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彈詞輯註 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齡,遂降淸焉。
喀爾喀,鄂羅斯,稽顙請附。
康熙二十一年,中原事定,乃決意征俄羅斯,屢敗其師。
俄遣使乞和允之,旋與訂尼布楚條約,劃定疆界。
二十九年,下詔親征凖喀爾,喀爾喀三汗内附,蒙古主權,盡歸中國所有。
噶爾丹,厄魯特,授首疲兵。
康熙三十五年,帝親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守京師,大敗其兵於昭英多。
三十六年,復征之,噶飲藥自盡。
五十九年,大舉入藏,厄魯特兵敗,留兵戍之。
東海外,封琉球,羅刹歸命。
康熙五十七年,冊封琉球國王尚敬。
西藏中,立喇嘛,四海來賓。
康熙五十九年,封新胡必爾汗為第六世達賴喇嘛,派滿漢官衆及靑海官兵,送入西藏。
朂吏治,重河工,尊崇理學。
于成龍大吏也,操守淸廉,特加官銜以奬勵之。
陸隴其縣令也,學問深醇,薦升科道以委任之。
朂督撫以淸愼勤,戒言官以台省箴。
○黃河屢決,淮揚橫遭淹沒,特遣大吏以修築之,復命閱視海口以疏通之。
○升朱考亭配享,賜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懸額。
又親禦經筵,命儒臣逐日進講,試翰林以理學眞偽論。
厚民生,常蠲免,各處賦征。
如免天津雜稅,減江西浮糧,除蘇松役累,停四川木貢之類。
偶有水旱,必全蠲其租。
雖無荒歉,亦常輪免天下之賦。
宏著述,羅羣書,文諳中外。
帝重文學,於羣書無所不覽,兼通蒙古、西藏拉丁文字。
不獨選韻臨池,炳炳麟麟,足冠千古也。
曉天文,識地理,曆算精明。
西洋代數術,輸入中國,帝與梅穀成互相研究,令天元一術,復明後世。
皇輿全覽圖,測量極度,分一度為二百裡,經緯線秩然不紊。
稱盛世,歌昇平,臣侍遊釣。
名勝區,屢駕幸,六度南廵。
康熙帝二十三年,廵幸蘇州。
二十八年,至杭州。
三十七年,廵幸五台山,至涿州閱漕河。
三十八年,帝奉皇太後南廵至杭州。
三十九年,閱化家口攔河壩。
四十一年,復幸廵五台山,廵視子牙河。
四十二年,復南廵至杭州。
是年又廵幸塞外兼廵太原。
四十四年及四十六年,又南廵至杭州。
四十七年,廵幸畿甸。
四十九年,又幸五台山兼廵塞外。
五十年,廵視通州河堤。
文字獄,曾兩興,殺戮太酷。
浙江湖州莊胤城,以私刻明史,凡書内有名之人皆坐誅。
又江南沈天甫、呂中、夏麟奇等,選逆詩二卷,詭稱黃尊素等百七十人作,陳濟生編集,故明大學士吳牲等六人為之序。
沈天甫使夏麟奇詣吳牲之子中書吳元萊所,詐索財物。
吳元萊察其書,非父手蹟,控於廵城禦史以聞。
帝以奸民謀叛,誣陷平人,大幹法紀,下所司嚴鞫。
沈天甫等皆棄市,其被誣者,悉置之不問。
失好生,損盛德,有玷聖明。
性倜儻,擅風流,狐綏衛女。
衛女,係京城雜貨店主衛大胖子之妾,聖祖微行,見而艷之,以重金購取入宮為妃,後生胤禎。
