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彈詞輯註 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夏州,爲元昊所敗。
以範仲淹知延州,於是訓練州兵,量賊眾寡,使更番出禦。
敵人聞之相戒曰:今小範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
大範,謂雍也。
時韓琦與仲淹俱爲陜西經畧使,名重一時。
邊人謡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狄天使,破南蠻,凱奏金鉦。
廣源州蠻儂智髙反,宣慰使狄青討平之。
慶厯中,眾賢人,如茅斯拔。
時呂夷簡罷相,章得象、晏殊、賈昌朝、韓琦、範仲淹、富弼同時執政,而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並爲諫官。
夏竦拜樞密使,復罷之,以杜衍代。
國子監直講石介,乃作慶厯聖德詩,有曰:眾賢之進,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脫。
大奸,蓋斥竦也。
慶厯,仁宗年號。
歐陽修,起八代,變怪時文。
自五代以來,文體卑弱,修得韓愈遺文,讀而心慕之,苦心探賾,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時士子習尚險澀之文,修知貢舉,痛抑之。
時所推譽者,皆被黜。
自是埸屋之習遂變。
任開封,比河清,閻羅包老。
宰端揆,驚遼使,潞國文公。
包拯知開封府,立朝剛毅,人以其笑比黃河清。
京師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遼使來聘,見文彥博,卻立改容曰:此潞公也耶,天下異人也。
黑王公,任樞密,軍容整肅。
富鄭公,卻獻納,夷狄馳名。
王德用爲樞密使,遼使語譯者曰:黑王相公乃復起耶。
德用面黑,頸以下白晳,人皆異之。
○遼議增嵗幣,使富弼往。
遼主曰:南朝遺我之辭當曰獻。
弼不可。
曰:然則爲納。
弼又不可。
帝竟以納字許之。
弼名聞夷狄,遼使至,必問其出處安否。
中夜裏,惜燒羊,存心不忍。
通天犀,出和藥,救療生民。
帝嘗中夜思燒羊,戒勿宣索,曰:恐膳夫自此戕物命,以備不時之需。
〇京城疫,内出通天犀角,令和藥以療民,左右請留供服禦,帝曰:吾豈貴異物而賤百姓哉。
薄征徭,省刑罰,弢兵不用。
四十年,恩澤厚,果是仁君。
呂中曰:仁宗四十二年深仁厚澤,刑以不殺爲威,財以不蓄爲富,兵以不用爲功。
○帝崩,太子曙立,是爲英宗。
宋英宗,濮王子,韓琦輔助。
撤垂簾,貶内侍,母子如初。
帝初名宗實,太宗曾孫,父濮王允讓。
仁宗無嗣,幼育於宮中。
即位後有疾,太後權同聽政。
疾瘳,韓琦欲太後還政,乃求去,後曰:相公不可去,我當居深宮耳。
遂起。
琦命撤簾。
内侍任守忠乘帝疾,交搆兩宮,琦竄之南方。
禮大臣,好儒術,政稽古治。
凡裁決,出意表,傳頌彰聞。
史臣曰:英宗臨政,必問故事與古治所宜。
每裁決,皆出羣臣意表。
為私親,立園廟,羣爭築舍。
歐陽子,主濮議,被擊純仁。
詔以崇奉濮王典禮。
司馬光言,爲人後者,不得顧私親。
王宜尊以髙官大國,夫人並封太夫人。
王珪等議,帝當稱濮王爲皇伯。
歐陽修言,本生之親,改稱皇伯,厯攷前世,皆無典據。
進封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
侍禦史範純仁等,以爲珪議爲是,因劾修首開邪說,陷帝於過舉。
旣而太後詔帝稱濮王爲親,即園立廟。
○帝崩,太子頊立,是爲神宗。
宋神宗,勤且儉,勵精求治。
天津橋,啼杜宇,禍亂將興。
史臣曰:神宗勵精圖治,不事遊幸,將大有爲。
