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外郎,督臨清磚廠,士民遮道泣送。
同年生貌類思兼,使經平度,民競走謁見,非是,各嘆息去。
河將決,思兼募民築堤,身立赤日中,堤成三日而秋漲大發,民免於災。
進郎中,出爲湖廣僉事。
岷府宗室五人,封爵皆將軍,殺人掠資財,監司避不入武岡者二十年。
思兼廉,得姦狀,縛其黨,悉繫之獄。
五人藏利刃入,思兼與揖而捫其臂曰:“吾爲將軍百口計,將軍乃爲此曹死耶?”皆沮退。
乃列其罪奏聞,悉錮之高墻,還田宅子女於民。
遭内艱去官,不復出。
居久之,起廣西提學副使,未聞命而卒。
《雲間志略》:“萊峰成進士時,有姻家在中秘用事,欲爲館選地,使人緻意。
先生以爲不可。
故事選二十八人,先生名在二十九,遂不得與選。
授平度州,事無大小,吏抱牘上,一食頃,立決。
所得月俸以贍士之貧而賢者,署中廚舍往往不能具朝夕餐。
庚戌入覲,分宜用事,計吏多餽遺,先生僅持銀一鈈,副以詩一首爲贄,分宜報以詩而歸銀鈈,知其廉也。
視清源窯廠,廠多羨例,奸民窟其中,而時以饋餉,嘗官一日,有獻者曰:“舊例。
”先生曰:“汝知饋者爲例,亦知我不受饋者之例耶?”杖而遣之,自後無敢以私進者。
庚申丁艱,服除竟不出。
優遊林泉,時摻小艇遊吳、越佳山水間,不令人知也。
卒年四十有四。
朝野惜之。
諸生私謚爲貞靖先生。
嘗營别業,小小池亭,無多竹木,亦復蓊然,皆手植也。
著有《周叔夜集》、《紫霞軒集》及《學道紀言》、《西齋日録》。
震川《馮會東墓志》:“會東居崑山之安亭,好吟詩,往來吳松江上。
一日過上海陸文裕公,時五月,有朱橘垂顆。
公曰:‘聞馮雪竹久矣,請賦詩。
’會東口占,語逼唐人,公大稱賞之。
會東性瀟灑,好山水。
有士人挾以遊吳越諸山及匡廬、武夷,至輒有詩以傳。
久之,病目不出。
公子思裕,以江上别業贈之。
會東父子力耕其間,是詩(《贈馮鍾山》)所謂“東山别墅”,即指陸氏宅也。
會東以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十二月卒。
别字雪竹,又字鍾山者,蓋取吾鄉鍾、賈二山爲名爾。
子遷、邃,見下卷。
(《青浦詩傳》卷九) 三八 王圻,字元翰,居諸翟。
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進士,除清江知縣,調萬安,擢禦史,忤時相,出爲福建按察司僉事,謫邛州判官。
兩知進賢曹縣,遷開州知州,歷官陝西布政使參議,乞養歸。
以著書爲事,年逾耄耋,猶篝燈帳中,丙夜不輟,所撰《續文獻通考》諸書行世。
初,圻以奏議爲趙貞吉所推。
張居正與貞吉交惡,諷圻攻之,不應。
高拱爲圻座主,時方修隙徐階,又以圻私其鄉人不助己,不能無恚,遂摭拾之,故至遷謫雲。
朱彜尊雲:“洪洲拜分陝之命,即請告終養。
既歸松江之濱,種梅萬樹,目曰梅花源。
仰屋樑著書,門溷皆安席硯,所撰《續文獻通考》、《謚法通考》、《兩浙鹽志》、《海防志》、《三吳水利考》、《稗史匯編》,雖舛漏尚多,體例未當,要亦留心有用之學者。
” 國子監題名碑載先生上海人,蓋其時青浦未建也。
先生居諸翟,爲上海、嘉定、青浦三縣接壤處,宅第當屬上海境,故本貫如此。
所居梅花源,《練音集》謂在嘉定境内。
其後沈賁、沈白相繼居此。
《練音》皆謂嘉定人,恐未必然也。
《青浦縣志》既載圻傳,黃唐堂中允撰《江南通志》亦以爲青浦人。
唐堂鄉先生長於考訂,所載必不妄。
且其五世孫昌屺與諸乾一同修縣志,其宜爲邑人信矣。
(《青浦詩傳》卷一○) 三九 張之象(一四九六—一五七七),字元超,一字月鹿,號王屋。
祖萱,湖廣布政使參議。
父鳴謙,順天通判。
之象以監生在京師,徐階屬撰青詞不應,已而入貲,就選浙江按察使知事(《明詩綜》作經歷)。
時同邑秦嘉,攝爲僉事,待之頗峻。
又數以筆劄役之,投劾歸。
蔔築辰山,搜山中景物,成三十二詠,人謂盡山水之勝。
著詩十一種,又輯《太史史例》、《史記發微》、《唐詩類苑》、《注鹽鐵論》、《唐雅》、《回文類聚》數種,皆梓以行。
其《叩頭蟲賦》,譏諂嫉邪,尤有關於世教。
年八十一卒。
子雲門,字洞庭,隆慶四年(一五七〇)舉人。
孫齊顔,字岱淵,萬曆七年(一五七九)舉人。
曾孫藎臣,字子念,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舉人,官福建長樂知縣,擢南京工部主事。
《上海縣志》:“元超屢試不第,乃發憤治古,務囊括百氏,成一家言。
詩爾雅沖淡,興寄寥遠。
文出入東西京,不作晚近語。
海内學士大夫,號稱宿碩,無能傲之,以所不知。
晚從祿仕,得越憲幕職,性偃蹇不能脂韋,遂投劾歸。
閉門卻掃,室常磬懸,群籍紛披幾案,分目研討,客至不能布席。
上海令顔洪範聘修邑志,品叙詳雅。
蔔築秀林山,往來夷猶,遂忘歲月。
所著有《剪綵》、《翔鴻》、《聽鶯》、《避暑》、《題橋》、《倚闌》、《擊轅》、《佩劍》、《仙隱》、《林棲》諸稿。
”據《月抄》雲:“王屋爲人體貌傴僂,如不勝衣,而剛腸勁氣,與人交,不以盛衰爲軒輊。
單門後進,少有拔俗之韻,必多方延譽。
其敗名傷檢者,即顯赫亦擯斥之。
性不偶俗,獨喜閉戶著書,床頭擁千卷,終身不識會計。
晚蔔築細林山麓,地多怪石清泉,煙樓水榭,茂林叢竹,及諸仙釋名迹,一一題詠,遂爲山林生色。
”《閲耕餘録》雲:“王屋初入都謁選時,世廟方事元修,諸臣競以青詞媒進,徐文貞素知其才,諷使爲之,中書可得也。
王屋曰:‘爲我謝相公,張生豈肯作青詞者耶?’文貞聞之不懌。
及選知事按察使僉事,秦某數以筆劄役之。
王屋曰:‘士即一命,當以職事自效,何能爲捉刀人。
’遂投劾歸。
” 之象翰墨繁芿,頗以詞章自喜。
其歸也,又作四賢祠於辰山,以祀二陸、張翰、顧野王,可謂好事矣。
濟南邢子願侗巡按入吳,命駕訪之。
時之象方疾,茶爐藥碗,狼藉幾牖間,侗直前執手,恨求見之晚,問其所欲,曰:“老人無他嗜,惟嗜邱壑。
”出示所著賣書買山詩,侗讀而賞之,回令知縣贈買山錢焉。
嘗渡泖中流,風作,舟人失色,之象神緻自若,吟曰:“暗想生平何處懺,三晨宴起一科頭。
”(《青浦詩傳》卷一○) 四○ 馮遷,字子喬,號樵谷。
弟兄六人,適、邃、逵、述、遜,後惟遷、邃存。
隱居,教授自給。
禦史耿某督學江南知之,檄邑令,表其廬曰逸民。
雜不往謝,其恥幹謁如此。
著有《長鋏齋集》、《雲水道人集》、《南遊稿》。
《明詩綜》:“子喬有《長鋏齋集》,其詞似淺,而煉格頻遒,淘之汰之,沙礫自去。
” 董宜陽《答馮山人子喬》雲:“三年驚别汝,魂夢尚依依。
旅客家何在?涼風燕已歸。
愁添新鶴髮,寬減舊荷衣。
書報相逢近,秋來願莫違。
”及殁,四明沈明臣作詩傷之曰:“漢代馮野王,苗裔子喬氏。
博洽繼高風,詩文亦宏肆。
春園載酒過,門人問奇字。
酒德劉伯伶,五鬥與妻誓。
一死家遂零,寒茅淹江澨。
”然子喬生平,守元耽寂,懶於遊歷,故米邦憲送其弟子潛之洞庭雲:“何事乃兄常裹足,檢書唯與白雲親。
”(《青浦詩傳》卷一○) 四一 陸萬言,字君策。
從大子。
中萬曆四年(一五七六)順天鄉試。
《閲耕餘録》:“陸君策丙戌會試前,夢作表,旁有一人謂曰:‘我羅一峰也。
君表文甚佳,第中間當更益數語。
’覺而心喜,以羅公乃前,丙戌狀頭也。
及入闈作表,將脫稿,適唐元徵過讀其卷,謂文脈有不接處,作數語益之。
既去,君策乃憶夢中事,惘然自失,而唐公果以是科狀元及第。
” 君策好吟詠,所至郵亭傳壁,輒有斜行,故姚伯憲士豸旅店見君策題壁雲:“百尺高樓今已空,萬花名苑卻成叢。
何期爛漫題詩句,猶在萍交野店中。
”又陸伯生應陽《鄭州旅次用壁間陸君策韻》:“朔風吹落九河陰,處處寒衣急暮砧。
一望薊門黃葉滿,始知秋向客中深。
”所居廬山下,有水一泓,清澈如泉。
君策即其地爲畸墅。
呂公原克孝雲:“山在隔溪,松竹虧蔽,實助林園之勝。
土宜樹,每見移植無不活者。
地既閑暢,主人復善經營,竹閣雲房,高下當意,予過山下,輒爲弭楫。
”有詩雲:“畸墅新開徑,平原舊有村。
飛流裝雁齒,疊石護龍孫。
樹杪雲巢閣,花源月宿垣。
頻來浹幽意,堪與白鷗論。
鑿室延西嶺,流渠引北流。
樹深晴作雨,鳥悅去還留。
晞髮穿雲磴,披雲過竹樓。
萍開清鏡曉,波底漾輕鷗。
”唐元徵文獻亦有《題畸墅》詩雲:“群峰環四壁,晴色曉來青。
曲水縈爲帶,嘉林面作屏。
幽默啼野竹,醉客倚孤亭。
選石攤書卷,惟應頌酒經。
勝韻君能擅,兼之選地偏。
月生憑夜閣,晴眺極秋煙。
竹茂經冬悅,泉香帶雨鮮。
到來機事盡,堪與狎歐眠。
”蓋風標雅令如此,惜詩什之多失傳也。
(《青浦傳詩》卷一一) 四二 何三畏,字士抑。
