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彈詞輯註 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帝,得拘持,寄身虎吻。
聽笙歌,樂遊苑,無限傷情。
迫禪位,豫章王,土囊遇弒。
子棟立,被幽囚,景自稱尊。
景請梁主禊飲樂遊苑,梁主聞管絃,淒然泣下。
景尋廢之,而立武帝曾孫豫章王棟。
景進酒于簡文,盡醉而寢,因進土囊,使人坐其上而殂。
復廢棟,鎖于密室,景自稱漢帝。
棟後為武帝子湘東王繹所殺。
繹即位于江陵,是為元帝。
梁元帝,起湘東,傷殘骨肉。
視父兄,在急難,全不關心。
繹與兄子河東王譽、嶽陽王詧相攻。
時臺城久陷,邵陵王綸緻書于繹曰:外難未除,家禍仍搆,弟若不安,家國去矣。
繹不從。
詧求援于魏,魏立為梁王,遣兵救之。
繹送質請和,魏師乃還。
繹遂攻殺譽。
綸將討侯景,繹惡之,以兵襲之,綸奔齊。
淮海鯨,載鹽屍,方纔授首。
繹遣兵討侯景,景敗,將入海,其都督羊鵾殺之,以鹽置腹中,送建康。
王僧辨上表勸進,繹答曰:淮海長鯨,雖雲授首,襄陽短狐,未全革面,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〇《爾雅》曰:四時和,謂之玉燭調。
討蜀紀,絕屬籍,狠刈同根。
武帝子武陵王紀鎮益州,聞臺城陷,遂稱帝。
及繹立,紀伐江陵,繹請救于魏。
魏攻成都,紀還衆潰。
繹遣將圍而殺之,并其子三人,絶紀屬籍。
著戎衣,禦龍光,聽講老子。
魏于謹,率兵來,欲避無門。
焚圖書,數十萬,斯文煨燼。
巡城歌,西陵歎,酸鼻難聞。
詧殺叔,帝江陵,後梁建號。
傳巋琮,被隋朝,廢作平民。
繹講老子於龍光殿。
魏于謹率師來伐,梁王詧以兵會之。
于是停講戒嚴。
或雲:境上帖然。
乃復講,百官戎衣而聽。
繹巡城,猶口占為詩。
城陷,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
臨訖製詩四絶,其一雲:南風且絶唱,西陵最可悲;今日還蒿裡,終非封禪時。
讀者悲之。
繹出降,詧詰辱之,尋為魏人所殺。
詧遣使監刑,以土囊殞之。
魏資詧以荊州之地三百裡,詧稱帝,是為後梁。
殂,子巋立。
殂,子琮立。
隋文帝開皇七年,徵琮入朝,廢梁國,拜為莒國公,後梁亡。
梁敬帝,倚陳公,廢而復立。
到頭來,遭逼篡,貶號江陰。
王僧辨、陳霸先共立元帝子方智為梁王。
齊人遣貞陽侯淵明還梁稱帝,以兵納之。
僧辨奉淵明即位,以方智為太子。
霸先爭之不從,遂攻殺僧辨,廢淵明,復立方智,是為敬帝。
霸先自為陳公,進爵為王,尋稱帝,是為陳高祖。
廢方智為江陰王,梁亡。
陳高祖,名霸先,梁朝宰輔。
起江州,討侯景,屢建功勳。
王僧辨討侯景,江州刺史陳霸先引兵會之。
刈僧辨,廢淵明,弈棋建置。
敗齊師,剪蕭軌,兵不留行。
齊遣蕭軌侵梁,霸先與戰敗之,殺軌。
扶敬帝,總朝權,終行篡奪。
