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久之,起行人司副。
十五年九月,遷太僕寺卿,遣祭魯王。
事竣,旋裡。
國變後,杜門不出。
尋卒。
太僕不以詩名,而骨鯁敢言,真古之遺直也。
僅從《松風餘韻》中,得詩一首,亟録存之。
(《青浦詩傳》卷一四) 五二 包爾庚,字長明,號宜壑,居泰來橋。
上海縣籍。
曾祖鼎,成化十四年(一四七八)進士,官監察禦史,建言杖謫,恤贈光祿寺卿。
祖孝,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進士,歷官河南道、監察禦史,累贈太僕寺卿。
爾庚崇禎十年(一六三七)進士,出江西楊廷麟門下,以名節相期許,選廣東羅定州知州。
適鎮兵嘩,兵備道水佳穎被圍,爾庚單騎往諭之,衆感動,一境獲安。
羅定境接蠻獠,跳梁不法。
總督沈猶龍帥師剿之,經年未克。
爾庚嚴間諜,出奇制勝,投者許以自新,於是其魁楊翼行來歸,地方始安堵焉。
又草谷船之稅,置學田以贍諸生。
民稱爲小龍圖,建祠祀之。
三年,昇兵科給事中,以母老乞養。
(《上海縣志》稱行取入都,以祖母喪不赴。
)順治初,詔徵山林隱逸,巡撫土國寶、知府廖文元、李正華先後薦之,俱辭不赴。
然地方有大事,身任其勞。
海塘圯,親督工築卒潰於成。
八年,郡被水,出米以粥饑者,且勸富家賑之,多所全活。
又應知府郭廷弼之聘修府志,人稱其詳核。
著有《直木居詩集》。
書法似米芾。
其時文尤有名,命詞析理,幽迥絶出,至今人誦而愛。
弟爾庶,字虞尹,花鳥宗徐崇嗣,亦以文學名。
爾庚壯年喪偶,不娶,無子,撫猶子鍼爲子。
鍼字百藥,青浦諸生。
姪鋗,字湞水。
皆能詩。
《松江府志》:“國初,爾庚隱居清溪之曲,當事強起之,以母老力辭。
一日,端坐高吟曰:‘千秋大業今家計,萬裡清風昔宦遊。
’遂合掌瞑目而逝。
” 先生門風清峻,累世皆以名節著聞。
年十三,督學禦史駱駸曾首拔爲博士弟子。
丙子、丁醜,連擢鄉、會兩闈,與從兄鴻逵,號一門雙鳳,故其時文最爲世所宗。
先生有《尚書説約》,又有詩古文數十卷,督學道劉果嘗刻之而未成。
殁後,松郡六學之士請祀鄉賢。
其略雲:“某鍾祥吳下,筮仕嶺南,本蓋世之高文,發爲吏治;用承家之清節,出試方州。
特擢黃門,蜚聲青瑣。
繼而運逢鼎革,遂爾志矢林泉。
督撫屢申鶚薦,徵書兩逮於蓬樞;郡邑争束蒲輪,辭表願終於桑畝。
奉母於十峰之側,菽水必誠;課徒於三泖之濱,齏鹽彌勵。
胸羅鄴架,人推六藝之宗;筆秉陽秋,郡著千年之史。
自典型之既謝,緻大雅之雲亡。
固宜崇祀鄉賢,以光學校,合行呈請,伏乞舉行。
庶大典不緻久懸,輿情得以共愜”雲雲。
維時宋商邱犖巡撫江蘇,批雲:“故宦包某,文章衣被士林,人品足光簡冊。
望典型之如昨,嗟弓冶之式微。
公道在人,允宜崇祀。
準如詳請,祔入鄉賢。
”蓋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事也。
(《青浦詩傳》卷一五) 五三 李待問(?—一六四五),字存我(《江南通志》作青浦人)。
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進士,授中書舍人。
工文章,兼精書法。
乙酉(一六四五)南都失守,從沈猶龍募壯士,城守囑待問守東門,城破死之。
《南吳舊話録》:“李舍人當松江將失守,百戶某問以何往?舍人笑曰:‘臣死忠,古人常事。
第下城與家一訣,稍盡其私。
’百戶曰:‘君能如此,我先待於泉下。
’即拔刀自刎死。
舍人倉卒抵家,妾挽衣涕泗,衆勸之逃。
舍人曰:‘若苟活,何以對此老兵?’引繩自縊,氣未絶而追者至,遂遇害。
”《雲間兵事》:“乙酉夏,吳志蔡兵起。
七月,沈猶龍檄待問守郡東門。
八月朔,待問過宋轅文家,留宿。
轅文曰:‘子有老母,奈何在危城中?’待問曰:‘餘子室矣,餘且死此。
’轅文曰:‘子今城守王命耶,是可無死也。
’待問曰:‘餘非以城死也。
向者安撫使洪某入郡,餘不欲見,有長者牽餘見之,歸而甚恥。
今如不死,是以恥終身也。
’明日别去。
初三日,城破死之。
”《松風餘韻》:“舍人爲先侍禦淡楠公壻。
未第時,常在館舍間,其目多上視,英氣逼人。
飲不勝杯斝,而善持酒政。
嗜臨池,一遇筆墨,無論精粗,輒爲濡染,人以箋素置幾案間,環侍而視,橫縱大小,頃刻一空,下至僮隸,無不厭所欲者。
尤喜榜書,名藍古刹,尚多遺迹焉。
” 按,《舊話録》:“先生既縊於家,因而被害。
”《明詩綜》謂“中流矢死”,或未然也。
先生殉節,姚子清世靖哭以詩雲:“三年薇省泣髯弓,力盡孤城尚化虹。
馬鬣未封寒草緑,蛾眉已去夜樓空。
楷模寂寂悲元禮,生死紛紛笑褚公。
故舊無多空墮淚,隴西今又失英雄。
”子清,華亭諸生,大樽闇公之門人也。
(《青浦詩傳》卷一五) 五四 唐鎔,字歐冶,又字冶父,始家黃浦上,繼遷於珠街鎮,與許霞城給諫、王玠右布衣諸君友善。
《冶父集》,餘得於陸秀才範鐮家。
古體已佚,近體亦斷爛齾缺,僅存六十六首,宗法蓋在少陵。
其剩句可辨者,五言如:“刀鈈懸出處,鐙影雜悲歡”;“立錐才有地,烹鯉竟無書。
”七言如:“天上月輪非昔夜,人間風露尚中秋”;“楊柳拂人彭澤徑,淪漣繞屋輞川圖”;“過午自炊苜蓿飯,新寒誰剪芰荷衣”,“竹林難問江都策,梅落還留水部詩”;“亂水懷人黃葉渡,清秋卧病白雲軒”;“絳帳晚霞諸賦就,朱幡春雨可蠻扶”;“書癖長貧車武子,詩才多病沈休文”;“六朝草動江南恨,一逕花遮薊北書。
”皆可入摘句圖也。
兄鉉,字玉汝,亦幾社中名士。
今惟時藝,見《雲間人文》中。
陸文孫評雲:“襲文雅於南朝,振詞鋒於西夏。
景純五色筆分其餘采,尚足令交通擅譽。
玉汝之才,真不可及雲。
”(《青浦詩傳》卷一五) 五五 王懋忠(一五七八—一六四八),字思岡,浙江蘭溪布衣。
先高祖自蘭溪遷於青浦,蓋予家始遷祖也。
生萬曆戊寅(一五七八),卒於順治戊子(一六四八)。
名入幾社二録,著《樊圃詩集》,錢塘張綱孫祖望序之,今軼其半。
近日新安朱適庭昂題於後雲:“泣金仙於冷露,憑弔秋風;沈寶鼎於深淵,流離戎馬。
庾信則江南哀賦,杜陵乃同谷悲歌。
細柳新蒲,行曲江而凄愴;殘山剩水,望京國以蕭條。
義士采薇,略見首陽之操;忠臣頌橘,空招楚澤之魂。
”大概可想見也。
先高祖尚有《樊圃誡言》,今存。
(《青浦詩傳》卷一五) 五六 陸慶臻(一六一三—一六九三),字集生,一字薺庵。
彥章之孫。
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舉人。
順治八年(一六五一)揀選推官,不赴。
集生生長華。
兄慶曾,弟慶衍,鹹以才名重當世。
既遭鼎革,貧甚,且不克葬其先。
嘗泣曰:“得墓田一笏營葬足矣。
”故又稱笏田。
往來燕、晉間,依人幕下。
晚始杜門。
四方賢士大夫造請無虛日。
年至八十一卒。
著有《薺庵詩稿》。
今惟七律尚存,餘則採其散見諸書者。
笏田居珠街鎮,鎮北漕江亘之距澱山湖十裡,南距泖湖六裡,去邑十裡,水木清華,人煙叢密。
國初,如畢雨稼、陳書厓、屠初生父子鹹居焉。
又行人吳氏兄弟皆有園亭,而圓津寺語石、蕉士兩僧工畫好客,寺中漕溪草堂、墨華禪、清華閣,皆足以供吟眺,稍東爲慈禪寺,稍北爲放生橋,故笏田列爲十景,四方名士多拏舟來訪者。
高查客《尋陸孝廉畢上舍不遇詩》雲:“暗水交流處,曉霞争渡時。
地當河一角,村在縣西枝。
畢卓記曾卧,陸雲應有詩。
何爲俱不見,倚棹此銜思。
”笏田兄慶曾,字子元,一字皞如,才情繁綺,爲吳梅村、陳其年所推。
先是,偕陳卧子先生禱於忠肅公祠,夢人授以卷軸,啓視之,乃遼沈地圖,意謂必官其地。
及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順天鄉試中式,以科場事徙沈陽,卒於戍所。
始知爲先兆也。
子元,少日意氣豪上。
吳六益詩雲:“時危詞賦愁偏劇,醉傍江湖意自豪。
”董律始詩雲:“開筵廣集建安才,攜我同登草玄閣。
”高二鮑詩雲:“秋清月照紫氍毹,春暖花明金鑿落。
”蓋英隽如此。
及其北行也,梅樹、其年與董閬石、周宿來以詩送之,皆有羽聲變徵之音。
子鳴五,從至鐵嶺居焉。
十八年,塞外進鹿,鳴五請於主者至京師,復給假歸松江,未幾仍返戍所。
二鮑贈詩,稱其美秀而文,工於騎射,然江左文章,風流頓盡矣。
子元詩,求之平原群從,絶不可得,姑附志其生平如左。
(《青浦詩傳》卷一六) 五七 董黃(一六一七—?),字律始。
其昌再從子。
居佘山,隱居不試。
