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詞之作法
關燈
小
中
大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劉過《唐多令》) 夢魂欲渡蒼茫去,怕夢輕、還被愁遮。
(周密《高陽台》) 待把宮眉橫雲樣,描上生绡畫幅。
怕不是、新來妝束。
(蔣捷《賀新郎》) 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
(黃孝邁《湘春夜月》) 李易安《武陵春》下阕雲:“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拟泛輕舟。
隻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亦用此法,倍見宛轉情深。
此類句法,常有“拟”、“欲”、“待”等字與“隻恐”、“隻怕”等字關合。
層深句 此類句法,常用“更”字、“又”字、“尤”字,以示層層深入之意。
其在寫景方面:如範希文《漁家傲》之“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歐陽永叔《踏莎行》之“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王碧山《長亭怨慢》之“水遠。
怎知流水外,卻是亂山尤遠”,皆描摹如畫,含思綿邈已極。
至抒情方面:如薛昭蘊《谒金門》之“早是相思腸欲斷。
忍教頻夢見”,杜安世《蔔算子》之“才欲歌時淚已流,恨應更、多于淚”,田為《江神子慢》之“此恨對語猶難,那堪更寄書說”,皆深揭内心,凄苦異常。
又如: 歎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
(周邦彥《瑞鶴仙》) 落花已作風前舞。
又送黃昏雨。
(葉夢得《虞美人》)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陸遊《蔔算子》) 庾郎先自吟愁賦。
凄凄更聞私語。
(姜夔《齊天樂》) 皆雙層浮起,不嫌單薄。
此外如張子野《青門引》下阕雲:“樓頭畫角風吹醒。
入夜重門靜。
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秋千影。
”始言聞聲而悲,繼言見影更悲,亦用層深之法。
王碧山《醉蓬萊》雲“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無名氏《青玉案》雲“花無人戴,酒無人勸。
醉也無人管”,皆用層深句法,寫足當前環境,加重悲哀成分,故讀之令人倍增感慨。
翻轉句 撇去一層,另轉一層,此詞中翻轉之法也。
如東坡《水龍吟》雲“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兩句用在換頭,倍顯怅惘之深。
其後夢窗《高陽台》兩效之,皆極其妙。
其一雲“南樓不恨吹橫笛,恨曉風千裡關山”,其二雲“傷春不在高樓上,在燈前欹枕,雨外熏爐”,于境中見情,沉厚異常。
程垓《水龍吟》亦有句雲“不怕逢花瘦,隻愁怕、老來風味”,語意亦佳。
稼軒則更有豪放之語,如其《賀新郎》雲“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亦用此法抒憤,豪氣淩雲,一時無兩。
呼應句 上句呼,下句應,最為靈動。
興化劉融齋謂方回詞“試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好處全在“試問”句呼起。
予謂李易安詞“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好處亦在“莫道”句呼起也。
此類呼應句,前人甚多,複舉數例以觀: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李白《菩薩蠻》)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後主《虞美人》) 為問家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
(周邦彥《六醜》) 白石用此法尤妙。
其《點绛唇》一阕,通首隻寫眼前景物,而結尾雲“今何許。
憑闌懷古。
殘柳參差舞”,感時傷事,隻用“今何許”三字一呼,其下僅用“殘柳”五字詠歎應之,其味無窮。
又其《慶宮春》雲“如今安在,惟有闌幹,伴人一霎”,亦用此法。
隻用“如今安在”四字提呼,則吊古傷今之意俱明矣。
透過句 此種句法,多用“縱”字,意謂縱然如此,亦無可奈何,何況不如此也。
透過一層立說,亦甚表心中哀傷之極也。
此較層深句更加曲折。
清真《夜飛鵲》雲:“華骢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
”夫不揚鞭,固已行遲,即使揚鞭,仍是行遲,此所謂透過句法,更形容馬意之苦。
夫馬意之苦猶若此,則人意之苦更甚矣。
清真用重筆,往往如此。
又其《解連環》雲“縱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雲薄”,亦深厚之至。
類此之句法,宋人尚多。
如雲: 夢魂縱有也成虛。
那堪和夢無。