減珍羞,用瓦器,諂事胡神。
陳主性儉素,常膳不過數品,私宴用瓦器蚌盤,殽核充事而已。
〇捨身于大莊嚴寺。
有一子,陷長安,內無儲嗣。
臨川王,兄之子,即位稱尊。
陳主殂,子昌以江左之陷,沒于長安,羣臣奉帝兄道譚長子臨川王蒨即位,是為文帝。
陳文帝,起艱難,投籤警惕。
陳主起自艱難,知民疾苦,敇傳更籤于殿中者,必投籤于階石上,令有聲,曰:我雖眠,亦令驚覺。
殺衡陽,忘大德,不算仁君。
周人遣昌還,昌緻書陳主,辭不遜。
乃封為衡陽王,使侯安都迎之。
濟江中流殞之,以溺告。
安都進爵為公。
陳廢帝,性懦柔,貶居臨海。
安成王,專朝政,篡立為君。
道譚次子安成王頊亦自周還,文帝殂,太子伯宗立。
頊專政,以太後令廢伯宗為臨海王而自立,是為宣帝。
陳宣帝,事文皇,力辭儲副。
旣持權,欺寡弱,信義何存。
初,文帝以伯宗柔弱,謂頊曰:吾欲遵泰伯之事。
頊固辭乃止。
焚雲錦,卻青牛,亦雲恭儉。
監豫州陳桃根獻青牛,卻之。
又表上羅紋錦被,詔焚于門外。
盟百官,侵梁境,舉動佻輕。
立方明壇于婁湖盟百官。
〇攻梁江陵不克,復又使章昭達攻梁。
周人救之,昭達兵不利,引還。
臨晏駕,孝堂中,羣兒作亂。
下梢頭,收拾在,後主長城。
陳主不豫,次子叔陵密圖不軌。
及殂,太子叔寳哀哭俯伏,叔陵抽剉藥刀斫之,中項悶絶。
長沙王叔堅奪其刀,叔陵走出,臺軍邀斬之。
太子即位,是為後主。
後為隋所滅,封長城公。
鑼鼓鬧,曲聲沉,金釵玉樹。
戰塵生,風刮倒,結綺臨春。
後主起結綺、臨春、望仙三閣,與張貴妃、龔孔二貴嬪居之。
文士十餘人侍宴後庭,與共賦詩,采其尤麗者被以新聲,其曲有玉樹、後庭花等,大畧皆美諸妃嬪之容色。
君臣酣飲,自夕達旦。
鍾陵山,大軍輸,蕭郎束手。
朱雀門,擒虎入,文武逃奔。
談王氣,誇天塹,賦詩縱酒。
自有計,投眢井,基業銷沉。
隋伐陳,後主謂侍臣曰:王氣在此,彼何為者耶。
孔範曰:長江天塹,虜軍豈能飛渡耶。
後主以為然,奏伎縱酒賦詩不輟。
隋賀若弼進據鍾山,後主使蕭摩訶禦之,軍潰被擒。
隋韓擒虎入朱雀門,後主將避匿,袁憲曰:去欲何之。
曰:吾自有計。
乃投于井。
旣而軍入,以繩引出之,乃與張貴妃、龔孔貴嬪同束而上。
陳亡。
〇锺山,在江寧府東北。
天分剖,三百年,乾坤瓜裂。
半東南,半西北,兩下崢嶸。
隋文帝,并周陳,寧南靜北。
總江山,歸一統,望想昇平。
此一段,說南朝,四家興廢。
北朝君,同日月,再有評論。
接北史,魏居先,鮮卑種類。
曹魏時,沙漠汗,入貢來賓。
道武帝,拓?珪,興於晉末。
戊戌年,即帝位,建國平城。
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丙戌,珪即代王位。
安帝隆安二年戊戌,定國號曰魏,遷都平城稱帝,是為道武帝。
〇平城,今大同府。
脩制度,飭規模,天資信美。
分命諸臣立官制,協音律,制禮儀,定律令,考天象。
尚書總而裁之,以為永式。
鍊金丹,崇左道,不算聰明。
