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彈詞輯註 卷第十二

關燈
後,子福瑱為太子,設六官,立朝儀,制法律,設學校,進楊秀淸等軍師、丞相、主將、將軍職,其餘文武人員,封賞有差。

     定新曆,編新軍,兼開科選。

     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有閏日,無閏月,每七日一禮拜,讚美上帝。

    設髙座說法,謂之講道理。

    其軍制每軍一軍帥,統五師帥,一師帥,統五旅帥,一旅帥,統五百長,一百長,統十司馬,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而總之以監軍,行省文武將帥各一,文方伯,武主將,佐將副之。

    縣為令,州為牧,府為太守。

    開科選士,一時赴試者,二萬餘人。

     論規模,也宏遠,惜不同心。

     正位後,未北征,諸王先亂。

     韋昌輝,矯洪命,殺楊秀淸。

     東王楊秀淸,素以洪天王為贅疣,久欲行篡,惟懼沛王羅大綱。

    大綱多謀善戰,功亦最髙,屢勸天王親自統帥北伐。

    時秀淸方專權,不納其議,忌之愈深。

    會大綱有疾,秀淸乃使醫毒殺之,自此驕恣愈甚,令其部下呼萬嵗。

    賴漢英等積不能平,密助天王,召韋昌輝、石達開令圖之。

    昌輝先至,秀淸招之飲,昌輝於飲次刺殺之,盡殺其黨至二千餘人。

    達開至,責昌輝太酷,昌輝至,將殺達開,達開縋城夜遁,昌輝盡殺其妻子女。

    秀全懼,密諭秀淸黨攻殺昌輝。

     曾胡向,左彭楊,乘機克復。

     曾國藩、胡林翼、向榮、左宗棠、彭玉麟、楊載福,皆為太平之勁旅,先後克復所陷城池,不下百餘。

     李鴻章,曾國荃,效死淸廷。

     皖湘鄂,並江南,撚匪又起。

     袁甲三,張撻伐,曾立功勲。

     鹹豐三年,撚匪初稱亂於淮河,袁甲三駐臨淮關剿之,殄戮甚衆。

    自此連擾亂安徽、江南、湖南諸省之地,無不蔓延,至同治初始剿平。

     廣東省,虐洋商,聯軍麕至。

     葉名琛督粵,一味輕視外人,擅捕入英籍之華民,兼毀英旗。

    英領事巴夏禮以為有意相辱,遂攻省城,陷之,後因兵力單薄,回國請兵。

    粵人見英兵退去,爭起暴動,縱火焚燒洋房。

    凡美、法、英各商舘,及十三家洋行,一切燔燒殆盡,緻動各國公憤法則。

    以廣西前曾戕殺彼國牧師,求償未得,且與英有同盟之誼,遂與英聯軍來粵問罪。

     葉名琛,被擄去,辱國辱身。

     英法聯軍至粵,同貽葉名琛書,約期會議償欵,美領事亦以毀屋失財,移文責償,皆置之不答。

    將軍、廵撫、司道,見事急,就商戰守,亦怡然若無事。

    聯軍復貽最後通牒,仍置不答。

    於是聯軍襲據海珠砲台,進陷廣州,擄葉名琛去,囚之於印度加爾格答,百般侮辱,越年餘病死。

    時人惡其辱身辱國也,為之歌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第一次,陷大沽,天津定約。

     聯軍旣擄葉名琛以去,復統軍北犯大沽,攻陷之。

    政府以東南半壁,戰禍方劇,不敢久開外釁,乃命大學士桂良、尚書花沙納為全權大臣,赴天津與英、法兩使會議。

    兩使各出其擬就條約,迫令畫押,始肯罷兵。

    桂、花二人,據實入奏,政府以内憂外患交逼而來,不得已,竟如其請。

    英約凡五十六條,法約凡四十二欵,未經雙方談判,卽照預定條約簽押,喪失國權,恥辱殊甚。

    此謂無談判之天津條約。

     圓明園,被焚燬,二次約成。

     鹹豐九年,英以普勒司為中國駐使,法以把爾特隆為中國駐使,聯翩來北京,並交換禦筆批準之正式條約。

    行抵白河,為我國大沽守將僧格林沁所阻,緻起爭端。

    英艦隊長,炸毀我河中守備,我軍還擊,沉其炮艦四艘。

    英、法政府聞之大怒,復聯軍深入,先取舟山為根據地,復進兵攻陷大沽,要求增開天津為商埠,並償英、法軍費八百萬両。

    清政府不肯承認,於是進逼京城陷之,鹹豐帝北幸熱河,留恭親王奕訢為全權大臣,便宜行事。

