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其爲梧州府通判時,南山賊數千人,沿途劫掠,官兵會剿半載不克。

    奕藻與梧州協副將深入其穴,復以好言撫之,群盜聽命,地方乃安。

    爲鎮安府知府。

    泗州府土司争村莊,歷年不決。

    檄奕藻往勘,有以銀三千兩餽者,卻之。

    其政績如此。

    先是,孫思九甄選《皇清詩選》,佽助搜採,奕藻之力爲多。

     七○ 潘肇振,字文起,一字毅遠。

    邑諸生。

    有《遺安堂稿》。

     文起内行敦篤,取與狷介。

    年五十以家事付二子,每日垂簾靜坐,丹鉛校勘。

    自言十年宗老杜,近復愛韓詩,故古體頗有似韓者,然大緻出入於石湖、誠齋,而近人喜汪鈍翁詩。

    楊陸榮稱其“詩文舒徐容與而有則,間爲小詩,多言外之趣”。

    蓋定論也。

    屢躓場屋,以諸生終。

    胸中不能舍,然嗜酒長吟,一吐其抑塞磊落。

    遇俗人,尤掉頭不與接,鹹以狂目之。

    存稿乃其女夫孫俊徵所鎸。

    俊徵自言不能詩,故去取頗失當雲。

    (《青浦詩傳》卷二二) 七一 葉洮,字秦川,又字金城。

     金城父有年,以工山水有名。

    明季董思白諸公皆推之。

    晚應肅藩之招,攜家西土。

    金城生於其時,故名。

    少傳家學,筆墨精雅。

    康熙中,供奉内庭。

    詔作暢春苑圖,稱旨,即命其監造。

    旋以病乞歸,賜金乘傳,時人榮之。

    後復召,得疾,卒於途。

    此蓋假歸時所作,其倦遊之意可見矣。

    時孫思九爲西涇之會,賞菊者凡二十二人,當以金城詩爲壓卷。

    (《青浦詩傳》卷二二) 七二 陶爾穟,字穎儒,始家珠街鎮,後遷浙江嘉善縣之楓涇。

    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成進士,官至陝州葭州知州,以疾乞歸。

    有《遵渚集》。

     先生以進士選浙江上虞知縣,繼擢陝西葭州知州,皆以廉察,百姓目爲神君。

    乞歸後,聖祖南巡至吳,聞其名,召見,試以文辭,稱旨,令扈從回京,入直内苑。

    以親喪未葬,乞假歸。

    數年而卒。

    在京師時,詩名動一時。

    如殷□□[24]、顧圖河、蔡書昇、湯右曾、史申義、查昇諸公,互相倡和,而高文恪公士奇尤愛其才,招緻賓館。

    及文恪被謗,先生方在太學,舍其業從之南歸,故文恪尤重焉。

    序其詩以爲融液百家,博而不腐,纖而不佻,非深於王仲初、張文昌不能也。

    先生父名龍徵,以諸生與太倉許旭、長洲蔡炳霞、同郡盧元昌、張淵懿唱和。

    有《問菊軒集》十二卷,求之未獲,故記於此。

    (《青浦詩傳》卷二三) 七三 陸祖彬,字孝質。

    廣東惠潮道振芬之子。

    居辰山。

     孝質性情惇篤,見從子族孫孤苦及婦女無依者,輒收養之;葬其疏屬十一喪。

    水災貸金糴米,藉以舉火數百家。

    卒年七十有七。

    故僧元璟雲:“孝質詩,清標雅韻,溫厚自然,非涵養有素者不能。

    四十年前,同沈客子、徐啓遠信宿樂郊草堂。

    是時聯吟刻燭,意氣如雲,中間世故驚心,葆光行善,有陳太邱、馬少遊之風規焉。

    ”(《青浦詩傳》卷二三) 七四 陸祖琳,字希庵。

    祖彬之弟。

     希庵同時有陸秀才希陲,字孝曾,居薛山。

    壯負隽才,客遊秦、豫。

    其之燕,董閬石送以詩雲:“裋褐蕭條賦遠遊,朔風吹面雁驚秋。

    十年作客誰青眼,四海論交欲白頭。

    豈是文章憎特達,那堪人世薄窮愁。

    河梁日暮驪歌發,惆悵斑騅未可留。

    ”後孝曾殁於燕,喪不能歸,有中丞蔡某者夜夢一人,長身面黔,謁階下,自道姓名,具言懷才不偶,客死蕭寺狀。

    於是中丞厚賻,始得還葬。

    今覓其詩詞不可得,附見於此。

    (《青浦詩傳》卷二三) 七五 陳昂,字書厓。

    候補同知。

     書厓居珠街鎮,好賓客,所藏書卷,皆以圖印記之。

    今後裔雖不可考,觀其詩稱“昔我先君子,數椽閑讀書,澱湖繞其前”雲雲,其世爲吾邑人無疑。

    然朱昆田題其納涼圖雲:“杜甫南鄰也姓朱,柴門夜月每招呼。

    新來歸作詩人伴,消暑墻頭過酒壺。

    ”是書厓亦曾居梅會裡,故楊氏謙注《曝書亭集》詩謂之嘉興人也。

    又見《澱山倡和卷子》,著色青緑,陳銓所畫,銓題雲:“康熙庚辰(一七〇〇)夏四月十有一日,朱竹垞太史來自檇李,欣然有澱山之遊,維時針秧初吐,柳浪方舒,湖光一綫,半在有無間。

