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彈詞輯註 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第九段說宋遼金夏
蜨戀花
檢盡殘編并斷簡,細數興亡,總是英雄漢。
物有無常人有限,到頭落得空長歎。
富貴榮華春過眼,漢主長陵,霸王烏江岸。
早悟夜筵終有散,當初賭甚英雄漢。
詩曰 賭勝休嫌力不加,功名富貴眼前花。
千年田地八百主,守到如今有幾家。
鐵甲將軍夜過關,馬蹄到處骨如山。
氣高無奈烏江阻,色重方知蜀道難。
長夜酒能渰社稷,瓊林富不救飢寒。
若將四堵牆推倒,海宴河清日月閒。
筆底詩詞成笑語,閒中今古要知聞。
書生靜坐寒窗下,永夜挑燈索用心。
看盡殘編和斷簡,參同往古共來今。
鋪張短話成長話,褒貶前人勸後人。
耳聽忠良增感慨,情關孝義長酸辛。
斬釘截鐵言詞壯,畫虎描龍圖樣眞。
萬壑風生因虎嘯,九天雲起為龍吟。
龍吟虎嘯誇爭戰,鳳舞鸞歌起太平。
細撥冰絃調玉軫,勝聽檀闆醉紅裙。
知音達者同高會,收拾新詞佐酒巡。
話說五代并僭號十國,那時世道衰微,又有甚於晉十亦國之時者。
唐明宗焚香告天,願早生聖人。
宋儒信之,謂宋太祖應期降生。
後來果得掃蕩羣雄,混一華夏。
然中間又有遼夏金元四家,割據起滅,與宋始終。
較之秦漢隋唐,到底不是一統。
有識者自能辨之。
宋太祖趙匡胤者,受周主禪位稱帝。
傳太宗炅、眞宗恒、仁宗禎、英宗曙、神宗頊、哲宗煦、徽宗佶、欽宗桓,是為北宋。
金人內犯,徽欽北狩,髙宗構南渡,即位臨安,再傳孝宗眘、光宗惇、寧宗擴、理宗昀、度宗禥、恭帝?、端宗昰、帝昺,是為南宋。
前後凡一十八主,共三百二十年(北宋九主一百六十七年,起太祖建隆元年庚申,終欽宗靖康元年丙午。
南宋九主一百五十三年,起髙祖建炎元年丁未,終帝昺祥興二年己卯),元世祖滅之,天下歸元。
遼太祖者,契丹部人,姓耶律氏,名阿保機,據幽燕稱帝。
傳太宗德光、世宗阮、穆宗明、景宗賢、聖宗隆緖、興宗宗眞、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凡九主,二百十年(起梁末帝貞明二年丙子,終宋徽宗宣和七年乙巳)。
金太宗滅之。
西遼德宗者,名大石,遼太祖八世孫。
遼亡,稱帝於起兒漫,傳感天後蕭氏、仁宗夷列、承天太後普速完、天禧帝直魯古。
凡五主,七十七年(起宋徽宗宗和七年乙巳,終寧宗嘉泰元年立酉),為乃蠻王所擒。
金太祖者,女眞部人,姓完顔氏,名旻,叛遼稱帝。
傳太宗晟,滅遼,又克宋,傳熙宗亶、海陵王亮、世宗雍、章宗璟、衛紹王允濟、宣宗珣、哀宗守緖、末帝承麟。
凡十主,一百二十年(起宋徽宗政和五年乙未,終理宗端平元年甲子)。
蒙古太宗滅之。
夏景宗者,姓趙氏,名曩霄。
其先乃黨項羌(西羌遺種),姓拓拔氏,唐太宗時來歸,入居銀夏。
唐末,拓拔思恭為夏州偏將,以與破黃巢功,賜姓李氏,拜夏州節度使。
傳李思諫、李彜昌、李仁福、李彜超、李彜興、李克叡、李繼筠、李繼捧。
宋太祖時入朝,獻銀、夏、綏、宥四州。
族弟繼遷叛,據銀州,宋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
自後叛服不常,中流矢死(追號太祖)。
子德明嗣,仁宗封為夏王。
卒(追號太宗),子元昊嗣,更名曩霄,盡有河北等州稱帝,是為西夏。
傳毅宗諒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順、仁宗仁孝、桓宗純佑、襄宗安全、神宗遵頊、獻宗德旺、末主睍。
凡十主,一百九十年(起宋仁宗寳元元年戊寅,終理宗寳慶三年丁亥)。
蒙古太祖滅之。
今將宋、遼、金、夏興亡起滅,畧舉大端。
五代史,運將衰,中原粉碎。
漢劉崇,因雪恨,鐵騎南征。
宋太祖,事周朝,官封點檢。
領三軍,搪北漢,出掃邊塵。
感天象,動日光,陳橋兵變。
應雲龍,登寶位,南面稱尊。