(秦觀《阮郎歸》)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秦觀《江城子》) 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千金縱買相如賦。
脈脈此情誰訴。
(辛棄疾《摸魚兒》)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姜夔《揚州慢》) 縱玉勒,輕飛迅羽。
凄涼誰吊荒台古。
(吳文英《霜葉飛》) 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袁去華《瑞鶴仙》) 如今處處生芳草,縱憑高、不見天涯。
(王沂孫《高陽台》) 所寫皆沉痛無匹。
總以心中有無限委曲,故有此沉痛之呼聲。
吾人如能善用此法,亦能生色不少也。
拟人句 以物拟人,使無情之物,化做有情之人,此修辭法也。
用此法入詞,饒有韻味。
如鹿太保《臨江仙》下阕雲:“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體會藕花情态,入細入微。
末句尤凝重,真不啻字字血淚也。
又如清真《六醜》“長條故惹行客。
似牽衣待話,别情無極”,寫薔薇之長條,亦細切生動。
南宋白石用此法,佳勝尤多。
如《揚州慢》“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将廢池喬木之感覺都寫出來,則人之感時傷亂,更可知矣。
又如《念奴嬌》雲“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寫魚柳留人,何等親切。
至其《點绛唇》雲“數峰清苦。
商略黃昏雨”,體會深山幽靜之境,亦極微妙。
“清苦”二字,寫山容欲活。
蓋山中沉陰不開,萬籁俱寂,故覺群峰都似呈清苦之色也。
“商略”二字亦生動。
蓋當山雨欲來未來之際,谛視峰與峰間之狀态,似商略如何降雨也。
他如範石湖《霜天曉角》雲“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李易安《鳳凰台上憶吹箫》雲“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韓元吉《好事近》雲“惟有禦溝聲斷,似知人嗚咽”,皆将外物寫得如知己也。
小山雲“绛蠟等閑陪淚”,清真雲“敗壁秋蟲歎”,一“陪”字,一“歎”字,亦能将外物寫得一往情深。
三、章法 詞集句以成節,集節以成片。
有單片無換頭者,有兩片、三片、四片者,而以兩片為最普遍。
大抵每一韻,即是一節。
節與節之間,最要脈絡分明,層次井然。
無論小令、長調,莫不皆然。
特長調更須前後調度,布置周密。
例如溫飛卿《菩薩蠻》雲: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鬓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娥眉。
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
花面交相映。
新貼繡羅襦。
雙雙金鹧鸪。
通篇寫閨怨,層次極清,章法極密。
首句寫繡屏掩映,可見環境之富麗。
次句寫鬓絲撩亂,可見人未起之容儀。
三、四兩句叙事,畫眉梳洗,皆事也。
然“懶”字、“遲”字,又兼寫人之情态。
“照花”兩句承上,言梳洗停當,簪花為飾,愈增豔麗。
末句言更換新繡之羅衣,忽睹衣上有鹧鸪雙雙,遂興孤獨之哀與膏沐誰容之感。
有此收束,振起全篇。
上文之所以懶畫眉、遲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也。
文情含蓄,無一字虛設。
長調如柳耆卿《雨霖鈴》雲: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
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霭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此寫别情,兼渾厚綿密之長。
而中間層層叙述,亦一絲不亂。
起三句,點明時地景物,蓋從未别時寫起,已凄然欲絕。
長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際不聽蟬鳴,已覺心碎,況蟬鳴凄切乎。
“都門”兩句,寫餞别時之心情,極委婉,欲飲無緒,欲留不能,怅惘曷極。
“執手”兩句,寫臨分時之情事,更是傳神之筆。
“念去去”兩句,推想别後所曆之境。
以上文字,皆郁結蟠屈,至此乃淩空飛舞,信有如馮夢華所謂“曲處能直,密處能疏”也。
換頭重筆另開,歎從來離别之可哀。
“更那堪”句,推進一層,言己之當秋而悲,更甚于常情。
“今宵”兩句,又推想酒醒後所曆之境,惝恍迷離,麗絕凄絕。
“此去”兩句,更推想别後經年之寥落。
“便縱有”兩句,仍從此深入,歎相期之願難諧,縱有風情,亦無人可說,馀恨無窮,馀味不盡。
縱觀溫、柳二家之作,可知小令宜含蓄,令人得言外之意為佳。
長調則尤重布局,首尾換頭,皆須勻稱。
唐宋名作甚多,難以悉舉,但無不脈絡明晰,歸于渾成自然。
茲複就“起”、“結”、“換頭”三面論之。
柳永《雨霖鈴》詞意(《詩馀畫譜》) 起 詞中起法,不一而足。
然以寫景起為多。
