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鹽角,舊醖還來撥甕頭”;“燭花送喜春争發,弓月流輝夜未深。
”皆繪藻相宣,宮商葉應。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三七 徐書受(一七五一—一八〇五),字尚之,武進(今屬江蘇)人。
監生。
由四庫館議叙,今官南臺知縣。
有《教經堂集》。
尚之少而食貧,長而多故,彈鋏依人,恒有四方之役,羈旅道塗,所作往往牢愁激楚。
大抵取法在孟東野、張文昌間,然才情諧暢,兼效元、白。
早年與仲則、映微輩出入門下甚久,各以古道相期,詩格雖不同,其篤於性情一也。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三八 何青(一七四七—?),字數峰,歙縣(今屬安徽)人。
監生,今官澄海知縣。
有《味餘樓初稿》。
數峰天才英俊,風雅宜人,竹君爲安徽學使,特加識拔。
既入京,復來受業爲詩。
搖毫擲簡,嘯傲滄洲,而五言宗二謝,七言宗韓、蘇,又復左規右矩,節簇自然,是以詩名益振。
然數奇不遇,溷於鹽策,近始鳴琴花縣,世論惜之。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三九 劉大觀(一七五三—?),字崧嵐,邱縣(今屬河北)人。
貢生,今官奉天寧州知州。
有《玉磬山房詩鈔》。
崧嵐始仕遼陽,仁聲懋著,方且洊登牧守,奮迹仕途。
乃其詩蕭閑刻峭,卓然自立於塵埃之表。
正如梁伯鸞滅竈更炊,不因人熱。
推其源,似出於《瀛奎律髓》,足與四靈三拜,分手抗行,不僅爲五言長城已也。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 王初桐,字於陽,號賡仲,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監生,官齊河縣丞。
有《海右集》。
西城别墅,阮亭先生所築。
凡十二景,有石帆亭、樵唱軒、半偈閣、大椿軒、雙松書塢、小華子岡、小善卷、春草池、三峰嘯臺、石丈、竹徑、緑蘿書屋諸勝。
一時名士,皆有題詠,多清遠閑曠之作,公子啓凍匯而刻之,共九十餘人,不分卷帙。
予奉使青州,過新城時得之。
此書不見於《漁洋全集》三十五種,恐久而遺佚,故著於此。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一 餘鵬翀(一七五五—一七八二),字少雲,懷寧(今屬安徽)人。
監生。
早卒。
有《息六齋遺稿》。
少雲,鵬年之弟。
少有逸材,工水墨畫。
竹君督學皖桐,賞之。
由是名譽日起。
然依人爲活,往來燕、晉,所遇名山水,輒以詩寫之,發其抑塞磊落、骯髒不平之氣。
未幾卒。
其詩舊存朱氏,鵬年録得三卷,名《息六齋遺稿》。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二 黎簡(一七四八—一七九九),字簡民,順德(今屬廣東)人。
貢生。
有《五百四峰堂詩鈔》。
嶺南自三家後,風雅寥寥。
比來餘所知者張庶常錦芳、馮戶部敏昌、溫編修汝適、潘金人有爲、趙大令希璜,而簡民爲之冠。
性好山水,屢入朱明洞天,窮其幽勝。
朋儕罕有當意者,惟與德清許宗彥、無錫孫爾準爲詩文交。
其詩峻拔清峭,刻意新穎,言人所不能言,苦心孤詣,竟以是終。
五言如:“香雲松葉竈,青雪竹房燈”;“明瀾聞水鳥,暗葉定風螢”;“林暗山亭夜,城光野水秋”;“海雨留魚氣,潮田起鳥群”;“松霧濃沾瓦,花源曲到門”;“潮送竹扉月,雨留花畝雲。
”七言如:“一枕春寒閣鄉夢,千家人語入江聲”;“酒醒北郭風花路,夢斷西林夜雨山”;“蒼涼日色沈沙樹,悲壯江聲入水村”;“吳趨歌者誰相識,楚些魂兮不待招”;“楊柳西樓懷鬼曲,辭章南俗託神絃”;“排闥柳花吹酒店,飛空山影壓漁竿”;“霜粘雁背菰蒲白,村少禽聲稏黃”;“溪雲曲曲三篙水,浦樹沈沈一桁山。
”皆未經人道語,藥亭諸公見之,亦當退避三舍。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三 朱彭(一七三一—一八〇三),字亦錢,號青湖,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有《抱山堂集》。
西泠自金江聲、厲樊榭、杭堇浦、汪槐塘諸公後,大雅將淪。
青湖獨承其後,以詩法指示騷壇,故二三十年來,從遊甚衆。
每言浙江明季多學鍾、譚,漸乖於正。
自雲間陳卧子先生司李山陰,差知復古。
後如西泠十子皆奉司李之餘緒。
西河毛氏,幼承賞識,亦宗其旨。
即竹垞太史,初時並效唐音。
百餘年來,浙中詩派,實本雲間。
至康熙中葉,小變其格。
繼吳孟舉、查初白出,始競爲山谷、誠齋之習。
檇李學者,靡然從之。
而武林兼學唐、宋,無所取裁,故青湖專以歸愚宗伯《别裁》諸集傳示學者,於詩學自爲有功。
今年已七十餘,多識前言往行,實爲一時文獻。
著有《吳越古迹考》若幹卷、《南宋寓居録》若幹卷,不戒於火,爲可惜也。
其詩古體矩矱從容,今體聲情高遠。
餘句如:“桃花争曉色,湖水識春心”;“江雲初過雨,春水欲平帆”;“秋林生淡月,煙寺出寒鐘”;“早煙浮岸草,新緑入江船”;“雲木浮春氣,煙江聚晚愁”;“遠岫明秋水,殘峰戀夕陽”;“霜摧群木瘦,秋放一峰高”;“半山無夕照,萬鳥共歸心。
”“白鷺豈知千古事,蒼山猶帶六朝秋”;“雲淨江天遙辨塔,潮回沙渚忽無田”;“滿溪梅雨白連郭,一路桑陰緑繞門”;“灧灧花光遙映水,濛濛嵐氣欲浮春”;“春當三月原如客,人過中年欲近僧”;“病餘人比寒山瘦,秋晚詩如落葉多”;“人當晚節多憐菊,天爲重陽特放晴。
”皆可入司空表聖摘句圖。
又録其弟子李方湛、蔣炯、徐鉽諸人及其子棫壬等十二人詩,爲《同岑詩選》,予爲之序,今行於世。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四 曹秉鈞,字仲梅,嘉興(今屬浙江)人。
貢生,今官山陰教諭。
有《藤花老屋詩鈔》。
仲梅棲遲山澤,隱約自甘,而殫見洽聞,搜奇汲古。
凡墨經畫品,書史硯箋,金石之録,古器之評,無不溯其津源,辨其真贋。
詩材清隽,在錢、郎、韋、柳間。
爲人沖和恬雅。
在江西主桂溪書院者數年,今雖司教一隅,而浙江人士,莫不奉爲祭酒。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五 朱文藻(一七三五—一八〇六),字映漘,號朗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有《碧溪草堂詩稿》。
朗齋漁獵百家,取材宏富,精六書。
自《説文繫傳》、《佩觿》、《汗簡》及《鐘鼎款識》、《博古圖》諸書,無不貫串源流,會其旨要。
又能手親摩寫,非徒以形聲點畫,自名小學者可比。
韓城相國督浙學時,訪而延之。
至京師,佐校《四庫全書》,且於南齋奉敕考校事宜,亦俱諳習。
又通史學,凡合紀傳、編年、紀事、通典諸書,輒能考其缺略,審其是非。
先嘗助予修《西湖志》,後助予撰《金石萃編》,訂正之力最多。
其詩在劉夢得、張文昌之間,正如空山鼓琴,沈思獨往。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六 金德輿(一七五〇—一八〇〇),字雲莊,號鄂岩,桐鄉(今屬浙江)人。
監生,官刑部主事。
有《桐華館吟稿》。
雲莊能詩善畫,累世所藏法書名迹及宋刻書甚富。
南巡時,擇善本以進,有文綺之賜。
又藏嶽鄂王銅爵,一時能詩者作歌以詠之。
入貲爲刑部主事。
不久,乞病歸。
所居桐華館,擅圖書花木之勝,與蔣君元龍、方君薰等,流連文酒。
四方名士過桐鄉者,必造請盤桓而後去。
掃門投轄,初無倦意。
予七十生辰,雲莊以泥金書佛説《五福德經》貽予,與汪雲壑所書《妙法蓮華經》並爲佳玩。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七 金廷榮,字筠林,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貢生。
筠林家在虎阜山塘,居於青山緑水兩橋間,垂楊映戶,畫舫臨門,風景最爲清絶。
生平善鑒别,書畫鼎彜,經其估值,人無不信者。
作詩無深造語,而風神俊雅,亦復可傳。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八 黃易(一七四四—一八〇二),字小松,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監生,官至運河同知。
有《小蓬萊閣詩》。
小松尊人松石,名樹谷,因以小松爲號。
松石工隸書。
嘗客於我郡張文敏公家,博通金石,故小松愛古亦如之。
官濟寧,凡嘉祥、金鄉、魚臺間漢碑,悉搜而出之。
而武氏祠堂畫像尤多,所見漢石經及範式三公山諸碑,皆雙鈎以行於世。
又工填詞。
官雖不達,亦爲名流所重。
小蓬萊閣者,其七世祖貞父先生讀書之所,在西湖雷峰之麓,今毀。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四九 羅聘(一七三三—一七九九),字兩峰,歙縣(今屬安徽)人。
布衣。
寓居揚州。
兩峰爲金壽門弟子,能畫,尤工梅。
生有異禀,目見鬼物,有所遇,輒寫以長卷,久之,成《鬼趣圖》,殊形異狀,宛然吳道子《地獄變相》,又如讀《五王》、《樓炭經》也。
其寫大阿羅漢及摩訶薩各像,足與崔青蚓、陳章侯上下。
又能詩,好遊山,精通佛理,專向樂邦,撰《起信録》,釋禪淨兩家之惑,索餘序之。
遊京師最久,垂老歸揚州,僅存《登岱詩》二卷。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 陳焯(一七三三—?),字映之,號無軒,烏程(今浙江吳興)人。
貢生,官鎮海訓導。
有《湘管齋詩稿》。
映之清才博學,所著《湘管齋》具圖書彜鼎、竹木花藥之盛。
又舉《欽定三希堂法帖》釋文,考其行草偏旁,印章名氏,以惠學者。
所至,采訪詞人逸事,掇其事迹,蓋浙東之行秘書也。
其詩“采采流水,蓬蓬遠春”,正如表聖所雲。
常遊粵東,獲水坑上品,且摹懷仁《聖教》内水、華二字,刻銘硯背,以贈朱大令笠亭,笠亭轉贈於予,藏之文笥,每溪雨欲來,沄然光潤。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一 吳騫(一七三三—一八一三),字槎客,海寧(今屬浙江)人。
諸生。
有《拜經樓詩集》。
槎客志在煙霞,情殷金石,少時所著《國山碑考》,極爲詳覈。
又喜搜羅宋、元刻本,如陶淵明、謝玄暉諸集,皆取而重刻之,學者珍爲秘寶。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二 方薰(一七三六—一七九九),字蘭坻,石門(今浙江嘉興)人。
布衣。
有《山靜居稿》。
東南布衣能詩者,自李客山後,蘇州張昆南、沙鬥初、吾松翁石瓠。
而嘉禾爲方蘭坻,能畫,尤工蘭。
性情和雅,倚然自得,故稱其爲隱君子也。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三 翁春(一七三六—一七九七),字淡生,號石瓠,江南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布衣。
有《賞雨茅屋詩鈔》。
石瓠遠性風疏,逸情雲上,蕭條孤寄,不與世俗相關。
汪上舍大經序其詩雲:“嗜恬淡,甘寂寞。
”菽水奉母,耕讀教弟,年逾四十不娶,不就有司試。
爲詩一唱三嘆,如朱絃越疏,足以盡石瓠矣。
集中佳句如:“蒓鱸入夢三間屋,風雨論心一紙書”;“病起自驚寒食雨,花開又負故園春”;“簾波暖近調笙路,柳色寒欺側帽風”;“遊迹重尋鴻爪外,故人半憶馬蹄間”;“人來山色蒼茫裏,春在梅花淺淡時。
”許川晦、羅昭諫不是過也。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四 慶蘭,字似村,姓章佳氏,滿洲鑲黃旗人。