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數從世宗征伐有功,人望歸之。
恭帝立,主少國疑,中外密有推戴之心。
會北漢主劉崇以契丹兵入冦,遣匡胤禦之。
軍校苗訓,號知天文,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磨盪,指示匡胤親吏曰:此天命也。
師次陳橋驛,將士共冊匡胤為天子,遂還汴,以周主詔禪位焉,是為宋太祖。
即位初,便施仁,諸州賑貸。
武成廟,除白起,深惡傷生。
遣使分賑諸州。
○帝歴觀武成廟兩廡,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
命去其像。
討南漢,定西蜀,八方拱手。
取江南,朝吳越,四海來賓。
命潘美伐南漢,劉鋹降。
王全斌伐蜀,孟昶降。
○唐貶國號曰江南,遣曹彬伐之,李煜降。
吳越王錢俶入朝。
廟堂間,文用著,能謀趙普。
邊關上,武用著,不殺曹彬。
普性深沈,能斷大事,帝以為相,倚任之。
○彬將克金陵,忽稱疾,諸將來問,彬曰:諸君自誓,克城之日,不殺一人,吾疾自愈矣。
勸藩鎮,解兵權,君臣定體。
石守信、王審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兵。
帝與之飲,謂曰:天子亦大艱難,朕終夕未嘗安枕卧也。
守信等請其故,曰:是不難知,此位誰不欲為。
守信曰:天位已定,誰有異心。
曰:卿等固然,其如麾下欲富貴何?守信等謝曰:惟陛下指示可生之途。
曰: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市好田宅,為子孫立永遠之業。
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不亦可乎。
於是守信等皆稱疾,乞罷典兵。
從之。
誡行兵,毋殺掠,遠近蒙恩。
曹彬伐江南,帝誡之曰:切勿暴掠生民,城陷之日,慎無殺戮。
遵母命,保家邦,惇行孝友。
把龍牀,傳乃弟,不負其心。
怎承望,壽將終,人遮燭影。
哭啼啼,同富貴,就裏分明。
太後杜氏疾革,召趙普受遺命。
且問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
汝百嵗後,當傳位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
光義、光美,皆太祖弟。
德昭,太祖子也。
帝曰:敢不如教。
普即榻前為誓書,藏之金匱。
太後崩。
開寳九年冬十月,上不豫,夜召晉王光義,屬以後事。
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光義燭影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狀。
旣而上引柱斧戮地,大聲謂光義曰:好為之。
遂崩。
後宋氏見光義駭愕曰:母子之命,託於官家。
曰:共保富貴無他也。
光義立,更名炅,是為太宗。
遷後於西宮。
○光美後更廷美。
宋太宗,美天姿,龍行虎步。
敗遼兵,平北漢,際會風雲。
太祖每言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
帝自將伐北漢,契丹救之,都部署郭進邀擊敗之,遂圍太原,劉繼元降。
鑒前史,退中官,朝綱整治。
宦者王繼恩以討蜀冦功,宰相欲除宣徽使,帝曰:朕讀前代史,不欲令宦官預政,宣徽使執政之漸也。
乃别立宣政使以授之。
采直言,薄稅斂,政教脩明。
堪恨處,奉先兄,曾承顧命。
殺德昭,貶廷美,痛恨人心。
金匱裏,一緘書,難容再悞。
香煙中,四箇字,得罪神明。
德昭從帝征契丹,軍中夜驚,不知帝所在,有謀立德昭者,帝聞不悅。
及還,以征北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帝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
