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作者之室。

    (《湖海詩傳》卷九) 五四 竇光鼐(一七二〇—一七九五),字元調,諸城(令屬山東)人。

    乾隆七年(一七四二)進士,官至左都禦史。

    有《東臯先生詩集》。

     先生性情伉直,遇事敢言,而尤以文學受知,大考翰林第一。

    不兩載間,晉内閣學士,直南書房,屢荷文衡之命。

    其再使浙江也,發平陽重征之案,幾爲交構者所中,幸得實,上聞,詔令覆審,乃置縣於法。

    浙中人士無不踴躍感泣。

    而先生還朝,晉總憲,兼直上書房,蓋皆荷聖明如神之照也。

    然先生自謂獨契聖賢之旨,故於宋儒所言,指斥不遺餘力,聞者往往驚駭。

    至詩非所屬意也。

    其後偃蹇以殁。

    門人秦君瀛置其栗主於西湖望湖樓,且裒其詩而刻之。

    (《湖海詩傳》卷九) 五五 王太嶽(一七二二—一七八五),字基平,號芥子,定興(今屬河北)人。

    乾隆七年(一七四二)進士,官至雲南布政使,左遷司業。

    有《青虛山房集》。

     先生詩宗魏、晉,下及唐人,醇古淡泊,可稱高格。

    生有至性,每言及古來忠義事,輒爲感慨流涕,即觀劇亦如之。

    與邵叔宀、鄭誠齋、顧密齋諸同年,以文字相靡切,才名甚著。

    及自雲南罷歸,復直四庫館,授司業,居海澱之太平莊,憔悴以終老。

    (《湖海詩傳》卷九) 五六 夢麟(一七二八—一七五八),字文子,號午塘,西魯特氏,蒙古正白旗人。

    乾隆十年(一七四五)進士,官至戶部侍郎。

    有《大谷山堂集》。

     先生樂府力追漢、魏,五言古詩取則盛唐,兼宗工部,七言古詩於李、杜、韓、蘇無不有仿,無所不工。

    風馳電掣,海立雲垂,正如項王救趙,呼聲動地,又如昆陽夜戰,雷雨交驚。

    雖係才多,實由天縱。

    歸愚宗伯序之,謂:“胸次足以包羅衆有,筆力足以摧挫古今。

    ”蓋知言也。

    先生嘗雲:“五言必從悟入,而七言古詩忽起忽落,信手拈來,縱橫如意,亦非妙悟不能。

    ”尤屬前賢所未發。

    生平宏奬風流,惟恐不及,典乾隆癸酉南鄉試,予得出其門下,既進謁,歷詢南邦人士,予以鳳喈、企晉、曉徵、來殷、昇之、策時、東有爲對。

    未幾,視學江蘇,取來殷諸人,悉置之首列,而於鳳喈輩推奬不遺餘力。

    既而召陟司空,旋改司農,預參機務,上意將大用之,忽病瘵以殁。

    木隕山頽,宜爲清流傷悼矣。

    先生嘗作古詩四章贈予,又有句雲:“軼塵孤往奮仙翩,當今豪傑王與桑,來殷、企晉及德甫,盤拏變滅龍騰驤。

    ”其推許如此,而白首無成,良自愧爾。

    (《湖海詩傳》卷十) 五七 盛錦(?—一七五六),字庭堅,吳縣(今屬江蘇)人。

    諸生。

    著有《青嶁詩鈔》。

     青嶁詩以入蜀爲第一。

    世人輒以杜少陵、王新城爲比,然不知少陵由秦階經桔柏渡而至劍關[6],新城乃從鳳翔、寶鷄經漢中以至寧羌,陸路不同。

    若青嶁取道歸州,穿夔、巫入成都,即吳漢伐公孫述之路,亦即放翁入蜀、新城出蜀之路。

    其地雖皆屬天彭井絡,而山川形勢迥殊。

    放翁雖有“鐵馬西風大散關”之語,其後封爵渭南,而南北棧實未按轡及之。

    故諸公摹寫山水,各傳其勝,論詩者乃並爲一談,正如屈蚑之蟲,方隅之眼,宜見笑於通人也。

    (《湖海詩傳》卷一一) 五八 周準(?—一七五六),字欽萊,號迂村,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有《虛室吟稿》。

     陳恪勤頌繫京江,迂村往從受業。

    及至京師,不交權貴,志節皎然,雖東漢人獨行,不是過矣。

    沈文慤門下承其指授者,以盛青嶁、周迂村、顧祿百、陳經邦爲最,其後則王鳳喈、錢曉徵、曹來殷、褚左峨、趙損之、張策時及予。

    後有考詩學源流爲接武羽翼之説者,不可不知。

    若企晉雖曾親風旨要,未嘗有瓣香之奉也。

    (《湖海詩傳》卷一一) 五九 李果(一六七九—一七五一),字碩夫,號客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布衣。

    有《詠歸亭詩鈔》。

     客山艱苦力學,忍饑誦經,衡門兩闆,竟日翛然。

    良友至,輒呼小童取一錢就茶肆潑茗共啜之,樵蘇不繼,怡然自得。

    巡撫宗室雅公,嘗過次山侍禦,叩以吳中隱君子,侍禦對以客山及惠松厓。

    公遂往造焉,避而不見,時人兩賢之。

    其後詔徵經學,總督黃文襄以松厓薦,亦雅公所推轂也。

    (《湖海詩傳》卷一一) 六○ 鄭廷暘,字嵎谷,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監生。

    有《紺珠堂稿》。

     嵎谷爲季雅先生子。

    書法褚中令,小楷尤工。

    與予書疏往來,率作蠅頭小字,而銀鈎鐵畫,出力藏稜。

    同時如蔣蟠猗仙根、錢思贊襄,皆不逮也。

    詩卷無多,蔣文肅公稱其“姿緻無雙,如靈和殿柳,三起三眠”,陳徵君撰稱其“意到語工,自然高遠”。

    今所録十數首,爲其生平最佳之作。

    (《湖海詩傳》卷一一) 六一 金農(一六八七—一七六四),字壽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布衣。