饒州通判瓛四世孫。
居鳳凰山。
自少穎拔。
萬曆十年(一五八二)中順天鄉試,授紹興府推官,執法不少貸,署嵊、諸暨兩縣事,多異政。
會以表邢節婦事,拒貴人請置訟者於律中,蜚語改調,遂乞歸。
後節婦殁,有司建祠祀之,公論始著。
三畏歸,誓墓不出。
著有《芝園居廬集》、《鳳山拜石堂稿》。
呂克孝雲:“鳳凰山有何士抑拜石堂,堂面石壁,高可百尺,廣四倍之,桐五株踞其下,大皆合圍。
右麓翼以孤閣,逶迤左折,松檜四周。
山半一桂樹,古色婆娑,花時尤可愛,殆數十年物也。
循麓東下,即其先葬域。
士抑别有廬居讀書處。
”《松風餘韻》雲:“先生居喪時,不廢筆墨,慘怛悲痛,血淚相和。
董宗伯雲:‘士抑廬居,詩似哀螿勞雁,使人聞而泣下。
’信然。
富於著述,所撰《雲間志略》一書,廣見博聞,可備一郡之文獻,不朽之業,非泛常涉筆者比也。
《登臨》、《遊宴》諸篇,高情逸志,恍於行間字裏遇之。
” 先生父乾卿,名之龍,太學生,有醇德,殁葬鳳凰山。
朱宗伯賡爲志。
孫世聲孟芳有詩挽之雲:“東南歲曜世争奇,忽訝精光墮海湄。
名嶽已營棲鳳處,大荒無奈泣麟時。
共傾竹葉俄三載,尚憶桃花上兩頤。
夜半松梢饒紫氣,尚書已勒墓門碑。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三 章憲文,字公覲,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祖翰,字文苑,工古文,善八分,讀書屢空,與顧清交善。
徐獻忠輩皆出其門下。
憲文少貧,偕妻董氏,事親以孝聞。
萬曆十四年(一五八六)成進士,官工部郎,督潞王行殿於通州。
權璫欲幹沒,憲文堅不許。
又督造漕艘於淮,凡闆木之沈沙土者皆出之,省採木銀五六萬計。
丁憂,服除,入都以前事,左遷潞澤(《方志》未載何官,俟考)。
視事六日,忽心動急告歸。
母已見背,遂絶意仕宦。
營白石山房於東佘,翛然高寄,邑令郡守皆嚴重之。
年六十一卒。
著《陶白齋稿》、《陶白齋雜記》、《淮南稿》、《白石山房閏稿》行世。
《樵史》雲:“章虞部未遇時,貧甚。
出就館穀,而仗細君董侍養兩尊人,瓶粟則屢空也。
日夕治紝易米,具堂上膳,乃分食諸兒女,餘鐺底焦飯取自食之。
舅性嗜飲,苦乏杖頭,每日向晡呼新婦:‘晚且罷酒。
’董必應曰:‘酒已溫矣。
’實未嘗沽也。
密遣老嫗貰之鄰家,而次第以手紝償其直,絶不令舅氏知也。
虞部嘗曰:‘家貧思賢婦。
’信哉!” 白石山房自東佘分嶺而下,此其盡處。
公覲辟荒翳而主之,小有結構,僅一兩楹,餘悉蒔松竹。
呂公原克孝詩雲:“水部歸來占一邱,孤亭盡日白雲留。
栽松便欲看千尺,種竹仍教滿上頭。
曾訪黃冠扶雨到,偶憐紅葉賦詩酬。
他年終托青山老,圖樣先從此地求。
”公覲殁,山房爲陳徵君所得,其名甚著,世不復知水部先居此矣。
今亭館盡毀,獨白石粼粼,尚無恙爾。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四 洪都,字九淵,號紫厓,青浦籍,居於歙縣(今屬安徽)。
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進士,選福建歸化縣知縣,擢南京工部主事,昇郎中,出爲台州府知府。
紫厓官歸化,題於署雲:“民風僻壤原鄒魯,吏治青山但嘯歌。
”其意趣如此。
餘嘗見所撰《青浦學田碑記》,頗有法度可觀。
學田一百五十畝,蓋通政司丞徐肇惠所助,萬曆戊申年(1608)事也。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五 呂克孝,字公原,居七寶鎮。
父錦,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舉人,選金華府通判,以循良稱,緻政歸。
著有《中臺集》。
公原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鄉試第一,授如臯縣教諭,遷國子監助教,量移工部司務。
時鄒元標、馮從吾、高攀龍於宣武門内建首善書院爲講學所,克孝與周宗建董其役,乾魚脫粟比墁工匠石,無加味也。
院成,葉向高撰記,董其昌書之,克孝等皆署名。
擢營繕司郎中。
未幾,給事中朱童蒙、禦史倪文煥等上疏詆爲僞學,元標等皆罷。
時克孝已出摧荊關。
魏忠賢等冀有重賂,而克孝清摻如故,奄怒,坐以侵冒罷歸。
及奄敗,克孝始卒。
《揚州府志》:“呂解元訓士,先德行而後文藝。
常曰:‘安定先生爾鄉人也,諸生學此足矣。
’有一生年少大言,呂作詩責之,有‘春雨種芝蘭,秋風化荊棘’之句。
生悔過請罪,卒淳謹。
令李廷材重其才,俾修縣志。
” 公原罷官歸,貧甚。
其詩雲:“客歸三日典春衣。
”又雲:“慣住低頭屋,能炊折腳鐺。
”蓋道其實也。
先是,萬曆丁酉(一五九七),江南鄉試,葉向高偕朱國祚爲考官,國祚得克孝卷將置第一,向高謂:“是卷文雖高,慮不得第。
”國祚雲:“吾亦知此人不第,然學者也。
”榜遂定,已而皆如其言。
克孝《愧翁詩草》四卷,張所望序之,以爲清真恬穆,興寄寥遠,超然塵埃之外。
其一生蓋以名節自砥礪雲。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六 陸應陽,字伯生。
郊子。
少補縣學生,已而被斥,絶意仕進。
作詩宗大曆。
學士黃洪憲及大學士許國申時行皆折節交之。
王世貞好以名籠絡後進,常譽應陽。
應陽不往,時論益以爲高。
應陽雖以爲鳴,然修復孔宅,議擴郡城,所論饒有籌幹。
又好遠遊,故其集有《桃源》、《河上》、《荊門》、《白門》、《武夷》、《五茸》諸遊稿,凡二十三種。
又有《樵史》、《太平山房詩選》行世。
卒年八十有六。
應陽詩中喜用鴻雁,故人呼爲陸鴻雁焉。
屠長卿令青浦,最愛伯生,嘗招與馮開之、吳叔嘉夜集,又作詩贈之。
其被斥而往秣陵,又以詩送之。
至去官,留别詩雲:“如雲相送木蘭風,銀漢蒼蒼燭影紅。
何處銷魂何處笛,月高霜落水煙空”;“翰君湖上領煙霞,馬首荒涼一片沙。
且醉宜城三百石,放舟醉去泊蘆花。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七 範濂(一五四〇—?),初名廷啓,宇叔子,號養庵。
萬州守(按,唐貞觀間析臨機、文昌二縣地置萬安縣。
龍朔二年(六六二)置萬安州。
天寶元年(七四二)改爲萬安郡。
乾元二年(七五九)復爲州。
宋熙寧六年(一〇七三)降爲萬安軍。
明初廢軍改爲萬州,並未昇爲府。
當是知州,稱守誤也)。
廷言之弟。
日誦萬言,爲諸生,名與兄埒。
是時經生多以靡麗相高,乃作《文機十論》矯之。
又著《一家言》,時亦推爲赤幟。
尋上書學使者,請削博士弟子籍,服山人服隱佘山。
長貧善病,而高視闊步,有強直聲。
生平以作者自命,著《空明子》、《據目鈔》兩書行世。
譏切時事,知府聞,逮繫於獄,已而出之。
誡曰:“無再爲此,足以殺身。
”既免,箕踞一寒齋,以詩酒自娛。
年七十餘卒。
《松江府志》:“叔子著《空明子》、《據目鈔》兩書,雲間信史於故事確有可採者。
與其兄萬州守,人以大範、小範目之。
”《據目鈔小傳》:“宜興令丁某爲子弟蔔師走幣至華亭,延叔子,一見遂稱莫逆。
令既歸,姚江猶延叔子,置家塾凡三年,然後歸。
姚江之士,北面受經者鱗集,得其指授,相繼脫穎而去。
叔子猶然青衿也。
上海令顔某、高某並嶽嶽強項,而皆推轂叔子,叔子一往報謁而已,他無所請,二人益重之。
” 叔子性本聱牙,著《四書理解》,則攻徽國;著《據目鈔》,則直書時事。
知縣王懷我雲:“範君作《鈔》,而貪官污吏懼,然亦昧於行,危言孫之旨矣。
”窮老之餘,人益重之。
張於蕘以詢詩雲:“著書未了虞卿癖,返轍誰憐阮籍途。
”宋達甫道通詩雲:“負才久已傾前輩,使酒還堪掩後生。
”呂公原克孝詩雲:“傲世任教醒眼白,倚樓偏愛晚山青。
”誦諸詩,可以想見其人。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八 陳繼儒(一五五八—一六三九),字仲醇,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
幼穎異,能文章,同郡徐階器之。
長爲諸生,與董其昌齊名。
太倉王錫爵招與子衡讀書支硎山。
王世貞亦與友善。
三吳名下士,争欲得爲師友。
繼儒通明高邁,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棄之。
隱居崑山之陽。
時顧憲成講學東林,招之,謝弗往。