王安石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天下騷動。
祖宗良法美意,變壞幾盡。
自是邪佞日進,禍亂日起。
○初,英宗時杜鵑啼於洛陽,河南人邵雍,步天津橋聞之不樂。
客問其故,雍曰: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天下將治。
地氣自北而南,將亂自南而北,天下自此多事矣。
用新法,改舊章,勞煩百姓。
王安石,性執抝,貶竄朝臣。
司馬光,蘇軾輩,紛紛外出。
呂惠卿,韓絳等,箇箇誇能。
王安石立青苗、免役、均輸、保甲等法,號爲新法,薦呂惠卿、韓絳等與共事,朝臣言新法不便者皆貶竄之。
出司馬光知永興軍,蘇軾知杭州。
老成正士,廢黜殆盡。
光嘗雲: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
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農商困,怨嗷嗷,路盈械鎖。
天人怒,變彰彰,不足關心。
監門繪,流民圖,立時大雨。
嵗饑,征斂苛急。
東北流民,羸疾愁苦,至身被鎖械,而負瓦揭木賣以償官,累累不絶。
熙寧七年,自去秋不雨,至夏四月。
帝憂形於色,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不免。
又嘗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監安上門鄭俠,繪流民圖奏之,帝乃權罷新法凡十八事,民間懽呼相賀。
是日大雨,遠近沾洽。
議疆事,七百裡,地畀遼人。
遼以河東路沿邊戍壘,侵入蔚、應、朔三州界内,乞行毀撤,别立界趾。
安石勸帝從遼使議,於是分嶺爲界,割新疆與之。
凡東西失地七百裡,遂爲異日興兵之端。
原初意,求富強,輕前制度。
畢竟是,福建子,誤了金陵。
安石免相判江寍府。
旣退處金陵,往往寫福建子三字,蓋深悔爲呂惠卿所誤也。
惠卿閩人。
○帝崩,太子煦立,是爲哲宗。
宋哲宗,尊太後,女中堯舜。
一眨眼,調官家,另一番人。
太皇太後髙氏臨朝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人以為女中堯舜。
及不豫,呂大防等問疾,太後曰:老身沒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洛蜀朔,朋黨興,眾賢相厄。
程頣在經筵,以禮法自持。
蘇軾謂其不近人情,深嫉之。
頣洛人,賈易等劾輕謗仙。
時羣賢在朝,不能以類從,遂有洛黨、蜀黨、朔黨之語。
洛黨頣為首,蜀黨軾為首,朔黨劉摯、梁燾為首。
時熙豐用事之臣,退休散地,怨入骨髄,陰伺間隙,而諸臣不悟,各為朋黨,以相訾議。
○熙豐、熙寍、元豐,皆神宗年號。
用調停,延匪類,二蔡章惇。
倡紹述,報私仇,端人貶錮。
自司馬光卒後,王安石之徒多為蜚語,以搖在位。
大臣為自全計,呂大防、範純仁二相尤畏之,欲用其黨,以平舊怨,謂之調停。
二蔡,蔡京、蔡汴也。
曾布李清臣請復先帝政事,由是託名紹述,以報復仇怨,元祐名臣,皆被貶黜,禁錮其父兄子弟。
○元佑,哲宗初立年號。
廢賢後,詆擅國,陰斥宣仁。
無子嗣,弟端王,承家即位。
後孟氏賢淑,宣仁厚愛之。
章惇欲誣宣仁,有廢立計。
以後逮事宣仁,遂搆廢之。
林希為貶黜諸名臣制詞,極其醜詆,至以老奸、擅國之語,陰斥宣仁。
宣仁,髙太後諡。
帝崩無子,弟端王佶立,是為徽宗。
宋徽宗,因弄巧,國祚凋零。
仍用著,奸佞臣,蔡京王黼。
更信任,閹寺輩,童貫師成。
王黼善佞,寵傾一時。
供奉官童貫,性巧媚,善擇人主所指,先事順承,故得幸。
内侍梁師成,善逢迎,官至太尉,黼以父事之。
鑄九鼎,運花石,尊崇道教。
用方士魏漢津言,鑄九鼎,奉安於九成宮,中央曰帝鼎,北曰寳鼎,東曰牡鼎,東北曰蒼鼎,東南曰剛鼎,南曰彤鼎,西南曰阜鼎,西曰皛鼎,西北曰魁鼎。