    有《冬心先生集》。

     冬心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然遇同志者,未嘗不熙怡自適也。

    嘗繪其四十七歲小像,蒲州劉仲益題雲:“堯外臣,漢逸民,蓍簪韋帶不諱貧,疏髯高顙全天真。

    ”其標格可想見矣。

    中歲爲汗漫遊,遍走齊、魯、燕、趙、秦、晉、楚、粵,卒無所遇而歸,誓願年五十如玉溪生打鐘掃地,爲清涼山行者。

    晚寓揚州,賣書畫以自給。

    書出入楷隸,本之《國山》及《天發神讖》兩碑。

    畫梅尤工,頗自矜許,然爲予揮灑者多至十餘幅。

    今廣陵、武林收藏書畫家,或未能有此也。

    (《湖海詩傳》卷一一) 六二 趙虹,字飲谷,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布衣。

     飲谷遨遊幕府,久著才名,閑與厲樊榭、翁朗夫、查蓮坡諸名士唱和。

    惜老而無子,依其姪於吳市中,葺一室爲小吳船,來訪者邀至茗飲。

    予與樊榭徵君訂交於此。

    生平能詩工詞,兼善駢體,殁皆散佚,故所存詩止此。

    其寓竹西亦久,常主許孝廉荔生家,其序荔生《槐墅詩鈔》極爲婉麗。

    (《湖海詩傳》卷一一) 六三 張錫爵(一六九四—一七七五),字擔伯,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貢生。

    有《吾友于齋詩鈔》。

     擔伯詩中矩中規,宜風宜雅,不失先正典型。

    自陸菊隱、孫松坪諸老雲殂,優遊衡泌,以吟詠發其性情,同時莫逮也。

    迄今六十餘年,而吐屬維新,古香映幾,深衣大帶,猶仿佛遇之。

    曾孫彥曾,蜚聲壇坫,譽美江湖,知其貽謀者遠已。

    (《湖海詩傳》卷一二) 六四 王爾達(一六九三—一七六八),字通侯,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廪生。

    有《虛亭吟稿》。

     先生同祖司業七世孫。

    太生孝廉之子。

    性情坦易,通懷樂善,多聞舊事,爲門弟子談前言往行,衮衮不休。

    詩亦如之。

    予與鳳喈同年,而先生呼爲小友,每語出肺肝相示,和氣所薰,至今思之,猶坐春風中也。

    (《湖海詩傳。

    》卷一二) 六五 王愫,字存愫,太倉(今屬江蘇)人。

    諸生。

     存愫爲煙客璽卿曾孫,麓臺侍郎從子。

    而畫筆蒼深雄秀,兼擅其長,詩法錢、劉,詞宗姜、史,極爲沈文慤公所賞。

    爲予畫三泖漁莊春夏秋冬四幅,見者疑爲古人。

    嘗爲企晉寫《寒山雅集圖》十四人,文慤及定宇徵君皆在。

    存愫寫景,張彬如寫照,時稱兩絶。

    子湄,亦諸生,早歲學佛,受具於華山,遷居楓橋,不知所終。

    (《湖海詩傳》卷一二) 六六 蔡瓏(一六八五—一七六六),字文舟,崑山(今屬江蘇)人。

    貢生,官含山縣訓導。

     先生居縣之茜墩,墩東距嘉定安亭四十裡,蓋歸震川、顧亭林所居,故先生之學,私淑於兩公爲多。

    性質慤,寡嗜慾,教人以盡倫篤行,讀書好古爲亟。

    嗣遷珠街鎮,從遊者益衆。

    予童丱受經,因得知讀書之要。

    暮年選廣文,尤以師道爲己任,諸生聞其言,往往感激愧厲,至有泣不改悔者。

    居五年,以老緻仕歸。

    臨終爲文以戒其子曰:“餘碌碌無能,硜硜自守。

    慨百年之虛度,鮮一善之可稱。

    壯歲饑驅,言辭拙於冥報;殘年吏隱,筋力衰於當官。

    上有忝於光前,下無謀以裕後。

    移家近市,遂棄先人之敝廬;抗顔爲師,未究昔賢之閫奧。

    老於場屋,其又奚尤;辱在泥塗,分固宜爾。

    而復徒久生於世,是爲幸民;竟膺中壽之期,尤慚仁者。

    茲以大分有限,與世長辭。

    雖天壽之殊形,要於不貳;既死生之一緻,夫復何悲。

    似露將晞,如蜩斯化。

    啓手啓足,髮膚差幸無傷;附身附棺,誠信何嫌於薄。

    虛文無益,末俗不經,俱應捐除,毋嫌駭聽。

    倘旁觀未喻,以爲子道有虧,可取遺命示之。

    更有囑者,平生苦志屬文,愜心絶少,至於酬和,間有詩章,尤屬支離,見嗤大雅,流傳奚望,藏拙宜先,倘有存留,悉宜焚棄。

    ”故詩文多散佚者。

    孫之垣,裒爲一卷。

    (《湖海詩傳》卷一二) 六七 葛景中,字運乘,號若湖,崑山(今屬江蘇)人。

    貢生,官來安訓導。

     先生明太常卿錫璠之後,遷居青浦珠街鎮,寓圓津禪院,教授諸生。

    爲詩學溫岐、韋莊。

    句如:“閑居賦就霜凝鬢,夢友詩成月滿樑”;“無事且傾婪尾酒,有情休續斷腸詩”;“錦囊句好題新畫,石鼎茶香讀異書”;“尚有故交留白社,更無殘夢到紅樓”;“涼思乍添前度雨,老懷重感去年秋。

    ”皆泠然可誦。

    及卒,同邑劉□□採其事略[7],入《玉山人傳》中。

    (《湖海詩傳》卷一二) 六八 沙維杓(?—一七八二),字鬥初,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布衣。

    有《耕道堂集》。

     鬥初與張昆南皆居下津橋,自號兩布衣。

    鬥初隱於商,來往江西、湖北間。

    長髯巨顙,如酒豪劍客。

    詩亦多悲壯激發之音。

    昆南隱於醫。

    豐頤紅頰,神情恰曠。

    間好古琴,詩亦多清和閒適之趣。

    兩人性情各别,而好吟詠則同,皆爲吳企晉所契,嘯侶開樽,呼朋命屐,靡不與兩人共之。

    嘗刻爲《二布衣集》。

    今下世已久,詩闆亦不復存矣。

    (《湖海詩傳》卷一二) 六九 過春山,字葆中,號湘雲,吳縣(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湘雲遺稿》。

     湘雲家居市井,性愛邱樊,獨與沙鬥初、吳企晉,朱適庭、張昆南諸君爲友。

    博通群籍,尤精於新、舊《唐書》,嘗爲補遺糾誤,未及成而卒。

    惠徵君定宇極稱之。

    年才二十有九。

    楊石漁磊《寄懷》詩雲:“花藥圖書並賞音,筆床茶竈伴微吟。

    最憐小閣聯床語,多病常懷出世心。

    ”其標格可知矣。

    詩宗劉眘虛、王龍標及王、孟、韋、柳、錢、郎,澄鮮幽逸,妙悟天然,自出清襟,不由襲取,玉樓早賦,賞識者希。

    沈歸愚先生甄録《别裁》時,予示以詩,采擇數首。

    今舉其工者悉著之,庶毋緻煙雲變滅也。

    (《湖海詩傳》卷一二) 七○ 梁敦書(?—一七八六),字幼循,號沖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舉人,官工部侍郎。