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鍊百藥。
成,令死罪者試服之,不驗而訪求未已。
雷震殿,怨神靈,疑心太狠。
雷震天安殿,珪惡之。
服寒食散,藥發,躁怒無常。
又災異數見,占者言變生腋肘。
珪憂懣,追記平生得失,獨語不止。
每百官奏事,或顔色變動,步趨失節,皆以為懷惡在心,發形于外,往往手擊之。
殺人夫,奪人婦,敗壞人倫。
奸生子,夜踰牆,親行手刃。
犬羊心,終不善,天理難容。
珪見賀太後之妹美,殺其夫而納之,生子紹。
至是譴責賀夫人。
紹知之,夜踰牆入宮弒珪,珪長子嗣討誅之,旣位,是為明元帝。
明元帝,討兇人,能行孝道。
舉八公,同聽政,不棄先臣。
詔長孫嵩等八人共聽政,時稱八公。
以尚書燕鳳逮事,其祖什翼犍,使入侍講論,出議政事。
又以李光為先帝所親信,令常宿于内,以備顧問。
清郡縣,討柔然,諸邦助祭。
徙郡縣豪右于内地。
民不樂徙,于是寇盜羣起。
詔赦其罪,遣兵討平餘寇。
〇永興二年伐柔然。
〇有事于東廟,助祭者數百國。
〇柔然,北狄國名。
控西秦,奪宋境,展到金墉。
西秦王熾磐遣使入貢。
〇遣于栗磾攻宋金墉,取之。
魏主殂,太子燾立,是為太武帝。
〇金墉,故洛陽城西北隅。
太武帝,儘英雄,光南耀北。
滅涼燕,平夏國,整衆南侵。
魏主壯健鷙勇,將士畏服。
滅北涼沮渠氏,北燕馮氏。
及夏人戰,執其主赫連昌。
應童謠,辛卯年,開江飲馬。
殘六州,丁壯盡,槊戲孩嬰。
宋侵魏,圍滑臺。
魏主自將救之,宋將王玄謨、申坦退走。
魏師還攻盱眙,將軍臧質與魏主書曰:玄謨退于東,申
聽笙歌,樂遊苑,無限傷情。
迫禪位,豫章王,土囊遇弒。
子棟立,被幽囚,景自稱尊。
景請梁主禊飲樂遊苑,梁主聞管絃,淒然泣下。
景尋廢之,而立武帝曾孫豫章王棟。
景進酒于簡文,盡醉而寢,因進土囊,使人坐其上而殂。
復廢棟,鎖于密室,景自稱漢帝。
棟後為武帝子湘東王繹所殺。
繹即位于江陵,是為元帝。
梁元帝,起湘東,傷殘骨肉。
視父兄,在急難,全不關心。
繹與兄子河東王譽、嶽陽王詧相攻。
時臺城久陷,邵陵王綸緻書于繹曰:外難未除,家禍仍搆,弟若不安,家國去矣。
繹不從。
詧求援于魏,魏立為梁王,遣兵救之。
繹送質請和,魏師乃還。
繹遂攻殺譽。
綸將討侯景,繹惡之,以兵襲之,綸奔齊。
淮海鯨,載鹽屍,方纔授首。
繹遣兵討侯景,景敗,將入海,其都督羊鵾殺之,以鹽置腹中,送建康。
王僧辨上表勸進,繹答曰:淮海長鯨,雖雲授首,襄陽短狐,未全革面,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〇《爾雅》曰:四時和,謂之玉燭調。
討蜀紀,絕屬籍,狠刈同根。
武帝子武陵王紀鎮益州,聞臺城陷,遂稱帝。
及繹立,紀伐江陵,繹請救于魏。
魏攻成都,紀還衆潰。
繹遣將圍而殺之,并其子三人,絶紀屬籍。
著戎衣,禦龍光,聽講老子。
魏于謹,率兵來,欲避無門。
焚圖書,數十萬,斯文煨燼。
巡城歌,西陵歎,酸鼻難聞。
詧殺叔,帝江陵,後梁建號。