所作才情綺麗,取則徐、庾,尤工於詩。
《自序》雲:“餘髫年學詠,無所準繩,時雲間所崇尚,僅眉公一家言耳。
既而陳黃門講求格調,炳如日星,樂從壇坫之末,聆其餘緒。
及黃門廬墓富林,相去數裡,而近罄其所學,悉以指示,而後知昔之所作,有乖繩墨,盡棄所習,從事大家。
未幾,廣陵散絶,撫琴抱痛,猶憶誨言,究心研詠。
歲在庚寅,始梓一二。
時所居有朱萼堂,因以名稿。
辛卯移家城南,有高詠樓之刻。
自戊申以迄壬子,遷歸是堂,頗多暇日,復取前後諸稿,去其疵謬,存若幹首,以所居在白石之谷,自稱白谷山人雲。
”蓋其宗法如此。
子枅,字少楹,縣學生,亦以詩賦見稱。
律始《山居賦序》雲:“萬曆三載(一五七五),蔔佳城於佘麓,始置山林。
越三十五年,先君立丙舍墓旁,乃肯堂構,然非有意於亭臺,搜奇於岩壑也。
既而祖母含飴,闆輿無地;亡兄就傅,師席何施。
遂蔔山南,載營五畝。
始於天啓丙寅(一六二六),成於崇禎戊辰(一六二八)。
鑿田穿治,不無荷錘之勞;灌木樹籬,殊有誅茅之苦。
豈期才臨歌哭,即值風波;乃以兼金之産,旋同敝屣之捐。
然而扶杖行吟誰家風月,登山高望何處樓臺。
吳質長愁有由來矣,桓譚不樂可勝言哉。
餘於己亥之歲,辛未之月,徘徊北嶺,彳亍東臯。
負米無資,欲返趙家之璧;質錢入市,竟歸鄭伯之祊。
尋蔣元卿之舊徑,但長蓬蒿;登王□□之空亭[22],不存松菊。
於是腰鐮可試,闆築載興。
蟬鳴五柳,重開栗裡之門;露下雙桐,復汲君平之井。
闆橋跨青溪之上,西舍通泉;疏窗對赤壁之林,東鄰映竹。
但恐才非巷北,居異道南。
蟻穴沖泉,尚昧避災之道;燕巢在幕,未知遠害之方。
聊述梗概,以志憂慮。
況乎潘嶽有《閒居》之作,庾信有《小園》之賦,皆能忘情塵埃,託興林泉。
餘雖不文,能無見志。
”吳元桂雲:“律始爲華亭望族,少倚其伯,居東佘山,與陳眉公爲忘形交。
雖中落,而以詩文擅名一時,海内鉅公,皆折行輩與之周旋,如玉峰徐健庵兄弟、婁東周東田、陽羨陳其年,歲必造廬。
才甚捷,每百人高會,分韻賦詩,頃刻數十紙。
故其年爲之序雲:‘顧、陸名家,阮、嵇逸侶。
遙遙華胄,史既名孤;奕奕詞宗,毛還稱鳳。
然脂暝寫,仿佛萬年。
公主之詞,弄墨晨書。
依稀七日,包胥之哭。
’” 律始於功海侍郎爲從孫,於友仲巡撫爲從子,故其詩雲:“我家禦史尚書郎,朱輪盡戟曜路旁。
少宰當年望更重,明光啓事人争誦。
”鼎革後,移居佘山,築東山草堂以奉母。
弟蒼水、聞石,子少楹,鹹以詞章名天下。
蕭□□贈以詩雲[23]:“一褐常見肘,數椽聊寄身。
所志在不苟,食力甘苦辛。
”蓋道其實也。
所著《白谷山人詩集》,久不傳。
餘從周秀才厚堉家得之。
五言如《過徐文在山居》雲:“雲晴雙屐健,月落兩峰秋。
”《夏日山居》雲:“山磬隨煙落,林蟬隔水鳴。
”《卧病》雲:“長貧醫不到,苦熱客來稀。
”《張忍齋觴於草堂》雲:“竹色橋西寺,梅花水上關。
”《雪峰再宿草堂》雲:“看竹迷樵路,尋花返釣船。
”《雪霽》雲:“朔氣因風動,溪聲帶雪流。
”《集王徵士園居》雲:“緑樹窗前合,青山檻外深。
”《春雨》雲:“雨聲來嶺樹,苔色上柴關。
”《寒食》雲:“野田流水積,曲徑落花閑。
”《酬劉玉少》雲:“江湖歸夢遠,緯象客星懸。
”《掛帆》雲:“客路留雄劍,鄉心寄短鑱。
”《晉陵夜泊》雲:“月共他舟得,山宜此地看。
”《自慰》雲:“世外傳丹竈,山中有石田。
”《寒食》雲:“輕煙花外卷,新燕柳中歸。
”《登橫雲山》雲:“帆檣迎雨去,鴻雁背人飛。
”《酬吳梅村》雲:“酒因殘燭盡,話入故鄉多。
”七律如《香溪石徑》雲:“石林風動香煙細,山市燈稀夜月高。
”《東山草堂》雲:“青草懶鋤荒圃闊,白雲遙護短墻低。
”《楊柳橋》雲:“片帆送客煙中遠,兩岸看花雨後新。
”《晚香遺址》雲:“月明東嶺人初醉,露下南軒菊正開。
”《九日歸自吳門》雲:“緑酒已知供客盡,黃花依舊向人開。
”《集許秀州園亭》雲:“曲徑别開紅藥圃,寒泉斜注紫蘭豀。
”《同雪峰過文在草堂》雲:“劚筍那嫌供客儉,銜盃偏喜落花多。
”《懷宋尚木潮陽》雲:“春風萬樹梅花嶺,夜雨千林橘柚村。
”《贈一公》雲:“鳴磬聲幽黃葉下,雨花香散白雲封。
”《梅村先生枉顧山居》雲:“石徑扶筇黃葉暗,柴門曳履白雲幽。
”《秋日》雲:“白髮盈頭賓客少,黃花滿地酒盃稀。
”《秋日》雲:“竹林墻外看山近,蕉葉庭前聽雨多。
”《山居春日》雲:“花下侍兒名錦瑟,樽前小史字櫻桃。
”《辛亥元旦》雲:“霜滑山蹊深兔迹,冰開曲岸見魚標。
”《葉訒庵闞若軒枉顧集東山草堂》雲:“蠟屐穿林青草滑,杖藜入寺白雲多。
”《曹次典過晤》雲:“尋春花落黃鸝樹,訪隱雲深白石樓。
”《張處仲索書拙作》雲:“多愁原屬張平子,傷逝還深陸士衡。
”《懷蒼水粵西》雲:“煙深桂嶺猿常叫,瘴近湘江雁不飛。
”《思歸》雲:“秋後採茶尋老衲,雨前燒筍到山莊。
”《春日漫興》雲:“遠山白對殘年雪,古寺紅開滿樹霞。
”《遇貴陽劉鼎石》雲:“天開六詔遲虞臘,地擁諸番紀漢年。
”《董家口放舟》雲:“孤城夕對千帆雨,斷岸風回萬裡波。
”《寄喬文衣湖口》雲:“彭蠡春歸來雁少,石鍾秋泛月明多。
”《寄鄧元昭太史》雲:“人今海内無雙士,家傍淮南第一山。
”《春禊堂再集》雲:“蕙草當階香作友,梅花繞屋玉爲人。
”《江幹即事》雲:“行人自問羊曇路,明月還懸孫楚樓。
”《徐文在西佘草堂》雲:“花外酒卮邀月醉,松間藥竈隔林春。
”《九日》雲:“寒林紅亂楓初下,秋圃黃深菊乍開。
”《曾道扶過訪》雲:“亂後煙花吳市少,尊前賓友苧城多。
”《送宋疇三南歸》雲:“共對清尊深夜雨,誰憐孤客片帆風。
”《喜逢陳義扶》雲:“華髮漸隨旅夢短,白雲空憶異鄉多。
”《醉後讀林次璆鐵崖詩草》:“清尊對客題鸚鵡,細雨空山聽鷓鴣。
”《季冠月席上》雲:“海内風流新白袷,江東門巷舊烏衣。
”《無題》雲:“三月共憐春過半,一宵數問夜何其。
”《寄峨雪》雲:“望裏春殘三閣迥,歸來雲卧九峰高。
”《初夏》雲:“蟬鳴初向楊枝上,魚戲先窺蓮葉東。
”《醉後不寐》雲:“尊前雁度千門月,夢裏猿啼一夜風。
”《無題》雲:“玉溝水暖鴛棲夜,珠樹煙籠燕語時。
”《天津》雲:“樓船雨歇魚龍市,鼓角秋高鸛鶴風。
”《贈唐近思》雲:“十裡寒花迎白雁,一帆暮雨度青楓。
”皆可入摘句圖也。
律始以上元日生,故蒼水壽其五十初度雲:“知非已過四十九,明月正當三五時。
共數良宵爲第一,況逢勝地最相宜。
雪銷花發春將動,弟勸兄酬醉不辭。
從此上元清夜月,百回飽看更何疑。
”(《青浦詩傳》卷一七) 五八 沈麟,字友聖,居青龍江。
能詩文,吳偉業、孫承澤及一時名士皆雅重之。
漢陽顧侍禦如華官京師,與爲布衣交。
及侍禦按吳,數顧其廬,又大會賓客於虎邱,使麟攝衣冠登上座,其優禮如此。
侍禦使竣歸,卒於楚,麟不遠千裡奔赴其喪,人皆義之。
孫思九《詩選》稱友聖松江人,不繫以縣。
然董樗亭《集友聖郊居》雲:“沈郎家住青溪曲,小屋濛濛煙水緑。
”周宿來《偕同裡諸子集友聖齋》雲:“客從黃鶴樓邊至,人在青龍江口居。
”周介文《寄懷友聖》雲:“醉别青溪古渡頭,東西萍迹兩悠悠。
”合觀諸詩,友聖之居吳邑境,無可疑也。
又如沈雪峰雖已爲僧,而家在鳳凰山,故樗亭《送雪峰歸山》雲:“逋客攜家住翠微,鳳凰山上鷓鴣飛。
”董閬石《訪雪峰山居》雲:“鳳凰山下梅花落,雨後思君載酒來。
”是以收入集中,並記於此。
董蒼水《訪友聖村居》雲:“高士寡所營,雅懷在行素。
窮村斷炊煙,寒雀空庭暮。
燈影動碧流,棋聲隔紅樹。
我亦幽棲人,相對吟秋雨。
”又《花朝同彭古晉沈濤思韓平原集友聖齋》雲:“溪寒春較遲,野曠雪尚灑。
雜英尚未吐,柔荑僅盈把。
且共一樽樂,莫嘆同調寡。
沈冥有深意,獨醒何爲者。
”其高雅可見也。
周宿來《白鶴堂集》有友聖出其尊人編年考見示,則其父必士人也。
又宿來《偕顧赤方諸子集友聖郊居出示其内制詠物諸體詩》雲:“麗藻驚看香茗就,清譚喜對織簾餘。
若論偕老工文筆,應是龐家愧不如。
”董閬石送其適楚雲:“才調東陽迥出群,況逢閨閣更能文。
河梁詩句知多少,惜别何人似細君。
衰草寒雲遶路歧,孤帆録别去還遲。
匣中剩有溪藤在,半是秦嘉贈婦詩。
”蓋其妻妾亦工詞翰,惜姓名不傳爾。
(《青浦詩傳》卷一八) 五九 沈荃(一六二四—一六八四),字貞蕤,號繹堂,居沈巷。
幼孤,事母至孝。
順治九年(一六五二)進士第三人及第,授國史院編修。
尋出爲河南分巡大梁道按察司副使。
時群盜董天祿、牛光天聚衆千餘,剽掠許、潁間。
荃至,明卒伍,懸購賞,飭軍令,遣中軍王福爲前鋒,而身督勁兵,繼之殲其渠,餘賊解散。