    既而舍舟策杖,登龍淵之槁,尋回經之石,鰲塔無蹤,白蓮不現,不勝若存若亡之感,宜太史弔古而流連也。

    同遊者陳子書厓、畢子雨稼、李子公載、朱子凱仲。

    閲一月,而餘爲之補圖雲。

    ”前有澱山倡和四字,爲戴碧川錡書。

    竹垞兩詩,皆用八分。

    乃辛巳(一七〇一)二月所補書者。

    今圖存予甥順天府同知蔣檢亭雲師處。

    (《青浦詩傳》卷二三) 七六 畢大生,字雨稼,一字豫瞻。

    邑貢生。

     先生少有才名,詩宗範、陸,書法李北海,又擅填詞,所作《帆影》、《簾影》諸闋長箋行世,尤爲名士所稱。

    遊京師久之無所遇,還客山東,以病終。

    有《秋蘭介雅堂詩》,宜興蔣京祁刻入《輦下和鳴集》。

    蓋吉光片羽耳,至其詞求之益不可得矣。

    先生無子,一女適葛氏。

    葛之女歸於王,故得其詩如此。

    雨稼與竹垞太史交好,《曝書亭集》有《畢上舍大生止酒經年冬夜枉過勸之復飲賦三十韻》詩雲:“畢生本酒徒,繫船鮦陽卓。

    長筵慣分曹,專與大戶較。

    傾壺滿觥船,鬥力出卷握。

    選格抛牙骰,射覆探雀。

    勇哉氣如虎,可奪力士矟。

    初愁鼓鼟鼟,俄至鷄喔喔。

    一朝忽不飲,客勸輒驚逴。

    人或強之坐,竦身等山嶽。

    甘令涴衫袖,不復顧謡詠。

    自從斷酒來,月改十晦朔。

    問之何以然,其志在困學。

    僧寮止容膝,居若蠍負殻。

    一盂黃齏酸,一燈青豆爆。

    當其夜分倦,欲睡乃翻覺。

    漆鬢添初星,丹顔損舊渥。

    入秋試不利,泣抱楚和璞。

    群飲徒揶揄,背面肆評駮。

    獨醒亦何苦,羌不如醉濁。

    北地釀法多,滄易通薊涿。

    茲非禁酒國,況弛官務榷。

    胡然守枯槁,血脈久淫濯。

    生來恒鬱鬱,我見尤懪懪。

    是夕風最寒,冰簪掛斜桷。

    西市買山麋,東市買海鰒。

    此時浮一盞,亦足忘蹇剝。

    生也聞我言,相視忽而曝。

    有如魚含鈎,又如鶴受鋜。

    紅文螺曲房,黃支犀斛角。

    沛然決江河,豈能塞一墣。

    詰朝客來尋,仍向甕邊捉。

    ”又有《畢子飲二十杯而腹痛復欲止酒再以詩示之》。

    又朱昆田《笛漁小稿》有和五言長古二首,今以文多不録。

    竹垞又爲《題扇》雲:“今年十月尚暄和,雨後流泉響玉河。

    竹扇未應收畫篋,絮衣猶可著香羅。

    籬根細菊冬逾媚,砌下吟蟲夜轉多。

    那得滄洲載新酒,亭前捉卧甕人過。

    ”又高查客《商榷集》有《朱家角尋陸孝廉慶臻畢上舍大生不遇》詩雲:“暗水交流處,曉霞争渡時。

    地當湖一角,村在縣西枝。

    畢卓記曾卧,陸雲應有詩。

    何爲俱不見,倚棹此銜思。

    ”又有《立夏日同畢上舍大生過文上人木蘭山房觀宋搨蘭亭帖》詩雲:“春事雲已盡,惠風猶至今。

    因懷文老坐,相趣畢生臨。

    放誕娛初地,清和在暮林。

    欣然爲一曲,異迹集山陰。

    ”查初白《敬業堂集》有《送畢雨稼》詩雲:“古藤花底逢朱十,爲我長吟畢四詩。

    滿眼酒徒星散盡,送君還憶識君時。

    ”又魏禹平《水村集》有《贈畢雨稼納姬》詩雲:“曲房掃罷壁新泥,爲貯姬小旅館西。

    恰喜流盃初屆節,小桃花底翠尊攜”;“生來家近弄珠樓,也染紅埃歷幾秋。

    今日得依才子住,春風先上玉搔頭”;“鈿盒移來對筆牀,定吟好句與催妝。

    祗愁卧甕人先醉,還學清齋周太常”;“帳揭流蘇睡乍醒,鏡奩開處照娉婷。

    似描屋角西山影,曉作新螺兩點青”;“鶯聲隔幔落吟邊,試茗無勞手自煎。

    更羨擘窠書大字,案傍翠餅有人研”;“吹遍餳簫緑乍勻,楊枝可稱小腰身。

    明年準盼添丁信,一慰蒓鄉雪鬢人。

    ”又查客《羅裙詞草》有《八月十三日逢雨稼夜話應天》長詞雲:“荷亭晝永,竹屋晚涼,搜奇按曲常共。

    津鼓飛聲,卻怪勞舟便催動。

    槎頭鱠,攜半籠。

    佐婪尾三,昇交送風。

    潭外别淚揮,如檐際懸潼。

    信息兩年疏,忽解驂駢,相看乍疑夢。

    忘了小窗蠻,蠟圓花夜來擁。

    鋪葵席,肩對竦語,不盡離愁千種。

    應須趁、漸滿蟾輝,先倒芳甕。

    ”其爲時流傾倒如此。

    先生弟大啓,能畫竹。