親亡,葬神山,遂築室東佘山,杜門著述。
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緻;兼能繪事,又博聞強識,經史諸子、術伎稗官與二氏家言,靡不較覈。
或刺取瑣言僻事,詮次成書,遠近購寫。
征請詩文者無虛日。
片言酬應,莫不當意。
暇則與黃冠老衲窮峰泖之勝,足迹罕入城市。
其昌爲築來仲樓招之。
黃道圍疏稱“老尚高雅,博學多通”,其推重如此。
侍郎沈演及禦史給事中諸朝貴,先後論薦,謂繼儒道高齒茂,宜如聘吳與弼故事。
屢奉謂徵,皆以疾辭。
卒年八十二。
自爲遺令,纖悉畢具。
朱彜尊雲:“仲醇以處士虛聲,傾動朝野。
守令之臧否,由夫片言;詩文之佳惡,冀其一顧。
市骨董者,如赴華良史榷場;品書畫者,必求張懷瓘估價。
肘有兔園之冊,門填鷺羽之車,特無英雄,互相矜飾。
甚至吳綾越布,皆被其名;竈妾餅師,争呼其字。
今遺集具在,未免名不副其實焉。
” 仲醇《晚香》各集,頗有違礙,故從禦製《廣群芳譜》及題畫詩中,録出數首,以備一家。
(《青浦詩傳》卷一二) 四九 孫士美(?—一六三八),字公粲,天啓元年(一六二一)舉人,授舒城教諭。
崇禎八年(一六三五)春,賊犯縣城,知縣以公事出,代守七十餘日,城賴以全。
明年,擢知深州。
十一年冬,大兵至,力守三日。
城破,自剄於角樓。
父訥,字敏甫,亦自縊。
一家死者十三人。
其子登及孫芝秀,擊登聞鼓陳狀,贈太僕寺少卿。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賜謚烈愍。
先是,士美讀書坐花庵中,夜有鬼相謂曰:“此異日忠臣也,不可犯。
”蓋事之前定如此。
先生父子殉難,周公遠以詩吊之雲:“愁雲如織暗難收,宿草寒原酹一邱。
浩氣結成光是宿,文詞修就玉爲樓。
當年駡賊魂何壯,此日承恩恤倍周。
率士專城多刺史,不知能得幾深州。
”然自崇禎丁醜(一六三七)迄今百數十年,未有議祀者。
乾隆甲辰(一七八四),教諭王希伊始白於縣,建屋以祀先生父子及陳忠裕公,顔爲忠義祠。
(《青浦詩傳》卷一二) 五○ 陳子龍(一六〇八—一六四七),字卧子,居廣富林。
生有異才,工舉子業。
詩賦古文,取法漢、魏、六朝。
崇禎十年(一六三七)成進士,選紹興推官。
東陽諸生許都任俠好施,子龍嘗薦諸上官,不用。
東陽令姚孫棐以備亂斂士民資,坐都萬金,遣使收捕,都遂反。
旬日間,連陷東陽、義烏、浦江。
巡按禦史左光先以撫標兵,命子龍爲監軍討之。
子龍曰:“都,舊識也,請往察之。
”乃單騎入都營,責數其罪。
都率二百人降。
以定亂功,擢兵科給事中。
命甫下而京師陷,乃事福王於南京。
其年六月,言防江之策,莫過水師,海舟議不可緩,請專委兵部主事何剛訓練,從之。
太僕少卿馬紹愉奉使陛見,語及陳新甲主款事。
王曰:“如此,新甲當恤。
”子龍與同官數人交章力諫,事獲已。
未幾,列上防守要策,請召還故尚書鄭三俊。
又言:“中使四出,凡有女之家,黃紙貼額,持之而去,閭井騷然,甚非法紀。
”又言:“中興之主,莫不先身士卒,故能光復舊物。
今入國門再旬矣,人情洩沓,無異昇平。
臣不知其所終。
其始皆起於姑息一二武臣,以緻凡百政令,皆因循遵養,甚爲寒心。
”不聽。
明年二月,乞終養去。
子龍與同邑夏允彜皆負重名,允彜死,子龍念祖母年九十,遁爲僧。
尋以受魯王部院職銜,結太湖兵,欲舉事。
事露被獲,乘間投水死。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賜謚忠裕。
《自撰年譜》雲:“天啓五年乙醜(一六二五),逆奄矯旨,逮治周忠介公,吳民憤,擊緹騎至死。
道路洶洶,以爲四方響應,將有漢末討卓之舉。
予亦陰結少年,诇伺利便,久之寂然,嘆恨而己!則縛刍爲人,書奄名射之。
”又雲:“崇禎十年丁醜(一六三七),偕燕又入長安。
榜發,予與彜仲俱得隽。
時烏程秉政構害忠良,賢士大夫之在列者,深謀危行以備之。
予與彜仲以素知名,賢公卿多就議者。
予勸飭行以防姦,積誠以悟主。
識者稱爲雅正,而宵人耽耽,目爲黨魁。
吳中奸民張漢儒訐奏瞿稼軒等以媚政府,而奸民陸文聲以復社事上書,張受先天如。
推官周之夔有宿嫌於二張,入都告密,雲‘二張且反’。
獄急,予頗爲奔走,聞於時貴。
而之夔既上書,因石齊師比之人梟,憾甚。
又疑予輩爲二張地,以黃紙大書石齊師及予、彜仲、吳駿公數人之名,雲:‘二張輩金數萬,數人者爲之囊橐。
’投於東廠。
人皆爲予危之。
”又雲:“十四年辛巳(一六四一),諸暨缺令攝縣事。
暨邑水災五載,盜賊如蝟毛而起。
予聞馳往,見飢民千百爲群,訴曰:‘民旦夕且死,當往劫某氏。
’予反覆曉勸,兩日始達邑中。
遂出令四郊,救飢民,斬亂民,擒亂首數人,立誅之。
徒步雪中,令富室量力各發粟,富室感動。
或有減價十之三者,或有作粥糜以賑者。
又移公帑數千金,遣商人告糴於鄰郡。
民有更生之望,境内帖然。
而紹興郡中大擾,攻剽富室,公府不開。
予還郡,以暨邑例,官米粥廠,遍於窮鄉。
又設病坊,以醫癃羸。
設局收棄兒於道。
約費官帑,及捐助米七萬五千有奇,前後活人十餘萬。
”又雲:“十五年壬午(一六四二),括州山箐險阻,界於衢、婺及閩之建州、江右之信州,恒爲逋逃藪。
流人種藍藝麥於中,聚而爲盜。
四方亡命附之,至數千人。
官兵入剿,阨於地險,時至敗衄。
適中丞董公受命而出,乘傳至浙,屬予監諸軍,令督撫標兵千人,由江道西上。
予由暨陽進發。
烏傷令熊君伯甘往督三衢之兵,遣使閩中、江右會師。
期六月奪其一寨,斬數百級。
賊西走,所棲益峻,不可攻。
予與熊君謀,凡近賊巢五十裡内,民家牛羊粟米皆遠徙。
官兵分據諸要害。
賊乏食益困,其帥汪松等數百人遂降。
”又雲:“十六年癸未(一六四三),舊制,越運米四萬餘石餉南都。
富民憚遠,猾吏代運貿易於江、楚,不以時輸,南庾益困。
是歲大司農高公、大司馬史公告急之檄交至。
予念各郡皆坐視,一旦脫巾而呼,如根本何?乃諭應役者曰:‘運不能免,但在遲速之間。
今米價方賤,我與爾偕往謁大司農,與倉氏面較輸納,吏豈能難?’若等民素見信,争先西行,以臘月抵南都,督新舊水七萬石入倉。
是時京軍缺餉三月矣。
史公曰:‘非子事將不濟。
’遂與高公同論薦焉。
”又雲:“福王監國,予補原官,即具三疏;一勸勤學定志;一上經略荊、襄布置兩淮之策;一陳先朝緻亂之由,在於上下相猜,朋黨互角。
俱蒙溫奬。
貴陽,先君同籍也,遇予亦厚。
因薦懷寧可大用,攻者四起。
予正告貴陽曰:‘懷寧之姦,海内莫不聞。
今國家有累卵之危,束手坐視,而争此一人,異日責有所歸。
’貴陽曰:‘逆案本不可翻,止懷寧一人才,不可廢耳。
’予曰:‘公爲宰輔,苟能正直以求天下之才,何患無人?如懷寧者,何足數哉!’貴陽頗信之。
而山陰之彈事適至,責政府及四鎮甚切。
姦人以山陰久留雲陽,予新從吳中來,必相與定計,故陽以好語解政府,而陰爲驅除,適予上疏論污賊諸臣,復及逆案不可翻狀,政府遂深疑予。
時福邸隸人常應俊[19],以恩澤封伯,予上疏論其非制。
又論張大司農不由會推,用中旨,弊政不可開。
又總憲既至不召見,倍前旨,非是。
復薦孝廉祝淵、太學生塗仲吉可任言官。
二人者,在先朝一救山陰,一救漳浦,得重譴者。
以此忤時宰意,連得嚴旨。
居無何,議復設廠衛。
同官上公疏力争,予所屬草也。
而禮垣袁彭年竟以專疏外謫,予論救,願同罷去。
又是時勛臣妄與啓事,至薦邪臣張孫振等。
予既與同官章正宸等力争,又昌言於朝,群小益側目。
於是請急歸,營窀穸。
”《雲間兵事》雲:“吳兆勝之變,子龍作書與僞帥黃斌卿,約其率舟師爲應。
事敗,兆勝就擒,捕子龍得之。
崑山顧氏載之以舟,乘間赴水死。
門生王勝時沄衣僧服,出入葭葦間,求其屍,得之,葬於廣富林。
” 李雯雲:“卧子與予言詩,大約以爲詩貴沈壯,又須神明。
能沈壯而無神明者,如大將統軍,刁鬥精嚴,及其鼓角既動,戰如風雨而無旌旆悠揚之概。
有神明而不能沈壯者,如王夷甫、衛叔寶諸人,握麈談道,望若神仙,而不可以涉山川、冒險難[20]。
此惟子建、子美能兼之,故獨於二子深有宗尚。
”朱隗雲:“卧子五古,初尚漢、魏,中學三謝,近相見輒諷太白諸篇,其才性故與相近。
七古直兼高、岑、李頎風軌,視《長安》、《帝京》,更進一格。
五律清婉。
七律格清氣老,秀亮淡逸。
絶句雄麗。
由其才大,靡所不有,寬然有餘。
”《漁洋詩話》雲:“大樽七言律遠宗李東川、王右丞,近學大復。
警句如:‘左徒舊宅猶蘭圃,中散荒園尚竹林’;‘九龍移帳春無草,萬馬窺邊夜有霜’;‘九月星河人出塞,一城砧杵客登樓’;‘禹陵風雨思王會,越國山川出霸才’;‘石顯上賓居柳市,竇嬰别業在蘭田’;‘禁苑起山名萬歲,復宮新戲號千秋’;‘四塞山河歸漢闕,二陵風雨送秦師。
