之情,或于景中寄忠愛之情,或于景中見閑适之情。
至李白之“西風殘照,漢家陵阙”,竟将懷古之情納于八字之中,氣象雄偉,冠絕今古。
柳詞氣魄亦厚,并慣以景結,其《竹馬子》結雲:“極目霁霭霏微,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
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
”五句皆寫景,将眼前境界,曲曲寫出,可謂有聲有色,大氣包舉矣。
夢窗亦有兩詞,結尾雲: 水涵空、闌幹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
連呼酒,上琴台去,秋與雲平。
(《八聲甘州》) 溪雨急,岸花狂。
趁殘鴉、飛過蒼茫。
故人樓上,憑誰指與,芳草斜陽。
(《夜合花》) 其勁氣直達之處,蓋從柳出。
世謂夢窗出于清真,予謂夢窗運意用筆出清真;而妍煉字句,則出賀方回;驅使灏瀚流轉之氣,則出于柳耳。
天祚斯文,成就一家,往往融貫諸家之長,而自具面目也。
至以聲音作結者:如少遊之“正銷凝。
黃鹂又啼數聲”,耆卿之“斷鴻聲遠長天暮”,稼軒之“江晚正愁予。
山深聞鹧鸪”,龍川之“正消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皆是。
又有以問語作結者,如歐公之“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清真之“夜遊共誰秉燭”,稼軒之“誰伴我,醉明月”,龍川之“誰為我,唱金縷”,李玉之“誰伴我,對鸾鏡”。
然此類問語,猶直率少馀味。
若清真之“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少隐之“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則含哀更深,用筆更曲矣。
然仍不及少遊與白石。
少遊雲:“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潇湘去。
”白石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柔情宛轉,令人歎惋。
詞之可以上通風騷者,此類庶足以當之。
換頭 詞之下片開端,即為換頭。
換頭所領起之一片,與上片異。
有上景下情者,有上情下景者;有上今下昔者,有上昔下今者;有上外下内者,有上去下來者,有上晝下夜者,有上問下答者,有上虛下實者,又有上下相連者,上下不連者,上下相反者,并舉例明之: 上景下情。
如範希文《蘇幕遮》雲:“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此首上片,即純是一片空靈境界,下片則抒懷鄉之情。
清真《滿庭芳》“風老莺雛”一首,上片亦隻寫江南景色,而下片則抒飄流之感。
劉一止《喜遷莺·曉行》詞,上片寫曉行景色,下片則追念離别之情,并與範詞同法也。
荊公《桂枝香·金陵懷古》,亦用此法。
上情下景。
如張子野《天仙子》雲:“水調數聲持酒聽。
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
傷流景。
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
人初靜。
明日落紅應滿徑。
”此首上片,并寫午睡醒來之愁情,下片則純寫晚來月出之境界。
上今下昔。
如周清真《解語花》雲:“風消焰蠟,露浥烘爐,花市光相射。
桂華流瓦。
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纖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
钿車羅帕。
相逢處,自有暗塵随馬。
年光是也。
惟隻見、舊情衰謝。
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上是清真在荊南時之上元,下是回憶當年在京城之上元。
此種作法,換頭往往用“因念”、“猶記”一類字領起。
上昔下今。
如陳簡齋《臨江仙》雲:“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上片言昔日之豪情,下片言今日之悲感。
又如張掄《燭影搖紅》一首,上片言去年京城元夜之盛,下片言今年流落他鄉之悲,亦用此法。
上外下内。
如賀方回《浣溪沙》雲:“樓角初消一縷霞。
淡黃楊柳暗栖鴉。
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撚粉香歸洞戶,更垂簾幕護窗紗。
東風寒似夜來些。
”上片寫外景極美。
“樓角”一句,寫殘霞當樓,“淡黃”一句,寫新柳栖鴉,于馀紅初消之際,有淡黃楊柳相映;而淡黃楊柳之中,更有雛鴉相映,情景已美。
“玉人”一句,再寫新月,月下玉人,月下梅花,相映愈美。
下片寫撚花入内,垂簾障寒,亦生動活潑,如聞如見。
前乎此者,晏同叔《踏莎行》“小徑紅稀”一首,亦是上寫外景,下寫内景。
上去下來。
如周清真《夜飛鵲》雲:“河橋送人處,涼夜何其。
斜月遠,堕馀輝。
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
相将散離會,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
華骢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
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