○帝垂意花石,蔡京諷朱勔取浙中珍異以進,号花石綱。
○帝嚮道術,方士王老志、王仔昔、林靈素皆賜號先生,作諸宮觀徧天下,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道家之徒,美衣玉食者幾二萬人。
狐妖興,黑眚見,怪異縱橫。
有狐升禦榻坐。
黑眚見禁中,其形彷彿若龜,黑氣蒙之,或變人形,或為驢,晝夜出入無時。
遊市井,串花街,結心楊戬。
好風流,稱浪子,專喜微行。
以李邦彥為尚書右丞。
邦彥本銀工子,善謳謔,每綴街市俚語為詞曲,自號李浪子,以善事中人得官。
帝自政和以後,數為微行。
蔡京謝表,有輕車小輦,七賜臨幸之語。
又嘗幸娼李師師家。
民力窮,盜賊興,宋江方臘。
淮南盜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十郡。
睦州人方臘作亂。
○睦州,今浙江嚴州府。
婦生髭,男子孕,災異流行。
都城中朱氏女忽生髭,長六七寸。
又有賣青菓男子,孕而生子。
李良嗣,浮海來,起兵北伐。
郭藥師,為嚮導,惹動番兵。
粘沒喝,下太行,大河失守。
宋欽宗,承內禪,勉強支撐。
童貫使遼,燕人馬植見貫,自言有滅遼之策。
貫易其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
植獻策言:本朝若自登萊入海,結好女眞,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
帝納之,賜良嗣姓趙,圖燕之議自此始。
遣馬政使金,約夾攻遼。
遼將郭藥師,以涿、易二州來降,金人歸燕金山前六州,以藥師知燕山府。
金張穀以平州降,金人責以納叛,乃殺穀,函首畀金。
藥師曰:金人欲穀即與,若求藥師,亦將與之乎。
由是降將皆解體。
金人來索叛亡戶口,朝議不遣。
金遣斡離不、粘沒喝分道伐宋,藥師叛降金。
斡離不益知宋虛實,以為嚮導,懸軍深入。
粘沒喝自太原趨汴,遂渡河陷西京。
金師日廹,帝乃禪位於太子桓,是為欽帝。
罷李綱,謝金人,登聞撾碎。
刼營輸,魂膽落,括獻金銀。
種師道,良計策,棄而不用。
偏信靠,妖邪說,六甲天神。
金兵圍京師,東京留守李綱,力戰禦之。
方議和,都統制姚平仲,夜斫敵營兵敗。
金詰責用兵之故,乃罷綱以謝金人。
太學生陳東上書,請復用綱,軍民不期而集者數萬人,撾壞登聞鼓,喧呼動地。
○斡離不邀求金幣,乃括借都城金帛,得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而民間已空。
初,兩河宣撫使種師道,揣敵必大舉,請幸長安,以避其鋒。
大臣以為怯,召師道還。
妖人郭京,自言能施六甲法,可生擒金將,朝廷信之。
使自募兵,無問伎能,但擇年命合六甲者,所得皆市井遊惰。
金人攻城,京出禦,兵敗遁走。
上降表,割兩河,衣冠血肉。
玉乾坤,金世界,父子遭擒。
青城營,好打毬,若冰死節。
五國城,結果了,昏德重昏。
粘沒喝於城南青城屯兵,斡離不於城北劉家寺屯兵。
帝出郊六日,方見二酋,士庶每日望車駕還内。
時大雨雪,十餘日不止。
金人傳詔雲:元帥留上打毬來,得晴俟毬畢即還内。
○京城陷,帝奉表降,割河東北以畀金。
金兵刼二帝如青城營,吏部侍郎李若冰死之,金人遂以二帝北去。
金主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居之五國城。
至髙宗紹興五年,徽宗卒,二十六年,欽宗卒。
初,徽宗嘗賦中秋晚景一聯雲:日射晚霞金世界,月臨天宇玉乾坤。
遂成先兆雲。
一騎馬,渡康王,江南立帝。
建中興,無計策,航海逃生。
康王構,徽宗第九子,即位於應天府,是為髙宗,都臨安。
《南渡錄》雲:康王質於金,與金太子射三箭中筈,金人疑其非眞王,命宋換質。
王間道奔竄,倦息崔府君廟,夢神告以追騎將至,宜速去,已備馬門首候矣。
王驚覺,馬已在側,因乘之,南馳七百裡。