’皆不愧古作者。
”龔翔麟雲:“詩當公安、竟陵之後,雅音漸亡,曼聲並作。
大樽力返於正,剪其榛蕪棘荊,廓清之功,詎可藉口七子流派,並譏及焉。
予嘗購得《甔甀洞集》,係先生手自施鉛,自越江渡錢塘,往返點筆無虛日,卷尾必以朱墨識之。
於吳明卿若是,矧古賢吟稿乎?今人手放翁、誠齋詩,讀未終卷,便毀唐人爲不足學,多見其不知量也。
”《小長蘆詩話》雲:“王、李教衰,時好異者,譸張爲幻。
關中文太青倡堅僞離奇之言,緻删改《三百篇》之章句。
山陰王季重寄謔浪笑傲之體,幾不免緑衣蒼鶻之儀容。
如帝釋既遠修羅藥叉,交起搏戰,日輪就暝。
卧子張以太陰之弓,射以枉矢,腰鼓百面,盡破蒼蠅、蟋蟀之聲,其功不可泯也。
觀其與李、宋二子選明人詩,《自序》,略雲:‘一篇之收,互辦諷詠;一韻之疑,互相推論。
攬其色矣,必準繩以觀其體;符其格矣,必吟誦以求其音;協其調矣,必淵思以研其旨。
於是郊廟之詩肅以雝,朝廷之詩宏以亮,贈答之詩溫以遠,山藪之詩深以邃,刺譏之詩微以顯,哀悼之詩愴以深,使聞其音而知其德,省其辭而推其志。
’先生之論詩,知所本矣。
”黃昌衢雲:“大樽奮起江左,内曉然群奉黃門詩派曆數十年,風流未墜。
餘近爲定其前集,已刻者得十之六,後集未刻者得十之四。
蓋天地精英之氣,結轖鬱勃,以發爲聲律,光芒騰上,幹星辰而沸江海,前集至矣,而後集尤有必不可沈毀廢缺者。
”姚宏緒雲:“松詩,明時特盛,海叟後競推黃門,才雄氣壯,吐納百家。
古體則尊漢、魏,近體則崇初盛,大雅復興,狂瀾慾障,功亦偉矣。
乃《安雅堂文集》外,如《年譜》所載《屬玉堂》、《平露堂集》,俱不傳。
僅散見於《雲間三子》及《壬申文選》中,後雖有作,又匿而不出,宜其少也。
先生豈僅以詩傳者,乃至於詩而猶不能盡傳,亦可慨矣。
”朱琰雲:“黃門贈方密之詩:‘漢體昔年稱北地,楚風今日滿南州。
’其宗法在弘、正諸賢,學博才大,更多師以爲師,氣魄力量,牢籠一切,自是大家。
餘鈔黃門詩以終有明一代之運,劉、高開宗於前,西涯接武於繼,李、何、王、李振興於中,黃門砥柱於後,此明詩大概也。
” 沈雄《古今詞話》:“大樽文宗兩漢,詩軼三唐,蒼勁之色,與節義相符。
乃《湘真詞》一集,風流婉麗如此。
傳稱‘河南亮節,作字不勝羅綺;廣平鐵石,賦心偏愛梅花’。
吾於大樽益信。
”鄒祗謨《倚聲集》雲:“詞至《雲間》、《湘真》諸集,言内意外,已無遺議。
柴虎臣所謂華亭腸斷,宋玉魂消,所微短者,長篇不足耳。
”王士禛雲:“大樽諸詞,神韻天然,風味不盡,如瑤臺仙子,獨立卻扇時,而《湘真》一刻,晚年所作,寄意更綿邈凄惻。
”《柳墩詞話》雲:“明季詞家競起,妙麗惟《湘真》一集,《江蓠檻》諸什,如詠黃昏則雲:‘青燈冷,碧紗煙靜,半晌愁難定。
’詠五更則雲:‘愁時如夢夢時愁,角聲吹到小紅樓。
’詠杏花則雲:‘微寒著處不勝嬌,一番弄雨花梢。
’詠春閨則雲:‘幾度東風春意悄,深深院落芳心小。
’皆黃門意到之句。
” 忠裕詩詞之外,撰《農政全書》、《經世文編》,又評陸宣公、李文饒兩集,又與闇公等評刻《史記》,餘見其序夏彜仲《禹貢合注》,皆能發揮經義,非僅以吟詠見長者。
至其時楊廷樞等結爲復社,子龍又與夏允彜、徐孚遠、王光承創興幾社,遙應東林。
且鄉試出鄭京山之門,會試出漳浦黃公之門。
年才十九,即交侯豫瞻、錢彥林兄弟,二十交徐九一。
時姚現聞、文湛持皆賞其文。
在紹興司李時,與劉念臺、倪鴻寶、祁世培諸先生投契。
又爲史道鄰閣部所論薦,而楊伯祥、瞿稼軒皆稱同志。
生平支拄狂瀾,主張清議,實有李元禮、範孟博之風。
文章名節,兼而有之,本不藉詩以爲重。
然其見於詩家推挹者,如董閬石雲:“神龍四傑安足數,黃初七子差堪伍。
大雅風流久不存,起衰扶弊功殊普。
”李舒章雲:“千秋抗江、鮑,今日壓盧、王。
”王儼齋雲:“響發必金聲,弩末可穿劄。
”董得仲雲:“吐詞潤金玉,芳氣馥蘭蘅。
”蓋推重如此。
而西亭給諫雲:“誰與鄉邦别詩派,等閒陳、李雜俳優。
”周彜亦言:“卧子以沈鬱閎麗之筆提唱壇坫,往往語盡而意無餘。
”彜之謗傷,固不知其何故。
至給諫父九徵爲忠裕所推引者,蚍蜉撼樹,欲傚文人相傾之故習,真所謂自有肺腸者也。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敕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採擇故明殉節諸臣,錫以專謚曰忠壯、忠果、忠肅、忠定、忠敬、忠慤、忠靖、忠剛、忠恪、忠武、忠正、忠桓、忠介、忠懿、忠直、忠確、忠惠、忠貞、忠毅、忠端、忠裕、忠敏、忠穆、忠誠、忠宣、忠簡,凡二十六人,公得謚忠裕。
又頒賜祭文雲:“取義成仁,式著艱貞之烈,易名表行,爰昭奬錫之公。
眷緻命之可風,曩迹未湮於異代;期扶綱之攸賴,休稱允協於千秋。
爾故明某官某,砥行能堅,秉誠克裕。
遭時坎坷,恒仗節以無撓;殉義從容,竟捐生而不悔。
朕覽披信史,軫念忠徽。
予褒顯於崇祠,用隆秩祀;示表章於往籍,載錫嘉名。
象厥生平,謚爲忠裕。
於戲!溯流芳於廉頑立懦,死竟重於泰山;彰定論於世遠風微,榮更逾於華衮。
幽光特闡,鑒當年皎日之心;正氣鹹伸,勵萬古疾風之節。
欽茲茂典,慰爾英靈!”夫以射鈎斬祛之士,百餘歲後,得蒙褒恤。
曠盪殊恩,誠有亘萬古而罕覯者已。
公湛淵之後,子嶷無恙。
故吳梅村詩雲:“相看徐孺與陳郎,無家二子同《哀郢》。
”董得仲詩雲:“對此嵇紹孤,中心良耿耿。
”皆謂嶷也。
嶷字孝歧。
孫錫璜,字望若。
望若早卒。
遺腹生世貴,爲公曾孫,娶王勝時孫女,則是時值滄桑,幸逢寬大,破巢尚有完卵。
而迄今未及百年,後人轉不知所在,豈君子之澤,必五世而斬耶?《明詩綜》選公詩稱有《湘真》、《白雲廬》等集。
沈氏雄詞話亦載之。
而《年譜》内二十六歲撰《陳李倡和集》,二十八歲撰《屬玉堂集》,二十九歲撰《平露堂集》,三十歲觀政邢部,撰《白雲草》,獨不及《湘真》、《白雲廬》,何耶?黃氏昌衢僅稱前後兩集,集名不載。
至吳氏光裕刊本,雖分兩集,亦不言原係何集,然丙戌年作,頗列其中。
其全與缺,蓋不可得而考矣。
邵雲章嶙《哭忠裕》詩雲:“殺身有妾甘膏斧,襁褓無兒得瓦全。
”考公有三妾,年二十六納蔡氏,三十三納薄氏,三十四納沈氏,不審甘膏斧者爲誰?而孝岐亦未知所出,當再詳考之。
(《青浦詩傳》卷一三) 五一 李世祺,字壽生。
明天啓二年(一六二二)進士,歷官至太僕寺卿。
先生擢刑科給事中,陳大計之當定者二,曰兵食之計,民生之計;大弊之當釐者三,曰六曹之弊在吏胥,邊吏之弊在欺隱,貪墨之弊在奢靡。
夏旱,禱雨未應。
疏列恤畿甸、議催科、預儲備三説,並采納之。
時遣中官監視諸鎮。
世祺上言:“祖宗立法,錢穀兵馬,各分事權,以防專擅。
今内臣入奉天顔,出司兵食。
内廷意旨,既得陰伺之;外廷事權,又得顯操之。
夫魏忠賢盜弄神器,兵馬錢穀之地,盡置私人,將圖不軌。
奈何躬自翦之,又復蹈之踵爲故事,必貽社稷憂。
”不納。
時進言者多獲譴,帝又日親細務,任察爲明。
世祺上言:“江海爲百谷王,以其善下。
今諸臣言苟未當,輒蒙詰責。
詰責不已,貶斥隨之。
言者前瞻後顧,恐幹嚴譴,折檻牽裙,寧復可見?且君職要臣職詳,聖人爲治,公孤百職,環列任事,但責其成,不侵其事;課其效,不紊其權,奚必傚後世察察之治哉!”五年八月,淫雨損山陵,昌平地動。
又上言:“今宇内多故,即使雨暘,時若天地,清寧猶未知禍患所底,況警戒疊至乎?臣未知陰陽,請言人事。
今輔者調變無聞,而精神專爲結知固寵之用;統軍者衡才鮮術,而中外無一緩急可用之人。
中樞決策,大類掩耳盜鈴;主計持籌,未免醫瘡剜肉,此所謂折鼎而覆餗者也。
一人可議,因而疑及衆人,則嫫母、西施同在暗室;一事可訾,因而疑及衆事,將伯夷、盜跖俱成竊鈇,此負塗載鬼之見也。
黃衣之使,頡頏卿貳之堂;貂蟬之座,雄據節鉞之上。
低眉則氣折,強項則釁開,此陰陽冰炭之漸也。
夫地水屬陰,宜靜而動,宜順而逆,皆陰幹陽之象,伏願撤回各使,然後採公論以進退大臣,酌事情以衡量小臣。
釋疑忌之根,開功名之路,庶天變可回,時艱可濟。
”帝以借端瀆奏切責之。
七月正月[21],疏劾大學士溫體仁,言:“體仁與舊輔延儒,俱爲時論所擯,皇上排衆議用之。
自輔導以來,封疆殘破,盜賊充斥,從來未有之災害,無所不有;從來未有之弊政,無所不行。
皇上厭薄延儒,人心稍快。
乃獨留體仁,使貽玷黃扉。
夫延孺僨轅敗犁之新犢也,體仁銜詭轡之老馬也,彼之浮薄易見,此之陰賊難知。
皇上意其出口傾人,似若不顧情面,不知其爲人遠士類、昵小人。
窺其戶,若無往來;問其心,實多溪壑。
誠絶世之姦而大貪之尤也。