諸生。
文端公第六子。
有《似村吟稿》。
似村兩世平津,諸兄仕,即姻婭亦皆貴盛,當爲筆帖式,遽謝病家居。
居相府後冰漿局,老屋數椽,軒窗枯槁,獨拓地數弓,種竹數十竿,並輦西山沙土以植之。
愛蘭而北地無蘭,取以自名。
常爲永嘆。
早亡無嗣,蓋其性情幽淡,非軟紅所得而久羈也。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五 王開沃,字子良,號半庵,鎮洋(今江蘇太倉)人。
諸生。
子良疏節闊目,意緻翛然,尤工於長短句。
寓關中,修《藍田縣志》,能盡山水之勝。
既而主醴泉書院,凡十餘載。
客死於秦。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六 趙汝霖,字惠蒼,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惠蒼四世皆以文章學行著名峰泖。
其尊人伯期先生,由名進士爲江西循吏,宜黃人至今屍祝之。
惠蒼賦才英敏,有詞以達其才,有調以顯其氣,所作多多益善,不自珍惜,故多散佚。
予中歲以來,海内賢士大夫以詩投贈者多如束筍,而今庶常全椒汪君庚、主事長洲陳君鍾麟,獨用七言排律百韻;同知吳縣孔君傳金、貢生錢塘項君墉、諸生昆明陳君藻、吳縣張君鏞、江寧黃君之紀、嘉定張君彥曾、婁縣楊君之灝,皆用五言排律百韻。
又儀徵汪君光爔、光恒,重集千字文,皆體大思精,文繁理富。
而惠蒼是作,清新工整,聲調鏗鏘,故采録於此,其餘不能備載。
(《湖海詩傳》卷三一九) 二五七 孫魯,初名煒,字嘯甫,嘉善(今屬浙江)人。
貢生。
嘯甫以歲貢生依人萬裡外,餘在雲南識之。
氣宇溫醇,老而彌粹,詩如其人。
句如:“日烘岸草穿沙嫩,煙窅籬花帶露寒”;“過從三徑多賢友,點勘千秋有異書”;“水浮小艇波紋滑,山帶平林翠黛勻”;“回首獨憐同輩少,斷腸翻爲結交多”;“故園月色歸蓬底,永夜江聲撼枕邊”;“一路橘林山影亂,千村烏桕夕陽多。
”皆舂容啴緩之音也。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八 汪大經(一七四一—一八〇九),字書年,號秋白,嘉興(今屬浙江)人。
貢生。
有《借秋山居詩鈔》。
秋白籍居秀水,爲贅茸城。
生平往來吳、越間,雨幔風檣,筆床茶竈,所至輒訪其名勝,及與朗人俊士交。
能書,善散體文。
又從沈沃田學詩,清新峻拔,繩尺自然,群謂裘杼樓之後勁也。
(《湖海詩傳》卷三一九) 二五九 周厚堉,字仲育,婁縣(今上海市松江)人。
諸生。
仲育居婁縣幹山。
其先世與趙松雪諸名人交好。
自元及明,藏書至萬卷。
父忠倚,工隸書。
是時詔求天下遺書,周氏經進者多,上賜以禦纂《佩文韻府》,又以禦制石刻賜之。
又題其所進宋本《漢書》,皆異數也。
辛醜,仲育從予遊,邀予過山中,因得拜而誦之。
仲育取詩中來雨字以名其書樓,屬予作記,當爲吾松他日嘉話雲。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六○ 孫星衍(一七五三—一八一八),字淵如,號季逑,陽湖(今江蘇武進)人。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殿試第二人及第,官山東糧道。
有《雨粟樓詩集》。
畢秋帆撫軍在西安刊刻惠徵君《易漢學》、《九經古義》、《禘説》、《明堂大道録》、《古文尚書考》諸書,皆淵如爲之校定。
而秋帆撰《山海經校正》,亦借其搜討之力。
故其學壹以漢、魏詁訓爲宗,鈎深緻遠,探賾索奧,孫谷、董悅所弗能逮。
作詩不多,亦能自抒所見。
秋帆嘗以方正澍、洪亮吉、黃景仁、王復、徐書綬、高文照、楊倫、楊芳燦、顧敏恒、陳燮及淵如詩合選之,爲《吳會英才集》。
不足十人之數,乃取淵如配王采薇詩以足之,寓才難之意。
曾索予爲序,然古人無此例,不能應其求也。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一 何道生(一七六六—一八〇六),字立之,號蘭士,靈石(今屬山西)人。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進士,官九江知府。
有《方雪齋集》。
予曩在京師,與蘭士比鄰而居。
尊人編修君思鈞,朝夕過從,故自小識之。
乾隆己酉,予由江西入京,始見其詩。
風骨清蒼,如千金戰馬騰溪注澗,無所不宜。
山西自澤州相國以來,若蓮洋居士,清妙則有餘,排奡則不及也。
十年來,與法侍講式善、張檢討問陶、楊農曹芳燦諸君,互相唱和,而才鋒之峻,則皆斂手避之。
由侍禦出守九江,旋以病歸。
匡廬彭蠡,山水名區,惜未得盡供其刻畫。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二 王芑孫(一七五五—一八一八),字念豐,號惕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召試舉人,候補國子監博士。
有《淵雅堂詩稿》。
惕甫詩癯然以瘦,戛然以清,亦縝密以栗,蓋上溯杜、韓,而實出入於郊、島間。
十餘年來,老成凋謝。
惕甫在京師,與法時帆式善、何蘭士道生、張船山問陶、楊蓉裳芳燦諸君,琴歌酒賦,故爲南北時望所推。
又工書,仿劉石庵相國,具體而微。
配曹貞秀,亦以翰墨聞,係予門人曹指揮鋭之女,殆管仲姬、文端容流亞也。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三 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今屬江蘇)人。
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進士,今官浙江巡撫。
昔人謂荀羨爲中興方伯,未有若此年少者。
又謂崔湜爲中書令,其位可及,其年不可及。
今芸臺中丞以己酉登第,不及十年,督學三齊兩浙,遂躋開府,蓋早受主知,近來所罕。
詩賦而外,精窮經誼,校讎考訂,一本《爾雅》、《説文》。
愛才好士,凡挾一藝之長者,皆胼繭歸之,相與搜採篇章,鈎稽典故,輯《淮海英靈集》、《兩浙輶軒録》及《經籍籑詁》諸書。
又嗜算術,撰《疇人傳》,集推步之繩法,以盡句股割圓之妙,尤近日名儒所未有。
年華甚盛,嚮用方殷,擴之以開物成務之功,進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洵卓然一代偉人也。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四 洪亮吉(一七四六—一八〇九),字稚存,陽湖(今江蘇武進)人。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殿試第二人及第,官編修。
有《卷葹閣集》。
稚存少孤失怙,爲母夫人守節教養而成,是以刻意厲行,確苦自持。
每當絲竹長筵,輒徐引退,而於取與尤嚴,蓋古之狷者也。
性好奇山水,如天都、華嶽,皆登其巔,必縋幽歷險而後已。
作文具體魏、晉,作詩五言古仿康樂,次仿杜陵,七言古仿太白,然嘔心鏤腎,總不欲襲前人牙慧。
至於經史注疏,説文地理,靡不參稽鈎貫,蓋非僅以詞章名世者。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五 顧張思,字懷祖,太倉(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越遊小草》。
顧行人陳垿,以博學能文爲同鄉諸老所服。
懷祖纂成家業,涉獵群書,所著有《七經訓詁》、《異同土風録》、《識字略陳》、《檢討四六補注》諸書。
頻歲依人,往來楚、粵,故其詩音多蕭屑。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六 王文潞,字介人,太倉(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羲亭詩鈔》。
介人,明兵部尚書在晉之後,性聰穎,風度閒雅。
予主婁東書院,授以詩法,作五七言古詩,頗得門徑。
詞以姜、張爲宗。
年二十餘,得急疾而卒,友朋無不愍惜者。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七 朱宗大,字直方,寶應(今屬江蘇)人。
嘉慶元年(一七九六)舉孝廉方正。
有《壽藤軒吟稿》。
予於乾隆丙子、丁醜間,與直方定交,讀其詩而愛之。
沈文慤公亦謂其“絶類大曆十子,尚神味,不尚才情;取意趣,不取學問”。
蓋珠湖諸君子如喬慕韓輩,造詣皆如此。
人亦蕭閑真淡,有道之容,溢於咳吐。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六八 張燕昌(一七三八—一八一四),字芑堂,海鹽(今屬浙江)人。
貢生。
嘉慶元年(一七九六)舉孝廉方正。
芑堂屏居村落,孤介爲懷。
夙嗜金石,尤愛小品,搜奇採癖,凡齾缺零星,都爲一集,名《金石契》。
予所藏西漢雁足鐙,亦並著焉。
又撰《古來飛白書考》。
常往寧波,入範氏天一閣,在藏書中獲北宋石鼓文拓本,摹勒以歸,重刻之,因撰《石鼓文釋存》,證以篆籀,考其偏旁點畫,較薛、楊、潘、董諸家,更爲精審。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六九 邵志純,字懷粹,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嘉慶元年(一七九六)舉孝廉方正。
有《右庵詩文集》。
右庵懷文抱質,有儒者恂恂氣象,然高瞻遠視,己所傾慕者無多。
嘉慶丁巳,餘至錢塘,右庵同項金門墉來謁,執弟子禮甚恭,因得閲其所作,古文馴雅,有黃文肅、柳侍制之風,詩稍次之。
未幾以孝廉方正被薦,賜六品頂帶。
同時薦者,海寧陳仲魚鱣、海鹽張芑堂燕昌、慈豀鄭簡香勛、鄞縣袁秉谷鈞,皆敦篤之士。
詩非所長,今與芑堂略存梗概,而陳、鄭、袁諸君,則無可録者。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七○ 許宗彥(一七六八—一八一八),字積卿,號周生,德清(今屬浙江)人。
嘉慶四年(一七九九)進士,官兵部主事。
周生年方就傅,穎悟非常,讀書目數行下。
稍長,遂博通墳典,自經史詩詞而外,如小學、算術、醫方、梵夾,靡不涉獵。
尤深於古文,本於宋之南豐、明之遵岩,理實而氣空,學充而辭達。
同時與戴金溪敦元,均以神童稱。
而金溪樸學,專工注疏,至於兼擅詞章,其所不逮也。
嘗從其尊人方伯君遍歷滇、黔、東粵山水之勝,故瀏覽之作,亦多超越。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七一 吳鼒(一七五六—一八二一),字山尊,全椒(今屬安徽)人。
嘉慶四年(一七九九)進士,官編修。
有《夕葵書屋疊韻詩》。
山尊胸藏二酉,力富五丁,所作駢體,沈博絶麗。
少爲石君司農激賞。
而詩才亦以韓、孟、皮、陸爲宗,鬥險盤空,句奇語重。
五言古,尤足以推倒一世。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七二 沈端,字方立,鎮洋(今江蘇太倉)人。
嘉慶五年(一八〇〇)舉人。
有《滄洲吟稿》。
方立與弟安成,爲敬亭光祿文孫。
光祿精研道學,身體力行。
於詩取法杜陵,務歸質實端確。
其論詩雲:“以性靈爲本,卷軸爲輔,責之聲響之間,辨之神味之外。
”而方立志和節雅,中矩中規;安成則氣猛才雄[29],多多益善。
轍迹雖殊,要皆不愧其家學。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七三 吳嵩梁(一七六六—一八三四),字子山,號蘭雪,東鄉(今屬江西)人。
嘉慶五年(一八〇〇)舉人,候補國子監博士。
有《香蘇山館詩集》。
西江自明以來,稱詩者衆,而無卓然傑出號大家者。
予嘗以語蘭雪,蘭雪深以爲然。
今自蔣苕生後二十餘年,蘭雪繼之。