易東宮,妃格格,大悖人倫。
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胤礽,踰年復立之,五十一年再廢之,禁錮鹹安宮。
太宗皇太極之幼女七格格,帝寵愛之,收納為妃。
禦寳極,久且長,六十一載。
駕崩時,諭傳位,四子胤禎。
胤禎嗣位,改元雍正,在位十三年,廟號世宗。
雍正帝,塗禦書,千古疑案。
聖祖兩廢太子,儲位未定。
及疾革,召皇世子胤禎至,旋駕崩。
遺詔内有塗改之迹,諸皇子鹹懷怨憤,謂其寳位實係篡奪而得。
以緻骨肉相殘,株連甚廣。
兄弟間,失友愛,情傷脊鴒。
塞思黑,阿其那,名弟以畜。
塞思黑,滿洲語曰豬,帝以其名弟允禟。
阿其那,滿洲語曰狗,帝以名其弟允禩。
取人頭,血滴子,實駭聞聽。
帝嘗陰蓄飛檐走壁之士數十,專以邏察人之陰謀。
製有利器,形圓如鬥,俾邏者?之以行,遇有怨仇陰謀者,卽以器罩其頭上,用機一撥,其頭立斷入鬥内,?飛而去。
雖大衆圍坐,亦倉卒不及覺也,一時鹹憚之,因名其器曰血滴子。
文字獄,汪與曾,各正其罪。
雍正三年,汪景祺以作西征隨筆,其詩中認為有謗訕聖祖仁皇帝語,詔大逆不道罪論斬。
○雍正七年,湖南生員曾靜,以書投川陝總督嶽鍾琪,勸其同謀舉事,鍾琪以聞,詔刑部拘提曾靜質訊。
曾靜供稱因應試州城,得見呂留良評選時文,内有論夷夏之防,及井田封建等語,又與呂留良之徒,嚴鴻達、沈在寛等往來投契等語。
遂命往搜呂留良、沈在寛、嚴鴻達等家藏書籍,所獲日記等書,並其人一併解部。
帝以呂留良等之罪,更在曾靜之上,旋將呂留良、嚴鴻達,及留良之子呂葆中,皆剉屍梟示,子孫遣戍,婦女入官。
沈在寛淩遲處死,曾靜減等治罪。
年羹堯,遭滅族,太不徇情。
大將軍年羹堯,立功靑海,位髙望重,諸廷臣多忌之。
雍正三年,議政大臣等,交章彈劾,舉其大逆之罪有五,欺罔之罪有九,僭越之罪十六,專擅之罪六,貪黷之罪十八,侵蝕之罪十五,殘忍之罪四。
帝不審其是非,令自裁,其父遐齡,以老恕死,子年富立斬,其有匿養年羹堯子孫者,以黨附逆叛例治。
待臣下,似寡恩,上同漢景。
漢景帝居心刻薄,殺戮功臣。
振乾綱,除積弊,不失英明。
如錢糧奏銷弊,驛遞抑勒弊,編審增減弊,帝皆髙懸厲禁,明定條文。
定儲位,勘密封,傳為家法。
帝以立儲預立,每起爭端,遺命終非正軌,乃以密書對勘之法,使後世子孫遵為定例,而建儲之流弊,遂自此絶。
考試官,翻舊制,專任責成。
舊制鄉會兩試,一房有二考官,積久不相鈐制,朋比更易瞻徇,帝則專任責成,毋使推諉。
自是選拔皆眞才,而科場之隱弊悉除。
覺迷錄,詔頒行,明申大義。
帝以草野之弊,在無是非,特頒行大義,覺迷錄,以申儆之。
朋黨論,嘗禦製,誥誡廷臣。
帝嘗製朋黨論,以誥誡廷臣,使毋私好惡。
革隸籍,並削除,山西樂籍。
隷籍,如甯國世僕,徽州伴當,與蘇州丐屬之類。
升棚民,兼開脫,紹興惰民。
詔江西、浙江、福建等處棚民,與廣東濱海蜑戶,皆編為氓。
四海内,不揚波,祥光疊見。
蠻貊邦,稱中國,復出聖人。
雍正馭世,瑞芝疊生,祥雲屢見,海不揚波,荒服無疾風苦雨,謂中國聖人復出。
十三載,馭中華,萬民樂業。
