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詞學研究述略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中國詩歌領域裡,詞是一種特殊的詩歌樣式,它和律詩、絕句同為格律詩,不過律詩、絕句是整齊的五、七言格律詩,詞則是長短句的格律詩。
雖然詞也有與五、七言律詩句數相同的詞調,如《生查子》、《玉樓春》,但在句子平仄、用韻方面仍然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律詩、絕句是整齊句的格律詩,詞是長短句的格律詩,這是中國格律詩的兩大類。
律詩、絕句興起于唐代,詩人輩出;詞則繁榮于宋代,亦有萬紫千紅之盛。
詞興于唐,盛于宋,曆元、明、清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詞家數千人,詞作以萬數。
在中國文學史上,已是一個重要部門,因此,它逐漸成為文學研究者的一門專業,對詞史、詞樂、詞律、詞韻以至版本校勘、箋注等等,曆代均有學者進行研究,各有貢獻。
本文企圖對曆代詞學研究情況作一次簡要的介紹,為當前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工作的青年學者提供一份研究線索。
一 詞的起源 詞的起源,為研究詞史的第一個問題,曆來為詞學研究者所重視,而諸家觀點并不一緻。
現在,我們認為詞的起源是和音樂有密切的關聯,我們不能離開音樂而談詞的起源。
如果就詩歌的長短句形式來說,那麼,在《詩經》和樂府詩裡實早已有之。
如果就音樂而言,則秦以前用的是雅樂,漢、魏六朝樂府用清樂,隋、唐的新樂則用燕(同宴)樂。
由于隋統一了南北朝,将胡部樂和中原樂綜合起來,成為當時的新樂——燕樂,詞即由此産生。
所以宋人王灼在他的《碧雞漫志》中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
”這就是說明了詞的起源和音樂的密切關系。
唐沿隋制,在音樂和文學方面日益發展,詞就随之而興起,這是很自然的事。
詞又是起源于民間的,和其他文學藝術一樣。
《舊唐書·音樂志》稱:“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
”胡夷是指外來樂曲,裡巷即指民間流行的樂曲。
歌者綜合運用這些樂曲,成為新聲,足以說明詞與音樂的關系,也說明詞有來源于民間的成分。
近人或謂詞創始于封建帝王,或謂詞起于封建文人,皆背本逐末之論。
隋、唐以來一些詞的曲調,大都見于唐肅宗時人崔令欽的《教坊記》,其中所錄曲名有三百二十多個,都是當時的流行新曲。
例如《望江南》、《菩薩蠻》等。
在敦煌石室中所發現的曲子詞,更有以這些曲名标題的詞作。
由此可證《望江南》不起于中唐,《菩薩蠻》更不起于晚唐。
說詞起于晚唐,本是明人妄說,證之唐人所記載的資料,其說可不攻自破。
而近人誤信明人之說,不以事實為根據,說詞起于中、晚唐,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二 詞樂 詞起于隋、唐的燕樂,詞樂為燕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詞樂的研究,對象是詞的音律,涉及的問題如宮調、旁譜等。
可惜的是古樂的節拍已亡,即使有譜,也不能歌唱了。
所以在這方面的研究,較為困難。
但是曆來研究詞樂者仍然大有人在,他們希望詞終于能獲得演奏。
大緻說來,詞樂依照音律的次序,宮調有八十四調,即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乘以十二律。
宮乘十二律為宮,其馀七十二調皆為調。
總名為宮調。
宋代的宮調譜字載于張炎的《詞源》,又見于姜夔為他的自度曲注明的旁譜,我們尚可據以探索詞樂情況。
現在把曆代研究燕樂及詞樂的情況,作一概述。
一、隋、唐時期 《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志》及杜佑《通典》皆有論述燕樂情況的記載。
崔令欽的《教坊記》記載燕樂曲名三百二十四調,大曲四十。
南卓的《羯鼓錄》專述鼓曲。
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則廣泛記載唐代雅樂、清樂,兼及歌舞、俳優、樂器。
二、兩宋時期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論及雅樂、清樂、燕樂兼及詞腔和聲。
王灼在《碧雞漫志》中,曾探讨詞調源流。
趙德麟在《侯鲭錄》中,則記載了他自撰的《蝶戀花鼓子詞》十二首,當時的諸宮調就是由此遞變而成的。
