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一 程夢星(一六七八—一七四七),字伍喬,又字午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

    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進士,官編修。

    有《今有堂集》。

     先生淡於榮利,自丁内艱歸,終身不出,築篠園並漪南别業,讀書偃仰其中。

    竹西故南北沖途,往來進謁者,文酒流連。

    主詩壇幾數十年。

    詩兼法唐、宋,而雅好在玉溪生,以雪灘叟注未精,重爲箋注。

    其集中句如:“碧流似帶環雙峽,青嶂如屏抱一村”;“十裡煙深因近水,一年秋早爲多山”;“芰荷風自浮輕幔,羅綺香多過别船”;“女墻宿草經春緑,古渡斜陽照水紅”;“軒因惜竹三間小,樓爲看山四面寬”;“一院雨聲留客後,半窗梅影上燈初”;“滿塢雲深紅杏雨,半溪煙淡緑楊風”;“花落尚攜沽酒榼,潮來争泊賣魚船。

    ”皆清麗可誦。

    予少客竹西,暇日過從,門庭蕭寂,鬥茶説餅,仰其風貌,不啻孤雲野鶴也。

    (《湖海詩傳》卷一) 二 張梁(一六八三—?),字奕山,號幻花,婁縣(今上海市松江)人。

    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進士。

    有《淡吟樓詩鈔》。

     先生蔔居吾裡,有保閑堂、淡吟樓、學圃居、叢桂讀書堂、鶴徑風漪草堂、花陰館、藕香亭、一松齋、書巢,備水竹花藥之勝,又兄農部别業,本高文恪公竹窗,在杭州西溪,是梅竹最深處。

    每年上元後,輒往探梅,至雜花俱謝,緑陰如幄乃歸。

    過中秋,復往看秋山紅葉,歲以爲常。

    工琴,遇好山水及花月佳時,一彈再鼓,鶴爲起舞。

    望之者以擬柴桑之處士,松陵之散人。

    時姪得天司寇方貴,或勸之出山,清要可立緻,笑不答也。

    晚歲專修淨土,至八十三而終。

    其詩宗法王、孟、韋、柳,間效山谷、誠齋,以見新異雲。

    (《湖海詩傳》卷一) 三 查爲仁(一六九三—一七四九),字心谷,宛平(今北京市)人。

    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舉人。

    有《蔗塘未定稿》。

     蓮坡先生早賦《鹿鳴》,被訐得罪,數年而後得釋。

    因發憤讀書,博通典故。

    所居天津水西莊,貯書萬卷。

    南北往來名士,如萬柘坡、厲樊榭、趙飲谷等,無不攬環結佩,延主其家,相與覃研詩詞書畫。

    又所娶金夫人含英,亦耽風雅,人望如仙。

    其集中句如:“地偏人迹斷,潮定水痕深”;“落花寒食節,飛絮午晴天”;“晚徑黃花開有色,曉程殘月落無聲”;“一榻茶煙留客話,半簾花影枕書眠。

    ”皆中、晚唐妙句也。

    今下世四十餘年,而莊亦改爲公廨矣。

    先生弟儉堂,與予交善,而子篴槎給事爲予同年,故得其風流好事如此。

    (《湖海詩傳》卷一) 四 許廷鑅,(一六八〇—?)字子遜,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〇)舉人,官武平縣知縣。

    有《竹素園集》。

     竹素先生詩才綺麗,始學杜牧之、王仲初,繼而規模何大復、徐昌穀,志和而節雅。

    七言絶句,尤爲人所傳誦。

    然性豪放,上論古今史事,慷慨激發。

    一官閩海,憔悴數年,非其好也。

    既歸長洲,居郭外二十裡之陳墓河,水雲千頃,花藥數椽,猶作詩以自遣。

    時時入城,與沈歸愚、蔣蟠漪兩公來往,故予常得接其議論。

    (《湖海詩傳》卷一) 五 厲鶚(一六九二—一七五二),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〇)舉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有《樊榭山房集》。

     徵君性情孤峭,義不苟合。

    讀書搜奇愛博,鈎新摘異,尤熟於宋元以來叢書稗説。

    以孝廉需次縣令,將入京,道經天津,查蓮坡先生留之水西莊,觴詠數月,同撰《周密絶妙好詞箋》,遂不就選而歸。

    揚州馬秋玉兄弟延爲上客。

    嗣後來往竹西者凡數載。

    馬氏小玲瓏山館多藏舊書善本,間以古器名畫,因得端居探討。

    所撰《宋詩紀事》、《遼史拾遺》,極爲詳洽,今皆録入《四庫》書中。

    其先世家於慈溪,故以四明山樊榭爲號。

    所作幽新隽妙,刻琢研煉,五言尤勝,大抵取法陶、謝及王、孟、韋、柳,而别有自得之趣,瑩然而清,窅然而邃,擷宋詩之精詣,而去其疏蕪。

    時沈文慤公方以漢、魏、盛唐倡於吳下,莫能相掩也。

    予於戊辰歲(一七四八)在長洲趙君飲谷小吳船遇之,辱爲忘年交。

    嗣啓徵君過吳,必訪餘於朱氏蘋花水閣。

    凡三年,而徵君下世矣。

    至其詞直接碧山、玉田,予已録入《琴畫樓詞鈔》,故不具論。

     樊榭下世,葬於杭州西溪王家塢,因無子嗣,不久化爲榛莽。

    後四十餘年,何君春渚琪遊西溪田舍,見草堆中樊榭及姬人月上栗主在焉,取歸,偕同人送武林門外牙灣黃山谷祠,掃灑一室以供之。

    予爲撰“丈室花同天女散,摩圍詩共老人參”句,以題其楹。

    李光甫方湛、蔣蔣村炯、陶鳧香梁諸子,皆有詩詞記之。

    樊榭生於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九月十一日辰時。

    月上姓朱氏,名滿娘,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生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三月二十四日辰時,殁於乾隆七年(一七四二)正月初三日戌時。

    並屬蔣村及項金門墉、許周生宗彥,各於忌日,奉酒脯薦焉。

    (《湖海詩傳》卷二) 六 錢陳群(一六八六—一七七四),字集齋,嘉興(今屬浙江)人。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官至刑部侍郎,加尚書。