何意重經前地,遺钿不見,斜徑都迷。
兔葵燕麥,向斜陽、影與人齊。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極望天西。
”上片述送客去時情景,下片則述送客以後歸來情景,去時缱绻難舍,來時凄寂難堪,融情入景,意緻深厚。
上晝下夜。
如韋端己《應天長》雲:“綠槐影裡黃莺語。
深院無人春晝午。
畫簾垂,金鳳舞。
寂寞繡屏香一炷。
碧天雲,無定處。
空有夢魂來去。
夜夜綠窗風雨。
斷腸君信否。
”上片寫晝情,下片寫夜景,景則幽絕,情則凄惋。
上問下答。
如敦煌曲子中有《鵲踏枝》雲:“叵耐靈鵲多滿語。
送喜何曾有憑據。
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
比拟好
然此皆平平寫起,尚有高空遠望,極顯外界偉大之氣象與作者浩蕩之胸襟者。
如雲: 青煙幂處,碧海飛金鏡。
(晁補之《洞仙歌》) 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
(辛棄疾《水龍吟》)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
(吳文英《八聲甘州》) 山空天入海,倚樓望極,風急暮潮初。
(張炎《渡江雲》) 至東坡《念奴嬌》起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稼軒《永遇樂》起雲“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則是将古今興亡之感,盡融入景中也。
至詠物則往往從物态寫起,如徽宗寫杏花,起雲“裁翦冰绡,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梅溪《詠春雪》起雲“巧沁蘭心,偷黏草甲,東風欲障新暖”,夢窗《落梅》起雲“宮粉雕痕,仙雲堕影,無人野水荒灣”,玉田寫荷葉起雲“碧圓自潔。
向淺洲遠浦,亭亭清絕”皆是。
寫人則往往從容貌寫起,唐五代人,多用此法。
如飛卿雲“蕊黃無限當山額。
宿妝隐笑紗窗隔”,端己雲“雲髻墜,鳳钗垂。
髻墜钗垂無力”,李後主雲“雲一。
玉一梭。
淡淡衫兒薄薄羅。
輕颦雙黛螺”皆是。
此外尚有以抒情起者,如方回之“厭莺聲到枕”,清真之“怨懷無托”,鵬舉之“怒發沖冠”,幹臣之“悶來彈鵲”皆是。
惟以問語起,更表出内心之沉痛。
如雲: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李後主《虞美人》) 誰道閑情抛棄久。
每到春來,惆怅還依舊。
(馮延巳《蝶戀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轼《水調歌頭》)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辛棄疾《摸魚兒》) 此種起法,是從千回百折之中,噴薄而出。
故包含悔恨、憤激、哀傷種種情感,讀之倍覺警動。
又有以叙事直起者,如李中主之“手卷真珠上玉鈎”,飛卿之“梳洗罷,獨倚望江樓”皆是。
更有從聞聲寫起者,如子野雲“數聲。
又報芳菲節”,介甫雲“别館寒砧,孤城畫角。
一派秋聲入寥廓”,魯逸仲雲“風悲畫角,聽單于三弄落谯門”,白石雲“空城曉角。
吹入垂楊陌”皆是。
結 詞中有以情語結者,有以景語結者。
景語含蓄,較情語尤有意味。
唐、五代詞中,溫飛卿多用景語結,韋端己多用情語結。
溫詞如《遐方怨》結雲“不知征馬幾時歸。
海棠花謝也,雨霏霏”。
韋詞如《女冠子》結雲“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雖各極其妙,然溫更有馀韻。
宋人以景結者,好語亦多。
如晏同叔雲“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清真雲“斷腸院落,一簾風絮”,方回雲“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李重元雲“欲黃昏。
雨打梨花深閉門”,袁宣卿雲“喚覺來厭厭,殘照依然花塢”,皆寫庭院中景色,令人對之,怅惘不已。
更有寫遠景至佳者,如雲: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晏殊《清平樂》) 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隐隐兩三煙樹。
(柳永《采蓮令》) 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辛棄疾《摸魚兒》) 西山外。
晚來還卷,一簾秋霁。
(姜夔《翠樓吟》) 正碧落塵空,光搖半壁,月在萬松頂。
(張炎《邁陂塘》) 或于景中見怅望之情,或于景中寄忠愛之情,或于景中見閑适之情。
至李白之“西風殘照,漢家陵阙”,竟将懷古之情納于八字之中,氣象雄偉,冠絕今古。
柳詞氣魄亦厚,并慣以景結,其《竹馬子》結雲:“極目霁霭霏微,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
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
”五句皆寫景,将眼前境界,曲曲寫出,可謂有聲有色,大氣包舉矣。
夢窗亦有兩詞,結尾雲: 水涵空、闌幹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
連呼酒,上琴台去,秋與雲平。
(《八聲甘州》) 溪雨急,岸花狂。
趁殘鴉、飛過蒼茫。
故人樓上,憑誰指與,芳草斜陽。
(《夜合花》) 其勁氣直達之處,蓋從柳出。