旣渡而馬不前,下視乃泥馬也。
金兀朮陷臨安,帝奔明州,兀朮
以範仲淹知延州,於是訓練州兵,量賊眾寡,使更番出禦。
敵人聞之相戒曰:今小範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
大範,謂雍也。
時韓琦與仲淹俱爲陜西經畧使,名重一時。
邊人謡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狄天使,破南蠻,凱奏金鉦。
廣源州蠻儂智髙反,宣慰使狄青討平之。
慶厯中,眾賢人,如茅斯拔。
時呂夷簡罷相,章得象、晏殊、賈昌朝、韓琦、範仲淹、富弼同時執政,而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並爲諫官。
夏竦拜樞密使,復罷之,以杜衍代。
國子監直講石介,乃作慶厯聖德詩,有曰:眾賢之進,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脫。
大奸,蓋斥竦也。
慶厯,仁宗年號。
歐陽修,起八代,變怪時文。
自五代以來,文體卑弱,修得韓愈遺文,讀而心慕之,苦心探賾,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時士子習尚險澀之文,修知貢舉,痛抑之。
時所推譽者,皆被黜。
自是埸屋之習遂變。
任開封,比河清,閻羅包老。
宰端揆,驚遼使,潞國文公。
包拯知開封府,立朝剛毅,人以其笑比黃河清。
京師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遼使來聘,見文彥博,卻立改容曰:此潞公也耶,天下異人也。
黑王公,任樞密,軍容整肅。
富鄭公,卻獻納,夷狄馳名。
王德用爲樞密使,遼使語譯者曰:黑王相公乃復起耶。
德用面黑,頸以下白晳,人皆異之。
○遼議增嵗幣,使富弼往。
遼主曰:南朝遺我之辭當曰獻。
弼不可。
曰:然則爲納。
弼又不可。
帝竟以納字許之。
弼名聞夷狄,遼使至,必問其出處安否。
中夜裏,惜燒羊,存心不忍。
通天犀,出和藥,救療生民。
帝嘗中夜思燒羊,戒勿宣索,曰:恐膳夫自此戕物命,以備不時之需。
〇京城疫,内出通天犀角,令和藥以療民,左右請留供服禦,帝曰:吾豈貴異物而賤百姓哉。
薄征徭,省刑罰,弢兵不用。
四十年,恩澤厚,果是仁君。
呂中曰:仁宗四十二年深仁厚澤,刑以不殺爲威,財以不蓄爲富,兵以不用爲功。
○帝崩,太子曙立,是爲英宗。
宋英宗,濮王子,韓琦輔助。
撤垂簾,貶内侍,母子如初。
帝初名宗實,太宗曾孫,父濮王允讓。
仁宗無嗣,幼育於宮中。
即位後有疾,太後權同聽政。
疾瘳,韓琦欲太後還政,乃求去,後曰:相公不可去,我當居深宮耳。
遂起。
琦命撤簾。
内侍任守忠乘帝疾,交搆兩宮,琦竄之南方。
禮大臣,好儒術,政稽古治。
凡裁決,出意表,傳頌彰聞。
史臣曰:英宗臨政,必問故事與古治所宜。
每裁決,皆出羣臣意表。
為私親,立園廟,羣爭築舍。
歐陽子,主濮議,被擊純仁。
詔以崇奉濮王典禮。
司馬光言,爲人後者,不得顧私親。
王宜尊以髙官大國,夫人並封太夫人。
王珪等議,帝當稱濮王爲皇伯。
歐陽修言,本生之親,改稱皇伯,厯攷前世,皆無典據。
進封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
侍禦史範純仁等,以爲珪議爲是,因劾修首開邪說,陷帝於過舉。
旣而太後詔帝稱濮王爲親,即園立廟。
○帝崩,太子頊立,是爲神宗。
宋神宗,勤且儉,勵精求治。
天津橋,啼杜宇,禍亂將興。
史臣曰:神宗勵精圖治,不事遊幸,將大有爲。
王安石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天下騷動。
祖宗良法美意,變壞幾盡。
自是邪佞日進,禍亂日起。
○初,英宗時杜鵑啼於洛陽,河南人邵雍,步天津橋聞之不樂。
