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作,桂泉泚筆和之,衆皆嘉賞,以爲春樹珠苞,仙花玉蕊也。

    後予輩入都,勝遊難再。

    及戊戌南還,樓閣易主,舊雨亦多物故。

    循覽遺詩,不勝聞笛山陽之感。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二 王鳴韶(一七三二—一七八八),字夔律,號鶴溪,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新陽縣諸生。

    有《鶴溪剩稿》。

     鶴溪爲鳳喈光祿之弟。

    光祿寓吳趨,主盟壇坫。

    少年簸弄硯削者,争走其門。

    而鶴溪屏迹練祁,閑門兩版,端拜洛誦,獨抱遺經。

    蘇文忠公謂:“文定淳古淡泊,不求人知者。

    ”似也。

    殫精散體文,亦極得嘉定四先生矩矱。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三 汪,初名景龍,字青,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貢生。

    有《陶春館吟稿》。

     青少有詩名,在練川十二子之列。

    壯年從今大學士王公傑至浙江學幕,予在陝西相從者三載。

    通金石,能八分,如《臨潼張子祠堂記》及《修長武縣學記》,皆其所書。

    又選《宋詩略》,最爲精當。

    晚年窮經義,有《齊魯韓三家詩義證》、《大戴禮注》,今藏於家,尚未能鏤闆以行。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四 林大中(一六九六—一七五九),字協君,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有《金庭山房稿》。

     協君自負不羈,究心風雅。

    尋與某縣令不協,遂以他事累之,收捕甚急。

    協君不得已,竄至我鄉。

    邵秀才玘留之經年,藏於複壁。

    久之,令以左遷去,幸而得免。

    然協君自此意興蕭索,詩才亦減矣。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五 張允武,字僖若,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有《海樵詩鈔》。

     僖若詩才清俊,亦工駢體。

    居嘉定望仙橋,閉門謝客,同裡數人外,無所往還,故其詩罕有知者。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六 朱璿,字元圃,太倉(今屬江蘇)人。

    貢生。

    有《崇雅堂詩稿》。

     元圃筆墨生涯,依人作活。

    見予於關中,出詩相示,蓋往來燕、趙、秦、晉間所作。

    其先得詩法於許子遜、沈敬亭二先生,故不作唐以後語。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七 張夢喈,字鳳於,號玉壘,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貢生。

    有《塔射園詩鈔》。

     玉壘爲文敏公從弟。

    家門鼎盛,絶無進取之志。

    所居塔射園,係許臬使纘曾舊墅,因近西林寺浮圖,故名。

    岩石參差,池水環其下,有晚榮、柿葉山房諸勝。

    玉壘掩關高枕,種竹澆花,讀書樂道之餘,工於筮法。

    爾來《易》道荒蕪,吳中士大夫無通於大衍者。

    今哲嗣晦堂傳之,亦好古者所當問業也。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八 汪孟鋗(一七二一—一七七〇),字康古,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進士,官至吏部主事。

    有《厚石齋集》。

     康古曾祖晉賢先生,讀書好友。

    建裘杼樓以貯圖史,有華及堂以延賓客。

    故子孫皆好學能文,而康古與都禦史金公德瑛親戚,得其指教者多。

    又與萬孝廉光泰、王西曹又曾、錢少宗伯載相劘切。

    大抵叢書稗説,考覈精詳,翹然自異於衆。

    與其弟仲鈖,鹹以詩名江、浙。

    仲鈖有《桐石草堂集》,橫空排奡,取徑略與康古同。

    因先卒,未及與交,故不録。

    康古通内典,乾隆癸未,上欲删正續《藏經》,諸城劉文正公屬予與康古任之,考訂去取,俱稱上旨。

    兼精術數,自謂壽命不過五旬,屆時而卒。

    子如藻、如洋,皆從予問業。

    如藻,字念孫,乾隆乙未進士,由翰林官至德州糧儲道,無詩。

    如洋,詳見於後。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七九 朱炎,字桐川,號笠亭,海鹽(今屬浙江)人。