”因並劾兵部尚書張鳳翼溺職狀。
帝怒,貶福建按察使檢校
同年生貌類思兼,使經平度,民競走謁見,非是,各嘆息去。
河將決,思兼募民築堤,身立赤日中,堤成三日而秋漲大發,民免於災。
進郎中,出爲湖廣僉事。
岷府宗室五人,封爵皆將軍,殺人掠資財,監司避不入武岡者二十年。
思兼廉,得姦狀,縛其黨,悉繫之獄。
五人藏利刃入,思兼與揖而捫其臂曰:“吾爲將軍百口計,將軍乃爲此曹死耶?”皆沮退。
乃列其罪奏聞,悉錮之高墻,還田宅子女於民。
遭内艱去官,不復出。
居久之,起廣西提學副使,未聞命而卒。
《雲間志略》:“萊峰成進士時,有姻家在中秘用事,欲爲館選地,使人緻意。
先生以爲不可。
故事選二十八人,先生名在二十九,遂不得與選。
授平度州,事無大小,吏抱牘上,一食頃,立決。
所得月俸以贍士之貧而賢者,署中廚舍往往不能具朝夕餐。
庚戌入覲,分宜用事,計吏多餽遺,先生僅持銀一鈈,副以詩一首爲贄,分宜報以詩而歸銀鈈,知其廉也。
視清源窯廠,廠多羨例,奸民窟其中,而時以饋餉,嘗官一日,有獻者曰:“舊例。
”先生曰:“汝知饋者爲例,亦知我不受饋者之例耶?”杖而遣之,自後無敢以私進者。
庚申丁艱,服除竟不出。
優遊林泉,時摻小艇遊吳、越佳山水間,不令人知也。
卒年四十有四。
朝野惜之。
諸生私謚爲貞靖先生。
嘗營别業,小小池亭,無多竹木,亦復蓊然,皆手植也。
著有《周叔夜集》、《紫霞軒集》及《學道紀言》、《西齋日録》。
震川《馮會東墓志》:“會東居崑山之安亭,好吟詩,往來吳松江上。
一日過上海陸文裕公,時五月,有朱橘垂顆。
公曰:‘聞馮雪竹久矣,請賦詩。
’會東口占,語逼唐人,公大稱賞之。
會東性瀟灑,好山水。
有士人挾以遊吳越諸山及匡廬、武夷,至輒有詩以傳。
久之,病目不出。
公子思裕,以江上别業贈之。
會東父子力耕其間,是詩(《贈馮鍾山》)所謂“東山别墅”,即指陸氏宅也。
會東以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十二月卒。
别字雪竹,又字鍾山者,蓋取吾鄉鍾、賈二山爲名爾。
子遷、邃,見下卷。
(《青浦詩傳》卷九) 三八 王圻,字元翰,居諸翟。
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進士,除清江知縣,調萬安,擢禦史,忤時相,出爲福建按察司僉事,謫邛州判官。
兩知進賢曹縣,遷開州知州,歷官陝西布政使參議,乞養歸。
以著書爲事,年逾耄耋,猶篝燈帳中,丙夜不輟,所撰《續文獻通考》諸書行世。
初,圻以奏議爲趙貞吉所推。
張居正與貞吉交惡,諷圻攻之,不應。
高拱爲圻座主,時方修隙徐階,又以圻私其鄉人不助己,不能無恚,遂摭拾之,故至遷謫雲。
朱彜尊雲:“洪洲拜分陝之命,即請告終養。
既歸松江之濱,種梅萬樹,目曰梅花源。
仰屋樑著書,門溷皆安席硯,所撰《續文獻通考》、《謚法通考》、《兩浙鹽志》、《海防志》、《三吳水利考》、《稗史匯編》,雖舛漏尚多,體例未當,要亦留心有用之學者。
” 國子監題名碑載先生上海人,蓋其時青浦未建也。
先生居諸翟,爲上海、嘉定、青浦三縣接壤處,宅第當屬上海境,故本貫如此。
所居梅花源,《練音集》謂在嘉定境内。
其後沈賁、沈白相繼居此。
《練音》皆謂嘉定人,恐未必然也。
《青浦縣志》既載圻傳,黃唐堂中允撰《江南通志》亦以爲青浦人。
唐堂鄉先生長於考訂,所載必不妄。
且其五世孫昌屺與諸乾一同修縣志,其宜爲邑人信矣。
(《青浦詩傳》卷一○) 三九 張之象(一四九六—一五七七),字元超,一字月鹿,號王屋。
祖萱,湖廣布政使參議。
父鳴謙,順天通判。
之象以監生在京師,徐階屬撰青詞不應,已而入貲,就選浙江按察使知事(《明詩綜》作經歷)。
時同邑秦嘉,攝爲僉事,待之頗峻。
又數以筆劄役之,投劾歸。
蔔築辰山,搜山中景物,成三十二詠,人謂盡山水之勝。
著詩十一種,又輯《太史史例》、《史記發微》、《唐詩類苑》、《注鹽鐵論》、《唐雅》、《回文類聚》數種,皆梓以行。
其《叩頭蟲賦》,譏諂嫉邪,尤有關於世教。
年八十一卒。
子雲門,字洞庭,隆慶四年(一五七〇)舉人。
孫齊顔,字岱淵,萬曆七年(一五七九)舉人。
曾孫藎臣,字子念,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舉人,官福建長樂知縣,擢南京工部主事。
《上海縣志》:“元超屢試不第,乃發憤治古,務囊括百氏,成一家言。
詩爾雅沖淡,興寄寥遠。
文出入東西京,不作晚近語。
海内學士大夫,號稱宿碩,無能傲之,以所不知。
晚從祿仕,得越憲幕職,性偃蹇不能脂韋,遂投劾歸。
閉門卻掃,室常磬懸,群籍紛披幾案,分目研討,客至不能布席。
上海令顔洪範聘修邑志,品叙詳雅。
蔔築秀林山,往來夷猶,遂忘歲月。
所著有《剪綵》、《翔鴻》、《聽鶯》、《避暑》、《題橋》、《倚闌》、《擊轅》、《佩劍》、《仙隱》、《林棲》諸稿。
”據《月抄》雲:“王屋爲人體貌傴僂,如不勝衣,而剛腸勁氣,與人交,不以盛衰爲軒輊。
單門後進,少有拔俗之韻,必多方延譽。
其敗名傷檢者,即顯赫亦擯斥之。
性不偶俗,獨喜閉戶著書,床頭擁千卷,終身不識會計。
晚蔔築細林山麓,地多怪石清泉,煙樓水榭,茂林叢竹,及諸仙釋名迹,一一題詠,遂爲山林生色。
”《閲耕餘録》雲:“王屋初入都謁選時,世廟方事元修,諸臣競以青詞媒進,徐文貞素知其才,諷使爲之,中書可得也。
王屋曰:‘爲我謝相公,張生豈肯作青詞者耶?’文貞聞之不懌。
及選知事按察使僉事,秦某數以筆劄役之。
王屋曰:‘士即一命,當以職事自效,何能爲捉刀人。
’遂投劾歸。
” 之象翰墨繁芿,頗以詞章自喜。
其歸也,又作四賢祠於辰山,以祀二陸、張翰、顧野王,可謂好事矣。
濟南邢子願侗巡按入吳,命駕訪之。
時之象方疾,茶爐藥碗,狼藉幾牖間,侗直前執手,恨求見之晚,問其所欲,曰:“老人無他嗜,惟嗜邱壑。
”出示所著賣書買山詩,侗讀而賞之,回令知縣贈買山錢焉。
嘗渡泖中流,風作,舟人失色,之象神緻自若,吟曰:“暗想生平何處懺,三晨宴起一科頭。
”(《青浦詩傳》卷一○) 四○ 馮遷,字子喬,號樵谷。
弟兄六人,適、邃、逵、述、遜,後惟遷、邃存。
隱居,教授自給。
禦史耿某督學江南知之,檄邑令,表其廬曰逸民。
雜不往謝,其恥幹謁如此。
著有《長鋏齋集》、《雲水道人集》、《南遊稿》。
《明詩綜》:“子喬有《長鋏齋集》,其詞似淺,而煉格頻遒,淘之汰之,沙礫自去。
” 董宜陽《答馮山人子喬》雲:“三年驚别汝,魂夢尚依依。
旅客家何在?涼風燕已歸。
愁添新鶴髮,寬減舊荷衣。
書報相逢近,秋來願莫違。
”及殁,四明沈明臣作詩傷之曰:“漢代馮野王,苗裔子喬氏。
博洽繼高風,詩文亦宏肆。
春園載酒過,門人問奇字。
酒德劉伯伶,五鬥與妻誓。
一死家遂零,寒茅淹江澨。
”然子喬生平,守元耽寂,懶於遊歷,故米邦憲送其弟子潛之洞庭雲:“何事乃兄常裹足,檢書唯與白雲親。
”(《青浦詩傳》卷一○) 四一 陸萬言,字君策。
從大子。
中萬曆四年(一五七六)順天鄉試。
《閲耕餘録》:“陸君策丙戌會試前,夢作表,旁有一人謂曰:‘我羅一峰也。
君表文甚佳,第中間當更益數語。
’覺而心喜,以羅公乃前,丙戌狀頭也。
及入闈作表,將脫稿,適唐元徵過讀其卷,謂文脈有不接處,作數語益之。
既去,君策乃憶夢中事,惘然自失,而唐公果以是科狀元及第。
” 君策好吟詠,所至郵亭傳壁,輒有斜行,故姚伯憲士豸旅店見君策題壁雲:“百尺高樓今已空,萬花名苑卻成叢。
何期爛漫題詩句,猶在萍交野店中。
”又陸伯生應陽《鄭州旅次用壁間陸君策韻》:“朔風吹落九河陰,處處寒衣急暮砧。
一望薊門黃葉滿,始知秋向客中深。
”所居廬山下,有水一泓,清澈如泉。
君策即其地爲畸墅。
呂公原克孝雲:“山在隔溪,松竹虧蔽,實助林園之勝。
土宜樹,每見移植無不活者。
地既閑暢,主人復善經營,竹閣雲房,高下當意,予過山下,輒爲弭楫。
”有詩雲:“畸墅新開徑,平原舊有村。
飛流裝雁齒,疊石護龍孫。
樹杪雲巢閣,花源月宿垣。
頻來浹幽意,堪與白鷗論。
鑿室延西嶺,流渠引北流。
樹深晴作雨,鳥悅去還留。
晞髮穿雲磴,披雲過竹樓。
萍開清鏡曉,波底漾輕鷗。
”唐元徵文獻亦有《題畸墅》詩雲:“群峰環四壁,晴色曉來青。
曲水縈爲帶,嘉林面作屏。
幽默啼野竹,醉客倚孤亭。
選石攤書卷,惟應頌酒經。
勝韻君能擅,兼之選地偏。
月生憑夜閣,晴眺極秋煙。
竹茂經冬悅,泉香帶雨鮮。
到來機事盡,堪與狎歐眠。
”蓋風標雅令如此,惜詩什之多失傳也。
(《青浦傳詩》卷一一) 四二 何三畏,字士抑。
饒州通判瓛四世孫。
居鳳凰山。
自少穎拔。
