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彈詞輯註 卷第十一

關燈
之。

    復以數百騎直前,敵望見黃龍旗,悉下馬羅拜請降,乃班師。

    ○趙王名髙燧,成祖三子。

    宣宗征髙煦還,車駕次獻縣,尚書陳山請乘勝襲趙王,令楊士奇草詔,士奇曰:今上親叔二人,有罪者不可恕,無罪者當厚之。

    帝乃封羣臣奏章,遣使齎以示,令自處。

    使至,趙王大喜曰:吾生矣。

    卽請削護衛,上表謝恩,言者遂息。

    上謂士奇曰:使朕不失親親之道,皆卿之力也。

     製猗蘭,遠僧道,諍納微行。

     宣宗下詔求賢,禦製猗蘭操曰:蘭生空谷兮,曄曄其芽;賢人在野兮,其道則光;嗟蘭之茂兮,衆草為伍;嗚呼賢人兮,汝其子輔。

    ○有僧自陳欲化緣修寺,祝延聖壽者,上斥之,顧謂羣臣曰:人情莫不欲壽,古商周盛王,皆享國綿遠,其時豈有僧道神仙之說。

    秦皇漢武求神仙,梁武帝宋徽宗崇僧道,效騐可見矣。

    世人終不悟,甚可嘆也。

    ○時宣宗頗好微行,一夕,以四騎出臨楊士奇宅,士奇俯伏言: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而自輕塵埃,昏暗中誰識至尊。

    萬一識之,有寃夫怨卒者,窺伺竊發,誠不可不慮。

    後旬餘,錦衣衛獲二盜雲:欲俟車駕出,伏道旁林莽中作亂。

    上誅之,嘆曰:士奇言不虛。

    賜以白銀文綺。

    明日,士奇入謝,上曰:愛朕莫如卿,自今不復微行矣。

     宣德帝,十年間,美中不足。

     廢胡後,囚陳祚,並死戴綸。

     冊孫貴妃為皇後,胡皇後退居别宮,賜號靜慈仙師。

    ○時上方博綜經史,祚疏請禦經筵,講宋儒眞德秀《大學衍義》,上怒曰:《大學》不知,豈堪作皇帝。

    遂擊獄。

    ○綸以諫獵忤旨,下詔死。

     英宗立,任三楊,天下安乂。

     英宗,宣宗長子,名祁鎭,改元正統。

    ○楊士奇為西楊,楊溥為南楊,楊榮為東楊,皆為大學士。

     張後崩,生殺權,盡歸王振。

     張後,仁宗後。

    上卽位,年方九嵗,詔凡朝延大政,白於張太後然後行。

    ○初,張太後以王振侍帝無狀,欲殺之,帝固請乃免。

    及帝親政,命掌司禮監,寵信之。

    自是擅權專恣,殺侍講劉球,獄大理寺少卿薛瑄,枷祭酒李時勉於國子監門。

     朝綱壞,邊不修,也先入宼。

     也先,瓦剌順寧王脫懽之子。

    也先大舉入寇,王振挾帝親征,百官苦諫不從。

    車駕入居庸關,至宣府,人情洶洶,隨駕文臣連上章留之。

    欽天監正彭德淸斥振曰:象緯示警,不可復前;若有疏虞,陷乘輿於草莽,誰任其咎。

    振怒詈曰:倘有此,亦天命也。

    會前軍相繼覆沒,振始有回意,駐師土木。

    也先四面圍之,帝與親軍突圍不得出,被擄去。

     旣喪師,復辱國,禦駕蒙塵。

     有郕王,始監國,後卽帝位。

     英宗被擄,其弟郕王祁珏,奉太後孫氏旨監國,尋命卽帝位,是為景帝,改元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族誅王振,籍其家。