    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進士,官阜平知縣。

    有《楓江》、《瀛洲》、《湖樓》諸集。

     笠亭一行作吏,而著述之念,未嘗一日忘。

    好古多聞,撰《陶説》六卷,又抄明人詩十四卷,餘皆未經剞劂。

    其詩五言如:“秋先桐葉下,涼在雨簾多”;“山平依檻立,水曲抱城流”;“鐘曉沈荒寺,湖平斷野矼。

    ”七言如:“煙開遠岫雙鬟曉,花漾晴波一鏡春”,“遠水白蘋明月渡,隔溪紅袖夕陽樓”;“高閣夕陽殘醉後,闆橋流水獨吟時”;“菰城水驛回孤棹,茅屋人煙又一村”;“葉落似將鄉思墜,螢飛偏共客心流。

    ”置之宋、元人集中,亦爲佳作。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 金兆燕(一七一九—?),字鍾越,號棕亭,全椒(今屬安徽)人。

    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進士,官國子監博士。

    有《棕亭詩鈔》。

     棕亭遊黃山諸作,奇崛可喜。

    常過吳門,訪餘不值。

    寄詩雲:“山塘碧漲水初肥,柳下停舟一欸扉。

    卧榻不離裁竹徑,行窩隻傍釣魚磯。

    半簾疏雨客何處?滿地落花春欲歸。

    莫嘆維摩頻示疾,天涯人亦減腰圍。

    ”又工院本,在揚州作《旗亭畫壁記》,盧雅雨運使刻之。

    生平不耐靜坐,愛跳躍,多言笑,故時人目爲“喜鵲”。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一 謝垣,字東君,嘉善(今屬浙江)人。

    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進士,官刑部主事。

    有《壺領山房前後詩集》。

     東君家住楓溪,是水雲深處,性情蕭曠,雅尚清幽。

    能畫,尤善琴。

    迹涉軟紅,志同物外。

    與其弟昆城少宰,比屋而居,一則丹轂盈門,一則青苔滿院。

    披其帷,其人斯在,識者有殷、韓之别焉。

    詩近韓冬郎,録其佳者,以見一斑。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二 孫志祖(一七三六—一八〇〇),字詒谷,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進士,官至監察禦史。

    有《頤谷吟稿》。

     詒谷性情瀟淡,清修自好,由西曹而擢監垣,即以病歸湖上。

    中年後,留心經籍,作《家語疏證》六卷。

    蓋王肅假此以難鄭君,詒谷條分縷晰,解其癥結,有功於鄭學者甚大。

    其外如《文選理學權輿補》一卷,《考異》四卷,《李注補正》四卷,刻於桐鄉顧氏《讀書樓叢書》中,皆見詳覈。

    子同元,能傳家學。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三 徐以坤(一七二二—一七九二),字含章,號谷庵,德清(今屬浙江)人。

    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舉人,官國子監博士。

    四庫館書成,議叙以主事用。

     谷庵爲觀察以泰之弟。

    好學能詩,與錢籜石、查藥師友善,所作亦如之。

    而中年病痿,不能出庭戶。

    雖入京師爲校勘官,盤桓一室,四面皆護以重幃,日中往往燒燭檢書。

    好延賓客,予常入其卧内,又使其子受業,且命之歸浙江獻賦。

    明年,子暴卒。

    谷庵病已劇,遂請假歸,未幾亦殁。

    詩文俱軼。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四 任大椿(一七三八—一七八九),字幼植,一字芝田,興化(今屬江蘇)人。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進士,官至監察禦史。