予兩至南昌,故才人多在門下,如雲衣、照南、修之三吳,成以詩名當世;而蘭雪實爲巨擘,詩如天風海濤,蒼蒼浪浪,足以推倒一世豪傑。
每閲數年,輒來三泖漁莊省視,故録其詩較多。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四 王世錦(一七三五—一七九四),字再陸,吳縣(今屬江蘇)人。
監生,官嘉峪關巡檢。
有《藝芸館詩鈔》。
再陸爲文恪公裔孫。
少日能詩,屢試不遇,因爲佐貳官,發往甘肅,屢歷照磨典史,又爲嘉峪巡檢。
關古之敦煌、玉門,番稱羊巴喀爾遜,爲極邊苦寒之地。
杜工部詩雲:“不作河西尉,凄涼怕折腰。
”岑嘉州詩雲:“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
”蓋古今同慨也。
居十七年,竟卒於任,故詩多噍殺抑鬱之音。
從孫芑孫稱其刻苦挺拔,而楊蓉裳在蘭州時,亦相推許。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五 王尚珏,字若農,嘉興(今屬浙江)人。
監生。
以四庫館議叙,今官西林知縣。
若農尊人元啓,通經術,兼擅古文,而日久叢雜,尚無定本。
若農從予南昌,盡發所藏,編次而收録之,爲《祗平居士集》若幹卷,頗完善。
後從書館議叙,發粵西,以才名爲巡撫謝藴山所知,招入廣西志局,薦昇今官。
所存詩數首,猶是二十年前所作也。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六 史善長,字誦芬,號赤厓,吳江(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秋樹讀書樓集》。
誦芬從其尊人客遊秦隴,其詩鏗鏘激楚,殊有北地之風。
既而秋帆制軍湖廣,苗民未靖,楚冠旋興。
誦芬來往荊、襄,日親焚突之慘,故形之篇什者,雖一哭六太息,不是過也。
體材似本杜陵,而諫詞琢句,得之謝康樂、鮑明遠者居多。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七 王炘,字子乘,上海人。
諸生。
有《吳淞草堂詩稿》。
子乘少學溫、李,多繁縟語。
既而學宋人詩,故吳編修雲謂其“如秋山木落,刻露巉削”,信然。
生平好飲,得腑疾而終。
大江南北知名士,競相感悼。
蔣立匡、張子白、徐縵雲、汪太章,裒其詩選,刻之。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八 張興載(一七五七—一八〇七),字坤厚,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貢生,候補訓導。
有《寶禊軒詩存》。
坤厚性情靜穆,而體氣清贏,無心於科舉,雖例選廣文,非其素尚也。
詩不多作,而中矩中規,無乖風雅。
能揲蓍,本於尊人玉壘,玉壘本之從叔幻花先生。
蓋易道參天,兩地而倚數,故後來數術如太乙、下行、九宮、風角、壬遁之術,無所不包。
而孟喜卦氣,康成爻神,虞翻納甲,荀爽昇降,京房飛伏,皆可納繹而推之。
然孔子獨取大衍之數入於繫辭,因易以出贊神明,非此無以通陰陽之撰,造化之微,而周禮太蔔掌三易,皆以蓍爲用。
其占動者,既玩本爻之辭,兼變爻之辭。
六爻不變,則取大象之辭。
《左傳》所載十餘條,其辭不同《周易》者,則爲連山坤乾。
其雲:“以《周易》筮者,則爲文王所繫之辭。
”此古來蓍法之大凡也。
易學衰微,號通經者亦復不知蓍莢。
予數十年來,準見兖州太守黃岡張君鳳鳴、雲南總兵錢塘華君封善用其術,所占無不驗者。
蓍法京房而後,改爲父母兄弟妻財官鬼遊魂歸魂之説。
及六朝以十有八變爲煩,改用金錢,而揲蓍益失其傳。
坤厚大抵本之易學啓蒙,而古法具在,予故命孫紹書往受其業,庶以廣聖賢之數學也。
(《湖海詩傳》卷四三) 二七九 徐熊飛(一七六二—一八三五),字渭揚,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貢生。
有《白鵠山房詩鈔》。
渭揚生長吳興,得山水之勝,故詩多清峭,風骨超然。
與王柳村、石遠梅、吳楚諸詩人絃詩鬥酒,江湖名士,未能或先。
阮芸臺中丞開詁經精舍於西湖上,招集浙中文士三十餘人,而春華秋實,兼擷其長者,亦當以渭揚爲翹楚。
(《湖海詩傳》卷四三) 二八○ 金棻,字誦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監生,候補員外郎[30],早卒。
誦清生長綺羅,性耽書畫,嘗集明人法書刻之,名《清嘯閣帖》。
尤愛惲南田筆墨,搜藏獨富。
所至山水勝處,輒有題名。
詩才輕蒨,如《幽居秋晚》雲:“蒼苔猶有色,黃葉欲舞聲。
”《詠簾》雲:“隔院渾疑霧,齊檐不礙風。
”《寒食雨中泛湖》雲:“潑墨欲遮山寺塔,殘花半露酒家樓。
”《理安寺》雲:“藏經樓抱千重樹,法雨泉飛四面山。
”亦堪諷詠。
年三十餘而殁,西泠同學,皆爲嘆惋。
(《湖海詩傳》卷四三) 二八一 蔣徵蔚,字應質,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有《經學齋詩集》。
於野兄弟,時號三珠,應質之名尤著。
應質賦才穎異,年未二十,已能讀群經注疏,又通《周髀》、《説文》之學。
阮伯元閣學視學浙中,稱爲小友,延之入幕,遍歷浙東山水奇勝。
其詩或清新微妙,或揮霍紛紜,靡所不有。
與予同至揚州,曾運使賓谷亦愛重之。
在竹西歲餘,得風疾,三載未痊,恐邱錦早還。
江花已謝,不能復唱渭城也。
(《湖海詩傳》卷四三) 二八二 郭麐(一七六七—一八三一),字祥伯,吳江(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近遊》、《探梅》、《會吟》、《移家》諸集。
祥伯詩,初效李長吉、沈下賢,稍變而入於蘇、黃。
予題行卷雲:“攬其詞旨,哀怨爲宗。
玩厥風華,清新是尚。
如見衛叔寶、許元度一流人物。
不患其過清而寒,過瘦而枯,過新而纖,如姬傳儀部所雲也。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三 王槐,本姓趙,字茂階,號丹宸[31],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監生。
有《廢莪軒吟草》。
茂階因業吳鹽,寓居婁水,然不善生殖,每至屢空。
性好吟詠,無聊賴,則爲五七言以發之牢騷。
困頓中,亦往往肺腑槎枒見於翰墨。
從蘇君加玉學詩,大抵出入於賈、孟、皮、陸,而風骨嶄然。
獨傾心於餘,暇輒孥舟過訪,談詩竟日而後去。
揆其品格,當在逸民獨行之選也。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四 王豫(一七六八—一八二六),字應和,號柳村,丹徒(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種竹軒集》。
柳村居潤州之翠屏峰下,在大江南岸,正直金、焦,江雲海月,朝夕在幾硯間。
故其襟情瀟曠,超然物外,僅與詞客梵僧扁舟來往。
顧數訪予三泖漁莊,從容談藝,得知其所造。
詩宗劉眘虛、王龍標諸人,長於五言古體。
古文亦似南宋人小品。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五 蔣炯,字葆存,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有《蔣村草堂稿》。
葆存所居西溪,西南十餘裡,山環水轉,宅幽勢阻,長松古檜,梅花竹箭,彌望無際,中有陂田數千頃,澄湖曲沚,復與煙嵐相間。
蔣氏聚族而居,饒稉稻、魚蝦、菱橘之利。
屋數十椽,聚書萬卷。
葆存摘蔬瀹茗之外,覃研鉛槧,物外翛然。
詩學中晚唐,散體文學三蘇,長於議論。
浙東西名士,多聞名而訪之者,高情朗志,即不主風雅之盟,亦當爲山澤之癯也。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六 姚椿(一七七七—一八五三),字春木,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監生。
有《望雲集》。
春木無所師承,而才情宏放,正如天馬淩空,不宜羈勒。
由是而充之,則所謂“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橫掃千人軍”,足以繼吾鄉趙昇之、張策時而起也。
自蜀還吳,正值潢池寇驚,直書所見,有杜、白新樂府之風。
予嘗勸其知古知今,積爲經濟,無以尋章摘句,搜僻矜奇,至獨角麟類於萬牛毛也。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七 吳引年,字子長,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有《益壽室初稿》。
啓侯一字雲裳,少年多病,常有憂生之嘆。
謁餘於西湖梅莊,以詩見示,大抵前倣襄陽,後倣昌谷,清詞妙旨,人所應無盡無。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八 袁文揆(一七五〇—一八一五),宇時亮,保山(今屬雲南)人。
貢生,官甘肅縣丞。
有《食蛤吟》。
永昌袁氏,家風醇謹,子弟鹹能讀書敦品。
乾隆乙醜,餘以籌軍駐其地,時亮同其群從鹹來受業。
滇中風雅久衰,今以詩鳴者,蔣太史鳴鹿、陳明府文錦及時亮,而三人皆出予門下。
時亮又撰《滇南詩略》二十四卷,遺文舊事,稍存十一,亦足爲邊隅文獻。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九 陳韶,字九儀,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以四庫館議叙,官浙江通判。
有《花南詩集》。
花南性情蕭淡,不樂仕進,一署烏鎮通判,即以病辭,買屋於西浙之梅莊,有煙波花月之勝。
其地與姜白石所居馬塍相近,或雲即韓蘄王舊第。
春秋佳日,花南與華秋槎瑞潢、鮑緑飲廷博、項秋子墉,作詩會於此,故浙中好事者多趨之。
花南又工山水,奚鐵生之外,無與比者。
其弟東橋,善蘭菊,别見於後。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 項墉,字金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貢生,候選州同知。
秋子少以詞賦擅長,乾隆庚子,高宗純皇帝南巡,獻賦行在。
壬寅、癸卯間,予應制軍聘修《西湖志》,在事者二十餘人,秋子與焉。
與予晨夕聚首,請益問字,執禮彌謹。
爲人情耽風雅,興協朋簪,自少即爲倪侍郎承寬諸君所知。
既而老成徂謝,壇坫久空。
秋子西泠文酒之會,每月舉行,月榭風亭,籃輿畫舫,勝流交集,人望如仙。
故阮中丞芸臺、謝中丞藴山、秦臬使小峴,皆相引重。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一 袁廷檮(一七六二—一八〇九),字又愷,號綬階,吳縣(今屬江蘇)人。
監生。
又愷六俊之後,荊州太守韞玉,其從高祖輩也。
嗜風雅,好友朋,又得王岡齡小停雲館,楓橋水西來繞其前,中爲漁隱小圃,有貞節堂、竹柏樓、紅蕙山房、楓江草堂、吟暉亭、五硯樓等十六景,樓西見楞伽、靈岩諸山,花藥扶疏,朋賓翕集。
予與曉徵少詹,皆爲文以記之。
後有撰吳地記、吳都文粹者,所當采録也。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二 鈕樹玉(一七六〇—一八二七),字匪石,吳縣(今屬江蘇)人。
布衣。
匪石早營貨殖,往來齊、魯、吳、楚間。
然性嗜縹緗,又好校讎考訂,遇有漢、魏善本及經世之書,必録而藏弆。
並通音律。
予嘗告以古樂久亡,東晉時僅存《鹿鳴》、《魚麗》四首,後並無之,今《欽定詩經樂譜》,取《三百篇》,悉注以四上工尺,且將簫笛琴瑟而盡譜之。