久之,以監司入覲,疏陳彰德、養馬、病民,又禹州糧應分上下等,皆中利弊,報可。
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冬,丁母憂。
服除,補通薊道,以他事罣誤,部議謫寧波府同知。
未赴任,召見,特旨復正四品,仍入翰林。
其年冬,補翰林院侍講。
十一年,典試兩浙,轉侍讀。
十二年,充日講官,起居注。
十三年,擢國子監祭酒。
十五年,進詹事府右少詹事,尋轉左。
明年春,晉詹事。
十九年,加禮部侍郎,爲詹事。
時疏言青宮在於豫養,引明臣馬文昇言,並霍韜聖功十三圖進之。
未幾,復疏列出閣四事。
奏上,皆報聞。
故事,詹事得與會議。
荃於民生利弊,時政人才得失,剴切詳言,略無瞻狥。
十八年旱,詔求直言。
時定新例,當流者徙烏喇極北,以實邊。
廷臣集議,荃謂烏喇距蒙古三四千裡,地不毛,極寒,人畜凍輒死。
罪不至死者,不應驅之死地,乃獨爲一議上之。
詔令畫一。
荃堅持前議,曰:“此議行三日不雨,臣願受欺罔罪。
”聖祖改容,納之。
越二日,大雨盈尺,例竟罷。
先是,荃在大梁,巡撫賈漢復屬修《河南通志》。
既成,上之。
後十餘年,詔天下郡縣修志,一以河南爲法。
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卒於位,年六十一,賚銀五百兩賻之,賜謚文恪。
荃以書名海内三十餘年,被聖祖仁皇帝特達之知日,或一再召見,見輒賜茶、賜坐。
聖祖或自作大書,令題其後。
所賜禦書、筆墨、貂裘、文綺,不可勝紀。
殿庭屏障以及禦座箴銘,皆屬荃書之。
著有《充齋集》。
子宗敬,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累官太常寺少卿。
亦以書畫名於時。
《述異記》雲:“松江丙午孝廉金維寧戊辰會試,初場交卷,天尚未明,於明遠樓下遇沈繹堂先生,問何以在此?繹堂曰:‘吾以生平無過,上帝命吾爲文昌祿宰司科甲之職。
’忽不見,而主考徐健庵先生夢見繹堂。
明日,得其子宗敬卷,竟中式。
” 公自謫宦召見,恩禮稠疊。
不數年間,遂登卿貳。
張文敏公,照公孫女夫也,初納聘時,以公臨十七帖卷爲報,後文敏跋尾雲先生事。
聖祖侍書禁庭,聖祖名其帖爲落紙雲煙。
嘉興吳孟舉之振録公詩,暨宋玉叔、曹子顧、施尚白、王子底、程周量、王貽上、陳子端爲《皇清八家詩選》。
公詩凡一百八十首。
(《青浦詩傳》卷一八) 六○ 張淵懿,字硯銘,居辰山。
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順天鄉試舉人。
志操耿介,蕭然樂志,與田茂遇爲忘形交。
著有《臨流詩》、《雒鵑詞稿》。
高查客《過張孝廉淵懿蟄園》詩雲:“何不取高第,由來有老親。
小園供色養,好與孟家鄰。
對酒池花滿,填詞山月新。
總因擅幽事,慵踏六街塵。
”足以盡其生平矣。
(《青浦詩傳》卷一八) 六一 諸嗣郢(一六二四—一六八二),字乾一,號勿庵,又號九峰主人,其先由琴村遷縣城。
嗣郢幼爲徐方廣弟子,陳繼儒、董其昌見之,執手摩頂,目爲神駒。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〇)舉於鄉。
十八年會試中式,未殿試,逋糧案起,被斥。
先是,九峰、三泖間,四方以爲勝地。
自明以來,徐階、陸樹聲、孫克宏、施紹莘、李逢甲及陳繼儒、董其昌輩,皆有别業。
兵革繼作,鮮有存者。
嗣郢性耽泉石,少時已有買山之志。
既錮廢,乃搜沼架壑,以次營建。
於鳳凰山構一峰,梧館、費亭、拜石堂、東海亭、陶亭,修芙蓉莊、且止園。
於厙公山構二峰,嘯亭、放鹿亭、厙公庵、陸寶村屋。
於佘山構三峰,靜軒、陳亭、山月亭,復古香庭院,以奉繼儒栗主,修聰道人墓。
至四峰,隱廬、九峰草堂、招隱堂、鱸魚亭、點易臺、鉢堂、勿庵、蠡庵、秋水芭蕉兩庵、鏡湖草堂、淨土庵、長生庵、放生亭、萬佛萬仙廊、尚友堂。
構於辰山五峰,吟閣、曹齋、學士亭、梅花庵。
構於薛山六峰,琴齋、萬花庵、平原村屋。
構於機山又橫雲,則築七峰,雪堂、自怡堂、醉花吟月之堂、常清靜室、高視亭、可無詩亭、蓮花庵、二十四峰閣,清川堂面石壁,納翠亭俯長川,爲九峰最勝處,又建忠孝祠,祀郡之名節者。
天馬則築八峰,竹樓、半珠庵,修三高士墓。
崑山則築九峰,弈圃、玉山學堂、玉光亭、湧月臺、書屋。
其琳宮梵刹之隸九峰者,如佘山之沐堂、宣妙講寺、昭慶寺,萬佛閣,神山之崇真道院,崑山之泗水塔院,靡不修舉。
歲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招賢士大夫爲九峰遊,且祀張翰、陸機、陸雲、顧野王、張之象諸先賢。
四方高人逸士,黃冠緇衣,至則分題鬥韻,文酒之餘,間以絲竹,明童妙伎,舄履交錯,往往燭燼漏窮,爲歡未已。
與其會者,人人自以爲登仙也。
時陸振芬、周茂源謝官歸,皆築室山中,相見尤數至。
如吳偉業、葉方靄、黃周星、歸莊、殳丹生,皆自異縣而至。
而與方靄交尤厚,常約其歸隱九峰,故築吉亭訒齋於山中以待,又貽當歸以諷之。
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方靄卒於京師。
未幾,嗣郢亦殁,年五十九。
嘗殳丹生撰《九峰志》,未成。
修《青浦志》,復爲他人所亂,非其志也。
《述異記》雲:“青溪諸嗣郢,辛醜進士,習元門之學,築精舍佘山,號九峰山人,頗有所得。
晚年無疾,坐抱一膝化去。
化後忽寓書於崑山葉訒庵先生,筆迹宛然,寄仙茅三兩,雲:‘此佘山中靈藥,謹以相贈。
’訒庵發書,皆出世之語,而所寄之藥,乃當歸也。
書至都門,亦未知其已卒。
未幾,鄉人來,聞之乃大駭。
訒庵與桐城相公言之。
明年,先生卒於京。
” 《蒓鄉隨筆》雲:“吾鄉峰泖之勝,傳播遐邇。
自陳徵君殁,煙霞寂寞,四方遊屐無過而問者。
予同年諸進士乾一,築室九峰間,創造園亭池館,蜿蜒十餘裡。
延緻方外,主之其中,書畫彜鼎,燦然畢具,每逢佳節,飛箋召客,勝流雲集,與布衣芒屩之徒,嘯歌自得。
”故新城王阮亭先生寄詩雲:“細林主人老耽隱,溪上九峰青錯磨。
漁樵近局不争席,復有名僧伴高座。
空山水流花又開,不識都門送臨賀。
”其矜許如此。
又《今世説》雲:“乾一於重陽後作神山之會,董蒼水、倪思曼、沈友聖及卧子、瑗公兩郎鹹在,而婁東梅村爲上坐,連覓女郎倩扶,不得。
夜分,滬上張鴻軒刺史來吳,命以輿迎入,使言需用兩輿,人頗訝之。
及至,則挾一衣冠少年,光艷照人,若薄雲籠月,坐客卻步,不敢詢姓氏,移燭視之,乃倩扶也,四座嘩然。
”故梅村《夜送倩扶女郎》雲:“遠翠入山眉,輕寒袖半垂。
花生神女廟,月落影娥池。
深竹微香度,晴沙細履移。
回看山下路,紅燭爲誰遲。
”鴻軒亦有《贈倩扶·意難忘》詞,序雲:“時維九月,節屆登高,思逸事於龍山,遇佳人於鶴浦。
柔情難定,别恨易牽;兔管頻濡,鴻箋數寄。
堪笑粘泥之絮,獨憐逐水之萍。
品其高韻,人更淡於黃花;感此微詞,意無傷於緑葉。
爰希屬和,庶俟知音。
”詞不備録。
(《青浦詩傳》卷一八) 六二 沈白,字濤思,號賁園,又號天庸子。
求之子。
白以布衣耽高尚,因其父所居梅華原而廣之,有蕭閑堂、海榮徑、水木清華之室、畫溪、鸞嘯臺、藻影軒、桐陰紺雪樓、藕花步、本義庵、待鶴坡、君子亭、坐花岩、侶鶴池、同野堂、凝香榭、二仲廬、春雲渡諸勝。
工書真行草,皆入妙。
亦善山水,縱橫疏快有别趣。
尤自喜其詩,常謂“秀水、查浦奉石湖、劍南爲宗,而置開元、大曆於不道,將與‘唐後無詩’之語,同爲識者訕笑。
”蓋其宗指如此。
有《樗亭稿》行世。
高查客有《送沈處士白歸梅華原兼簡王秀才》題雲:“地勝孤山後,誰栽十裡梅。
今年花已落,宿昔夢曾來。
翠羽成群語,清門隔舍開。
深憑四月雨,一棹借書回。
”秀才,蓋元翰先生曾孫也。
(《青浦詩傳》卷一九) 六三 王世奇,字奇文,號岸三,邑諸生。
十試不遇以終。
有《蒲江草堂詩集》。
岸三與董閬石、張寄亭友善,相唱和。
句如:“分袂客秋同社燕,剪燈今夕聽賓鴻”;“花粘小市斜通徑,柳暗平橋半拂檐”;“古樹吟風村塢小,野花印月竹窗低”;“春風裘馬青年夢,幽壑漁樵白髮心。
”頗清雅可誦。
至唐聲傳謂“鮮新秀麗,大似高、楊”,殆未必爾也。
(《青浦詩傳》卷一九) 六四 張翼,字豫章,以字行。
若羲之子。
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進士第三人及第,歷官至國子監司業。