客問其故,雍曰: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天下將治。
地氣自北而南,將亂自南而北,天下自此多事矣。
用新法,改舊章,勞煩百姓。
王安石,性執抝,貶竄朝臣。
司馬光,蘇軾輩,紛紛外出。
呂惠卿,韓絳等,箇箇誇能。
王安石立青苗、免役、均輸、保甲等法,號爲新法,薦呂惠卿、韓絳等與共事,朝臣言新法不便者皆貶竄之。
出司馬光知永興軍,蘇軾知杭州。
老成正士,廢黜殆盡。
光嘗雲: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
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農商困,怨嗷嗷,路盈械鎖。
天人怒,變彰彰,不足關心。
監門繪,流民圖,立時大雨。
嵗饑,征斂苛急。
東北流民,羸疾愁苦,至身被鎖械,而負瓦揭木賣以償官,累累不絶。
熙寧七年,自去秋不雨,至夏四月。
帝憂形於色,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不免。
又嘗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監安上門鄭俠,繪流民圖奏之,帝乃權罷新法凡十八事,民間懽呼相賀。
是日大雨,遠近沾洽。
議疆事,七百裡,地畀遼人。
遼以河東路沿邊戍壘,侵入蔚、應、朔三州界内,乞行毀撤,别立界趾。
安石勸帝從遼使議,於是分嶺爲界,割新疆與之。
凡東西失地七百裡,遂爲異日興兵之端。
原初意,求富強,輕前制度。
畢竟是,福建子,誤了金陵。
安石免相判江寍府。
旣退處金陵,往往寫福建子三字,蓋深悔爲呂惠卿所誤也。
惠卿閩人。
○帝崩,太子煦立,是爲哲宗。
宋哲宗,尊太後,女中堯舜。
一眨眼,調官家,另一番人。
太皇太後髙氏臨朝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人以為女中堯舜。
及不豫,呂大防等問疾,太後曰:老身沒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洛蜀朔,朋黨興,眾賢相厄。
程頣在經筵,以禮法自持。
蘇軾謂其不近人情,深嫉之。
頣洛人,賈易等劾輕謗仙。
時羣賢在朝,不能以類從,遂有洛黨、蜀黨、朔黨之語。
洛黨頣為首,蜀黨軾為首,朔黨劉摯、梁燾為首。
時熙豐用事之臣,退休散地,怨入骨髄,陰伺間隙,而諸臣不悟,各為朋黨,以相訾議。
○熙豐、熙寍、元豐,皆神宗年號。
用調停,延匪類,二蔡章惇。
倡紹述,報私仇,端人貶錮。
自司馬光卒後,王安石之徒多為蜚語,以搖在位。
大臣為自全計,呂大防、範純仁二相尤畏之,欲用其黨,以平舊怨,謂之調停。
二蔡,蔡京、蔡汴也。
曾布李清臣請復先帝政事,由是託名紹述,以報復仇怨,元祐名臣,皆被貶黜,禁錮其父兄子弟。
○元佑,哲宗初立年號。
廢賢後,詆擅國,陰斥宣仁。
無子嗣,弟端王,承家即位。
後孟氏賢淑,宣仁厚愛之。
章惇欲誣宣仁,有廢立計。
以後逮事宣仁,遂搆廢之。
林希為貶黜諸名臣制詞,極其醜詆,至以老奸、擅國之語,陰斥宣仁。
宣仁,髙太後諡。
帝崩無子,弟端王佶立,是為徽宗。
宋徽宗,因弄巧,國祚凋零。
仍用著,奸佞臣,蔡京王黼。
更信任,閹寺輩,童貫師成。
王黼善佞,寵傾一時。
供奉官童貫,性巧媚,善擇人主所指,先事順承,故得幸。
内侍梁師成,善逢迎,官至太尉,黼以父事之。
鑄九鼎,運花石,尊崇道教。
用方士魏漢津言,鑄九鼎,奉安於九成宮,中央曰帝鼎,北曰寳鼎,東曰牡鼎,東北曰蒼鼎,東南曰剛鼎,南曰彤鼎,西南曰阜鼎,西曰皛鼎,西北曰魁鼎。
○帝垂意花石,蔡京諷朱勔取浙中珍異以進,号花石綱。
○帝嚮道術,方士王老志、王仔昔、林靈素皆賜號先生,作諸宮觀徧天下,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道家之徒,美衣玉食者幾二萬人。