君誠好樂,能舉是書商諸同志、擇優伶數輩絃習,俾古音復著於世,實六經之鼓吹,而藝苑之功臣也。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三 何其偉(一七七四—一八三七),字韋人,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有《簳山草堂吟稿》。
簳山不在吾鄉九峰之數,而澄泓蕭瑟。
昔董思翁常作水墨圖長卷,頗有事外遠緻。
韋人世居此山之下,曾祖王模精岐黃術,亦能詩。
韋人曾從曲阜顔運生孝廉遊,故知讀書愛古。
憫陳忠裕公子龍詩文零落已久,因與同人搜採而剞劂之,亦有功於先哲者矣。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四 湯禮祥,字典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吏部侍部右曾曾孫。
有《棲飲草堂詩》。
典三自言《懷清堂集》宗派,能守不墜。
然少宰清幽秀雅,出入漁洋、綿津,而典三詩頗有奇氣,未必不厭家鷄而喜野鶩也。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五 李鬥(一七五〇—一八一六),字北有[32],號艾塘,儀徵(今屬江蘇)人。
□□[33]。
有《艾塘詩》。
艾塘衿情既勝,詩筆亦佳。
嘗作《揚州畫舫録》十八卷,山水園林,勝流佳話,多見其中,雖雅鄭雜陳,而風流旖旎,使讀者如在“緑楊城郭,二分明月”間然。
乾隆丁醜,翠華再幸,鹽政高君圖紅橋之平山堂二十四景,屬予各以小叙題之,進呈行幄,荷蒙留覽,而此録未及搜採,知所遺尚多也。
餘過廣陵,艾塘以詩見示,寥寥無幾,摘而録之,一滴亦可知味爾。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六 陶樑(一七七二—一八五七),字寧求,號鳧鄉,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鳧鄉風流儒雅,爲近日吳閶文士之冠,尤擅倚聲,吳穀人、倪米樓諸君斂手推之。
予撰《續詞綜》,搜採編排,多其所助。
詩不多作,少學《長慶集》,而能去其淺率,無乖正始之音。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七 吳傑(一七八三—一八三六),字卓堂,號梅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貢生。
梅梁瑤林玉樹,風格超群,而慧業性成,清才泉湧,年才弱冠,與歸安邵保初昇泰弟保和履成名相上下。
芸臺中丞貢入成均,蓋越中之秀也。
予在敷文書院,嘗以西湖柳枝詞課士。
芸臺謂自鐵厓殁後五百餘年無繼聲者,而鈍翁姑蘇柳枝詞和者亦鮮。
因遍徵吳、越士大夫同作者凡數百人,芸臺序而行之。
今酌選數首,附於卷末,以當他日西湖故事雲。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八 明中,字大恒,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幼投嘉興楞岩寺出家,晚主西湖淨慈寺,入寂。
有《虛大師遺集》。
大恒梵誦之餘,兼習詩畫。
交厲樊榭、施竹田、周穆門諸君,故其詩澄淡幽敻,癯然以瘦,皎然以清,如孤鶴警露,清噭霜。
杭太史堇浦謂:“以蒼松翠竹、清泉白石爲供養,以經行晏坐、打鐘掃地爲職業,以寒山、拾得爲本師,以皎然、清晝爲程式。
”信也。
行腳入京,侍永覺無礙禪師,直萬善殿。
歸,主西湖之聖因寺。
上南巡,制一絶賜之。
後住淨慈最久。
乾隆戊子,示疾,弆其稿,命弟子佛裔求香樹尚書及堇浦爲序,而屬梁山舟侍講刻焉。
先是,歲丁醜秋,餘過西湖,大恒留宿山房,乘月夜邀天台齊次風宗伯與堇浦及僧讓山泛舟,歷三潭、斷橋諸勝,迄夜分始返,其寄興蕭寂如此。
嗣法門人實蔭不能詩,而山水頗得其法。
(《湖海詩傳》卷四六) 二九九 篆玉,字讓山,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住南屏萬峰山房。
有《話墮集》。
讓山居西湖之北,雲水偏然,與虛掩關卻掃,同擅詩畫,爲法門兄弟,不啻無着天親。
虛供奉萬壽殿,賜紫迎鑾,有紅樓應製之作;而讓山參學之外,不入軟紅,又如雪嶠之於天童也。
其詩幽新清悟,有攬擷之不盡者。
昔維摩詰默然晏坐,而諸大士十二義皆墮。
是以初祖西來,掃盡語言文字,然無言之教,借言以顯,三乘所同,正不礙以吟詠作佛事耳。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 實源,初名三友,號一泉,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居白鶴江,投來青庵出家。
一泉居停橫雲山張氏山莊歲最久,故其書宗法文敏,又寫梅多兀奡縱橫之氣,持較前賢,神韻或不逮,而瘦硬亦可喜也。
然題句頗有佳者,如:“半塢寒雲依水石,一鈎新月掛簾櫳”;“著人自有奇香處,對客常含不語情”;“兩岸嚴風吹玉樹,一灣春水浸雲根”;“薄批明月歸詩肆,笑約春風伴酒觥”;“九畹蕙蘭爲上客,六橋風月是知音”;“漠漠遠香來澗谷,微微春色染林塘。
”世有陳希顔輩,必亟爲集録也。
錢塘金壽門農送其歸青浦雲:“夢醒槐根日未脯,願聞妙法闡醍醐。
石人閉口寧相妒,蓮子空心自不污。
成佛莫居靈運後[34],彌天得似道安無。
袒肩持盔師歸去,如蓋涼雲薛澱湖。
”後遊京師,偕一侍者往禮五台,遂不復返。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一 逸雲,字念亭,一名正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住支硎中峰寺。
有《嘯雲山房詩鈔》。
念亭住中峰,在支硎之後,弱冠出家,翛然自遠[35],不與時俗往還。
性喜吟詠,吳竹嶼愛之,故常造其廬,且於峰前池上作水平樓以居之,時偕予輩遊宴。
後移居梁溪。
晚歲復回山中,則樓亦圯矣。
其詩幽閒澄迥,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者是也。
同時以詩名者靜蓀,住支硎之院[36]。
兩曾與予同庚[37],皆先寂滅,而靜蓀詩,其徒不戒於火,求之無有存者。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二 湛泛,字藥根,江都(今屬江蘇)人。
有《雙樹堂詩鈔》。
藥根舍身柰苑,而以孝聞,趙侍禦青藜極重之。
來往揚州、江寧,與諸名士倡和。
書法亦工,學於秦學士劍泉,得其指授。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三 達澄,字如鑒,江寧(今屬江蘇)人。
住持揚州高旻寺。
高旻寺僧照圓,早歲得天童之傳,開堂叩法,如鑒與慧超、巨超,皆其入室弟子。
參學之外,兼工吟詠,詩取法於放翁,夢樓極稱之。
予南北往還,過瓜洲必與盤旋竟日。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四 清恒,字巨超,海寧(今屬浙江)人。
住焦山寺。
有《借庵詩鈔》。
巨超住松寥,得照圓衣鉢之傳。
劉石庵尚書贈以對聯:“萬疊江山工絶唱,三秋水月證參禪。
”蓋道其實也。
丁巳,予往訪之。
下榻山樓,三更呼起看長江墮月,五更後促觀滄海朝霞,胸次高曠若此,故其詩亦非九僧等可比。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五 覺銘,字慧照,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住圓津禪院。
吾鄉圓津禪院,本精舍,瀕於漕溪,有煙水之勝。
國初,僧語石、蕉士,皆工詩畫,故太倉吳梅村、王煙客,崑山葉訒庵、徐健庵,同邑王西亭、陸孝武諸公,皆結支許之契。
有清華閣、墨花禪以供眺望,有書法名畫以供鑒賞。
四方知名之士,經吾邑者,必遊覽憩息於此。
慧照受具金山,傳法於淨慈,爲語石四代孫,亦能詩,尤工於畫。
北至京師,南至武林,如梁侍講山舟、錢少詹竹汀,鹹以方外交之。
亦近日緇流之翹楚也。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六 劉敏(一七〇八—一七九〇),字昆培,號伴霞,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爲道士於城西萬壽道院。
伴霞業宗符籙,從周邠裔爲師,嗣西河薩真人宏宣法派。
院在城西,地洿下,伴霞悉取其旁窪地,築爲堤岸,雨水至,不爲災,是以歲收恒稔。
所作野屋靚深,清池周匝,建摩利支天傑閣,所謂才情故能有多許也。
工琴能畫。
邵珏庭玘、張巨來夢鰲,鹹與唱和。
(《湖海詩傳》卷四六) *** [1]“自”,原作“白”,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2]“廷芳”,《國學基本叢書》本作“芳廷”,誤。
[3]“瀟灑”,原作“瀟淡”,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4]“王韋”,《國學基本叢書》本作“韋王”。
[5]“文”,原作“又”,據同治重刊本和《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6]“劍關”,《國學基本叢書》本作“劍閣”。
[7]“劉”下二字原空缺。
[8]“喈”,原作“階”,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9]“上適欲能書細楷者”五句,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戊寅大考翰詹,仰荷恩綸,並擢侍講,旋充講官。
以丁嗣父憂歸。
” [10]“耶”,《國學基本叢書》本作“聞”。
[11]“宰”,原作“卒”,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校改。
[12]“沈”,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人”。
[13]“六”下二字原空缺。
[14]“數奇”,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數着”。
[15]“詩”下二字原空缺。
[16]“儻”,《國學基本叢書》本作“倜儻”。
[17]“至”下二字原缺。
[18]“鵝鸛”,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鵡鶴”。
[19]“官”下二字原空缺。
[20]繆荃孫《國朝常州詞録》卷一一:“按,東亭由常州贅於海鹽”,此作贅壻蘭陵,誤。
[21]“敵”,《國學基本叢書》本作“敬”。
[22]“四”,《國學基本叢書》本作“西”,誤。
[23]“共”,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其”。
[24]“戎”,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我”。
[25]“昧”,《國學基本叢書》本作“味”。
[26]“性好”,《國學基本叢書》本作“生性”。
[27]“猿”,《國學基本叢書》本作“狷”,誤。
[28]“謂”,原作“誦”,據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29]“成”,原作“城”,據《滄洲吟稿》改。
[30]“候補員外郎”五字原缺,據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補。