德昭退而自刎。
趙普與盧多遜不協免相,太宗立,晉邸舊僚柴禹錫,告秦王廷美將有陰謀竊發,普因言,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遂為侍中。
或又告廷美欲為亂,乃罷廷美開封尹。
初,杜太後遺命,欲光義傳位廷美,以及德昭,故以廷美尹開封,德昭稱皇子。
及德昭不得其死,廷美始不自安。
帝以傳國意訪普,對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
廷美遂得罪,貶為縣公,安置房州,以憂卒。
後普病,遣親吏醮謝,道士為普乞神語,神曰:奈寃累不可避。
道士叩寃者為誰,神以淡墨一巨牌示之,濃煙罩其上,但識牌末一火字,吏以告普曰:必秦王廷美也。
遂卒。
朝登極,暮改元,何其急躁。
嫂後喪,不成禮,怎愜人心。
帝以十月即位,十二月改元太平興國。
宋後崩,殯於佛寺,羣臣不成服。
學士王禹偁諫,知濮州。
○帝崩,太子恒立,是為眞宗。
宋眞宗,恰稱尊,蕭娘犯境。
寇萊公,扶主上,禦駕親征。
蕭撻覽,箭下亡,契丹奪氣。
黃羅蓋,數十裡,萬歲呼聲。
和北虜,罷行營,生民樂業。
王欽若,進讒言,城下羞盟。
契丹主隆緖,同其母蕭氏,入寇抵澶州,宰相寇準請帝自將禦之。
契丹將蕭撻覽有機勇,所領皆鋭兵,宋軍射殺之,虜大挫衂。
帝至澶州,禦城樓,軍民見禦蓋,踴躍呼萬嵗,聲聞數十裡,契丹請盟而還。
罷諸路行營,河北民得安業。
帝待寇準甚厚,封萊國公。
王欽若嫉之,言於帝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
澶淵之舉,以萬乘而為城下之盟,何恥如之。
乃出寇準知陝州。
○澶州,今大名府開州。
興異說,降天書,誇張海內。
封泰山,祠後土,哆享昇平。
玉清宮,寶符閣,紛紛繼作。
朝元殿,延恩殿,聖祖頻臨。
帝深恥澶州之盟。
王欽若曰:惟封禪可以鎮服四海。
但自古封禪,當得天瑞。
然不可必得,前代蓋有人為之者。
惟人主深信崇奉之,則與天瑞無異也。
於是帝謂羣臣曰:去冬夜半見神人來告曰,當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
適皇城司奏,有黃帛曳承天門鴟尾上,緘物如書卷,蓋神人所謂天降之書也。
欽若復奏得天書於泰山。
乃作玉清昭應宮,奉天書於寳符閣。
帝封泰山,禪社首。
復自言聖祖趙玄朗降於延恩殿,判亳州丁謂獻芝草,遂詔内侍,獻天書於朝元殿。
玉釵蔔,金錢賜,晚生儲嗣。
資善堂,設王友,就學堪稱。
皇子受益生母,司寢李氏。
旣有娠,從帝臨砌台,玉釵墜,帝私下蔔釵,完當生男,左右取釵以進如故。
已果生子。
知開封府周起方奏事,帝曰:知朕有喜乎?朕始生子。
即入禁中,懷金錢出以賜起。
天禧二年,立受益爲太子,更名禎,命就學於資善堂,以張士遜、崔遵度爲王友。
召寇老,拔眼丁,民謠怨望。
賴王曾,扶末路,正色朝廷。
丁謂逐寇準,京師語曰:欲得天下寍,當拔眼中釘;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帝崩,太子禎立,是爲仁宗。
時内侍雷允恭恃勢專恣,丁謂權傾中外,衆莫能抗。
獨王曾正色立朝,時倚爲重。
宋仁宗,奉嫡母,垂簾聽政。
尚寬慈,存節儉,救濟流民。
尊嫡母劉氏爲太後,同聽政。
○契丹饑,流民至境上,帝曰:皆吾赤子也。
給以唐鄧州間田,仍令所過給養。
因內寵,貶中宮,過聽謬語。
欠斟酌,無遠慮,黜降賢臣。
尚美人有寵,與郭後忿争於帝前。
後怒批其頰,帝起救之,誤批帝頸。
帝怒以告呂夷簡,夷簡有恨於後,遂贊帝廢之。
孔道輔、範仲淹諫,俱謫知遠州。
夏國主,李曩霄,乘時入寇。
據西河,連北虜,小樣三分。
範龍圖,寒西賊,胸蟠兵甲。
趙元昊反,寇環慶。
旣悉有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又取瓜、沙、肅州,地方萬裡,遂稱帝,國號夏,稱藩於契丹。
