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彈詞輯註 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追之,航於海。
○明州,今寧波府。
宗留守,固京城,表還車駕。
汪黃沮,抑鬱死,淚滿衣襟。
東京留守宗澤,屢出師挫敵,請帝還京。
帝用汪伯彥、黃潛善計,決意幸東南。
澤每建議,輙為二人所沮。
澤憂憤,疽發於背,歎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連呼渡河者三而卒。
振軍聲,累得勝,張韓吳嶽, 苗劉變,遭禁制,不勝疑心。
張浚、韓世忠、吳玠、吳璘、嶽飛,屢敗金兵。
○扈從統制苗傳、劉正彥,以功多賞薄作亂,刼帝傳位於皇子旉,時年三嵗,改元明受。
未幾,張浚等討誅之,帝復位。
賊檜歸,決講和,稱臣奉貢。
初,金人執禦史中丞秦檜以去,金主以賜撻懶,為其任用。
及撻懶南侵,檜自軍中趨漣水軍,自言殺金監己者,奪舟而來見帝。
拜尚書。
先是朝廷雖數遣使於金,但且守且和,專意主和,則自檜始。
蓋檜首倡和議,故撻懶陰縱之還。
及和議成,奉表稱臣於金。
殺忠良,三字獄,匿怨忘親。
嶽飛以恢復為己任,不肯附和議。
金兀朮遺檜書曰:必殺飛始可和。
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
乃諷中丞何鑄,論飛罷其兵柄。
復與張俊謀,誘飛部將王俊,告飛子雲手書,命統制張憲,謀據襄陽,還飛兵柄。
檜矯詔下飛父子於獄,使萬俟卨鞫之,傅會具獄。
韓世忠詣檜詰實,檜曰:雲與憲書,雖不明,其事莫須有。
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也。
嵗已莫而飛獄不成,一日,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矣,雲、憲皆棄市。
○史臣曰:髙宗始惑於汪、黃,終制於秦檜,偷安忍恥,匿怨忘親,貽譏來世,悲夫。
完顏亮,再背盟,吳山立馬。
賴儒生,戰采石,江左苻秦。
金主亮謀南侵,令畫工寫臨安湖山以歸,為屏而圖己之像,策馬於吳山絶頂,題詩其上,有“立馬吳山第一峰”之句,遂大舉入冦。
中書舍人虞允文大敗之采石。
劉錡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乃出一儒生,我輩愧死矣。
○江左苻秦言亮之敗,如秦符堅之敗於江左也。
是時金兵四十萬人,允文所將止萬八千人。
明受亡,乏儲嗣,謀庸羣議。
得賢能,早付託,亦見公心。
宋孝宗,承七世,開基太祖。
子旉旣卒,無嗣。
上虞縣丞婁寅亮上書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其弟,此天下之大公。
今昌陵之後,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
帝大感歎,乃育太祖子秦王德芳五世孫子偁之子伯琮於宮中,賜名眘,立為太子。