世謂夢窗出于清真,予謂夢窗運意用筆出清真;而妍煉字句,則出賀方回;驅使灏瀚流轉之氣,則出于柳耳。
天祚斯文,成就一家,往往融貫諸家之長,而自具面目也。
至以聲音作結者:如少遊之“正銷凝。
黃鹂又啼數聲”,耆卿之“斷鴻聲遠長天暮”,稼軒之“江晚正愁予。
山深聞鹧鸪”,龍川之“正消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皆是。
又有以問語作結者,如歐公之“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清真之“夜遊共誰秉燭”,稼軒之“誰伴我,醉明月”,龍川之“誰為我,唱金縷”,李玉之“誰伴我,對鸾鏡”。
然此類問語,猶直率少馀味。
若清真之“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少隐之“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則含哀更深,用筆更曲矣。
然仍不及少遊與白石。
少遊雲:“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潇湘去。
”白石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柔情宛轉,令人歎惋。
詞之可以上通風騷者,此類庶足以當之。
換頭 詞之下片開端,即為換頭。
換頭所領起之一片,與上片異。
有上景下情者,有上情下景者;有上今下昔者,有上昔下今者;有上外下内者,有上去下來者,有上晝下夜者,有上問下答者,有上虛下實者,又有上下相連者,上下不連者,上下相反者,并舉例明之: 上景下情。
如範希文《蘇幕遮》雲:“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此首上片,即純是一片空靈境界,下片則抒懷鄉之情。
清真《滿庭芳》“風老莺雛”一首,上片亦隻寫江南景色,而下片則抒飄流之感。
劉一止《喜遷莺·曉行》詞,上片寫曉行景色,下片則追念離别之情,并與範詞同法也。
荊公《桂枝香·金陵懷古》,亦用此法。
上情下景。
如張子野《天仙子》雲:“水調數聲持酒聽。
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
傷流景。
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
人初靜。
明日落紅應滿徑。
”此首上片,并寫午睡醒來之愁情,下片則純寫晚來月出之境界。
上今下昔。
如周清真《解語花》雲:“風消焰蠟,露浥烘爐,花市光相射。
桂華流瓦。
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纖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
钿車羅帕。
相逢處,自有暗塵随馬。
年光是也。
惟隻見、舊情衰謝。
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上是清真在荊南時之上元,下是回憶當年在京城之上元。
此種作法,換頭往往用“因念”、“猶記”一類字領起。
上昔下今。
如陳簡齋《臨江仙》雲:“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上片言昔日之豪情,下片言今日之悲感。
又如張掄《燭影搖紅》一首,上片言去年京城元夜之盛,下片言今年流落他鄉之悲,亦用此法。
上外下内。
如賀方回《浣溪沙》雲:“樓角初消一縷霞。
淡黃楊柳暗栖鴉。
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撚粉香歸洞戶,更垂簾幕護窗紗。
東風寒似夜來些。
”上片寫外景極美。
“樓角”一句,寫殘霞當樓,“淡黃”一句,寫新柳栖鴉,于馀紅初消之際,有淡黃楊柳相映;而淡黃楊柳之中,更有雛鴉相映,情景已美。
“玉人”一句,再寫新月,月下玉人,月下梅花,相映愈美。
下片寫撚花入内,垂簾障寒,亦生動活潑,如聞如見。
前乎此者,晏同叔《踏莎行》“小徑紅稀”一首,亦是上寫外景,下寫内景。
上去下來。
如周清真《夜飛鵲》雲:“河橋送人處,涼夜何其。
斜月遠,堕馀輝。
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
相将散離會,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
華骢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
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
何意重經前地,遺钿不見,斜徑都迷。
兔葵燕麥,向斜陽、影與人齊。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極望天西。
”上片述送客去時情景,下片則述送客以後歸來情景,去時缱绻難舍,來時凄寂難堪,融情入景,意緻深厚。
上晝下夜。
如韋端己《應天長》雲:“綠槐影裡黃莺語。
深院無人春晝午。
畫簾垂,金鳳舞。
寂寞繡屏香一炷。
碧天雲,無定處。
空有夢魂來去。
夜夜綠窗風雨。
斷腸君信否。
”上片寫晝情,下片寫夜景,景則幽絕,情則凄惋。
上問下答。
如敦煌曲子中有《鵲踏枝》雲:“叵耐靈鵲多滿語。
送喜何曾有憑據。
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
比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