狐妖興,黑眚見,怪異縱橫。
有狐升禦榻坐。
黑眚見禁中,其形彷彿若龜,黑氣蒙之,或變人形,或為驢,晝夜出入無時。
遊市井,串花街,結心楊戬。
好風流,稱浪子,專喜微行。
以李邦彥為尚書右丞。
邦彥本銀工子,善謳謔,每綴街市俚語為詞曲,自號李浪子,以善事中人得官。
帝自政和以後,數為微行。
蔡京謝表,有輕車小輦,七賜臨幸之語。
又嘗幸娼李師師家。
民力窮,盜賊興,宋江方臘。
淮南盜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十郡。
睦州人方臘作亂。
○睦州,今浙江嚴州府。
婦生髭,男子孕,災異流行。
都城中朱氏女忽生髭,長六七寸。
又有賣青菓男子,孕而生子。
李良嗣,浮海來,起兵北伐。
郭藥師,為嚮導,惹動番兵。
粘沒喝,下太行,大河失守。
宋欽宗,承內禪,勉強支撐。
童貫使遼,燕人馬植見貫,自言有滅遼之策。
貫易其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
植獻策言:本朝若自登萊入海,結好女眞,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
帝納之,賜良嗣姓趙,圖燕之議自此始。
遣馬政使金,約夾攻遼。
遼將郭藥師,以涿、易二州來降,金人歸燕金山前六州,以藥師知燕山府。
金張穀以平州降,金人責以納叛,乃殺穀,函首畀金。
藥師曰:金人欲穀即與,若求藥師,亦將與之乎。
由是降將皆解體。
金人來索叛亡戶口,朝議不遣。
金遣斡離不、粘沒喝分道伐宋,藥師叛降金。
斡離不益知宋虛實,以為嚮導,懸軍深入。
粘沒喝自太原趨汴,遂渡河陷西京。
金師日廹,帝乃禪位於太子桓,是為欽帝。
罷李綱,謝金人,登聞撾碎。
刼營輸,魂膽落,括獻金銀。
種師道,良計策,棄而不用。
偏信靠,妖邪說,六甲天神。
金兵圍京師,東京留守李綱,力戰禦之。
方議和,都統制姚平仲,夜斫敵營兵敗。
金詰責用兵之故,乃罷綱以謝金人。
太學生陳東上書,請復用綱,軍民不期而集者數萬人,撾壞登聞鼓,喧呼動地。
○斡離不邀求金幣,乃括借都城金帛,得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而民間已空。
初,兩河宣撫使種師道,揣敵必大舉,請幸長安,以避其鋒。
大臣以為怯,召師道還。
妖人郭京,自言能施六甲法,可生擒金將,朝廷信之。
使自募兵,無問伎能,但擇年命合六甲者,所得皆市井遊惰。
金人攻城,京出禦,兵敗遁走。
上降表,割兩河,衣冠血肉。
玉乾坤,金世界,父子遭擒。
青城營,好打毬,若冰死節。
五國城,結果了,昏德重昏。
粘沒喝於城南青城屯兵,斡離不於城北劉家寺屯兵。
帝出郊六日,方見二酋,士庶每日望車駕還内。
時大雨雪,十餘日不止。
金人傳詔雲:元帥留上打毬來,得晴俟毬畢即還内。
○京城陷,帝奉表降,割河東北以畀金。
金兵刼二帝如青城營,吏部侍郎李若冰死之,金人遂以二帝北去。
金主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居之五國城。
至髙宗紹興五年,徽宗卒,二十六年,欽宗卒。
初,徽宗嘗賦中秋晚景一聯雲:日射晚霞金世界,月臨天宇玉乾坤。
遂成先兆雲。
一騎馬,渡康王,江南立帝。
建中興,無計策,航海逃生。
康王構,徽宗第九子,即位於應天府,是為髙宗,都臨安。
《南渡錄》雲:康王質於金,與金太子射三箭中筈,金人疑其非眞王,命宋換質。
王間道奔竄,倦息崔府君廟,夢神告以追騎將至,宜速去,已備馬門首候矣。
王驚覺,馬已在側,因乘之,南馳七百裡。
旣渡而馬不前,下視乃泥馬也。
金兀朮陷臨安,帝奔明州,兀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