    章藻功《思綺堂集》有《雨稼同客吳興攜令弟畫竹遺卷索題序》雲:“聞過苕溪,飽看畫壁。

    管夫人之墨妙,剩有此君;畢吏部之酒豪,勿忘令弟。

    謂是西頭,近在點染何難;及其東首,彌留收藏有幾。

    嗟乎!花萼無輝,槐榆莫合。

    蘭非侍女,草不宜男。

    而沒世文章,名垂萬古;曩時筆墨,影落千尋。

    高遷亭上之枯椽,幾曾識得;乾明寺中之遺翰,好自留將。

    鎮玉帶以如珍,護紗籠而可寶。

    因之裝潢,乞以標題。

    嗟乎!似茲慧業,定許生天。

    若爾獨行,應憐同父。

    不過偶然作繪,何須更問主人。

    倘其製以爲篪,得復偕吹仲氏。

    十月五日,祈留王宰之真;三竿兩竿,聊寫子山之賦雲爾。

    ”(《青浦詩傳》卷二四) 七七 錢柏齡,字介維,號鹿窗。

    華亭縣(今上海松江)監生,居沈巷。

     宋牧仲在江西招緻幕下,復同至京師。

    時與遨遊倡和,有絶句雲:“莫漫江頭問楫師,天涯會合且題詩。

    北蘭修竹東湖月,恰好新涼欲到時”;“扁舟羨爾全無繫,倦鳥嗟餘尚未還。

    不少雙江風味在,兩翁相對聳吟肩。

    ”其款洽如此。

    (《青浦詩傳》卷二四) 七八 屠文漪,字漣水,號蒓州。

    旭長子。

    婁縣(今上海松江)學生。

    有《漫吟草》、《詩餘草》。

     楊陸榮雲:“漣水、周士兩先生,别具手眼,詩取清真,無矜張之習,無脂粉之飾,惟煉乃潔,自然圓轉。

    乃周士既有胠篋之累,而漣水故後,二子繼亡,以緻全稿散佚,難獲全璧也。

    ” 蒓洲偕弟周士,食貧攻苦,互相倡和。

    守令至,皆敬而矜式之。

    詩傚石湖、誠齋,駸駸入室。

    而詞則玉田、碧山之亞。

    漣水又工算術,著《九章録要》一書,人稱其簡括。

    子嘗見之,今則版已失矣。

    (《青浦詩傳》卷二五) 七九 屠宸楨,字周士。

    文漪弟。

    縣學生。

    有《醉經草堂詩稿》。

     怡園吳禦安名普,以監生入貲爲行人,嘗賫詔山東,家豪於財,時以絲竹陶寫,故周若水移居其側,有“南鄰絃闆北鄰簫”之句。

    若水一字鱸客,洞庭山人。

    自白鶴江遷於珠街,與屠漣水鄰,並嘗和其移居詩。

    又題其《漁畫詩集》雲:“鱸客周君,族著金庭,聲蜚藝苑,汝南雅度。

    最説伯仁,江左殊才,群推公瑾。

    左圖右史,生平與鉛槧爲緣;夜月晨風,居處以琴樽自適。

    閑來染翰,恒多體物之篇;獨往悲歌,不少寓情之作。

    偏饒逸思,雅擅多能。

    妙解六書,辨古文於汲冢;尤工八法,捫殘碣於陂池。

    鎸來蜾匾虬形,抉程邈李斯之奧;寫取嵐光林影,訝南宮北苑之神。

    在昔難兼,於今具美。

    驅車燕市,情聯趙、李之交;搖筆梁園,氣壓鄒、枚之座。

    然而秋風吹帽,每懷陟屺之吟;春日看花,常切望雲月之感。

    夢繞家山之麓,詎憶蒓羹;身辭幕府之筵,將承菽水。

    爰乃束裝南下,匹馬逾梁;載菊東歸,扁舟泛潁。

    撫故園之松菊,三徑將荒;檢舊架之圖書,一經可教。

    入室有萊衣之樂,攤書無□□之煩[25]。

    從看司馬文章,經遊歷而氣彌浩盪;即此輞川篇什,坐林泉而詩轉清新。

    僕本畸人,君真快士,恭承緒論,幸接比鄰。

    共月通煙,趣下風而請益;連楣接棟,借映壁之餘光。

    敬繹清言,如味芳饈於郇鼎;獲觀麗製,儼聞天樂於洞庭。

    ”若水名不傳,其詩集今無有知者。

     漁濱名某,珠街鎮人,隱居教授,喜學宋詩,多至數冊,往往斥吳梅村諸公。

    年八十而卒。

    沒後遇盜胠篋,盡失其詩。

    嘗詠《秋柳》雲:“繚繞棲烏啼夜月,凄涼寒笛咽江船。

    ”輒爲人誦之,蓋其得意句也。

    孫琳,字吉山,邑諸生,頗能畫山水。

    (《青浦詩傳》卷二五) 八○ 唐瑗,字師蘧。

    歲貢生,官宿松訓導。

     康熙辛未(一六九一)仲夏,唐侶宋璟、師蘧瑗舉素心吟社,放舟小鏡湖。

    時疏雨初晴,天光如沐,神、佘兩峰,映帶左右。

    各賦五言古詩一章,用柳州《雨後曉行》詩字分韻,同社者爲袁心友載錫、陳曉蒼旭照、顧聖遴吳穎、顧暉九耀、黃奕藻、朱芾柏斯民、古邵天章昆、高王受以照、王東序毓任、顧麗蒼炳、潘文起肇振、方蔚宗大禮、孫思九鋐、雷德聞維馨、黃漢表宗琬、陸祖麓紫湄、唐來虞琯及師蘧、侶宋,共十九人。

