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屠隆(一五四二—一六〇五),字長卿,浙江鄞(縣)人。
生有異材。
萬曆五年(一五七七)進士,授潁上知縣。
調繁青浦,時招名士飲酒賦詩,遊九峰、三泖,以仙令自許,然於吏事不廢,士民皆愛戴之。
遷禮部主事。
西寧侯宋世恩兄事隆,宴遊甚歡。
刑部主事俞顯卿者,險人也,嘗爲隆所詆,心恨之,訐隆與世恩淫縱,詞連禮部尚書陳經邦。
隆等上疏自理,並列顯卿挾讎誣陷狀,所司乃兩黜之,而停世恩俸半歲。
隆歸道。
青浦父老爲斂田千畝,請徙居。
隆不許,歡飲三日,謝去。
歸,益縱情詩酒,好賓客,賣文爲活,一揮數紙。
嘗戲命兩人對案拈二題,各賦百韻,咄嗟之間,二章並就。
又與人對弈,口誦詩文,命人書之,書不逮誦也。
所著有《由拳集》。
長卿始莅吾邑,《與馮開之夢禎書》雲:“青浦地一隅,四方無賴宅,其中爲小村落。
華亭、上海二縣復割荒區瘠土,稍附益之,因以置縣。
城中廬舍寥落,大都華、上兩縣貴官大家别業。
而令貧民出賦稅至十數萬,民貧,故俗趨於奸利。
”又《上徐貞文書》雲:“青浦土瘠賦重,流移相望。
今嚴戢各役,不敢咨訪近事,以滋他弊。
然左右禁嚴,耳目盡廢,閭閻隱痛,皆莫能知,難者一也。
先是,催科太嚴,捶楚過濫,逃亡接踵。
今若一概從寬,寬貧困,猶不失爲拊循;縱侵冒,則幾蔑夫國法,難者二也。
縣民歲苦重差,人戶逃絶,以緻田地愈荒。
召募開墾之令,非不日懸。
但領種告帖者,有守候之苦,有科索之費,小民疑畏不來。
且開墾荒田,必資工本,官帑既不可擅動,申請未必見從,難者三也。
”讀《仲春田家》諸詩,可謂留心民瘼者,至跌宕詞場,風流儒雅,與袁中郎、江進之争勝,又其餘事矣。
時陶□□允宜《贈長卿》詩雲[1]:“赤縣太湖西,新城雉堞齊。
市橋連井陌,官舍傍招提。
暮雨龍腥入,朝暉蜃氣低。
小姑如白石,此地亦青溪”;“新邑移才子,名花作素封。
水開三寶鏡,峰削九芙蓉。
載酒春供客,當軒日課農。
湖心間説法,時引聽經龍。
”蓋記其實也。
青龍江,在縣東北。
《圖經》雲:“孫吳造戰艦於此,故名。
”明嘉靖二十一年,從巡按禦史舒汀之奏,割華亭西北二鄉、上海西三鄉,立青浦縣治。
後十餘年,知縣石繼芳乃移治於唐行鎮,即今縣也。
鎮在江濆,爲鹽務所,人煙輻輳。
唐天寶間,設鎮立官。
因通海道,凡江淮、浙閩商販以及番舶,駢集於此。
宋祥符、景祐間,特設右職理財賦,置牢獄,增武員。
至宣和,避龍字,改名通惠,以相傳地脈通惠山故也。
至南渡時,復舊名,丁戶最爲蕃庶。
如梅聖俞堯臣、王梧溪逢、瞿惠夫智亦居之,然聖俞有《青龍觀潮詩》,陳君衡允平有“塔影隨潮沒,鐘聲隔岸微”之句。
邇來潮汐偶至,無復百川倒蹙之勢矣。
以形勢考之,南通橫泖,北通吳淞,新江塘、洞邱涇、重固煙河涇、郭港、塗涇、艾祈,皆其支流也。
然自嘉靖、萬曆,倭寇相繼劫掠,縱火焚燎,鎮市化爲灰燼,而勝地今成村墟矣。
(《青浦詩傳》卷一) 二 李瑸,字玉樹,山東長山(今山東鄒平)人。
以歲貢生選教諭,擢青浦知縣。
在任三年,有慈惠名,因缺庫帑罷官。
留寓十載餘。
遇赦,乃得歸。
時年已七十矣。
吾邑循良不少,其見於詞人歌詠者,如田髴淵《壽唐雪靈瑾》雲:“才是梁園工彩筆,時逢陶令泛秋英。
”屠蒓洲《贈張漢西庚》雲:“柔惠風仍在,殷康俗未成。
澤侔雲霮,潔比玉琮琤。
”王西亭《贈王□□允玟》雲[2]:“頻出行田騶從少,望迎騎竹笑顔開。
”趙蒙泉俞《贈鮑非炎學沛》雲:“百裡西南有樂郊,清風披拂到衡茆。
鳴琴昔忝邾、滕近,傾蓋今成管、鮑交。
照縣繁花叨接席,連林息羽得安巢。
往來采取輿人誦,甲乙分編手自鈔。
”呂開藩《和楊欽瞻羾天看菊》雲:“非是淵明宅,何來處士儔。
花開三徑菊,香老九天秋。
霜艷枝偏傲,寒芳韻自幽。
一經題逸句,山寺重清遊。
”張幻花《贈王勵園理》雲:“兩衙宦況冰壺淨,一縣文風玉尺裁。
”又戴藩《贈戴揆蔔仁行》雲:“德洽慈祥馴野雉,年登豐稔慶多魚。
承恩到處桑麻潤,校士盈門桃李舒。
”以上七人,皆以德政文行稱,而其詩什無可搜訪。
然以贈句觀之,則其治績約略可見,後來者所宜則效也。
(《青浦詩傳》卷一) 三 魏球,字鳴玉,號仁齋,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人。
順治五年(一六四八)舉人,初任廣東遷江縣知縣,有惠政。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補青浦,廉以律身,慈以惠下,謙以接士大夫。
居年餘,建文昌書院,進諸生而講論之。
兵燹之後,《卓鈿縣志》散佚不全,聘邑人諸嗣郢等修之。
尋以催科不力,罷官。
既出署民,築青山棠院以居焉。
明府宰吾邑,稱慈父母。
故董閬石含贈詩雲:“琴閣有花常揖客,訟庭無事獨論文。
”風格可想見也。
謂縣志自卓鈿王圻修後,爲時已久,乃以乾一先生總其成,而殳丹生、葉鴻儒、王昌屺諸人佐之。
昌屺,洪洲雲孫也。
開局於康熙戊申,成於己酉,刻於庚戌,蓋閲三歲而成。
然西亭《文獻私議》雲:“洪洲舊志甚簡質而信,諸志去取亦頗慎。
書稿已成,魏令解任。
索稿於退署中,與二三不學之人竄易增加,遂成穢史。
此二三人者,私於親厚,事不核實,言乖體例,乾一懊恨而不能止也。
魏本廉吏,輕信眩聽,爲人所賣,比雕闆又爲有力者收闆於家,刊落舊文,竄入祖父之傳,愈失其初。
遭此二厄,而其稿可焚矣。
其後又有私增私改,大抵假公事入祖父親戚之姓名,尤爲猥冗。
”今閲之,信然。
以此知修志不可不慎也。
(《青浦詩傳》卷一)。
四 褚啓宗,字亮儕,號望亭,安徽合肥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授青浦知縣。
先是,吳淞江久淤不治。
巡撫莊有恭議浚之奏,請先借帑項於兩稅内,分年繳納,各縣自任其地。
啓宗按稅九兩出夫一名,給直赴工。
正月起工,迄三月竣事。
縣城日久,殘缺已甚。
布政使屬啓宗核計,又令崑山縣知縣李景龍助理。
自南門而東至北門水關,景龍督之;南門而西至北門,啓宗督之。
磚埴悉用新者,城隍之側,用木排護,以防其頽,工作堅密。
在任四年,平訟獄,禮士子,於賦稅無所加,民誦其惠。
旋以丁艱歸。
服闕,病卒。
震澤下流,古稱三江,然婁東祗衣帶水耳,惟吳淞實爲尾閭。
關於吾郡水利者,最甚。
雍正以來,漸次湮塞,故馬□□萬《吳淞江記事》雲[3]:“衆水會震澤,奔流入於海。
分行幾百裡,東入疁城界。
東西自一源,南北遂分派。
三江廢其一,二水又如帶。
厥患匪自今,往昔爲民害。
嘉祐與大德,屢築而屢壞。
先臣周文襄,復有海忠介。
疏鑿得成功,賢勞在先代。
事往功漸湮,繼者復安在?通津變草莽,橫流且澎湃。
正供係非輕,何以修畎澮。
上下四百年,於今誰永賴。
作歌記宣房,聞者庶以快。
”蓋記實也。
乾隆二十八年,滋圃莊公奏請浚之。
自吳江起,訖寶山止,凡土方夫工之費,議借帑銀二十二萬一千六百十兩有奇,於長洲等十七州縣,分年帶征還款。
青浦額計田地蕩七十一萬一百七十九畝,照每畝二分二厘,應派完銀一萬五千七百八兩有奇。
均作三年帶征,每年征完銀五千二百三十六兩有奇。
又議青浦四江口以下,一日兩潮,沙泥澱積,雖江面尚寬,而河底淺窄。
今婁、淞並治,若不將吳淞下段大加工力,則水勢必由青、洋、夏、駕諸浦,全應於窄處挑寬口。
十八丈底寬,九丈其深,概以一丈爲率計,承挑四江口起至嘉定交界大樸樹止,工分二十八段,共長一千五百六十三丈四尺,計挑水土八萬五千二百四十六方零,連築壩估銀八千七百九十三兩零,用夫三千四十四名,四十日完工。
又議黃渡鎮北岸屬嘉定,南屬青浦,跨江有東西二橋,江形至此稍曲。
兩岸居民稠逼,江面被侵,僅寬十丈餘,又爲兩橋所束,疏辟難施,是以水從鎮西懷浦,迤北而東,復南旋而下,至許家港。
今從懷浦取直至許家港,另挑越河一道,吳淞避紆就徑,水勢尤暢。
計越河長六百四丈,面寬十二丈,底寬六丈,浚深一丈五尺,共挑幹土四萬二千七百五十九方零,水土四萬四千二百八十七方零,估銀七千六百二十八兩零,用夫三千一百九名。
挖廢民田一百四十五畝零,係海中鄉低田,照值給價每畝八兩,共給過銀一千一百六十七兩零。
挑土壓估田二百一畝零,每畝償春熟銀一兩。
督工者爲松江經歷羅經、婁縣主簿孫炳、青浦縣主簿李洋,而褚君總司其事。
迄今二十餘年,吾邑無水淹之患,皆其力也。
後儒有留心於郟亶之學者,不可不知,故瑣屑記之如此。
(《青浦詩傳》卷一) 五 周肇(一六一五—一六八三),字子俶,號東岡,太倉州(今屬江蘇)人。
幼穎異,十歲能爲文。
先是,張溥舉復社,聲氣傾海内。
肇以總角稱高弟,名籍甚。
與王撰、王昊等稱婁東十子,肇爲之冠。
貢入太學。
順治十五年中順天鄉試。
久之,選青浦教諭,振興學校。