     任于謙,定國是,本固邦寧。

     時京師疲卒不滿十萬,徐珵請帝南遷,于謙曰:言遷都者可斬。

    京師天下根本,若一動,則大事去矣,宋之南渡可鑒也。

    帝意遂決,以謙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兵馬。

    謙募義勇,繕兵甲,修戰具,分守九門。

    也先南犯,屢出奇計擊郤之,也先由是氣沮。

     羅亨信,鎭北門,設策捍禦。

     時邊城多陷,朝議復召宣府總兵官入衛,京師人心皇皇,或欲棄城就道。

    都禦史羅亨信不可,仗劍坐當門拒之,令曰:敢有出城者,手斬之。

    衆始定,城中老幼歡呼曰:吾屬生矣。

    因設策捍禦,督將士死守,敵不敢攻。

    北門鎖鑰賴以保全,亨信之力也。

     郤議和,不示弱,也先休兵。

     大同參將許貴言也先來議和,兵部尚書于謙曰:今日之事,理與勢皆不可和,蓋與賊寇有不共戴天之仇。

    和則背君父而違大義,此理不可和也。

    北人貪而多詐,萬一和議旣行,而彼有無厭之求,從之則不可,違之則連變,此勢不可和也。

    遂郤之,益嚴邊備。

     捨奇貨,歸上皇,迎復闕禮。

     也先初以上皇為奇貨,屢擁至城下索欵,于謙令嚴詞拒之,乃誠心送還上皇。

    史部尚書王直等議遣使奉迎,景帝不悅,于謙曰:大位已定,豈復有他。

    顧禮當奉迎,萬一也先懷詐,我有詞矣。

    帝意始釋,先後遣李實、楊善等齎書幣往瓦剌,止言報禮,不言迎復。

    及上皇還,送居南宮。

    禮部請元旦朝上皇於延安門,不許。

     廢皇嗣,更顯見,紾臂奪兄。

     初,英宗被擄,孫太後以太子見深年纔二嵗,不能總攝萬幾,命郕王代攝國政,尋命卽帝位。

    及英宗回國,送往居南宮,詔立皇子見濟為皇太子,于謙等諷諫均不從,改封上皇皇太子為沂王。

     據寳位,方七年,南宮復辟。

     景帝不豫,武淸侯石亨、右都禦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以兵迎上皇於南宮,夜薄南城,毀門而入,奉上皇復位,仍廢景帝為郕王,尋卒。

     石與曹,行僥倖,並徐有貞。

     明英宗,旣復位,改元天順。

     磔于謙,並王文,誣寃難伸。

     石亨等誣于謙與大學士王文謀逆,下大理獄。

    文力辯,謙曰:亨等意如此,辯何益。

    乃磔謙等,榜其罪示天下。

    謙死之日,天下寃之。

     石亨輩,不旋踵,謀逆遭刑。

     石亨與曹吉祥,皆以謀反伏誅,徐有貞發雲南金齒為民,天下稱快。

     薰與蕕,美與惡,萬世留名。

     預機務,用李賢,庶事鹹治。

     賢氣度端凝,有大臣風,入閣内預機務,帝信用之,顧問無虛日,所薦引皆名臣。

     建庶人,出幽禁,更見仁心。

     建文帝少子文圭,成祖幽之中都,號為建庶人。

    英宗憐之,謂李賢曰:親親之義,實所不忍。

    賢對曰:陛下此念,天地鬼神實憐之,太祖在天之靈實臨之,堯舜之心,不過如此。

    遂遣出居鳳陽,聽其婚嫁,出入自由。

    庶人幽禁時,年方二嵗,至是已五十六,出見牛馬,亦不能識。

    未幾病卒。

     憲宗立,崇兩宮,易儲忘怨。

     英宗太子名見深,改元成化。

    尊錢皇後為慈懿皇太後,生母周貴妃為皇太後。

    ○憲宗昔為郕王所廢,卽位後不念易儲之怨,追加郕王皇帝尊號。

     釋戍邊,復故秩,盛德無倫。

     英宗復辟時,陳循、江淵戍鐵嶺,至是釋之。

    追復于謙故秩,遣行人往祭其墓,並復其子冕世襲千戶,給還王文之子宗彜家產。

     惜有始,不有終,彭商去位。

     彭時、商輅皆一代名臣,以太監汪直用事,引疾歸。

     暱小人,遠君子,劉萬秉鈞。

     萬安無學術,時萬貴妃有寵,安自稱貴妃子姪,遂得進用。

    劉吉多智數,與萬安比亦入閣。

     僧繼曉,李孜省,並那汪直。

     僧人繼曉,始以淫貪欺誑楚府事敗,走匿京師,夤緣梁芳等,引入禁中,封為國師,日誘帝為法事,縻帑無數。

    ○帝好方術,方士李孜省以符籙進,寵幸日隆,許密封奏請。

    縉紳進退,多出其口。

    ○太監汪直用事,與劉吉、萬安輩表裏為奸,上命監督十二團營。

    初,成祖置東厰,令宦官訪緝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