萬曆十年(一五八二)中順天鄉試,授紹興府推官,執法不少貸,署嵊、諸暨兩縣事,多異政。
會以表邢節婦事,拒貴人請置訟者於律中,蜚語改調,遂乞歸。
後節婦殁,有司建祠祀之,公論始著。
三畏歸,誓墓不出。
著有《芝園居廬集》、《鳳山拜石堂稿》。
呂克孝雲:“鳳凰山有何士抑拜石堂,堂面石壁,高可百尺,廣四倍之,桐五株踞其下,大皆合圍。
右麓翼以孤閣,逶迤左折,松檜四周。
山半一桂樹,古色婆娑,花時尤可愛,殆數十年物也。
循麓東下,即其先葬域。
士抑别有廬居讀書處。
”《松風餘韻》雲:“先生居喪時,不廢筆墨,慘怛悲痛,血淚相和。
董宗伯雲:‘士抑廬居,詩似哀螿勞雁,使人聞而泣下。
’信然。
富於著述,所撰《雲間志略》一書,廣見博聞,可備一郡之文獻,不朽之業,非泛常涉筆者比也。
《登臨》、《遊宴》諸篇,高情逸志,恍於行間字裏遇之。
” 先生父乾卿,名之龍,太學生,有醇德,殁葬鳳凰山。
朱宗伯賡爲志。
孫世聲孟芳有詩挽之雲:“東南歲曜世争奇,忽訝精光墮海湄。
名嶽已營棲鳳處,大荒無奈泣麟時。
共傾竹葉俄三載,尚憶桃花上兩頤。
夜半松梢饒紫氣,尚書已勒墓門碑。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三 章憲文,字公覲,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祖翰,字文苑,工古文,善八分,讀書屢空,與顧清交善。
徐獻忠輩皆出其門下。
憲文少貧,偕妻董氏,事親以孝聞。
萬曆十四年(一五八六)成進士,官工部郎,督潞王行殿於通州。
權璫欲幹沒,憲文堅不許。
又督造漕艘於淮,凡闆木之沈沙土者皆出之,省採木銀五六萬計。
丁憂,服除,入都以前事,左遷潞澤(《方志》未載何官,俟考)。
視事六日,忽心動急告歸。
母已見背,遂絶意仕宦。
營白石山房於東佘,翛然高寄,邑令郡守皆嚴重之。
年六十一卒。
著《陶白齋稿》、《陶白齋雜記》、《淮南稿》、《白石山房閏稿》行世。
《樵史》雲:“章虞部未遇時,貧甚。
出就館穀,而仗細君董侍養兩尊人,瓶粟則屢空也。
日夕治紝易米,具堂上膳,乃分食諸兒女,餘鐺底焦飯取自食之。
舅性嗜飲,苦乏杖頭,每日向晡呼新婦:‘晚且罷酒。
’董必應曰:‘酒已溫矣。
’實未嘗沽也。
密遣老嫗貰之鄰家,而次第以手紝償其直,絶不令舅氏知也。
虞部嘗曰:‘家貧思賢婦。
’信哉!” 白石山房自東佘分嶺而下,此其盡處。
公覲辟荒翳而主之,小有結構,僅一兩楹,餘悉蒔松竹。
呂公原克孝詩雲:“水部歸來占一邱,孤亭盡日白雲留。
栽松便欲看千尺,種竹仍教滿上頭。
曾訪黃冠扶雨到,偶憐紅葉賦詩酬。
他年終托青山老,圖樣先從此地求。
”公覲殁,山房爲陳徵君所得,其名甚著,世不復知水部先居此矣。
今亭館盡毀,獨白石粼粼,尚無恙爾。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四 洪都,字九淵,號紫厓,青浦籍,居於歙縣(今屬安徽)。
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進士,選福建歸化縣知縣,擢南京工部主事,昇郎中,出爲台州府知府。
紫厓官歸化,題於署雲:“民風僻壤原鄒魯,吏治青山但嘯歌。
”其意趣如此。
餘嘗見所撰《青浦學田碑記》,頗有法度可觀。
學田一百五十畝,蓋通政司丞徐肇惠所助,萬曆戊申年(1608)事也。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五 呂克孝,字公原,居七寶鎮。
父錦,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舉人,選金華府通判,以循良稱,緻政歸。
著有《中臺集》。
公原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鄉試第一,授如臯縣教諭,遷國子監助教,量移工部司務。
時鄒元標、馮從吾、高攀龍於宣武門内建首善書院爲講學所,克孝與周宗建董其役,乾魚脫粟比墁工匠石,無加味也。
院成,葉向高撰記,董其昌書之,克孝等皆署名。
擢營繕司郎中。
未幾,給事中朱童蒙、禦史倪文煥等上疏詆爲僞學,元標等皆罷。
時克孝已出摧荊關。
魏忠賢等冀有重賂,而克孝清摻如故,奄怒,坐以侵冒罷歸。
及奄敗,克孝始卒。
《揚州府志》:“呂解元訓士,先德行而後文藝。
常曰:‘安定先生爾鄉人也,諸生學此足矣。
’有一生年少大言,呂作詩責之,有‘春雨種芝蘭,秋風化荊棘’之句。
生悔過請罪,卒淳謹。
令李廷材重其才,俾修縣志。
” 公原罷官歸,貧甚。
其詩雲:“客歸三日典春衣。
”又雲:“慣住低頭屋,能炊折腳鐺。
”蓋道其實也。
先是,萬曆丁酉(一五九七),江南鄉試,葉向高偕朱國祚爲考官,國祚得克孝卷將置第一,向高謂:“是卷文雖高,慮不得第。
”國祚雲:“吾亦知此人不第,然學者也。
”榜遂定,已而皆如其言。
克孝《愧翁詩草》四卷,張所望序之,以爲清真恬穆,興寄寥遠,超然塵埃之外。
其一生蓋以名節自砥礪雲。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六 陸應陽,字伯生。
郊子。
少補縣學生,已而被斥,絶意仕進。
作詩宗大曆。
學士黃洪憲及大學士許國申時行皆折節交之。
王世貞好以名籠絡後進,常譽應陽。
應陽不往,時論益以爲高。
應陽雖以爲鳴,然修復孔宅,議擴郡城,所論饒有籌幹。
又好遠遊,故其集有《桃源》、《河上》、《荊門》、《白門》、《武夷》、《五茸》諸遊稿,凡二十三種。
又有《樵史》、《太平山房詩選》行世。
卒年八十有六。
應陽詩中喜用鴻雁,故人呼爲陸鴻雁焉。
屠長卿令青浦,最愛伯生,嘗招與馮開之、吳叔嘉夜集,又作詩贈之。
其被斥而往秣陵,又以詩送之。
至去官,留别詩雲:“如雲相送木蘭風,銀漢蒼蒼燭影紅。
何處銷魂何處笛,月高霜落水煙空”;“翰君湖上領煙霞,馬首荒涼一片沙。
且醉宜城三百石,放舟醉去泊蘆花。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七 範濂(一五四〇—?),初名廷啓,宇叔子,號養庵。
萬州守(按,唐貞觀間析臨機、文昌二縣地置萬安縣。
龍朔二年(六六二)置萬安州。
天寶元年(七四二)改爲萬安郡。
乾元二年(七五九)復爲州。
宋熙寧六年(一〇七三)降爲萬安軍。
明初廢軍改爲萬州,並未昇爲府。
當是知州,稱守誤也)。
廷言之弟。
日誦萬言,爲諸生,名與兄埒。
是時經生多以靡麗相高,乃作《文機十論》矯之。
又著《一家言》,時亦推爲赤幟。
尋上書學使者,請削博士弟子籍,服山人服隱佘山。
長貧善病,而高視闊步,有強直聲。
生平以作者自命,著《空明子》、《據目鈔》兩書行世。
譏切時事,知府聞,逮繫於獄,已而出之。
誡曰:“無再爲此,足以殺身。
”既免,箕踞一寒齋,以詩酒自娛。
年七十餘卒。
《松江府志》:“叔子著《空明子》、《據目鈔》兩書,雲間信史於故事確有可採者。
與其兄萬州守,人以大範、小範目之。
”《據目鈔小傳》:“宜興令丁某爲子弟蔔師走幣至華亭,延叔子,一見遂稱莫逆。
令既歸,姚江猶延叔子,置家塾凡三年,然後歸。
姚江之士,北面受經者鱗集,得其指授,相繼脫穎而去。
叔子猶然青衿也。
上海令顔某、高某並嶽嶽強項,而皆推轂叔子,叔子一往報謁而已,他無所請,二人益重之。
” 叔子性本聱牙,著《四書理解》,則攻徽國;著《據目鈔》,則直書時事。
知縣王懷我雲:“範君作《鈔》,而貪官污吏懼,然亦昧於行,危言孫之旨矣。
”窮老之餘,人益重之。
張於蕘以詢詩雲:“著書未了虞卿癖,返轍誰憐阮籍途。
”宋達甫道通詩雲:“負才久已傾前輩,使酒還堪掩後生。
”呂公原克孝詩雲:“傲世任教醒眼白,倚樓偏愛晚山青。
”誦諸詩,可以想見其人。
(《青浦詩傳》卷一一) 四八 陳繼儒(一五五八—一六三九),字仲醇,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
幼穎異,能文章,同郡徐階器之。
長爲諸生,與董其昌齊名。
太倉王錫爵招與子衡讀書支硎山。
王世貞亦與友善。
三吳名下士,争欲得爲師友。
繼儒通明高邁,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棄之。
隱居崑山之陽。
時顧憲成講學東林,招之,謝弗往。
親亡,葬神山,遂築室東佘山,杜門著述。
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緻;兼能繪事,又博聞強識,經史諸子、術伎稗官與二氏家言,靡不較覈。