[31]“號丹宸”三字原缺,據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補。
[32]“北有”二字原空缺,茲據黃承吉《夢陔堂詩集》卷一八《挽李處士艾堂》補。
[33]“人”下二字原空缺。
[34]“靈運”,原作“靈連”,據《青浦詩傳》改。
[35]“自”,原作“目”,據《國學基本叢書》本。
[36]“者”下原空二字,“之”下原空二字,據《國學基本叢書》本删。
[37]“曾”,當作“僧”。
”皆繪藻相宣,宮商葉應。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三七 徐書受(一七五一—一八〇五),字尚之,武進(今屬江蘇)人。
監生。
由四庫館議叙,今官南臺知縣。
有《教經堂集》。
尚之少而食貧,長而多故,彈鋏依人,恒有四方之役,羈旅道塗,所作往往牢愁激楚。
大抵取法在孟東野、張文昌間,然才情諧暢,兼效元、白。
早年與仲則、映微輩出入門下甚久,各以古道相期,詩格雖不同,其篤於性情一也。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三八 何青(一七四七—?),字數峰,歙縣(今屬安徽)人。
監生,今官澄海知縣。
有《味餘樓初稿》。
數峰天才英俊,風雅宜人,竹君爲安徽學使,特加識拔。
既入京,復來受業爲詩。
搖毫擲簡,嘯傲滄洲,而五言宗二謝,七言宗韓、蘇,又復左規右矩,節簇自然,是以詩名益振。
然數奇不遇,溷於鹽策,近始鳴琴花縣,世論惜之。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三九 劉大觀(一七五三—?),字崧嵐,邱縣(今屬河北)人。
貢生,今官奉天寧州知州。
有《玉磬山房詩鈔》。
崧嵐始仕遼陽,仁聲懋著,方且洊登牧守,奮迹仕途。
乃其詩蕭閑刻峭,卓然自立於塵埃之表。
正如梁伯鸞滅竈更炊,不因人熱。
推其源,似出於《瀛奎律髓》,足與四靈三拜,分手抗行,不僅爲五言長城已也。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 王初桐,字於陽,號賡仲,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監生,官齊河縣丞。
有《海右集》。
西城别墅,阮亭先生所築。
凡十二景,有石帆亭、樵唱軒、半偈閣、大椿軒、雙松書塢、小華子岡、小善卷、春草池、三峰嘯臺、石丈、竹徑、緑蘿書屋諸勝。
一時名士,皆有題詠,多清遠閑曠之作,公子啓凍匯而刻之,共九十餘人,不分卷帙。
予奉使青州,過新城時得之。
此書不見於《漁洋全集》三十五種,恐久而遺佚,故著於此。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一 餘鵬翀(一七五五—一七八二),字少雲,懷寧(今屬安徽)人。
監生。
早卒。
有《息六齋遺稿》。
少雲,鵬年之弟。
少有逸材,工水墨畫。
竹君督學皖桐,賞之。
由是名譽日起。
然依人爲活,往來燕、晉,所遇名山水,輒以詩寫之,發其抑塞磊落、骯髒不平之氣。
未幾卒。
其詩舊存朱氏,鵬年録得三卷,名《息六齋遺稿》。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二 黎簡(一七四八—一七九九),字簡民,順德(今屬廣東)人。
貢生。
有《五百四峰堂詩鈔》。
嶺南自三家後,風雅寥寥。
比來餘所知者張庶常錦芳、馮戶部敏昌、溫編修汝適、潘金人有爲、趙大令希璜,而簡民爲之冠。
性好山水,屢入朱明洞天,窮其幽勝。
朋儕罕有當意者,惟與德清許宗彥、無錫孫爾準爲詩文交。
其詩峻拔清峭,刻意新穎,言人所不能言,苦心孤詣,竟以是終。
五言如:“香雲松葉竈,青雪竹房燈”;“明瀾聞水鳥,暗葉定風螢”;“林暗山亭夜,城光野水秋”;“海雨留魚氣,潮田起鳥群”;“松霧濃沾瓦,花源曲到門”;“潮送竹扉月,雨留花畝雲。
”七言如:“一枕春寒閣鄉夢,千家人語入江聲”;“酒醒北郭風花路,夢斷西林夜雨山”;“蒼涼日色沈沙樹,悲壯江聲入水村”;“吳趨歌者誰相識,楚些魂兮不待招”;“楊柳西樓懷鬼曲,辭章南俗託神絃”;“排闥柳花吹酒店,飛空山影壓漁竿”;“霜粘雁背菰蒲白,村少禽聲稏黃”;“溪雲曲曲三篙水,浦樹沈沈一桁山。
”皆未經人道語,藥亭諸公見之,亦當退避三舍。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三 朱彭(一七三一—一八〇三),字亦錢,號青湖,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有《抱山堂集》。
西泠自金江聲、厲樊榭、杭堇浦、汪槐塘諸公後,大雅將淪。
青湖獨承其後,以詩法指示騷壇,故二三十年來,從遊甚衆。
每言浙江明季多學鍾、譚,漸乖於正。
自雲間陳卧子先生司李山陰,差知復古。
後如西泠十子皆奉司李之餘緒。
西河毛氏,幼承賞識,亦宗其旨。
即竹垞太史,初時並效唐音。
百餘年來,浙中詩派,實本雲間。
至康熙中葉,小變其格。
繼吳孟舉、查初白出,始競爲山谷、誠齋之習。
檇李學者,靡然從之。
而武林兼學唐、宋,無所取裁,故青湖專以歸愚宗伯《别裁》諸集傳示學者,於詩學自爲有功。
今年已七十餘,多識前言往行,實爲一時文獻。
著有《吳越古迹考》若幹卷、《南宋寓居録》若幹卷,不戒於火,爲可惜也。
其詩古體矩矱從容,今體聲情高遠。
餘句如:“桃花争曉色,湖水識春心”;“江雲初過雨,春水欲平帆”;“秋林生淡月,煙寺出寒鐘”;“早煙浮岸草,新緑入江船”;“雲木浮春氣,煙江聚晚愁”;“遠岫明秋水,殘峰戀夕陽”;“霜摧群木瘦,秋放一峰高”;“半山無夕照,萬鳥共歸心。
”“白鷺豈知千古事,蒼山猶帶六朝秋”;“雲淨江天遙辨塔,潮回沙渚忽無田”;“滿溪梅雨白連郭,一路桑陰緑繞門”;“灧灧花光遙映水,濛濛嵐氣欲浮春”;“春當三月原如客,人過中年欲近僧”;“病餘人比寒山瘦,秋晚詩如落葉多”;“人當晚節多憐菊,天爲重陽特放晴。
”皆可入司空表聖摘句圖。
又録其弟子李方湛、蔣炯、徐鉽諸人及其子棫壬等十二人詩,爲《同岑詩選》,予爲之序,今行於世。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四 曹秉鈞,字仲梅,嘉興(今屬浙江)人。
貢生,今官山陰教諭。
有《藤花老屋詩鈔》。
仲梅棲遲山澤,隱約自甘,而殫見洽聞,搜奇汲古。
凡墨經畫品,書史硯箋,金石之録,古器之評,無不溯其津源,辨其真贋。
詩材清隽,在錢、郎、韋、柳間。
爲人沖和恬雅。
在江西主桂溪書院者數年,今雖司教一隅,而浙江人士,莫不奉爲祭酒。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五 朱文藻(一七三五—一八〇六),字映漘,號朗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有《碧溪草堂詩稿》。
朗齋漁獵百家,取材宏富,精六書。
自《説文繫傳》、《佩觿》、《汗簡》及《鐘鼎款識》、《博古圖》諸書,無不貫串源流,會其旨要。
又能手親摩寫,非徒以形聲點畫,自名小學者可比。
韓城相國督浙學時,訪而延之。
至京師,佐校《四庫全書》,且於南齋奉敕考校事宜,亦俱諳習。
又通史學,凡合紀傳、編年、紀事、通典諸書,輒能考其缺略,審其是非。
先嘗助予修《西湖志》,後助予撰《金石萃編》,訂正之力最多。
其詩在劉夢得、張文昌之間,正如空山鼓琴,沈思獨往。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六 金德輿(一七五〇—一八〇〇),字雲莊,號鄂岩,桐鄉(今屬浙江)人。
監生,官刑部主事。
有《桐華館吟稿》。
雲莊能詩善畫,累世所藏法書名迹及宋刻書甚富。
南巡時,擇善本以進,有文綺之賜。
又藏嶽鄂王銅爵,一時能詩者作歌以詠之。
入貲爲刑部主事。
不久,乞病歸。
所居桐華館,擅圖書花木之勝,與蔣君元龍、方君薰等,流連文酒。
四方名士過桐鄉者,必造請盤桓而後去。
掃門投轄,初無倦意。
予七十生辰,雲莊以泥金書佛説《五福德經》貽予,與汪雲壑所書《妙法蓮華經》並爲佳玩。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七 金廷榮,字筠林,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貢生。
筠林家在虎阜山塘,居於青山緑水兩橋間,垂楊映戶,畫舫臨門,風景最爲清絶。
生平善鑒别,書畫鼎彜,經其估值,人無不信者。
作詩無深造語,而風神俊雅,亦復可傳。
(《湖海詩傳》卷三八) 二四八 黃易(一七四四—一八〇二),字小松,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監生,官至運河同知。
有《小蓬萊閣詩》。
小松尊人松石,名樹谷,因以小松爲號。
松石工隸書。
嘗客於我郡張文敏公家,博通金石,故小松愛古亦如之。
官濟寧,凡嘉祥、金鄉、魚臺間漢碑,悉搜而出之。
而武氏祠堂畫像尤多,所見漢石經及範式三公山諸碑,皆雙鈎以行於世。
又工填詞。
官雖不達,亦爲名流所重。
小蓬萊閣者,其七世祖貞父先生讀書之所,在西湖雷峰之麓,今毀。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四九 羅聘(一七三三—一七九九),字兩峰,歙縣(今屬安徽)人。
布衣。
寓居揚州。
兩峰爲金壽門弟子,能畫,尤工梅。
生有異禀,目見鬼物,有所遇,輒寫以長卷,久之,成《鬼趣圖》,殊形異狀,宛然吳道子《地獄變相》,又如讀《五王》、《樓炭經》也。
其寫大阿羅漢及摩訶薩各像,足與崔青蚓、陳章侯上下。
又能詩,好遊山,精通佛理,專向樂邦,撰《起信録》,釋禪淨兩家之惑,索餘序之。
遊京師最久,垂老歸揚州,僅存《登岱詩》二卷。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 陳焯(一七三三—?),字映之,號無軒,烏程(今浙江吳興)人。
貢生,官鎮海訓導。
有《湘管齋詩稿》。
映之清才博學,所著《湘管齋》具圖書彜鼎、竹木花藥之盛。
又舉《欽定三希堂法帖》釋文,考其行草偏旁,印章名氏,以惠學者。
所至,采訪詞人逸事,掇其事迹,蓋浙東之行秘書也。
其詩“采采流水,蓬蓬遠春”,正如表聖所雲。
常遊粵東,獲水坑上品,且摹懷仁《聖教》内水、華二字,刻銘硯背,以贈朱大令笠亭,笠亭轉贈於予,藏之文笥,每溪雨欲來,沄然光潤。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一 吳騫(一七三三—一八一三),字槎客,海寧(今屬浙江)人。
諸生。
有《拜經樓詩集》。
槎客志在煙霞,情殷金石,少時所著《國山碑考》,極爲詳覈。
又喜搜羅宋、元刻本,如陶淵明、謝玄暉諸集,皆取而重刻之,學者珍爲秘寶。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二 方薰(一七三六—一七九九),字蘭坻,石門(今浙江嘉興)人。
布衣。
有《山靜居稿》。
東南布衣能詩者,自李客山後,蘇州張昆南、沙鬥初、吾松翁石瓠。
而嘉禾爲方蘭坻,能畫,尤工蘭。
性情和雅,倚然自得,故稱其爲隱君子也。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三 翁春(一七三六—一七九七),字淡生,號石瓠,江南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布衣。
有《賞雨茅屋詩鈔》。
石瓠遠性風疏,逸情雲上,蕭條孤寄,不與世俗相關。
汪上舍大經序其詩雲:“嗜恬淡,甘寂寞。
”菽水奉母,耕讀教弟,年逾四十不娶,不就有司試。
爲詩一唱三嘆,如朱絃越疏,足以盡石瓠矣。
集中佳句如:“蒓鱸入夢三間屋,風雨論心一紙書”;“病起自驚寒食雨,花開又負故園春”;“簾波暖近調笙路,柳色寒欺側帽風”;“遊迹重尋鴻爪外,故人半憶馬蹄間”;“人來山色蒼茫裏,春在梅花淺淡時。