安撫使範雍經畧
物有無常人有限,到頭落得空長歎。
富貴榮華春過眼,漢主長陵,霸王烏江岸。
早悟夜筵終有散,當初賭甚英雄漢。
詩曰 賭勝休嫌力不加,功名富貴眼前花。
千年田地八百主,守到如今有幾家。
鐵甲將軍夜過關,馬蹄到處骨如山。
氣高無奈烏江阻,色重方知蜀道難。
長夜酒能渰社稷,瓊林富不救飢寒。
若將四堵牆推倒,海宴河清日月閒。
筆底詩詞成笑語,閒中今古要知聞。
書生靜坐寒窗下,永夜挑燈索用心。
看盡殘編和斷簡,參同往古共來今。
鋪張短話成長話,褒貶前人勸後人。
耳聽忠良增感慨,情關孝義長酸辛。
斬釘截鐵言詞壯,畫虎描龍圖樣眞。
萬壑風生因虎嘯,九天雲起為龍吟。
龍吟虎嘯誇爭戰,鳳舞鸞歌起太平。
細撥冰絃調玉軫,勝聽檀闆醉紅裙。
知音達者同高會,收拾新詞佐酒巡。
話說五代并僭號十國,那時世道衰微,又有甚於晉十亦國之時者。
唐明宗焚香告天,願早生聖人。
宋儒信之,謂宋太祖應期降生。
後來果得掃蕩羣雄,混一華夏。
然中間又有遼夏金元四家,割據起滅,與宋始終。
較之秦漢隋唐,到底不是一統。
有識者自能辨之。
宋太祖趙匡胤者,受周主禪位稱帝。
傳太宗炅、眞宗恒、仁宗禎、英宗曙、神宗頊、哲宗煦、徽宗佶、欽宗桓,是為北宋。
金人內犯,徽欽北狩,髙宗構南渡,即位臨安,再傳孝宗眘、光宗惇、寧宗擴、理宗昀、度宗禥、恭帝?、端宗昰、帝昺,是為南宋。
前後凡一十八主,共三百二十年(北宋九主一百六十七年,起太祖建隆元年庚申,終欽宗靖康元年丙午。
南宋九主一百五十三年,起髙祖建炎元年丁未,終帝昺祥興二年己卯),元世祖滅之,天下歸元。
遼太祖者,契丹部人,姓耶律氏,名阿保機,據幽燕稱帝。
傳太宗德光、世宗阮、穆宗明、景宗賢、聖宗隆緖、興宗宗眞、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凡九主,二百十年(起梁末帝貞明二年丙子,終宋徽宗宣和七年乙巳)。
金太宗滅之。
西遼德宗者,名大石,遼太祖八世孫。
遼亡,稱帝於起兒漫,傳感天後蕭氏、仁宗夷列、承天太後普速完、天禧帝直魯古。
凡五主,七十七年(起宋徽宗宗和七年乙巳,終寧宗嘉泰元年立酉),為乃蠻王所擒。
金太祖者,女眞部人,姓完顔氏,名旻,叛遼稱帝。
傳太宗晟,滅遼,又克宋,傳熙宗亶、海陵王亮、世宗雍、章宗璟、衛紹王允濟、宣宗珣、哀宗守緖、末帝承麟。
凡十主,一百二十年(起宋徽宗政和五年乙未,終理宗端平元年甲子)。
蒙古太宗滅之。
夏景宗者,姓趙氏,名曩霄。
其先乃黨項羌(西羌遺種),姓拓拔氏,唐太宗時來歸,入居銀夏。
唐末,拓拔思恭為夏州偏將,以與破黃巢功,賜姓李氏,拜夏州節度使。
傳李思諫、李彜昌、李仁福、李彜超、李彜興、李克叡、李繼筠、李繼捧。
宋太祖時入朝,獻銀、夏、綏、宥四州。
族弟繼遷叛,據銀州,宋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
自後叛服不常,中流矢死(追號太祖)。
子德明嗣,仁宗封為夏王。
卒(追號太宗),子元昊嗣,更名曩霄,盡有河北等州稱帝,是為西夏。
傳毅宗諒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順、仁宗仁孝、桓宗純佑、襄宗安全、神宗遵頊、獻宗德旺、末主睍。
凡十主,一百九十年(起宋仁宗寳元元年戊寅,終理宗寳慶三年丁亥)。
蒙古太祖滅之。
今將宋、遼、金、夏興亡起滅,畧舉大端。
五代史,運將衰,中原粉碎。
漢劉崇,因雪恨,鐵騎南征。
宋太祖,事周朝,官封點檢。
領三軍,搪北漢,出掃邊塵。
感天象,動日光,陳橋兵變。
應雲龍,登寶位,南面稱尊。
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數從世宗征伐有功,人望歸之。
恭帝立,主少國疑,中外密有推戴之心。
會北漢主劉崇以契丹兵入冦,遣匡胤禦之。