    謚文端。

    有《香樹齋詩集》。

     公久直内廷,深蒙知遇,而乞假歸田之後,恩禮尤深,時賜禦制詩章,俾其屬和,賚子便蕃,至以明僧紹爲比。

    及翠華臨幸南邦,公輒在屬車豹尾間,矢音賡和,詞臣歸老,榮眷有加,爲自古所未有也。

    公位隆望重,而愛才如不及。

    予鄉會試三座師,皆出公門下,於禮爲小門生。

    而公以乾隆辛巳(一七六一)入都祝釐,予尚未進謁,公已先來訪,適予上直未歸,閽人辭焉,公不許,直入蒲褐山房,坐俟予歸,劇談後去。

    蓋其瀟灑絶俗如此。

    先是,公督學江西,特拔蔣君士銓於疇衆中。

    所過名勝,輒有題字,而北蘭寺墨迹尤多。

    予兩至江西,公歸道山已久。

    公子東麓侍郎,謝世亦四載矣。

    時與蔣君循覽遺詩,不自知其凄黯也。

    (《湖海詩傳》卷二) 七 盧見曾(一六九〇—一七六八),字抱孫,號雅雨,德州(今屬山東)人。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官兩淮鹽運使。

    有《出塞集》。

     運使短小精悍,有吏才。

    總督那蘇圖特薦,謂其人短而才長,身小而志大。

    嘗爲四川洪雅縣令,故以雅雨自號。

    夙慕其鄉王阮亭尚書風流文采,故前後任兩淮運使各數年。

    又值竹西殷富,接納江浙文人惟恐不及,如金壽門農、陳玉幾撰、厲樊榭鶚、惠定宇棟、沈學子大成、陳授衣章、對鷗臯兄弟等,前後數十人,皆爲上客。

    而是時地主馬佩兮曰璐、秋玉曰琯及張漁川四科,易松滋諧,鹹與扶輪承蓋,一時文酒,稱爲極盛。

    又校刊乾鑿度《高氏戰國策》、《鄭氏尚書大傳》、李鼎祚《周易集解》、《封演聞見記》諸書,又補刊竹垞太史《經義考》,並以國朝山左詩人最盛,屬鞠編修遜行、張孝廉元、董庶常元度諸人,采輯傳世。

    修小秦淮紅橋二十四景及金焦樓觀,以奉辛未(一七五一)、丁醜(一七五七)兩次宸遊。

    其愛古好事,百餘年來所罕見。

    (《湖海詩傳》卷二) 八 顧棟高(一六七九—一七五九),宇復初,無錫(今屬江蘇)人。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以經學徵。

    官至園子監祭酒。

     震滄先生,少與蔡進士德晉、吳孝廉鼐精心經術,尤長於《春秋》。

    既捷南宮,宮中書,以奏對越次罷官,遂不復出。

    所著《大事表》,萃《公》、《穀》之微言,正杜、孔之義疏,凡轇轕紛紜之説,悉爲定其指歸,表而出之。

    蓋宋元以後諸儒,無其精確也。

    乾隆辛未(一七五一),以經學征,賜官國子監司業,未就。

    丁醜(一七五七)迎鑾,晉祭酒,時年幾八十矣。

    是時寓維揚者數月,猶見其撰《毛詩類釋》,今亦録入《四庫》書中。

    先生不好吟詠,而《大事表》後附《論春秋》詩,皆無關風雅,故從《梁溪詩選》中所録止此。

    (《湖海詩傳》卷二) 九 戴亨(一六九〇—?),宇通乾,號遂堂,遼陽(今屬遼寧省)人。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官齊河知縣。

     遂堂襟情超邁,詩筆堅剛。

    自齊河罷官後,率其小妻,漂泊江湖久之,依雅雨運使於邗上。

    嘗與予同寓真州,言生平所想企者,惟李鐵君、陳石閭兩布衣,餘子不足數也。

    故雅雨爲刻《遼東三老詩》以傳之。

    性善飲,至數鬥不亂。

    年近八十,貌如嬰兒,自誇得容成之術。

    予入都後年餘,聞移寓金陵,一夕無疾而卒。

    (《湖海詩傳》卷二) 一○ 沈起元(一六八五—一七六三),字子大,太倉(今屬江蘇)人。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進士,官至光祿寺卿。

    有《敬亭詩文集》。

     先生白漊之子,處爲名儒,出爲廉吏。

    自典郡以至方伯[1],所莅之地,深求利弊,次第斟酌行之,心切愛民,而以寧靜不擾爲主。

    入任光祿寺卿,引年緻仕。

    生平清操自勵,進退超然,與武林虛船通政相似,而詩學尤醇。

    歸愚先生謂:“高者模杜陵,次者近白傅。

    ”信也。

    甲戌(一七五四)秋,予在濟南,先生主濼源講席,把臂甚歡,出所著《周易孔義集説》、《敬亭詩文集》見示,因得其學問之詳。

    歷城周君書昌永年,時年弱冠,在書院中能讀徐氏《通志堂經解》,先生譽之,令予相見。

    其後書昌以辛卯(一七七一)登進士,官翰林,兼通内典,爲濟南學者。

    殁後詩什無存,故附記焉。

    (《湖海詩傳》卷二) 一一 尹繼善(一六九五—一七七一),宇元長,號望山,章佳氏,滿洲正黃旗人。

    雍正元年(一七二三)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謚文端。

    有《文端公集》。

     文端公歷任封疆,晚歸臺閣,揚歷五十餘載,承先啓後,三代平章,史冊所罕覯也。

    公在江南最久,慈祥豈悌,霑洽閭閻,而官吏格心斂手,無敢稍爲幹沒。

    及去而漕弊漸滋,至今猶煩厘剔,故民間思而誦之。

    公入覲詩雲:“九重廑念是江鄉,蔀屋年來少蓋藏。

    疾苦未全登奏草,帝心早已切如傷”;“多年積潦閔淮徐,元氣於今尚未舒。

    四野蜚鴻猶滿眼,頻諮景象近何如。

    ”直以民隱具陳,寓規於頌,實有古大臣風範。

    性耽吟詠,詩等牛腰。

    薨後,畢中丞沅與嚴侍讀長明選而刻之,僅什之三四爾。

    (《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 王安國(一六九四—一七五七),字書城,高郵(今屬江蘇)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殿試第二及第,官至吏部尚書。