有《南帆集》、《寄亭稿》。
周亮工雲:“寄亭諸詩,上軼漢、魏,下兼開元,非胸有千古不能。
”宋琬雲:“豫章詩,海涵地負,興會包舉。
” 先生自號九峰散人,與弟嘉樹、玉樹,並以文詞名,有三張之目。
少好遠遊,登泰山,溯越江,遍訪西湖名迹。
過梅嶺,入粵東,登山臨水,一發於詩。
授編修,後充會試同考官。
尋昇左春坊左中充,提督貴州學政。
先生祖祚,由禦史遷廣東僉事。
同韓襄毅平定兩粵,在軍中者六年。
大藤峽之捷,功最多,且活數萬人。
論者謂宜得世職,以不屈於監軍權閹,遂被絀,僅敕書奬勵給銀牌、銀碗等物,量移中州按察使以去。
今存者惟英山片石而已。
祚在粵,夢神人來告曰:“汝有陰德,當以鼎甲昌爾後。
”故先生《粵東》詩雲:“先朝蠻獠此憑陵,開府成功在大藤。
我祖舊爲真禦史,行師不讓大中丞。
賜書雖在恩猶薄,載石歸來世所稱。
堪嘆後人零落盡,當時吉夢竟無憑。
”蓋未第時所作也。
(《青浦詩傳》卷一九) 六五 陸祖修,字孝武,號敬峰,又號愚山。
從龍之子。
少穎敏,工詩,能書,善屬文,下筆往往千言。
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改山東道監察禦史。
以言事罷官,歸佘山卒。
敬峰善縱談,酒酣輒大笑,故其詩有“應許清狂似步兵”之句。
初任諫職,蠭厲敢言,亦頗詆斥佛老。
及歸佘山,築老是庵居之,皈心乾竺,自稱老是頭陀。
高查客《坐雨留宿》詩雲:“稱疾抛都下,怡神托水邊。
幾曾迷覺路,不復夢鈞天。
影暗階前樹,聲飛枕外泉。
本來殊出處,茲夕一翛然。
” 吾鎮圓津禪院東直三分蕩,西帶漕溪,建自元時,其後益勝。
陸笏田遂分爲十二景,有殿角鳴魚、溪濱落雁、帆收遠浦、綱集澄潭、澱峰西靄、秧渚北浮、木末清波、柳陰畫舫、傍市長虹、慈雲傑閣、村煙繞翠、竹木連雲諸勝。
禪院之内,有伽那定處、湧月青蓮、花地勝絮、虎溪及研雲齋、漕溪草堂、墨花禪、清華閣,息躬室其一也。
趙凡夫、王煙客、範長倩、吳梅村、諸乾一、瞿欽我、徐虹亭、徐健庵、葉文敏公,皆有題額。
陸敬峰、王西亭、周東岡、徐艮暘、陶穎儒、曹峨雪、沈賁園、陳書厓,皆有詩文題贈。
自語石、貞朗、蕉士、雲村、旭齡、振華及今慧照,凡六傳,鹹工山水,擅篆刻。
法書妙迹,莊嚴藏弆,歷二百餘年,無所缺佚。
名人詞客,從容翻閲者爲之流連忻慕。
視吾鄉富貴家所有園林書畫,轉瞬而如電光石火,化爲煙雲者,其子孫賢不肖,奚啻倍徙。
(《青浦詩傳》卷二○) 六六 唐士恂,字子恪,縣學生。
有《嵩少集》。
子恪高祖錦明,弘治九年(一四九六)進士,仕至江西提學副使。
清門華胄,賦才頗儻。
少慕唐寅,因以自號。
屢依學使者幕,遊青陽及越州最久。
師徐健庵尚書,以潘稼堂、陳其年諸君爲友,而與葉忠節公尤相得。
袁心友常以文質之,子恪雲:“文字以逆而奇,先輩所謂扼要争奇處也。
惜君文平順過多。
”心友深然其言,然卒不遇也。
晚益貧,故其詩清蒼感慨居多。
今存《嵩少集》百餘紙,蓋殁後執友雜抄之,其佳者或不盡於此。
子恪少與陸敬峰及其弟彬並先伯祖瀫溪先生,爲東郭四子會。
又葉忠節公殁,其家假館受吊,子恪移書諫阻,援據經義,指陳切直,不得徒以清狂目之。
(《青浦詩傳》卷二○) 六七 王原(一六四六—一七二九),字仲深,一字令詒,號學庵,晚號西亭,啓聖裡人。
父九徵,明歲貢生,以學行,爲陳黃門子龍賞識,由是知名。
原,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成進士,未及用。
從徐乾學修《一統志》於包山。
尋選廣東茂名縣,設義學,禁巫覡,鋤強梁,雪冤滯,頒婚喪之式,除派糧之弊,移署信化。
旋以解犯脫逃解任。
未幾,弋獲復官,補貴州銅仁縣,建講堂以訓子弟,教治葛以爲布,焙茶榨油以爲用,設保正、保副,訓練鄉勇以禦苗患。
設苗寨長貳,以約束群苗。
銅仁亦治行取試,授工科給事中。
時平陽府知府馬思贊請以天下錢糧加一火耗作爲正供。
聖祖問州縣之爲科道者,原奏言其不可。
上是之,議遂草。
尋劾文選司郎中陳汝弼姦貪狀,得實,而原亦因王自修疏論王煐、王式丹事牽連降級歸。
年至八十四卒,詳見予撰縣志中。
生平著作繁富,詩文有《學庵類稿》并存。
先生毀齒,即辯四聲,能五七言句。
及長,斥陳、李詩爲俳優,與查初白兄弟專效宋人。
會試出徐尚書健庵門下,受業於王尚書阮亭。
中年又從陸清獻、湯文正講道學,一時賢士大夫争相推許之。
阮亭爲《題竹溪聽雨梅花村宴坐兩圖》雲。
“茅屋臨清溪,坐聽蕭蕭竹。
時聞山雨來,聲亂西岩瀑。
香傳千樹梅,風迴一天雪。
此中宴坐人,都已離言説。
”又題其淞南柳磯圖雲:“西風圓泖薦新涼,黃柳稀疏雁帶霜。
開卷相看似相識,釣魚船上謝三郎。
楊柳依依水四圍,垂竿不爲鱖魚肥。
蜒船萬裡扶南水,回首淞南舊釣磯。
”又送其之官銅仁雲:“乍返扶胥棹,還乘楚水槎。
人如訪勾漏,地自足丹砂。
蠻俗猶輸布,征書定及瓜。
誰歌沅有芷,離思滿天涯。
”湯西厓右曾送之銅仁雲:“之官鳥道外,叢木子規啼。
人物餘三戶,雲山入五溪。
秋風沅水上,明月夜郎西。
旅雁稀消息,全家好共攜。
”又《送歸松江》雲:“去國名何減,還山意有餘。
未成三畝隱,且傍九峰居。
鄉物傳鱸鱠,門生議蟹胥。
他時小兒子,看讀五車書。
”初白《次韻答移寓保安街》詩雲:“笑撿空囊付畫叉,不妨家具少於車。
篋中諫紙得新草,墻角疏香報晚花。
置酒可能邀北郭,賣書端合問東家。
十年瘴嶺煙江路,容易星迴博望槎”;“轆轤綆轉石闌邊,僦屋曾棲蒲褐禪。
古井再經愁雨塌,舊交重聚得天憐。
明燈照壁何憂蠍,緑樹當門定有蟬。
稍待泥乾走相覓,看君新竈起茶煙。
”又《下直偶過令詒寓齋》:“緑樹陰中著兩臞,夕陽移影過東隅。
唱酬互入新詩卷,還往猶餘舊酒徒。
有子祝君苗在手,未歸約我杖同扶。
眼前事事關遲暮,不夢橫溪即泖湖。
”而朱竹垞檢討亦同過白雲寺分韻,又同作《苦熱聯句》。
宋牧仲犖、吳元朗暻、魏禹平坤、趙蒙泉俞,酬倡尤夥。
其爲名流傾賞如此。
所撰有《短檠》、《北鄉》、《閩海》、《寒竽》、《過嶺》、《惠陽》、《岫雲》、《銅江》,《鸞臺》、《滄江》、《都蔗》、《南窗》諸集,總名《學庵類稿》,共九十二卷。
然殁後,身名翳如,無有知其詩者。
沈歸愚尚書撰《國朝詩别裁集》,多至九百餘家,先生不獲與焉。
仰屋著書,誰傳此者,古人所由悼嘆也。
(《青浦詩傳》卷二一) 六八 孫鋐,字思九,號雪窗。
由華亭縣附生入貢,衍聖公孔某題授典籍,不赴。
思九,一字恩遠,豪於貲,修孔宅,輯志書以志之。
又好與當代詞人來往,故漁洋尚書《謝送茶筍詩》雲:“鬥茶竹塢麥秋寒,燒筍僧樓穀雨闌。
寄謝江南老桑苧,也分風味到麄官。
”又《竹詫集》雲:“李紫篔送沖真觀主蔡霞外畫卷,藏於其家,思九方排書畫譜。
”蓋亦工於賞鑒者也。
又出徐健庵尚書、汪堯峰編修之門。
故健庵稱其賦才清英,神藻苕發;堯峰稱其風流韶令,爲時賢所引重。
同黃奕藻撰《皇清詩選》,雅鄭雜陳,頗嫌蕪穢。
計採邑人詩自包爾庚、陸慶臻、諸嗣郢、張淵懿、沈道映、董黃、陸祖修、張集、王原、程化龍、瞿然恭、吳昌祺、陶爾穟、倪暹、陳麐、潘肇振、陸緯、袁載錫、任潢、張德純、範逸、姚熙、王心、曹紳、唐琯、董枅、任鏞、陸箕永、陸榮程之外,又有雷維馨德聞、莊自重固庵、方大謨彜鼎、方大禮蔚宗、方大興載鴻、諸原仁愷生、聶是彜虎一、趙有本汶來、高以照王綬、王之傅介公、高士望渭飛、錢珩寶南、黃仍憲扶上、範日階雅生、潘金支浣濤、胡闇中美、黃鎧鴻達、錢珂以朝、汪文輝藻六、蔡鷺序書鵷、張瓚廷須、孫起龍抒九、楊忠立孝移、蔡翔紫立三、曹重暻孝需、潘恪如孩士、孫陸簡錫藩、諸紹禹士詢、黃張美含章、王蔭槐植三、陳旭照曉蒼、陸平靜持、朱衮秩公、李法亦古、陸希垂孝曾、趙士弢函文、茅藩元白、夏澄來來王、朱天瑛漢融、潘懿愷容、蔡文炳惠涵、陸張翊玉罍、徐日贊襄茂、張世源來遠、曹思邈魯亢、包鋗湞水、李衍彜中,凡四十七人。
又其宗人孫鏞虞在、孫錞和九、孫錕武九、孫錩鹹九、孫鍈叙九、孫鈞馭九、孫銘殿九、孫鉽鼎九、孫錦治九、孫鋌芳九、孫鍵芭九,又十一人。
其詩雖皆無可録,然吾鄉先進其名在沒滅間,後來者不可不知。
《詩選》本有二集,西亭給諫序之,成而未刻,無從考其存佚矣。
(《青浦詩傳》卷二一) 六九 黃朱芾,字奕藻。
由縣學生入貢考,授光祿寺典簿,官至廣西鎮安府知府。
著《崧村詩稿》、《素心集》、《浮舟倡和集》。
餘懷雲:“崧村詩,溫厚和平,不誇不溢,艷而不靡,豪而不粗,原本風雅,表揚祖德,非争花鬥草,妃青媲白之比。
” 奕藻幼時,祖、父相繼殁,曾祖廷瑞撫之,至於成立。