尋傳位,是為孝宗,自稱太上皇,謂羣臣曰:付托得人,吾無恨矣。
傷斷弦,攜漆杖,有志經論。
帝嘗以射弩弦斷傷目,宮中嘗攜一漆裹鐵杖,蓋習勞也。
張紫巖,再出師,符離阻喪。
邵宏淵,李顯忠,兩不相能。
命張浚開府建康,浚使顯忠、宏淵,分道伐金。
顯忠復靈璧,宏淵圍虹縣,久不下,恥之。
由是二將不協。
金兵攻宿州,顯忠擊之,宏淵按兵不動。
又言金添生兵來,倘我兵不返,恐不測生變。
顯忠知其無固志,遂引還,師至符離大潰。
紫巌,浚字。
湯思退,劾忠良,脅和諭敵。
滿朝中,皆婦女,歎殺豪英。
宰相湯思退欲和好成,諷正言尹穡劾罷張浚,陰遣使諭敵以重兵脅和。
於是使魏杞使金書,稱姪大宋皇帝某再拜,奉於叔大金皇帝。
侍郎胡銓言臣恐再拜不已,至稱臣請降納土輿櫬,今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
德壽宮,親奉養,極其孝順。
史臣曰:自古人君外藩繼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如帝者。
廟號孝宗,無愧焉。
南北和,臣改侄,保境安民。
魏杞還自金,始正敵國體,詔畧曰:正皇帝之稱,為叔侄之國,可使歸正之士,鹹起寧居之心。
帝傳位於太子惇,是為光宗。
宋光宗,惑李後,婦原將種。
李後,慶遠節度使道之女。
道士皇甫坦善相人,言於髙宗曰:此女當母天下。
光宗封王時,聘為妃,性妒悍,嘗訴帝左右於髙宗,髙宗不悅曰:是婦將種,皇甫坦誤我。
重華宮,一二載,不見嚴親。
宮人手,煮成羹,齋壇告變。
宦官言,搬出禍,感病傷心。
躬定策,立寧宗,太皇太後。
韓仛冑,弄國柄,貶竄宗臣。
孝宗旣傳位,退居重華宮。
光宗欲誅宦官,近習懼,遂謀離間三宮,帝疑之。
會得心疾,孝宗購得良藥,欲因帝遇宮受之,宦者遂訴於後曰:太上合藥一大丸,俟宮車過即投藥,萬一不虞,奈宗社何。
後銜之,頃之内宴,後請立嘉王擴為太子,孝宗不許。
後曰:妾六禮所聘,嘉王妾親生,何為不可?孝宗怒,後泣訴於帝,謂太上有廢立意。
帝惑之,遂不朝重華宮。
熙寍三年四年皆一朝。
○帝浣手,見宮人手白悅之。
他日後遣人送食盒於帝,啟之則宮人兩手也。
後又以黃貴妃有寵,因帝祭太廟殺之,以暴卒聞。
翌日,郊大風雨,燭盡滅,不能成禮而罷。
帝旣聞妃卒,又值此變,震懼增疾,不視朝,政事多決於後,後益驕恣。
孝宗聞而責之,後怒愈深。
孝宗崩,帝稱疾不出。
未幾,帝臨朝,忽仆於地,知樞密院事趙汝愚,遣知閤門事韓仛胄,因内侍以奏太後,乃以太皇太後詔傳位於嘉王,是為寧宗。
仛胄,太後女弟之子也。
仛胄欲推定策功,汝愚曰:吾宗臣,汝外戚,何可言功。
但遷仛胄防禦使,仛胄大失望,然以傳導詔旨見親幸,竊弄威福,罷汝愚相,尋竄永州,暴卒。
用内批,禁偽學,驅除正士。
仛胄用事,内批罷丞相留正、侍講朱熹等。
士大夫為清議所擯者,疏道學諸人姓名授仛胄,目為偽學,詔禁用其黨。
眾讒諂,蠅附羶,犬吠雞鳴。
仛胄生日,羣公畢集上壽,吏部尚書許及之後至,閽人掩關拒之,門閘未及閉,及之遂俯僂而入。
居尚書二年不見遷,見仛胄流涕屈膝,遂遷同知樞密院事。