    謚文肅。

     文肅清流眉目。

    官廣東巡撫,每以風節自矜。

    及入長六官,晚年充會典館總裁,所撰欲上比《周官》,《唐六典》以下不屑道也。

    乾隆甲戌(一七五四),予以會試入都,公邀同編纂。

    常見老嫗所抱,鸞停玉峙,瑤環瑜珥,即今給事中懷祖,時才十餘歲耳。

    公殁,懷祖幼而好學,長與興化李進士惇、江都汪貢生中、秦州劉廣文臺拱,深研經義,而小學尤精。

    所撰《廣雅疏證》,剖析毫芒,鹹歸古義。

    時人言訓詁者,莫之能逮。

    子引之伯申,以第三人及第。

    春華秋實,兼擅其長,皆公之遺澤也。

    予嘗奉使讞事高郵,有司以公居爲館舍,見其宅第庳隘,廳事至不容旋馬,益知清德之留貽久矣。

    (《湖海詩傳》卷二) 一三 樓儼(一六六九—?),宇敬思,號西浦,義烏(今屬浙江)人,寓居上海。

    以薦入武英殿修《詞譜》。

    官至江西按察使,改京卿。

    有《蓑笠軒僅存稿》。

     西浦寓居申浦,與繆雪莊、張幻花以詞唱和,兩君極道其工。

    康熙己醜(一七〇九),詔修《詞譜》,被薦與杜紫綸同館纂修,辨析體制,考訂源流,曾駁正宜興萬氏《詞律》百有餘條,最中窾要。

    又以張綖之《詩餘圖譜》、程明善之《嘯餘譜》及毛先舒之《詞學全書》,率皆謬妄錯雜,倚聲家無所遵守。

    因自訂《群雅集》一書,以四聲二十八調爲經,而以詞之有宮調者爲緯,並以詞之無宮調者,依世代爲先後,附於其下。

    竹垞先生曾爲之序。

    後以卷帙繁重,未及開雕,今不可復得矣。

    (《湖海詩傳》卷二) 一四 汪由敦(一六九二—一七五八),字師敏,號謹堂,休寧(今屬安徽)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至吏部尚書。

    謚文端。

    有《松泉詩文集》。

     公儤直内廷,幾三十載,清和恭謹,上結主知。

    予鄉會座師,皆出公門下。

    甲戌(一七五四)在京會試,以小門生禮見,相得歡然,深加奬厲,蓋夢文子座主爲之先容也。

    其後哲嗣録霈,今官總憲,先與予同直西清,得公引事益詳。

    公卒後,總憲囑趙君翼編次其集,繕録進呈,上製詩以弁其端。

    (《湖海詩傳》卷三) 一五 王峻(一六九四—一七五一),字次山,常熟(今屬江蘇)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至監察禦史。

    有《艮齋集》。

     先生居臺中,義形於色,遇事敢言,常劾其臺長,時以爲當。

    故雷副憲貫一序其詩文,謂“議論侃侃,直言天下事”,指此也。

    謝病歸,爲蘇州紫陽書院院長。

    巡撫宗室雅公蔚文,小有過舉,必面折之,蓋自來院長所罕見也。

    其詩宗尚兩馮,參以趙秋谷、何義門之説,不獨前後七子深加擯斥,即漁洋尚書,亦多未愜然。

    集中黔行詩,最爲清矯刻削,轉似《蜀道集》,何也?(《湖海詩傳》卷三) 一六 李重華(一六八二—一七五五),宇實君,號玉洲,吳江(今屬江蘇)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編修。

    有《正一齋集》。

     吳江詩家,百餘年來,苦無傑作。

    先生筆力嶄然,滔滔自運,其宗法蓋在杜、韓間。

    時吳縣蔣恭棐編修工古文,而先生以詩名,兩者莫能軒輊也。

    先生諸子,皆能讀書登仕路,而詩文未有收拾者,僅存此編,棗木亦朽蠹矣。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 劉統勛(一六九九—一七七三),宇延清,號爾鈍,諸城(今屬山東)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

    卒贈太傅,謚文正。

     公光明正直,燭照先幾,事之可否,微發其端,至一二十年後,始服其精識。

    士有賢不肖,亦洞見其將來,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也。

    内外臣工,無不仰其剛果,而情意肫然,不欲過爲嚴峻。

    生平未嘗奉佛,然於《大乘方廣》諸經,皆能得其指要。

    六旬以後,入夜秉燭,跏趺危坐,至二三更許,窗外偶有聲響,無不悉聞。

    臨終之日,五更起,盥洗飲食如常,陞輿至東華門外,輿微側,家人呼之不應,比啓帷視之,則已瞑矣。

    上親臨其喪,見室無長物,内外蕭條枯槁,寒氣襲人,因深爲嘆息,賜謚文正,不待禮臣議請也。

    公薨後,今相國石庵先生以事在記注,功在史宬,不撰行狀,不請爲墓碑、墓志,第取所奉諭旨及生平奏疏,編年繕録,以示子孫。

    其謹慎小心,亦後來台輔所當取法者。

    (《湖海詩傳》卷三) 一八 陳浩(一六九五—?),字子瀾,昌平(今屬北京市)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官至少詹事。

    有《南遊草》。

     先生少日蜚聲詞館,與趙副憲大鯨、李編修重華、諸贊善錦齊名。

    其子戶部君本忠,與餘鄉試同年,故入京晉謁,先生以子弟畜之。

    生平兼工書法,得蘇文忠墨妙,爲餘書者最多。

    四十年來遷徙遺失,僅存一冊,蓋壬申(一七五二)春典試南行所作也。

    戶部兄弟皆早殁,詩稿不傳,而都下亦無知其工書者。

    (《湖海詩傳》卷三) 一九 蔡德晉,字宸錫,無錫(今屬江蘇)人。

    雍正四年(一七二六)舉人,官工部司務。

     宸錫先生精通三禮,常分門别類,以次相從,采掇鈎貫,凡五十餘冊,功未竟而殁。

    秦文恭公少與同學,得其本而增修之,證以歷朝史事,補以宋,元諸儒之説。

    今所傳《五禮通考》,雖續健庵尚書《讀禮通考》之遺,實則據先生書爲藍本。

    今其書割裂之餘,無有存者。

    詩亦非所長,今存一首,而附記其經學之淵深如此。

    (《湖海詩傳》卷四) 二○ 彭啓豐(一七〇一—一七八四),字翰文,號芝庭,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殿試第一人及第,官至兵部尚書。