     幼植少以詞賦知名,所擬古樂府,劇爲錢文端公所賞。

    既而覃精經術,尤熟於《爾雅》、《説文》、《廣雅》諸書。

    嘗撰《呂忱字林考逸》八卷,又刻《釋繒九經三傳沿革例》諸書。

    同時有沈君振基,亦通六書,官宗人府主事,不攜妻孥,寄居僧寺。

    敞車一輛,僦以入署,歸則杜門謝客,忍饑誦經,清苦之況,人所不堪。

    時論高之。

    與予交善,因無詩可録,附見如此。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五 陳朗,字泰暉,平湖(今屬浙江)人。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進士,官至撫州知府。

    有《青柯館詩集》。

     泰暉以乾隆己卯浙江鄉試領解。

    癸未會試,卷在予房,四書文典雅肅括[22],薦時總裁皆謂可元,而秦文恭公以論有小誤擯之。

    既揭曉,始知其名,悔已無及矣。

    蓋己卯浙江主試,即公子秦鈞編修也。

    後以己醜進士,改刑曹,兼長案牘。

    劉文正公筦部,深相倚重。

    而君性沈默,且嗜酒,不善於同事,至上官相待亦疏。

    久之,循例出爲太守,非其志也。

    年近五十而卒。

    嘗有句雲:“塵緣良已了,幻想此何論。

    ”又雲:“養生托莊老,齊物任彭殤。

    ”則其於去來間,故已視如露電。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六 潘奕隽(一七四〇—一八三〇),字守愚,號榕臯,吳縣(今屬江蘇)人。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進士,官戶部主事。

    有《三松堂集》。

     榕臯家門鼎盛,科第聯緜。

    通籍後,即膺館職,兼奉皇華,而遽辭簪黻,歸卧山林,鄉閭重以裡頭,土類藉以青眼,琴樽裙屐,望影趨風,僉以爲洛社之耆英,玉山之佳會也。

    年甫六十,蔔勝地於緑畝山,林泉窱,生塘附之,其標格尤不減司空表聖矣。

    詩溫厚和平,而清遠閑放之緻自在。

    餘句五言如:“青簾煙外舫,紅樹畫中山”;“風將殘磬遠,鳥與暮雲歸”;“澗聲疑過雨,嵐影欲沈煙”;“涼波沈鳥影,高樹落蟬聲”;“花影移吟幾,湖光上客衣。

    ”七言如:“移來密竹篩蟾影,種得甘蕉送雨聲”;“舊遊殘夢尋無緒,同輩晨星看漸希”;“秋士風情宜對菊,老年世味剩啣杯”;“新圖屏幛青圍座,舊種檐蕉緑上衣”;“香浮古鼎閑臨帖,花倚晴窗伴校書”;“過雨紅蓮才破萼,沖煙白鷺自分行”;“古寺煙消梅放萼,小橋水暖柳抽芽”;“簾前巒翠疑排闥,檻外湖光欲上樓。

    ”皆令人攬擷無盡。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七 吳壽昌,字泰交,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進士,官至左中允。

     中允蕭閑真淡,早遂初衣,而學有本源,工於佐證。

    爲貴州學政,作時藝以繩多士,穿經貫史,一時拈出,衆以爲得未曾有也。

    詩自《虛白齋館課存稿》外,見者蓋寥寥。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八 王瑸,字昆霞,鎮洋(今江蘇太倉)人。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進士,官吏部郎中。

    有《晚香書屋詩稿》。

     昆霞爲煙客曾孫。

    被服雅素,紫羅囊,玉麈尾,不愧烏衣之目。

    兼承家法,工於畫理,所作詩,雖未深造,亦復澄淡可觀。

    (《湖海詩傳》卷三一) 一八九 程晉芳(一七一八—一七八四),初名廷鐄,字魚門,號蕺園,歙縣(今屬安徽)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召試,賜内閣中書。