舉卓異,擢江西新淦縣知縣。
亡何病卒,年六十九。
子俶司鐸吾邑時,任秋雯、王西亭方爲博士弟子,皆出其門下。
先曾祖大理公七十壽詩及序,雖署子俶名,實出西亭之手。
子俶殁於新淦。
西亭過此,吊以詩雲:“次宿清江北,飛帆淦水南。
故人輿疾處,遺恨未抽簪。
”(《青浦詩傳》卷一) 六 李鴻,字青立,號青嶼,河南南陽人。
明大學士賢裔孫。
父孝源,翰林院侍讀學士。
雲南布政使彭而述,其妻父也。
鴻以名家子能詩。
先官中書舍人,左遷爲青浦丞。
治事之餘,輒與王原、孫鋐輩,置酒賦詩。
未幾病卒,時賢惋惜之。
著《紅香閣集》。
青立爲漁洋先生弟子,寄詩雲:“麐趾異凡啼,鳳毛異凡羽。
愛君清門後,先秉高曾矩。
低眉百寮底,手闆趨公府。
青袍映春草,還向春申浦。
婦有林下風,樂事笑眉嫵。
寄詩雁南飛,因風墮洲渚。
”(《青浦詩傳》卷一) 七 雷國楫,字松舟,陝西蒲城人。
入貲爲州判,署澱山,司巡檢。
尋告歸卒。
有《龍山詩鈔》。
松舟以關中舊族説禮敦詩,及爲州判於吳,年已垂暮矣。
吟詠之外,劇嗜抄書。
餘入其室,卷帙縱橫,硃墨錯互,書吏兩三,分據硯席,延客坐其旁,見者疑爲老書生,不知乃是衙官也。
餘在城西萬壽道院修志,松舟過訪,時已被酒,談藝至晚,中寒嘔吐,久之始登舟去,其儻如此。
禮堂光祿雲:“松舟生長三秦,又遍遊四方,北極燕、晉,南屆甌、粵,以山水友朋爲性命,故其爲詩益奇。
”(《青浦詩傳》)卷一) 八 王希伊(一七一九—一七九四),字在川,江蘇寶應人。
乾隆六年(一七四一)舉人,由陝西白水縣知縣降補青浦教諭。
廣文爲白田先生之孫。
承其家教,覃心理學,動以古人爲師。
遇節烈忠孝事,尤不啻口出,極力表章。
四十七八年令白水,著有善政,而巡撫布政使弗善也。
及予至西安,則君已去位矣。
來吾邑,迪啓諸生,詞嚴義正,學者始畏之,終而愛之。
祀孫烈愍公父子、陳忠裕公於忠義祠,又爲校定其集,蓋質直好義如此。
詩不多見,從邱秀才思燕處得二章,因附刻焉。
(《青浦詩傳》卷一) 九 陸機(二六一—三〇三),宇士衡,吳郡人。
祖遜,吳丞相。
父抗,吳大司馬。
機身長七尺,其聲如雷。
少有異才。
抗卒,領父兵爲牙門將。
年二十而吳滅,居舊裡,閉門勤學,積有十年。
太康末,與弟雲俱入洛,造太常張華。
華素重其名,如舊相識,曰:“伐吳之役,利獲二俊。
”又嘗詣侍中王濟,濟指羊酪,謂機曰:“卿吳中何以敵此?”答雲:“千裡蒓羹,未下鹽豉。
”時人稱爲名對,後太傅楊駿闢爲祭酒,累遷太子洗馬、著作郎。
吳王晏出鎮淮南,以機爲郎中令,遷尚書中兵郎,轉殿中郎。
趙王倫輔政,引爲相國參軍。
豫誅賈謐功,賜爵關中侯。
倫將篡位,以爲中書郎。
倫之誅也,齊王冏以機職在中書,九錫文及禪詔,疑機與焉,遂收機等九人付廷尉。
賴成都王穎、吳王晏並悉力救理之,乃得減死。
徙邊,遇赦而止。
時中國多難,顧榮、戴若思等鹹勸機還吳,機負其才望,志匡世難,故不從。
時成都王穎勞謙下士。
機既感全濟之恩,又見朝廷屢有變難,謂穎必能康隆晉室,遂委身焉。
穎以機參大將軍軍事,表爲平原内史。
太安初,穎與河間王顒起兵討長沙王乂,假機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將王粹、冠軍牽秀等諸軍二十餘萬人。
機以三世爲將,道家所忌,又羈旅入宦,頓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牽秀等皆有怨心,固辭都督。
穎不許。
機鄉人孫惠亦勸機讓都督於粹,機曰:“將爲吾爲首鼠避賊,適所以速禍也。
”遂行。
穎左長史盧志心害機寵,言於穎曰:“陸機自比管樂,擬君闇主,自古命將遣師,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濟事者也。
”穎默然。
機始臨戎,而牙旗折,意甚惡之。
長沙王乂奉天子與機戰於鹿苑,機軍大敗,赴七裡澗而死,水爲之不流,將軍賈稜皆死之。
初,宦人孟玖弟超,並爲穎所嬖寵。
超領萬人爲小都督,未戰,縱兵大掠。
機録其主者。
超將鐵騎百餘人,直入機麾下奪之,顧謂機曰:“貉奴能作督不!”機司馬孫拯勸機殺之,機不能用。
超宣言於衆曰:“陸機將反。
”又還書與玖,言機持兩端,軍不速決。
及戰,超不受機節度,輕兵獨進而沒。
玖疑機殺之,遂譖機於穎,言其有異志。
將軍王闡、郝昌、公師藩等皆玖所用,與牽秀等其證之。
穎大怒,使秀密收機。
其夕,機夢黑幰繞車,手決不開,天明而秀兵至。
機釋戎服,著白帢,與秀相見,神色自若,因與穎箋,詞甚凄惻。
既而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遂遇害於軍中,時年四十三。
二子蔚、夏亦同被害。
機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
是日昏霧晝合,大風折木,平地尺雪,議者以爲陸氏之冤。
機天才秀逸,辭藻宏麗,張華嘗謂之曰:“人之爲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
”弟雲嘗與書曰:“君苗見兄文,輒欲燒其筆硯。
”後葛洪著書,稱其文“猶玄圃之積玉,無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
其弘麗妍贍,英鋭漂逸,亦一代之絶乎”!其爲人所推服如此。
所著文章三百餘篇[4],並行於世。
屠長卿《二陸祠堂記》:“機、雲兩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而青浦故華亭西鄙,今兩先生墓實在青浦,則今固青浦人也。
不佞來令茲邑,即祀兩先生,學官復爲之建祠,專祀焉。
”又按楊潛《雲間志》雲:“陸士衡《贈從兄車騎詩》:‘仿佛谷水陽,宛孌崑山陰。
’李善注引陸探微《吳地記》曰:‘海鹽縣東北二百裡有長谷,昔陸遜、陸抗居此。
’”《元和郡國圖志》:“華亭谷在縣西三十五裡,陸抗宅在其側。
”《太平寰宇記》:“二陸宅在長谷。
谷在吳縣東北二百裡,谷周回百餘裡,谷水下通松江,昔陸凱居此。
”《吳地記》雲:“漢廬江太守陸康與袁術有隙,使姪遜與其子續率宗族避難居於是谷。
”合數説觀之,考其道裡遠近,二陸之居實在青境無疑。
世傳普照寺爲二陸宅,非也。
今小崑山雖在婁縣境,而山陰一裡,即係青邑界分,且墓在邑東,則爲今青浦人無疑。
(《青浦詩傳》)卷二) 一○ 陸雲(二六二—三〇三),字士龍,六歲能屬文。
少與兄機齊名,號曰二陸。
幼時吳尚書廣陵閔鴻見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
”後舉雲賢良,時年十六。
吳平,入洛。
機初詣張華,華問雲何在?機曰:“雲有笑疾,未敢自見。
”俄而雲至。
華爲人多姿制,又好帛繩纏須。
雲見而大笑,不能自已。
先是,嘗著縗絰上船,於水中顧見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獲免。
雲與荀隱素未相識,嘗會華坐,華曰:“今日相遇,可勿爲常談。
”雲因抗手曰:“雲間陸士龍。
”隱曰:“日下荀鳴鶴。
”鳴鶴,隱字也。
刺史周浚闢爲從事,謂人曰:“陸士龍當今之顔子也。
”俄而遷公府掾爲太子舍人,出補浚儀令。
雲到官肅然,下不能欺。
人有見殺者,主名不立,雲録其妻,而無所問。
十許日遣出,密令人隨後,謂曰:“其去不出十裡,當有男子候之與語,便縛來。
”既而果然。
問之,雲:“與此妻通,共殺其夫,聞妻得出,欲與語,憚近縣,故遠相要候。
”於是一縣稱其神明。
郡守害其能,屢譴責之,雲乃去官。
百姓追思之,圖畫形象,配食縣社。
尋拜吳王晏郎中令。
晏於西園大營第室,又信任部將,使覆察諸官錢帛,雲皆諫之。
雲愛才好士,多所貢達。
移書太常府薦同郡張贍。
入爲尚書郎、侍禦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
成都王穎表爲清河内史。
穎將討齊王冏,以雲爲前鋒都督。
會冏誅,轉大將軍右司馬。
穎晚節政衰,雲屢以正言忤旨。
孟玖欲用其父爲邯鄲令,左長史盧志等並阿意從之,而雲固執不許,曰:“此縣皆公府掾資,豈有黃門父居之邪!”玖深忿怨。
機之敗也,並收雲。
穎官屬江統、蔡克、棗嵩等上疏請貰其罪。
穎不納。
統等重請,穎遲回者三日。
盧志又曰:“昔趙王殺中護軍趙浚,赦其子驤,驤詣明公而擊趙,即前事也。
”蔡克入至穎前,叩頭流血,曰:“雲爲孟玖所怨,遠近莫不聞。
今果見殺,罪無彰驗,將令群心疑惑,竊爲明公惜之。
”僚屬隨克入者數十人,流涕固請,穎惻然有宥雲色。
孟玖扶穎入,催令殺雲。
時年四十二。