時有屈膝執政,由竇尚書之語。
諫議大夫程松市一妾獻仛胄,名曰松壽,仛胄曰:奈何與大諫同名。
曰:欲使賤名常達尊聽耳。
仛胄嘗與客過山莊,顧竹籬草舍,曰:此眞田舍間氣象,但欠犬吠雞鳴耳。
俄聞犬嘷叢薄,視之乃上部侍郎趙師睪也。
元太祖,起幽燕,中原膽碎。
金章宗,渡淮水,殺氣憑陵。
開禧二年,蒙古鐵木眞稱帝,後為元太祖。
○金兵入冦,自清河口渡淮,淮西縣鎮皆沒。
蜀吳曦,獻地圖,通金背叛。
賴安丙,誅逆黨,克復階成。
四川宣撫使吳曦反,奉表獻蜀地圖於金。
轉運使安丙討誅之,遣將復階、成等州。
歡樂極,悲哀來,朝堂生故。
伐金詔,思立著,蓋世功名。
安豐破,江淮騷,追求首禍。
本希榮,反重辱,函首胡庭。
史彌遠,誅仛冑,結交楊後。
金為北鄙阻韃所擾,連嵗興師討伐,國勢日弱。
有勸韓仛胄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者,恢復之議遂起,乃下詔伐金。
師出無功,金人遂分道入冦,陷安豐軍,江表大震。
仛胄募人赴敵請和,金僕散揆曰:獻首禍者乃可。
禮部侍郎史彌遠請誅仛胄,楊後與仛胄有怨,力贊之,遂斬仛胄,函其首畀金。
使心機,壞家法,易置儲君。
帝未有儲嗣,育太祖十世孫貴和為皇子,更名竑,以沂王嗣子貴誠為秉義郎。
貴誠,燕王德昭之後,史彌遠善相,見而奇之。
時楊後專政,彌遠用事,竑不能平,嘗書後及彌遠事於幾上,曰:彌遠嘗決配八千裡。
彌遠聞之懼。
帝崩,彌遠矯詔立貴誠,更名昀,是為理宗,封竑濟王。
宋代家法最正傳授最明,自理宗之立,遂掃地矣。
宋理宗,沂王子,中宮策立。
害濟王,貪聚斂,委政奸臣。
湖州人潘壬起兵,謀立濟王竑,竑討平之,史彌遠矯詔殺竑。
○聚斂謂買公田,行推排法,作銀關等事。
奸臣謂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諸人。
焚楚州,寇揚州,李全作亂。
賴兩趙,奮兵擊,收復淮城。
金維州人李全,鈔掠山東,後率眾來歸,以為節度使,驕暴難制。
淮西都統許國,言全必反,遂以國為淮東節度使。
至鎮,全庭叅,國坐納其拜。
全怒,遂作亂。
焚楚州,又寇揚州。
節制鎮江滁州軍馬趙克、趙葵擊殺之,收復淮安。
仗胡馬,掃邊塵,謀吞西夏。
孟無菴,身百戰,併力平金。
寳慶三年,蒙古滅夏。
○蒙古約同伐金,史嵩之使孟珙帥師會之。
端平元月正月,珙以蒙古師入蔡州,遂滅金。
無菴,珙字。
纔滅金,先敗盟,元兵又至。
據西湖,一窪水,怎濟蒼生。
趙範、趙葵等欲乘時撫定中原,遣將入洛陽。
蒙古使來責敗盟,遂入冦。
史嵩之,毒賓僚,每遭堂食。
史嵩之丁父憂,詔起復將作監。
徐元傑論之,乃詔終喪。
左司諫劉漢弼亦勸帝拔去奸邪。
未幾元傑、漢弼相繼暴卒,時謂諸公中毒,堂食無敢下箸者。
丁大全,逐宰相,夜調臺兵。
侍禦史丁大全竊弄威權,右丞相董槐言其邪佞不可近。
大全劾槐章未下,大全夜半以臺檄調隅兵圍槐第,驅廹之出,脅令至大理寺。
須臾,棄槐而散。
表章着,諸大儒,關閩濂洛。
詔加周敦頣、程顥、程頣封爵,與朱熹並從祀孔子廟庭,又加張栻、呂祖謙伯爵。