    三十六年成進士,官吏部主事。

    以校勘《四庫全書》,改編修。

    有《蕺園全集》。

     魚門業傳鹽策,家本素封,而章研典籍,虛懷求益。

    少問經義於從叔廷祚,學古文於劉海峰大魁,又與商寶意、袁子才唱和,故博聞宏覽,而才情豐蔚,詩文並擅其勝。

    然遊宦三餘年,家益落,無以自給,爲乞米計,至關中,病暑而殁。

    喪歸。

    秋帆撫軍留其著作,存於終南仙館,凡十餘年。

    而畢氏籍沒,其書遂不可考。

    惟聞《春秋經義》,尚存於門人謝編修振定所,亦未付雕鎸。

    (《湖海詩傳》卷三二) 一九○ 邵晉涵(一七四三—一七九六),字與同,號二雲,餘姚(今屬浙江)人。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會試第一,官至侍講學士。

     二雲學問,經經緯史,包孕富有,而不以詩賦見長。

    在史館最久,數十年來,名卿列傳,多出其手。

    據實直書,未嘗有所依阿瞻徇也。

    所著《爾雅正義》,先已刊行。

    又有《孟子述義》、《韓詩内傳考》、《穀梁正義》諸書,未成,皆藏稿於家。

    子秉華,將匯而録之,以惠來者。

    世人但誇其小學,蓋方隅之見爾。

    (《湖海詩傳》卷三二) 一九一 魯仕驥(一七三二—一七九四),字九臯,號絜非,江西新城人。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進士,官夏縣知縣。

    有《山木居士集》。

     絜非學本儒先,躬行實踐,不爲聲韻之學,獨留意於古文。

    少師朱君仕琇,由劉海峰大魁而溯靈臯方氏,以上至曾、王,登科十年,始謁選得山西夏縣。

    蓋司馬文正公之鄉,絜非益自喜,將求所以無愧於文正者。

    今大司馬宗室長君麟,方爲巡撫,稔君學行。

    時諸州縣請買補常平倉穀,以收餘利。

    絜非謂穀價方貴,豈可病民?請即停止。

    長君驚異,舉以風示通省,欲薦於朝。

    未幾,病卒。

    子二:長肇光,貢生,先殁;次嗣光,舉人,亦能古文,嘉慶己未會試,殁於京師。

    兄弟皆爲彭尚書元瑞、曾運使燠所愛重。

    然諸孫皆幼,而絜非文刻者半,未刻者半,恐無人爲之裒集也。

    (《湖海詩傳》卷三一二) 一九二 錢灃(一七四〇—一七九五),字東注,號南園,昆明人。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進士,官至通政司副使。

     南園居臺諫,慷慨敢言,無所梗避。

    嘗劾山東巡撫貪暴不法,敕審得實,正其誅。

    眉稜聳峭,同事畏之。

    其實中懷樂善,見如不及,清談終日,必以世事爲心。

    君督湖南學政,予從雲南入都,道出辰州,時方扃門試士,予僅貽一刺候之,而君遣人固請少留。

    比日暮試畢,即至予寓中,蟬聯絮語,燭見跋乃去。

    其飲人以和如此。

    君殁後,索其詩不得。

    雲南門人袁子文揆,以所選《滇南詩略》見示,故鈔録數首於此。

    (《湖海詩傳》卷三二) 一九三 洪樸(一七四六—?),字伯初,號素人,歙縣(今屬安徽)人。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進士,官廣平知府。

     伯初美秀而文,溫其如玉。

    少與弟桐、梧,先後登進士,曾有三珠之譽。

    同鄉戴編修震、金殿撰榜,皆通經。

    伯初從之問業。

    故以員外郎督學湖北,飭童生能背誦五經者入學,諸生能背誦《左傳》、《周禮》、《儀禮》者補廪生,楚士翕然從之。

    後由郎中出爲廣平守。

    將發屬令之虧空,衆人驚異,而伯初亦憂疑抑鬱,久之殁於任所。

    (《湖海詩傳》卷三二) 一九四 鄒炳泰(一七四一—一八二〇),字仲文,號曉屏,無錫(今屬江蘇)人。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進士,令官倉場侍郎。