     沖泉爲文莊公仲子。

    嗜學好古,詩得文莊家學,抒寫性靈,研深工力。

    其服官揚歷中外,懋著廉聲。

    當秉臬湖南時,適梁文定爲中丞,拊循之暇,修舉廢墜。

    潭州鐵佛寺舊有鐵柱,周刻陀羅尼咒,爲淳化元年所鎸,久煙土中,因修寺發土得之,嘗拓以遺餘,餘爲作詩以其事。

    (《湖海詩傳》卷一三) 七一 王鳳儀,字廷和,號審淵,太倉(今屬江蘇)人。

    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舉人,官至西安鹽道。

     廷和爲孝言巡撫之孫,和州述溶子。

    與弟嶰谷,皆能傳其家畫學。

    廷和在蜀,雖從制軍督運汶川,而人求其翰墨者益衆。

    山腰谷腳,行帳一區,草束米囊之外,絹素盈床,廷和揮灑應之。

    日取鳥道蠶叢,作爲畫本,間以吟哦,故所作益奇。

    凡橫戈躍馬之士,見者都爲失笑。

    (《湖海詩傳》卷一三) 七二 朱珪(一七三一—一八〇七),字石君,大興(今屬北京市)人。

    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進士,今官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參政兄弟,少入翰林,即以高文典冊,照耀蓬萊、華蓋之間,爲藝林所仰,垂三十年。

    然其尚名教、敦清節,世或未知也。

    任山西布政使司,以方正爲巡撫所嫌,謂其不諳吏治,由是仍改官翰林。

    久之,上深知其公正廉潔,累擢用爲巡撫,入長吏、戶二部,而參政愛才下士,士以此望而趨之。

    昔韓忠獻爲中正所歸,而於元祐諸賢,未嘗偏徇;葉文忠爲清流眉目,而於東林君子,亦無私好。

    參政蓋深得此意者也。

    (《湖海詩傳》卷一三) 七三 邵齊然,字光人,號闇谷,昭文(今江蘇常熟)人。

    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進士,官至杭州府知府。

    有《聊存草》。

     闇谷兄弟五人,先後登科第,入館閣,而闇谷尤以風度勝,故京洛名人,交口譽之。

    及以部郎出守杭州,修學校,纂志書,文教一新。

    因與巡撫監司齟齬,惋憤而卒。

    闇谷尤工書,學蘇文忠。

    時與河東運使沈君栻齊名。

    今維摩、興福諸寺間,遺碑具在,中吳人士,所當摩挱把玩也。

    存詩雖少,而清宛可誦,足見一斑。

    (《湖海詩傳》卷一三) 七四 查禮(一七一六—一七八三),字恂叔,號儉堂,宛平(今北京市)人。

    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由監生爲戶部主事,官至湖南巡撫。

    有《銅鼓書堂集》。

     中丞爲蓮坡先生弟,能吟詠,喜賓客,襟抱與兄相似。

    尤嗜古印章,金玉銅甆,自吾子行、王厚之而下,名人鎸刻者,無所不備,藏弆至有千餘。

    生平莅蜀最久,而居西南松藩徼外者,十嘗七八,崎嶇險阻,爲羌人所服。

    偶歸省,重築楊文憲昇庵,藝花竹,招邀爲文酒之會。

    然亨衢初達,遽賦龍蛇。

    此勞臣志士所爲扼腕太息也。

    (《湖海詩傳》卷一三) 七五 餘慶長(一七二四—一八〇〇),字元亭,安陸(今屬湖北)人。

    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舉人,官至成都府同知。

    有《壬癸詩稿》。

     元亭生長楚中,獨嗜陳季立、顧亭林之學,爲人淵靜閑止,薄宦川滇,非其好也。

    告歸後,益留心經術,古文亦清深簡潔。

    詩偶爲之,如:“牂牁名士推張叔,河北文章重魏收”;“躬耕養母旌江革,尚節懷人識範雲”;“知有小園屬開府,可能大樹號將軍”;“高情已欲舉黃鵠,中隱且從盟白鷗。

    ”頗工隸事,。

    隨予雲南、江西幕中十餘年,極稱同志。

    又爲予撰《銅政考》八十卷,始終本末,釐然畢具,亦食貨志必採之書也。

    (《湖海詩傳》卷一三) 七六 王元啓(一七一四—一七八六),字宋賢,號惺齋,嘉興(今屬浙江)人。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進士,官將樂知縣。

    有《祗平居士集》。

     惺齋沖和厚重,神觀從容,足爲後生矜式。

    工古文,尤熟於宋諸儒書。

    《通鑒綱目》皆能再三尋繹,補其遺誤。

    又長於推步,前史月日參錯者,均爲考定。

    惜名位不彰,人鮮知者。

    曾主山東濼源書院,餘奉使至濟南,往訪之,始得悉其學術。

    嗣後有所論撰,必寄於京師,故《祗平居士集》若幹卷,亦予與令子尚珏攜至南昌所審定者。

    (《湖海詩傳》卷一三) 七七 劉墉(一七二〇—一八〇五)字崇如,號石庵,諸城(今屬山東)人。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進士,今官體仁閣大學士。

     予以乾隆戊寅爲中書舍人時,先生已觀察山西。

    後四年,召直武英殿校書。

    初至京師,見文正公,公方閲予所題李龍眠畫十八羅漢贊。

    公問曰:“曾識王某否?”對曰:“未也。

    ”公因指冊中一應真像曰:“王某似此。

    ”故先生嘗謂曰:“我兩人定交於圖畫中也。

    ”文正公清德重望,雅不欲以詞章自見,先生如之。

    先生督學江蘇、浙江,及予在陝西、江右,念及輒手書近詩見示,清新超悟,有香山、東坡風格。

    十餘年所得甚夥,而漸次遺佚。

    門人陳子韶合梁侍講同書書,鎸於西湖上,名《劉梁合璧》。

    今所採者,皆《合璧》中詩,全集則未之見也。

    (《湖海詩傳》卷一四) 七八 周于禮(一七二〇—一七七九),字綏遠,號立崖,嶍峨(今雲南峨山彜族自治縣)人。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