所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又撰《新書》十篇,並行於世。
初,雲嘗行,夜暗迷路,莫知所從。
忽望草中有火光,於是趣之。
至一家,見一年少,美風姿,其談《老子》,辭緻深遠。
向曉辭去,行十許裡,至故人冢,雲此數十裡中無人居,雲意始悟。
卻尋昨宿處,乃王弼家。
雲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
雲弟耽爲平東祭酒,亦有清譽,與雲同遇害。
大將軍參軍孫惠與淮南内史朱誕書曰:“不意三陸相攜,一旦煙滅,國喪望,悲豈一人!”其爲州裡所痛悼如此。
後東海王越討穎,移檄天下,亦以機、雲兄弟枉害罪狀穎雲。
考士衡、士龍兩先生集,《隋志》皆十卷。
《晁公武讀書志》雲:“機所著凡三百餘篇,今存詩、賦、論、議、箋、表、碑、誄一百七十餘首,以《晉書》、《文選》校正外,餘多舛誤。
”又雲:“雲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新書》十篇,宋華亭令徐民瞻重刻。
今按,民瞻序雲:‘二俊文章載於《文選》諸書中,遠超枚、馬,高躡王、劉,百代之文宗也。
每以未見全集爲恨。
偶承雲間民社,到官之初,首見遺像於吏舍旁,即闢學舍之東偏建祠宇,奉以遷焉。
因訪其遺文,得《士衡集》十卷於新淮西撫幹林君,首篇冠以《文賦》;《士龍集》十卷,得於秘書郎鍾君,首篇冠以《逸民賦》。
亟繕寫,命工梓之以行。
’其刻最爲精審。
至《古詩所》、《古詩紀》及張天如《漢魏名家》諸刻,搜羅雖博,而精確或不如。
意其爲自晉以來,相傳之舊本,獨《新書》已軼,不可見耳。
”(《青浦詩傳》卷二) 一一 李行中,字無悔。
隱居青龍江,高尚不仕,治園圃,寄情詩酒。
蘇子瞻名其亭曰醉眠,作詩贈之,屬而和者,皆天下知名之士也。
題醉眠亭者爲蘇軾、蘇轍、李常、陳舜俞、張先、王觀、秦觀、張景修、韓宗文、蘇棁、晁端佑、晁端彥、晁端禀、關景山、楊蟠、僧道潛,凡十六人。
蘇軾詩雲:“已向閑中作地仙,更於酒裏得天全。
從教世路風波惡,賀監偏工水底眠。
君且歸休我欲眠,人言此語出天然。
醉中對客眠何害,須信陶潛未若賢。
孝先風味也堪憐,肯爲周公盡日眠。
枕麹先生猶笑汝,枉將空腹貯遺編。
”秦觀詩雲:“醉來豐瘁同,眠去身世失。
二樂擅一亭,夫子信超逸。
杯行徂老春,肱枕頽外日。
壯志未及伸,齒願良自畢。
”餘不具録。
蓋爲名賢欣賞如此。
今亭址已失,而米元章所書《青龍塔碑》,亦不復可考矣。
(《青浦詩傳》卷二) 一二 章楶(?—一一〇二),字質夫,建州蒲城(今屬陝西)人。
始以世父得象蔭,將作監主簿,復舉進士甲科,知陳留縣,以最擢提舉荊、湖北路刑獄,稍遷直龍圖閣,知慶州。
夏人將寇環慶,楶命驍將將精兵授以方略,又使人置毒於牛圈潴水中。
既而虜入,圍環州。
其所遣將折可適潛師洪德城,虜過識其母梁氏旗幟,鼓噪而出,斬千餘級。
虜經牛圈飲其水,人馬多死。
明年,除知同州。
紹聖初,徙南京,改集賢殿修撰,知廣州,又知渭州。
上言城瓠蘆河川,據形勝以窺夏國,乃以三月及熙河、秦鳳、環慶四路之師,出瓠蘆河川,築二城於石門峽江口好水河之陰,二旬有二日而畢,賜名平夏城、靈平寨。
方興役,虜以其衆乘,我師大敗之。
擢樞密直學士。
既而環慶、鄜延、河東、熙河皆築城,夏人愕視不敢動。
實自涇原始。
無何,夏國主與其母自將數十萬圍平夏,不能克,一夕遁去。
戎母慚面而還。
除龍圖閣學士。
夏國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
楶遣折可適、郭成間以輕騎夜襲[5],直入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餘,獲牛羊十萬種,羌震駭。
進端明殿學士。
楶在涇原四年,凡置州一、城寨九。
夏人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朝貢,天子赦而聽之,乃爲寢兵。
徽宗即位,徙知河南。
入見,留提舉中太一宮。
遂拜同知樞密院事,以老授資政殿學士、中太一宮使。
未幾卒,謚曰莊簡。
按,莊簡監華亭鹽,不見於《宋史》及《東都事略》。
且墓在杭之寶石山。
卒後,徽宗命其壻劉何使兩浙,以供葬事,未聞居吾邑也。
然元澤爲五世孫,支派可據,而《雲間志》已載。
章楶宅在青龍鎮,是非出於附會者,殆以監鹽無關政績,故正史缺如。
但《府志》雲“築思堂以居子孫者”,亦誤。
蘇軾《思堂記》曰:“築室於公堂之西,名之曰思。
”章望之《思堂記》曰:“吾族弟質夫官華亭縣之初,治其官舍爲思堂。
考《雲間志》,監鹽廨舍在縣東二百三十步四鹽場。
四巡檢居邑外。
楶官監鹽非巡檢,則所築思堂當在邑中之鹽廨,不得在青龍。
且《雲間志》又雲:“浦東鹽場監官廨舍在縣東七十裡,而青龍在縣北”。
又非浦東,更與青龍相左。
王梧溪《挽元澤詩》雲:“大盈合吳淞,甲第連裡落。
”蓋楶自監鹽後有宅在青龍,而思堂則仍在邑,未可並爲一也。
(《青浦詩傳》卷二) 一三 衛涇(一一五九—一二二六),字清叔,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登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第一,由秘書省正字洊擢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開禧二年(一二〇六)十月,除吏部侍郎兼侍讀。
三年十月,除禮部尚書。
十一月,除禦史中丞,簽書樞密院事。
十二月,除參知政事,封吳郡開國伯。
嘉定元年(一二〇八)六月乙亥,罷爲資政殿學士,知潭州,後移福州,再知隆興府。
卒謚文節,追封秦國公。
有《樂堂集》。
衛文節名,僅見於《宋史·宰輔表》,無傳。
惟錢龍錫《南宋事略》中有之,而嘉興、崑山及松江府舊志中皆爲立傳。
蓋文節本籍華亭,後遷石浦,係蘇州崑山縣,故載於《昆志》,而華亭本屬秀州,是以嘉興亦志之也。
文節祖及叔父膚敏墓皆在鳳凰山,且《遊澱山留題》稱“買魚更酌,載月而歸”。
其爲吾邑人無疑也。
文節之先出於齊,元末南遷居華亭。
高祖淳,不仕。
曾祖孝先,贈朝請郎。
祖闐,任朝奉大夫,通判紹興府。
以子時敏仕贈朝請大夫。
子三人,時敏、尚賢及文節。
父季敏。
自季敏葬於湖州歸安,而文節及其兄弟多葬浙江耳。
文節兄弟五人,文節爲長,次濟、洽、溉、湜。
湜著《禮記集説》百卷,今行於世。
詩亦不傳。
文節初號拙齋,改號西園居士,《集》七十卷,子椎所編,嘗刻於永州,歲久已佚。
今四庫全書館於《永樂大典》内録其詩文編爲二十卷,附詩六十餘首。
至沈氏德潛《教忠堂集序》,其十世孫楫所編。
奏議封事十卷,殆未開雕,故不傳於世。
(《青浦詩傳》卷二) 一四 陳允平,字衡仲,又字君衡,號西麓,鄞縣(今屬浙江)人。
才高學博,一時名公卿皆爲傾倒。
試上舍不遇,放情山水,往來吳淞,寓青龍、白鶴江間。
有《西麓詩稿》。
而倚聲之作尤爲特絶,嘗著《石湖漁唱》,爲周密、張炎所推。
元初,以人才徵至北都,不受官,放還,世尤高之。
白鶴江,一名白鶴匯,宋嘉祐間開江,蓋匯遺迹也。
明吳□□震旦詩[6]:“極目野田何茫茫,村莊一帶皆水鄉。
”其浩淼如此。
今村墟相望,膏腴綉錯,化巨浸爲沃土,非吳淞疏導之力不及此也。
(《青浦詩傳》卷二) 一五 淩岩,字山英,號石泉。
其先少師哲,靖康中,自汴隨蹕南遷,徙居華亭。
宋亡,岩隱九峰中,足迹不入城市,一放於詩,鏘鳴秀拔,有大曆之風。
著《古木風瓢集》、《九峰題詠》,昔人稱爲山史。
考縣志載陸鷳南,字象翁,宋亡不仕;陸霆龍,字伯靈,宋鹹淳間進士,有《九峰青氣集》,棲隱教授以終,時號二陸。
伯靈子居仁,字宅之,中元泰定丙寅(一三二六)鄉試,工詩,精書法,自號巢松翁,晚號雲松野衲、瑁湖居士,居浙濱橫溪。
殁葬幹山,與楊維楨、錢惟善稱三高士墓。
然考三人居青浦境皆無明文,而橫溪今屬奉賢,故不具載,附志於此。
(《青浦詩傳》卷二) 一六 任仁發(《浙江通志》作“霆發”),字子明,號月山道人,世居青龍。
年十八中鄉試。
元兵南下,平章遊某見而器之,委以招安海島。
爲青龍水陸巡警官,累遷貳都水監。
府境開江置閘,凡水議皆仁發主之。
時大都通惠河隱楊閘奔決,會通河淺澀,汴梁黃河決浸,歸德杭之鹽官海塘崩陷,鎮江練湖淤塞,仁發皆嘗治之,具有績效。
出知崇明,加江陰尹。
民立祠祀之。
仁發字學李邕,又善繪事,嘗奉旨畫《渥窪天馬圖》,寵賚甚厚。
後以中憲大夫浙東道宣慰副使緻仕。
年七十三卒。
著水利書行世。
子:賢明,以學士揭奚斯薦欲官之,辭歸;賢材,考城令;賢能,字叔達,涇令;賢佐,字子良,南陵令,累官台州判官。