    有《午風堂集》。

     曉屏清真廉介,素以名節自持,山東、江西兩任學政,非特苞苴屏絶,即偶有承筐,亦必卻也。

    詩喜明七子,而風格實在青邱、漁洋間,清妙之緻,溢於楮墨。

    五言如:“疏梧不藏月,深竹解迎秋”;“晚風漁火小,細雨估船稀”;“歸僧松影外,清磬竹聲中”;“林藏兩厓合,樓出一峰高”;“細雨高城雁,秋聲古戍笳”;“潮聲到關盡,帆影上城來”;“人歸穀雨後,門捲竹風初”;“東嶺猶藏雪,南湖已送潮。

    ”七言如:“山鐘過澗初知寺,江月昇舟欲上潮”;“長廊古佛明燈夜,高館秋槐聽雨時”;“霜後園林如我瘦,溪前門巷幾家新”;“山回晴郭猶含霧,風定寒蘆不作秋”;“破屋自聽蕉葉雨,平橋同試藕花風”;“石磴茶香清暑後,書窗梧韻晚涼餘”;“近郭花明秋浦月,過橋鴻落薊門霜”;“極浦帆檣浮郡郭,秋山風雨到城樓”;“病餘不受三春色,雨後初逢六月花。

    ”皆如列子禦風,泠然而善。

    又撰《午風堂叢談》,名公佳話,詞林典實,多摭其中,足爲史學之助。

    (《湖海詩傳》卷三三) 一九五 毛上炱,字羅照,號宿亭,鎮洋(今江蘇太倉)人。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進士,官戶部主事。

    有《思補堂詩集》。

     羅照弱冠好詩,與同邑王瑜、陸元邁結詩社。

    出入唐、宋,才情橫厲。

    又工畫,初效原祁,繼與王宸臨摹宋、元名迹,縱橫變化,獨自成家。

    在中書時,諸城劉文正公謂之曰:“‘一卷青山送一年’,非君佳句耶?”其名重公卿間如此。

    (《湖海詩傳》卷三三) 一九六 許兆椿(一七四七—一八一四),字秋岩,雲夢(今屬湖北)人。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進士,今官江蘇糧儲道。

    有《秋水閣詩鈔》。

     秋岩與弟石泉、兆棠,先後入詞館,鹹以才名。

    而石泉早卒。

    秋岩轉禦史,降刑部郎,由知府而至監司,蹭蹬仕途者幾三十年。

    嘗與予案事高郵及長沙、應山、衛輝諸處,同羈旅者年餘。

    於思飄然,議論明達,工詩善書,尤精於吏牘,下筆千言,無不迎刃而解,蓋非獨以吟味見長也。

    與其鄉餘元亭同知、彭秋潭明府,文名鼎峙。

    予過雲夢,造其廬,老屋數椽,蓬蒿掩戶,竊以爲元次山瀼溪之比雲。

    (《湖海詩傳》卷三三) 一九七 吳俊(一七四四—一八一五),宇曇綉,號蠡濤,吳縣(今屬江蘇)人。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進士,官山東布政使。

    有《榮性堂集》。

     蠡濤與弟少甫,同以畫省望郎,稱詩京洛。

    又與馬玉圃培,李滄雲楘詩場酒座,無不同之。

    而蠡濤取徑幽深,精心獨造,非但不拾人間餘唾,亦不必盡合古人矩矱也。

    從軍以後,崎嶇烽火,所見益奇,筆足以發難顯之情,即少甫亦多不逮。

    (《湖海詩傳》卷三三) 一九八 鐵保(一七五二—一八二四),字冶亭,東鄂氏,滿洲正黃旗人。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進士,今官山東巡撫。