    有《聽雨樓詩草》。

     少卿生在要荒,性耽吟詠,又嗜書法。

    爲侍禦時,稍暇輒行琉璃廠書肆中,見有佳者,隨時售之。

    宋、元石刻既多,真迹尤不少,故取褚、顔、蔡、蘇、黃、米六家,先勒於石,蓋非全璧也。

    旋以疾終。

    所居聽雨樓在京師神匠衚衕,爲明嚴介溪别墅。

    國初徐健庵尚書居之,繼歸於溧陽史文靖公,其後分爲數處,畢君秋帆得之,爲燕會觴詠之地,及秋帆出爲觀察,遂歸少卿。

    迄今三十年,是樓不知誰屬,石刻亦無可考。

    (《湖海詩傳》卷一四) 七九 惠棟(一六九七—一七五八),字定宇,號松厓,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以經學徵。

     惠氏四世傳經,至學士而大,至徵君而精。

    論經述必宗漢、魏,六朝次之。

    其於史、子諸書,亦必取自唐以前。

    六書從《説文》,輔以《玉篇》、《廣韻》。

    所著書凡十餘種。

    先是,東南文士疏於經誼百有餘年,及徵君出而古學大昌。

    丁卯、戊辰後,予與鳳喈[8]、曉徵、企晉從而羽翼之,繼盧雅雨、畢秋帆又爲盡梓所作行世。

    而《四庫全書》館開,紀曉嵐、陸健男悉取其書,作爲提要,發明大指,然後古經師大儒流傳之緒,猶可窺其涯略,皆徵君力也。

    徵君祖父,兼精吟詠,蓋瓣香漁洋,故徵君少撰《精華録訓纂》,亦以箋疏之學行之,極爲該博。

    其後經術日深,不復爲詩。

    然其序吳企晉詩謂:“詩之道,有根柢,有興會。

    根柢原於學問,興會發於性情,二者兼之,始足稱一大家。

    ”即其所言,亦讀藝者當所奉爲質的者已。

    時休寧戴東原震,均以經學稱,且長於九章三角之術,但所宗在江氏慎修,多採宋、元之説,與徵君鑽研漢學者不同。

    詩亦無聞。

    因與予善,故附記於此。

     徵君最精於《易》,先以李鼎祚《周易集解》爲主,復採之群經注疏及《史記》、兩《漢書》諸注,以發明孟喜卦氣、鄭君爻神、虞翻納甲、荀爽昇降、京房飛伏共五家。

    惟京房即火珠林之術,減大衍四營十八變,而以錢蔔,至今猶用其説。

    至荀氏昇降,已與經傳往來,上下多不可通。

    虞氏所釋者,僅有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及月幾望數條,其餘亦無從推究。

    爻神本與卦氣相通,而所雲上直某星,推之各爻,皆難取象。

    其卦氣即六日七分,自《後漢書》至《五代史》,曆官皆用以驗中節六候,而不可以釋經文。

    且東漢時,太初、四分、三統諸曆皆存,鄭君又嘗注《乾象曆》,於大餘小餘,盈縮強弱,不知用何曆法,以爲推步。

    此諸家之説,難合亦難通,故《周易》述亦以鄭義、虞義爲言,而不能因端竟委,上符先聖微言也。

    若孔安國《古文尚書》,歷代大儒疑之,徵君鈎深緻遠,抉所從來,雖毛氏冤詞,無以解免。

    其《明堂大道録》及《禘説》,具見三才之奧。

    而於建置,在郊在國,與九室十二室,太廟太室,亦無定義。

    故其子若孫述臨殁言,以所著未成爲嘆。

    正須後來同志疏通證明,以蘄復古。

    乃近時英俊,一知半解,甚非徵君守先待後之意,而背聖人一貫會通之旨矣。

    (《湖海詩傳》卷一四) 八○ 陳鴻寶,字衛叔,號寶所,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召試舉人,官至給事中。

     寶所風神蕭散,舉止頗似晉、魏間人。

    與予同在内閣者五六年。

    及餘遷副都禦史,寶所爲給事中,同在臺省,故相知最深。

    又好書畫。

    時金壽門農工墨梅,重自珍惜,獨贈餘十六幅。

    寶所見之,借去賞玩累月。

    既而索之,笑曰:“我以是爲性命矣,其可還乎?”蓋性情幽僻如此。

    詩瀟灑出俗,如見其人。

    弟鴻賓,字用儀,亦工畫。

    附見於後。

    (《湖海詩傳》卷一四) 八一 吳烺(一七一九—?),字荀叔,號杉亭,全椒(今屬安徽)人。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召試舉人,官山西同知。

     荀叔爲玉隨編修從孫。

    疏節闊目,眉宇軒然,在京師如梁山舟、陳寶所、王穀原諸君,皆親愛之。

    工勾股旁要之學,直綸閣者數年,出爲郡司馬,又數年而殁。

    兼工詞,予刻入《琴畫樓詞鈔》中。

    (《湖海詩傳》卷一四)。

     八二 褚寅亮(一七一五—一七九〇),字搢昇,號鶴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十六(一七五一)召試舉人,官刑部員外郎。

     鶴侶少以制義名,中年覃精經術,宗惠氏之學,一以注疏爲歸,三禮折衷賈孔,尤通喪服。

    時《公羊》何氏學,久無循習者,所謂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不傳於世,惟武進莊侍郎存與,黜會其解,而鶴侶能闡發之,世稱爲絶業。

    以病假歸,主常州龍城書院八年。

    群經鹹有論撰,其書尚存於家,惜未登剞劂,後學無由津逮矣。

    (《湖海詩傳》卷一四) 八三 梁同書(一七二三—一八一五),字元穎,號山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進士,官至侍講。

     元穎爲我師文莊公長子,少入詞館。

    上適欲能書細楷者,公以書進,上深嘉之,特擢侍講。

    後丁憂歸[9],嬰疾遂不復出。

    而老師宿儒、文人詞客,踵門來見,必倒屣迎之。

    其浙、閩貴人,軒車過訪,報以一刺之外,未嘗往也。

    能詩,尤工書。

    東南士大夫碑版及琳宮梵宇題額,有求輒應,而節鎮屬書,則屢年不報,海内益以此推重之。

    年逾八袠,明燈矮紙,猶能運筆。

    人謂唐歐陽信本、明文衡山之比也。

    (《湖海詩傳》卷一四) 八四 錢載(一七〇八—一七九三),字坤一,號籜石,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有《籜石齋詩集》。