或刺取瑣言僻事,詮次成書,遠近購寫。
征請詩文者無虛日。
片言酬應,莫不當意。
暇則與黃冠老衲窮峰泖之勝,足迹罕入城市。
其昌爲築來仲樓招之。
黃道圍疏稱“老尚高雅,博學多通”,其推重如此。
侍郎沈演及禦史給事中諸朝貴,先後論薦,謂繼儒道高齒茂,宜如聘吳與弼故事。
屢奉謂徵,皆以疾辭。
卒年八十二。
自爲遺令,纖悉畢具。
朱彜尊雲:“仲醇以處士虛聲,傾動朝野。
守令之臧否,由夫片言;詩文之佳惡,冀其一顧。
市骨董者,如赴華良史榷場;品書畫者,必求張懷瓘估價。
肘有兔園之冊,門填鷺羽之車,特無英雄,互相矜飾。
甚至吳綾越布,皆被其名;竈妾餅師,争呼其字。
今遺集具在,未免名不副其實焉。
” 仲醇《晚香》各集,頗有違礙,故從禦製《廣群芳譜》及題畫詩中,録出數首,以備一家。
(《青浦詩傳》卷一二) 四九 孫士美(?—一六三八),字公粲,天啓元年(一六二一)舉人,授舒城教諭。
崇禎八年(一六三五)春,賊犯縣城,知縣以公事出,代守七十餘日,城賴以全。
明年,擢知深州。
十一年冬,大兵至,力守三日。
城破,自剄於角樓。
父訥,字敏甫,亦自縊。
一家死者十三人。
其子登及孫芝秀,擊登聞鼓陳狀,贈太僕寺少卿。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賜謚烈愍。
先是,士美讀書坐花庵中,夜有鬼相謂曰:“此異日忠臣也,不可犯。
”蓋事之前定如此。
先生父子殉難,周公遠以詩吊之雲:“愁雲如織暗難收,宿草寒原酹一邱。
浩氣結成光是宿,文詞修就玉爲樓。
當年駡賊魂何壯,此日承恩恤倍周。
率士專城多刺史,不知能得幾深州。
”然自崇禎丁醜(一六三七)迄今百數十年,未有議祀者。
乾隆甲辰(一七八四),教諭王希伊始白於縣,建屋以祀先生父子及陳忠裕公,顔爲忠義祠。
(《青浦詩傳》卷一二) 五○ 陳子龍(一六〇八—一六四七),字卧子,居廣富林。
生有異才,工舉子業。
詩賦古文,取法漢、魏、六朝。
崇禎十年(一六三七)成進士,選紹興推官。
東陽諸生許都任俠好施,子龍嘗薦諸上官,不用。
東陽令姚孫棐以備亂斂士民資,坐都萬金,遣使收捕,都遂反。
旬日間,連陷東陽、義烏、浦江。
巡按禦史左光先以撫標兵,命子龍爲監軍討之。
子龍曰:“都,舊識也,請往察之。
”乃單騎入都營,責數其罪。
都率二百人降。
以定亂功,擢兵科給事中。
命甫下而京師陷,乃事福王於南京。
其年六月,言防江之策,莫過水師,海舟議不可緩,請專委兵部主事何剛訓練,從之。
太僕少卿馬紹愉奉使陛見,語及陳新甲主款事。
王曰:“如此,新甲當恤。
”子龍與同官數人交章力諫,事獲已。
未幾,列上防守要策,請召還故尚書鄭三俊。
又言:“中使四出,凡有女之家,黃紙貼額,持之而去,閭井騷然,甚非法紀。
”又言:“中興之主,莫不先身士卒,故能光復舊物。
今入國門再旬矣,人情洩沓,無異昇平。
臣不知其所終。
其始皆起於姑息一二武臣,以緻凡百政令,皆因循遵養,甚爲寒心。
”不聽。
明年二月,乞終養去。
子龍與同邑夏允彜皆負重名,允彜死,子龍念祖母年九十,遁爲僧。
尋以受魯王部院職銜,結太湖兵,欲舉事。
事露被獲,乘間投水死。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賜謚忠裕。
《自撰年譜》雲:“天啓五年乙醜(一六二五),逆奄矯旨,逮治周忠介公,吳民憤,擊緹騎至死。
道路洶洶,以爲四方響應,將有漢末討卓之舉。
予亦陰結少年,诇伺利便,久之寂然,嘆恨而己!則縛刍爲人,書奄名射之。
”又雲:“崇禎十年丁醜(一六三七),偕燕又入長安。
榜發,予與彜仲俱得隽。
時烏程秉政構害忠良,賢士大夫之在列者,深謀危行以備之。
予與彜仲以素知名,賢公卿多就議者。
予勸飭行以防姦,積誠以悟主。
識者稱爲雅正,而宵人耽耽,目爲黨魁。
吳中奸民張漢儒訐奏瞿稼軒等以媚政府,而奸民陸文聲以復社事上書,張受先天如。
推官周之夔有宿嫌於二張,入都告密,雲‘二張且反’。
獄急,予頗爲奔走,聞於時貴。
而之夔既上書,因石齊師比之人梟,憾甚。
又疑予輩爲二張地,以黃紙大書石齊師及予、彜仲、吳駿公數人之名,雲:‘二張輩金數萬,數人者爲之囊橐。
’投於東廠。
人皆爲予危之。
”又雲:“十四年辛巳(一六四一),諸暨缺令攝縣事。
暨邑水災五載,盜賊如蝟毛而起。
予聞馳往,見飢民千百爲群,訴曰:‘民旦夕且死,當往劫某氏。
’予反覆曉勸,兩日始達邑中。
遂出令四郊,救飢民,斬亂民,擒亂首數人,立誅之。
徒步雪中,令富室量力各發粟,富室感動。
或有減價十之三者,或有作粥糜以賑者。
又移公帑數千金,遣商人告糴於鄰郡。
民有更生之望,境内帖然。
而紹興郡中大擾,攻剽富室,公府不開。
予還郡,以暨邑例,官米粥廠,遍於窮鄉。
又設病坊,以醫癃羸。
設局收棄兒於道。
約費官帑,及捐助米七萬五千有奇,前後活人十餘萬。
”又雲:“十五年壬午(一六四二),括州山箐險阻,界於衢、婺及閩之建州、江右之信州,恒爲逋逃藪。
流人種藍藝麥於中,聚而爲盜。
四方亡命附之,至數千人。
官兵入剿,阨於地險,時至敗衄。
適中丞董公受命而出,乘傳至浙,屬予監諸軍,令督撫標兵千人,由江道西上。
予由暨陽進發。
烏傷令熊君伯甘往督三衢之兵,遣使閩中、江右會師。
期六月奪其一寨,斬數百級。
賊西走,所棲益峻,不可攻。
予與熊君謀,凡近賊巢五十裡内,民家牛羊粟米皆遠徙。
官兵分據諸要害。
賊乏食益困,其帥汪松等數百人遂降。
”又雲:“十六年癸未(一六四三),舊制,越運米四萬餘石餉南都。
富民憚遠,猾吏代運貿易於江、楚,不以時輸,南庾益困。
是歲大司農高公、大司馬史公告急之檄交至。
予念各郡皆坐視,一旦脫巾而呼,如根本何?乃諭應役者曰:‘運不能免,但在遲速之間。
今米價方賤,我與爾偕往謁大司農,與倉氏面較輸納,吏豈能難?’若等民素見信,争先西行,以臘月抵南都,督新舊水七萬石入倉。
是時京軍缺餉三月矣。
史公曰:‘非子事將不濟。
’遂與高公同論薦焉。
”又雲:“福王監國,予補原官,即具三疏;一勸勤學定志;一上經略荊、襄布置兩淮之策;一陳先朝緻亂之由,在於上下相猜,朋黨互角。
俱蒙溫奬。
貴陽,先君同籍也,遇予亦厚。
因薦懷寧可大用,攻者四起。
予正告貴陽曰:‘懷寧之姦,海内莫不聞。
今國家有累卵之危,束手坐視,而争此一人,異日責有所歸。
’貴陽曰:‘逆案本不可翻,止懷寧一人才,不可廢耳。
’予曰:‘公爲宰輔,苟能正直以求天下之才,何患無人?如懷寧者,何足數哉!’貴陽頗信之。
而山陰之彈事適至,責政府及四鎮甚切。
姦人以山陰久留雲陽,予新從吳中來,必相與定計,故陽以好語解政府,而陰爲驅除,適予上疏論污賊諸臣,復及逆案不可翻狀,政府遂深疑予。
時福邸隸人常應俊[19],以恩澤封伯,予上疏論其非制。
又論張大司農不由會推,用中旨,弊政不可開。
又總憲既至不召見,倍前旨,非是。
復薦孝廉祝淵、太學生塗仲吉可任言官。
二人者,在先朝一救山陰,一救漳浦,得重譴者。
以此忤時宰意,連得嚴旨。
居無何,議復設廠衛。
同官上公疏力争,予所屬草也。
而禮垣袁彭年竟以專疏外謫,予論救,願同罷去。
又是時勛臣妄與啓事,至薦邪臣張孫振等。
予既與同官章正宸等力争,又昌言於朝,群小益側目。
於是請急歸,營窀穸。
”《雲間兵事》雲:“吳兆勝之變,子龍作書與僞帥黃斌卿,約其率舟師爲應。
事敗,兆勝就擒,捕子龍得之。
崑山顧氏載之以舟,乘間赴水死。
門生王勝時沄衣僧服,出入葭葦間,求其屍,得之,葬於廣富林。
” 李雯雲:“卧子與予言詩,大約以爲詩貴沈壯,又須神明。
能沈壯而無神明者,如大將統軍,刁鬥精嚴,及其鼓角既動,戰如風雨而無旌旆悠揚之概。
有神明而不能沈壯者,如王夷甫、衛叔寶諸人,握麈談道,望若神仙,而不可以涉山川、冒險難[20]。
此惟子建、子美能兼之,故獨於二子深有宗尚。
”朱隗雲:“卧子五古,初尚漢、魏,中學三謝,近相見輒諷太白諸篇,其才性故與相近。
七古直兼高、岑、李頎風軌,視《長安》、《帝京》,更進一格。
五律清婉。
七律格清氣老,秀亮淡逸。
絶句雄麗。
由其才大,靡所不有,寬然有餘。
”《漁洋詩話》雲:“大樽七言律遠宗李東川、王右丞,近學大復。
警句如:‘左徒舊宅猶蘭圃,中散荒園尚竹林’;‘九龍移帳春無草,萬馬窺邊夜有霜’;‘九月星河人出塞,一城砧杵客登樓’;‘禹陵風雨思王會,越國山川出霸才’;‘石顯上賓居柳市,竇嬰别業在蘭田’;‘禁苑起山名萬歲,復宮新戲號千秋’;‘四塞山河歸漢闕,二陵風雨送秦師。
’皆不愧古作者。
”龔翔麟雲:“詩當公安、竟陵之後,雅音漸亡,曼聲並作。
大樽力返於正,剪其榛蕪棘荊,廓清之功,詎可藉口七子流派,並譏及焉。