朱紫陽,繼春秋,綱目書成。
孝宗時,朱熹以司馬光《資治通鑑》做春秋例提綱,以光所編作目,名曰《資治通鑑綱目》,至是詔經筵進講。
賈似道,把朝權,通降誤國。
買公田,立關會,害殺生靈。
似道,賈貴妃弟也,參知政事,威權日盛。
蒙古圍鄂州時,似道為京湖四川宣撫使,即拜右丞相援鄂。
蒙古攻城急,似道密遣使請稱臣納幣,蒙古引還。
似道以大捷聞,帝以為有再造功名,入朝加少師,封衛國公。
詔買公田,似道之謀也,以官品計頃,以品格計數,先行歸併詭析,後將官戶田產逾限之數,抽三分之一回買,以充公田。
民之破家失業者甚眾,有至自經者。
又請行經界推排法,由是江南尺寸之地皆有稅,而民力竭矣。
又以物貴由於楮賤,楮賤由於楮多,乃更造銀關行之。
每一準十八界會之三,出奉宸庫珍貨收弊會於官,廢十七界會,不用銀關行。
物益貴,楮益賤。
○帝崩,太子禥立,母弟與芮之子,是為度宗。
宋度宗,不知機,仍尊師相。
木綿菴,遭鄭虎,結子收成。
以似道有定策功,加太師平章軍國重事,稱師臣而不名。
蒙古圍樊、襄急,似道日坐葛嶺,起樓閣亭榭,作半間堂。
嘗與羣妾踞地鬬蟋蟀,所狎客戲之曰:此軍國重事耶。
樊城陷,呂文煥以襄陽降,似道庇其子姪,詔皆不問。
初,似道畏蒙古將劉整,及聞整死,乃出師次蕪湖。
兵潰奔揚州,尋罷免,放循州。
監押官鄭虎臣殺之於漳州木綿菴。
初,似道常齋雲水千人,其數已足,又有一道士衣裾藍縷,至門求齋。
主者以數足,不肯引入,道士堅求不去,不得已於門側齋焉。
齋罷,覆其缽於案而去,衆舉之不動,啟似道,自往舉之,乃有詩二句雲:得好休時便好休,收花結子在棉州。
後果有木棉菴之厄。
○循州,今廣
○明州,今寧波府。
宗留守,固京城,表還車駕。
汪黃沮,抑鬱死,淚滿衣襟。
東京留守宗澤,屢出師挫敵,請帝還京。
帝用汪伯彥、黃潛善計,決意幸東南。
澤每建議,輙為二人所沮。
澤憂憤,疽發於背,歎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連呼渡河者三而卒。
振軍聲,累得勝,張韓吳嶽, 苗劉變,遭禁制,不勝疑心。
張浚、韓世忠、吳玠、吳璘、嶽飛,屢敗金兵。
○扈從統制苗傳、劉正彥,以功多賞薄作亂,刼帝傳位於皇子旉,時年三嵗,改元明受。
未幾,張浚等討誅之,帝復位。
賊檜歸,決講和,稱臣奉貢。
初,金人執禦史中丞秦檜以去,金主以賜撻懶,為其任用。
及撻懶南侵,檜自軍中趨漣水軍,自言殺金監己者,奪舟而來見帝。
拜尚書。
先是朝廷雖數遣使於金,但且守且和,專意主和,則自檜始。
蓋檜首倡和議,故撻懶陰縱之還。
及和議成,奉表稱臣於金。
殺忠良,三字獄,匿怨忘親。
嶽飛以恢復為己任,不肯附和議。
金兀朮遺檜書曰:必殺飛始可和。
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
乃諷中丞何鑄,論飛罷其兵柄。
復與張俊謀,誘飛部將王俊,告飛子雲手書,命統制張憲,謀據襄陽,還飛兵柄。
檜矯詔下飛父子於獄,使萬俟卨鞫之,傅會具獄。
韓世忠詣檜詰實,檜曰:雲與憲書,雖不明,其事莫須有。