     籜石襟情蕭曠,真率自如。

    乾隆甲戌初夏,從金檜門總憲一經齋,與餘訂交,遂成雅契。

    性豪飲,常偕朱竹君學士、金輔之殿撰、陳伯恭、王念孫兩編修過餘,冬夜消寒,卷波浮白,必至街鼓三四下。

    時竹君推戴東原經術,而籜石獨有違言,論至學問可否得失處,籜石顴發赤,聚訟紛拏。

    及罷酒出門,斷斷不已,上車復下者數四。

    月苦霜濃,風沙蓬勃,餘客伫立以俟,無不掩口而笑者。

    善鑒别,法書名畫望之審其真僞,故尤工繪事。

    晚年緻仕歸,藉以給朝夕。

    乾隆庚戌,年八十三,上元日猶爲予仿黃鶴山樵,長林修竹,極雨葉風枝之妙。

    詩率然而作,信手便成,不復深加研煉,殆其鄉李日華、姚綬一輩人也。

    (《湖海詩傳》卷一四) 八五 周天度(一七〇八—?),字心羅,號讓谷,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進士,官至許州知州。

    有《十誦齋集》。

     讓谷學問淵奧,先以經學薦舉。

    及爲詩,以雄博見才,而絶句中如《與吳南澗説丁山湖之勝》雲:“春波瑟瑟小橋橫,十裡沿洄似掌平。

    記得年時輕舸别,杏花疏雨近清明”;“曲水銀塘宛轉通,千絲楊柳盡垂風。

    結鄰合伴東家住,畫閣遙臨一畝宮。

    ”《望九華山》雲:“寒溪百折繞秋屏,石甑香林徑眇冥。

    欲向懸橋問雙瀑,斜陽猶隔數峰青”;“嵌岩如鈿月如繩,菡萏浮空夜色澄。

    好似露涼風定後,秋湖遙掛九枝燈。

    ”《題張墨岑畫》雲:“蒼厓華潤碧苔滋,春入林臯尚未知。

    幾日小亭人不到,東風吹過緑濃時”;“風回雁溆碧粼粼,魚具罾竿趁晚晴。

    見説鮆魚初上水,斜陽一抹待潮生。

    ”《歸途》雲:“一桮浮渡大江東,遊戲真教初祖同。

    下界卻談金地藏,年年秋夜佛燈紅”;“翠微仙掌茁槎枒,東閣時烘閩地茶。

    開落岩前玉瓔珞,吹香再訪鉢囊花”;“五溪雪後響潺湲,席帽箯輿一日還。

    更上翫華亭上望,隔簾黃對夕陽山。

    ”諸作尤爲時人傳誦。

    (《湖海詩傳》卷一四) 八六 董元度(一七〇九—?),字寄廬,號曲江,平原(今屬山東)人。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進士,由庶吉士改官東昌府教授。

    有《舊雨堂詩集》。

     曲江寄興蕭疏,不爲繩約。

    改庶常後,乞假南遊,來往蘇、揚間,寓盧雅雨署中最久。

    與餘同舍,每把盞論詩,斷斷不倦。

    於其鄉先生王貽上、趙伸符兩公,鹹所宗仰,未嘗有軒輊也。

    乾隆丙午冬,餘以入覲過保定,曲江適主蓮池書院,往訪之,則已頽然老矣。

    仕途偃蹇,連蜷而殁,故其詩清婉中多感慨之作。

    (《潮海詩傳》卷一四) 八七 翁方綱(一七三三—一八一八),字正三,號覃溪,大興(今屬北京市)人。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進士,官内閣學士,左遷鴻臚寺卿。

    有《棲霞》諸稿。

     覃溪年甫及冠,已入詞垣,而精心績學,宏覽多聞。

    所著《兩漢金石記》,剖析毫芒,參以《説文正義》,幾欲駕洪文惠而上之。

    近年研精經術。

    嘉慶己未,予入京師,見其方考《禹貢》、《顧命》兩篇,諸儒同異,相與辨難,斷斷竟日。

    詩宗江西派,出入山谷、誠齋間。

    雖嘗仿趙秋谷《聲調譜》,取唐、宋大家古詩,審其音節,刊示學者,然自作亦不能盡合也。

    書法初學顔平原,繼學歐陽率更,隸法《史晨》、《韓敕》諸碑,生平雙鈎摹勒舊帖數十本,是以北方求書碑版者畢歸之。

    (《湖海詩傳》卷一五) 八八 顧光旭(一七三一—一七九七),字華陽,號晴沙,金匱(今江蘇無錫)人。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進士,官至甘涼道,署四川按察使。

    有《響泉集》。

     晴沙揚歷中外,雅著循聲,早遂初衣,杜門養母,人尤以風節高之。

    生平詩文而外,尤精書法。

    今世以工書名者,北則劉相國崇如、孔主事東山,南則梁侍講山舟、王太守夢樓,而嘉興周觀察雅圭晴沙,頡頏其間,殆無愧色。

    由甘涼道從制府籌運西川軍務,所過蠶叢鳥道,多作詩紀之。

    丹徒陸炳録入《蜀徼詩鈔》。

    (《湖海詩傳》卷一五) 八九 周大樞(一六九九—一七七〇),字元木,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薦舉博學鴻詞。

    十七年舉人,官平湖教諭。

    有《存吾春軒詩鈔》。

     元木在京師,寓虎坊橋小衚衕,門有大井,老屋三間,齏鹽終日。

    予贈以句雲:“小住常依元亮井,出遊誰問孝廉船。

    ”蓋紀實也。

    學博而才長,滔滔莽莽,動以數百言。

    蓋其時浙中詩人如胡稚威、桑弢甫,皆鬥奇騁異,故元木亦如之。

    然文從字順,自較兩家爲優。

    (《湖海詩傳》卷一五) 九○ 陸耀(一七二三—一七八五),字朗夫,號青來,吳江(今屬江蘇)人。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舉人,官至湖南巡撫。

    有《切問齋集》。

     朗夫癯然而瘦,清操自勵,間涉書史,亦多爲檏實有用之學,其文集亦然。

    著《漕運考》若幹卷,皆有益於河渠。

    及爲山東布政,以巡撫貪暴不相能,乞終養歸。

    再起至湖南巡撫。

    時總督以閲兵抵長沙,朗夫迎謁畢還署。

    總督鈕祜祿君特昇額來候,直入廨中,方午食,見所食皆菽乳菜蔬,訝之,曰:“天不雨十數日矣,地方官戒殺清齋,故所食如此。

    ”總督素豪侈,聞語瞿然,詈其奴曰:“吾此來傳舍,酒肉如山,何不以祈雨具告耶?”[10]語畢歸寓舍,悉撤其豐腆。

    人羨總督之知過,而益嘆君之清德感於人者速也。

    其後宰以勞瘁病瘵而殁[11]。

    其友徐貢生堅入視含斂,室中别無長物,嘆曰;“一貧至此,即不死亦難度日矣!”今入祀鄉賢祠。

    (《湖海詩傳》卷一五) 九一 袁文康,字作山,保山(今屬雲南)人。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舉人,官姚州學正。