十三年八月己醜,帝崩,壽五十有八。
淸髙宗,名弘曆,繼統為君。
髙宗嗣位,改元乾隆,係世宗之第四子。
頒經史,訪遺書,特設宗學。
乾隆元年,頒十三經、二十一史於各省會及府州縣學,又設盛京宗學,及覺羅學。
六年,命採訪遺書。
煥文章,定禮樂,鳴盛和聲。
定禮制,如帝祈穀,後躬桑,殿賜脯,鄉飲酒,諸臣入覲,藩服來賓之類。
樂章,如辨五六上工尺之音,葉宮商角徴羽之律等。
抒民困,蠲賦征,釐剔漕弊。
乾隆十年,命江南釐剔收漕積弊。
十一年,詔普免各省錢糧一次。
揚國威,苗回凖,諸部悉平。
乾隆十九年,凖部阿睦爾撒納來降。
踰年,凖部内亂,命阿睦爾撒納等取之。
二十四年,兆惠等撫定喀什、噶爾二城,回部平。
三十年,烏什回人作亂,命明瑞、阿桂等,前往平定之。
金川亂,整王師,?告阿桂。
乾隆四十一年,阿桂克噶爾厓,金川之亂悉平。
征山東,舒赫德,剿平王倫。
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王倫作亂,舒赫德等剿平之。
孫世毅,征安南,阮氏入瑾。
乾隆五十三年,帝命孫世毅征安南,踰年封阮光平為安南國王,五十五年入覲。
林爽文,亂台閩,勢蹙就擒。
乾隆五十二年,福建林爽文作亂,延及台灣。
帝命福康安、柴大紀等往討。
踰年林爽文就擒,台灣平。
降緬甸,服暹羅,鄭昭入貢。
乾隆三十二年,命楊應琚以兵入緬甸。
三十三年,又命傅恒為經略進剿之。
三十四年,緬人請和,乃班師。
乾隆四十六年,暹羅鄭昭入貢。
收全藏,廓爾喀,命將往征。
乾隆五十六年,命福康安等往征廓爾喀。
五十七年,福康安入後藏,並定西藏達賴喇嘛繼世法。
張殺伐,兼懷柔,威恩並用。
法先王,時猶豫,東狩南廵。
乾隆十三年,帝奉皇太後東廵至濟南。
十五年,奉皇太後廵幸開封。
十六年,奉皇太後南廵至杭州,祭禹陵。
是年復廵閱蔣家壩至泰安府。
二十二年,奉皇太後二次南廵至杭州。
二十七年,奉皇太後三次廵至海寧。
三十年,奉皇太後四次南廵至杭州。
三十五年,帝廵幸天津。
三十六年,奉皇太後東廵謁孔林。
四十一年,又奉皇太後廵幸山東。
四十五年,奉皇太後五次南廵至海寧觀潮。
四十九年,帝六次南廵至海寧。
五十五年,廵幸山東。
五十七年,廵幸五台山。
五十九年,廵幸天津。
駐蹕地,多品題,碑鐫禦筆。
帝廵遊所至之地,或賦詩,或題額,或製碑文。
足跡所經,莫不留傳禦筆。
幸海寧,嘗屈駕,陳氏門庭。
或雲,乾隆帝係海寧陳氏所出。
初,雍正帝未登極時,與陳氏相善。
會兩家各生子,其嵗月日時皆同,雍正帝聞之大喜,命抱以來,其妃竊易之。
久始送還,陳氏視之,竟易男為女,遂力秘之。
昭雅化,應運生,熈朝人瑞。
乾隆之季,有六世同居、七世同居、八世同居、九世同居者。
又有翰林院臣一百另二嵗,五世同堂。
均給賜熈朝人瑞匾額。
寵和珅,亂國政,暮嵗倦勤。
和珅本滿洲官學生,應役鑾儀衛以選舁禦轎。
帝見其儀度俊雅,因詢其出身,奏對稱旨悅之,擢充總官,累遷至軍機處行走,拜大學士。
乾隆之季,盜弄權柄,以緻吏風日壞,釀為亂堦。
康、雍、乾三世之積德累功,幾於喪敗垂盡。
