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彈詞輯註 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一段說明朝
西江月
萬裡江山傳舍,千年基業浮萍。
英雄無數葬荒坵,何必你爭我鬬。
漫說胡元逐北,請看明室龍興。
前人田地後人收,都是循環天理。
詩曰 哀遍江南淚未收,聲聲唱徹秣陵秋。
有明二百餘年史,付與漁樵佐酒籌。
茫茫宇宙幾千秋,顚倒羣生不自由。
箇箇争名騰驥足,紛紛逐利博蠅頭。
有時舊夢渾成鹿,無限新愁欲汗牛。
荊棘銅駝興感歎,大江空自向東流。
世事如碁局局新,帝王功業等灰塵。
長江後浪推前浪,歷代新人續舊人。
賦治三軍争勝敗,位分八卦定君臣。
金城千裡傳孫子,玉食萬方實苦辛。
同室操戈如宿敵,蕭牆起禍失相親。
須知搆怨由争國,漫說興師為弔民。
問鼎有心嘗染指,蓋棺無地可容身。
何如出世超凡客,閒度長生不老春。
世上萬般都是假,人間百事有誰眞。
知音幸遇氷絃撥,待把明朝始末陳。
話說胡元失鹿,羣雄並起。
其時劉福通據亳州,徐壽輝據蘄水,方國珍據浙東,明玉珍據成都,張士誠據泰州,陳友諒據江州。
明太祖以一淮右布衣,崛起而廓淸之。
明太祖者,姓朱氏,名元璋,代元而有天下,建都金陵。
位太孫惠帝允炇、後成祖棣,北遷燕京,傳仁宗髙熾、宣宗瞻基、英宗祁鎭、景帝祁鈺、憲宗見深、孝宗祐堂、武宗厚照、世宗厚熜、穆宗載垕、神宗翊鈞、光宗常洛、熹宗由校、莊烈帝由檢,前後凡十六主,國祚二百七十有七載。
闖賊犯闕,滿淸入關,有明國運遂盡。
今將其興亡治亂之蹟,約畧舉之。
九十載,胡虜元,入主中夏。
指顧間,四海内,英雄並興。
明太祖,孤無依,託身皇覺。
郭子興,據濠上,始往投軍。
時郭子興據濠州,太祖往投之。
子興卒,諸將奉太祖為吳王,收納英賢,人心悅服。
威名著,豪傑從,風雲際會。
諸文臣,與武將,出類超羣。
文臣如劉基、宋濂等,武將如徐達、常遇春等,皆一時名流傑出。
先平漢,次滅吳,羣雄悉伏。
陳友諒國號漢,張士誠國號吳。
常遇春,和徐達,直入都城。
元順帝,夜開門,抱頭北竄。
大明朝,建基業,定鼎金陵。
戒勿殺,馬皇後,中宮賢助。
太祖先投郭子興,子興以養女馬氏妻之,後立為皇後。
太祖渡江時,馬皇後嘗戒之曰:方今豪傑並争,雖未知天命所在,以妾觀之,惟以勿殺人為本,人心所歸,卽天命所在也。
太祖深納其言。
禁宦官,永不得,預政典兵。
太祖謂侍臣曰:閽寺朝夕左右,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結君心,苟為所惑,將必假威福,竊權勢,而階亂者多矣。
朕故立法,寺人不過侍奉灑掃,不許幹預政事,所以懲將來也。
自今内侍,倂不許讀書識字。
改制度,崇經書,倂定禮樂。
登極之後,詔衣冠如唐制,又詔以太牢祀先師孔子於國學。
又命侍臣書《大學衍義》兩廡間,曰:前代宮室,多施繪畫,今書此,朝夕省覧,豈不愈於丹青乎。
磨人才,設科舉,海内昇平。
國珍轡,友諒牀,兩不經意。
太祖嘗郤方國珍玉轡,毀陳友諒金牀,曰:此與孟昶七寳溺器何異。
戒為文,毋浮藻,務求理明。