     冶亭少入詞垣,偕其弟閬峰,並以詩名。

    而冶亭尤工書法。

    北人論書者,以劉相國石庵、翁鴻臚覃溪及君爲鼎足。

    嘗選集國初以來滿洲人詩,爲《熙朝雅頌》,共一百二十卷[23]。

    以子向在戎幕[24],與章嘉文成公多倡和之作。

    從子處録而補之。

    蓋百餘年來,名人傑作,搜採無遺,尤足爲盛朝掌故也。

    乾隆庚戌,高宗純皇帝東巡,予與閬峰扈蹕屬車豹尾間,恒相酬贈。

    惜其詩已佚,無從搜輯,附識於此。

    (《湖海詩傳》卷三三) 一九九 馬緯雲,字依墀,海鹽(今屬浙江)人。

    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舉人。

    有《白沃山房詩卷》。

     依墀爲墨麟先生之孫。

    綽有才情,工於綺麗。

    予修《西湖志》於湖上就莊,依墀與趙晉齋魏,朱映漘文藻、沈嵩門景熊、汪秋白大經、王秋塍復、項金門墉,皆與纂修之列。

    而依墀所輯人物志尤詳。

    予旋奉旨,以直隸按察使起用,書未及成,藏於鹽署,後佚。

    (《湖海詩傳》卷三三) 二○○ 董詔,字馭臣,安康(今屬陝西)人。

    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舉人。

     興安界聯楚、蜀。

    地入萬山,枝鹿之風,幾同禁昧[25]。

    孝廉無待而興,獨能覃研經史,絶不爲俗學所拘,洵豪傑之士也。

    生平貞介自持,不趨公府,自吳太守六鰲、鄧大尹夢琴兩君外,其餘貴人,招之不往。

    作詩頗宗杜陵,句奇語重,而驅使故實,足以副之,正非稗販點竄者可比。

    近日鳴狐篝火,逼近興安,而久聞隱君子名,戒不入境,故得自安耕讀,閭井晏然。

    (《湖海詩傳》卷三三) 二○一 秦瀛(一七四三—一八二一),字淩滄,號小峴,無錫(今屬江蘇)人。

    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舉人。

    四十一年召試,賜内閣中書,官湖南按察使。

    有《小峴山人集》。

     錫山秦氏,素以事功經術見稱。

    至對岩學士,始擅詞章,有《蒼峴山人集》,故淩滄以小峴名集。

    又洛生給事兄弟所著《泉南山人存稿》,頗能接迹柴桑以及襄陽、摩詰。

    君爲給事再從孫,五言今古體,具得其傳,至七言古詩,兼宗範、陸,具體而微,蓋其家學所未曾有也。

    在武陵數年,益以文章山水自任,招邀賢俊,屢爲詩酒之會。

    刻前哲遺書,又修望湖樓於湖上,以供東坡,修龍井寺旁隙地建祠,以祀少遊。

    而詩文日益進,然性情蕭淡,雖勤於吏治,而素無宦情。

    遷湖南按察使,不及一載,以病乞歸。

    東南人士,猶冀其復出也。

    (《湖海詩傳》卷三三)。

     二○二 吳蘭庭(一七三〇—一八〇二),字胥石,歸安(今浙江吳興)人。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舉人。

    有《南霅草堂詩集》。

     胥石爲吳編修大受高第弟子。

    少以文名吳、越,壯遊燕、趙,多蒼深清健之作。

    年六十餘,流寓京師,與仁和吳君麗璜長元齊名,時號二吳。

    胥石有《五代史纂誤補》四卷。

    長元有《宸垣志略》十六卷。

    胥石在京師,嘗寓馮編修集梧家。

    既南歸,又寓秦臬使瀛署中。

    詩四卷,句如:“亂泉橫短彴,荒墅綴疏花”;“柳痕妝閣翠,花氣灑船香”;“晴煙融碧樹,小雨漲紅潮”;“春旗絲雨潤,水市曉風腥”;“麥場風引雉,荷浦雨隨鷗”;“星光寒墮水,樹影遠隨人”;“餳簫寒食節,絲雨杏花天”;“鶯花成昔夢,煙月嘆浮生。