文字獄,鍳先朝,矯枉過正。
王錫侯,改字典,罪及疆臣。
江西新昌舉人王錫侯,删改康熈字典,另刻字貫。
帝命交刑部審訊治罪。
江西廵撫海成,曁藩臬各官,均以失察褫其職。
胡中藻,沈歸愚,以詩遭戮。
湖南學政胡中藻,故鄂爾泰門生也。
初,鄂爾泰、張廷玉二人,互相齟齬,彼此攻訐,帝聞而惡之,嘗引世宗朋黨論以為戒。
已而鄂爾泰卒,張廷玉亦乞休去,而兩人門下之在朝列者,尚傾軋不已,亙目為宵小。
適胡中藻所著《堅磨生詩集》中有記出西林(謂鄂爾泰)第一門之句,又用讒舌靑蠅等語,以隱斥廷玉。
而鄂爾泰之姪鄂昌,與中藻往復唱和。
時帝方深怒兩黨門戶之見,積久未除,因欲借文字之獄,以一儆百,乃挑剔中藻集中詩句,指為悖逆詆毀之証。
又以鄂昌本滿人,而所作塞上吟,乃稱蒙古為胡兒,沾染漢人習氣,斥為喪心病狂。
先後逮問,廷議坐中藻大逆律論磔,詔改棄市。
以鄂昌等負恩黨逆賜死。
○江南沈歸愚,前禮部尚書也,其錄詠黑牡丹詩,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之句,死後戮屍,以正其罪。
一柱樓,含譏刺,子孫罹刑。
已故浙江舉人徐述虁,注一柱樓詩,其詠正德杯有雲: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壼兒擱半邊。
帝謂壼兒卽諧音胡兒,又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淸都”之句,帝謂其顯有欲興明朝去淸朝之意,命戮其屍,子孫處斬。
勤政殿,立嗣君,退閒禪位
喀爾喀,鄂羅斯,稽顙請附。
康熙二十一年,中原事定,乃決意征俄羅斯,屢敗其師。
俄遣使乞和允之,旋與訂尼布楚條約,劃定疆界。
二十九年,下詔親征凖喀爾,喀爾喀三汗内附,蒙古主權,盡歸中國所有。
噶爾丹,厄魯特,授首疲兵。
康熙三十五年,帝親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守京師,大敗其兵於昭英多。
三十六年,復征之,噶飲藥自盡。
五十九年,大舉入藏,厄魯特兵敗,留兵戍之。
東海外,封琉球,羅刹歸命。
康熙五十七年,冊封琉球國王尚敬。
西藏中,立喇嘛,四海來賓。
康熙五十九年,封新胡必爾汗為第六世達賴喇嘛,派滿漢官衆及靑海官兵,送入西藏。
朂吏治,重河工,尊崇理學。
于成龍大吏也,操守淸廉,特加官銜以奬勵之。
陸隴其縣令也,學問深醇,薦升科道以委任之。
朂督撫以淸愼勤,戒言官以台省箴。
○黃河屢決,淮揚橫遭淹沒,特遣大吏以修築之,復命閱視海口以疏通之。
○升朱考亭配享,賜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懸額。
又親禦經筵,命儒臣逐日進講,試翰林以理學眞偽論。
厚民生,常蠲免,各處賦征。
如免天津雜稅,減江西浮糧,除蘇松役累,停四川木貢之類。
偶有水旱,必全蠲其租。
雖無荒歉,亦常輪免天下之賦。
宏著述,羅羣書,文諳中外。
帝重文學,於羣書無所不覽,兼通蒙古、西藏拉丁文字。