如歐公之“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晏同叔之“小
(劉過《唐多令》) 夢魂欲渡蒼茫去,怕夢輕、還被愁遮。
(周密《高陽台》) 待把宮眉橫雲樣,描上生绡畫幅。
怕不是、新來妝束。
(蔣捷《賀新郎》) 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
(黃孝邁《湘春夜月》) 李易安《武陵春》下阕雲:“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拟泛輕舟。
隻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亦用此法,倍見宛轉情深。
此類句法,常有“拟”、“欲”、“待”等字與“隻恐”、“隻怕”等字關合。
層深句 此類句法,常用“更”字、“又”字、“尤”字,以示層層深入之意。
其在寫景方面:如範希文《漁家傲》之“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歐陽永叔《踏莎行》之“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王碧山《長亭怨慢》之“水遠。
怎知流水外,卻是亂山尤遠”,皆描摹如畫,含思綿邈已極。
至抒情方面:如薛昭蘊《谒金門》之“早是相思腸欲斷。
忍教頻夢見”,杜安世《蔔算子》之“才欲歌時淚已流,恨應更、多于淚”,田為《江神子慢》之“此恨對語猶難,那堪更寄書說”,皆深揭内心,凄苦異常。
又如: 歎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
(周邦彥《瑞鶴仙》) 落花已作風前舞。
又送黃昏雨。
(葉夢得《虞美人》)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陸遊《蔔算子》) 庾郎先自吟愁賦。
凄凄更聞私語。
(姜夔《齊天樂》) 皆雙層浮起,不嫌單薄。
此外如張子野《青門引》下阕雲:“樓頭畫角風吹醒。
入夜重門靜。
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秋千影。
”始言聞聲而悲,繼言見影更悲,亦用層深之法。
王碧山《醉蓬萊》雲“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無名氏《青玉案》雲“花無人戴,酒無人勸。
醉也無人管”,皆用層深句法,寫足當前環境,加重悲哀成分,故讀之令人倍增感慨。
翻轉句 撇去一層,另轉一層,此詞中翻轉之法也。
如東坡《水龍吟》雲“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兩句用在換頭,倍顯怅惘之深。
其後夢窗《高陽台》兩效之,皆極其妙。
其一雲“南樓不恨吹橫笛,恨曉風千裡關山”,其二雲“傷春不在高樓上,在燈前欹枕,雨外熏爐”,于境中見情,沉厚異常。
程垓《水龍吟》亦有句雲“不怕逢花瘦,隻愁怕、老來風味”,語意亦佳。
稼軒則更有豪放之語,如其《賀新郎》雲“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亦用此法抒憤,豪氣淩雲,一時無兩。
呼應句 上句呼,下句應,最為靈動。
興化劉融齋謂方回詞“試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好處全在“試問”句呼起。
予謂李易安詞“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好處亦在“莫道”句呼起也。
此類呼應句,前人甚多,複舉數例以觀: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李白《菩薩蠻》)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後主《虞美人》) 為問家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
(周邦彥《六醜》) 白石用此法尤妙。
其《點绛唇》一阕,通首隻寫眼前景物,而結尾雲“今何許。
憑闌懷古。
殘柳參差舞”,感時傷事,隻用“今何許”三字一呼,其下僅用“殘柳”五字詠歎應之,其味無窮。
又其《慶宮春》雲“如今安在,惟有闌幹,伴人一霎”,亦用此法。
隻用“如今安在”四字提呼,則吊古傷今之意俱明矣。
透過句 此種句法,多用“縱”字,意謂縱然如此,亦無可奈何,何況不如此也。
透過一層立說,亦甚表心中哀傷之極也。
此較層深句更加曲折。
清真《夜飛鵲》雲:“華骢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
”夫不揚鞭,固已行遲,即使揚鞭,仍是行遲,此所謂透過句法,更形容馬意之苦。
夫馬意之苦猶若此,則人意之苦更甚矣。
清真用重筆,往往如此。
又其《解連環》雲“縱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雲薄”,亦深厚之至。
類此之句法,宋人尚多。
如雲: 夢魂縱有也成虛。
那堪和夢無。
(秦觀《阮郎歸》)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秦觀《江城子》) 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千金縱買相如賦。