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也。
嵗已莫而飛獄不成,一日,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矣,雲、憲皆棄市。
○史臣曰:髙宗始惑於汪、黃,終制於秦檜,偷安忍恥,匿怨忘親,貽譏來世,悲夫。
完顏亮,再背盟,吳山立馬。
賴儒生,戰采石,江左苻秦。
金主亮謀南侵,令畫工寫臨安湖山以歸,為屏而圖己之像,策馬於吳山絶頂,題詩其上,有“立馬吳山第一峰”之句,遂大舉入冦。
中書舍人虞允文大敗之采石。
劉錡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乃出一儒生,我輩愧死矣。
○江左苻秦言亮之敗,如秦符堅之敗於江左也。
是時金兵四十萬人,允文所將止萬八千人。
明受亡,乏儲嗣,謀庸羣議。
得賢能,早付託,亦見公心。
宋孝宗,承七世,開基太祖。
子旉旣卒,無嗣。
上虞縣丞婁寅亮上書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其弟,此天下之大公。
今昌陵之後,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
帝大感歎,乃育太祖子秦王德芳五世孫子偁之子伯琮於宮中,賜名眘,立為太子。
尋傳位,是為孝宗,自稱太上皇,謂羣臣曰:付托得人,吾無恨矣。
傷斷弦,攜漆杖,有志經論。
帝嘗以射弩弦斷傷目,宮中嘗攜一漆裹鐵杖,蓋習勞也。
張紫巖,再出師,符離阻喪。
邵宏淵,李顯忠,兩不相能。
命張浚開府建康,浚使顯忠、宏淵,分道伐金。
顯忠復靈璧,宏淵圍虹縣,久不下,恥之。
由是二將不協。
金兵攻宿州,顯忠擊之,宏淵按兵不動。
又言金添生兵來,倘我兵不返,恐不測生變。
顯忠知其無固志,遂引還,師至符離大潰。
紫巌,浚字。
湯思退,劾忠良,脅和諭敵。
滿朝中,皆婦女,歎殺豪英。
宰相湯思退欲和好成,諷正言尹穡劾罷張浚,陰遣使諭敵以重兵脅和。
於是使魏杞使金書,稱姪大宋皇帝某再拜,奉於叔大金皇帝。
侍郎胡銓言臣恐再拜不已,至稱臣請降納土輿櫬,今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
德壽宮,親奉養,極其孝順。
史臣曰:自古人君外藩繼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如帝者。
廟號孝宗,無愧焉。
南北和,臣改侄,保境安民。
魏杞還自金,始正敵國體,詔畧曰:正皇帝之稱,為叔侄之國,可使歸正之士,鹹起寧居之心。
帝傳位於太子惇,是為光宗。
宋光宗,惑李後,婦原將種。
李後,慶遠節度使道之女。
道士皇甫坦善相人,言於髙宗曰:此女當母天下。
光宗封王時,聘為妃,性妒悍,嘗訴帝左右於髙宗,髙宗不悅曰:是婦將種,皇甫坦誤我。
重華宮,一二載,不見嚴親。
宮人手,煮成羹,齋壇告變。
宦官言,搬出禍,感病傷心。
躬定策,立寧宗,太皇太後。
韓仛冑,弄國柄,貶竄宗臣。
孝宗旣傳位,退居重華宮。
