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彈詞輯註 卷第十二

關燈
,將越南割讓。

     西南藩,嗟緬甸,又滅於英。

     光緖十一年,英滅緬甸。

     親政後,舉臺澎,盡歸烏有。

     為朝鮮,開戰局,割讓東鄰。

     光緖十五年,帝始親政。

    二十年,朝鮮内亂,日使幹涉,擁兵入衛,我國遂與日本宣戰,大敗,割臺灣、澎湖以和。

     劉公島,我海軍,全隊被虜。

     我國旣與日本宣戰,日軍攻平壤,我國駐朝鮮各軍,均敗績。

    丁汝昌又率海軍與日軍戰於大東溝口外海靣,又大敗,日軍遂陷我之九連城及安東縣,由金州花園港登岸,進逼旅順陷之,嗣又陷威海衛。

    二十一年,日軍又進陷劉公島,我國海軍,全隊被虜。

     李鴻章,仍覥為,議和大臣。

     李鴻章與日本議定和約十一欵,另約三欵,其最要者:(一)朝鮮自主。

    (二)割奉天之安東、寛甸、鳳凰城、巖岫及澎湖列島。

    (三)賠兵費二萬萬兩。

    後經俄、法、德三國抗議日本之割我遼東地,日本遂以遼東各地歸還,僅割臺灣與澎湖。

    增索兵費,不肯讓步,後又經三國公斷,卒以三千萬兩償之,和約始成。

    此為中日馬關條約。

     因戰敗,圖自強,東施顰效。

     詔準行,袁世凱,小站練兵。

     小站在天津東南七十裡,甲午與日本戰敗,改練新軍,仿西洋式。

     德意志,膠州灣,先據後借。

     光緖二十三年,山東鉅野縣,戕殺德國教士二人,德國海軍,遂佔我膠州灣礟台。

    踰年,我國與德國訂膠澳租界條約,其租期以九十九年為限,並許膠濟鐵路之建築權。

     大連灣,與旅順,租約又成。

     德人旣租膠州灣,俄人大憤,其使臣援例向我國交涉,租借旅順口大連灣,以為西伯利亞鐵路,通過東三省之尾閭,以二十五年為限,凡鐵路所經,許俄國派兵保護。

    我國政府均允之,遂訂租借條約。

     九畝地,已擴張,香港界址。

     光緖二十三年,英人要求於廣東九龍司地方,擴展租界,以為香港保衛之用。

    尋命李鴻章,與英使訂立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約。

     未週年,威海衛,又租於英。

     自俄人租借旅順、大連,英人亦索威海衛期限,亦與俄同。

    我國遂與英人訂立租借威海衛專約。

     那拉氏,嬖蓮英,方甘同夢。

     李蓮英,西太後那拉氏之宮監也,後嬖倖之,與安得海無二。

     頣和園,圖行樂,逐色徵聲。

     景皇帝,痛外交,兼羞内穢。

     康有為,倡變法,實獲君心。

     工部主事康有為,廣東南海人也,於光緖十五年時,以諸生伏闕上書,極陳時局,請及時改革,以圖自強,格不得上。

    二十一年,代表公舉千三百人,上書請變法,亦不得達。

    旋通籍授工部主事。

    自是四年之間,凡七上書申前議,仍寢不上。

    乃立強學會於京師,又設分會於上海,尋復開保國會於北京。

    至二十四年,由翰林院侍讀學士徐緻靖保薦,帝大用之,遂倡變法,以行新政。

     除舊派,洩機謀,反遭幽禁。

     光緖二十四年,康有為倡議變法,朝臣遂分維新、守舊兩派,維新派附帝,守舊派附太後。

    每行新政,太後悉多制肘,帝心憂之。

    乃與康有為之黨楊銳、譚嗣同等,密謀盡除守舊派。

    但維新派中,無握重兵者。

    時袁世凱方在小站練兵,亦新黨中之一分子也,乃決意召之入京,賜以密詔,授左侍郎,使按期率師圍頣和園,誅榮祿。

    後袁世凱告密,太後乃幽帝於瀛台。

     康與梁,得幸免,六人罹刑。

     帝遭幽禁,康有為與梁啟超聞風遠遁。

    太後命盡捕新黨,乃收康廣仁、譚嗣同、楊銳、楊深秀、林旭、劉光第六人斬之,張蔭桓發往新疆,徐緻靖永遠監禁。

     自此後,那拉後,臨朝訓政。

     義和團,主排外,滅洋扶淸。

     山東義和團匪,以扶淸滅洋為名,仇殺外人。

     袁世凱,蒙殊恩,廵撫魯省。

     驅團匪,使北上,蔓延京津。