”許川晦、羅昭諫不是過也。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四 慶蘭,字似村,姓章佳氏,滿洲鑲黃旗人。
諸生。
文端公第六子。
有《似村吟稿》。
似村兩世平津,諸兄仕,即姻婭亦皆貴盛,當爲筆帖式,遽謝病家居。
居相府後冰漿局,老屋數椽,軒窗枯槁,獨拓地數弓,種竹數十竿,並輦西山沙土以植之。
愛蘭而北地無蘭,取以自名。
常爲永嘆。
早亡無嗣,蓋其性情幽淡,非軟紅所得而久羈也。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五 王開沃,字子良,號半庵,鎮洋(今江蘇太倉)人。
諸生。
子良疏節闊目,意緻翛然,尤工於長短句。
寓關中,修《藍田縣志》,能盡山水之勝。
既而主醴泉書院,凡十餘載。
客死於秦。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六 趙汝霖,字惠蒼,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惠蒼四世皆以文章學行著名峰泖。
其尊人伯期先生,由名進士爲江西循吏,宜黃人至今屍祝之。
惠蒼賦才英敏,有詞以達其才,有調以顯其氣,所作多多益善,不自珍惜,故多散佚。
予中歲以來,海内賢士大夫以詩投贈者多如束筍,而今庶常全椒汪君庚、主事長洲陳君鍾麟,獨用七言排律百韻;同知吳縣孔君傳金、貢生錢塘項君墉、諸生昆明陳君藻、吳縣張君鏞、江寧黃君之紀、嘉定張君彥曾、婁縣楊君之灝,皆用五言排律百韻。
又儀徵汪君光爔、光恒,重集千字文,皆體大思精,文繁理富。
而惠蒼是作,清新工整,聲調鏗鏘,故采録於此,其餘不能備載。
(《湖海詩傳》卷三一九) 二五七 孫魯,初名煒,字嘯甫,嘉善(今屬浙江)人。
貢生。
嘯甫以歲貢生依人萬裡外,餘在雲南識之。
氣宇溫醇,老而彌粹,詩如其人。
句如:“日烘岸草穿沙嫩,煙窅籬花帶露寒”;“過從三徑多賢友,點勘千秋有異書”;“水浮小艇波紋滑,山帶平林翠黛勻”;“回首獨憐同輩少,斷腸翻爲結交多”;“故園月色歸蓬底,永夜江聲撼枕邊”;“一路橘林山影亂,千村烏桕夕陽多。
”皆舂容啴緩之音也。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五八 汪大經(一七四一—一八〇九),字書年,號秋白,嘉興(今屬浙江)人。
貢生。
有《借秋山居詩鈔》。
秋白籍居秀水,爲贅茸城。
生平往來吳、越間,雨幔風檣,筆床茶竈,所至輒訪其名勝,及與朗人俊士交。
能書,善散體文。
又從沈沃田學詩,清新峻拔,繩尺自然,群謂裘杼樓之後勁也。
(《湖海詩傳》卷三一九) 二五九 周厚堉,字仲育,婁縣(今上海市松江)人。
諸生。
仲育居婁縣幹山。
其先世與趙松雪諸名人交好。
自元及明,藏書至萬卷。
父忠倚,工隸書。
是時詔求天下遺書,周氏經進者多,上賜以禦纂《佩文韻府》,又以禦制石刻賜之。
又題其所進宋本《漢書》,皆異數也。
辛醜,仲育從予遊,邀予過山中,因得拜而誦之。
仲育取詩中來雨字以名其書樓,屬予作記,當爲吾松他日嘉話雲。
(《湖海詩傳》卷三九) 二六○ 孫星衍(一七五三—一八一八),字淵如,號季逑,陽湖(今江蘇武進)人。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殿試第二人及第,官山東糧道。
有《雨粟樓詩集》。
畢秋帆撫軍在西安刊刻惠徵君《易漢學》、《九經古義》、《禘説》、《明堂大道録》、《古文尚書考》諸書,皆淵如爲之校定。
而秋帆撰《山海經校正》,亦借其搜討之力。
故其學壹以漢、魏詁訓爲宗,鈎深緻遠,探賾索奧,孫谷、董悅所弗能逮。
作詩不多,亦能自抒所見。
秋帆嘗以方正澍、洪亮吉、黃景仁、王復、徐書綬、高文照、楊倫、楊芳燦、顧敏恒、陳燮及淵如詩合選之,爲《吳會英才集》。
不足十人之數,乃取淵如配王采薇詩以足之,寓才難之意。
曾索予爲序,然古人無此例,不能應其求也。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一 何道生(一七六六—一八〇六),字立之,號蘭士,靈石(今屬山西)人。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進士,官九江知府。
有《方雪齋集》。
予曩在京師,與蘭士比鄰而居。
尊人編修君思鈞,朝夕過從,故自小識之。
乾隆己酉,予由江西入京,始見其詩。
風骨清蒼,如千金戰馬騰溪注澗,無所不宜。
山西自澤州相國以來,若蓮洋居士,清妙則有餘,排奡則不及也。
十年來,與法侍講式善、張檢討問陶、楊農曹芳燦諸君,互相唱和,而才鋒之峻,則皆斂手避之。
由侍禦出守九江,旋以病歸。
匡廬彭蠡,山水名區,惜未得盡供其刻畫。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二 王芑孫(一七五五—一八一八),字念豐,號惕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召試舉人,候補國子監博士。
有《淵雅堂詩稿》。
惕甫詩癯然以瘦,戛然以清,亦縝密以栗,蓋上溯杜、韓,而實出入於郊、島間。
十餘年來,老成凋謝。
惕甫在京師,與法時帆式善、何蘭士道生、張船山問陶、楊蓉裳芳燦諸君,琴歌酒賦,故爲南北時望所推。
又工書,仿劉石庵相國,具體而微。
配曹貞秀,亦以翰墨聞,係予門人曹指揮鋭之女,殆管仲姬、文端容流亞也。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三 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今屬江蘇)人。
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進士,今官浙江巡撫。
昔人謂荀羨爲中興方伯,未有若此年少者。
又謂崔湜爲中書令,其位可及,其年不可及。
今芸臺中丞以己酉登第,不及十年,督學三齊兩浙,遂躋開府,蓋早受主知,近來所罕。
詩賦而外,精窮經誼,校讎考訂,一本《爾雅》、《説文》。
愛才好士,凡挾一藝之長者,皆胼繭歸之,相與搜採篇章,鈎稽典故,輯《淮海英靈集》、《兩浙輶軒録》及《經籍籑詁》諸書。
又嗜算術,撰《疇人傳》,集推步之繩法,以盡句股割圓之妙,尤近日名儒所未有。
年華甚盛,嚮用方殷,擴之以開物成務之功,進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洵卓然一代偉人也。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四 洪亮吉(一七四六—一八〇九),字稚存,陽湖(今江蘇武進)人。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殿試第二人及第,官編修。
有《卷葹閣集》。
稚存少孤失怙,爲母夫人守節教養而成,是以刻意厲行,確苦自持。
每當絲竹長筵,輒徐引退,而於取與尤嚴,蓋古之狷者也。
性好奇山水,如天都、華嶽,皆登其巔,必縋幽歷險而後已。
作文具體魏、晉,作詩五言古仿康樂,次仿杜陵,七言古仿太白,然嘔心鏤腎,總不欲襲前人牙慧。
至於經史注疏,説文地理,靡不參稽鈎貫,蓋非僅以詞章名世者。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五 顧張思,字懷祖,太倉(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越遊小草》。
顧行人陳垿,以博學能文爲同鄉諸老所服。
懷祖纂成家業,涉獵群書,所著有《七經訓詁》、《異同土風録》、《識字略陳》、《檢討四六補注》諸書。
頻歲依人,往來楚、粵,故其詩音多蕭屑。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六 王文潞,字介人,太倉(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羲亭詩鈔》。
介人,明兵部尚書在晉之後,性聰穎,風度閒雅。
予主婁東書院,授以詩法,作五七言古詩,頗得門徑。
詞以姜、張爲宗。
年二十餘,得急疾而卒,友朋無不愍惜者。
(《湖海詩傳》卷四○) 二六七 朱宗大,字直方,寶應(今屬江蘇)人。
嘉慶元年(一七九六)舉孝廉方正。
有《壽藤軒吟稿》。
予於乾隆丙子、丁醜間,與直方定交,讀其詩而愛之。
沈文慤公亦謂其“絶類大曆十子,尚神味,不尚才情;取意趣,不取學問”。
蓋珠湖諸君子如喬慕韓輩,造詣皆如此。
人亦蕭閑真淡,有道之容,溢於咳吐。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六八 張燕昌(一七三八—一八一四),字芑堂,海鹽(今屬浙江)人。
貢生。
嘉慶元年(一七九六)舉孝廉方正。
芑堂屏居村落,孤介爲懷。
夙嗜金石,尤愛小品,搜奇採癖,凡齾缺零星,都爲一集,名《金石契》。
予所藏西漢雁足鐙,亦並著焉。
又撰《古來飛白書考》。
常往寧波,入範氏天一閣,在藏書中獲北宋石鼓文拓本,摹勒以歸,重刻之,因撰《石鼓文釋存》,證以篆籀,考其偏旁點畫,較薛、楊、潘、董諸家,更爲精審。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六九 邵志純,字懷粹,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嘉慶元年(一七九六)舉孝廉方正。
有《右庵詩文集》。
右庵懷文抱質,有儒者恂恂氣象,然高瞻遠視,己所傾慕者無多。
嘉慶丁巳,餘至錢塘,右庵同項金門墉來謁,執弟子禮甚恭,因得閲其所作,古文馴雅,有黃文肅、柳侍制之風,詩稍次之。
未幾以孝廉方正被薦,賜六品頂帶。
同時薦者,海寧陳仲魚鱣、海鹽張芑堂燕昌、慈豀鄭簡香勛、鄞縣袁秉谷鈞,皆敦篤之士。
詩非所長,今與芑堂略存梗概,而陳、鄭、袁諸君,則無可録者。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七○ 許宗彥(一七六八—一八一八),字積卿,號周生,德清(今屬浙江)人。
嘉慶四年(一七九九)進士,官兵部主事。
周生年方就傅,穎悟非常,讀書目數行下。
稍長,遂博通墳典,自經史詩詞而外,如小學、算術、醫方、梵夾,靡不涉獵。
尤深於古文,本於宋之南豐、明之遵岩,理實而氣空,學充而辭達。
同時與戴金溪敦元,均以神童稱。
而金溪樸學,專工注疏,至於兼擅詞章,其所不逮也。
嘗從其尊人方伯君遍歷滇、黔、東粵山水之勝,故瀏覽之作,亦多超越。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七一 吳鼒(一七五六—一八二一),字山尊,全椒(今屬安徽)人。
嘉慶四年(一七九九)進士,官編修。
有《夕葵書屋疊韻詩》。
山尊胸藏二酉,力富五丁,所作駢體,沈博絶麗。
少爲石君司農激賞。
而詩才亦以韓、孟、皮、陸爲宗,鬥險盤空,句奇語重。
五言古,尤足以推倒一世。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七二 沈端,字方立,鎮洋(今江蘇太倉)人。
嘉慶五年(一八〇〇)舉人。
有《滄洲吟稿》。
方立與弟安成,爲敬亭光祿文孫。
光祿精研道學,身體力行。
於詩取法杜陵,務歸質實端確。
其論詩雲:“以性靈爲本,卷軸爲輔,責之聲響之間,辨之神味之外。
”而方立志和節雅,中矩中規;安成則氣猛才雄[29],多多益善。
轍迹雖殊,要皆不愧其家學。
(《湖海詩傳》卷四一) 二七三 吳嵩梁(一七六六—一八三四),字子山,號蘭雪,東鄉(今屬江西)人。
嘉慶五年(一八〇〇)舉人,候補國子監博士。
有《香蘇山館詩集》。
西江自明以來,稱詩者衆,而無卓然傑出號大家者。
予嘗以語蘭雪,蘭雪深以爲然。
今自蔣苕生後二十餘年,蘭雪繼之。
予兩至南昌,故才人多在門下,如雲衣、照南、修之三吳,成以詩名當世;而蘭雪實爲巨擘,詩如天風海濤,蒼蒼浪浪,足以推倒一世豪傑。