賢材子暉,字東白,亦喜文史,善賦詩,有《東白集》。
賢佐子璞,字伯璋,嘗割田二頃以贍青龍鎮學。
少監雖工行水,而文采爲世所推。
錢塘白廷玉珽贈詩雲:“傾蓋相逢意已親,風流儒雅邁同倫。
曾來東閣觀奇士,又向西湖見偉人。
放棹小溪梅的的,敲棋深院酒鱗鱗。
懸知後夜相懷切,帆落胥山月一輪。
”又楊鐵崖維楨《題月山公九馬圖手卷》雲:“任公一生多馬癖,松雪畫馬稱同時。
已知筆意有獨得,天育萬騎皆吾師。
房精夜墮池水黑,龍出池中飛霹靂。
圖中九馬氣俱王,都護青驄尤第一。
一馬飲水水有聲,兩馬草風雨生。
其餘五馬盡奇骨,蠻煙洗盡桃花明。
君不見佛郎獻馬七度洋,朝發流沙夕明光。
任公承旨寫神駿,妙筆不數江都王。
任公一化那可復,後生畫馬空多肉。
此圖此馬無人看,黃金臺高春草緑。
”(《青浦詩傳》卷三) 一七 謝德嘉,字維則,居澱山。
仕元,官至安陸府同知、飛騎尉、華亭縣男。
德嘉嘗在澱湖濱壘土爲義山,以葬邑之寓公,見《梧溪集》。
此外,謝氏元末有助修華亭縣學者,謝廷蘭與其姪晉也。
有創谷洲義塾。
官奉訓大夫。
掛冠歸,築知止堂、春草軒、悅親堂。
又築光渌亭於泖濱,以處楊維楨者,謝伯理也。
有居名瓢湖小隱者,謝士安也。
又錢元方有《題謝仲允一掬泉》雲:“石湖之澳有甘泉,一掬清泠絶可憐。
金鯽跳波明月上,碧雲浮石翠苔連。
流杯夜醉雲松伯,洗筆春留鐵笛仙。
畫閣紅闌誰是主,東山太傅子孫賢。
”許穆有《過謝氏舊宅詩》雲:“舊日繁華散曉煙,尚餘甲第澱湖邊。
春風舞榭空羅綺,夜月樓臺歇管弦。
鶴唳華亭雲杳杳,鶯啼金谷草芊芊。
誰憐門下傷心客,一度登臨一惘然。
”又王逢有《舟中懷謝府倅履庵偕謝守真遊簳山》諸詩,皆見集中。
錢應庚又嘗館於澱湖謝氏。
蓋其子姓繁衍,讀書好義如此。
今湖濱尚有村名謝寨關,意當時謝氏所居故址也。
陳氏,錢塘儒家女。
夫本縣曹吏,因兵亂隸軍籍久在外,氏因作是詩題於華亭戍壁。
或謂氏曰:“若質美性慧,往富室爲女紅,不猶愈於守空戍忍寒饑乎?”陳曰:“寒饑小事耳,聽汝失節莫大焉。
”或慚而退。
未幾,夫挈以歸裡,人皆稱之。
張宗魯洙和雲:“青蘋風起别鴻生,寒盡春來不寄聲。
多少離群歸欲盡,天涯抛棄獨何情?”王原吉逢和雲:“羈雌見月可憐生,月落江昏過雁聲。
不特題詩想夫壻,漢家多少玉關情。
”(《青浦詩傳》卷三) 一八 曹知白(一二七二—一三五五),字貞素,號雲西。
應符從子。
居小蒸。
長身美髯,容貌甚偉,以世家子好讀書,工翰墨。
海内勝流,如崑山顧仲瑛、無錫倪瓚,知白與之齊名。
時主於其家。
性樂閑退,家有池館,樹藝松菊,日以賦詩酌酒自娛。
元至元甲午(至元甲午,本《貞溪志》所載《貢師泰墓志》。
按,順帝至元僅六年,中無甲午,甲午乃在至正十四年,《貢志》恐誤),詔遣中書左丞郎中都爾疊失等鑿吳淞江,請以知白從行,用其策爲多。
大德戊戌(一二九八),庸田使行水,復獻填閼成堤之法。
民甚德之。
以薦授崑山教諭,意不樂辭去。
嘗遊京師,公卿多引薦之,曰:“我聞燕、趙多奇士,庶幾見之,豈齪齪求官者耶?”辭歸,隱居不出。
生平篤於友義,若文士許應元、李沖、劉世賢,詩僧崈古,生則結社,死則具表葬焉。
年至八十四卒。
吾邑曹氏有三支:一在元延祐年間居鹹魚港,僧正印《衆福院記》所謂宣慰曹公及其子提舉日照是也;一在明天順年間居廣福林,曹時和、時中、時信三兄弟是也;一亦在元時居於小蒸,則曹應符知白及其孫永、曾孫炳是也。
三家皆雄於貲,各以田園第宅稱。
至於風流文采,宣慰提舉無聞焉。
定庵之後,迄今亦蔑有傳者。
唯小蒸一支,士食舊德,農服先疇,時有人起而繼之。
雖園館久蕪,而青衿絃誦,閲四百年如故,洵爲衣冠盛事已。
至雲西山水固佳,畫竹尤入神品。
餘常見其畫竹卷,劉靜修題雲:“姿態媚逸,奄有湖州規範。
”此特其二十五六時畫,已超詣。
乃知驥步不凡,自其駒時然。
(《青浦詩傳》卷三) 一九 李昇,字紫篔,濠梁(今安徽鳳陽)人。
晚居澱山。
《曝書亭集·跋李紫篔畫卷》雲:“紫篔晚居澱山湖畔,其居有白雲窗,東維子賦詩贈之,今遺迹無存矣。
”慈溪黃玠伯成題其墨本竹枝雲:“刻雕妙入神,餘情寄入。
”殆時人重其墨竹,以之雕刻屏風雲爾。
又《跋》:“紫篔生,濠梁人,善寫竹石,兼工平遠山水。
斯卷送沖真觀主蔡霞外而作,松竹清疏,峰嵐渲以焦墨,淡抹嬴青作遙山,識者謂其源出王維也。
今藏孫上舍洪元家。
”意當日必有諸公贈言跋尾,惜爲人割去。
然鄭人買櫝還珠,珠固在,庸何傷。
紫篔工畫竹。
許恕題雲:“曾向淮南識李昇,黃岩書法尚縱橫。
祗今葉葉秋聲裏,煙雨蕭條空復情。
”又吳郡尤以仁贈其歸澱山草堂詩雲:“積玉溪頭水拍天,草堂隻在澱山前。
鳴鳩啼鳥青春裏,古木疏篁落照邊。
仙客近傳餐玉法,故人轉送買山錢。
相逢未盡一林浦,陸相祠前又撥船。
”又錢元方寄詩雲:“謫仙今在五茸西,醉後懶披宮錦衣。
天上玉堂無夢到,山中書艇載鵝歸。
白雲滿屋詩連軸,碧泖當門鱸正肥。
安得造君清隱處,紫簫吹月轉山扉。
”所居白雲窗,李孝光、吳克恭皆有詩賦之,不獨東維子也。
(《青浦詩傳》卷三) 二○ 瞿智,字慧夫,青龍鎮學教諭,築通波閣居之。
博學善詩,以書法鈎蘭尤佳。
官至攝紹興録判。
考永嘉李孝光《送慧夫上青龍鎮學官詩序》言:“瞿君魁岸溫偉,風緻皎然。
”句曲外史張雨贈以詩雲:“青龍江上古儒官,子去橫經作士風。
當戶九峰春樹隔,在家百裡海潮通。
華亭好事籠盛鶴,楚刻名碑篆剝蟲。
信是青衫如拾芥,辟書已在薦賢中。
”曲江錢惟善詩雲:“獨坐高堂對春雨,碧梧飄濕鳳皇翎。
已贍百裡陪郎宿,尚許孤槎載客星。
把酒長年惟覓句,焚香終日祗橫經。
我來十度今朝醉,一笑逢君眼倍青。
”陳德永詩雲:“仕宦去家百裡近,文采照人當妙年。
想見彈琴讀書處,墻頭春日薺花圓”;“江上春風日夜催,即看柳色上衣來。
莫言美玉難酬價,定有黃金爲築臺”;“人生豈必相逢早,異縣傾心有弟昆。
卻恨客舟無意緒,預先載我出吳門。
”會稽王冕詩雲:“闔閭城郭東海近,滄江正爾連吳淞。
祗消放船七十裡,不用過山千百重。
學子衣冠皆濟濟,先生事業豈容容。
愧予白首成潦倒,春風安得此相從。
”京兆梁恂雲:“公道歸真賞,清詩見似人。
衰年祗遁迹,今日解傷神。
浩盪龍江曉,淹留雁塔春。
心期渾未蔔,秋夢已頻頻。
”句章黃玠詩雲:“聞説瞿文學,與交皆偉人。
曹、劉不可作,張、李故相親。
已脫塵中鞅,猶存席上珍。
才名元振厲,詩語特清真。
顧我來何晚,思君妙絶倫。
平生五經笥,他日半通綸。
小試衣冠掾,終期科第臣。
芝蘭居輒化,薑桂久逾辛。
孟浩吟何苦,虞翻相本屯。
風雲同律呂,時序異參辰。
有恨月初夕,無言苴自春。
能忘正雲晤,搔首暮江津。
”勾吳釋善行雲:“丈夫求仕非無術,祗合明時作校官。
弟子日來供茗飲,先生時坐取琴彈。
濺山春樹檐前緑,穀雨秋風帳底寒。
善舞不須愁地褊,才名行且屬儒冠。
”孝光又有詩雲:“解道詩成泣鬼神,錦袍未負謫仙人。
隨時俯仰何奇士,值世承平祗幸民。
醉卧未餘青眼在,交遊莫擬白頭新。
客來異縣亦近耳,得此斯文肺腑新。
”又呂肅詩雲:“山雨蕭蕭夜轉多,思君别後定如何?惟犀怪底時時動,地上東風空緑波。
雲影垂江護晏陰,題詩東閣曉寒侵。
便須騎馬迎君去,街上青泥三尺深。
”蓋是諸名士推挹愛重如此,蓋不獨以畫蘭重也。
又李孝光序作於至正四年(一三四四),詩作於五年,此兩年爲甲申、乙酉;而善行詩於庚寅,爲至正十年;錢惟善詩作於庚子,爲至正二十年。
是慧夫爲學官殆十五六年,可謂久矣。
孝光序又雲:“青龍學官不特爲塾,庶幾庠序之重,蓋由塾而改爲學者。
”又雲:“吾前再過青龍河,見大屋在北林中,有美衣冠三四人徐行過柳下,而學官有唐、宋石刻。
諸詩詞悉如外史所詠。
”以上具載《鐵網珊瑚》。
蓋青龍江士風彬雅如此。
今乃鞠爲茂草,殊可感也。
(《青浦詩傳》卷三) 二一 楊維楨(一二九六—一三七〇),字廉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母李,夢月中金錢墜懷而生維楨,少時日記書數千言。
父宏,築樓鐵崖山中,繞樓植梅百株,聚書數萬卷。
去其梯,俾誦讀樓上者五年,嗣自號鐵崖。
元泰定四年(一三二七)成進士,署天台尹,改錢清場鹽司令。
狷直忤物,十年不調。
會修遼、金、宋三史成,維楨著《正統辯》千餘言,總裁官歐陽元功讀且嘆曰:“百年後公論定於此矣。
”將薦之而不果,轉建德路總管府推官。
擢江西儒學提舉。
未上,會兵亂,避地富春山,徙錢塘。
張士誠累招之,不赴。
忤達識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薦紳大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履無虛日。