光宗欲誅宦官,近習懼,遂謀離間三宮,帝疑之。
會得心疾,孝宗購得良藥,欲因帝遇宮受之,宦者遂訴於後曰:太上合藥一大丸,俟宮車過即投藥,萬一不虞,奈宗社何。
後銜之,頃之内宴,後請立嘉王擴為太子,孝宗不許。
後曰:妾六禮所聘,嘉王妾親生,何為不可?孝宗怒,後泣訴於帝,謂太上有廢立意。
帝惑之,遂不朝重華宮。
熙寍三年四年皆一朝。
○帝浣手,見宮人手白悅之。
他日後遣人送食盒於帝,啟之則宮人兩手也。
後又以黃貴妃有寵,因帝祭太廟殺之,以暴卒聞。
翌日,郊大風雨,燭盡滅,不能成禮而罷。
帝旣聞妃卒,又值此變,震懼增疾,不視朝,政事多決於後,後益驕恣。
孝宗聞而責之,後怒愈深。
孝宗崩,帝稱疾不出。
未幾,帝臨朝,忽仆於地,知樞密院事趙汝愚,遣知閤門事韓仛胄,因内侍以奏太後,乃以太皇太後詔傳位於嘉王,是為寧宗。
仛胄,太後女弟之子也。
仛胄欲推定策功,汝愚曰:吾宗臣,汝外戚,何可言功。
但遷仛胄防禦使,仛胄大失望,然以傳導詔旨見親幸,竊弄威福,罷汝愚相,尋竄永州,暴卒。
用内批,禁偽學,驅除正士。
仛胄用事,内批罷丞相留正、侍講朱熹等。
士大夫為清議所擯者,疏道學諸人姓名授仛胄,目為偽學,詔禁用其黨。
眾讒諂,蠅附羶,犬吠雞鳴。
仛胄生日,羣公畢集上壽,吏部尚書許及之後至,閽人掩關拒之,門閘未及閉,及之遂俯僂而入。
居尚書二年不見遷,見仛胄流涕屈膝,遂遷同知樞密院事。
時有屈膝執政,由竇尚書之語。
諫議大夫程松市一妾獻仛胄,名曰松壽,仛胄曰:奈何與大諫同名。
曰:欲使賤名常達尊聽耳。
仛胄嘗與客過山莊,顧竹籬草舍,曰:此眞田舍間氣象,但欠犬吠雞鳴耳。
俄聞犬嘷叢薄,視之乃上部侍郎趙師睪也。
元太祖,起幽燕,中原膽碎。
金章宗,渡淮水,殺氣憑陵。
開禧二年,蒙古鐵木眞稱帝,後為元太祖。
○金兵入冦,自清河口渡淮,淮西縣鎮皆沒。
蜀吳曦,獻地圖,通金背叛。
賴安丙,誅逆黨,克復階成。
四川宣撫使吳曦反,奉表獻蜀地圖於金。
轉運使安丙討誅之,遣將復階、成等州。
歡樂極,悲哀來,朝堂生故。
伐金詔,思立著,蓋世功名。
安豐破,江淮騷,追求首禍。
本希榮,反重辱,函首胡庭。
史彌遠,誅仛冑,結交楊後。
金為北鄙阻韃所擾,連嵗興師討伐,國勢日弱。
有勸韓仛胄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者,恢復之議遂起,乃下詔伐金。
師出無功,金人遂分道入冦,陷安豐軍,江表大震。
仛胄募人赴敵請和,金僕散揆曰:獻首禍者乃可。
禮部侍郎史彌遠請誅仛胄,楊後與仛胄有怨,力贊之,遂斬仛胄,函其首畀金。
使心機,壞家法,易置儲君。
帝未有儲嗣,育太祖十世孫貴和為皇子,更名竑,以沂王嗣子貴誠為秉義郎。
貴誠,燕王德昭之後,史彌遠善相,見而奇之。
時楊後專政,彌遠用事,竑不能平,嘗書後及彌遠事於幾上,曰:彌遠嘗決配八千裡。
彌遠聞之懼。
帝崩,彌遠矯詔立貴誠,更名昀,是為理宗,封竑濟王。
宋代家法最正傳授最明,自理宗之立,遂掃地矣。
宋理宗,沂王子,中宮策立。
害濟王,貪聚斂,委政奸臣。
湖州人潘壬起兵,謀立濟王竑,竑討平之,史彌遠矯詔殺竑。
○聚斂謂買公田,行推排法,作銀關等事。