    侶宋跋雲:“煙江水闊,猶橫競渡之舟;柳陌風涼,未灑濯枝之雨。

    言尋勝侶,爰續舊遊。

    載葡萄之酒,舫自名蘭;聽啰嗊之歌,湖原號鏡。

    碧螺流液分曹,而雅興彌增;紫雀調冰拂素,而彩豪競利。

    韻限柳儀曹之廿字,體宗陶彭澤之五言。

    斯時也,觴欲飛而詠就,少山陰十客之多;鉢尚響而吟成,免金谷百杯之罰。

    賓誠綉虎,主愧續貂。

    備志名章,冀傳韻事雲爾。

    ”(《青浦詩傳》卷二五) 八一 唐璟,字侶宋。

    縣學生。

     怡庵自叙雲:“餘髫年受經,是時詩非唐不傳,學詩者非唐不宗。

    邇年來,始有《宋詩鈔》之刻。

    閲歲而武林乃有陸放翁、範石湖集,相繼行世。

    披誦之餘,殆忘寢食,偶然則傚,不自知其形穢也。

    ”蓋雲間詩派,自李舒章、宋尚木諸君後,若王令詒、潘文起輩,皆刻意學宋人,而於古人經經緯史,博觀約取。

    及大家文集,所謂天涵地負、日光玉潔者,未嘗略知少分,故怡庵知宗範、陸,而不知範、陸之所以爲詩者,鄙俚淺俗,求其根底所在,枵然無有。

    迄今學者,皆坐此病,又安得謂學宋詩者歟?(《青浦詩傳》卷二五) 八二 呂樾,字開籓。

    康熙己卯(一六九九)順天舉人,官陝西盩厔知縣。

    有《環溪集》。

     環溪生平教授生徒,足迹半天下。

    年六十餘,始爲知縣,有善政。

    旋以老乞歸,安貧樂道,家居三十餘年。

    卒年九十一。

    喜吟詠。

    晚年删存一千九百餘首,分十五卷。

    其詩信手抒寫,率爾成章,天真爛漫,不事追琢,大抵性情深而學問淺,近體多而古詩少,至於打油怡荊之作,雜出其間。

    後有袁中郎、王遂東必能爲之元宴也。

    今芟其輕俗,得詩如左,庶可列於壇坫爾。

     天浥失其名,工畫,性惇潔,時以高士目之。

    吳梅村愛其人。

    至京師,主葉子吉家。

    還寓山東,三登泰山。

    歸吳,諸乾一居以陳仲醇白石山房古香庭院。

    王隽作《陸高士入山圖》,同人賦詩贈之。

    周幼文亦有詩雲:“徵君遺館竹梧寒,高士幽棲賦考槃。

    萬壑松聲風雨至,九山秋色畫圖看。

    呼童迤邐扶鳩杖,對客婆娑免鶡冠。

    茗葉菊英堪作供,駐顔還有紫霞餐”;“神鼉仙館俯憑欄,翠巘紅泉下碧湍。

    隔水雲霞秋更麗,狎人麋鹿晝常看。

    清新詞句題黃絹,瀟灑丹青染素紈。

    寄語長安舊遊道,溪山八曲穩綸竿。

    ” 佟園,在海澱南。

    本公隆科多所居,園内有石刻“瑞園”字,係董文敏公其昌書。

    雍正末年,賜軍機房,諸臣寓此。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移軍機寓廬於天會樓北,更以園賜簡親王。

    是詩(《秋日過佟園》)當在慶復居此園時。

    慶復,隆科多孫也。

    (《青浦詩傳》卷二六) 八三 張德純(一六六四—一七三二),本姓郟,字能一,號天農。

    康熙三十九年(一七〇〇)進士,初以内閣中書舍人用,尋改授浙江常山縣知縣。

    著有《淞南詩鈔》。

     天農係宋郟亶之後。

    少以詩才爲同裡諸公所器,入青溪吟社,故《潮音閣雅集送黃奕藻之武林》、《和王東序移居浴佛日集芳潤軒》倡和之作,往往推爲巨擘。

    晚年罷官,殫心經義,《周禮》、《儀禮》,鹹有注釋。

    又有《詩經解頤》、《孔門易緒》,而於《離騷節解》,用力尤深。

    子之琯,字堅孟,以歲貢教習,任貴州印江縣知縣。

    孫鳳孫,字少儀,由貢生官至刑部郎中,亦以詩鳴。

    今遷長洲已久,故置不録。

    (《青浦詩傳》卷二六) 八四 周士彬,字介文,自號愛蓮居士。

    由縣改入府學生員。

    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鄉試副榜貢生。

    有《山舟學詩草》二卷。

     吳元桂雲:“介文世居幹山,生平清風亮節,樂善好施,垂八十年。

    康熙丙子(一六九六)登賢書,無意進取,孜孜以發明經傳爲己任,披編吟誦,至老弗衰。

    幹山周氏,本濂溪之裔,自朱南渡,家於此,垂二百四十年。

    有堂曰山舟,題額出趙松雪筆,其所從來遠矣。

    ” 先生濂溪元公之裔,究心宋儒語録,期於實踐。

    時施維翰撫山東,緻幕下。

    適奉裁東省提督標兵兵變,方五月五日,猝無以應,先生請發銀數千撫之。

    且奏請給裁兵半餉,俟簡汰老弱,即拔驍勇者充之。

    維翰如其言,衆心始定,其智略又如此。

    世家幹山,所居堂曰山舟。

    先生藏書甚富,至十六世守之勿失。

    又辟其西爲寶善堂,對山臨流,半日讀書,半日靜坐。

    年七十八而殁。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詔求天下遺書,先生子忠炘,以秘本數十種進。