    ”“梅扶老態猶含萼,草釀柔情未破繭”;“山色當門朝旭麗,松聲滿院夕陰寒”;“被酒並尋盤馬地,乞花同泛釣魚船”;“愁鬢欲星還作客,長途無日不登高。

    ”皆耐諷詠。

    (《湖海詩傳》卷三三) 二○三 高文照(一七三八—一七七六),字潤中,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舉人。

    早卒。

    有《闠清山房詩録》。

     潤中以選拔來京應試,適予隨侍木蘭,未與相晤,留詩而去。

    及從塞垣歸,潤中則已下第南還。

    久之,中式寓於滿洲某公家,教其子弟。

    予時在蜀中。

    及遘病將革,謂其門人曰:“我雖不得受業於王公,而刻我詩集,必求其序。

    ”及丙申,予返京師,其門人具述前言,深爲感嘆,因作序貽之。

    又二十餘年,聞其集已刻於苕溪,以予文冠其端。

    然亦未見刊本,姑就曩時掇者録之。

    至其詩風發泉湧,言之高下皆宜,佳者固不盡於此。

    (《湖海詩傳》卷三三) 二○四 吳錫麒(一七四六—一八一八),宇聖征,號穀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進士,官祭酒。

    有《有正味齋集》。

     浙中詩派,自竹垞、初白兩先生後,二十餘年,大宗、太鴻起而振之。

    及兩公殂謝,嗣音者少。

    司成以雲蒸霞蔚之文,合雪淨冰清之作,馳聲藝苑,獨出冠時。

    既工駢體,尤善倚聲,而詩才超越,直繼朱、查、杭,厲之後,宜中外望之,指爲景慶也。

    情殷諼背,乞假南還,雖未即安於閒適,而世已以白、晁兩太傅相期。

    性好溪山[26],流連詩酒,青簾畫舫,緑箬紅衫,遊筇所造,無不承蓋扶輪,掃門納屨。

    (《湖海詩傳》卷三三) 二○五 陳繩祖,字絙橋,祁陽(今屬湖南)人。

    監生,官至廣東糧儲道。

    有《苕溪遊草》。

     絙橋爲文肅公大受次子。

    世家華,輒以盛滿爲虞。

    及其兄開府楚中,即析産别居。

    且謝病歸寓蘇州之水仙庵左,然後卒爲所累。

    奉母南還,抑鬱以卒。

    宋梯雲越序其詩謂:“往來吳、越間,愛吳興山水清遠;詩筒酒盞,徜徉白蘋紅蓼間。

    自冬徂春,筇屐所至,輒成歌詠。

    ”(《湖海詩傳》卷三三) 二○六 黃景仁(一七四九—一七八三),字仲則,武進(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兩當軒》、《蔗梢》諸集。