     袁氏爲永昌世族。

    弟兄文典、文揆,鹹知讀書鄉學,能悉滇中舊事。

    予先在滇三載,作山率其群從來受業,尤喜講宋、元人理學,而緻知格物,以陽明爲宗。

    涵養醇粹,器識充然,蓋中原士人所少也。

    (《湖海詩傳》卷一五) 九二 周震榮(一七三〇—一七九二),字清在,號筤谷,嘉善(今屬浙江)人。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舉人,官武清縣知縣。

     清在一行作吏,久淹下邑,而嗜書好古,留心金石文字之學。

    又愛禮賢士大夫,如章進士學誠,徐薌坡、陳以綱兩明經,皆延之賓館。

    所撰《武清縣志》,詳覈有法。

    又取鄭氏《周禮注》刻之。

    詩不多作,即此可見一斑。

    (《湖海詩傳》卷一五) 九三 梁夢善(一七三九—?),字兼士,號午樓,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舉人,官蠡縣知縣。

    有《木雁齋詩鈔》。

     兼士爲文莊公幼弟。

    風神簡遠,弱不勝衣。

    聊欲絃歌,非其好也。

    癸未、丙戌計偕北上,嘗寓予蒲褐山房,作《木雁圖》以自況,覺魏、晉風流,去今未遠。

    (《湖海詩傳》卷一五) 九四 盧鎬(一七二三—一七八五),字配京,鄞縣(今屬浙江)人。

    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舉人,官平陽教諭。

    有《月船居士集》。

     配京聞黃太沖、萬充宗之學,故爲浙東人士所推。

    董君秉純稱其詩高處直逼柴桑,險韻長歌,亦得眉山一體。

    蔣君學鏞稱其學凡三變,卒底於成。

    惜爲詩不自收拾,後人僅存四卷,未足以盡其長也。

    (《湖海詩傳》卷一五) 九五 王鳴盛(一七二二—一七九八),字鳳喈,號禮堂,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殿試第二人及第,官光祿寺卿。

    有《耕養齋集》。

     禮堂以大考翰林第一,由編修擢内閣學士。

    典試閩中,以多用驛馬,降光祿寺卿。

    丁憂後,不復出山,移居吳下。

    先時與惠松崖交,深究群經古義,著《尚書後案》及《軍賦考》,皆闡發鄭君之説。

    又爲《十七史商榷》,據各史紀傳志表,考其同異而折衷之。

    更著《蛾術編》,列説十門,以見其學無所不該。

    古文宗導岩震川,詩兼綜三唐。

    初爲沈文慤公入室弟子,既而旁涉宋人。

    歸田後,復守前説。

    於空峒、大復、鳳洲、卧子,及國朝漁洋、竹垞,鹹服膺無間,故雖轉益多師,終歸大雅,茲所録者,皆其手自審定,寫以貽予者也。

    (《海湖詩傳》卷一六) 九六 紀昀(一七二四—一八〇六),宇曉嵐,獻縣(今屬河北)人。

    乾隆十九年(一七六四)進士,官禮部尚書。

     君閎覽博聞,才情華贍,少日已爲史文靖公、劉文正公激賞。

    及再入詞垣,適以詞臣奏請,將《永樂大典》内人間罕覯之書,鈔録流佈。

    既而詔求天下遺書,開四庫館,令君與陸君錫熊總司其事。

    考異同,辨真僞,撮著作之大凡,審傳本之得失,撰爲提要,進呈禦覽,上皆閲而善之。

    其未鈔録者,則爲存目以識之。

    分繕七部,貯於文淵閣、圓明園、熱河、盛京及揚州、金山、杭州諸處,嘉惠來學。

    又加以提要二百卷,使讀者展閲了然。

    蓋自列史藝文經籍志及《七略》、《七録》、《崇文總目》諸書以來,未有閎博精審若此者。

    蓋文治之極隆,而儒生之榮遇也。

    逮爲禮官之長,恭遇高宗皇帝禦宇六十年,行内禪之儀,進冊授寶,宏規盛事,皆千古禮儀之所未備。

    禮臣恭稽經訓,綜以會典,斟酌進呈,均蒙俞允,次第舉行,普天同慶,亦君所擬定者爲多。

    君既黻黼昇平,甄綜群籍,故其應制之作,雖爲詞苑所宗,而於尋常所著,不復珍惜成編。

    茲於館課偶存中,録存梗概,已無愧於燕、許、楊、劉,而試帖體乃國家所以取士,大小試無不用之,故所録特多,俾爲士林準則也。

    (《湖海詩傳》卷一六) 九七 錢大昕(一七二八—一八〇四),字曉徵,號竹汀,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召試,賜内閣中書。

    十九年成進士,官至少詹事。

    有《潛研堂集》。

     君聰穎非常,髫丱時,即有神童之譽。

    以召試入内閣,再入詞垣。

    覃研經史,根柢精深。

    詩賦之外,究心數理,精藴曆象考成,能通中西之學。

    秦文恭公修《五禮通考》,屬以相助。

    自廣東學政銜恤歸家,有終焉之志。

    歷主書院,輒以小學、《爾雅》授生徒。

    所撰《二十一史考異》,又撰《金石跋尾》四集,蓋鄭夾漈、王深寧之流亞也。

    詩清而能醇,質而有法,古體文亦以震川爲歸。

    年七十五,追溯爲諸生已六十年。

    有司循例請重遊泮宮,因有句雲:“三不朽間當立腳,四先生往孰差肩。

    ”其實唐、婁諸公,斷不逮其百一也。

    (《湖海詩傳》卷一六) 九八 王又曾(一七〇六—一七六二),字受銘,號穀原,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召試,賜内閣中書。