    上嘉之,賜禦纂《佩文韻府》一部,又書禦製詩賜之,詩有□□□□□□□句[26]。

    其孫厚堉,因作來雨樓敬藏賜書。

    松江人士望而忻慕焉。

    厚堉從學於予,故得其詳。

    (《青浦詩傳》卷二六) 八五 張梁,字奕山,婁縣(今屬上海松江)人。

    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進士,當選行人司行人。

    會裁缺別補,遂歸松江。

    絶意仕進。

    移居珠街鎮。

    有《淡吟樓詩詞鈔》。

     先生蔔居吾裡,有保閑堂、淡吟樓、學圃居、叢桂讀書堂、鶴徑風漪草堂、花陰館、藕香亭、一松齋、書巢諸勝。

    又兄□□農部[27],别業在杭州西溪,是梅竹最深處。

    春初,輒攜小艇探梅,至雜花俱謝,緑陰如幄乃歸。

    過中秋,復往看秋山紅葉,歲以爲常。

    工琴,遇好山水及花月佳時,一彈再鼓,望之者以擬柴桑之處士,松陵之散人。

    時姪得天司寇方貴,或勸之出山,清要可立緻,笑不答也。

    晚歲專修淨土,至八十三而終。

    其詩宗法王、孟、韋、柳,間俲山谷、誠齋,以見新異雲。

    (《青浦詩傳》卷二七) 八六 陸榮秬,字錫三,號香林。

    華亭縣監生。

    有《香林詩文集》。

     香林以薦預修《駢字類編》。

    又經海昌陳公世倌疏薦博學宏詞,不赴。

    其詩極清麗,和程中丞《梅花》十首,如:“雲塢無聲喧翡翠,月溪有影浸玻璃”;“數瓣漸開春色面,一枝常抱歲寒心”;“忍笑似憐經歲别,褪寒如免積年逋”;“十霜參破千場夢,一笑能生四海春”;“青巘忽開群玉圃,碧霄飄墮蕊珠仙”;“數點疏星明小院,一聲橫玉斷高樓”;“此去年華誰獨擅,小來風月早能勝”;“雲深竊恐成龍去,風軟還宜伴鶴來”;“半林艷發瓊苗暖,萬樹光搖珠鬥寒。

    ”能開生面,不爲青邱諸賢所束。

    (《青浦詩傳》卷二七) 八七 杜昌丁,字望之。

    明兵部員外郎麟徵之孫。

    雍正四年(一七二六),順天鄉試副榜貢生,官福建浦城縣知縣。

     望之父登春,山西廣昌知縣。

    縣有舊例,丁糧五年一查,應除者不除,緣以爲利,登春盡除之。

    尋遷浙江處州府同知以卒。

    登春年五十九始得子。

    大學士陳廷敬聞之寓書曰:“爲廣昌除千丁,乃爲杜氏增一丁邪,命名昌丁可也。

    ”遂以名之昌丁。

    少有文譽,客雲貴總督蔣陳錫幕,待徵西藏。

    陳錫誤餉,奉嚴旨令督運赴藏贖罪,賓朋盡散,昌丁獨與陳錫行,往返經年,人稱其氣誼。

    著有《藏行紀程》:“以康熙庚子(一七二〇)十二月十六日從陳錫自碧鷄關西行,辛醜(一七二一)正月初一日由大理府北行,過中甸,經瀾滄竹索橋、雲橋,西雪山即蔥嶺,上百餘裡,萬山皆在足下。

    自木魯烏蘇而南,綿亘數千裡,至緬甸,插入南海,高莫可比,乃天地之脊。

    元人黑水辨謂脊。

    東瀾滄,西怒江,皆匯諸小水南流至緬甸出海。

    蓋《禹貢》:‘雍州,黑水之上流也。

    ’其地苦寒,番人居黑帳房,多喇嘛,善盜,土人稱爲夾壩。

    其道路皆緣江萬丈,石高徑窄,策馬而行,艱險萬狀。

    七月初八日,送至落龍宗,已入藏地,始别陳錫而回。

    抵瀾滄,橋斷,土人繫竹索於兩岸,互相高下,刳兩木合之爲溜,行人以皮條縛腰間,一溜而過,即古所謂懸渡也。

    從此渡江,至十月初一日迴雲南省治。

    ”所著雖未精核,頗多可喜可愕者,摘録其詩,以備域外之觀雲。

    (《青浦詩傳》卷二七) 八八 王鍾秀,字俊昇。

    性之子。

    縣學生。

    有《坐花軒詩草》。

     《松江府方志》:“翡翠碧雲樓在杜村,宋祁國公九世孫元芳建,以其高出林杪故名。

    樓中貯書萬卷,下有蒼厓、碧灣、竹深、荷淨、晴好、雨奇諸軒齋,凡九十二所。

    ”明杜隰《雙清集·翡翠碧雲樓詩》:“春風回首處,猶有舊書樓。

    寥落遺編在,依稀舊日遊。

    當年天尺五,時事水東流。

    莫漫誇繩武,登臨感去留。

    ”至《志》又載村有高冢,雲是祁公墓,故詩亦有“三尺土封”之語。

    然考歐陽修《墓志》:“祁公葬於宋城。

    ”松江之墓,蓋因後人而附會耳。

    (《青浦詩傳》卷二七) 八九 邵成楨,字樹百,號植庭。

    梅芬曾孫。

    少有神童之譽。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官廣東開建縣知縣。

    縣連廣西,猺獞出掠,成楨督捕嚴密,害遂止。

    有盜案三十餘人,前令已結。

    成楨閲案,知多冤抑,親自確訪,無辜者釋之,人呼爲邵青天。

    逾年調繁徐,聞民貧多逋欠,下車後,首務力田,荒廢者墾辟之,國課遂清。

    所屬陳村,有張姓者,家巨富,通鄰婦梁氏,緻死其夫。

    成楨將按律定擬,張屬紳士,以厚餽來,成楨叱去之。

    府亦屢駁,成楨執不從,竟置大辟,闔邑稱快焉。

    又修文宣王廟,建義學,文風日起。

    二年,以病乞歸。

    所著有《四書備覽》、《三禮摘要》、《歷朝詩選》及《檬軒詩文鈔》、《銷夏草》、《居易堂詩》諸集。

     先生學問淹博,賦才清麗,用以爲詩,多多益善。

    出入唐之中晚及劍南、石湖。

    吾郡稱詩者,一時未能或之先也。

    七言近體尤工,如:“仕路無媒羞北寺,知交有淚灑西州”;“上方清畫啼休狖,下界飛泉挾洞龍”;“嵌空古竇藤蘿合,界道清陰檜柏香”;“怕聽黃鷄催白日,笑看蒼狗化浮雲”;“爐火尚溫添酒盞,瓶花無力墮琴床”;“長貧詎得青山買,多病還將白髮憎”;“老耽蠹簡應無謂,寒戀重裘尚未厭”;“海湧日輪迴北陸,天旋鬥柄掛東城。