久之,起行人司副。
十五年九月,遷太僕寺卿,遣祭魯王。
事竣,旋裡。
國變後,杜門不出。
尋卒。
太僕不以詩名,而骨鯁敢言,真古之遺直也。
僅從《松風餘韻》中,得詩一首,亟録存之。
(《青浦詩傳》卷一四) 五二 包爾庚,字長明,號宜壑,居泰來橋。
上海縣籍。
曾祖鼎,成化十四年(一四七八)進士,官監察禦史,建言杖謫,恤贈光祿寺卿。
祖孝,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進士,歷官河南道、監察禦史,累贈太僕寺卿。
爾庚崇禎十年(一六三七)進士,出江西楊廷麟門下,以名節相期許,選廣東羅定州知州。
適鎮兵嘩,兵備道水佳穎被圍,爾庚單騎往諭之,衆感動,一境獲安。
羅定境接蠻獠,跳梁不法。
總督沈猶龍帥師剿之,經年未克。
爾庚嚴間諜,出奇制勝,投者許以自新,於是其魁楊翼行來歸,地方始安堵焉。
又草谷船之稅,置學田以贍諸生。
民稱爲小龍圖,建祠祀之。
三年,昇兵科給事中,以母老乞養。
(《上海縣志》稱行取入都,以祖母喪不赴。
)順治初,詔徵山林隱逸,巡撫土國寶、知府廖文元、李正華先後薦之,俱辭不赴。
然地方有大事,身任其勞。
海塘圯,親督工築卒潰於成。
八年,郡被水,出米以粥饑者,且勸富家賑之,多所全活。
又應知府郭廷弼之聘修府志,人稱其詳核。
著有《直木居詩集》。
書法似米芾。
其時文尤有名,命詞析理,幽迥絶出,至今人誦而愛。
弟爾庶,字虞尹,花鳥宗徐崇嗣,亦以文學名。
爾庚壯年喪偶,不娶,無子,撫猶子鍼爲子。
鍼字百藥,青浦諸生。
姪鋗,字湞水。
皆能詩。
《松江府志》:“國初,爾庚隱居清溪之曲,當事強起之,以母老力辭。
一日,端坐高吟曰:‘千秋大業今家計,萬裡清風昔宦遊。
’遂合掌瞑目而逝。
” 先生門風清峻,累世皆以名節著聞。
年十三,督學禦史駱駸曾首拔爲博士弟子。
丙子、丁醜,連擢鄉、會兩闈,與從兄鴻逵,號一門雙鳳,故其時文最爲世所宗。
先生有《尚書説約》,又有詩古文數十卷,督學道劉果嘗刻之而未成。
殁後,松郡六學之士請祀鄉賢。
其略雲:“某鍾祥吳下,筮仕嶺南,本蓋世之高文,發爲吏治;用承家之清節,出試方州。
特擢黃門,蜚聲青瑣。
繼而運逢鼎革,遂爾志矢林泉。
督撫屢申鶚薦,徵書兩逮於蓬樞;郡邑争束蒲輪,辭表願終於桑畝。
奉母於十峰之側,菽水必誠;課徒於三泖之濱,齏鹽彌勵。
胸羅鄴架,人推六藝之宗;筆秉陽秋,郡著千年之史。
自典型之既謝,緻大雅之雲亡。
固宜崇祀鄉賢,以光學校,合行呈請,伏乞舉行。
庶大典不緻久懸,輿情得以共愜”雲雲。
維時宋商邱犖巡撫江蘇,批雲:“故宦包某,文章衣被士林,人品足光簡冊。
望典型之如昨,嗟弓冶之式微。
公道在人,允宜崇祀。
準如詳請,祔入鄉賢。
”蓋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事也。
(《青浦詩傳》卷一五) 五三 李待問(?—一六四五),字存我(《江南通志》作青浦人)。
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進士,授中書舍人。
工文章,兼精書法。
乙酉(一六四五)南都失守,從沈猶龍募壯士,城守囑待問守東門,城破死之。
《南吳舊話録》:“李舍人當松江將失守,百戶某問以何往?舍人笑曰:‘臣死忠,古人常事。
第下城與家一訣,稍盡其私。
’百戶曰:‘君能如此,我先待於泉下。
’即拔刀自刎死。
舍人倉卒抵家,妾挽衣涕泗,衆勸之逃。
舍人曰:‘若苟活,何以對此老兵?’引繩自縊,氣未絶而追者至,遂遇害。
”《雲間兵事》:“乙酉夏,吳志蔡兵起。
七月,沈猶龍檄待問守郡東門。
八月朔,待問過宋轅文家,留宿。
轅文曰:‘子有老母,奈何在危城中?’待問曰:‘餘子室矣,餘且死此。
’轅文曰:‘子今城守王命耶,是可無死也。
’待問曰:‘餘非以城死也。
向者安撫使洪某入郡,餘不欲見,有長者牽餘見之,歸而甚恥。
今如不死,是以恥終身也。
’明日别去。
初三日,城破死之。
”《松風餘韻》:“舍人爲先侍禦淡楠公壻。
未第時,常在館舍間,其目多上視,英氣逼人。
飲不勝杯斝,而善持酒政。
嗜臨池,一遇筆墨,無論精粗,輒爲濡染,人以箋素置幾案間,環侍而視,橫縱大小,頃刻一空,下至僮隸,無不厭所欲者。
尤喜榜書,名藍古刹,尚多遺迹焉。
” 按,《舊話録》:“先生既縊於家,因而被害。
”《明詩綜》謂“中流矢死”,或未然也。
先生殉節,姚子清世靖哭以詩雲:“三年薇省泣髯弓,力盡孤城尚化虹。
馬鬣未封寒草緑,蛾眉已去夜樓空。
楷模寂寂悲元禮,生死紛紛笑褚公。
故舊無多空墮淚,隴西今又失英雄。
”子清,華亭諸生,大樽闇公之門人也。
(《青浦詩傳》卷一五) 五四 唐鎔,字歐冶,又字冶父,始家黃浦上,繼遷於珠街鎮,與許霞城給諫、王玠右布衣諸君友善。
《冶父集》,餘得於陸秀才範鐮家。
古體已佚,近體亦斷爛齾缺,僅存六十六首,宗法蓋在少陵。
其剩句可辨者,五言如:“刀鈈懸出處,鐙影雜悲歡”;“立錐才有地,烹鯉竟無書。
”七言如:“天上月輪非昔夜,人間風露尚中秋”;“楊柳拂人彭澤徑,淪漣繞屋輞川圖”;“過午自炊苜蓿飯,新寒誰剪芰荷衣”,“竹林難問江都策,梅落還留水部詩”;“亂水懷人黃葉渡,清秋卧病白雲軒”;“絳帳晚霞諸賦就,朱幡春雨可蠻扶”;“書癖長貧車武子,詩才多病沈休文”;“六朝草動江南恨,一逕花遮薊北書。
”皆可入摘句圖也。
兄鉉,字玉汝,亦幾社中名士。
今惟時藝,見《雲間人文》中。
陸文孫評雲:“襲文雅於南朝,振詞鋒於西夏。
景純五色筆分其餘采,尚足令交通擅譽。
玉汝之才,真不可及雲。
”(《青浦詩傳》卷一五) 五五 王懋忠(一五七八—一六四八),字思岡,浙江蘭溪布衣。
先高祖自蘭溪遷於青浦,蓋予家始遷祖也。
生萬曆戊寅(一五七八),卒於順治戊子(一六四八)。
名入幾社二録,著《樊圃詩集》,錢塘張綱孫祖望序之,今軼其半。
近日新安朱適庭昂題於後雲:“泣金仙於冷露,憑弔秋風;沈寶鼎於深淵,流離戎馬。
庾信則江南哀賦,杜陵乃同谷悲歌。
細柳新蒲,行曲江而凄愴;殘山剩水,望京國以蕭條。
義士采薇,略見首陽之操;忠臣頌橘,空招楚澤之魂。
”大概可想見也。
先高祖尚有《樊圃誡言》,今存。
(《青浦詩傳》卷一五) 五六 陸慶臻(一六一三—一六九三),字集生,一字薺庵。
彥章之孫。
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舉人。
順治八年(一六五一)揀選推官,不赴。
集生生長華。
兄慶曾,弟慶衍,鹹以才名重當世。
既遭鼎革,貧甚,且不克葬其先。
嘗泣曰:“得墓田一笏營葬足矣。
”故又稱笏田。
往來燕、晉間,依人幕下。
晚始杜門。
四方賢士大夫造請無虛日。
年至八十一卒。
著有《薺庵詩稿》。
今惟七律尚存,餘則採其散見諸書者。
笏田居珠街鎮,鎮北漕江亘之距澱山湖十裡,南距泖湖六裡,去邑十裡,水木清華,人煙叢密。
國初,如畢雨稼、陳書厓、屠初生父子鹹居焉。
又行人吳氏兄弟皆有園亭,而圓津寺語石、蕉士兩僧工畫好客,寺中漕溪草堂、墨華禪、清華閣,皆足以供吟眺,稍東爲慈禪寺,稍北爲放生橋,故笏田列爲十景,四方名士多拏舟來訪者。
高查客《尋陸孝廉畢上舍不遇詩》雲:“暗水交流處,曉霞争渡時。
地當河一角,村在縣西枝。
畢卓記曾卧,陸雲應有詩。
何爲俱不見,倚棹此銜思。
”笏田兄慶曾,字子元,一字皞如,才情繁綺,爲吳梅村、陳其年所推。
先是,偕陳卧子先生禱於忠肅公祠,夢人授以卷軸,啓視之,乃遼沈地圖,意謂必官其地。
及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順天鄉試中式,以科場事徙沈陽,卒於戍所。
始知爲先兆也。
子元,少日意氣豪上。
吳六益詩雲:“時危詞賦愁偏劇,醉傍江湖意自豪。
”董律始詩雲:“開筵廣集建安才,攜我同登草玄閣。
”高二鮑詩雲:“秋清月照紫氍毹,春暖花明金鑿落。
”蓋英隽如此。
及其北行也,梅樹、其年與董閬石、周宿來以詩送之,皆有羽聲變徵之音。
子鳴五,從至鐵嶺居焉。
十八年,塞外進鹿,鳴五請於主者至京師,復給假歸松江,未幾仍返戍所。
二鮑贈詩,稱其美秀而文,工於騎射,然江左文章,風流頓盡矣。
子元詩,求之平原群從,絶不可得,姑附志其生平如左。
(《青浦詩傳》卷一六) 五七 董黃(一六一七—?),字律始。
其昌再從子。
居佘山,隱居不試。
所作才情綺麗,取則徐、庾,尤工於詩。
《自序》雲:“餘髫年學詠,無所準繩,時雲間所崇尚,僅眉公一家言耳。