    有《芝庭詩稿》。

     芝庭尚書以醇德樸行著於朝野,而性耽風雅,使節所至,遇佳山水,必遊歷乃去。

    集中句如:“楊柳春風江上棹,杏花細雨酒家樓”;“疏風影動林梢月,宿雨涼生檻外山”;“三徑杜門高士迹,扁舟訪舊故人心”;“漁唱數聲初出港,樵風兩岸送歸船”;“落月疏星荒店閉,西風鼓角戍樓寒”;“鍾動遠沈山店月,林疏斜飐酒旗風”;“古壁殘燈明乍暗,空庭落葉掃還多”;“三秋風雨添良會,五字河梁又别離”;“鴛湖處處多芳草,蠶事家家近畫樓。

    ”寫景關情,神妙獨到。

    當世好爲生澀槎丫者,未能津逮也。

    (《湖海詩傳》卷四) 二一 楊錫紱(一六九一—一七五八),字方來,號蘭畹,清江(今屬江蘇)人。

    雍正五年(一七二七)進士,官至漕運總督。

    謚勤慤。

    有《四知堂集》。

     先生清標直節,爲在廷諸老所推。

    督漕運時,嚴飭沿途毋需索,毋留滯,又體恤旗丁以及押運各官,纖埃不染,使得迅速遄行。

    故數十年來,論漕政者必舉先生第一。

    生平不以詩名,而所作清新疏秀。

    書法亦工。

    殁後,人刻其書以行世。

    (《湖海詩傳》卷四) 二二 梁詩正(一六九七—一七六三),字養仲,號薌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雍正八年(一七三〇)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東閣大學士,贈太傅。

    謚文莊。

    有《矢音集》。

     公居正陽門外楊梅竹斜街内清勤堂,蓋禦賜也。

    堂左有味初齋,前隔墻,蒲萄纍纍,其齋因以青乳名之。

    公充《續文獻通考》總裁,屬予司編校,常宿其齋。

    每日庭戶蕭然,自諸司畫諾外,更無停轍。

    進和禦製詩,每逢劇韻,必蒙嘉奬。

    予異之,公曰:“昔蘇文忠善次韻,每遇艱險處,恒以譬喻出之,是以信手驅駕,毫無窒礙。

    吾窺得此秘,故能遊行自在,天然湊泊耳。

    ”公歸養時,與趙意林相倡和,且手自書之,士人以爲秘寶。

    杭堇浦編修跋雲:“如瑤林玉樹,高出雲表。

    ”洵然。

    (《湖海詩傳》卷四) 二三 孫灝(一七〇〇—一七六六),字載黃,號虛船,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雍正八年(一七三〇)進士,官至通政使。

    有《道盥齋集》。

     君夙厲清修,兩任屏藩,名望與太倉沈光祿相埒。

    入爲京卿,以品詣入直上書房,故常隨木蘭秋獮。

    退直後歸帳房,遇山泉清潔,必取而煎之,瀹以龍井芽茶,招句山太僕及予並啜之,雜談經籍,輒以爲常。

    其清寒幽峭,不異老儒生也。

    (《湖海詩傳》卷四) 二四 商盤(一七〇一—一七六七),字寶意,號蒼雨,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雍正八年(一七三〇)進士,官至順寧府知府。

    有《質園詩集》。

     寶意胸羅玉笥,筆有錦機,本以詞林,乞爲郡佐,久啓白下,饒有閒情。

    嘗得趙姬小憐,解碧玉連環爲贈,易名環娘,以中秋夕扁舟載之。

    未幾,玉隕蘭摧,悼亡屢賦,中如:“鬢影憶簪花第一,眉痕怕見月初三”;“舊居鸚鵡曾呼我,斷帶鴛鴦欲付誰”;“錦機未斷纏錦縷,羅襪還留細膩塵”;“誰與修書添半臂,欲煩妙筆畫全身。

    ”皆令人欲喚奈何。

    晚得小柬,又有句雲:“恐是玉簫償宿債,偶從錦瑟感年華”;“未可楚腰擎掌上,試將吳語教燈前。

    ”時人吟諷,以爲元稹、杜牧之比。

    不知其才情橫厲,出入於元、白、蘇、陸諸家,足以雄視一世也。

    君美鬚眉,善音律,衣冠修偉,狀如古仙人。

    其出守雲南,予輩餞於畢秋帆疏雨樓,作古詩五十韻送之。

    又明年,予至永昌,君已殁於順寧,其從姪將護喪歸,略叙生平,索爲墓志,雖屬稿應之,然不得其詳,常以爲憾。

    (《湖海詩傳》卷四) 二五 英廉(一七〇七—一七八三),字計六,漢軍鑲黃旗人。

    雍正十年(一七三二)舉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謚文肅。

    有《夢堂詩集》。

     相國初通籍時,雅嗜芸緗,尤敦車笠,與樊榭及吳樸庭瀹文、符幼魯曾、查蓮坡爲仁爲酬和友。

    詩壇酒社,翰墨飛騰,雖江左風流,不是過也。

    既而職長六曹,殫心時務,或舉舊稿爲言,輒遜語謝之,蓋不欲以文人自命矣。

    先是,定制内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

    及於文襄公殁,時方爲戶部尚書滿缺,上以其祖籍涿州,本馮姓,命踐文襄之席。

    蓋鹽梅之用,久廑聖心,故不拘常格,即司台鼎雲。

    (《湖海詩傳》卷五) 二六 周宣猷(一七〇八—?),字辰遠,長沙縣(今屬湖南)人。

    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進士,官鹽運使分司。

    有《雪舫詩鈔》。

     雪舫長沙名族,其子弟以文行兼者頗多。

    雪舫任浙中鹽運判官數載,其配爲萬九沙經女,故與全謝山、厲樊榭諸君皆稱投分。

    詩集四卷,得大曆十才子之遺,惜偃蹇下僚,迄今無有知之者。

    (《湖海詩傳》卷五) 二七 彭端淑(一六九七—一七七七),字樂齋,丹稜(今屬四川)人。

    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進士,官廣東肇羅道。

    有《白鶴堂詩文集》。

     樂齋與弟遵泗以詩古文名蜀中,時號二彭。

    其德器從容,涵養純粹,梁文定公階平尤稱之。

    自吏部郎出爲西粵監司。

    未幾,歸老。

    餘過成都,適樂齋主錦江書院,談藝之下,相得甚歡,因出生平所作,同其弟之文,屬餘論定,餘爲删存十卷。

    後六年,餘告假歸家,適江安楊君卓來令吾邑,見此,願任開雕。

    及餘還都,而楊君被議,謫處伊犁,此集不知何往矣。

    是時,聞樂齋亦下世,爲之愴然。

    樂齋詩大抵質實厚重,不爲鞶帨之習者也。

    (《湖海詩傳》卷五) 二八 金德瑛(一七〇一—一七六二),宇汝白,號檜門,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殿試第一人及第,官至左都卿史。