太祖謂詹同曰:古人為文,或以為道德,或以通世務,卽典謨之言,皆明白易知。
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不明世務,立詞艱深,意實淺近,何裨實用。
自今文字,但取通道理、明世務,毋事浮藻。
號洪武,卅一年,海内熙洽。
皇太孫,繼大統,改元建文。
性仁孝,好讀書,毫無失德。
纔四年,邊北地,漫起戰雲。
永樂帝,蓄雄圖,靖難兵起。
應讖言,北來燕,飛入南京。
太祖嘗謂劉基曰:南京城池險固,日後料無能破之者。
基對曰:誠然。
除非燕子飛入,必無能入之者。
建文帝,生與死,千古疑案。
燕兵薄京城,建文帝命李景隆及谷王橞守金川門,景隆開門迎燕王入。
須臾宮中火起,大内灰飛,建文帝不知所終。
或雲當日由地道出亡,削髮為僧,入蜀入滇。
至今猶懸疑案。
一心心,恐負了,殺叔惡名。
建文帝命耿炳文率兵三十六萬,分道北征,戒之曰:昔梁元帝有言,一門之内,自極兵威,不仁之極。
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負殺叔父名。
炳文兵至北,因部將張保降燕,言狀與戰大敗。
帝有憂色,黃子澄薦李景隆代之。
明成祖,初改元,殺戮忠良。
方孝孺,練子寧,鐵鉉景淸。
燕王登極後,改元永樂。
○方孝孺官翰林學士,金川門破被執,成祖命草登極詔,孝孺悲哭,聲徹殿陛。
成祖降榻慰之曰:先生毋自苦,朕欲法周公輔成王。
孝孺哭且駡,投筆於地。
復強之,乃大書燕賊篡位四字。
成祖怒,命磔於市,宗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追諡文正。
○練子寧官禦史大夫,被執不屈,命斷其舌磔之。
○鐵鉉官兵部尚書,被執,背坐庭中嫚駡。
令其一囬顧不可得,割其耳鼻,爇其肉,納鉉口中,問其甘否,鉉厲聲曰:忠臣之肉,有何不甘。
遂磔之。
至死駡不絶口。
○景淸官禦史大夫,燕王卽帝位,淸早朝,懷刄欲剌之。
被執磔於市,並籍其鄉裡。
廢三衛,邊北空,撤開藩籬。
太祖置三衛兵,以為北邊藩落。
成祖廢之,以為滿淸入關之漸。
十八年,徙都燕,頻年北征。
永樂十八年,改都燕為北京。
成祖嘗自將征韃靼,征阿魯台,征瓦剌。
遷都後,每年北征,二十二年崩於師。
登極後,法聖王,修德行仁。
任賢能,去讒佞,也算明君。
先慘忍,後英明,逆取順守。
明仁宗,繼父統,眼識忠臣。
仁宗名髙熾,成祖長子,監國幾二十年。
及登大位,卽出夏原吉於獄,咨以國事。
且謂方孝儒等皆忠臣,宜從寛典。
任黃淮,楊士奇,楊溥蹇義。
黃淮等初皆與夏原吉繫獄,仁宗卽位,復其官,又賜蹇義、楊士奇等繩愆糾謬圖章,曰:朕初卽位,卿等須協力輔佐,凡政事闕失,或言之而朕未從,用此印密疏,其毋憚再三。
洪熙間,嫓三代,於變黎民。
仁宗登位,改元洪熙。
正南面,甫朞年,遽然晏駕。
有髙煦,太狂背,謀逆不成。
宣宗立,聽楊榮,安邦上策。
一霎時,除大憝,禦駕親征。
髙煦,成祖次子,封漢王。
宣宗,仁宗長子,名瞻基,改元宣德。
○成祖時,髙煦便謀不軌,安置樂安州,至是遂反。
楊榮勸宣宗親征,車駕至樂安城北,城中欲執髙煦以獻,煦勢窘,遂衣白席藁以降。
羣臣請正典刑,不允,挈歸京師鎖禁之。
降胡冦,全趙王,中外懾服。