不獨選韻臨池,炳炳麟麟,足冠千古也。
曉天文,識地理,曆算精明。
西洋代數術,輸入中國,帝與梅穀成互相研究,令天元一術,復明後世。
皇輿全覽圖,測量極度,分一度為二百裡,經緯線秩然不紊。
稱盛世,歌昇平,臣侍遊釣。
名勝區,屢駕幸,六度南廵。
康熙帝二十三年,廵幸蘇州。
二十八年,至杭州。
三十七年,廵幸五台山,至涿州閱漕河。
三十八年,帝奉皇太後南廵至杭州。
三十九年,閱化家口攔河壩。
四十一年,復幸廵五台山,廵視子牙河。
四十二年,復南廵至杭州。
是年又廵幸塞外兼廵太原。
四十四年及四十六年,又南廵至杭州。
四十七年,廵幸畿甸。
四十九年,又幸五台山兼廵塞外。
五十年,廵視通州河堤。
文字獄,曾兩興,殺戮太酷。
浙江湖州莊胤城,以私刻明史,凡書内有名之人皆坐誅。
又江南沈天甫、呂中、夏麟奇等,選逆詩二卷,詭稱黃尊素等百七十人作,陳濟生編集,故明大學士吳牲等六人為之序。
沈天甫使夏麟奇詣吳牲之子中書吳元萊所,詐索財物。
吳元萊察其書,非父手蹟,控於廵城禦史以聞。
帝以奸民謀叛,誣陷平人,大幹法紀,下所司嚴鞫。
沈天甫等皆棄市,其被誣者,悉置之不問。
失好生,損盛德,有玷聖明。
性倜儻,擅風流,狐綏衛女。
衛女,係京城雜貨店主衛大胖子之妾,聖祖微行,見而艷之,以重金購取入宮為妃,後生胤禎。
易東宮,妃格格,大悖人倫。
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胤礽,踰年復立之,五十一年再廢之,禁錮鹹安宮。
太宗皇太極之幼女七格格,帝寵愛之,收納為妃。
禦寳極,久且長,六十一載。
駕崩時,諭傳位,四子胤禎。
胤禎嗣位,改元雍正,在位十三年,廟號世宗。
雍正帝,塗禦書,千古疑案。
聖祖兩廢太子,儲位未定。
及疾革,召皇世子胤禎至,旋駕崩。
遺詔内有塗改之迹,諸皇子鹹懷怨憤,謂其寳位實係篡奪而得。
以緻骨肉相殘,株連甚廣。
兄弟間,失友愛,情傷脊鴒。
塞思黑,阿其那,名弟以畜。
塞思黑,滿洲語曰豬,帝以其名弟允禟。
阿其那,滿洲語曰狗,帝以名其弟允禩。
取人頭,血滴子,實駭聞聽。
帝嘗陰蓄飛檐走壁之士數十,專以邏察人之陰謀。
製有利器,形圓如鬥,俾邏者?之以行,遇有怨仇陰謀者,卽以器罩其頭上,用機一撥,其頭立斷入鬥内,?飛而去。
雖大衆圍坐,亦倉卒不及覺也,一時鹹憚之,因名其器曰血滴子。
文字獄,汪與曾,各正其罪。
雍正三年,汪景祺以作西征隨筆,其詩中認為有謗訕聖祖仁皇帝語,詔大逆不道罪論斬。
○雍正七年,湖南生員曾靜,以書投川陝總督嶽鍾琪,勸其同謀舉事,鍾琪以聞,詔刑部拘提曾靜質訊。
曾靜供稱因應試州城,得見呂留良評選時文,内有論夷夏之防,及井田封建等語,又與呂留良之徒,嚴鴻達、沈在寛等往來投契等語。
遂命往搜呂留良、沈在寛、嚴鴻達等家藏書籍,所獲日記等書,並其人一併解部。
帝以呂留良等之罪,更在曾靜之上,旋將呂留良、嚴鴻達,及留良之子呂葆中,皆剉屍梟示,子孫遣戍,婦女入官。
沈在寛淩遲處死,曾靜減等治罪。
年羹堯,遭滅族,太不徇情。
大將軍年羹堯,立功靑海,位髙望重,諸廷臣多忌之。