傳巋琮,被隋朝,廢作平民。
繹講老子於龍光殿。
魏于謹率師來伐,梁王詧以兵會之。
于是停講戒嚴。
或雲:境上帖然。
乃復講,百官戎衣而聽。
繹巡城,猶口占為詩。
城陷,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
臨訖製詩四絶,其一雲:南風且絶唱,西陵最可悲;今日還蒿裡,終非封禪時。
讀者悲之。
繹出降,詧詰辱之,尋為魏人所殺。
詧遣使監刑,以土囊殞之。
魏資詧以荊州之地三百裡,詧稱帝,是為後梁。
殂,子巋立。
殂,子琮立。
隋文帝開皇七年,徵琮入朝,廢梁國,拜為莒國公,後梁亡。
梁敬帝,倚陳公,廢而復立。
到頭來,遭逼篡,貶號江陰。
王僧辨、陳霸先共立元帝子方智為梁王。
齊人遣貞陽侯淵明還梁稱帝,以兵納之。
僧辨奉淵明即位,以方智為太子。
霸先爭之不從,遂攻殺僧辨,廢淵明,復立方智,是為敬帝。
霸先自為陳公,進爵為王,尋稱帝,是為陳高祖。
廢方智為江陰王,梁亡。
陳高祖,名霸先,梁朝宰輔。
起江州,討侯景,屢建功勳。
王僧辨討侯景,江州刺史陳霸先引兵會之。
刈僧辨,廢淵明,弈棋建置。
敗齊師,剪蕭軌,兵不留行。
齊遣蕭軌侵梁,霸先與戰敗之,殺軌。
扶敬帝,總朝權,終行篡奪。
減珍羞,用瓦器,諂事胡神。
陳主性儉素,常膳不過數品,私宴用瓦器蚌盤,殽核充事而已。
〇捨身于大莊嚴寺。
有一子,陷長安,內無儲嗣。
臨川王,兄之子,即位稱尊。
陳主殂,子昌以江左之陷,沒于長安,羣臣奉帝兄道譚長子臨川王蒨即位,是為文帝。
陳文帝,起艱難,投籤警惕。
陳主起自艱難,知民疾苦,敇傳更籤于殿中者,必投籤于階石上,令有聲,曰:我雖眠,亦令驚覺。
殺衡陽,忘大德,不算仁君。
周人遣昌還,昌緻書陳主,辭不遜。
乃封為衡陽王,使侯安都迎之。
濟江中流殞之,以溺告。
安都進爵為公。
陳廢帝,性懦柔,貶居臨海。
安成王,專朝政,篡立為君。
道譚次子安成王頊亦自周還,文帝殂,太子伯宗立。
頊專政,以太後令廢伯宗為臨海王而自立,是為宣帝。
陳宣帝,事文皇,力辭儲副。
旣持權,欺寡弱,信義何存。
初,文帝以伯宗柔弱,謂頊曰:吾欲遵泰伯之事。
頊固辭乃止。
焚雲錦,卻青牛,亦雲恭儉。
監豫州陳桃根獻青牛,卻之。
又表上羅紋錦被,詔焚于門外。
盟百官,侵梁境,舉動佻輕。
立方明壇于婁湖盟百官。
〇攻梁江陵不克,復又使章昭達攻梁。
周人救之,昭達兵不利,引還。
臨晏駕,孝堂中,羣兒作亂。
下梢頭,收拾在,後主長城。
陳主不豫,次子叔陵密圖不軌。
及殂,太子叔寳哀哭俯伏,叔陵抽剉藥刀斫之,中項悶絶。
長沙王叔堅奪其刀,叔陵走出,臺軍邀斬之。
太子即位,是為後主。
後為隋所滅,封長城公。
鑼鼓鬧,曲聲沉,金釵玉樹。
戰塵生,風刮倒,結綺臨春。
後主起結綺、臨春、望仙三閣,與張貴妃、龔孔二貴嬪居之。
文士十餘人侍宴後庭,與共賦詩,采其尤麗者被以新聲,其曲有玉樹、後庭花等,大畧皆美諸妃嬪之容色。
君臣酣飲,自夕達旦。
鍾陵山,大軍輸,蕭郎束手。