    ”例以摘句圖,皆不勝採擷也。

    (《青浦詩傳》卷二八) 九○ 邵式誥,字鏡臣,一字晴岩。

    歲貢生。

    有《東圃詩鈔》。

     先生爲吾友珏庭之祖。

    少遊徐元文、高士奇之門,與吳暻、陸祖修諸君相倡和。

    亭林蕭中素工詩,隱於梓匠,先生爲刻其遺集。

    生平頗喜聚書,陶爾穟作長歌贈之。

    及卒,屠文漪祭以文,略雲:“傾液群言,漱芳六藝。

    旁搜魏冢之藏,遠涉酉山之秘。

    然脂冥校,緗帙雲連;拂案晨披,牙籤櫛比。

    杜當陽癖惟《左氏》,遜此博聞;劉僕射聖止《漢書》,慚斯強記。

    ”觀此可知其人與學矣。

    (《青浦詩傳》卷二八) 九一 蔡瓏,字文舟,崑山縣(今屬江蘇)人。

    蘇州府學廪生以歲貢,官安徽含山縣訓導。

     先生居縣之茜墩,墩東距嘉定安亭四十裡,蓋歸有光、顧炎武所居,故先生之學,私淑於兩公爲多。

    爲人誠信質慤,寡嗜慾,教人以盡倫篤行,讀書好古爲亟。

    嗣遷珠街鎮,從遊者益衆。

    及選廣文,尤以師道爲己任,諸生聞其言,往往感激愧厲,至有泣下改悔者。

    居五年,以老緻仕歸。

    臨終爲文以戒其子曰:“餘碌碌無能,硜硜自守。

    慨百年之虛度,鮮一善之可稱。

    壯歲饑驅,言辭拙於冥報;殘年吏隱,筋力衰於當官。

    上有忝於光前,下無謀以裕後。

    移家近市,遂棄先人之敝廬;抗顔爲師,未究昔賢之閫奧。

    老於場屋,其又奚尤;辱在泥塗,分固宜爾。

    而徒然久生於世,是爲幸民;竟膺中壽之期,尤慚仁者。

    茲以大分有限,與世長辭。

    雖天壽之殊形,要於不貳;既死生之一緻,夫復何悲。

    似露將晞,如蜩斯化。

    啓手啓足,髮膚差幸無傷;附身附棺,誠信何嫌於薄。

    虛文無益,末俗不經,俱應捐除,毋嫌駭聽。

    倘旁觀未喻,以爲子道有虧,可取遺命示之。

    更有囑者,平生苦志屬文,愜心絶少。

    至於酬和,間有詩章,尤屬支離,見嗤大雅,流傳奚望,藏拙宜先,倘有存留,悉宜焚棄。

    ”,故詩文多散佚者。

    孫之垣,裒爲一卷。

    (《青浦詩傳》卷二九) 九二 楊陸榮,字采南,號潭西。

    縣學生。

    著有《五代史志疑》、《經學臆參》諸書。

    年八十八而殁。

     潭西爲西亭給諫之壻。

    詩亦如之,往往訶天駡鬼,與世抹殺。

    又性好著撰,而於經史之源流,蒼雅之訓故,未之津逮也。

    其詩排奡,中往往蛟螭雜螻蚓,姑存數首,以見崖略。

    (《青浦詩傳》卷二九) 九三 胡鳴玉,字廷佩,號吟鷗。

    歲貢生。

     吟鷗博洽能詩,雍正乙卯(一七三五),詔舉博學宏詞。

    巡撫高其倬、學政張廷璐薦之,召試,以痁疾發罷歸。

    長洲沈尚書德潛與同薦,嘗集唐人句贈之雲:“漢南詩老猶存社,魯國諸生半在門。

    ”年八十三殁。

    著《訂訛雜録》,考其出處,辨其疑似,殊有益於學者。

    (《青浦詩傳》卷二九) 九四 廖景文,字覲揚,婁縣(今上海松江)人,移居縣城。

    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舉人,選安徽合肥縣知縣。

    有《吟香集》。

     覲揚少喜風華,長而折節,如省心與善,諸録刊刻奉行。

    及登賢,書宰劇縣,簿書之暇,頗傚河陽顧曲彈絃,作《小青雜曲》,令伶人王佳卿輩演之。

    不數年而緻仕。

    又蔔築小檀園於清溪橋畔,間則出遊閩、粵,嘯傲溪山,吟情倍勝。

    己亥(一七七九)春,餘乞歸假家,覲揚招爲神佘禊祓之遊,酒盞詩箋,名流翕集。

    雖屢罄其囊橐,弗顧也。

    所撰詩話,名《清綺集》,亦足當童蒙香草。

    (《青浦詩傳》卷三○) 九五 陸範鐮,字綉岩。

    縣學生。

     綉岩少與餘同學,詩以蘇、黃、範、陸爲宗。

    山遊,嘗有句雲:“月明人影亂松竹,夜靜鶴鳴空雲山。

    ”同人皆嘆其清絶。

    迄今三十餘年,從其子索遺詩,凡數十篇,無可意者,姑録一章於此。

    綉岩晚年畫山水,亦頗雅淡。

    (《青浦詩傳》卷三○) 九六 徐薌坡,字薝林,號澤農,居近小蒸之菱蕩灣。

    縣學生。

    能文,尤工詩詞。

    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春,南巡,召試入二等,命在武英殿纂書。

    是年拔貢。

    既廷試,輦下重其名。

    大學士梁公國治尤愛之。

    屢試北闈不遇。