雍正三年,議政大臣等,交章彈劾,舉其大逆之罪有五,欺罔之罪有九,僭越之罪十六,專擅之罪六,貪黷之罪十八,侵蝕之罪十五,殘忍之罪四。
帝不審其是非,令自裁,其父遐齡,以老恕死,子年富立斬,其有匿養年羹堯子孫者,以黨附逆叛例治。
待臣下,似寡恩,上同漢景。
漢景帝居心刻薄,殺戮功臣。
振乾綱,除積弊,不失英明。
如錢糧奏銷弊,驛遞抑勒弊,編審增減弊,帝皆髙懸厲禁,明定條文。
定儲位,勘密封,傳為家法。
帝以立儲預立,每起爭端,遺命終非正軌,乃以密書對勘之法,使後世子孫遵為定例,而建儲之流弊,遂自此絶。
考試官,翻舊制,專任責成。
舊制鄉會兩試,一房有二考官,積久不相鈐制,朋比更易瞻徇,帝則專任責成,毋使推諉。
自是選拔皆眞才,而科場之隱弊悉除。
覺迷錄,詔頒行,明申大義。
帝以草野之弊,在無是非,特頒行大義,覺迷錄,以申儆之。
朋黨論,嘗禦製,誥誡廷臣。
帝嘗製朋黨論,以誥誡廷臣,使毋私好惡。
革隸籍,並削除,山西樂籍。
隷籍,如甯國世僕,徽州伴當,與蘇州丐屬之類。
升棚民,兼開脫,紹興惰民。
詔江西、浙江、福建等處棚民,與廣東濱海蜑戶,皆編為氓。
四海内,不揚波,祥光疊見。
蠻貊邦,稱中國,復出聖人。
雍正馭世,瑞芝疊生,祥雲屢見,海不揚波,荒服無疾風苦雨,謂中國聖人復出。
十三載,馭中華,萬民樂業。
十三年八月己醜,帝崩,壽五十有八。
淸髙宗,名弘曆,繼統為君。
髙宗嗣位,改元乾隆,係世宗之第四子。
頒經史,訪遺書,特設宗學。
乾隆元年,頒十三經、二十一史於各省會及府州縣學,又設盛京宗學,及覺羅學。
六年,命採訪遺書。
煥文章,定禮樂,鳴盛和聲。
定禮制,如帝祈穀,後躬桑,殿賜脯,鄉飲酒,諸臣入覲,藩服來賓之類。
樂章,如辨五六上工尺之音,葉宮商角徴羽之律等。
抒民困,蠲賦征,釐剔漕弊。
乾隆十年,命江南釐剔收漕積弊。
十一年,詔普免各省錢糧一次。
揚國威,苗回凖,諸部悉平。
乾隆十九年,凖部阿睦爾撒納來降。
踰年,凖部内亂,命阿睦爾撒納等取之。
二十四年,兆惠等撫定喀什、噶爾二城,回部平。
三十年,烏什回人作亂,命明瑞、阿桂等,前往平定之。
金川亂,整王師,?告阿桂。
乾隆四十一年,阿桂克噶爾厓,金川之亂悉平。
征山東,舒赫德,剿平王倫。
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王倫作亂,舒赫德等剿平之。
孫世毅,征安南,阮氏入瑾。
乾隆五十三年,帝命孫世毅征安南,踰年封阮光平為安南國王,五十五年入覲。
林爽文,亂台閩,勢蹙就擒。
乾隆五十二年,福建林爽文作亂,延及台灣。
帝命福康安、柴大紀等往討。
踰年林爽文就擒,台灣平。
降緬甸,服暹羅,鄭昭入貢。
乾隆三十二年,命楊應琚以兵入緬甸。
三十三年,又命傅恒為經略進剿之。
三十四年,緬人請和,乃班師。
乾隆四十六年,暹羅鄭昭入貢。
收全藏,廓爾喀,命將往征。
乾隆五十六年,命福康安等往征廓爾喀。
五十七年,福康安入後藏,並定西藏達賴喇嘛繼世法。
張殺伐,兼懷柔,威恩並用。
法先王,時猶豫,東狩南廵。