    聯軍復焚毀圓明園,累朝羅緻之精華,盡為英、法之戰利品。

    後經俄使調停,就北京訂定條約,英九欵,法十欵,賠欵割地,惟人所欲,實外交上之傷心史也。

     劃邊界,俄羅斯,蠶食上國。

     璦琿城,訂條約,損失非輕。

     初,俄人通商,惟恰克圖一處,自五口通商後,俄人乘隙,大改康熈時尼布楚條約。

    鹹豐三年,行文中國,謂自黑龍江格爾必齊河上流以達於海,未設立界標,卽屬未定之地,請派員商議。

    蓋俄人乘中國多事,已於黑龍江北岸設兵屯守。

    四年,復以艦隊順黑龍江而下通過璦琿,中國官吏止之不得。

    五年,弈山與木喇福等會議界務,俄欲以黑龍江及烏蘇裡江為界,不諧而罷。

    後弈山懾俄之兵威,於八年四月,竟與俄訂約於璦琿城,舉黑龍江、大興安嶺以南之地,割讓於俄。

    九年,英、法聯軍陷北京,俄使出為調和,大局定後,俄使自負有斡旋之功,牽烏蘇裡以東至海濱之兩國公有地為報償。

    十年十月,又增訂續約十五條,將烏蘇裡河以東之地,全送於俄。

    自此俄國在東方之勢力益雄矣。

     淸政府,當是時,内外交迫。

     皇駕崩,將寳位,傳於載淳。

     帝崩於熱河,享壽三十一嵗,在位十一年,諡曰顯皇帝,廟號文宗。

    太子載淳卽位,改元同治。

     同治帝,方幼沖,兩後聽政。

     曾國藩,深任用,節制諸軍。

     帝嫡母鈕祜祿氏,尊為慈安皇太後,生母那拉氏,尊為慈禧皇太後,以帝年少,俱垂簾聽政。

     先遣派,李鴻章,赴援上海。

     初,上海官紳立會防局,議結外國兵助剿,請清政府得允行,至是又僱備船隻,至安慶迎援師。

    時曾國藩適駐安慶,遂保奏道員李鴻章。

    遂付以江蘇事,令至淮上,召募得八千人。

    國藩定為營制,選將官,以湘軍之良教之,名曰淮軍。

    李鴻章率程學啟等乘輪東下,時太平軍已為英、法、美各國軍擊退,李鴻章乃營於上海城南。

    未幾,詔以李鴻章署江蘇廵撫,先後克復蘇州、常州各地。

     專責成,曾國荃,克復江寧。

     曾國藩之弟曾國荃,於同治元年,破太平軍於和州,奪梁山關。

    嗣又與彭玉麟攻金柱關克之,遂復蕪湖。

    又攻秣陵關克之,進逼江寧,駐軍雨花台。

    太平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率師來援,擊走之。

    同治二年,曾國荃攻雨花台,拔九壘,敵勢大挫。

    三年正月,攻克锺山天保城,遂圍江寧,六月克復之。

     更命那,左宗棠,平定兩浙。

     曾國藩保舉左宗棠以兵部郎中,襄辦軍務。

    鹹豐之季,兩浙為太平軍所縻爛,乃於同治元年,命左宗棠收復兩浙。

    自婺源進攻大破之,先後收復杭州、金華、嚴州、紹興諸屬。

     太平軍,當此際,如扇撲螢。

     事勢急,洪天王,仰藥自盡。

     曾國荃圍江寧,城中糧絶,城垂危。

    洪天王仰藥死,遺命以太子福瑱嗣位,忠王李秀成輔國。

     江西軍,伺要隘,擒洪福瑱。

     江寧旣破,洪福瑱走廣德。

    鮑超又大敗之於許灣,黃文金挾福瑱走浙江之淳安。

    又為浙軍黃少春所破,文金死,福瑱輾轉走廣信。

    江西軍席寳田率輕兵緊躡其後,至石城,俘斬過半,又伏要隘以伺之,卒擒洪福瑱於荒谷中。

    械送南昌,磔於市。

    天王之兄卹王洪仁政,弟幹王洪仁玗,及黃文金之弟昭王黃文英等,悉為席寳田所擒。

    於是太平遺衆,僅存李世賢、汪海洋入閩一股矣。

     自此後,太平軍,蹤跡淨盡。

     諸撚匪,與回亂,相繼戡平。

     同治四年,官軍蕩平太平餘衆於廣東嘉應州。

    六年,鮑超大敗撚匪於中隆河,是年東撚平。

    踰年,西撚又平。

    ○同治初,甘肅回民滋事,雲南回民亦同時倡亂,戕殺總督潘鐸,嗣據烏魯木齊反,都統平瑞等死之。

    同治七年,左宗棠檄劉松山收撫鎭靖堡,官軍遂得專剿回匪。

    踰年,陝西境内回匪平。

    又踰年,官軍攻破金積堡,甘回平。

    十一年,雲南杜文秀自殺,回亂肅淸。