     山東義和團旣起,廵撫毓賢罷職,西太後使袁世凱往代之。

    世凱至魯,對外人力任保護之責,一靣命馮國璋等屯劄諸要口,一靣設計誅其首領,其餘黨均逐出境外。

    是山東之團匪,乃蔓延於北京、天津。

     攻使館,焚教堂,兵匪混一。

     問罪師,如雲集,各國聯軍。

     團匪旣蔓延京、津,朝貴皆為所惑,於是兵匪相合。

    又有紅燈照者,皆女子,亦與之相輔而行。

    圍攻各國使舘,焚掠教堂。

    各國以救援公使為名,興師問罪。

    朝廷遂下詔,與各國宣戰,召各省兵入援。

    各國聯軍,力攻天津,據大沽炮台,又進攻北京陷之。

     京津破,傷國威,兩宮西幸。

     北京旣破,西太後挈帝巡幸陝西。

     李鴻章,訂和約,得旨允行。

     先是事勢危急,電調粵督李鴻章迅速來京,仍為北洋大臣。

    至是與各國訂立和約十二條,得旨允行。

     賠巨欵,懲罪魁,兩宮還駕。

     袁廵撫,特任為,北洋大臣。

     和局旣成,李鴻章逝。

    山東廵撫袁世凱於兩宮西幸之際,曾命夏辛酉等,率兵護駕,供奉無缺。

    太後感之,故命承李鴻章之乏。

     淸政府,經此番,流離喪敗。

     乃皮毛,革舊制,粉飾維新。

     停科舉,設學堂,預備立憲。

     開礦藏,造鐵路,權屬外人。

     日俄戰,袖手觀,局外中立。

     先是中日和約旣成,日本還我遼東地,俄以重兵據之。

    日本政府,屢與交涉不諧,遂開戰。

    我國宣告中立。

     作戰場,東三省,殺氣騰雲。

     倡革命,徐與秋,先後遭戮。

     鎭南關,又擊敗,孫文黃興。

     光緖三十三年,安徽道員徐錫麟,倡義革命,槍斃廵撫恩銘。

    事未成,與其黨陳伯平等,均為官軍所殺。

    又捕其餘黨秋瑾女士,均殺之。

    是年十一月,孫文、黃興等,潛由越南進攻廣西鎭南關,奪炮台三座,旋為官軍擊退。

     萬壽節,僅週旬,帝後並逝。

     立溥儀,承繼祧,坐嗣龍庭。

     光緖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為西太後萬壽節。

    帝以經年抱病,不能親詣行禮。

    至二十日,西太後亦不豫,乃命載灃暫攝朝政,並取其子溥儀入宮,使皇後鞠之,時年方三嵗。

    二十一日,帝崩,諡曰景皇帝,廟號德宗。

    溥儀承大統,為嗣皇帝,改元宣統,承嗣穆宗為子,兼祧德宗,攝政王載灃監國。

    二十二日,西太後那拉氏,相繼而崩,諡曰孝欽。

     宣統帝,方沖齡,載灃攝政。

     初登臺,詔立憲,預備實行。

     諮議局,各省區,紛紛開幕。

     又頒行,各州縣,自治章程。

     資政院,宣訓詞,實由民意。

     宣統二年,資政院開院,監國攝政王臨院,宣布訓詞。

     揚國威,整武備,籌辦海軍。

     命載洵、薩鎭冰充籌辦海軍大臣,廵視沿江沿海各省武備。

    旋又派赴歐洲各國考察海軍。

     論政治,也曾勞,一番振作。

     惜早被,革命派,激動人心。

     汪精衛,試雄圖,謀刺永禁。

     宣統二年,汪精衛等謀刺攝政王,事洩被獲,命永遠監禁。

     黃花岡,遭失敗,叢塜壘盈。

     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黃興等起事於廣州,燬總督衙門,被官軍擊敗,死者七十二人,事後叢葬於黃花岡。

    黃興縋城出,逃往香港。

     收鐵路,拂輿情,川民反抗。

     淸廷實行收鐵路為國有政策,四川鐵路公司股東,開保路大會,決意罷市,學堂亦停課,商民供德宗牌位舉哀。

    將軍玉崑,總督趙爾豐等,奏請川路暫歸商辦。

    淸廷不允,又命端方自湖北帶兵入川查辦。

    川民舉代表詣督署,求阻端方帶兵入川。

    爾豐允為代奏,旣而知朝旨不欲轉圜,遂誘保路會會長鄧可孝,股東會會長顏楷、張瀾,及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羅倫等,入署拘禁。