酒酣以往,筆墨橫飛。
或戴華
生有異材。
萬曆五年(一五七七)進士,授潁上知縣。
調繁青浦,時招名士飲酒賦詩,遊九峰、三泖,以仙令自許,然於吏事不廢,士民皆愛戴之。
遷禮部主事。
西寧侯宋世恩兄事隆,宴遊甚歡。
刑部主事俞顯卿者,險人也,嘗爲隆所詆,心恨之,訐隆與世恩淫縱,詞連禮部尚書陳經邦。
隆等上疏自理,並列顯卿挾讎誣陷狀,所司乃兩黜之,而停世恩俸半歲。
隆歸道。
青浦父老爲斂田千畝,請徙居。
隆不許,歡飲三日,謝去。
歸,益縱情詩酒,好賓客,賣文爲活,一揮數紙。
嘗戲命兩人對案拈二題,各賦百韻,咄嗟之間,二章並就。
又與人對弈,口誦詩文,命人書之,書不逮誦也。
所著有《由拳集》。
長卿始莅吾邑,《與馮開之夢禎書》雲:“青浦地一隅,四方無賴宅,其中爲小村落。
華亭、上海二縣復割荒區瘠土,稍附益之,因以置縣。
城中廬舍寥落,大都華、上兩縣貴官大家别業。
而令貧民出賦稅至十數萬,民貧,故俗趨於奸利。
”又《上徐貞文書》雲:“青浦土瘠賦重,流移相望。
今嚴戢各役,不敢咨訪近事,以滋他弊。
然左右禁嚴,耳目盡廢,閭閻隱痛,皆莫能知,難者一也。
先是,催科太嚴,捶楚過濫,逃亡接踵。
今若一概從寬,寬貧困,猶不失爲拊循;縱侵冒,則幾蔑夫國法,難者二也。
縣民歲苦重差,人戶逃絶,以緻田地愈荒。
召募開墾之令,非不日懸。
但領種告帖者,有守候之苦,有科索之費,小民疑畏不來。
且開墾荒田,必資工本,官帑既不可擅動,申請未必見從,難者三也。
”讀《仲春田家》諸詩,可謂留心民瘼者,至跌宕詞場,風流儒雅,與袁中郎、江進之争勝,又其餘事矣。
時陶□□允宜《贈長卿》詩雲[1]:“赤縣太湖西,新城雉堞齊。
市橋連井陌,官舍傍招提。
暮雨龍腥入,朝暉蜃氣低。
小姑如白石,此地亦青溪”;“新邑移才子,名花作素封。
水開三寶鏡,峰削九芙蓉。
載酒春供客,當軒日課農。
湖心間説法,時引聽經龍。
”蓋記其實也。
青龍江,在縣東北。
《圖經》雲:“孫吳造戰艦於此,故名。
”明嘉靖二十一年,從巡按禦史舒汀之奏,割華亭西北二鄉、上海西三鄉,立青浦縣治。
後十餘年,知縣石繼芳乃移治於唐行鎮,即今縣也。
鎮在江濆,爲鹽務所,人煙輻輳。
唐天寶間,設鎮立官。
因通海道,凡江淮、浙閩商販以及番舶,駢集於此。
宋祥符、景祐間,特設右職理財賦,置牢獄,增武員。
至宣和,避龍字,改名通惠,以相傳地脈通惠山故也。
至南渡時,復舊名,丁戶最爲蕃庶。
如梅聖俞堯臣、王梧溪逢、瞿惠夫智亦居之,然聖俞有《青龍觀潮詩》,陳君衡允平有“塔影隨潮沒,鐘聲隔岸微”之句。
邇來潮汐偶至,無復百川倒蹙之勢矣。
以形勢考之,南通橫泖,北通吳淞,新江塘、洞邱涇、重固煙河涇、郭港、塗涇、艾祈,皆其支流也。
然自嘉靖、萬曆,倭寇相繼劫掠,縱火焚燎,鎮市化爲灰燼,而勝地今成村墟矣。
(《青浦詩傳》卷一) 二 李瑸,字玉樹,山東長山(今山東鄒平)人。
以歲貢生選教諭,擢青浦知縣。
在任三年,有慈惠名,因缺庫帑罷官。
留寓十載餘。
遇赦,乃得歸。
時年已七十矣。
吾邑循良不少,其見於詞人歌詠者,如田髴淵《壽唐雪靈瑾》雲:“才是梁園工彩筆,時逢陶令泛秋英。
”屠蒓洲《贈張漢西庚》雲:“柔惠風仍在,殷康俗未成。
澤侔雲霮,潔比玉琮琤。
”王西亭《贈王□□允玟》雲[2]:“頻出行田騶從少,望迎騎竹笑顔開。
”趙蒙泉俞《贈鮑非炎學沛》雲:“百裡西南有樂郊,清風披拂到衡茆。
鳴琴昔忝邾、滕近,傾蓋今成管、鮑交。
照縣繁花叨接席,連林息羽得安巢。
往來采取輿人誦,甲乙分編手自鈔。
”呂開藩《和楊欽瞻羾天看菊》雲:“非是淵明宅,何來處士儔。
花開三徑菊,香老九天秋。
霜艷枝偏傲,寒芳韻自幽。
一經題逸句,山寺重清遊。
”張幻花《贈王勵園理》雲:“兩衙宦況冰壺淨,一縣文風玉尺裁。
”又戴藩《贈戴揆蔔仁行》雲:“德洽慈祥馴野雉,年登豐稔慶多魚。
承恩到處桑麻潤,校士盈門桃李舒。
”以上七人,皆以德政文行稱,而其詩什無可搜訪。
然以贈句觀之,則其治績約略可見,後來者所宜則效也。
(《青浦詩傳》卷一) 三 魏球,字鳴玉,號仁齋,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人。
順治五年(一六四八)舉人,初任廣東遷江縣知縣,有惠政。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補青浦,廉以律身,慈以惠下,謙以接士大夫。
居年餘,建文昌書院,進諸生而講論之。
兵燹之後,《卓鈿縣志》散佚不全,聘邑人諸嗣郢等修之。
尋以催科不力,罷官。
既出署民,築青山棠院以居焉。
明府宰吾邑,稱慈父母。
故董閬石含贈詩雲:“琴閣有花常揖客,訟庭無事獨論文。
”風格可想見也。
謂縣志自卓鈿王圻修後,爲時已久,乃以乾一先生總其成,而殳丹生、葉鴻儒、王昌屺諸人佐之。
昌屺,洪洲雲孫也。
開局於康熙戊申,成於己酉,刻於庚戌,蓋閲三歲而成。
然西亭《文獻私議》雲:“洪洲舊志甚簡質而信,諸志去取亦頗慎。
書稿已成,魏令解任。
索稿於退署中,與二三不學之人竄易增加,遂成穢史。
此二三人者,私於親厚,事不核實,言乖體例,乾一懊恨而不能止也。
魏本廉吏,輕信眩聽,爲人所賣,比雕闆又爲有力者收闆於家,刊落舊文,竄入祖父之傳,愈失其初。
遭此二厄,而其稿可焚矣。
其後又有私增私改,大抵假公事入祖父親戚之姓名,尤爲猥冗。
”今閲之,信然。
以此知修志不可不慎也。
(《青浦詩傳》卷一)。
四 褚啓宗,字亮儕,號望亭,安徽合肥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授青浦知縣。
先是,吳淞江久淤不治。
巡撫莊有恭議浚之奏,請先借帑項於兩稅内,分年繳納,各縣自任其地。
啓宗按稅九兩出夫一名,給直赴工。
正月起工,迄三月竣事。
縣城日久,殘缺已甚。
布政使屬啓宗核計,又令崑山縣知縣李景龍助理。
自南門而東至北門水關,景龍督之;南門而西至北門,啓宗督之。
磚埴悉用新者,城隍之側,用木排護,以防其頽,工作堅密。
在任四年,平訟獄,禮士子,於賦稅無所加,民誦其惠。
旋以丁艱歸。
服闕,病卒。
震澤下流,古稱三江,然婁東祗衣帶水耳,惟吳淞實爲尾閭。
關於吾郡水利者,最甚。
雍正以來,漸次湮塞,故馬□□萬《吳淞江記事》雲[3]:“衆水會震澤,奔流入於海。
分行幾百裡,東入疁城界。
東西自一源,南北遂分派。
三江廢其一,二水又如帶。
厥患匪自今,往昔爲民害。
嘉祐與大德,屢築而屢壞。
先臣周文襄,復有海忠介。
疏鑿得成功,賢勞在先代。
事往功漸湮,繼者復安在?通津變草莽,橫流且澎湃。
正供係非輕,何以修畎澮。
上下四百年,於今誰永賴。
作歌記宣房,聞者庶以快。
”蓋記實也。
乾隆二十八年,滋圃莊公奏請浚之。
自吳江起,訖寶山止,凡土方夫工之費,議借帑銀二十二萬一千六百十兩有奇,於長洲等十七州縣,分年帶征還款。
青浦額計田地蕩七十一萬一百七十九畝,照每畝二分二厘,應派完銀一萬五千七百八兩有奇。
均作三年帶征,每年征完銀五千二百三十六兩有奇。
又議青浦四江口以下,一日兩潮,沙泥澱積,雖江面尚寬,而河底淺窄。
今婁、淞並治,若不將吳淞下段大加工力,則水勢必由青、洋、夏、駕諸浦,全應於窄處挑寬口。
十八丈底寬,九丈其深,概以一丈爲率計,承挑四江口起至嘉定交界大樸樹止,工分二十八段,共長一千五百六十三丈四尺,計挑水土八萬五千二百四十六方零,連築壩估銀八千七百九十三兩零,用夫三千四十四名,四十日完工。
又議黃渡鎮北岸屬嘉定,南屬青浦,跨江有東西二橋,江形至此稍曲。
兩岸居民稠逼,江面被侵,僅寬十丈餘,又爲兩橋所束,疏辟難施,是以水從鎮西懷浦,迤北而東,復南旋而下,至許家港。
今從懷浦取直至許家港,另挑越河一道,吳淞避紆就徑,水勢尤暢。
計越河長六百四丈,面寬十二丈,底寬六丈,浚深一丈五尺,共挑幹土四萬二千七百五十九方零,水土四萬四千二百八十七方零,估銀七千六百二十八兩零,用夫三千一百九名。
挖廢民田一百四十五畝零,係海中鄉低田,照值給價每畝八兩,共給過銀一千一百六十七兩零。
挑土壓估田二百一畝零,每畝償春熟銀一兩。
督工者爲松江經歷羅經、婁縣主簿孫炳、青浦縣主簿李洋,而褚君總司其事。
迄今二十餘年,吾邑無水淹之患,皆其力也。
後儒有留心於郟亶之學者,不可不知,故瑣屑記之如此。
(《青浦詩傳》卷一) 五 周肇(一六一五—一六八三),字子俶,號東岡,太倉州(今屬江蘇)人。
幼穎異,十歲能爲文。
先是,張溥舉復社,聲氣傾海内。
肇以總角稱高弟,名籍甚。
與王撰、王昊等稱婁東十子,肇爲之冠。
貢入太學。
順治十五年中順天鄉試。
久之,選青浦教諭,振興學校。
舉卓異,擢江西新淦縣知縣。
亡何病卒,年六十九。
子俶司鐸吾邑時,任秋雯、王西亭方爲博士弟子,皆出其門下。