    有《檜門詩存》。

     總憲酷嗜涪翁,故論詩以清新刻削、酸寒瘦澀爲能。

    於同鄉最愛錢君坤一。

    督學江西,識拔蔣君心餘於諸生中,而汪子康古其戚也。

    甲戌(一七五四)予入京師,總憲時時招同遊宴於一經齋,清談終日,率以爲常。

    及予南歸,又以書薦於前山東吳運使淩雲。

    其愛才推轂,皆此類也。

    總憲殁四十餘年,而杭城士大夫請祀鄉賢,時予主講敷文,因送其栗主奉於學宮。

    歸而重覆其詩,爲之凄黯。

    (《湖海詩傳》卷五) 二九 秦蕙田(一七〇二—一七六四),字樹峰,無錫(今屬江蘇)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刑部尚書。

    謚文恭。

    有《味經窩詩文類稿》。

     文恭尊甫雒生先生,頌繫日久;文恭既入翰林,即請以官贖父罪,蒙恩得釋。

    故時與桐城方公宜田稱二孝,蓋以宜田每於秋日省其父於塞外戍所故也。

    生平覃心經術,尤熟禮經,因仿徐健庵尚書《讀禮通考》,廣爲《五禮通考》二百餘卷,匯自來諸儒聚訟之説,爲之疏通解駁,又附以歷朝史志,使後來者折衷損益,可以坐言而起行,其有功於經義,良不鮮也。

    文恭博學多聞,窮經之外,凡河渠律曆,下至醫方數術,靡不通晰,故梁文莊公雲:“樹峰如鷹隼橫空,飛而食肉。

    又口若懸河,辨才無礙。

    ”其爲同曹畏服如此。

    乾隆辛未,詔舉經學,將以爲師儒之官,令大臣集議,論至常熟陳進士祖範,或以其所作掌録少之。

    文恭奮袂曰:“若不得陳某,則此舉爲無光。

    ”衆驚問故,曰:“癸醜陳某成進士,因謁蔣文肅公於邸舍,文肅以好語慰之,謂子有盛名,今登甲榜,而我又在朝,今歲大魁,非君誰屬?陳某默然不應。

    頃之趨出,語其僕曰:‘速辦裝南下,無令他日以我爲依附權門。

    ’遂不與殿試。

    風節若此,豈可遺之?”奏上,遂與山西梁錫璵、顧棟高、吳鼎皆賜司業。

    棟高,無錫人;鼎,金匱人,亦佐文恭纂《五禮》者。

    文恭常招予寓味經窩數月,予病爲按脈定方,故得備聞其事。

    後鎸刻《五禮通考》,方公已爲直隸總督,與清河道宋宗元共出資刻之。

    (《湖海詩傳》卷五) 三○ 劉綸(一七一一—一七七三),字眘涵,號繩庵,武進(今屬江蘇)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第一,授編修,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謚文定。

    有《繩庵内外集》。

     文定謙和恭謹,尤以清修自厲。

    少在尹文端公幕府,得具指授,繼以鴻博第一入翰林,汪文端公愛其才,兼重其度。

    晚年尤與劉文正公相得,和而不流,無所附麗,代言應製,皆爲一時之冠。

    予嘗以要事繕奏稿,夜半詣公門請閲,公起,然燭操筆點定。

    時仲冬寒甚,公呼三公子爲具酒脯,而廚傳已空,僅有白棗十餘枚以侑酒,公亦自嘆其儉陋,爲可哂也。

    (《湖海詩傳》卷五) 三一 諸錦(一六八六—一七六九),字襄七,號草廬,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進士,改庶吉士,散館降教授。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復以博學鴻詞徵,授檢討,官至左春坊左贊善。

    有《絳趺閣集》。

     《絳趺閣集》,殁後門人删定。

    鄭璣尺江以爲“掐擢胃腎,抉摘杳微”,陸陸堂奎勛以爲“言近旨遠,根柢深而英華自茂”,皆定論也。

    餘甲戌春入都,請予相見,每日苦茗一甌,薧魚皛飯,雜談經史,危坐相對,必至日下舂而許返。

    先生出臨川李公穆堂門下,生平博聞強識,詩法山谷、後山,而志節皦然,甘寂寞,守耿介,權貴之門,徵逐之地,未嘗一至,蓋古之聞人,而世之畸人也。

    (《湖海詩傳》卷五) 三二 杭世駿(一六九五—一七七二),字大宗,號堇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舉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授編修。

    有《道古堂集》。

     堇浦先生書擁百城,胸羅四庫。

    入翰林未久,即以言事罷歸。

    沈文愨公送之有句雲:“鄰翁既雨談墻築,新婦初婚議竈炊。

    ”蓋深惜之也。

    既歸,益肆力於詩古文詞,海涵地負,日光玉潔,實足以雄長藝林。

    兩浙文人,自黃棃洲先生後,全謝山庶常及先生而已。

    乾隆丁醜秋,予至西泠相見,共論古今文章流别,謂予曰:“子無輕視放翁詩文,至此亦足名家。

    ”其沖懷樂善,迥異乎世之放言高論者矣。

    先生有十子,自第八子賓仁外,餘皆下世,諸孫亦零落殆盡。

    其《道古堂集》,梁山舟侍講刻之。

    生平著述甚夥,今付剞劂者,未及其半。

    (《湖海詩傳》卷五) 三三 陳兆侖(一七〇〇—一七七一),字星齋,號句山,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雍正八年(一七三〇)進士。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官至通政使。

     星齋先生成進士後,重入宏詞,洊登卿寺,侍直上書房,兼尹京兆,而意緻蕭散,寢處輒有山澤間儀。

    書法蘭亭,取意簡遠。

    梁侍講同書雲:“本朝不以書名而書必傳者,陳文簡公元龍及先生也。

    ”餘得其手迹頗多,適滇後皆失之。

    壬寅修《西湖志》於杭州,因索先生遺詩,而令子同知玉敦,深閟不肯出。

    及其孫桂生來京師,始以全集見示,並乞序言,因而甄録如左。

    (《湖海詩傳》卷六) 三四 沈廷芳(一七一二—一七七二)[2],字畹叔,號椒園,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授編修,官至山東按察使。