脈脈此情誰訴。
(辛棄疾《摸魚兒》)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姜夔《揚州慢》) 縱玉勒,輕飛迅羽。
凄涼誰吊荒台古。
(吳文英《霜葉飛》) 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袁去華《瑞鶴仙》) 如今處處生芳草,縱憑高、不見天涯。
(王沂孫《高陽台》) 所寫皆沉痛無匹。
總以心中有無限委曲,故有此沉痛之呼聲。
吾人如能善用此法,亦能生色不少也。
拟人句 以物拟人,使無情之物,化做有情之人,此修辭法也。
用此法入詞,饒有韻味。
如鹿太保《臨江仙》下阕雲:“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體會藕花情态,入細入微。
末句尤凝重,真不啻字字血淚也。
又如清真《六醜》“長條故惹行客。
似牽衣待話,别情無極”,寫薔薇之長條,亦細切生動。
南宋白石用此法,佳勝尤多。
如《揚州慢》“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将廢池喬木之感覺都寫出來,則人之感時傷亂,更可知矣。
又如《念奴嬌》雲“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寫魚柳留人,何等親切。
至其《點绛唇》雲“數峰清苦。
商略黃昏雨”,體會深山幽靜之境,亦極微妙。
“清苦”二字,寫山容欲活。
蓋山中沉陰不開,萬籁俱寂,故覺群峰都似呈清苦之色也。
“商略”二字亦生動。
蓋當山雨欲來未來之際,谛視峰與峰間之狀态,似商略如何降雨也。
他如範石湖《霜天曉角》雲“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李易安《鳳凰台上憶吹箫》雲“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韓元吉《好事近》雲“惟有禦溝聲斷,似知人嗚咽”,皆将外物寫得如知己也。
小山雲“绛蠟等閑陪淚”,清真雲“敗壁秋蟲歎”,一“陪”字,一“歎”字,亦能将外物寫得一往情深。
三、章法 詞集句以成節,集節以成片。
有單片無換頭者,有兩片、三片、四片者,而以兩片為最普遍。
大抵每一韻,即是一節。
節與節之間,最要脈絡分明,層次井然。
無論小令、長調,莫不皆然。
特長調更須前後調度,布置周密。
例如溫飛卿《菩薩蠻》雲: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鬓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娥眉。
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
花面交相映。
新貼繡羅襦。
雙雙金鹧鸪。
通篇寫閨怨,層次極清,章法極密。
首句寫繡屏掩映,可見環境之富麗。
次句寫鬓絲撩亂,可見人未起之容儀。
三、四兩句叙事,畫眉梳洗,皆事也。
然“懶”字、“遲”字,又兼寫人之情态。
“照花”兩句承上,言梳洗停當,簪花為飾,愈增豔麗。
末句言更換新繡之羅衣,忽睹衣上有鹧鸪雙雙,遂興孤獨之哀與膏沐誰容之感。
有此收束,振起全篇。
上文之所以懶畫眉、遲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也。
文情含蓄,無一字虛設。
長調如柳耆卿《雨霖鈴》雲: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
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霭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此寫别情,兼渾厚綿密之長。
而中間層層叙述,亦一絲不亂。
起三句,點明時地景物,蓋從未别時寫起,已凄然欲絕。
長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際不聽蟬鳴,已覺心碎,況蟬鳴凄切乎。
“都門”兩句,寫餞别時之心情,極委婉,欲飲無緒,欲留不能,怅惘曷極。
“執手”兩句,寫臨分時之情事,更是傳神之筆。
“念去去”兩句,推想别後所曆之境。
以上文字,皆郁結蟠屈,至此乃淩空飛舞,信有如馮夢華所謂“曲處能直,密處能疏”也。
換頭重筆另開,歎從來離别之可哀。
“更那堪”句,推進一層,言己之當秋而悲,更甚于常情。
“今宵”兩句,又推想酒醒後所曆之境,惝恍迷離,麗絕凄絕。
“此去”兩句,更推想别後經年之寥落。
“便縱有”兩句,仍從此深入,歎相期之願難諧,縱有風情,亦無人可說,馀恨無窮,馀味不盡。
縱觀溫、柳二家之作,可知小令宜含蓄,令人得言外之意為佳。
長調則尤重布局,首尾換頭,皆須勻稱。
唐宋名作甚多,難以悉舉,但無不脈絡明晰,歸于渾成自然。
茲複就“起”、“結”、“換頭”三面論之。
柳永《雨霖鈴》詞意(《詩馀畫譜》) 起 詞中起法,不一而足。
然以寫景起為多。
如歐公之“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晏同叔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