軍校苗訓,號知天文,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磨盪,指示匡胤親吏曰:此天命也。
師次陳橋驛,將士共冊匡胤為天子,遂還汴,以周主詔禪位焉,是為宋太祖。
即位初,便施仁,諸州賑貸。
武成廟,除白起,深惡傷生。
遣使分賑諸州。
○帝歴觀武成廟兩廡,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
命去其像。
討南漢,定西蜀,八方拱手。
取江南,朝吳越,四海來賓。
命潘美伐南漢,劉鋹降。
王全斌伐蜀,孟昶降。
○唐貶國號曰江南,遣曹彬伐之,李煜降。
吳越王錢俶入朝。
廟堂間,文用著,能謀趙普。
邊關上,武用著,不殺曹彬。
普性深沈,能斷大事,帝以為相,倚任之。
○彬將克金陵,忽稱疾,諸將來問,彬曰:諸君自誓,克城之日,不殺一人,吾疾自愈矣。
勸藩鎮,解兵權,君臣定體。
石守信、王審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兵。
帝與之飲,謂曰:天子亦大艱難,朕終夕未嘗安枕卧也。
守信等請其故,曰:是不難知,此位誰不欲為。
守信曰:天位已定,誰有異心。
曰:卿等固然,其如麾下欲富貴何?守信等謝曰:惟陛下指示可生之途。
曰: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市好田宅,為子孫立永遠之業。
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不亦可乎。
於是守信等皆稱疾,乞罷典兵。
從之。
誡行兵,毋殺掠,遠近蒙恩。
曹彬伐江南,帝誡之曰:切勿暴掠生民,城陷之日,慎無殺戮。
遵母命,保家邦,惇行孝友。
把龍牀,傳乃弟,不負其心。
怎承望,壽將終,人遮燭影。
哭啼啼,同富貴,就裏分明。
太後杜氏疾革,召趙普受遺命。
且問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
汝百嵗後,當傳位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
光義、光美,皆太祖弟。
德昭,太祖子也。
帝曰:敢不如教。
普即榻前為誓書,藏之金匱。
太後崩。
開寳九年冬十月,上不豫,夜召晉王光義,屬以後事。
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光義燭影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狀。
旣而上引柱斧戮地,大聲謂光義曰:好為之。
遂崩。
後宋氏見光義駭愕曰:母子之命,託於官家。
曰:共保富貴無他也。
光義立,更名炅,是為太宗。
遷後於西宮。
○光美後更廷美。
宋太宗,美天姿,龍行虎步。
敗遼兵,平北漢,際會風雲。
太祖每言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
帝自將伐北漢,契丹救之,都部署郭進邀擊敗之,遂圍太原,劉繼元降。
鑒前史,退中官,朝綱整治。
宦者王繼恩以討蜀冦功,宰相欲除宣徽使,帝曰:朕讀前代史,不欲令宦官預政,宣徽使執政之漸也。
乃别立宣政使以授之。
采直言,薄稅斂,政教脩明。
堪恨處,奉先兄,曾承顧命。
殺德昭,貶廷美,痛恨人心。
金匱裏,一緘書,難容再悞。
香煙中,四箇字,得罪神明。
德昭從帝征契丹,軍中夜驚,不知帝所在,有謀立德昭者,帝聞不悅。
及還,以征北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帝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
德昭退而自刎。
趙普與盧多遜不協免相,太宗立,晉邸舊僚柴禹錫,告秦王廷美將有陰謀竊發,普因言,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遂為侍中。