    有《隱拙齋集》。

     椒園風流儒雅,詩筆亦同,書法在《蘭亭》、《丙舍》間。

    乾隆戊寅予入都,遇於臨清,同行者經月。

    青簾畫舫,書籤硯格,纖塵不染,望而疑爲魏晉間人也。

    爲臬使時,嘗欲以湯文正公斌崇祀兩廡,事雖不行,士論韙之。

    (《湖海詩傳》卷六) 三五 齊召南(一七〇三—一七六八),字次風,號息園,天台(今屬浙江)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官至禮部侍郎。

    有《賜硯堂詩》。

     侍郎賦才敏慧,博學多聞。

    自詞林以大考前列,即登卿貳,入上書房。

    退直歸澄懷園,上馬,守門兵舉赤棒驅之,馬驚墜地,傷於額,腦髓盡流。

    皇子聞之,亟遣蒙古醫生往視,殺牛取其胃,絲繩包裹,舁回館舍,至半夜乃得蘇,又傅以秘藥,閲六七月始痊。

    然於平生所讀,已不能記憶矣。

    其所著撰,皆未能成編,惟《水道提綱》,係充任統志館纂修時所撰,於源流上下,縷析條分,使讀者如指諸掌。

    又有《寶綸堂文集》八卷,則浙江臬使秦君瀛刻之。

    詩亦編爲八卷,稿尚藏其家,今摘録如左。

    (《湖海詩傳》卷六) 三六 符曾,字幼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監生。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尋保舉,官至戶部郎中。

    有《春鳧小稿》。

     餘初入京時,即見春鳧主人,時年已六十有餘,爲戶部郎。

    常以病假,所居韓家潭,令餘直入卧内。

    床幃之外,書籤畫卷,茗碗香爐,列置左右,幾案無纖塵,四時長供名花數盎。

    餘笑謂曰:“入君燕寢,已如在斷橋籬落間,使人不復憶西子湖矣。

    ”其雅潔蕭灑[3],非東華軟香塵土中人所能企也。

    蓋自少與樊榭、堇浦、玉幾同學,故其襟情如此。

    詩亦清絶,不免窘於邊幅,而翛然物外之緻,可想見其風韻焉。

    (《湖海詩傳》卷六) 三七 陳撰(一六七九—一七五八),字楞山,鄞縣(今屬浙江)人。

    布衣。

    乾隆元午(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未就。

    有《玉幾山房吟卷》、《綉鋏集》。

     楞山爲毛西河弟子,又工寫生,以墨暈之,若不經意者,而蕭疏簡遠,品格極高,亦不苟作,故時人寶之。

    餘定交邗溝時,年已六十餘矣,戍削而修,望之若閒鷗野鶴。

    嗜吟詠,今所傳《吟卷》,蓋一麟半爪,佳者或不盡是也。

    然句如“二分明月樓頭影,十裡平山檻外雲”;“兩時茶飯伊蒲饌,一樹梅花貝葉書”;“詩卷白頭悲舊雨,燭花紅淚滴秋堂”;“焚香自寫圖中影,把卷何須絃上聲。

    ”饒有晚唐人風韻。

    (《湖海詩傳》卷六) 三八 朱稻孫(一六八二—一七六〇),字稼翁,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彜尊之孫。

    貢生。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有《六峰閣詩稿》。

     稼翁少孤,其祖撫之。

    漁洋題《小長蘆卷》,所謂桐孫、稻孫者是也。

    稼翁以名人之後,所至人傾慕之。

    乙亥、丙子間,年近七十,遊揚州,爲盧雅雨運使上客。

    因出其祖所撰《經義考》後半未刻者,雅雨爲刻其全。

    其後開四庫館,詔求遺書,得以全帙獻於朝,上題詩冠首,由是流傳海内。

    蓋可謂能守先澤者矣。

    晚年貧不能支,曝書亭藏書八萬卷,漸緻散佚,而己之所作,亦久不傳。

    餘與其孫伯承爲鄉試同年,又在揚州同寓梅花亭數月,故得見其詩,張匠門序所雲:“始則氣猛而格上,後則境觸而情遙。

    ”殆不虛也。

    (《湖海詩傳》卷六) 三九 陳章(一六九六—?),字授衣,號紱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布衣。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有《孟晉齋集》。

     揚州鹺商所萃,喜招名士以自重,而馬氏秋玉佩兮小玲瓏山館,尤爲席帽所歸。

    時盧雅雨任運使,又能奔走寒畯,於是四方輻輳,而浙人尤多,如全謝山祖望、陳楞山撰、厲太鴻鶚、金壽門農、陶篁村元操及授衣弟江臯,尤以領袖稱。

    授衣詩上規王、韋[4],下則錢、郎,非戴石屏等《江湖小集》所可並論也。

    (《湖海詩傳》卷六) 四○ 翁照(一六七七—一七五五),字朗夫,號霽堂,初名玉行,字子靜,江陰(今屬江蘇)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十六年以經學征。

    有《賜書堂集》。

     霽堂少時曾奉教於毛西河太史,西河序其詩,盛爲推挹。

    嘗詠蓑衣,有“風雨一身秋”之句,從此得名。

    後在浙幕中。

    詩亡失大半,今所刊《賜書堂集》,十之三四爾。

    其爲時傳諷者,則有“一抹夕陽連漢苑,二分春色在蕪城”;“小樓夜半艨朧月,深院秋千淡宕風”;“春拂河橋風乍轉,緑昏江店雨初來”;“春寺煙深聞粥鼓,午塘風暖度餳簫”;“一聲啼鳥破春寂,數點落花生暮寒”;“殘月半痕巫峽曉,夕陽一片洞庭秋”;“關塞梅花愁裏曲,池塘芳草夢中詩”;“夾岸緑陰垂柳渡,滿蓬紅雨落花天。

    ”沈椒園臬使雲:“先生年高,籐杖方袍,鬚眉朗映,其詩風緻盎然,而神韻瀟灑。

    ”(《湖海詩傳》卷六) 四一 張庚(一六八五—一七六〇),字浦山,號瓜田,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監生。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有《強恕齋集》。