予嘗購得《甔甀洞集》,係先生手自施鉛,自越江渡錢塘,往返點筆無虛日,卷尾必以朱墨識之。
於吳明卿若是,矧古賢吟稿乎?今人手放翁、誠齋詩,讀未終卷,便毀唐人爲不足學,多見其不知量也。
”《小長蘆詩話》雲:“王、李教衰,時好異者,譸張爲幻。
關中文太青倡堅僞離奇之言,緻删改《三百篇》之章句。
山陰王季重寄謔浪笑傲之體,幾不免緑衣蒼鶻之儀容。
如帝釋既遠修羅藥叉,交起搏戰,日輪就暝。
卧子張以太陰之弓,射以枉矢,腰鼓百面,盡破蒼蠅、蟋蟀之聲,其功不可泯也。
觀其與李、宋二子選明人詩,《自序》,略雲:‘一篇之收,互辦諷詠;一韻之疑,互相推論。
攬其色矣,必準繩以觀其體;符其格矣,必吟誦以求其音;協其調矣,必淵思以研其旨。
於是郊廟之詩肅以雝,朝廷之詩宏以亮,贈答之詩溫以遠,山藪之詩深以邃,刺譏之詩微以顯,哀悼之詩愴以深,使聞其音而知其德,省其辭而推其志。
’先生之論詩,知所本矣。
”黃昌衢雲:“大樽奮起江左,内曉然群奉黃門詩派曆數十年,風流未墜。
餘近爲定其前集,已刻者得十之六,後集未刻者得十之四。
蓋天地精英之氣,結轖鬱勃,以發爲聲律,光芒騰上,幹星辰而沸江海,前集至矣,而後集尤有必不可沈毀廢缺者。
”姚宏緒雲:“松詩,明時特盛,海叟後競推黃門,才雄氣壯,吐納百家。
古體則尊漢、魏,近體則崇初盛,大雅復興,狂瀾慾障,功亦偉矣。
乃《安雅堂文集》外,如《年譜》所載《屬玉堂》、《平露堂集》,俱不傳。
僅散見於《雲間三子》及《壬申文選》中,後雖有作,又匿而不出,宜其少也。
先生豈僅以詩傳者,乃至於詩而猶不能盡傳,亦可慨矣。
”朱琰雲:“黃門贈方密之詩:‘漢體昔年稱北地,楚風今日滿南州。
’其宗法在弘、正諸賢,學博才大,更多師以爲師,氣魄力量,牢籠一切,自是大家。
餘鈔黃門詩以終有明一代之運,劉、高開宗於前,西涯接武於繼,李、何、王、李振興於中,黃門砥柱於後,此明詩大概也。
” 沈雄《古今詞話》:“大樽文宗兩漢,詩軼三唐,蒼勁之色,與節義相符。
乃《湘真詞》一集,風流婉麗如此。
傳稱‘河南亮節,作字不勝羅綺;廣平鐵石,賦心偏愛梅花’。
吾於大樽益信。
”鄒祗謨《倚聲集》雲:“詞至《雲間》、《湘真》諸集,言内意外,已無遺議。
柴虎臣所謂華亭腸斷,宋玉魂消,所微短者,長篇不足耳。
”王士禛雲:“大樽諸詞,神韻天然,風味不盡,如瑤臺仙子,獨立卻扇時,而《湘真》一刻,晚年所作,寄意更綿邈凄惻。
”《柳墩詞話》雲:“明季詞家競起,妙麗惟《湘真》一集,《江蓠檻》諸什,如詠黃昏則雲:‘青燈冷,碧紗煙靜,半晌愁難定。
’詠五更則雲:‘愁時如夢夢時愁,角聲吹到小紅樓。
’詠杏花則雲:‘微寒著處不勝嬌,一番弄雨花梢。
’詠春閨則雲:‘幾度東風春意悄,深深院落芳心小。
’皆黃門意到之句。
” 忠裕詩詞之外,撰《農政全書》、《經世文編》,又評陸宣公、李文饒兩集,又與闇公等評刻《史記》,餘見其序夏彜仲《禹貢合注》,皆能發揮經義,非僅以吟詠見長者。
至其時楊廷樞等結爲復社,子龍又與夏允彜、徐孚遠、王光承創興幾社,遙應東林。
且鄉試出鄭京山之門,會試出漳浦黃公之門。
年才十九,即交侯豫瞻、錢彥林兄弟,二十交徐九一。
時姚現聞、文湛持皆賞其文。
在紹興司李時,與劉念臺、倪鴻寶、祁世培諸先生投契。
又爲史道鄰閣部所論薦,而楊伯祥、瞿稼軒皆稱同志。
生平支拄狂瀾,主張清議,實有李元禮、範孟博之風。
文章名節,兼而有之,本不藉詩以爲重。
然其見於詩家推挹者,如董閬石雲:“神龍四傑安足數,黃初七子差堪伍。
大雅風流久不存,起衰扶弊功殊普。
”李舒章雲:“千秋抗江、鮑,今日壓盧、王。
”王儼齋雲:“響發必金聲,弩末可穿劄。
”董得仲雲:“吐詞潤金玉,芳氣馥蘭蘅。
”蓋推重如此。
而西亭給諫雲:“誰與鄉邦别詩派,等閒陳、李雜俳優。
”周彜亦言:“卧子以沈鬱閎麗之筆提唱壇坫,往往語盡而意無餘。
”彜之謗傷,固不知其何故。
至給諫父九徵爲忠裕所推引者,蚍蜉撼樹,欲傚文人相傾之故習,真所謂自有肺腸者也。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敕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採擇故明殉節諸臣,錫以專謚曰忠壯、忠果、忠肅、忠定、忠敬、忠慤、忠靖、忠剛、忠恪、忠武、忠正、忠桓、忠介、忠懿、忠直、忠確、忠惠、忠貞、忠毅、忠端、忠裕、忠敏、忠穆、忠誠、忠宣、忠簡,凡二十六人,公得謚忠裕。
又頒賜祭文雲:“取義成仁,式著艱貞之烈,易名表行,爰昭奬錫之公。
眷緻命之可風,曩迹未湮於異代;期扶綱之攸賴,休稱允協於千秋。
爾故明某官某,砥行能堅,秉誠克裕。
遭時坎坷,恒仗節以無撓;殉義從容,竟捐生而不悔。
朕覽披信史,軫念忠徽。
予褒顯於崇祠,用隆秩祀;示表章於往籍,載錫嘉名。
象厥生平,謚爲忠裕。
於戲!溯流芳於廉頑立懦,死竟重於泰山;彰定論於世遠風微,榮更逾於華衮。
幽光特闡,鑒當年皎日之心;正氣鹹伸,勵萬古疾風之節。
欽茲茂典,慰爾英靈!”夫以射鈎斬祛之士,百餘歲後,得蒙褒恤。
曠盪殊恩,誠有亘萬古而罕覯者已。
公湛淵之後,子嶷無恙。
故吳梅村詩雲:“相看徐孺與陳郎,無家二子同《哀郢》。
”董得仲詩雲:“對此嵇紹孤,中心良耿耿。
”皆謂嶷也。
嶷字孝歧。
孫錫璜,字望若。
望若早卒。
遺腹生世貴,爲公曾孫,娶王勝時孫女,則是時值滄桑,幸逢寬大,破巢尚有完卵。
而迄今未及百年,後人轉不知所在,豈君子之澤,必五世而斬耶?《明詩綜》選公詩稱有《湘真》、《白雲廬》等集。
沈氏雄詞話亦載之。
而《年譜》内二十六歲撰《陳李倡和集》,二十八歲撰《屬玉堂集》,二十九歲撰《平露堂集》,三十歲觀政邢部,撰《白雲草》,獨不及《湘真》、《白雲廬》,何耶?黃氏昌衢僅稱前後兩集,集名不載。
至吳氏光裕刊本,雖分兩集,亦不言原係何集,然丙戌年作,頗列其中。
其全與缺,蓋不可得而考矣。
邵雲章嶙《哭忠裕》詩雲:“殺身有妾甘膏斧,襁褓無兒得瓦全。
”考公有三妾,年二十六納蔡氏,三十三納薄氏,三十四納沈氏,不審甘膏斧者爲誰?而孝岐亦未知所出,當再詳考之。
(《青浦詩傳》卷一三) 五一 李世祺,字壽生。
明天啓二年(一六二二)進士,歷官至太僕寺卿。
先生擢刑科給事中,陳大計之當定者二,曰兵食之計,民生之計;大弊之當釐者三,曰六曹之弊在吏胥,邊吏之弊在欺隱,貪墨之弊在奢靡。
夏旱,禱雨未應。
疏列恤畿甸、議催科、預儲備三説,並采納之。
時遣中官監視諸鎮。
世祺上言:“祖宗立法,錢穀兵馬,各分事權,以防專擅。
今内臣入奉天顔,出司兵食。
内廷意旨,既得陰伺之;外廷事權,又得顯操之。
夫魏忠賢盜弄神器,兵馬錢穀之地,盡置私人,將圖不軌。
奈何躬自翦之,又復蹈之踵爲故事,必貽社稷憂。
”不納。
時進言者多獲譴,帝又日親細務,任察爲明。
世祺上言:“江海爲百谷王,以其善下。
今諸臣言苟未當,輒蒙詰責。
詰責不已,貶斥隨之。
言者前瞻後顧,恐幹嚴譴,折檻牽裙,寧復可見?且君職要臣職詳,聖人爲治,公孤百職,環列任事,但責其成,不侵其事;課其效,不紊其權,奚必傚後世察察之治哉!”五年八月,淫雨損山陵,昌平地動。
又上言:“今宇内多故,即使雨暘,時若天地,清寧猶未知禍患所底,況警戒疊至乎?臣未知陰陽,請言人事。
今輔者調變無聞,而精神專爲結知固寵之用;統軍者衡才鮮術,而中外無一緩急可用之人。
中樞決策,大類掩耳盜鈴;主計持籌,未免醫瘡剜肉,此所謂折鼎而覆餗者也。
一人可議,因而疑及衆人,則嫫母、西施同在暗室;一事可訾,因而疑及衆事,將伯夷、盜跖俱成竊鈇,此負塗載鬼之見也。
黃衣之使,頡頏卿貳之堂;貂蟬之座,雄據節鉞之上。
低眉則氣折,強項則釁開,此陰陽冰炭之漸也。
夫地水屬陰,宜靜而動,宜順而逆,皆陰幹陽之象,伏願撤回各使,然後採公論以進退大臣,酌事情以衡量小臣。
釋疑忌之根,開功名之路,庶天變可回,時艱可濟。
”帝以借端瀆奏切責之。
七月正月[21],疏劾大學士溫體仁,言:“體仁與舊輔延儒,俱爲時論所擯,皇上排衆議用之。
自輔導以來,封疆殘破,盜賊充斥,從來未有之災害,無所不有;從來未有之弊政,無所不行。
皇上厭薄延儒,人心稍快。
乃獨留體仁,使貽玷黃扉。
夫延孺僨轅敗犁之新犢也,體仁銜詭轡之老馬也,彼之浮薄易見,此之陰賊難知。
皇上意其出口傾人,似若不顧情面,不知其爲人遠士類、昵小人。
窺其戶,若無往來;問其心,實多溪壑。
誠絶世之姦而大貪之尤也。
”因並劾兵部尚書張鳳翼溺職狀。
帝怒,貶福建按察使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