    十九年成進士,官刑部主事。

    有《丁辛老屋集》。

     穀原在都下極爲陳文勤公、汪文端公稱許。

    釋褐後,皆以當得上第。

    既入三甲,人猶以秀水朱檢討爲比。

    後用爲主事,觀政禮部,又以王儀曹稱之。

    至補刑部主事。

    穀原以律例向非素習,且病,遂乞假歸。

    性善飲,談笑風生,神情瀟灑。

    雖飄泊江湖,而東南長吏晉接者多。

    賦詩鬥酒,凡十餘年,卒憔悴偃蹇而沒。

    作詩專仿宋人,信手拈來,自多生趣。

    休寧曹農部自鋈選刻其詩,子復再刻之,皆不及十之四五,而審擇未當。

    其全集六百餘番,予曾點定,今尚存其家。

    (《湖海詩傳》卷一六) 九九 朱筠(一七二九—一七八一),字美叔,號竹君,大興(今屬北京市)人。

    乾隆十九年(一七六四)進士,官至侍講學士,左遷編修。

    有《笥河文集》。

     竹君昆仲,早登高第,並著才名,而君爲白眉,兼綜經史,精求古義。

    家積書數萬卷,金石碑版亦數千通。

    尤喜汲引人才,輶軒所至,必拔諸生之隽異,授業門下。

    家居問字者,滿堂滿室。

    君豐頤秀目,伉伉鏗鏗,常以李元禮、範孟博自況。

    公卿中惟劉文正公愛其學業,稱爲小友。

    其他貴人,招之弗往。

    爲安徽學政時,奏請將《永樂大典》中人間罕覯之書,悉爲鈔録,且求天下遺書。

    四庫館之開,實自君發之。

    其後於文襄公選用翰詹科道及中書部曹諸臣,先後至數百人。

    君雖列名其間,固未嘗有所討論也。

    年僅五十,病暑而卒。

    平日文稿,皆以草書書之,且塗乙十有七八,子弟不能辨别,故取其明晰者刻成四卷,餘皆藏於家。

    (《湖海詩傳》卷一七) 一○○ 翟灝(?—一七八八),字大川,號晴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十九年(一七六四)進士,官金華府教授。

    有《無不宜齋稿》。

     晴江詩以清峭刻琢見長,蓋與杭堇浦、金江聲、厲樊榭輩爲“南屏詩社”,故風格似之。

    居杭城東北臨江鄉,附近有百年老棠樹,遂取“甘棠”名其村,村民成以蠶桑爲生,不知有習舉子業者,自晴江讀書取科第,於是其弟涵、心淵、瀚元、洲澍、傅霖皆以能詩稱。

    臨江淳悶之俗,變而澤於詩書矣。

    晴江見聞淹博,又能搜奇引癖,所撰《四書考異》、《爾雅補郭》、《通俗編》,貫穿精審,爲世所推,又爲《湖上便覽》,亦有資於遊者。

    (《湖海詩傳》卷一七) 一○一 葉佩蓀(一七三一—一七八四),字丹穎,歸安(今浙江吳興)人。

    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進士,官至湖北布政使。

    有《傳經堂集》。

     丹穎覃心易理,獨契微言。

    著《易守》四十卷,凡昔人所言象數,如卦氣、爻辰、納甲、飛伏、昇降、先天、河洛,悉掃去之,惟互卦間有取者,即陰陽、老少、七八、九六之説,亦所不取。

    勃窣理窟,多前人所未逮。

    詩其餘事也。

    予同年工《易》者,應山張君鳳鳴及君二人而已。

    張深造自得,尤精於簭筴。

    由邯鄲令,官至兖州府知府,乞歸。

    今尚主漢陽書院講席,不嫻吟事,故附志於此。

    (《湖海詩傳》卷一七) 一○二 沈業富(一七三二—一八〇七),字方谷,號即堂,高郵(今屬江蘇)人。

    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進士,宮至河東鹽運使。

     君性情惇厚,篤於友朋。

    武進黃仲則過河東,留之賓館,病中裒其諸作,鈔録成編,俾無遺佚。

    又風峪有北齊所刻《華嚴經》,爲竹垞太史求而未得者,君遣工入山摹拓,得一百二十餘紙,貽予於西安,蓋好事如此。

    竹西自午橋太史沒,詩壇寥落,君以詞林耆宿,家居望重,士大夫南北往來,必造門請謁,香山洛社之風,賴以不墜。

    (《湖海詩傳》卷一七) 一○三 曹學閔(一七一九—一七八七),字孝如,號慕堂,汾陽(今屬山西)人。

    乾隆十九年(一七六四)進士,官宗人府府丞。

    有《紫雲山房詩鈔》。

     慕堂性情誠樸,雖由詞垣臺諫歷任京卿,未嘗榮心華。

    暇輒與二三同志遊潭柘、戒壇、香界及田盤諸勝,嘗策蹇從冰雪中來往,見者謂是神仙中人也。

    作詩恬淡自然中,議論英特,非依仿格調以爲之者。

    君殁後,令子禦史錫齡、戶部祝齡,表彰不遺餘力,故朱尚書石君爲墓志,錢少詹曉徵爲神道碑,翁鴻臚覃溪爲傳,其見重於時賢如此。

    (《湖海詩傳》卷一七) 一○四 沈大成(一七一〇—一七八一),字學子,號沃田,金山(今屬上海市)人。

    貢生。

    有《學福齋集》。

     學子壯年在潘敏惠公思榘幕府,敏惠喜讀書,學子亦耽心經籍。

    晚年偕惠徵君寓官梅亭,益以學業相砥礪。

    《三禮注疏》、《杜氏通典》,皆手自校勘,丹黃爛然。

    後館於江鶴亭春家,編次詩文集共六十八卷。

    無子。

    殁後,鶴亭刻以行世。

    其詩初學黃中允之隽,後出入唐、宋,不名一體。

    堇浦太史謂“以學人而兼詩人者”,信也。

    五言如:“春燈孤照雨,高枕靜聞鐘”;“亂泉樵徑沒,清磬寺門深”;“遠水檣帆小,孤村桑柘深”;“香泥雙屐滑,春草一庭寬”;“夕陽紅在樹,新漲緑平堤。

    ”七言如:“微風竹外流清籟,急雨樽前送嫩涼”;“秋風一一催征雁,暮雨星星點客衣”;“萬事逡巡成白首,一年容易又黃花”;“小驛銀燈生遠夢,空江煙絮送殘春”;“茶筍故園三月暮,關河遠夢一春深。