    時周震榮任永清知縣,招入幕,又屬主清暉、瑞林兩書院。

    居三年,復至京師,病瘵卒。

     乾隆戊戌(一七七八)冬,薝林寓延壽寺街之雲間會館。

    病亟,餘往視之,殘雪滿地,寒飆襲人,葛幃木榻,燈火青熒,顧餘而嘆曰:“似此已是鬼境,復有何言!”因口占兩絶雲:“勞身擾擾役醯鷄,勘破蒙莊物理齊。

    客路殘生等蟬蛻,更無兒女繞床啼”;“得詩隨改又隨删,踏壁冥搜日夜間[28]。

    最是生平有餘恨,未留著述在名山。

    ”聲情酸楚,真不減鮑家之唱、上峽之謡。

    餘故采掇獨多,以釋其恨。

    至才情之富有,屬對之名通,詞華之清贍,當與穎儒、植庭齊驅並駕,非餘子能望肩背也。

    (《青浦詩傳》卷三○) 九七 張位,字時昇。

    縣學生。

    早卒。

    有《蓮溪剩稿》。

     陸伯焜雲:“蓮溪卒於臨清舟次,年僅四十有四。

    生平義命自安,於人無所臧否,恬淡之緻,溢於容表。

    爲詩不事鈎棘,期於抒寫性情而止。

    ” 《蓮溪剩稿》,爲其弟拱所輯。

    内有《澱山六十韻》,未免叢雜,亦頗排奡,中雲:“屬者裡閈賢,海内今鴻碩。

    一椽借僧榻,曾此研朝夕。

    清裁寫文史,奧義窮經籍。

    愛日三冬暉,培風六月翮。

    一朝奮天池,光采曜泉石。

    ”蓋餘於乙亥(一七五五)、丙子(一七五六)間,僦居普光王寺僧舍讀徐氏《通志堂經解》,凡兩年而畢,故詩叙之如此。

    (《青浦詩傳》卷三○) 九八 顧姒,字啓姬,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鄂曾之室。

    父之綉,爲青浦縣丞,因移家焉。

    有《未窮集》一卷。

     幼輿能篆刻,好遠遊。

    嘗偕啓姬入京師,卒無所遇,窮困而歸,集言未窮,蓋善自排遣也。

    啓姬在武林,與林亞清以寧、徐淑則德音、王鳳嫻爲蕉園十子。

    德音序其詩雲:“雉媒春草,五茸之獵苑猶存;鱸鱠秋風,三泖之煙波在望。

    考東南之勝覽,此屬名區;有梁孟之高風,於焉結想。

    我友啓姬,德並左嬪,才同劉妹。

    山高舞鳳,即爲玉女之峰;湖湧金牛,便是瑤姬之館。

    既而尊君出宰,言莅花封;愛女偕行,還依官閣。

    遂挽司隸之行車,因擬天隨之泛宅。

    華亭谷口,葺成水竹之居;聽雪軒邊,辟就蕙蘭之徑。

    寫九峰之螺黛,盡爲妝閣眉圖;剪一幅之吳淞,染作高齋粉幛。

    聞鷄起舞,恒軫風詩;賭茗紬書,都傳韻事。

    於是苔箋共嬖,鏤管分拈,不無覽物之篇,大有緣情之什。

    冬缸炙研,香分玳瑁之斑;曉露拈毫,墨點燕支之暈。

    語其著作,略可等身;誦厥篇章,洵堪傳世。

    餘以梓裡之鄉人,兼附文壇之聲氣。

    神明若接,夢馳帶水盈盈;音馹可通,剖得錦鱗六六。

    辱承諈諉,勉効揄揚。

    ”亞清《寄啓姬燕都》雲:“獨步蕉園淚滿袪,蒹葭白露悵離居。

    北風寒早宜添絮,南雁秋來好寄書。

    舊日錦囊增幾許,近時熊夢復何如?殷勤爲評雙飛翼,故國萱花茂似初。

    ”又《寄啓姬雲間》雲:“泖上浮家小結廬,水軒竹檻稱幽居。

    問人新借簪花帖,教婢閑抄相鶴書。

    螘子避潮緣硯席,蟹奴沿月上階除。

    清閨事事堪題詠,刻玉鏤冰恐不如。

    ”又作《畫眉序曲送啓姬入都》,情文婉篤,不減關馬。

    王漁洋山人題其詩後雲:“五字堅城擬受降,數峰黛色落錢江。

    連枝有木由來合,並命爲禽本自雙。

    南國才人青鏤管,西川節度碧油幢。

    總輸寫韻軒中好,花影晨寒玉女窗。

    ”宋牧仲《西陂類稿》雲:“錢塘顧啓姬,曩在京師,有‘花憐昨夜雨,茶憶故山泉’句,一時稱之。

    ”茲幼輿遠道見訪,口占以贈:“花憐昨夜雨,茶憶故山泉。

    似此驚人句,難爲贈婦篇。

    畫眉君暫輟,下榻我相延。

    賦就滕王閣,靈風促轉船。

    ”予撰《青浦縣志》,遍索其詩不得,忽張西曹鳳孫自開州寄其家集來,言姒詩極爲顧恭人英所賞,曾許爲刊佈,久之未果,藏在篋衍。

    今以見示,因盡得而抄之。

    文章有神,於此益信。

    (《青浦詩傳》卷三一) 九九 張藻,字于湘,青浦人。

    張德純女孫,歸太倉畢禮。

    以子沅貴,贈一品夫人。

    有《培遠堂詩鈔》。

     夫人詩,諸體皆工,媲諸挹翠閣有過之無不及者。

    中丞撫陝西迎養官署,封鮓之戒,時形篇什,時人以方鮑妻韋母焉。

    (《青浦詩傳》卷三一) 一○○ 世鑒,字白峰,邑人,出家徑山。

    有《耕餘集》。

     白峰本名家子,托迹名山,又工繪事。