先曾祖大理公七十壽詩及序,雖署子俶名,實出西亭之手。
子俶殁於新淦。
西亭過此,吊以詩雲:“次宿清江北,飛帆淦水南。
故人輿疾處,遺恨未抽簪。
”(《青浦詩傳》卷一) 六 李鴻,字青立,號青嶼,河南南陽人。
明大學士賢裔孫。
父孝源,翰林院侍讀學士。
雲南布政使彭而述,其妻父也。
鴻以名家子能詩。
先官中書舍人,左遷爲青浦丞。
治事之餘,輒與王原、孫鋐輩,置酒賦詩。
未幾病卒,時賢惋惜之。
著《紅香閣集》。
青立爲漁洋先生弟子,寄詩雲:“麐趾異凡啼,鳳毛異凡羽。
愛君清門後,先秉高曾矩。
低眉百寮底,手闆趨公府。
青袍映春草,還向春申浦。
婦有林下風,樂事笑眉嫵。
寄詩雁南飛,因風墮洲渚。
”(《青浦詩傳》卷一) 七 雷國楫,字松舟,陝西蒲城人。
入貲爲州判,署澱山,司巡檢。
尋告歸卒。
有《龍山詩鈔》。
松舟以關中舊族説禮敦詩,及爲州判於吳,年已垂暮矣。
吟詠之外,劇嗜抄書。
餘入其室,卷帙縱橫,硃墨錯互,書吏兩三,分據硯席,延客坐其旁,見者疑爲老書生,不知乃是衙官也。
餘在城西萬壽道院修志,松舟過訪,時已被酒,談藝至晚,中寒嘔吐,久之始登舟去,其儻如此。
禮堂光祿雲:“松舟生長三秦,又遍遊四方,北極燕、晉,南屆甌、粵,以山水友朋爲性命,故其爲詩益奇。
”(《青浦詩傳》)卷一) 八 王希伊(一七一九—一七九四),字在川,江蘇寶應人。
乾隆六年(一七四一)舉人,由陝西白水縣知縣降補青浦教諭。
廣文爲白田先生之孫。
承其家教,覃心理學,動以古人爲師。
遇節烈忠孝事,尤不啻口出,極力表章。
四十七八年令白水,著有善政,而巡撫布政使弗善也。
及予至西安,則君已去位矣。
來吾邑,迪啓諸生,詞嚴義正,學者始畏之,終而愛之。
祀孫烈愍公父子、陳忠裕公於忠義祠,又爲校定其集,蓋質直好義如此。
詩不多見,從邱秀才思燕處得二章,因附刻焉。
(《青浦詩傳》卷一) 九 陸機(二六一—三〇三),宇士衡,吳郡人。
祖遜,吳丞相。
父抗,吳大司馬。
機身長七尺,其聲如雷。
少有異才。
抗卒,領父兵爲牙門將。
年二十而吳滅,居舊裡,閉門勤學,積有十年。
太康末,與弟雲俱入洛,造太常張華。
華素重其名,如舊相識,曰:“伐吳之役,利獲二俊。
”又嘗詣侍中王濟,濟指羊酪,謂機曰:“卿吳中何以敵此?”答雲:“千裡蒓羹,未下鹽豉。
”時人稱爲名對,後太傅楊駿闢爲祭酒,累遷太子洗馬、著作郎。
吳王晏出鎮淮南,以機爲郎中令,遷尚書中兵郎,轉殿中郎。
趙王倫輔政,引爲相國參軍。
豫誅賈謐功,賜爵關中侯。
倫將篡位,以爲中書郎。
倫之誅也,齊王冏以機職在中書,九錫文及禪詔,疑機與焉,遂收機等九人付廷尉。
賴成都王穎、吳王晏並悉力救理之,乃得減死。
徙邊,遇赦而止。
時中國多難,顧榮、戴若思等鹹勸機還吳,機負其才望,志匡世難,故不從。
時成都王穎勞謙下士。
機既感全濟之恩,又見朝廷屢有變難,謂穎必能康隆晉室,遂委身焉。
穎以機參大將軍軍事,表爲平原内史。
太安初,穎與河間王顒起兵討長沙王乂,假機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將王粹、冠軍牽秀等諸軍二十餘萬人。
機以三世爲將,道家所忌,又羈旅入宦,頓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牽秀等皆有怨心,固辭都督。
穎不許。
機鄉人孫惠亦勸機讓都督於粹,機曰:“將爲吾爲首鼠避賊,適所以速禍也。
”遂行。
穎左長史盧志心害機寵,言於穎曰:“陸機自比管樂,擬君闇主,自古命將遣師,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濟事者也。
”穎默然。
機始臨戎,而牙旗折,意甚惡之。
長沙王乂奉天子與機戰於鹿苑,機軍大敗,赴七裡澗而死,水爲之不流,將軍賈稜皆死之。
初,宦人孟玖弟超,並爲穎所嬖寵。
超領萬人爲小都督,未戰,縱兵大掠。
機録其主者。
超將鐵騎百餘人,直入機麾下奪之,顧謂機曰:“貉奴能作督不!”機司馬孫拯勸機殺之,機不能用。
超宣言於衆曰:“陸機將反。
”又還書與玖,言機持兩端,軍不速決。
及戰,超不受機節度,輕兵獨進而沒。
玖疑機殺之,遂譖機於穎,言其有異志。
將軍王闡、郝昌、公師藩等皆玖所用,與牽秀等其證之。
穎大怒,使秀密收機。
其夕,機夢黑幰繞車,手決不開,天明而秀兵至。
機釋戎服,著白帢,與秀相見,神色自若,因與穎箋,詞甚凄惻。
既而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遂遇害於軍中,時年四十三。
二子蔚、夏亦同被害。
機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
是日昏霧晝合,大風折木,平地尺雪,議者以爲陸氏之冤。
機天才秀逸,辭藻宏麗,張華嘗謂之曰:“人之爲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
”弟雲嘗與書曰:“君苗見兄文,輒欲燒其筆硯。
”後葛洪著書,稱其文“猶玄圃之積玉,無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
其弘麗妍贍,英鋭漂逸,亦一代之絶乎”!其爲人所推服如此。
所著文章三百餘篇[4],並行於世。
屠長卿《二陸祠堂記》:“機、雲兩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而青浦故華亭西鄙,今兩先生墓實在青浦,則今固青浦人也。
不佞來令茲邑,即祀兩先生,學官復爲之建祠,專祀焉。
”又按楊潛《雲間志》雲:“陸士衡《贈從兄車騎詩》:‘仿佛谷水陽,宛孌崑山陰。
’李善注引陸探微《吳地記》曰:‘海鹽縣東北二百裡有長谷,昔陸遜、陸抗居此。
’”《元和郡國圖志》:“華亭谷在縣西三十五裡,陸抗宅在其側。
”《太平寰宇記》:“二陸宅在長谷。
谷在吳縣東北二百裡,谷周回百餘裡,谷水下通松江,昔陸凱居此。
”《吳地記》雲:“漢廬江太守陸康與袁術有隙,使姪遜與其子續率宗族避難居於是谷。
”合數説觀之,考其道裡遠近,二陸之居實在青境無疑。
世傳普照寺爲二陸宅,非也。
今小崑山雖在婁縣境,而山陰一裡,即係青邑界分,且墓在邑東,則爲今青浦人無疑。
(《青浦詩傳》)卷二) 一○ 陸雲(二六二—三〇三),字士龍,六歲能屬文。
少與兄機齊名,號曰二陸。
幼時吳尚書廣陵閔鴻見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
”後舉雲賢良,時年十六。
吳平,入洛。
機初詣張華,華問雲何在?機曰:“雲有笑疾,未敢自見。
”俄而雲至。
華爲人多姿制,又好帛繩纏須。
雲見而大笑,不能自已。
先是,嘗著縗絰上船,於水中顧見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獲免。
雲與荀隱素未相識,嘗會華坐,華曰:“今日相遇,可勿爲常談。
”雲因抗手曰:“雲間陸士龍。
”隱曰:“日下荀鳴鶴。
”鳴鶴,隱字也。
刺史周浚闢爲從事,謂人曰:“陸士龍當今之顔子也。
”俄而遷公府掾爲太子舍人,出補浚儀令。
雲到官肅然,下不能欺。
人有見殺者,主名不立,雲録其妻,而無所問。
十許日遣出,密令人隨後,謂曰:“其去不出十裡,當有男子候之與語,便縛來。
”既而果然。
問之,雲:“與此妻通,共殺其夫,聞妻得出,欲與語,憚近縣,故遠相要候。
”於是一縣稱其神明。
郡守害其能,屢譴責之,雲乃去官。
百姓追思之,圖畫形象,配食縣社。
尋拜吳王晏郎中令。
晏於西園大營第室,又信任部將,使覆察諸官錢帛,雲皆諫之。
雲愛才好士,多所貢達。
移書太常府薦同郡張贍。
入爲尚書郎、侍禦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
成都王穎表爲清河内史。
穎將討齊王冏,以雲爲前鋒都督。
會冏誅,轉大將軍右司馬。
穎晚節政衰,雲屢以正言忤旨。
孟玖欲用其父爲邯鄲令,左長史盧志等並阿意從之,而雲固執不許,曰:“此縣皆公府掾資,豈有黃門父居之邪!”玖深忿怨。
機之敗也,並收雲。
穎官屬江統、蔡克、棗嵩等上疏請貰其罪。
穎不納。
統等重請,穎遲回者三日。
盧志又曰:“昔趙王殺中護軍趙浚,赦其子驤,驤詣明公而擊趙,即前事也。
”蔡克入至穎前,叩頭流血,曰:“雲爲孟玖所怨,遠近莫不聞。
今果見殺,罪無彰驗,將令群心疑惑,竊爲明公惜之。
”僚屬隨克入者數十人,流涕固請,穎惻然有宥雲色。
孟玖扶穎入,催令殺雲。
時年四十二。
所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又撰《新書》十篇,並行於世。