     淸政府,内顧憂,到此終結。

     論起來,同治帝,也算中興。

     内亂靖,對外交,猶有遺憾。

     俄羅斯,竟乘隙,據伊犂城。

     初,俄乘中國有事,漸蠶食邊界。

    卡倫外甌脫地,及哈薩克、布魯特諸部,伊犂塔爾巴哈台,遂與逼處。

    迨同治十年,俄以兵入據伊犂。

     雲南境,殺英人,土民排外。

     同治十三年,雲南騰越土民,殺英探險隊瑪加理數人。

    英公使與總理衙門交涉,幾釀戰禍。

     焚教堂,斃教士,案起天津。

     同治九年,天津人民,毆斃法國教士,焚毀教堂。

    法使請以府縣官抵償,不許,旋有兵船至津,欲以兵威恫嚇。

    經曾國藩再三道歉,始得定議,正法滋事人民十五人,軍流二十一人,天津府縣官皆遣戍。

     大婚後,乾淸宮,終嵗獨宿。

     同治十一年,行大婚禮。

    皇後阿魯特氏,才德兼備,頗稱帝意。

    慈禧太後,以偏愛慧妃,故不慊意於阿魯特後,且時常語帝曰:慧妃賢明,宜加靑眷,皇後年少,未嫻禮節,毋輙至中宮,緻妨政務。

    又使内監時復監視,帝大不懌,故終嵗獨宿乾淸宮。

     緻起居,多不律,宿娼微行。

     帝獨居乾淸宮,與内奄為伍,因私出外城,至各窰子宿娼。

     受瘡毒,出天花,遽然殂逝。

     年十九嵗,在位十三年,無嗣。

    廟號穆宗,諡曰毅。

     廟堂中,及草野,議論紛紜。

     帝宿娼,久受瘡毒,又值出天花痘,慈禧太後聞之,不為治。

    或雲慈禧後因安得海之死,恨帝入骨,遂因其病,而使人鴆殺之。

    一時朝野,皆議論紛紜,謂帝遽然崩駕,生死不明。

    然終懾於慈禧太後之勢力,莫能窮究其底蘊。

    按安得海,慈禧太後之嬖倖内監也,帝恥其所為,故使出京,而授意於山東廵撫以殺之。

     那拉氏,立幼君,貪圖幹政。

     遂徑行,將載湉,繼統為君。

     那拉氏,卽慈禧西太後也。

    後利幼主無知,仍可垂簾聽政,故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光緖帝,初踐祚,民康物阜。

     略新疆,西南北,諸路悉平。

     光緖二年,官軍收復烏魯木齊,新疆北路略定。

    踰年,又克吐魯番,復新疆南路東四城,旋克西四城,新疆諸路悉平。

     瑪加理,被戕殘,煙臺訂約。

     同治十三年,雲南土民,殺英國探險隊瑪加理等,英人指為大吏所主使,要挾多端。

    迨光緖二年,李鴻章始與英人訂約煙台,此案遂結。

     收伊犂,曾紀澤,奉使俄京。

     伊犂卽為俄據,政府乃以崇厚為全權大臣,往俄國交涉,僅返伊犂城部,忒克司河上流地域,俄仍占據,且我國須償兵費五百萬,政府否認之,幾至開戰。

    後經英人戈登出作調人,始得和平解決。

    旋派曾紀澤為欽差大臣,赴俄京另訂新約,允償俄費九百萬盧布,俄許以特克斯河流域返還中國,於光緖七年正月,條約成立,其條文凡二十欵。

     日本國,滅琉球,東鄰漸逼。

     琉球為我屬國,光緖五年,日本滅之,夷為沖繩縣。

     平朝鮮,吳長慶,執大院君。

     光緖八年,朝鮮内亂,命吳長慶督兵往平之,執大院君歸,以安置保定。

     越南地,與法爭,終歸割讓。

     越南為我之屬國,法人久思吞之,經營不遺餘力。

    光緖九年,越南與法締結保護條約,我國政府聞之大怒,遂與法人開釁。

    我軍屢戰屢北,乃命李鴻章出任和局,法與越南條約,一槪承認,並準法人於雲南、廣西諸省通商,一時輿論大譁。

    法政府對於此約猶不滿意,以緻戰局復開。

    光緖十一年,馮子材與蘇元春襲攻法軍,大破之,並克復廣盛、承祥諸邑,法軍敗報歸國,始允和議。

    我國政府仍以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飭各路停戰撤兵。

    馮子材等,方謀乘勝恢復,遽奉朝命,大為氣阻。

    其條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