乾隆十三年,帝奉皇太後東廵至濟南。
十五年,奉皇太後廵幸開封。
十六年,奉皇太後南廵至杭州,祭禹陵。
是年復廵閱蔣家壩至泰安府。
二十二年,奉皇太後二次南廵至杭州。
二十七年,奉皇太後三次廵至海寧。
三十年,奉皇太後四次南廵至杭州。
三十五年,帝廵幸天津。
三十六年,奉皇太後東廵謁孔林。
四十一年,又奉皇太後廵幸山東。
四十五年,奉皇太後五次南廵至海寧觀潮。
四十九年,帝六次南廵至海寧。
五十五年,廵幸山東。
五十七年,廵幸五台山。
五十九年,廵幸天津。
駐蹕地,多品題,碑鐫禦筆。
帝廵遊所至之地,或賦詩,或題額,或製碑文。
足跡所經,莫不留傳禦筆。
幸海寧,嘗屈駕,陳氏門庭。
或雲,乾隆帝係海寧陳氏所出。
初,雍正帝未登極時,與陳氏相善。
會兩家各生子,其嵗月日時皆同,雍正帝聞之大喜,命抱以來,其妃竊易之。
久始送還,陳氏視之,竟易男為女,遂力秘之。
昭雅化,應運生,熈朝人瑞。
乾隆之季,有六世同居、七世同居、八世同居、九世同居者。
又有翰林院臣一百另二嵗,五世同堂。
均給賜熈朝人瑞匾額。
寵和珅,亂國政,暮嵗倦勤。
和珅本滿洲官學生,應役鑾儀衛以選舁禦轎。
帝見其儀度俊雅,因詢其出身,奏對稱旨悅之,擢充總官,累遷至軍機處行走,拜大學士。
乾隆之季,盜弄權柄,以緻吏風日壞,釀為亂堦。
康、雍、乾三世之積德累功,幾於喪敗垂盡。
文字獄,鍳先朝,矯枉過正。
王錫侯,改字典,罪及疆臣。
江西新昌舉人王錫侯,删改康熈字典,另刻字貫。
帝命交刑部審訊治罪。
江西廵撫海成,曁藩臬各官,均以失察褫其職。
胡中藻,沈歸愚,以詩遭戮。
湖南學政胡中藻,故鄂爾泰門生也。
初,鄂爾泰、張廷玉二人,互相齟齬,彼此攻訐,帝聞而惡之,嘗引世宗朋黨論以為戒。
已而鄂爾泰卒,張廷玉亦乞休去,而兩人門下之在朝列者,尚傾軋不已,亙目為宵小。
適胡中藻所著《堅磨生詩集》中有記出西林(謂鄂爾泰)第一門之句,又用讒舌靑蠅等語,以隱斥廷玉。
而鄂爾泰之姪鄂昌,與中藻往復唱和。
時帝方深怒兩黨門戶之見,積久未除,因欲借文字之獄,以一儆百,乃挑剔中藻集中詩句,指為悖逆詆毀之証。
又以鄂昌本滿人,而所作塞上吟,乃稱蒙古為胡兒,沾染漢人習氣,斥為喪心病狂。
先後逮問,廷議坐中藻大逆律論磔,詔改棄市。
以鄂昌等負恩黨逆賜死。
○江南沈歸愚,前禮部尚書也,其錄詠黑牡丹詩,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之句,死後戮屍,以正其罪。
一柱樓,含譏刺,子孫罹刑。
已故浙江舉人徐述虁,注一柱樓詩,其詠正德杯有雲: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壼兒擱半邊。
帝謂壼兒卽諧音胡兒,又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淸都”之句,帝謂其顯有欲興明朝去淸朝之意,命戮其屍,子孫處斬。
勤政殿,立嗣君,退閒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