每閲數年,輒來三泖漁莊省視,故録其詩較多。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四 王世錦(一七三五—一七九四),字再陸,吳縣(今屬江蘇)人。
監生,官嘉峪關巡檢。
有《藝芸館詩鈔》。
再陸爲文恪公裔孫。
少日能詩,屢試不遇,因爲佐貳官,發往甘肅,屢歷照磨典史,又爲嘉峪巡檢。
關古之敦煌、玉門,番稱羊巴喀爾遜,爲極邊苦寒之地。
杜工部詩雲:“不作河西尉,凄涼怕折腰。
”岑嘉州詩雲:“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
”蓋古今同慨也。
居十七年,竟卒於任,故詩多噍殺抑鬱之音。
從孫芑孫稱其刻苦挺拔,而楊蓉裳在蘭州時,亦相推許。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五 王尚珏,字若農,嘉興(今屬浙江)人。
監生。
以四庫館議叙,今官西林知縣。
若農尊人元啓,通經術,兼擅古文,而日久叢雜,尚無定本。
若農從予南昌,盡發所藏,編次而收録之,爲《祗平居士集》若幹卷,頗完善。
後從書館議叙,發粵西,以才名爲巡撫謝藴山所知,招入廣西志局,薦昇今官。
所存詩數首,猶是二十年前所作也。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六 史善長,字誦芬,號赤厓,吳江(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秋樹讀書樓集》。
誦芬從其尊人客遊秦隴,其詩鏗鏘激楚,殊有北地之風。
既而秋帆制軍湖廣,苗民未靖,楚冠旋興。
誦芬來往荊、襄,日親焚突之慘,故形之篇什者,雖一哭六太息,不是過也。
體材似本杜陵,而諫詞琢句,得之謝康樂、鮑明遠者居多。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七 王炘,字子乘,上海人。
諸生。
有《吳淞草堂詩稿》。
子乘少學溫、李,多繁縟語。
既而學宋人詩,故吳編修雲謂其“如秋山木落,刻露巉削”,信然。
生平好飲,得腑疾而終。
大江南北知名士,競相感悼。
蔣立匡、張子白、徐縵雲、汪太章,裒其詩選,刻之。
(《湖海詩傳》卷四二) 二七八 張興載(一七五七—一八〇七),字坤厚,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貢生,候補訓導。
有《寶禊軒詩存》。
坤厚性情靜穆,而體氣清贏,無心於科舉,雖例選廣文,非其素尚也。
詩不多作,而中矩中規,無乖風雅。
能揲蓍,本於尊人玉壘,玉壘本之從叔幻花先生。
蓋易道參天,兩地而倚數,故後來數術如太乙、下行、九宮、風角、壬遁之術,無所不包。
而孟喜卦氣,康成爻神,虞翻納甲,荀爽昇降,京房飛伏,皆可納繹而推之。
然孔子獨取大衍之數入於繫辭,因易以出贊神明,非此無以通陰陽之撰,造化之微,而周禮太蔔掌三易,皆以蓍爲用。
其占動者,既玩本爻之辭,兼變爻之辭。
六爻不變,則取大象之辭。
《左傳》所載十餘條,其辭不同《周易》者,則爲連山坤乾。
其雲:“以《周易》筮者,則爲文王所繫之辭。
”此古來蓍法之大凡也。
易學衰微,號通經者亦復不知蓍莢。
予數十年來,準見兖州太守黃岡張君鳳鳴、雲南總兵錢塘華君封善用其術,所占無不驗者。
蓍法京房而後,改爲父母兄弟妻財官鬼遊魂歸魂之説。
及六朝以十有八變爲煩,改用金錢,而揲蓍益失其傳。
坤厚大抵本之易學啓蒙,而古法具在,予故命孫紹書往受其業,庶以廣聖賢之數學也。
(《湖海詩傳》卷四三) 二七九 徐熊飛(一七六二—一八三五),字渭揚,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貢生。
有《白鵠山房詩鈔》。
渭揚生長吳興,得山水之勝,故詩多清峭,風骨超然。
與王柳村、石遠梅、吳楚諸詩人絃詩鬥酒,江湖名士,未能或先。
阮芸臺中丞開詁經精舍於西湖上,招集浙中文士三十餘人,而春華秋實,兼擷其長者,亦當以渭揚爲翹楚。
(《湖海詩傳》卷四三) 二八○ 金棻,字誦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監生,候補員外郎[30],早卒。
誦清生長綺羅,性耽書畫,嘗集明人法書刻之,名《清嘯閣帖》。
尤愛惲南田筆墨,搜藏獨富。
所至山水勝處,輒有題名。
詩才輕蒨,如《幽居秋晚》雲:“蒼苔猶有色,黃葉欲舞聲。
”《詠簾》雲:“隔院渾疑霧,齊檐不礙風。
”《寒食雨中泛湖》雲:“潑墨欲遮山寺塔,殘花半露酒家樓。
”《理安寺》雲:“藏經樓抱千重樹,法雨泉飛四面山。
”亦堪諷詠。
年三十餘而殁,西泠同學,皆爲嘆惋。
(《湖海詩傳》卷四三) 二八一 蔣徵蔚,字應質,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有《經學齋詩集》。
於野兄弟,時號三珠,應質之名尤著。
應質賦才穎異,年未二十,已能讀群經注疏,又通《周髀》、《説文》之學。
阮伯元閣學視學浙中,稱爲小友,延之入幕,遍歷浙東山水奇勝。
其詩或清新微妙,或揮霍紛紜,靡所不有。
與予同至揚州,曾運使賓谷亦愛重之。
在竹西歲餘,得風疾,三載未痊,恐邱錦早還。
江花已謝,不能復唱渭城也。
(《湖海詩傳》卷四三) 二八二 郭麐(一七六七—一八三一),字祥伯,吳江(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近遊》、《探梅》、《會吟》、《移家》諸集。
祥伯詩,初效李長吉、沈下賢,稍變而入於蘇、黃。
予題行卷雲:“攬其詞旨,哀怨爲宗。
玩厥風華,清新是尚。
如見衛叔寶、許元度一流人物。
不患其過清而寒,過瘦而枯,過新而纖,如姬傳儀部所雲也。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三 王槐,本姓趙,字茂階,號丹宸[31],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監生。
有《廢莪軒吟草》。
茂階因業吳鹽,寓居婁水,然不善生殖,每至屢空。
性好吟詠,無聊賴,則爲五七言以發之牢騷。
困頓中,亦往往肺腑槎枒見於翰墨。
從蘇君加玉學詩,大抵出入於賈、孟、皮、陸,而風骨嶄然。
獨傾心於餘,暇輒孥舟過訪,談詩竟日而後去。
揆其品格,當在逸民獨行之選也。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四 王豫(一七六八—一八二六),字應和,號柳村,丹徒(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種竹軒集》。
柳村居潤州之翠屏峰下,在大江南岸,正直金、焦,江雲海月,朝夕在幾硯間。
故其襟情瀟曠,超然物外,僅與詞客梵僧扁舟來往。
顧數訪予三泖漁莊,從容談藝,得知其所造。
詩宗劉眘虛、王龍標諸人,長於五言古體。
古文亦似南宋人小品。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五 蔣炯,字葆存,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有《蔣村草堂稿》。
葆存所居西溪,西南十餘裡,山環水轉,宅幽勢阻,長松古檜,梅花竹箭,彌望無際,中有陂田數千頃,澄湖曲沚,復與煙嵐相間。
蔣氏聚族而居,饒稉稻、魚蝦、菱橘之利。
屋數十椽,聚書萬卷。
葆存摘蔬瀹茗之外,覃研鉛槧,物外翛然。
詩學中晚唐,散體文學三蘇,長於議論。
浙東西名士,多聞名而訪之者,高情朗志,即不主風雅之盟,亦當爲山澤之癯也。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六 姚椿(一七七七—一八五三),字春木,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監生。
有《望雲集》。
春木無所師承,而才情宏放,正如天馬淩空,不宜羈勒。
由是而充之,則所謂“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橫掃千人軍”,足以繼吾鄉趙昇之、張策時而起也。
自蜀還吳,正值潢池寇驚,直書所見,有杜、白新樂府之風。
予嘗勸其知古知今,積爲經濟,無以尋章摘句,搜僻矜奇,至獨角麟類於萬牛毛也。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七 吳引年,字子長,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有《益壽室初稿》。
啓侯一字雲裳,少年多病,常有憂生之嘆。
謁餘於西湖梅莊,以詩見示,大抵前倣襄陽,後倣昌谷,清詞妙旨,人所應無盡無。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八 袁文揆(一七五〇—一八一五),宇時亮,保山(今屬雲南)人。
貢生,官甘肅縣丞。
有《食蛤吟》。
永昌袁氏,家風醇謹,子弟鹹能讀書敦品。
乾隆乙醜,餘以籌軍駐其地,時亮同其群從鹹來受業。
滇中風雅久衰,今以詩鳴者,蔣太史鳴鹿、陳明府文錦及時亮,而三人皆出予門下。
時亮又撰《滇南詩略》二十四卷,遺文舊事,稍存十一,亦足爲邊隅文獻。
(《湖海詩傳》卷四四) 二八九 陳韶,字九儀,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以四庫館議叙,官浙江通判。
有《花南詩集》。
花南性情蕭淡,不樂仕進,一署烏鎮通判,即以病辭,買屋於西浙之梅莊,有煙波花月之勝。
其地與姜白石所居馬塍相近,或雲即韓蘄王舊第。
春秋佳日,花南與華秋槎瑞潢、鮑緑飲廷博、項秋子墉,作詩會於此,故浙中好事者多趨之。
花南又工山水,奚鐵生之外,無與比者。
其弟東橋,善蘭菊,别見於後。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 項墉,字金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貢生,候選州同知。
秋子少以詞賦擅長,乾隆庚子,高宗純皇帝南巡,獻賦行在。
壬寅、癸卯間,予應制軍聘修《西湖志》,在事者二十餘人,秋子與焉。
與予晨夕聚首,請益問字,執禮彌謹。
爲人情耽風雅,興協朋簪,自少即爲倪侍郎承寬諸君所知。
既而老成徂謝,壇坫久空。
秋子西泠文酒之會,每月舉行,月榭風亭,籃輿畫舫,勝流交集,人望如仙。
故阮中丞芸臺、謝中丞藴山、秦臬使小峴,皆相引重。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一 袁廷檮(一七六二—一八〇九),字又愷,號綬階,吳縣(今屬江蘇)人。
監生。
又愷六俊之後,荊州太守韞玉,其從高祖輩也。
嗜風雅,好友朋,又得王岡齡小停雲館,楓橋水西來繞其前,中爲漁隱小圃,有貞節堂、竹柏樓、紅蕙山房、楓江草堂、吟暉亭、五硯樓等十六景,樓西見楞伽、靈岩諸山,花藥扶疏,朋賓翕集。
予與曉徵少詹,皆爲文以記之。
後有撰吳地記、吳都文粹者,所當采録也。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二 鈕樹玉(一七六〇—一八二七),字匪石,吳縣(今屬江蘇)人。
布衣。
匪石早營貨殖,往來齊、魯、吳、楚間。
然性嗜縹緗,又好校讎考訂,遇有漢、魏善本及經世之書,必録而藏弆。
並通音律。
予嘗告以古樂久亡,東晉時僅存《鹿鳴》、《魚麗》四首,後並無之,今《欽定詩經樂譜》,取《三百篇》,悉注以四上工尺,且將簫笛琴瑟而盡譜之。
君誠好樂,能舉是書商諸同志、擇優伶數輩絃習,俾古音復著於世,實六經之鼓吹,而藝苑之功臣也。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三 何其偉(一七七四—一八三七),字韋人,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有《簳山草堂吟稿》。