既而陳黃門講求格調,炳如日星,樂從壇坫之末,聆其餘緒。
及黃門廬墓富林,相去數裡,而近罄其所學,悉以指示,而後知昔之所作,有乖繩墨,盡棄所習,從事大家。
未幾,廣陵散絶,撫琴抱痛,猶憶誨言,究心研詠。
歲在庚寅,始梓一二。
時所居有朱萼堂,因以名稿。
辛卯移家城南,有高詠樓之刻。
自戊申以迄壬子,遷歸是堂,頗多暇日,復取前後諸稿,去其疵謬,存若幹首,以所居在白石之谷,自稱白谷山人雲。
”蓋其宗法如此。
子枅,字少楹,縣學生,亦以詩賦見稱。
律始《山居賦序》雲:“萬曆三載(一五七五),蔔佳城於佘麓,始置山林。
越三十五年,先君立丙舍墓旁,乃肯堂構,然非有意於亭臺,搜奇於岩壑也。
既而祖母含飴,闆輿無地;亡兄就傅,師席何施。
遂蔔山南,載營五畝。
始於天啓丙寅(一六二六),成於崇禎戊辰(一六二八)。
鑿田穿治,不無荷錘之勞;灌木樹籬,殊有誅茅之苦。
豈期才臨歌哭,即值風波;乃以兼金之産,旋同敝屣之捐。
然而扶杖行吟誰家風月,登山高望何處樓臺。
吳質長愁有由來矣,桓譚不樂可勝言哉。
餘於己亥之歲,辛未之月,徘徊北嶺,彳亍東臯。
負米無資,欲返趙家之璧;質錢入市,竟歸鄭伯之祊。
尋蔣元卿之舊徑,但長蓬蒿;登王□□之空亭[22],不存松菊。
於是腰鐮可試,闆築載興。
蟬鳴五柳,重開栗裡之門;露下雙桐,復汲君平之井。
闆橋跨青溪之上,西舍通泉;疏窗對赤壁之林,東鄰映竹。
但恐才非巷北,居異道南。
蟻穴沖泉,尚昧避災之道;燕巢在幕,未知遠害之方。
聊述梗概,以志憂慮。
況乎潘嶽有《閒居》之作,庾信有《小園》之賦,皆能忘情塵埃,託興林泉。
餘雖不文,能無見志。
”吳元桂雲:“律始爲華亭望族,少倚其伯,居東佘山,與陳眉公爲忘形交。
雖中落,而以詩文擅名一時,海内鉅公,皆折行輩與之周旋,如玉峰徐健庵兄弟、婁東周東田、陽羨陳其年,歲必造廬。
才甚捷,每百人高會,分韻賦詩,頃刻數十紙。
故其年爲之序雲:‘顧、陸名家,阮、嵇逸侶。
遙遙華胄,史既名孤;奕奕詞宗,毛還稱鳳。
然脂暝寫,仿佛萬年。
公主之詞,弄墨晨書。
依稀七日,包胥之哭。
’” 律始於功海侍郎爲從孫,於友仲巡撫爲從子,故其詩雲:“我家禦史尚書郎,朱輪盡戟曜路旁。
少宰當年望更重,明光啓事人争誦。
”鼎革後,移居佘山,築東山草堂以奉母。
弟蒼水、聞石,子少楹,鹹以詞章名天下。
蕭□□贈以詩雲[23]:“一褐常見肘,數椽聊寄身。
所志在不苟,食力甘苦辛。
”蓋道其實也。
所著《白谷山人詩集》,久不傳。
餘從周秀才厚堉家得之。
五言如《過徐文在山居》雲:“雲晴雙屐健,月落兩峰秋。
”《夏日山居》雲:“山磬隨煙落,林蟬隔水鳴。
”《卧病》雲:“長貧醫不到,苦熱客來稀。
”《張忍齋觴於草堂》雲:“竹色橋西寺,梅花水上關。
”《雪峰再宿草堂》雲:“看竹迷樵路,尋花返釣船。
”《雪霽》雲:“朔氣因風動,溪聲帶雪流。
”《集王徵士園居》雲:“緑樹窗前合,青山檻外深。
”《春雨》雲:“雨聲來嶺樹,苔色上柴關。
”《寒食》雲:“野田流水積,曲徑落花閑。
”《酬劉玉少》雲:“江湖歸夢遠,緯象客星懸。
”《掛帆》雲:“客路留雄劍,鄉心寄短鑱。
”《晉陵夜泊》雲:“月共他舟得,山宜此地看。
”《自慰》雲:“世外傳丹竈,山中有石田。
”《寒食》雲:“輕煙花外卷,新燕柳中歸。
”《登橫雲山》雲:“帆檣迎雨去,鴻雁背人飛。
”《酬吳梅村》雲:“酒因殘燭盡,話入故鄉多。
”七律如《香溪石徑》雲:“石林風動香煙細,山市燈稀夜月高。
”《東山草堂》雲:“青草懶鋤荒圃闊,白雲遙護短墻低。
”《楊柳橋》雲:“片帆送客煙中遠,兩岸看花雨後新。
”《晚香遺址》雲:“月明東嶺人初醉,露下南軒菊正開。
”《九日歸自吳門》雲:“緑酒已知供客盡,黃花依舊向人開。
”《集許秀州園亭》雲:“曲徑别開紅藥圃,寒泉斜注紫蘭豀。
”《同雪峰過文在草堂》雲:“劚筍那嫌供客儉,銜盃偏喜落花多。
”《懷宋尚木潮陽》雲:“春風萬樹梅花嶺,夜雨千林橘柚村。
”《贈一公》雲:“鳴磬聲幽黃葉下,雨花香散白雲封。
”《梅村先生枉顧山居》雲:“石徑扶筇黃葉暗,柴門曳履白雲幽。
”《秋日》雲:“白髮盈頭賓客少,黃花滿地酒盃稀。
”《秋日》雲:“竹林墻外看山近,蕉葉庭前聽雨多。
”《山居春日》雲:“花下侍兒名錦瑟,樽前小史字櫻桃。
”《辛亥元旦》雲:“霜滑山蹊深兔迹,冰開曲岸見魚標。
”《葉訒庵闞若軒枉顧集東山草堂》雲:“蠟屐穿林青草滑,杖藜入寺白雲多。
”《曹次典過晤》雲:“尋春花落黃鸝樹,訪隱雲深白石樓。
”《張處仲索書拙作》雲:“多愁原屬張平子,傷逝還深陸士衡。
”《懷蒼水粵西》雲:“煙深桂嶺猿常叫,瘴近湘江雁不飛。
”《思歸》雲:“秋後採茶尋老衲,雨前燒筍到山莊。
”《春日漫興》雲:“遠山白對殘年雪,古寺紅開滿樹霞。
”《遇貴陽劉鼎石》雲:“天開六詔遲虞臘,地擁諸番紀漢年。
”《董家口放舟》雲:“孤城夕對千帆雨,斷岸風回萬裡波。
”《寄喬文衣湖口》雲:“彭蠡春歸來雁少,石鍾秋泛月明多。
”《寄鄧元昭太史》雲:“人今海内無雙士,家傍淮南第一山。
”《春禊堂再集》雲:“蕙草當階香作友,梅花繞屋玉爲人。
”《江幹即事》雲:“行人自問羊曇路,明月還懸孫楚樓。
”《徐文在西佘草堂》雲:“花外酒卮邀月醉,松間藥竈隔林春。
”《九日》雲:“寒林紅亂楓初下,秋圃黃深菊乍開。
”《曾道扶過訪》雲:“亂後煙花吳市少,尊前賓友苧城多。
”《送宋疇三南歸》雲:“共對清尊深夜雨,誰憐孤客片帆風。
”《喜逢陳義扶》雲:“華髮漸隨旅夢短,白雲空憶異鄉多。
”《醉後讀林次璆鐵崖詩草》:“清尊對客題鸚鵡,細雨空山聽鷓鴣。
”《季冠月席上》雲:“海内風流新白袷,江東門巷舊烏衣。
”《無題》雲:“三月共憐春過半,一宵數問夜何其。
”《寄峨雪》雲:“望裏春殘三閣迥,歸來雲卧九峰高。
”《初夏》雲:“蟬鳴初向楊枝上,魚戲先窺蓮葉東。
”《醉後不寐》雲:“尊前雁度千門月,夢裏猿啼一夜風。
”《無題》雲:“玉溝水暖鴛棲夜,珠樹煙籠燕語時。
”《天津》雲:“樓船雨歇魚龍市,鼓角秋高鸛鶴風。
”《贈唐近思》雲:“十裡寒花迎白雁,一帆暮雨度青楓。
”皆可入摘句圖也。
律始以上元日生,故蒼水壽其五十初度雲:“知非已過四十九,明月正當三五時。
共數良宵爲第一,況逢勝地最相宜。
雪銷花發春將動,弟勸兄酬醉不辭。
從此上元清夜月,百回飽看更何疑。
”(《青浦詩傳》卷一七) 五八 沈麟,字友聖,居青龍江。
能詩文,吳偉業、孫承澤及一時名士皆雅重之。
漢陽顧侍禦如華官京師,與爲布衣交。
及侍禦按吳,數顧其廬,又大會賓客於虎邱,使麟攝衣冠登上座,其優禮如此。
侍禦使竣歸,卒於楚,麟不遠千裡奔赴其喪,人皆義之。
孫思九《詩選》稱友聖松江人,不繫以縣。
然董樗亭《集友聖郊居》雲:“沈郎家住青溪曲,小屋濛濛煙水緑。
”周宿來《偕同裡諸子集友聖齋》雲:“客從黃鶴樓邊至,人在青龍江口居。
”周介文《寄懷友聖》雲:“醉别青溪古渡頭,東西萍迹兩悠悠。
”合觀諸詩,友聖之居吳邑境,無可疑也。
又如沈雪峰雖已爲僧,而家在鳳凰山,故樗亭《送雪峰歸山》雲:“逋客攜家住翠微,鳳凰山上鷓鴣飛。
”董閬石《訪雪峰山居》雲:“鳳凰山下梅花落,雨後思君載酒來。
”是以收入集中,並記於此。
董蒼水《訪友聖村居》雲:“高士寡所營,雅懷在行素。
窮村斷炊煙,寒雀空庭暮。
燈影動碧流,棋聲隔紅樹。
我亦幽棲人,相對吟秋雨。
”又《花朝同彭古晉沈濤思韓平原集友聖齋》雲:“溪寒春較遲,野曠雪尚灑。
雜英尚未吐,柔荑僅盈把。
且共一樽樂,莫嘆同調寡。
沈冥有深意,獨醒何爲者。
”其高雅可見也。
周宿來《白鶴堂集》有友聖出其尊人編年考見示,則其父必士人也。
又宿來《偕顧赤方諸子集友聖郊居出示其内制詠物諸體詩》雲:“麗藻驚看香茗就,清譚喜對織簾餘。
若論偕老工文筆,應是龐家愧不如。
”董閬石送其適楚雲:“才調東陽迥出群,況逢閨閣更能文。
河梁詩句知多少,惜别何人似細君。
衰草寒雲遶路歧,孤帆録别去還遲。
匣中剩有溪藤在,半是秦嘉贈婦詩。
”蓋其妻妾亦工詞翰,惜姓名不傳爾。
(《青浦詩傳》卷一八) 五九 沈荃(一六二四—一六八四),字貞蕤,號繹堂,居沈巷。
幼孤,事母至孝。
順治九年(一六五二)進士第三人及第,授國史院編修。
尋出爲河南分巡大梁道按察司副使。
時群盜董天祿、牛光天聚衆千餘,剽掠許、潁間。
荃至,明卒伍,懸購賞,飭軍令,遣中軍王福爲前鋒,而身督勁兵,繼之殲其渠,餘賊解散。
久之,以監司入覲,疏陳彰德、養馬、病民,又禹州糧應分上下等,皆中利弊,報可。