朱雀門,擒虎入,文武逃奔。
談王氣,誇天塹,賦詩縱酒。
自有計,投眢井,基業銷沉。
隋伐陳,後主謂侍臣曰:王氣在此,彼何為者耶。
孔範曰:長江天塹,虜軍豈能飛渡耶。
後主以為然,奏伎縱酒賦詩不輟。
隋賀若弼進據鍾山,後主使蕭摩訶禦之,軍潰被擒。
隋韓擒虎入朱雀門,後主將避匿,袁憲曰:去欲何之。
曰:吾自有計。
乃投于井。
旣而軍入,以繩引出之,乃與張貴妃、龔孔貴嬪同束而上。
陳亡。
〇锺山,在江寧府東北。
天分剖,三百年,乾坤瓜裂。
半東南,半西北,兩下崢嶸。
隋文帝,并周陳,寧南靜北。
總江山,歸一統,望想昇平。
此一段,說南朝,四家興廢。
北朝君,同日月,再有評論。
接北史,魏居先,鮮卑種類。
曹魏時,沙漠汗,入貢來賓。
道武帝,拓?珪,興於晉末。
戊戌年,即帝位,建國平城。
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丙戌,珪即代王位。
安帝隆安二年戊戌,定國號曰魏,遷都平城稱帝,是為道武帝。
〇平城,今大同府。
脩制度,飭規模,天資信美。
分命諸臣立官制,協音律,制禮儀,定律令,考天象。
尚書總而裁之,以為永式。
鍊金丹,崇左道,不算聰明。
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鍊百藥。
成,令死罪者試服之,不驗而訪求未已。
雷震殿,怨神靈,疑心太狠。
雷震天安殿,珪惡之。
服寒食散,藥發,躁怒無常。
又災異數見,占者言變生腋肘。
珪憂懣,追記平生得失,獨語不止。
每百官奏事,或顔色變動,步趨失節,皆以為懷惡在心,發形于外,往往手擊之。
殺人夫,奪人婦,敗壞人倫。
奸生子,夜踰牆,親行手刃。
犬羊心,終不善,天理難容。
珪見賀太後之妹美,殺其夫而納之,生子紹。
至是譴責賀夫人。
紹知之,夜踰牆入宮弒珪,珪長子嗣討誅之,旣位,是為明元帝。
明元帝,討兇人,能行孝道。
舉八公,同聽政,不棄先臣。
詔長孫嵩等八人共聽政,時稱八公。
以尚書燕鳳逮事,其祖什翼犍,使入侍講論,出議政事。
又以李光為先帝所親信,令常宿于内,以備顧問。
清郡縣,討柔然,諸邦助祭。
徙郡縣豪右于内地。
民不樂徙,于是寇盜羣起。
詔赦其罪,遣兵討平餘寇。
〇永興二年伐柔然。
〇有事于東廟,助祭者數百國。
〇柔然,北狄國名。
控西秦,奪宋境,展到金墉。
西秦王熾磐遣使入貢。
〇遣于栗磾攻宋金墉,取之。
魏主殂,太子燾立,是為太武帝。
〇金墉,故洛陽城西北隅。
太武帝,儘英雄,光南耀北。
滅涼燕,平夏國,整衆南侵。
魏主壯健鷙勇,將士畏服。
滅北涼沮渠氏,北燕馮氏。
及夏人戰,執其主赫連昌。
應童謠,辛卯年,開江飲馬。
殘六州,丁壯盡,槊戲孩嬰。
宋侵魏,圍滑臺。
魏主自將救之,宋將王玄謨、申坦退走。
魏師還攻盱眙,將軍臧質與魏主書曰:玄謨退于東,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