曾慥在《樂府雅詞》中,則錄有大曲、轉踏。
陳旸的《樂書》,則詳考了音樂演變。
朱熹也談到過關于腔調泛聲的意見。
宋代修内司所刊的《樂府混成集》一百馀冊,皆有譜無詞。
此書在明代尚存,現在已不可見了。
此外,張樞有《寄閑集》,楊缵有《圈法美成詞》,皆旁綴音譜,可惜今皆不傳。
《詞源》附有楊缵的《作詞五要》,即:一要擇腔;二要擇律;三要填詞按譜;四要随律押韻;五要立新意。
所談雖意在作詞,但重點卻在詞樂方面。
從以上所舉文獻,可見宋人對于詞樂,已有非常專門的著述。
三、元、明時期 元、明人研究詞樂,元人側重在詞樂之伴奏樂器,如陳元靓之《事林廣記》,對管樂種類有過記載,有官笛、羌笛、夏笛、小孤笛、鹧鸪、扈聖、七星、橫箫、豎箫等九種。
這些樂器今多失傳,不可知其具體形狀,但知其管色之繁多,實數倍于今之管樂器。
書中也有論及宮調腔韻的,則與《詞源》大同小異,也可與姜白石的旁譜互相刊正。
明初朱權有《唐樂笛字譜》,是專談唐宋笛曲的。
其後朱載堉作《樂律全書》,韓邦奇作《苑洛志樂》,又都是論音律及俗譜的,也可供研究《詞源》之參考。
四、清代 清人研究詞樂,重點是放在《詞源》及白石旁譜上,皆盡畢生心力為之,成績顯著。
先後成書而著名者,有淩廷堪的《燕樂考原》、方成培的《詞麈》、戴長庚的《律話》、陳澧的《聲律通考》、徐灏的《樂律考》、張文虎的《舒藝室馀筆》、鄭文焯的《詞源斠律》,皆各有見地,能互相補充,為研究詞樂者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文獻。
五、現代 近人對詞樂有研究興趣的很多,方面也廣,對于詞樂有關的問題也擴大探讨,以期互相發明。
對《詞源》音律及白石旁譜深入研究者,有任二北、唐蘭、夏承焘、丘瓊荪、楊蔭浏、陰法魯諸家。
研究大曲的,有王國維的《唐宋大曲考》。
研究隋、唐燕樂的,有日本林謙三的《隋唐燕樂調研究》(郭沫若譯)。
研究宮調的,有夏敬觀的《詞調溯源》。
讨論古樂與今樂關系的,有童斐的《中樂尋源》。
專門研究《詞源》的,有蔡桢的《詞源疏證》。
叙述宋代歌舞劇曲的,有劉永濟的《宋代歌舞劇曲錄要》。
以上所舉各家的論著,對我們研究詞樂都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敦煌石室所出的唐代舞譜,與詞樂也極有關系。
葉玉華有《唐人打令考》附敦煌舞譜殘卷,并有釋辭。
冒廣生也有《敦煌舞譜釋詞》。
吳庠又有《唐人打令考補義》。
這些研究成果,也都是我們研究詞樂的重要資料。
一九五八年,香港大學出版了一本《詞樂叢刊》,發表了饒宗頤的《白石旁譜新
雖然詞也有與五、七言律詩句數相同的詞調,如《生查子》、《玉樓春》,但在句子平仄、用韻方面仍然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律詩、絕句是整齊句的格律詩,詞是長短句的格律詩,這是中國格律詩的兩大類。
律詩、絕句興起于唐代,詩人輩出;詞則繁榮于宋代,亦有萬紫千紅之盛。
詞興于唐,盛于宋,曆元、明、清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詞家數千人,詞作以萬數。
在中國文學史上,已是一個重要部門,因此,它逐漸成為文學研究者的一門專業,對詞史、詞樂、詞律、詞韻以至版本校勘、箋注等等,曆代均有學者進行研究,各有貢獻。
本文企圖對曆代詞學研究情況作一次簡要的介紹,為當前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工作的青年學者提供一份研究線索。
一 詞的起源 詞的起源,為研究詞史的第一個問題,曆來為詞學研究者所重視,而諸家觀點并不一緻。
現在,我們認為詞的起源是和音樂有密切的關聯,我們不能離開音樂而談詞的起源。
如果就詩歌的長短句形式來說,那麼,在《詩經》和樂府詩裡實早已有之。
如果就音樂而言,則秦以前用的是雅樂,漢、魏六朝樂府用清樂,隋、唐的新樂則用燕(同宴)樂。
由于隋統一了南北朝,将胡部樂和中原樂綜合起來,成為當時的新樂——燕樂,詞即由此産生。
所以宋人王灼在他的《碧雞漫志》中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
”這就是說明了詞的起源和音樂的密切關系。
唐沿隋制,在音樂和文學方面日益發展,詞就随之而興起,這是很自然的事。
詞又是起源于民間的,和其他文學藝術一樣。
《舊唐書·音樂志》稱:“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
”胡夷是指外來樂曲,裡巷即指民間流行的樂曲。
歌者綜合運用這些樂曲,成為新聲,足以說明詞與音樂的關系,也說明詞有來源于民間的成分。
近人或謂詞創始于封建帝王,或謂詞起于封建文人,皆背本逐末之論。
隋、唐以來一些詞的曲調,大都見于唐肅宗時人崔令欽的《教坊記》,其中所錄曲名有三百二十多個,都是當時的流行新曲。
