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詞學研究述略

關燈
铨》,是根據日本傳鈔本明人魏皓所作《樂譜》,以考證姜白石的旁譜。

    《詞樂叢刊》中尚有趙尊嶽的《讴歌要旨八首解箋》,對張炎《詞源》中的《讴歌要旨》作了新的考釋。

    此外還有姚志伊的《論折字》、《論姜譜之翻譯與闆眼》,都是近年來極可注意的研究成果。

     三 詞律 由于詞樂失傳,詞的音律、音譜也都随之而亡失。

    雖經後人研究,但唐、宋人具體唱奏情況如何,仍難得其真相。

    清初人萬樹所編的《詞律》,雖名為詞律,實際并非詞的音律。

    王奕清等所編的《欽定詞譜》,也非詞的音譜,他們考究的都隻是詞的文字格式。

    不過詞的文字格式,原為配合音樂而形成的,所以直到今天,文字格式也可能作為吟誦及習作的依據。

     詞的文字格式,大緻可分為:分段、詞調、詞體、句法、用韻及平仄四聲等項,今分别略述如下: 分段 單調的詞不分段。

    雙調一般分上下兩段,還有分三段和四段的。

    三段的詞,前兩段短而格調相同,後一段較長,名為“雙拽頭”,例如《瑞龍吟》。

    詞的下段開始處,通稱為換頭,或稱過片。

    最長的詞分為四段,例如《莺啼序》,長達二百四十字。

     詞調 詞的調名都與音樂有關系,如令、引、近、慢、摘遍、犯調、三台、序子、疊韻等。

    不過明人顧從敬改編《草堂詩馀》,開始把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那就是從字數多少來區别了。

    清人毛先舒謂五十八字以内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字以上為長調。

    這樣分法,其實并不恰當,不過已經習以為常,也不妨以此來表示詞的形式的長短不同而已。

     詞體 由于詞的音樂性有變化,如添聲、偷聲、減字、促拍、攤破等,詞體也有了繁衍。

    研究詞律、詞調者,勢必研究到詞體。

    這一部門,也存在着許多問題,例如詞的句法、韻法,都有關于詞體,而為研究詞律者所注意的。

     研究詞體、詞調的著作,最早的是明人張的《詩馀圖譜》三卷,同時有程明善作《嘯馀譜》十卷,其中有《詩馀譜》三卷。

    這兩部書雖有草創之功,但謬誤甚多。

     清代康熙年間,宜興人萬樹,字紅友,編成了一部《詞律》,收詞調六百六十,詞體一千一百八十馀。

    在張的基礎上,用精密的科學方法,歸納出唐、宋以來各個詞調的體式,但是還不能沒有錯誤。

    鹹豐年間,杜文瀾作《詞律校勘記》,同治年間,徐本立作《詞律拾遺》,都是為萬樹補遺正誤的。

    康熙晚年,命儒臣編成了一部《欽定詞譜》,共四十卷,收詞調八百二十六,詞體二千三百零六。

    這是在萬氏《詞律》的基礎上增補校改而成,以帝王的力量來編此書,當然是集大成的著作,但也還不能說是完美無疵。

     晚清有舒夢蘭作《白香詞譜》,選取最常用的詞調一百阕,注明平仄,可以說是《詞律》的簡編,為作詞者的日常用書,幾乎人人必備,聽說最近已有重印。

    近人林大椿作《詞式》,龍沐勳作《唐宋詞格律》,也是這一類為學習作詞者提供方便的書。

     四 詞韻 最初,詞家作詞,都用詩韻,有時也以自己的方言押韻,并無詞韻專書,因此,詞韻較詩韻為寬,填詞用韻較作詩為自由。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種新興文體産生時,在格律方面,有其自由天地,限制性較少。

     南宋時,朱敦儒曾拟定詞韻十六條,入聲韻四部,這當是最早的詞韻著作。

    後來有張輯為它作注,馮取洽為之增補,似乎已成詞韻的專書,可惜此書早已失傳。

     明代的詞韻專書,有胡文煥的《會文堂詞韻》。

    編訂不善,不為人所采用,故流傳不廣。

     清代詞韻專書較多。

    主要的有沈謙的《詞韻略》、吳烺等編的《學宋齋詞韻》,而以戈載的《詞林正韻》最為精審。

    晚清以來,詞家填詞選韻,大都采用戈氏的分韻法。

    《詞林正韻》采用《廣韻》韻目,而合并平、上、去三聲為一部,共十四部,加以入聲五部,全書共為十九個韻部。

    吳瞿安在其《詞學通論》中,論詞韻之平、上、去三聲,仍依《詞林正韻》,但把入聲五部增為八部。

     此外,詞人有用各地方音葉韻的,戈氏此書并未涉及。

    這裡,我們略舉數例,以說明方音在詞韻中通葉,更可證明詞韻之寬: 一、“居魚”與“齊微”通葉 例如蘇轼的《漁家傲》,以“似”與“度”葉。

    史浩的《菩薩蠻》,以“去”與“事”葉。

    石孝友的《千秋歲》,以“鯉”與“醑”葉。

     二、“蕭豪”與“幽侯”通葉 例如曾觌的《钗頭鳳》,以“照”與“透”葉。

    劉過的《辘轳金井》,以“溜”與“倒”葉。

    陳允平的《水龍吟》,以“草”與“驟”葉。

    這是福建方言的音韻。

     三、“歌戈”與“蕭豪”通葉 例如黃裳的《蝶戀花》,以“過”與“早”葉。

    鄭域的《念奴嬌》,以“果”與“島”葉。

    林外的《洞仙歌》,以“鎖”與“考”葉。

    這也是和福建方音有關系的。

     四、“庚亭”與“江陽”通葉 例如吳文英的《法曲獻仙音》,以“冷”與“向”葉。

     五、“真文”與“東冬”通葉 例如《雲謠集》中的《天仙子》,以“問”與“洞”葉。

     以上所引,可以看出《詞林正韻》未注意到方音在詞韻中的廣泛使用,确實為其不足之處。

    羅常培曾作《唐宋金元詞韻譜》以補正戈氏的疏漏,可惜未及刊出,遺稿已盡散失。

     五 詞人傳記 研究一位詞人的作品,當然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但由于過去史家對詞人不加重視,為詞人立傳的很少,即使有傳,也極簡略。

    有的更未經詳考,以緻錯誤較多。

    在過去的詞選集中,一般也附有小傳,但隻寥寥數語,意義不大。

     對于詞人的時代、籍貫、世系、生活,如不詳加考訂,往往導緻錯誤。

    茲略舉數例,以見一斑: 一、将詞人的時代記載錯誤的 如陳鳳儀系北宋時人,見宋人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十。

    這并非僻書,但清初朱彜尊編《詞綜》,卻把他列入元人。

    其後,《詞林紀事》也跟着錯誤。

    甚至清代同治年間杜文瀾作《詞人姓氏錄》,也還把他列為元人。

     二、将詞人的籍貫記載錯誤的 如《詞綜》記柳永為樂安人,《山左人詞》也沿此誤。

    實則柳永是福建崇安人,福建省地方志書載之較詳,從其家世上考察,也可明确無疑。

    《詞綜》誤為樂安,就硬派柳永為山東人了。

     三、對詞人世系未加細考而緻錯誤的 如張炎為張俊之六世孫,有人誤以為五世孫。

    又有人把張炎誤為張镃之孫,這都是弄錯了世系。

    實則張炎為張镃之曾孫。

    張镃以下是按五行排列輩分的,張炎為火行,炎之父樞為木行,樞之父濡為水行。

    胡适不知張家以五行排輩分,稱張炎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