初,雲嘗行,夜暗迷路,莫知所從。
忽望草中有火光,於是趣之。
至一家,見一年少,美風姿,其談《老子》,辭緻深遠。
向曉辭去,行十許裡,至故人冢,雲此數十裡中無人居,雲意始悟。
卻尋昨宿處,乃王弼家。
雲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
雲弟耽爲平東祭酒,亦有清譽,與雲同遇害。
大將軍參軍孫惠與淮南内史朱誕書曰:“不意三陸相攜,一旦煙滅,國喪望,悲豈一人!”其爲州裡所痛悼如此。
後東海王越討穎,移檄天下,亦以機、雲兄弟枉害罪狀穎雲。
考士衡、士龍兩先生集,《隋志》皆十卷。
《晁公武讀書志》雲:“機所著凡三百餘篇,今存詩、賦、論、議、箋、表、碑、誄一百七十餘首,以《晉書》、《文選》校正外,餘多舛誤。
”又雲:“雲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新書》十篇,宋華亭令徐民瞻重刻。
今按,民瞻序雲:‘二俊文章載於《文選》諸書中,遠超枚、馬,高躡王、劉,百代之文宗也。
每以未見全集爲恨。
偶承雲間民社,到官之初,首見遺像於吏舍旁,即闢學舍之東偏建祠宇,奉以遷焉。
因訪其遺文,得《士衡集》十卷於新淮西撫幹林君,首篇冠以《文賦》;《士龍集》十卷,得於秘書郎鍾君,首篇冠以《逸民賦》。
亟繕寫,命工梓之以行。
’其刻最爲精審。
至《古詩所》、《古詩紀》及張天如《漢魏名家》諸刻,搜羅雖博,而精確或不如。
意其爲自晉以來,相傳之舊本,獨《新書》已軼,不可見耳。
”(《青浦詩傳》卷二) 一一 李行中,字無悔。
隱居青龍江,高尚不仕,治園圃,寄情詩酒。
蘇子瞻名其亭曰醉眠,作詩贈之,屬而和者,皆天下知名之士也。
題醉眠亭者爲蘇軾、蘇轍、李常、陳舜俞、張先、王觀、秦觀、張景修、韓宗文、蘇棁、晁端佑、晁端彥、晁端禀、關景山、楊蟠、僧道潛,凡十六人。
蘇軾詩雲:“已向閑中作地仙,更於酒裏得天全。
從教世路風波惡,賀監偏工水底眠。
君且歸休我欲眠,人言此語出天然。
醉中對客眠何害,須信陶潛未若賢。
孝先風味也堪憐,肯爲周公盡日眠。
枕麹先生猶笑汝,枉將空腹貯遺編。
”秦觀詩雲:“醉來豐瘁同,眠去身世失。
二樂擅一亭,夫子信超逸。
杯行徂老春,肱枕頽外日。
壯志未及伸,齒願良自畢。
”餘不具録。
蓋爲名賢欣賞如此。
今亭址已失,而米元章所書《青龍塔碑》,亦不復可考矣。
(《青浦詩傳》卷二) 一二 章楶(?—一一〇二),字質夫,建州蒲城(今屬陝西)人。
始以世父得象蔭,將作監主簿,復舉進士甲科,知陳留縣,以最擢提舉荊、湖北路刑獄,稍遷直龍圖閣,知慶州。
夏人將寇環慶,楶命驍將將精兵授以方略,又使人置毒於牛圈潴水中。
既而虜入,圍環州。
其所遣將折可適潛師洪德城,虜過識其母梁氏旗幟,鼓噪而出,斬千餘級。
虜經牛圈飲其水,人馬多死。
明年,除知同州。
紹聖初,徙南京,改集賢殿修撰,知廣州,又知渭州。
上言城瓠蘆河川,據形勝以窺夏國,乃以三月及熙河、秦鳳、環慶四路之師,出瓠蘆河川,築二城於石門峽江口好水河之陰,二旬有二日而畢,賜名平夏城、靈平寨。
方興役,虜以其衆乘,我師大敗之。
擢樞密直學士。
既而環慶、鄜延、河東、熙河皆築城,夏人愕視不敢動。
實自涇原始。
無何,夏國主與其母自將數十萬圍平夏,不能克,一夕遁去。
戎母慚面而還。
除龍圖閣學士。
夏國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
楶遣折可適、郭成間以輕騎夜襲[5],直入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餘,獲牛羊十萬種,羌震駭。
進端明殿學士。
楶在涇原四年,凡置州一、城寨九。
夏人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朝貢,天子赦而聽之,乃爲寢兵。
徽宗即位,徙知河南。
入見,留提舉中太一宮。
遂拜同知樞密院事,以老授資政殿學士、中太一宮使。
未幾卒,謚曰莊簡。
按,莊簡監華亭鹽,不見於《宋史》及《東都事略》。
且墓在杭之寶石山。
卒後,徽宗命其壻劉何使兩浙,以供葬事,未聞居吾邑也。
然元澤爲五世孫,支派可據,而《雲間志》已載。
章楶宅在青龍鎮,是非出於附會者,殆以監鹽無關政績,故正史缺如。
但《府志》雲“築思堂以居子孫者”,亦誤。
蘇軾《思堂記》曰:“築室於公堂之西,名之曰思。
”章望之《思堂記》曰:“吾族弟質夫官華亭縣之初,治其官舍爲思堂。
考《雲間志》,監鹽廨舍在縣東二百三十步四鹽場。
四巡檢居邑外。
楶官監鹽非巡檢,則所築思堂當在邑中之鹽廨,不得在青龍。
且《雲間志》又雲:“浦東鹽場監官廨舍在縣東七十裡,而青龍在縣北”。
又非浦東,更與青龍相左。
王梧溪《挽元澤詩》雲:“大盈合吳淞,甲第連裡落。
”蓋楶自監鹽後有宅在青龍,而思堂則仍在邑,未可並爲一也。
(《青浦詩傳》卷二) 一三 衛涇(一一五九—一二二六),字清叔,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登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第一,由秘書省正字洊擢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開禧二年(一二〇六)十月,除吏部侍郎兼侍讀。
三年十月,除禮部尚書。
十一月,除禦史中丞,簽書樞密院事。
十二月,除參知政事,封吳郡開國伯。
嘉定元年(一二〇八)六月乙亥,罷爲資政殿學士,知潭州,後移福州,再知隆興府。
卒謚文節,追封秦國公。
有《樂堂集》。
衛文節名,僅見於《宋史·宰輔表》,無傳。
惟錢龍錫《南宋事略》中有之,而嘉興、崑山及松江府舊志中皆爲立傳。
蓋文節本籍華亭,後遷石浦,係蘇州崑山縣,故載於《昆志》,而華亭本屬秀州,是以嘉興亦志之也。
文節祖及叔父膚敏墓皆在鳳凰山,且《遊澱山留題》稱“買魚更酌,載月而歸”。
其爲吾邑人無疑也。
文節之先出於齊,元末南遷居華亭。
高祖淳,不仕。
曾祖孝先,贈朝請郎。
祖闐,任朝奉大夫,通判紹興府。
以子時敏仕贈朝請大夫。
子三人,時敏、尚賢及文節。
父季敏。
自季敏葬於湖州歸安,而文節及其兄弟多葬浙江耳。
文節兄弟五人,文節爲長,次濟、洽、溉、湜。
湜著《禮記集説》百卷,今行於世。
詩亦不傳。
文節初號拙齋,改號西園居士,《集》七十卷,子椎所編,嘗刻於永州,歲久已佚。
今四庫全書館於《永樂大典》内録其詩文編爲二十卷,附詩六十餘首。
至沈氏德潛《教忠堂集序》,其十世孫楫所編。
奏議封事十卷,殆未開雕,故不傳於世。
(《青浦詩傳》卷二) 一四 陳允平,字衡仲,又字君衡,號西麓,鄞縣(今屬浙江)人。
才高學博,一時名公卿皆爲傾倒。
試上舍不遇,放情山水,往來吳淞,寓青龍、白鶴江間。
有《西麓詩稿》。
而倚聲之作尤爲特絶,嘗著《石湖漁唱》,爲周密、張炎所推。
元初,以人才徵至北都,不受官,放還,世尤高之。
白鶴江,一名白鶴匯,宋嘉祐間開江,蓋匯遺迹也。
明吳□□震旦詩[6]:“極目野田何茫茫,村莊一帶皆水鄉。
”其浩淼如此。
今村墟相望,膏腴綉錯,化巨浸爲沃土,非吳淞疏導之力不及此也。
(《青浦詩傳》卷二) 一五 淩岩,字山英,號石泉。
其先少師哲,靖康中,自汴隨蹕南遷,徙居華亭。
宋亡,岩隱九峰中,足迹不入城市,一放於詩,鏘鳴秀拔,有大曆之風。
著《古木風瓢集》、《九峰題詠》,昔人稱爲山史。
考縣志載陸鷳南,字象翁,宋亡不仕;陸霆龍,字伯靈,宋鹹淳間進士,有《九峰青氣集》,棲隱教授以終,時號二陸。
伯靈子居仁,字宅之,中元泰定丙寅(一三二六)鄉試,工詩,精書法,自號巢松翁,晚號雲松野衲、瑁湖居士,居浙濱橫溪。
殁葬幹山,與楊維楨、錢惟善稱三高士墓。
然考三人居青浦境皆無明文,而橫溪今屬奉賢,故不具載,附志於此。
(《青浦詩傳》卷二) 一六 任仁發(《浙江通志》作“霆發”),字子明,號月山道人,世居青龍。
年十八中鄉試。
元兵南下,平章遊某見而器之,委以招安海島。
爲青龍水陸巡警官,累遷貳都水監。
府境開江置閘,凡水議皆仁發主之。
時大都通惠河隱楊閘奔決,會通河淺澀,汴梁黃河決浸,歸德杭之鹽官海塘崩陷,鎮江練湖淤塞,仁發皆嘗治之,具有績效。
出知崇明,加江陰尹。
民立祠祀之。
仁發字學李邕,又善繪事,嘗奉旨畫《渥窪天馬圖》,寵賚甚厚。
後以中憲大夫浙東道宣慰副使緻仕。
年七十三卒。
著水利書行世。
子:賢明,以學士揭奚斯薦欲官之,辭歸;賢材,考城令;賢能,字叔達,涇令;賢佐,字子良,南陵令,累官台州判官。
賢材子暉,字東白,亦喜文史,善賦詩,有《東白集》。
賢佐子璞,字伯璋,嘗割田二頃以贍青龍鎮學。