或又告廷美欲為亂,乃罷廷美開封尹。
初,杜太後遺命,欲光義傳位廷美,以及德昭,故以廷美尹開封,德昭稱皇子。
及德昭不得其死,廷美始不自安。
帝以傳國意訪普,對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
廷美遂得罪,貶為縣公,安置房州,以憂卒。
後普病,遣親吏醮謝,道士為普乞神語,神曰:奈寃累不可避。
道士叩寃者為誰,神以淡墨一巨牌示之,濃煙罩其上,但識牌末一火字,吏以告普曰:必秦王廷美也。
遂卒。
朝登極,暮改元,何其急躁。
嫂後喪,不成禮,怎愜人心。
帝以十月即位,十二月改元太平興國。
宋後崩,殯於佛寺,羣臣不成服。
學士王禹偁諫,知濮州。
○帝崩,太子恒立,是為眞宗。
宋眞宗,恰稱尊,蕭娘犯境。
寇萊公,扶主上,禦駕親征。
蕭撻覽,箭下亡,契丹奪氣。
黃羅蓋,數十裡,萬歲呼聲。
和北虜,罷行營,生民樂業。
王欽若,進讒言,城下羞盟。
契丹主隆緖,同其母蕭氏,入寇抵澶州,宰相寇準請帝自將禦之。
契丹將蕭撻覽有機勇,所領皆鋭兵,宋軍射殺之,虜大挫衂。
帝至澶州,禦城樓,軍民見禦蓋,踴躍呼萬嵗,聲聞數十裡,契丹請盟而還。
罷諸路行營,河北民得安業。
帝待寇準甚厚,封萊國公。
王欽若嫉之,言於帝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
澶淵之舉,以萬乘而為城下之盟,何恥如之。
乃出寇準知陝州。
○澶州,今大名府開州。
興異說,降天書,誇張海內。
封泰山,祠後土,哆享昇平。
玉清宮,寶符閣,紛紛繼作。
朝元殿,延恩殿,聖祖頻臨。
帝深恥澶州之盟。
王欽若曰:惟封禪可以鎮服四海。
但自古封禪,當得天瑞。
然不可必得,前代蓋有人為之者。
惟人主深信崇奉之,則與天瑞無異也。
於是帝謂羣臣曰:去冬夜半見神人來告曰,當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
適皇城司奏,有黃帛曳承天門鴟尾上,緘物如書卷,蓋神人所謂天降之書也。
欽若復奏得天書於泰山。
乃作玉清昭應宮,奉天書於寳符閣。
帝封泰山,禪社首。
復自言聖祖趙玄朗降於延恩殿,判亳州丁謂獻芝草,遂詔内侍,獻天書於朝元殿。
玉釵蔔,金錢賜,晚生儲嗣。
資善堂,設王友,就學堪稱。
皇子受益生母,司寢李氏。
旣有娠,從帝臨砌台,玉釵墜,帝私下蔔釵,完當生男,左右取釵以進如故。
已果生子。
知開封府周起方奏事,帝曰:知朕有喜乎?朕始生子。
即入禁中,懷金錢出以賜起。
天禧二年,立受益爲太子,更名禎,命就學於資善堂,以張士遜、崔遵度爲王友。
召寇老,拔眼丁,民謠怨望。
賴王曾,扶末路,正色朝廷。
丁謂逐寇準,京師語曰:欲得天下寍,當拔眼中釘;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帝崩,太子禎立,是爲仁宗。
時内侍雷允恭恃勢專恣,丁謂權傾中外,衆莫能抗。
獨王曾正色立朝,時倚爲重。
宋仁宗,奉嫡母,垂簾聽政。
尚寬慈,存節儉,救濟流民。
尊嫡母劉氏爲太後,同聽政。
○契丹饑,流民至境上,帝曰:皆吾赤子也。
給以唐鄧州間田,仍令所過給養。
因內寵,貶中宮,過聽謬語。
欠斟酌,無遠慮,黜降賢臣。
尚美人有寵,與郭後忿争於帝前。
後怒批其頰,帝起救之,誤批帝頸。
帝怒以告呂夷簡,夷簡有恨於後,遂贊帝廢之。
孔道輔、範仲淹諫,俱謫知遠州。
夏國主,李曩霄,乘時入寇。
據西河,連北虜,小樣三分。
範龍圖,寒西賊,胸蟠兵甲。
趙元昊反,寇環慶。
旣悉有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又取瓜、沙、肅州,地方萬裡,遂稱帝,國號夏,稱藩於契丹。
安撫使範雍經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