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冬,丁母憂。
服除,補通薊道,以他事罣誤,部議謫寧波府同知。
未赴任,召見,特旨復正四品,仍入翰林。
其年冬,補翰林院侍講。
十一年,典試兩浙,轉侍讀。
十二年,充日講官,起居注。
十三年,擢國子監祭酒。
十五年,進詹事府右少詹事,尋轉左。
明年春,晉詹事。
十九年,加禮部侍郎,爲詹事。
時疏言青宮在於豫養,引明臣馬文昇言,並霍韜聖功十三圖進之。
未幾,復疏列出閣四事。
奏上,皆報聞。
故事,詹事得與會議。
荃於民生利弊,時政人才得失,剴切詳言,略無瞻狥。
十八年旱,詔求直言。
時定新例,當流者徙烏喇極北,以實邊。
廷臣集議,荃謂烏喇距蒙古三四千裡,地不毛,極寒,人畜凍輒死。
罪不至死者,不應驅之死地,乃獨爲一議上之。
詔令畫一。
荃堅持前議,曰:“此議行三日不雨,臣願受欺罔罪。
”聖祖改容,納之。
越二日,大雨盈尺,例竟罷。
先是,荃在大梁,巡撫賈漢復屬修《河南通志》。
既成,上之。
後十餘年,詔天下郡縣修志,一以河南爲法。
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卒於位,年六十一,賚銀五百兩賻之,賜謚文恪。
荃以書名海内三十餘年,被聖祖仁皇帝特達之知日,或一再召見,見輒賜茶、賜坐。
聖祖或自作大書,令題其後。
所賜禦書、筆墨、貂裘、文綺,不可勝紀。
殿庭屏障以及禦座箴銘,皆屬荃書之。
著有《充齋集》。
子宗敬,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累官太常寺少卿。
亦以書畫名於時。
《述異記》雲:“松江丙午孝廉金維寧戊辰會試,初場交卷,天尚未明,於明遠樓下遇沈繹堂先生,問何以在此?繹堂曰:‘吾以生平無過,上帝命吾爲文昌祿宰司科甲之職。
’忽不見,而主考徐健庵先生夢見繹堂。
明日,得其子宗敬卷,竟中式。
” 公自謫宦召見,恩禮稠疊。
不數年間,遂登卿貳。
張文敏公,照公孫女夫也,初納聘時,以公臨十七帖卷爲報,後文敏跋尾雲先生事。
聖祖侍書禁庭,聖祖名其帖爲落紙雲煙。
嘉興吳孟舉之振録公詩,暨宋玉叔、曹子顧、施尚白、王子底、程周量、王貽上、陳子端爲《皇清八家詩選》。
公詩凡一百八十首。
(《青浦詩傳》卷一八) 六○ 張淵懿,字硯銘,居辰山。
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順天鄉試舉人。
志操耿介,蕭然樂志,與田茂遇爲忘形交。
著有《臨流詩》、《雒鵑詞稿》。
高查客《過張孝廉淵懿蟄園》詩雲:“何不取高第,由來有老親。
小園供色養,好與孟家鄰。
對酒池花滿,填詞山月新。
總因擅幽事,慵踏六街塵。
”足以盡其生平矣。
(《青浦詩傳》卷一八) 六一 諸嗣郢(一六二四—一六八二),字乾一,號勿庵,又號九峰主人,其先由琴村遷縣城。
嗣郢幼爲徐方廣弟子,陳繼儒、董其昌見之,執手摩頂,目爲神駒。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〇)舉於鄉。
十八年會試中式,未殿試,逋糧案起,被斥。
先是,九峰、三泖間,四方以爲勝地。
自明以來,徐階、陸樹聲、孫克宏、施紹莘、李逢甲及陳繼儒、董其昌輩,皆有别業。
兵革繼作,鮮有存者。
嗣郢性耽泉石,少時已有買山之志。
既錮廢,乃搜沼架壑,以次營建。
於鳳凰山構一峰,梧館、費亭、拜石堂、東海亭、陶亭,修芙蓉莊、且止園。
於厙公山構二峰,嘯亭、放鹿亭、厙公庵、陸寶村屋。
於佘山構三峰,靜軒、陳亭、山月亭,復古香庭院,以奉繼儒栗主,修聰道人墓。
至四峰,隱廬、九峰草堂、招隱堂、鱸魚亭、點易臺、鉢堂、勿庵、蠡庵、秋水芭蕉兩庵、鏡湖草堂、淨土庵、長生庵、放生亭、萬佛萬仙廊、尚友堂。
構於辰山五峰,吟閣、曹齋、學士亭、梅花庵。
構於薛山六峰,琴齋、萬花庵、平原村屋。
構於機山又橫雲,則築七峰,雪堂、自怡堂、醉花吟月之堂、常清靜室、高視亭、可無詩亭、蓮花庵、二十四峰閣,清川堂面石壁,納翠亭俯長川,爲九峰最勝處,又建忠孝祠,祀郡之名節者。
天馬則築八峰,竹樓、半珠庵,修三高士墓。
崑山則築九峰,弈圃、玉山學堂、玉光亭、湧月臺、書屋。
其琳宮梵刹之隸九峰者,如佘山之沐堂、宣妙講寺、昭慶寺,萬佛閣,神山之崇真道院,崑山之泗水塔院,靡不修舉。
歲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招賢士大夫爲九峰遊,且祀張翰、陸機、陸雲、顧野王、張之象諸先賢。
四方高人逸士,黃冠緇衣,至則分題鬥韻,文酒之餘,間以絲竹,明童妙伎,舄履交錯,往往燭燼漏窮,爲歡未已。
與其會者,人人自以爲登仙也。
時陸振芬、周茂源謝官歸,皆築室山中,相見尤數至。
如吳偉業、葉方靄、黃周星、歸莊、殳丹生,皆自異縣而至。
而與方靄交尤厚,常約其歸隱九峰,故築吉亭訒齋於山中以待,又貽當歸以諷之。
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方靄卒於京師。
未幾,嗣郢亦殁,年五十九。
嘗殳丹生撰《九峰志》,未成。
修《青浦志》,復爲他人所亂,非其志也。
《述異記》雲:“青溪諸嗣郢,辛醜進士,習元門之學,築精舍佘山,號九峰山人,頗有所得。
晚年無疾,坐抱一膝化去。
化後忽寓書於崑山葉訒庵先生,筆迹宛然,寄仙茅三兩,雲:‘此佘山中靈藥,謹以相贈。
’訒庵發書,皆出世之語,而所寄之藥,乃當歸也。
書至都門,亦未知其已卒。
未幾,鄉人來,聞之乃大駭。
訒庵與桐城相公言之。
明年,先生卒於京。
” 《蒓鄉隨筆》雲:“吾鄉峰泖之勝,傳播遐邇。
自陳徵君殁,煙霞寂寞,四方遊屐無過而問者。
予同年諸進士乾一,築室九峰間,創造園亭池館,蜿蜒十餘裡。
延緻方外,主之其中,書畫彜鼎,燦然畢具,每逢佳節,飛箋召客,勝流雲集,與布衣芒屩之徒,嘯歌自得。
”故新城王阮亭先生寄詩雲:“細林主人老耽隱,溪上九峰青錯磨。
漁樵近局不争席,復有名僧伴高座。
空山水流花又開,不識都門送臨賀。
”其矜許如此。
又《今世説》雲:“乾一於重陽後作神山之會,董蒼水、倪思曼、沈友聖及卧子、瑗公兩郎鹹在,而婁東梅村爲上坐,連覓女郎倩扶,不得。
夜分,滬上張鴻軒刺史來吳,命以輿迎入,使言需用兩輿,人頗訝之。
及至,則挾一衣冠少年,光艷照人,若薄雲籠月,坐客卻步,不敢詢姓氏,移燭視之,乃倩扶也,四座嘩然。
”故梅村《夜送倩扶女郎》雲:“遠翠入山眉,輕寒袖半垂。
花生神女廟,月落影娥池。
深竹微香度,晴沙細履移。
回看山下路,紅燭爲誰遲。
”鴻軒亦有《贈倩扶·意難忘》詞,序雲:“時維九月,節屆登高,思逸事於龍山,遇佳人於鶴浦。
柔情難定,别恨易牽;兔管頻濡,鴻箋數寄。
堪笑粘泥之絮,獨憐逐水之萍。
品其高韻,人更淡於黃花;感此微詞,意無傷於緑葉。
爰希屬和,庶俟知音。
”詞不備録。
(《青浦詩傳》卷一八) 六二 沈白,字濤思,號賁園,又號天庸子。
求之子。
白以布衣耽高尚,因其父所居梅華原而廣之,有蕭閑堂、海榮徑、水木清華之室、畫溪、鸞嘯臺、藻影軒、桐陰紺雪樓、藕花步、本義庵、待鶴坡、君子亭、坐花岩、侶鶴池、同野堂、凝香榭、二仲廬、春雲渡諸勝。
工書真行草,皆入妙。
亦善山水,縱橫疏快有别趣。
尤自喜其詩,常謂“秀水、查浦奉石湖、劍南爲宗,而置開元、大曆於不道,將與‘唐後無詩’之語,同爲識者訕笑。
”蓋其宗指如此。
有《樗亭稿》行世。
高查客有《送沈處士白歸梅華原兼簡王秀才》題雲:“地勝孤山後,誰栽十裡梅。
今年花已落,宿昔夢曾來。
翠羽成群語,清門隔舍開。
深憑四月雨,一棹借書回。
”秀才,蓋元翰先生曾孫也。
(《青浦詩傳》卷一九) 六三 王世奇,字奇文,號岸三,邑諸生。
十試不遇以終。
有《蒲江草堂詩集》。
岸三與董閬石、張寄亭友善,相唱和。
句如:“分袂客秋同社燕,剪燈今夕聽賓鴻”;“花粘小市斜通徑,柳暗平橋半拂檐”;“古樹吟風村塢小,野花印月竹窗低”;“春風裘馬青年夢,幽壑漁樵白髮心。
”頗清雅可誦。
至唐聲傳謂“鮮新秀麗,大似高、楊”,殆未必爾也。
(《青浦詩傳》卷一九) 六四 張翼,字豫章,以字行。
若羲之子。
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進士第三人及第,歷官至國子監司業。
有《南帆集》、《寄亭稿》。
周亮工雲:“寄亭諸詩,上軼漢、魏,下兼開元,非胸有千古不能。
”宋琬雲:“豫章詩,海涵地負,興會包舉。