胡冦兀良哈率萬騎侵邊,宣宗親征,分鐵騎為兩翼夾擊之,又親射殪其前鋒三人,大敗
英雄無數葬荒坵,何必你爭我鬬。
漫說胡元逐北,請看明室龍興。
前人田地後人收,都是循環天理。
詩曰 哀遍江南淚未收,聲聲唱徹秣陵秋。
有明二百餘年史,付與漁樵佐酒籌。
茫茫宇宙幾千秋,顚倒羣生不自由。
箇箇争名騰驥足,紛紛逐利博蠅頭。
有時舊夢渾成鹿,無限新愁欲汗牛。
荊棘銅駝興感歎,大江空自向東流。
世事如碁局局新,帝王功業等灰塵。
長江後浪推前浪,歷代新人續舊人。
賦治三軍争勝敗,位分八卦定君臣。
金城千裡傳孫子,玉食萬方實苦辛。
同室操戈如宿敵,蕭牆起禍失相親。
須知搆怨由争國,漫說興師為弔民。
問鼎有心嘗染指,蓋棺無地可容身。
何如出世超凡客,閒度長生不老春。
世上萬般都是假,人間百事有誰眞。
知音幸遇氷絃撥,待把明朝始末陳。
話說胡元失鹿,羣雄並起。
其時劉福通據亳州,徐壽輝據蘄水,方國珍據浙東,明玉珍據成都,張士誠據泰州,陳友諒據江州。
明太祖以一淮右布衣,崛起而廓淸之。
明太祖者,姓朱氏,名元璋,代元而有天下,建都金陵。
位太孫惠帝允炇、後成祖棣,北遷燕京,傳仁宗髙熾、宣宗瞻基、英宗祁鎭、景帝祁鈺、憲宗見深、孝宗祐堂、武宗厚照、世宗厚熜、穆宗載垕、神宗翊鈞、光宗常洛、熹宗由校、莊烈帝由檢,前後凡十六主,國祚二百七十有七載。
闖賊犯闕,滿淸入關,有明國運遂盡。
今將其興亡治亂之蹟,約畧舉之。
九十載,胡虜元,入主中夏。
指顧間,四海内,英雄並興。
明太祖,孤無依,託身皇覺。
郭子興,據濠上,始往投軍。
時郭子興據濠州,太祖往投之。
子興卒,諸將奉太祖為吳王,收納英賢,人心悅服。
威名著,豪傑從,風雲際會。
諸文臣,與武將,出類超羣。
文臣如劉基、宋濂等,武將如徐達、常遇春等,皆一時名流傑出。
先平漢,次滅吳,羣雄悉伏。
陳友諒國號漢,張士誠國號吳。
常遇春,和徐達,直入都城。
元順帝,夜開門,抱頭北竄。
大明朝,建基業,定鼎金陵。
戒勿殺,馬皇後,中宮賢助。
太祖先投郭子興,子興以養女馬氏妻之,後立為皇後。
太祖渡江時,馬皇後嘗戒之曰:方今豪傑並争,雖未知天命所在,以妾觀之,惟以勿殺人為本,人心所歸,卽天命所在也。
太祖深納其言。
禁宦官,永不得,預政典兵。
太祖謂侍臣曰:閽寺朝夕左右,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結君心,苟為所惑,將必假威福,竊權勢,而階亂者多矣。
朕故立法,寺人不過侍奉灑掃,不許幹預政事,所以懲將來也。
自今内侍,倂不許讀書識字。
改制度,崇經書,倂定禮樂。
登極之後,詔衣冠如唐制,又詔以太牢祀先師孔子於國學。
又命侍臣書《大學衍義》兩廡間,曰:前代宮室,多施繪畫,今書此,朝夕省覧,豈不愈於丹青乎。
磨人才,設科舉,海内昇平。
國珍轡,友諒牀,兩不經意。
太祖嘗郤方國珍玉轡,毀陳友諒金牀,曰:此與孟昶七寳溺器何異。
戒為文,毋浮藻,務求理明。
太祖謂詹同曰:古人為文,或以為道德,或以通世務,卽典謨之言,皆明白易知。
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不明世務,立詞艱深,意實淺近,何裨實用。