例如《望江南》、《菩薩蠻》等。
在敦煌石室中所發現的曲子詞,更有以這些曲名标題的詞作。
由此可證《望江南》不起于中唐,《菩薩蠻》更不起于晚唐。
說詞起于晚唐,本是明人妄說,證之唐人所記載的資料,其說可不攻自破。
而近人誤信明人之說,不以事實為根據,說詞起于中、晚唐,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二 詞樂 詞起于隋、唐的燕樂,詞樂為燕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詞樂的研究,對象是詞的音律,涉及的問題如宮調、旁譜等。
可惜的是古樂的節拍已亡,即使有譜,也不能歌唱了。
所以在這方面的研究,較為困難。
但是曆來研究詞樂者仍然大有人在,他們希望詞終于能獲得演奏。
大緻說來,詞樂依照音律的次序,宮調有八十四調,即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乘以十二律。
宮乘十二律為宮,其馀七十二調皆為調。
總名為宮調。
宋代的宮調譜字載于張炎的《詞源》,又見于姜夔為他的自度曲注明的旁譜,我們尚可據以探索詞樂情況。
現在把曆代研究燕樂及詞樂的情況,作一概述。
一、隋、唐時期 《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志》及杜佑《通典》皆有論述燕樂情況的記載。
崔令欽的《教坊記》記載燕樂曲名三百二十四調,大曲四十。
南卓的《羯鼓錄》專述鼓曲。
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則廣泛記載唐代雅樂、清樂,兼及歌舞、俳優、樂器。
二、兩宋時期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論及雅樂、清樂、燕樂兼及詞腔和聲。
王灼在《碧雞漫志》中,曾探讨詞調源流。
趙德麟在《侯鲭錄》中,則記載了他自撰的《蝶戀花鼓子詞》十二首,當時的諸宮調就是由此遞變而成的。
曾慥在《樂府雅詞》中,則錄有大曲、轉踏。
陳旸的《樂書》,則詳考了音樂演變。
朱熹也談到過關于腔調泛聲的意見。
宋代修内司所刊的《樂府混成集》一百馀冊,皆有譜無詞。
此書在明代尚存,現在已不可見了。
此外,張樞有《寄閑集》,楊缵有《圈法美成詞》,皆旁綴音譜,可惜今皆不傳。
《詞源》附有楊缵的《作詞五要》,即:一要擇腔;二要擇律;三要填詞按譜;四要随律押韻;五要立新意。
所談雖意在作詞,但重點卻在詞樂方面。
從以上所舉文獻,可見宋人對于詞樂,已有非常專門的著述。
三、元、明時期 元、明人研究詞樂,元人側重在詞樂之伴奏樂器,如陳元靓之《事林廣記》,對管樂種類有過記載,有官笛、羌笛、夏笛、小孤笛、鹧鸪、扈聖、七星、橫箫、豎箫等九種。
這些樂器今多失傳,不可知其具體形狀,但知其管色之繁多,實數倍于今之管樂器。
書中也有論及宮調腔韻的,則與《詞源》大同小異,也可與姜白石的旁譜互相刊正。
明初朱權有《唐樂笛字譜》,是專談唐宋笛曲的。
其後朱載堉作《樂律全書》,韓邦奇作《苑洛志樂》,又都是論音律及俗譜的,也可供研究《詞源》之參考。
四、清代 清人研究詞樂,重點是放在《詞源》及白石旁譜上,皆盡畢生心力為之,成績顯著。
先後成書而著名者,有淩廷堪的《燕樂考原》、方成培的《詞麈》、戴長庚的《律話》、陳澧的《聲律通考》、徐灏的《樂律考》、張文虎的《舒藝室馀筆》、鄭文焯的《詞源斠律》,皆各有見地,能互相補充,為研究詞樂者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文獻。
五、現代 近人對詞樂有研究興趣的很多,方面也廣,對于詞樂有關的問題也擴大探讨,以期互相發明。
對《詞源》音律及白石旁譜深入研究者,有任二北、唐蘭、夏承焘、丘瓊荪、楊蔭浏、陰法魯諸家。
研究大曲的,有王國維的《唐宋大曲考》。
研究隋、唐燕樂的,有日本林謙三的《隋唐燕樂調研究》(郭沫若譯)。
研究宮調的,有夏敬觀的《詞調溯源》。
讨論古樂與今樂關系的,有童斐的《中樂尋源》。
專門研究《詞源》的,有蔡桢的《詞源疏證》。
叙述宋代歌舞劇曲的,有劉永濟的《宋代歌舞劇曲錄要》。
以上所舉各家的論著,對我們研究詞樂都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敦煌石室所出的唐代舞譜,與詞樂也極有關系。
葉玉華有《唐人打令考》附敦煌舞譜殘卷,并有釋辭。
冒廣生也有《敦煌舞譜釋詞》。
吳庠又有《唐人打令考補義》。
這些研究成果,也都是我們研究詞樂的重要資料。
一九五八年,香港大學出版了一本《詞樂叢刊》,發表了饒宗頤的《白石旁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