” 先生自號九峰散人,與弟嘉樹、玉樹,並以文詞名,有三張之目。
少好遠遊,登泰山,溯越江,遍訪西湖名迹。
過梅嶺,入粵東,登山臨水,一發於詩。
授編修,後充會試同考官。
尋昇左春坊左中充,提督貴州學政。
先生祖祚,由禦史遷廣東僉事。
同韓襄毅平定兩粵,在軍中者六年。
大藤峽之捷,功最多,且活數萬人。
論者謂宜得世職,以不屈於監軍權閹,遂被絀,僅敕書奬勵給銀牌、銀碗等物,量移中州按察使以去。
今存者惟英山片石而已。
祚在粵,夢神人來告曰:“汝有陰德,當以鼎甲昌爾後。
”故先生《粵東》詩雲:“先朝蠻獠此憑陵,開府成功在大藤。
我祖舊爲真禦史,行師不讓大中丞。
賜書雖在恩猶薄,載石歸來世所稱。
堪嘆後人零落盡,當時吉夢竟無憑。
”蓋未第時所作也。
(《青浦詩傳》卷一九) 六五 陸祖修,字孝武,號敬峰,又號愚山。
從龍之子。
少穎敏,工詩,能書,善屬文,下筆往往千言。
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改山東道監察禦史。
以言事罷官,歸佘山卒。
敬峰善縱談,酒酣輒大笑,故其詩有“應許清狂似步兵”之句。
初任諫職,蠭厲敢言,亦頗詆斥佛老。
及歸佘山,築老是庵居之,皈心乾竺,自稱老是頭陀。
高查客《坐雨留宿》詩雲:“稱疾抛都下,怡神托水邊。
幾曾迷覺路,不復夢鈞天。
影暗階前樹,聲飛枕外泉。
本來殊出處,茲夕一翛然。
” 吾鎮圓津禪院東直三分蕩,西帶漕溪,建自元時,其後益勝。
陸笏田遂分爲十二景,有殿角鳴魚、溪濱落雁、帆收遠浦、綱集澄潭、澱峰西靄、秧渚北浮、木末清波、柳陰畫舫、傍市長虹、慈雲傑閣、村煙繞翠、竹木連雲諸勝。
禪院之内,有伽那定處、湧月青蓮、花地勝絮、虎溪及研雲齋、漕溪草堂、墨花禪、清華閣,息躬室其一也。
趙凡夫、王煙客、範長倩、吳梅村、諸乾一、瞿欽我、徐虹亭、徐健庵、葉文敏公,皆有題額。
陸敬峰、王西亭、周東岡、徐艮暘、陶穎儒、曹峨雪、沈賁園、陳書厓,皆有詩文題贈。
自語石、貞朗、蕉士、雲村、旭齡、振華及今慧照,凡六傳,鹹工山水,擅篆刻。
法書妙迹,莊嚴藏弆,歷二百餘年,無所缺佚。
名人詞客,從容翻閲者爲之流連忻慕。
視吾鄉富貴家所有園林書畫,轉瞬而如電光石火,化爲煙雲者,其子孫賢不肖,奚啻倍徙。
(《青浦詩傳》卷二○) 六六 唐士恂,字子恪,縣學生。
有《嵩少集》。
子恪高祖錦明,弘治九年(一四九六)進士,仕至江西提學副使。
清門華胄,賦才頗儻。
少慕唐寅,因以自號。
屢依學使者幕,遊青陽及越州最久。
師徐健庵尚書,以潘稼堂、陳其年諸君爲友,而與葉忠節公尤相得。
袁心友常以文質之,子恪雲:“文字以逆而奇,先輩所謂扼要争奇處也。
惜君文平順過多。
”心友深然其言,然卒不遇也。
晚益貧,故其詩清蒼感慨居多。
今存《嵩少集》百餘紙,蓋殁後執友雜抄之,其佳者或不盡於此。
子恪少與陸敬峰及其弟彬並先伯祖瀫溪先生,爲東郭四子會。
又葉忠節公殁,其家假館受吊,子恪移書諫阻,援據經義,指陳切直,不得徒以清狂目之。
(《青浦詩傳》卷二○) 六七 王原(一六四六—一七二九),字仲深,一字令詒,號學庵,晚號西亭,啓聖裡人。
父九徵,明歲貢生,以學行,爲陳黃門子龍賞識,由是知名。
原,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成進士,未及用。
從徐乾學修《一統志》於包山。
尋選廣東茂名縣,設義學,禁巫覡,鋤強梁,雪冤滯,頒婚喪之式,除派糧之弊,移署信化。
旋以解犯脫逃解任。
未幾,弋獲復官,補貴州銅仁縣,建講堂以訓子弟,教治葛以爲布,焙茶榨油以爲用,設保正、保副,訓練鄉勇以禦苗患。
設苗寨長貳,以約束群苗。
銅仁亦治行取試,授工科給事中。
時平陽府知府馬思贊請以天下錢糧加一火耗作爲正供。
聖祖問州縣之爲科道者,原奏言其不可。
上是之,議遂草。
尋劾文選司郎中陳汝弼姦貪狀,得實,而原亦因王自修疏論王煐、王式丹事牽連降級歸。
年至八十四卒,詳見予撰縣志中。
生平著作繁富,詩文有《學庵類稿》并存。
先生毀齒,即辯四聲,能五七言句。
及長,斥陳、李詩爲俳優,與查初白兄弟專效宋人。
會試出徐尚書健庵門下,受業於王尚書阮亭。
中年又從陸清獻、湯文正講道學,一時賢士大夫争相推許之。
阮亭爲《題竹溪聽雨梅花村宴坐兩圖》雲。
“茅屋臨清溪,坐聽蕭蕭竹。
時聞山雨來,聲亂西岩瀑。
香傳千樹梅,風迴一天雪。
此中宴坐人,都已離言説。
”又題其淞南柳磯圖雲:“西風圓泖薦新涼,黃柳稀疏雁帶霜。
開卷相看似相識,釣魚船上謝三郎。
楊柳依依水四圍,垂竿不爲鱖魚肥。
蜒船萬裡扶南水,回首淞南舊釣磯。
”又送其之官銅仁雲:“乍返扶胥棹,還乘楚水槎。
人如訪勾漏,地自足丹砂。
蠻俗猶輸布,征書定及瓜。
誰歌沅有芷,離思滿天涯。
”湯西厓右曾送之銅仁雲:“之官鳥道外,叢木子規啼。
人物餘三戶,雲山入五溪。
秋風沅水上,明月夜郎西。
旅雁稀消息,全家好共攜。
”又《送歸松江》雲:“去國名何減,還山意有餘。
未成三畝隱,且傍九峰居。
鄉物傳鱸鱠,門生議蟹胥。
他時小兒子,看讀五車書。
”初白《次韻答移寓保安街》詩雲:“笑撿空囊付畫叉,不妨家具少於車。
篋中諫紙得新草,墻角疏香報晚花。
置酒可能邀北郭,賣書端合問東家。
十年瘴嶺煙江路,容易星迴博望槎”;“轆轤綆轉石闌邊,僦屋曾棲蒲褐禪。
古井再經愁雨塌,舊交重聚得天憐。
明燈照壁何憂蠍,緑樹當門定有蟬。
稍待泥乾走相覓,看君新竈起茶煙。
”又《下直偶過令詒寓齋》:“緑樹陰中著兩臞,夕陽移影過東隅。
唱酬互入新詩卷,還往猶餘舊酒徒。
有子祝君苗在手,未歸約我杖同扶。
眼前事事關遲暮,不夢橫溪即泖湖。
”而朱竹垞檢討亦同過白雲寺分韻,又同作《苦熱聯句》。
宋牧仲犖、吳元朗暻、魏禹平坤、趙蒙泉俞,酬倡尤夥。
其爲名流傾賞如此。
所撰有《短檠》、《北鄉》、《閩海》、《寒竽》、《過嶺》、《惠陽》、《岫雲》、《銅江》,《鸞臺》、《滄江》、《都蔗》、《南窗》諸集,總名《學庵類稿》,共九十二卷。
然殁後,身名翳如,無有知其詩者。
沈歸愚尚書撰《國朝詩别裁集》,多至九百餘家,先生不獲與焉。
仰屋著書,誰傳此者,古人所由悼嘆也。
(《青浦詩傳》卷二一) 六八 孫鋐,字思九,號雪窗。
由華亭縣附生入貢,衍聖公孔某題授典籍,不赴。
思九,一字恩遠,豪於貲,修孔宅,輯志書以志之。
又好與當代詞人來往,故漁洋尚書《謝送茶筍詩》雲:“鬥茶竹塢麥秋寒,燒筍僧樓穀雨闌。
寄謝江南老桑苧,也分風味到麄官。
”又《竹詫集》雲:“李紫篔送沖真觀主蔡霞外畫卷,藏於其家,思九方排書畫譜。
”蓋亦工於賞鑒者也。
又出徐健庵尚書、汪堯峰編修之門。
故健庵稱其賦才清英,神藻苕發;堯峰稱其風流韶令,爲時賢所引重。
同黃奕藻撰《皇清詩選》,雅鄭雜陳,頗嫌蕪穢。
計採邑人詩自包爾庚、陸慶臻、諸嗣郢、張淵懿、沈道映、董黃、陸祖修、張集、王原、程化龍、瞿然恭、吳昌祺、陶爾穟、倪暹、陳麐、潘肇振、陸緯、袁載錫、任潢、張德純、範逸、姚熙、王心、曹紳、唐琯、董枅、任鏞、陸箕永、陸榮程之外,又有雷維馨德聞、莊自重固庵、方大謨彜鼎、方大禮蔚宗、方大興載鴻、諸原仁愷生、聶是彜虎一、趙有本汶來、高以照王綬、王之傅介公、高士望渭飛、錢珩寶南、黃仍憲扶上、範日階雅生、潘金支浣濤、胡闇中美、黃鎧鴻達、錢珂以朝、汪文輝藻六、蔡鷺序書鵷、張瓚廷須、孫起龍抒九、楊忠立孝移、蔡翔紫立三、曹重暻孝需、潘恪如孩士、孫陸簡錫藩、諸紹禹士詢、黃張美含章、王蔭槐植三、陳旭照曉蒼、陸平靜持、朱衮秩公、李法亦古、陸希垂孝曾、趙士弢函文、茅藩元白、夏澄來來王、朱天瑛漢融、潘懿愷容、蔡文炳惠涵、陸張翊玉罍、徐日贊襄茂、張世源來遠、曹思邈魯亢、包鋗湞水、李衍彜中,凡四十七人。
又其宗人孫鏞虞在、孫錞和九、孫錕武九、孫錩鹹九、孫鍈叙九、孫鈞馭九、孫銘殿九、孫鉽鼎九、孫錦治九、孫鋌芳九、孫鍵芭九,又十一人。
其詩雖皆無可録,然吾鄉先進其名在沒滅間,後來者不可不知。
《詩選》本有二集,西亭給諫序之,成而未刻,無從考其存佚矣。
(《青浦詩傳》卷二一) 六九 黃朱芾,字奕藻。
由縣學生入貢考,授光祿寺典簿,官至廣西鎮安府知府。
著《崧村詩稿》、《素心集》、《浮舟倡和集》。
餘懷雲:“崧村詩,溫厚和平,不誇不溢,艷而不靡,豪而不粗,原本風雅,表揚祖德,非争花鬥草,妃青媲白之比。
” 奕藻幼時,祖、父相繼殁,曾祖廷瑞撫之,至於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