     浦山工於山水,世多以翰墨稱之,不知學問淹博,如《通鑒綱目釋記》,糾繆補注,極爲精審。

    古文簡檏,五七言古體詩,頗見古人堂奧。

    丙子、丁醜間,君來往廣陵,常同樽酒,盡讀所著書,故得悉其深造。

    (《湖海詩傳》卷六) 四二 陳黃中(一七〇四—一七六二),字和叔,號東莊,吳縣(今屬江蘇)人。

    諸生。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有《東莊遺集》。

     和叔爲少章先生子。

    校讎考訂,是其家傳,而和叔少時即留心史學,頗以經濟自負。

    常遊督撫幕府,晚年歸家。

    病《宋史》繁蕪,如湯義仍、王損仲屢有删改,皆未成書,因將《宋史》紀、傳、表共改定一百七十卷,但以未諳天文曆律,故各志尚屬闕如。

    殁後,其稿本尚存於吳下藏書家。

    詩不多作,彭尺木收而刻之,未爲完本,即予所見其在長沙作五言排律六麻一百韻,則已失之矣。

    (《湖海詩傳》卷六) 四三 楊潮觀,字閎度,號笠湖,金匱(今江蘇無錫)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舉人,官至瀘州知州。

    有《吟風閣詩鈔》。

     笠湖性情倜儻,工畫竹,詩亦多傑句。

    尤工度曲,所著《吟風閣傳奇》,如《諸葛公夜渡瀘江》、《寇萊公思親罷宴》諸劇,聲情磊落,思緻纏綿,雖高則誠、王實甫無以過也。

    子掄,字方叔;搢,字永叔,皆能詩,善駢體,著名於時。

    (《湖海詩傳》卷六) 四四 阿桂(一七一七—一七九七),字廣庭,號雲岩,章佳氏,滿洲正白旗人。

    乾隆三年(一七三八)舉人,以蔭生補大理寺丞,歷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賜寶石頂、四團龍補服。

    薨賜太傅,謚文成。

     公像著紫光,功存冊府,勛名德望,所不待言。

    二十餘年爲太平宰相,而意猶不自慊。

    蓋本文勤公之教,嘗令其事鄂文端公爾泰、朱文端公軾、楊文定公名時、徐文恪公元夢、蔡文勤公世遠,承其指授,又與王篛林、蔣湘帆諸君遊,意在儒林文苑,不以韜略爲長也。

    統兵所至,決策如神,自在西陲,即親行陣,屢著膚功。

    及木果木兵潰後,五日而復美諾,二年而掃金川。

    甘肅化林坪鹽茶廳回人,連年蠢動負固,皆一兩月平之,故番王悍將,率拱手聽命,悅服無間言。

    其後偏裨官至將軍提鎮者數十人,至督撫者亦十餘人。

    及入内閣,愛才好士,見官屬,必教以慎持名節,毋營競;見外吏,必戒以廉潔自矢,毋貪黷。

    所居廳事前,僅容旋馬,日食不及四簋,絶無園林聲色之樂。

    比其薨也,天下識與不識,皆嗟嘆之。

    先是,公從軍於北路,及平伊犁,收回部,拓地二萬餘裡。

    上欲置兵屯候尉,益壯西北屏藩,同事大臣未肯肩其任,公獨奏請。

    從容建置,浚河渠,集農功,立驛傳,築城積谷,商旅交集,不十年而甌脫變爲都會。

    自嘉峪關西,天山以北,直接科布多烏裡雅蘇臺,與喀爾喀諸旗相接,而蔥嶺以南,直抵葉爾羌,行者如適堂塗。

    如哈薩克布魯特,及北鄙強悍之俄羅斯,亦恪恭震疊。

    公薨後,伊犁將軍保公循衆請,建專祠,隨蒙俞允。

    蓋深知遺愛之長也。

    公有作輒焚其稿,予偶見而録之,故所存止此。

    (《湖海詩傳》卷七) 四五 祝維誥(一六九七—?),字宣臣,號豫堂,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乾隆三年(一七三八)舉人,官内閣典籍。

    有《緑溪詩稿》。

     先生少有才名,一直薇垣,公卿皆爲延譽,查、張兩相國尤器之。

    屢隨清蹕,故灤河、遼海風景,數見於詩。

    李布衣鐵君謂其“冶穆醇靜”,沈宗伯稱其“出塞諸作,激壯遒上”,蓋是時風雅中巨擘也。

    然沈淪下秩久之,當出補同知,而非其意所願。

    量遷内閣典籍,乞病以歸,未及家而殁。

    餘至京師,即辱先生奬許,以《緑溪詩稿》屬爲點定。

    留篋中者垂四十餘年,今始歸其孫世守焉。

    子喆亦已謝世,别見於後。

    (《湖海詩傳》卷七) 四六 袁枚(一七一六—一七九八),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四年成進士,官江寧知縣。

    有《小倉山房集》。

     子才少舉鴻詞,旋成進士,嗣以散館,出爲縣令。

    初在江寧,總督尹文瑞公絶愛其才。

    既丁憂再起,至陝西,與總督黃文襄臭味差池,上書萬餘言,不省,遂乞病歸。

    得廢圃於江寧小倉山下,疏泉架石,厘爲二十四景,窗牖皆用五色琉璃,遊人闐集。

    時吳、越老成凋謝,子才來往江湖,從者如市。

    太邱道廣,無論貲郎蠢夫,互相酬唱;又取英俊少年,著録爲弟子,授以《才調》等集,挾之遊東諸侯,更招士女之能詩畫者共十三人,繪爲《授詩圖》,燕釵蟬鬢,傍花隨柳,問業於前,而子才白鬚紅舄,流盼旁觀,悠然自得。

    亦以此索當途題句,於是人争愛之。

    所至延爲上客,適館授餐,而子才又擇其精饌,匯作《食單》,梓以行世。

    故三十年中,掃門納履,爲向來名人所未有。

    才華既盛,信手拈來,矜新鬥捷,不必盡遵軌範。

    且清靈隽妙,筆舌互用,能解人意中藴結。

    今石庵相公在江寧時,聞其蕩佚,將訪而按之,子才投以二詩,公閲畢即請相見,頓釋前嫌。

    其詩得力如此。

    然謝世未久,頗有違言。

    吳君嵩梁謂:“其詩人多指摘,今予汰淫哇,删蕪雜,去纖佻,清新隽逸,自無慚於大雅矣。

    ”孫君淵如又謂:“其神道碑、墓志銘諸文,紀事多失實。

    ”予謂豈惟失實,並有與諸人家狀多不合者,即如朱文端公軾、嶽將軍鍾琪、李閣學紱、裘文達公曰修,其文皆有聲有色,然予與嶽、裘二家之後,俱屬同年,而穆堂先生爲予房師,李少司空友棠之祖。