少監雖工行水,而文采爲世所推。
錢塘白廷玉珽贈詩雲:“傾蓋相逢意已親,風流儒雅邁同倫。
曾來東閣觀奇士,又向西湖見偉人。
放棹小溪梅的的,敲棋深院酒鱗鱗。
懸知後夜相懷切,帆落胥山月一輪。
”又楊鐵崖維楨《題月山公九馬圖手卷》雲:“任公一生多馬癖,松雪畫馬稱同時。
已知筆意有獨得,天育萬騎皆吾師。
房精夜墮池水黑,龍出池中飛霹靂。
圖中九馬氣俱王,都護青驄尤第一。
一馬飲水水有聲,兩馬草風雨生。
其餘五馬盡奇骨,蠻煙洗盡桃花明。
君不見佛郎獻馬七度洋,朝發流沙夕明光。
任公承旨寫神駿,妙筆不數江都王。
任公一化那可復,後生畫馬空多肉。
此圖此馬無人看,黃金臺高春草緑。
”(《青浦詩傳》卷三) 一七 謝德嘉,字維則,居澱山。
仕元,官至安陸府同知、飛騎尉、華亭縣男。
德嘉嘗在澱湖濱壘土爲義山,以葬邑之寓公,見《梧溪集》。
此外,謝氏元末有助修華亭縣學者,謝廷蘭與其姪晉也。
有創谷洲義塾。
官奉訓大夫。
掛冠歸,築知止堂、春草軒、悅親堂。
又築光渌亭於泖濱,以處楊維楨者,謝伯理也。
有居名瓢湖小隱者,謝士安也。
又錢元方有《題謝仲允一掬泉》雲:“石湖之澳有甘泉,一掬清泠絶可憐。
金鯽跳波明月上,碧雲浮石翠苔連。
流杯夜醉雲松伯,洗筆春留鐵笛仙。
畫閣紅闌誰是主,東山太傅子孫賢。
”許穆有《過謝氏舊宅詩》雲:“舊日繁華散曉煙,尚餘甲第澱湖邊。
春風舞榭空羅綺,夜月樓臺歇管弦。
鶴唳華亭雲杳杳,鶯啼金谷草芊芊。
誰憐門下傷心客,一度登臨一惘然。
”又王逢有《舟中懷謝府倅履庵偕謝守真遊簳山》諸詩,皆見集中。
錢應庚又嘗館於澱湖謝氏。
蓋其子姓繁衍,讀書好義如此。
今湖濱尚有村名謝寨關,意當時謝氏所居故址也。
陳氏,錢塘儒家女。
夫本縣曹吏,因兵亂隸軍籍久在外,氏因作是詩題於華亭戍壁。
或謂氏曰:“若質美性慧,往富室爲女紅,不猶愈於守空戍忍寒饑乎?”陳曰:“寒饑小事耳,聽汝失節莫大焉。
”或慚而退。
未幾,夫挈以歸裡,人皆稱之。
張宗魯洙和雲:“青蘋風起别鴻生,寒盡春來不寄聲。
多少離群歸欲盡,天涯抛棄獨何情?”王原吉逢和雲:“羈雌見月可憐生,月落江昏過雁聲。
不特題詩想夫壻,漢家多少玉關情。
”(《青浦詩傳》卷三) 一八 曹知白(一二七二—一三五五),字貞素,號雲西。
應符從子。
居小蒸。
長身美髯,容貌甚偉,以世家子好讀書,工翰墨。
海内勝流,如崑山顧仲瑛、無錫倪瓚,知白與之齊名。
時主於其家。
性樂閑退,家有池館,樹藝松菊,日以賦詩酌酒自娛。
元至元甲午(至元甲午,本《貞溪志》所載《貢師泰墓志》。
按,順帝至元僅六年,中無甲午,甲午乃在至正十四年,《貢志》恐誤),詔遣中書左丞郎中都爾疊失等鑿吳淞江,請以知白從行,用其策爲多。
大德戊戌(一二九八),庸田使行水,復獻填閼成堤之法。
民甚德之。
以薦授崑山教諭,意不樂辭去。
嘗遊京師,公卿多引薦之,曰:“我聞燕、趙多奇士,庶幾見之,豈齪齪求官者耶?”辭歸,隱居不出。
生平篤於友義,若文士許應元、李沖、劉世賢,詩僧崈古,生則結社,死則具表葬焉。
年至八十四卒。
吾邑曹氏有三支:一在元延祐年間居鹹魚港,僧正印《衆福院記》所謂宣慰曹公及其子提舉日照是也;一在明天順年間居廣福林,曹時和、時中、時信三兄弟是也;一亦在元時居於小蒸,則曹應符知白及其孫永、曾孫炳是也。
三家皆雄於貲,各以田園第宅稱。
至於風流文采,宣慰提舉無聞焉。
定庵之後,迄今亦蔑有傳者。
唯小蒸一支,士食舊德,農服先疇,時有人起而繼之。
雖園館久蕪,而青衿絃誦,閲四百年如故,洵爲衣冠盛事已。
至雲西山水固佳,畫竹尤入神品。
餘常見其畫竹卷,劉靜修題雲:“姿態媚逸,奄有湖州規範。
”此特其二十五六時畫,已超詣。
乃知驥步不凡,自其駒時然。
(《青浦詩傳》卷三) 一九 李昇,字紫篔,濠梁(今安徽鳳陽)人。
晚居澱山。
《曝書亭集·跋李紫篔畫卷》雲:“紫篔晚居澱山湖畔,其居有白雲窗,東維子賦詩贈之,今遺迹無存矣。
”慈溪黃玠伯成題其墨本竹枝雲:“刻雕妙入神,餘情寄入。
”殆時人重其墨竹,以之雕刻屏風雲爾。
又《跋》:“紫篔生,濠梁人,善寫竹石,兼工平遠山水。
斯卷送沖真觀主蔡霞外而作,松竹清疏,峰嵐渲以焦墨,淡抹嬴青作遙山,識者謂其源出王維也。
今藏孫上舍洪元家。
”意當日必有諸公贈言跋尾,惜爲人割去。
然鄭人買櫝還珠,珠固在,庸何傷。
紫篔工畫竹。
許恕題雲:“曾向淮南識李昇,黃岩書法尚縱橫。
祗今葉葉秋聲裏,煙雨蕭條空復情。
”又吳郡尤以仁贈其歸澱山草堂詩雲:“積玉溪頭水拍天,草堂隻在澱山前。
鳴鳩啼鳥青春裏,古木疏篁落照邊。
仙客近傳餐玉法,故人轉送買山錢。
相逢未盡一林浦,陸相祠前又撥船。
”又錢元方寄詩雲:“謫仙今在五茸西,醉後懶披宮錦衣。
天上玉堂無夢到,山中書艇載鵝歸。
白雲滿屋詩連軸,碧泖當門鱸正肥。
安得造君清隱處,紫簫吹月轉山扉。
”所居白雲窗,李孝光、吳克恭皆有詩賦之,不獨東維子也。
(《青浦詩傳》卷三) 二○ 瞿智,字慧夫,青龍鎮學教諭,築通波閣居之。
博學善詩,以書法鈎蘭尤佳。
官至攝紹興録判。
考永嘉李孝光《送慧夫上青龍鎮學官詩序》言:“瞿君魁岸溫偉,風緻皎然。
”句曲外史張雨贈以詩雲:“青龍江上古儒官,子去橫經作士風。
當戶九峰春樹隔,在家百裡海潮通。
華亭好事籠盛鶴,楚刻名碑篆剝蟲。
信是青衫如拾芥,辟書已在薦賢中。
”曲江錢惟善詩雲:“獨坐高堂對春雨,碧梧飄濕鳳皇翎。
已贍百裡陪郎宿,尚許孤槎載客星。
把酒長年惟覓句,焚香終日祗橫經。
我來十度今朝醉,一笑逢君眼倍青。
”陳德永詩雲:“仕宦去家百裡近,文采照人當妙年。
想見彈琴讀書處,墻頭春日薺花圓”;“江上春風日夜催,即看柳色上衣來。
莫言美玉難酬價,定有黃金爲築臺”;“人生豈必相逢早,異縣傾心有弟昆。
卻恨客舟無意緒,預先載我出吳門。
”會稽王冕詩雲:“闔閭城郭東海近,滄江正爾連吳淞。
祗消放船七十裡,不用過山千百重。
學子衣冠皆濟濟,先生事業豈容容。
愧予白首成潦倒,春風安得此相從。
”京兆梁恂雲:“公道歸真賞,清詩見似人。
衰年祗遁迹,今日解傷神。
浩盪龍江曉,淹留雁塔春。
心期渾未蔔,秋夢已頻頻。
”句章黃玠詩雲:“聞説瞿文學,與交皆偉人。
曹、劉不可作,張、李故相親。
已脫塵中鞅,猶存席上珍。
才名元振厲,詩語特清真。
顧我來何晚,思君妙絶倫。
平生五經笥,他日半通綸。
小試衣冠掾,終期科第臣。
芝蘭居輒化,薑桂久逾辛。
孟浩吟何苦,虞翻相本屯。
風雲同律呂,時序異參辰。
有恨月初夕,無言苴自春。
能忘正雲晤,搔首暮江津。
”勾吳釋善行雲:“丈夫求仕非無術,祗合明時作校官。
弟子日來供茗飲,先生時坐取琴彈。
濺山春樹檐前緑,穀雨秋風帳底寒。
善舞不須愁地褊,才名行且屬儒冠。
”孝光又有詩雲:“解道詩成泣鬼神,錦袍未負謫仙人。
隨時俯仰何奇士,值世承平祗幸民。
醉卧未餘青眼在,交遊莫擬白頭新。
客來異縣亦近耳,得此斯文肺腑新。
”又呂肅詩雲:“山雨蕭蕭夜轉多,思君别後定如何?惟犀怪底時時動,地上東風空緑波。
雲影垂江護晏陰,題詩東閣曉寒侵。
便須騎馬迎君去,街上青泥三尺深。
”蓋是諸名士推挹愛重如此,蓋不獨以畫蘭重也。
又李孝光序作於至正四年(一三四四),詩作於五年,此兩年爲甲申、乙酉;而善行詩於庚寅,爲至正十年;錢惟善詩作於庚子,爲至正二十年。
是慧夫爲學官殆十五六年,可謂久矣。
孝光序又雲:“青龍學官不特爲塾,庶幾庠序之重,蓋由塾而改爲學者。
”又雲:“吾前再過青龍河,見大屋在北林中,有美衣冠三四人徐行過柳下,而學官有唐、宋石刻。
諸詩詞悉如外史所詠。
”以上具載《鐵網珊瑚》。
蓋青龍江士風彬雅如此。
今乃鞠爲茂草,殊可感也。
(《青浦詩傳》卷三) 二一 楊維楨(一二九六—一三七〇),字廉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母李,夢月中金錢墜懷而生維楨,少時日記書數千言。
父宏,築樓鐵崖山中,繞樓植梅百株,聚書數萬卷。
去其梯,俾誦讀樓上者五年,嗣自號鐵崖。
元泰定四年(一三二七)成進士,署天台尹,改錢清場鹽司令。
狷直忤物,十年不調。
會修遼、金、宋三史成,維楨著《正統辯》千餘言,總裁官歐陽元功讀且嘆曰:“百年後公論定於此矣。
”將薦之而不果,轉建德路總管府推官。
擢江西儒學提舉。
未上,會兵亂,避地富春山,徙錢塘。
張士誠累招之,不赴。
忤達識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薦紳大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履無虛日。
酒酣以往,筆墨橫飛。
或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