簳山不在吾鄉九峰之數,而澄泓蕭瑟。
昔董思翁常作水墨圖長卷,頗有事外遠緻。
韋人世居此山之下,曾祖王模精岐黃術,亦能詩。
韋人曾從曲阜顔運生孝廉遊,故知讀書愛古。
憫陳忠裕公子龍詩文零落已久,因與同人搜採而剞劂之,亦有功於先哲者矣。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四 湯禮祥,字典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諸生。
吏部侍部右曾曾孫。
有《棲飲草堂詩》。
典三自言《懷清堂集》宗派,能守不墜。
然少宰清幽秀雅,出入漁洋、綿津,而典三詩頗有奇氣,未必不厭家鷄而喜野鶩也。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五 李鬥(一七五〇—一八一六),字北有[32],號艾塘,儀徵(今屬江蘇)人。
□□[33]。
有《艾塘詩》。
艾塘衿情既勝,詩筆亦佳。
嘗作《揚州畫舫録》十八卷,山水園林,勝流佳話,多見其中,雖雅鄭雜陳,而風流旖旎,使讀者如在“緑楊城郭,二分明月”間然。
乾隆丁醜,翠華再幸,鹽政高君圖紅橋之平山堂二十四景,屬予各以小叙題之,進呈行幄,荷蒙留覽,而此録未及搜採,知所遺尚多也。
餘過廣陵,艾塘以詩見示,寥寥無幾,摘而録之,一滴亦可知味爾。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六 陶樑(一七七二—一八五七),字寧求,號鳧鄉,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鳧鄉風流儒雅,爲近日吳閶文士之冠,尤擅倚聲,吳穀人、倪米樓諸君斂手推之。
予撰《續詞綜》,搜採編排,多其所助。
詩不多作,少學《長慶集》,而能去其淺率,無乖正始之音。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七 吳傑(一七八三—一八三六),字卓堂,號梅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貢生。
梅梁瑤林玉樹,風格超群,而慧業性成,清才泉湧,年才弱冠,與歸安邵保初昇泰弟保和履成名相上下。
芸臺中丞貢入成均,蓋越中之秀也。
予在敷文書院,嘗以西湖柳枝詞課士。
芸臺謂自鐵厓殁後五百餘年無繼聲者,而鈍翁姑蘇柳枝詞和者亦鮮。
因遍徵吳、越士大夫同作者凡數百人,芸臺序而行之。
今酌選數首,附於卷末,以當他日西湖故事雲。
(《湖海詩傳》卷四五) 二九八 明中,字大恒,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幼投嘉興楞岩寺出家,晚主西湖淨慈寺,入寂。
有《虛大師遺集》。
大恒梵誦之餘,兼習詩畫。
交厲樊榭、施竹田、周穆門諸君,故其詩澄淡幽敻,癯然以瘦,皎然以清,如孤鶴警露,清噭霜。
杭太史堇浦謂:“以蒼松翠竹、清泉白石爲供養,以經行晏坐、打鐘掃地爲職業,以寒山、拾得爲本師,以皎然、清晝爲程式。
”信也。
行腳入京,侍永覺無礙禪師,直萬善殿。
歸,主西湖之聖因寺。
上南巡,制一絶賜之。
後住淨慈最久。
乾隆戊子,示疾,弆其稿,命弟子佛裔求香樹尚書及堇浦爲序,而屬梁山舟侍講刻焉。
先是,歲丁醜秋,餘過西湖,大恒留宿山房,乘月夜邀天台齊次風宗伯與堇浦及僧讓山泛舟,歷三潭、斷橋諸勝,迄夜分始返,其寄興蕭寂如此。
嗣法門人實蔭不能詩,而山水頗得其法。
(《湖海詩傳》卷四六) 二九九 篆玉,字讓山,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住南屏萬峰山房。
有《話墮集》。
讓山居西湖之北,雲水偏然,與虛掩關卻掃,同擅詩畫,爲法門兄弟,不啻無着天親。
虛供奉萬壽殿,賜紫迎鑾,有紅樓應製之作;而讓山參學之外,不入軟紅,又如雪嶠之於天童也。
其詩幽新清悟,有攬擷之不盡者。
昔維摩詰默然晏坐,而諸大士十二義皆墮。
是以初祖西來,掃盡語言文字,然無言之教,借言以顯,三乘所同,正不礙以吟詠作佛事耳。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 實源,初名三友,號一泉,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居白鶴江,投來青庵出家。
一泉居停橫雲山張氏山莊歲最久,故其書宗法文敏,又寫梅多兀奡縱橫之氣,持較前賢,神韻或不逮,而瘦硬亦可喜也。
然題句頗有佳者,如:“半塢寒雲依水石,一鈎新月掛簾櫳”;“著人自有奇香處,對客常含不語情”;“兩岸嚴風吹玉樹,一灣春水浸雲根”;“薄批明月歸詩肆,笑約春風伴酒觥”;“九畹蕙蘭爲上客,六橋風月是知音”;“漠漠遠香來澗谷,微微春色染林塘。
”世有陳希顔輩,必亟爲集録也。
錢塘金壽門農送其歸青浦雲:“夢醒槐根日未脯,願聞妙法闡醍醐。
石人閉口寧相妒,蓮子空心自不污。
成佛莫居靈運後[34],彌天得似道安無。
袒肩持盔師歸去,如蓋涼雲薛澱湖。
”後遊京師,偕一侍者往禮五台,遂不復返。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一 逸雲,字念亭,一名正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住支硎中峰寺。
有《嘯雲山房詩鈔》。
念亭住中峰,在支硎之後,弱冠出家,翛然自遠[35],不與時俗往還。
性喜吟詠,吳竹嶼愛之,故常造其廬,且於峰前池上作水平樓以居之,時偕予輩遊宴。
後移居梁溪。
晚歲復回山中,則樓亦圯矣。
其詩幽閒澄迥,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者是也。
同時以詩名者靜蓀,住支硎之院[36]。
兩曾與予同庚[37],皆先寂滅,而靜蓀詩,其徒不戒於火,求之無有存者。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二 湛泛,字藥根,江都(今屬江蘇)人。
有《雙樹堂詩鈔》。
藥根舍身柰苑,而以孝聞,趙侍禦青藜極重之。
來往揚州、江寧,與諸名士倡和。
書法亦工,學於秦學士劍泉,得其指授。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三 達澄,字如鑒,江寧(今屬江蘇)人。
住持揚州高旻寺。
高旻寺僧照圓,早歲得天童之傳,開堂叩法,如鑒與慧超、巨超,皆其入室弟子。
參學之外,兼工吟詠,詩取法於放翁,夢樓極稱之。
予南北往還,過瓜洲必與盤旋竟日。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四 清恒,字巨超,海寧(今屬浙江)人。
住焦山寺。
有《借庵詩鈔》。
巨超住松寥,得照圓衣鉢之傳。
劉石庵尚書贈以對聯:“萬疊江山工絶唱,三秋水月證參禪。
”蓋道其實也。
丁巳,予往訪之。
下榻山樓,三更呼起看長江墮月,五更後促觀滄海朝霞,胸次高曠若此,故其詩亦非九僧等可比。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五 覺銘,字慧照,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住圓津禪院。
吾鄉圓津禪院,本精舍,瀕於漕溪,有煙水之勝。
國初,僧語石、蕉士,皆工詩畫,故太倉吳梅村、王煙客,崑山葉訒庵、徐健庵,同邑王西亭、陸孝武諸公,皆結支許之契。
有清華閣、墨花禪以供眺望,有書法名畫以供鑒賞。
四方知名之士,經吾邑者,必遊覽憩息於此。
慧照受具金山,傳法於淨慈,爲語石四代孫,亦能詩,尤工於畫。
北至京師,南至武林,如梁侍講山舟、錢少詹竹汀,鹹以方外交之。
亦近日緇流之翹楚也。
(《湖海詩傳》卷四六) 三○六 劉敏(一七〇八—一七九〇),字昆培,號伴霞,青浦(今屬上海市)人。
爲道士於城西萬壽道院。
伴霞業宗符籙,從周邠裔爲師,嗣西河薩真人宏宣法派。
院在城西,地洿下,伴霞悉取其旁窪地,築爲堤岸,雨水至,不爲災,是以歲收恒稔。
所作野屋靚深,清池周匝,建摩利支天傑閣,所謂才情故能有多許也。
工琴能畫。
邵珏庭玘、張巨來夢鰲,鹹與唱和。
(《湖海詩傳》卷四六) *** [1]“自”,原作“白”,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2]“廷芳”,《國學基本叢書》本作“芳廷”,誤。
[3]“瀟灑”,原作“瀟淡”,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4]“王韋”,《國學基本叢書》本作“韋王”。
[5]“文”,原作“又”,據同治重刊本和《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6]“劍關”,《國學基本叢書》本作“劍閣”。
[7]“劉”下二字原空缺。
[8]“喈”,原作“階”,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9]“上適欲能書細楷者”五句,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戊寅大考翰詹,仰荷恩綸,並擢侍講,旋充講官。
以丁嗣父憂歸。
” [10]“耶”,《國學基本叢書》本作“聞”。
[11]“宰”,原作“卒”,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校改。
[12]“沈”,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人”。
[13]“六”下二字原空缺。
[14]“數奇”,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數着”。
[15]“詩”下二字原空缺。
[16]“儻”,《國學基本叢書》本作“倜儻”。
[17]“至”下二字原缺。
[18]“鵝鸛”,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鵡鶴”。
[19]“官”下二字原空缺。
[20]繆荃孫《國朝常州詞録》卷一一:“按,東亭由常州贅於海鹽”,此作贅壻蘭陵,誤。
[21]“敵”,《國學基本叢書》本作“敬”。
[22]“四”,《國學基本叢書》本作“西”,誤。
[23]“共”,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其”。
[24]“戎”,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作“我”。
[25]“昧”,《國學基本叢書》本作“味”。
[26]“性好”,《國學基本叢書》本作“生性”。
[27]“猿”,《國學基本叢書》本作“狷”,誤。
[28]“謂”,原作“誦”,據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29]“成”,原作“城”,據《滄洲吟稿》改。
[30]“候補員外郎”五字原缺,據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補。
[31]“號丹宸”三字原缺,據同治重刊本、《國學基本叢書》本補。
[32]“北有”二字原空缺,茲據黃承吉《夢陔堂詩集》卷一八《挽李處士艾堂》補。
[33]“人”下二字原空缺。
[34]“靈運”,原作“靈連”,據《青浦詩傳》改。
[35]“自”,原作“目”,據《國學基本叢書》本。
[36]“者”下原空二字,“之”下原空二字,據《國學基本叢書》本删。
[37]“曾”,當作“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