    且予兩至江西,見文端後裔詢之,皆雲未嘗請乞,亦未嘗讀其所作。

    蓋子才遊履所至,偶聞名公卿可喜可愕之事,著爲志傳,以驚爆時人耳目,初不計信今傳後也。

    (《湖海詩傳》卷七) 四七 沈德潛(一六七三—一七六九),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四年成進士,官至禮部侍郎。

    予告歸,加尚書銜,贈太子太師。

    謚文慤。

    有《竹嘯軒詩鈔》、《歸愚詩鈔》。

     先生潦倒名場,晚登科第,應西林桐城之薦,即蒙主眷,不數年洊貳春卿,《卿雲》復旦之歌,《卷阿》矢音之什,賡颺稠疊,往昔所無。

    繼以年近八旬,陳情歸老,復賜詩以寵其行,有雲:“清時老名士,吳下舊詩人。

    ”又有雲:“玉皇案吏今仙客,天子門生是故人。

    ”其嘉奬至於此。

    及鸞輅南巡,恩榮晝接,加銜食俸,優禮彌隆,宜海内誇爲盛事,吳中傳作美談矣。

    先生少從學於吳江葉星期燮,葉居橫山,故阮亭尚書雲:“橫山門下,尚有詩人。

    ”然先生獨綜今古,無借而成,本源漢、魏,傚法盛唐,先宗老杜,次及昌黎、義山、東坡、遺山,下至青邱、崆峒、大復、卧子、阮亭,皆能兼綜條貫。

    嘗自進其全集,禦制叙言,以高、王爲比,誠定論也。

    所選《别裁》諸集,匯千古之風騷,聚一時之壇坫。

    年至九十八而終,蓋得於天者厚矣。

    或文有反唇而譏者[5],真少陵所謂“汝曹”、昌黎所謂“群兒”爾。

    (《湖海詩傳》卷八) 四八 程景伊(?—一七八一),字聘三,號莘田,武進(今屬江蘇)人。

    乾隆四年(一七三九)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

    謚文恭。

    有《雲塘詩鈔》。

     文恭贍於詞章,兼精吏牘,初不以道學名,而濂洛五子之教,素所服膺,故肫誠檏實,頗知大體。

    其見於詩者,沖和真淡,雖非風騷正則,不愧有德之言。

    乾隆庚子,餘爲都察院副都禦史。

    元旦朝賀,都禦史侍直西階,大學直東階,駕出當先在中和殿行禮,餘往邀之。

    會是夕大雪,公來早,中寒已不能語,掖歸邸舍,未幾而殁。

    (《湖海詩傳》卷九) 四九 裘曰修(一七一二—一七七三),字叔度,號諾臯,新建(今屬江西)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四年成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加太子少傅。

    謚文達。

     公神閒氣靜,明敏自然,事無大小,談笑應之,雖盤根錯節,迎刃而解。

    每遇朝廷大議論,衆説紛紜,而談言微中,分肌劈理,如奏刀砉然,如土委地,人人各適其意以去。

    總督高君書麟謂:“天仙化人,不可湊泊者也。

    ”公殁後,相傳爲燕子磯水神。

    後有家人遇之,拜祝祠下雲:“若果在茲,願乞順風。

    ”頃之,東風果作,掛帆而去。

    故顧晴沙詩曰:“爐香燭影曉猶紅,稽首陳情語未終。

    試看靈旗微颺處,春江已借一帆風。

    ”(《湖海詩傳》卷九) 五○ 儲麟趾(一七〇一—一七八三),字梅夫,荊溪(今江蘇宜興)人。

    乾隆四年(一七三九)進士,官至宗人府府丞。

     宗丞居諫院,伉直敢言,由是爲聖明所眷,洊歷京卿。

    嘗遣祭少昊陵,奏唐虞五臣皆有專祠,惟契獨無,請立廟以補前缺。

    奉旨令蒲、毫二州立廟,永垂祀典。

    既歸,嘗主書院講席。

    年八十餘而終。

    (《湖海詩傳》卷九) 五一 姜恭壽(一七一七—一七六八),字靜宰,如臯(今屬江蘇)人。

    編修任修子。

    乾隆六年(一七四一)舉人。

    有《臯原集》。

     靜宰自號香岩居士,能詩善畫,工篆隸。

    癸酉從雷翠庭副憲視學江蘇,時予尚爲諸生,靜宰得所試詩賦愛之,遂來定交。

    後五年,復遇於都下,靜宰寫梅數枝,取姜白石《疏影》詞篆書其上以爲贈。

    嗣後不復見矣。

    聞其病亟,遺命以古玉二枚、《華嚴經》一部殉葬。

    蓋矜奇之士也。

    (《湖海詩傳》卷九) 五二 申甫(一七〇六—一七七八),字笏山,江都(今屬江蘇)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六年舉人,官至左副都禦史。

    有《笏山詩鈔》。

     笏山副憲以中書舍人直軍機,掌内制十餘年,代言起草,指事類情,九重時嘉賞之。

    爲詩抒寫性情,羌無故實。

    白樂天、楊誠齋、查初白,其兔園冊子也。

    好句如:“行攀石磴無人迹,靜聽流泉冷客心”;“幾日閒眠關竹戶,一番細雨長秋花”;“寒歸木末全無葉,暖入梅梢漸有花”;“尚有晚香留紫菊,不妨小閏到黃楊。

    ”至今有吟諷者。

    殁後,畢秋帆中丞爲選擇而梓之,凡四卷。

    (《湖海詩傳》卷九) 五三 楊述曾(一六九八—一七六七),字二思,號企山,陽湖(今江蘇常州)人。

    乾隆七年(一七四二)殿試第二人及第,官侍講。

    卒贈侍講學士。

     學士爲内閣學士椿之子,博綜史傳。

    乾隆己卯冬,上修《通鑒綱目輯覽》,命學士及大興朱編修筠、武進蔣編修龢寧、仁和張舍人霽同餘充纂修官,發凡起例,斷斷不少假。

    餘輩常集其邸,家人善治庖,討論之暇,輒出飲饌以恣燕衎,酒酣以往,諧譚四出,猶見先輩風流也。

    詩不多作,偶獲二章,亦駸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