    家牖庵先生璐稱其以詩寫畫,以畫譜詩,淺深疏密,無往不曲折相赴。

    然就諸體較之,五律最工,乃所謂梵音清雅,令人願樂欲聞。

    (《青浦詩傳》卷三一) 一○一 智操,字寒松。

    青龍隆福寺僧。

     國初方外,與寒松同時能詩者,惟金澤頤浩寺僧能印,佘山崇貞道院道士曹昉。

    印字空江。

    王西亭贈詩雲:“印公今才子,遁世脫白服。

    百篇詠梅詩,泠泠叩清玉。

    愛君落花吟,一句爲三復。

    詩情老更健,天賦疑所獨。

    難得古人内,何暇論流俗”雲雲。

    昉字耕雲,亦爲諸名士所稱。

    惜皆未得其詩,附記於此。

    (《青浦詩傳》卷三一) 一○二 實源,初名三友,居白鶴江,投來青庵出家,自號梅花船子。

    放參之暇,遊戲翰墨,愛寫墨梅。

    先是,張文敏照構□□庵於橫雲山[29],請以住院。

    適鑿井有甘泉之應,更名曰一泉。

    後居蘇州小花山。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翠華南幸,實源進呈梅花長卷,上嘉之。

    晚年北遊至京師。

    尋住保定府蓮花寺,久之入滅。

     一泉寫梅,多排奡縱橫之氣,持較前賢,神韻或不逮也。

    然題句頗有佳者,如:“半塢寒雲依水石,一鈎新月掛簾櫳。

    ”又:“著人自有奇香處,對客常含不語情。

    ”又:“兩岸嚴風吹玉樹,一灣春水浸雲根。

    ”又:“薄批明月歸詩肆,笑約春風伴酒觥。

    ”又:“九畹蕙蘭爲上客,六橋風月是知音”;“漠漠遠者來澗谷,微微春色染林塘。

    ”世有陳希顔輩,必亟爲集録也。

    錢塘金壽門農嘗送其歸青浦雲:“夢醒槐根日未晡,願聞妙法闡醍醐。

    石人閉口寧相妒,蓮子空心自不污。

    成佛莫居靈運後,彌天得似道安無。

    袒肩持盋師歸去,如蓋涼雲薛澱湖”。

    (《青浦詩傳》卷三一) 一○三 劉敏,字昆培,號伴霞,邑人。

    爲道士於城西萬壽道院,年七十一終。

     伴霞業宗符籙,從周邠裔爲師,嗣西河薩真人宏宣法派。

    院在城西,地洿下,伴霞悉取其旁窪地,築爲堤岸,雨水至,不爲災,是以歲收恒稔。

    所作野屋靚深,清池周匝。

    重建摩利支天傑閣,所謂才情故能有多許也。

    工琴能畫。

    邵珏庭玘、張巨來夢鰲,鹹與唱和。

    (《青浦詩傳》卷三一) 一○四 吳淞詞格,自玉霄、復儒後,其學不傳。

    文士偶一爲之,率以《尊前》、《花間》爲則,故中調、小令間有可觀,而長調俱入柳耆卿、劉龍洲之派,即湘真未能免此。

    國初,浙西六家未出,無有舉石帚、玉田之旨而發明之者。

    且沈去矜之《詞韻》、萬紅友之《詞律》,均未行世,是以音調亦多不合。

    今姑略採數家,以志大概。

    (《青浦詩傳》卷三四) *** [1]“陶”下二字原空缺。

     [2]“王”下二字原空缺。

     [3]“馬”下二字原空缺。

     [4]“三百”,原作“二百”,據《晉書·陸機傳》改。

     [5]“襲”字原無,據《宋史·章楶傳》補。

     [6]“吳”下原空缺二字。

     [7]“陳”下二字原空缺。

     [8]“紅塵”,原作“,塵紅”,據《夢窗詞》改。

     [9]“駕”,原作“驚”,據《夢窗詞》改。

     [10]“戊申”,錢謙益《列朝詩集》作“戊午”。

     [11]“復”上五字原空缺。

     [12]“八”,疑“十”之誤。

     [13]“建極殿”,原作“建極”,據《明史·徐階傳》改。

     [14]“十年”,原作“元年”,據《明史·徐階傳》改。

     [15]“揚子”,原作“楊子”,誤,今正。

     [16]“明”下一字原空缺。

     [17]“介介”,原作“介”,據《明史·陸樹聲傳》改。

     [18]“趙文”下“趙文”二字疑衍。

     [19]“常應俊”,原作“常自俊”,據陳子龍《自撰年譜》改。

     [20]“難”,疑作“灘”。

     [21]“七月正月”,疑“七年正月”之誤。

     [22]“王”下二字原空缺。

     [23]“蕭”下二字原空缺。

     [24]“殷”下二字原空缺。

     [25]“無”下二字原空缺。

     [26]“有”下七字原空缺。

     [27]“兄”下二宇原空缺。

     [28]“間”,原作“關”,據《湖海詩傳》改。

     [29]“構”下二字原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