    ”皆耐尋諷。

    (《湖海詩傳》卷一八) 一○五 朱方藹(一七二一—一七八六),字吉人,號春橋,桐鄉(今屬浙江)人。

    貢生。

    有《紅橋載酒》、《吳興紀遊》諸集。

     春橋生長燕支之匯,居依殳史之山,門第清華,風神雅令。

    詩賦之餘,兼通畫理,披麻沒骨,無所不工。

    是以載酒江湖,扁舟來往,好事者輒倒屣迎之。

    姜白石、孫花翁當日不能尚也。

    又擅詩餘,故其論詞絶句雲:“酒闌蟋蟀語秋塘,信是愁吟伴庾郎。

    賦物卻能超物外,苔枝綴玉寫疏香”;“梅溪竹屋共中仙,妙筆終應讓玉田。

    不獨當時喚春水,相思孤雁亦流傳。

    ”(《湖海詩傳》卷一八) 一○六 陶元藻(一七一六—一八〇一),字篁村,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貢生。

    有《珠江》等集。

     篁村五十年前老名士。

    乾隆丁醜,餘在廣陵時,盧運使見曾大會吳、越名士於紅橋,凡六十三人,篁村與焉。

    有詩雲:“誰識二分明月好,一分應獨照紅橋。

    ”爲時稱誦。

    故餘贈以詩雲:“勝遊共聽歌三疊,清詠先傳月二分。

    ”嗣後遠别,迥不相聞者四十年。

    迨餘乞恩歸老,來謁雲棲,見篁村題詩在壁,詢之山僧,言昨遊此,矍鑠尚無恙也。

    既而篁村聞餘在武林,來訪。

    旋寄所刊《珠江》等集,因甄録之如左。

    (《湖海詩傳》卷一八) 一○七 朱楷,字孔林,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孔林少與惠徵君交,故性耽墳典。

    又與長洲布衣餘仲林蕭客校勘注疏。

    餘有《經解鈎沈》三十卷,而孔林尚未成書。

    兩人皆不工詩,存此略見一斑。

    (《湖海詩傳》卷一八) 一○八 華玉淳(一七〇三—一七五八),字師道,無錫(今屬江蘇)人。

    監生。

     無錫華氏,自子田學士以詞翰起家,至數傳。

    而師道與其從子澱峰,受業於顧復初司業。

    講求經義,吟詠乃其餘事。

    故師道有句雲:“今日淩雲誰健筆?續將初白老人詩。

    ”力其宗仰如此。

    然《畫莊類稿》題其《淡園詩稿》雲:“淡園霞峰老孫子,屏除俗學治經史。

    貽我一編太古音,隻字不寄時人耳。

    年來歸棹自巢湖,獵獵秋風尋戰壘。

    噴薄奇氣本洪鈞,故知此事須根柢。

    ”信如所雲,則又非初白老人支派也。

    (《湖海詩傳》卷一八) 一○九 江昱(一七〇六—一七七五),字賓谷,號松泉,江都(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松泉集》。

     小玲瓏山館嘗集江、浙名流,賓谷數爲座客,故詩詞亦得午橋、樊榭諸人一體。

    (《湖海詩傳》卷一八) 一一○ 江立(一七三二—一七八〇),初名炎,字聖言,歙縣(今屬安徽)人。

    監生。

    有《小齊雲山館詩鈔》。

     聖言性耽文素,又愛倚聲,與其兄弟名譽略同。

    遊西湖,慕姜石帚馬塍之勝,蔔築數椽,攜細君同居。

    數年資盡,家亦落,乃還邗上。

    餘在魚通,適其叔太守恂歡知夔州府,數以書問訊,並寄其詞。

    蓋氣誼之篤,近時所罕。

    詩不多作,故無專集行世。

    (《湖海詩傳》卷一八) 一一一 王庭魁,字岡齡,吳縣(今屬江蘇)人。

    監生。

    有《小停雲館集》。

     岡齡受詩法於沈文慤公,所居在楓橋,有小園花木之勝。

    能畫,藏弆名迹頗多,最愛文氏翰墨,故以小停雲名其館。

    風日佳時,恒招諸名士作文酒之會。

    後十餘年,岡齡謝世,圖畫盡亡,宅亦歸於袁氏。

    今又愷漁隱小圃,即其故址。

    (《湖海詩傳》卷一八) 一一二 徐薌坡(?—一七七九),字薝林,號澤農,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貢生。

    南巡獻賦,命入武英殿校書,未赴,卒。

     薝林有聲庠序,梁文定公爲學政,試以萊羹賦,特見賞拔。

    中歲入京,寓延壽寺街之雲間會館。

    病瘵,餘往視之,殘雪滿地,寒飆襲人,葛幃木榻,燈火青熒,顧餘而嘆曰:“似此已是鬼境,復有何言!”因占兩絶雲:“勞身擾擾役醯鷄,勘破蒙莊物理齊。

    客路殘生等蟬蛻,更無兒女繞床啼”;“得詩隨改又隨删,踏壁冥搜日夜間。

    最是生平有餘恨,末留著述在名山。

    ”聲情酸楚,真不減鮑家之唱、上峽之謡。

    餘故采掇獨多,以釋其恨。

    至才情之富有,屬對之名通,詞華之清贍,當與我邑中陶穎儒、邵植庭齊驅並駕,非餘子能望肩背也。

    (《瀕海詩傳》卷一八) 一一三 陶璉,字夏重,嘉興(今屬浙江)人。

    貢生。

    有《東籬詩鈔》。

     夏重爲同年進士汪鈺之子。

    天才英異,風發泉湧,而筆之所至,皆合於規矩。

    常隨予至江西。

    言詩譚藝,頗有牙曠之知。

    五言如:“黃花三徑雨,紅葉一江風”;“落花驚蝶夢,香徑倦蜂遊”;“江聲春雨漲,雲氣曉嵐蒸”;“墨雲千峰晚,酥雨一帆春。

    ”七言如:“梅花數點春如許,月色三分夜未央”;“溪雨漸沾菱葉潤,野風微動稻花香”;“把酒但將杯送老,工書苦被墨磨人”,“掃花徑待琴僧過,種柳門容釣伴敲。

    ”皆雅令可諷。

    其後客死蕪湖,詩卷零落,即浙西人亦罕有知者。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四 張棟(一七〇五—一七七八),字鴻勛,震澤(今江蘇吳縣)人。

    貢生。

    有《看雲吟稿》。

     鴻勛情性和藹,工於山水,行幐所至,群訂縞紵之交,浪迹江湖者三十餘年,惜無所就。

    詩卷甚多,不無疵累,今摘取十餘首,不啻細葛含風,輕羅疊雪。

    五言如:“客至驚啼鳥,人歸踏落花”;“山靜餘寒燒,潭空響夜漁”;“雨聲寒古屋,雲氣薄秋山”;“水流隨客遠,花落閉門深”;“花邊留客雨,柳外落帆風。

    ”七言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