奸臣謂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諸人。
焚楚州,寇揚州,李全作亂。
賴兩趙,奮兵擊,收復淮城。
金維州人李全,鈔掠山東,後率眾來歸,以為節度使,驕暴難制。
淮西都統許國,言全必反,遂以國為淮東節度使。
至鎮,全庭叅,國坐納其拜。
全怒,遂作亂。
焚楚州,又寇揚州。
節制鎮江滁州軍馬趙克、趙葵擊殺之,收復淮安。
仗胡馬,掃邊塵,謀吞西夏。
孟無菴,身百戰,併力平金。
寳慶三年,蒙古滅夏。
○蒙古約同伐金,史嵩之使孟珙帥師會之。
端平元月正月,珙以蒙古師入蔡州,遂滅金。
無菴,珙字。
纔滅金,先敗盟,元兵又至。
據西湖,一窪水,怎濟蒼生。
趙範、趙葵等欲乘時撫定中原,遣將入洛陽。
蒙古使來責敗盟,遂入冦。
史嵩之,毒賓僚,每遭堂食。
史嵩之丁父憂,詔起復將作監。
徐元傑論之,乃詔終喪。
左司諫劉漢弼亦勸帝拔去奸邪。
未幾元傑、漢弼相繼暴卒,時謂諸公中毒,堂食無敢下箸者。
丁大全,逐宰相,夜調臺兵。
侍禦史丁大全竊弄威權,右丞相董槐言其邪佞不可近。
大全劾槐章未下,大全夜半以臺檄調隅兵圍槐第,驅廹之出,脅令至大理寺。
須臾,棄槐而散。
表章着,諸大儒,關閩濂洛。
詔加周敦頣、程顥、程頣封爵,與朱熹並從祀孔子廟庭,又加張栻、呂祖謙伯爵。
朱紫陽,繼春秋,綱目書成。
孝宗時,朱熹以司馬光《資治通鑑》做春秋例提綱,以光所編作目,名曰《資治通鑑綱目》,至是詔經筵進講。
賈似道,把朝權,通降誤國。
買公田,立關會,害殺生靈。
似道,賈貴妃弟也,參知政事,威權日盛。
蒙古圍鄂州時,似道為京湖四川宣撫使,即拜右丞相援鄂。
蒙古攻城急,似道密遣使請稱臣納幣,蒙古引還。
似道以大捷聞,帝以為有再造功名,入朝加少師,封衛國公。
詔買公田,似道之謀也,以官品計頃,以品格計數,先行歸併詭析,後將官戶田產逾限之數,抽三分之一回買,以充公田。
民之破家失業者甚眾,有至自經者。
又請行經界推排法,由是江南尺寸之地皆有稅,而民力竭矣。
又以物貴由於楮賤,楮賤由於楮多,乃更造銀關行之。
每一準十八界會之三,出奉宸庫珍貨收弊會於官,廢十七界會,不用銀關行。
物益貴,楮益賤。
○帝崩,太子禥立,母弟與芮之子,是為度宗。
宋度宗,不知機,仍尊師相。
木綿菴,遭鄭虎,結子收成。
以似道有定策功,加太師平章軍國重事,稱師臣而不名。
蒙古圍樊、襄急,似道日坐葛嶺,起樓閣亭榭,作半間堂。
嘗與羣妾踞地鬬蟋蟀,所狎客戲之曰:此軍國重事耶。
樊城陷,呂文煥以襄陽降,似道庇其子姪,詔皆不問。
初,似道畏蒙古將劉整,及聞整死,乃出師次蕪湖。
兵潰奔揚州,尋罷免,放循州。
監押官鄭虎臣殺之於漳州木綿菴。
初,似道常齋雲水千人,其數已足,又有一道士衣裾藍縷,至門求齋。
主者以數足,不肯引入,道士堅求不去,不得已於門側齋焉。
齋罷,覆其缽於案而去,衆舉之不動,啟似道,自往舉之,乃有詩二句雲:得好休時便好休,收花結子在棉州。
後果有木棉菴之厄。
○循州,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