自今文字,但取通道理、明世務,毋事浮藻。
號洪武,卅一年,海内熙洽。
皇太孫,繼大統,改元建文。
性仁孝,好讀書,毫無失德。
纔四年,邊北地,漫起戰雲。
永樂帝,蓄雄圖,靖難兵起。
應讖言,北來燕,飛入南京。
太祖嘗謂劉基曰:南京城池險固,日後料無能破之者。
基對曰:誠然。
除非燕子飛入,必無能入之者。
建文帝,生與死,千古疑案。
燕兵薄京城,建文帝命李景隆及谷王橞守金川門,景隆開門迎燕王入。
須臾宮中火起,大内灰飛,建文帝不知所終。
或雲當日由地道出亡,削髮為僧,入蜀入滇。
至今猶懸疑案。
一心心,恐負了,殺叔惡名。
建文帝命耿炳文率兵三十六萬,分道北征,戒之曰:昔梁元帝有言,一門之内,自極兵威,不仁之極。
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負殺叔父名。
炳文兵至北,因部將張保降燕,言狀與戰大敗。
帝有憂色,黃子澄薦李景隆代之。
明成祖,初改元,殺戮忠良。
方孝孺,練子寧,鐵鉉景淸。
燕王登極後,改元永樂。
○方孝孺官翰林學士,金川門破被執,成祖命草登極詔,孝孺悲哭,聲徹殿陛。
成祖降榻慰之曰:先生毋自苦,朕欲法周公輔成王。
孝孺哭且駡,投筆於地。
復強之,乃大書燕賊篡位四字。
成祖怒,命磔於市,宗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追諡文正。
○練子寧官禦史大夫,被執不屈,命斷其舌磔之。
○鐵鉉官兵部尚書,被執,背坐庭中嫚駡。
令其一囬顧不可得,割其耳鼻,爇其肉,納鉉口中,問其甘否,鉉厲聲曰:忠臣之肉,有何不甘。
遂磔之。
至死駡不絶口。
○景淸官禦史大夫,燕王卽帝位,淸早朝,懷刄欲剌之。
被執磔於市,並籍其鄉裡。
廢三衛,邊北空,撤開藩籬。
太祖置三衛兵,以為北邊藩落。
成祖廢之,以為滿淸入關之漸。
十八年,徙都燕,頻年北征。
永樂十八年,改都燕為北京。
成祖嘗自將征韃靼,征阿魯台,征瓦剌。
遷都後,每年北征,二十二年崩於師。
登極後,法聖王,修德行仁。
任賢能,去讒佞,也算明君。
先慘忍,後英明,逆取順守。
明仁宗,繼父統,眼識忠臣。
仁宗名髙熾,成祖長子,監國幾二十年。
及登大位,卽出夏原吉於獄,咨以國事。
且謂方孝儒等皆忠臣,宜從寛典。
任黃淮,楊士奇,楊溥蹇義。
黃淮等初皆與夏原吉繫獄,仁宗卽位,復其官,又賜蹇義、楊士奇等繩愆糾謬圖章,曰:朕初卽位,卿等須協力輔佐,凡政事闕失,或言之而朕未從,用此印密疏,其毋憚再三。
洪熙間,嫓三代,於變黎民。
仁宗登位,改元洪熙。
正南面,甫朞年,遽然晏駕。
有髙煦,太狂背,謀逆不成。
宣宗立,聽楊榮,安邦上策。
一霎時,除大憝,禦駕親征。
髙煦,成祖次子,封漢王。
宣宗,仁宗長子,名瞻基,改元宣德。
○成祖時,髙煦便謀不軌,安置樂安州,至是遂反。
楊榮勸宣宗親征,車駕至樂安城北,城中欲執髙煦以獻,煦勢窘,遂衣白席藁以降。
羣臣請正典刑,不允,挈歸京師鎖禁之。
降胡冦,全趙王,中外懾服。
胡冦兀良哈率萬騎侵邊,宣宗親征,分鐵騎為兩翼夾擊之,又親射殪其前鋒三人,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