    人民相率至督署,哀求釋放。

    統領田徴葵,命官兵開槍擊斃多人。

    及督署電奏至京,朝命爾豐嚴飭各屬各軍,相機剿辦。

    時近省民團,多為官軍焚殺,死者甚衆,而全國公憤動矣。

     黎元洪,起湖北,石破天驚。

     初,革命黨定期八月十八夜起事,先為總督瑞徵、統制張彪等偵知,捕獲數十人。

    十八夜,斬劉汝夔、楊宏勝、彭楚藩三人於都署前,電奏至京,朝旨嘉奬。

    十九夜,工程營起事,先奪楚望台軍械局輜重營,縱火攻督署。

    瑞澂倉皇登楚豫兵輪,張彪亦棄營遁,民軍遂佔武昌,分兵下漢陽、漢口及兵工厰,推二十一混成旅協統黎元洪為都督。

    二十一日,朝命廕昌督兵兩鎭,前往湖北,薩鎭冰督兵艦,程允和督長江水師赴援,均無效。

     袁世凱,已三年,罷官回裡。

     仍出山,督軍務,漢陽鏖兵。

     袁世凱於光緖三十三年,由直隸總督,進為外務部尚書,兼軍機大臣。

    宣統卽位,攝政王忌其權重難制,欲殺之以除後患,因張之洞諫阻,乃以足疾開缺,回裡養疴。

    及武昌起事,淸廷束手無策,因弈劻之請,乃詔袁世凱出山,授為湖廣總督,率師南下,與革命軍大戰於漢陽。

    黃興敗遁,旋詔袁世凱回京。

     旋北上,蓄宏謀,組織内閣。

     攝政王,退邸第,匿跡銷聲。

     袁世凱至京,嗷資政院,奏請取消親貴内閣。

    攝政王辭去,退回邸裡。

    滿人之有勢力者,或故使之出京,或擯去勿用。

    於是奕劻、載澤等,均自請罷斥,而袁内閣成立。

     湘陝晉,川滇黔,以及魯奉。

     與東南,各行省,相繼疊興。

     自武昌光復以後,湖南、陝西、山西、江西、浙江、江蘇、山東、安徽、廣東、福建、雲南、廣西、貴州、四川,以迄奉天,均相繼推翻舊政府,另舉都督。

     南京破,張勲逃,民國成立。

     舉孫文,為總統,萬姓同欽。

     江南提督張勲,負固南京,與民軍相抗。

    於是各省之民軍紛集,浙軍奮勇猛進,各軍繼之,南京遂下,張勲遁走。

    民軍遂於南京組織共和政府,各省派遣代表與會,設參政院,開臨時國會,推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副之。

     段祺瑞,統北軍,領銜請願。

     伍廷芳,為代表,和議訂成。

     先是袁世凱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與民軍代表伍廷芳議和,決定國民會議召集方法。

    電逹北京,世凱不允,唐紹儀辭職。

    厥後磋商事件,袁世凱遂與伍廷芳直接電商。

    時段祺瑞等,方上書請願,速定共和國體。

    隆裕太後知人心已去,遂授袁世全權,與民軍商酌遜位條件。

    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乃下詔遜位,淸亡。

     淸政府,留虛名,下詔遜位。

     大中華,合五族,共和告成。

     願此後,化大同,民國萬嵗。

     為全球,第一國,坐享昇平。

     廿五史,細評論,幾場興廢。

     古至今,屈指數,多少豪英。

     傳道統,古曾聞,三皇五帝。

     論征伐,起商周,歴代相承。

     一箇箇,使機謀,圖王創霸。

     一朝朝,爭社稷,遣將調兵。

     運籌策,定功勞,朝中宰相。

     辨風雲,別氣色,閫外將軍。

     誰智勇,誰才能,南柯一夢。

     誰英雄,誰俊傑,高塚麒麟。

     遇飲酒,得高歌,開懷作樂。

     把新詞,聽一會,淡盡利名。

     偶然間,與知音,逢場作戲。

     收拾了,乾扯淡,吊古談今。

     功名富貴如朝露,一見陽光永不留 西江月 默化羲皇上世,唐虞揖讓流光。

    征誅湯武始濫觴,歷代葫蘆依樣。

    稱寡道孤已久,自由平等何妨。

    推翻帝主共和良,幹戈玉帛相像。

     自茲世界文明甚,萬嵗千秋慶大同。

     二十五史彈詞輯注卷第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