     仲則風神玉立,世比叔寶,年未弱冠,所撰小賦新詩,已有煙月揚州之譽。

    既而彈鋏依人,歷遊楚、越,又從竹君學使於皖桐。

    及回京,從予受業,務爲閎覽博聞之學。

    故所過名山水,探奇歷險,才力皆足以發之。

    激昂排奡,不主故常,信其所至,正如淚流鮫客,悉化明珠;米擲麻姑,俱成丹粒。

    既屢試不遇,乃充四庫全書館謄録,議叙當得主簿,未及選。

    復遊秦、晉,殁於蒲州。

    運使沈君既堂及餘與畢秋帆交賻之,而時洪稚存亮吉又往經紀其喪,始得歸於武進。

    生平所作,未有成編,餘遣人赴蒲,録其集以歸,最爲完善。

    循環吟諷,不啻哀猿之叫月、獨雁之啼霜也。

    傳本參差,世雖有愛而梓之者,然去取失宜。

    今詳加決擇,存全本於書塾中,以待後之篤嗜者之論定。

    (《湖海詩傳》卷三四) 二○七 程夢湘,字荊南,丹徒(今屬江蘇)人。

    貢生,官清泉知縣。

    有《松寥山館詩鈔》。

     《松寥集》,資清以化,乘氣以霏,如瑤臺瓊島間,被仙霞而飲甘露,所謂水仙數萼,冰梅半樹,未足喻其芳潔也。

    蕭真幽淡,真匹王、韋。

    後試令湖南,盡覽瀟湘山水之勝,寓書於予,以此自誇,然未嘗見其篇什。

    中年殂謝,不竟其才,世之欲洗俗塵而蠲宿垢者。

    五言古詩,必染指於此。

    (《湖海詩傳》卷三四) 二○八 蘇加玉,字維晉,號餐霞,太倉(今屬江蘇)人。

    諸生。

    有《蓼蟲吟稿》。

     維晉才情雄傑,骨力開張,少時猶及見沈子大、顧玉停諸先生,備聞緒綸,而又以杜、韓、蘇三家爲宗。

    同裡汪衡玉少司空,視學安徽、江右、河南,所至必偕以同行。

    性極好遊,凡遇名山故迹,必登臨吟嘯而去。

    故集中所作,極爲卓越。

    歸而貧益甚,年逾六十,猶作童子師以自給。

    餘嘗過所居,繩樞圭竇,俯首而入,見其敗氈破席,吟詠自如,雖饔餐不繼,弗顧也。

    (《湖海詩傳》卷三四) 二○九 殷如梅,字果園,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有《緑滿山房存稿》。

     果園安貧樂道,苦節自貞。

    乾隆庚子春,予扈蹕至吳閶,偕沙鬥初,步屧往訪之。

    曲港一灣,衡門兩版,在橫橋疏柳間。

    簞瓢屢空,嘯歌不輟,蓋錢穀居節一流人也。

    句如:“梵唱微微知寺遠,松陰黯黯覺山深”;“好句有時堪入畫,閒情無日不提壺”;“蛙聲四起夜逾靜,月影半沈星倍明”;“身賤底須深處隱,才疏敢放醉時歌”;“東風緑到門前柳,小雨香生砌下蘭”;“深深甕受黃梅雨,小小罏煎紫筍茶”;“雨中花鳥都無賴,病後詩文盡放低”;“茶煙不共晨炊斷,梅雨能令午夢涼”;“將添菊枕因花老,欲卸松棚爲葉幹”;“半畝瓜壺秋色早,一庭梧竹雨聲多”;“亭名放雀橫煙靄,洞憶呼猿掛薜蘿”[27];“林卧真堪忘歲月,樓居應不愧神仙。

    ”置之《石湖居士集》、《堯峰詩鈔》中,孰能軒輊?(《湖海詩傳》卷三四) 二一○ 徐麟趾,字春書,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監生。

    有《荔村詩鈔》。

     春書本籍鴛湖,移居邗上,於盧雅雨運使稱詩弟子,是以江浙名流,類多傾蓋。

    金冬心農題其像雲:“一卷詩,比瓊琚。

    鸞箋手,人不如。

    酒有槍,幌有書。

    識是誰?南路徐。

    ”王穀原又曾贈以詩雲:“十年小别東瓜堰,一夕相逢皂莢橋。

    大抵詞人慣羈旅,未緣明月戀吹簫。

    ”“幾卷新詩黯淡吟,天涯畢竟有知音。

    中年偏與飢寒會,典去衣裘又典琴。

    ”“聞道白沙江口住,近攜家具夢揚州。

    腰纏一笑原烏有,鶴背高寒獨耐秋。

    ”“葉落淮南旅夢殘,可知門戶故家難。

    不如歸泛南湖月,占得鷗沙把釣竿。

    ”(《湖海詩傳》卷三四) 二一一 楊芳燦(一七五四—一八一六),字蓉裳,金匱(今江蘇無錫)人。

    貢生,今官戶部員外郎。

    有《吟翠軒初稿》。

     蓉裳驚才絶艷,綴玉聯珠,駢體之工,幾於上掩溫、邢,下儕盧、駱。

    而詩則取法於工部、玉溪間。

    填詞亦清妍婉麗,兼有夢窗、竹山之妙。

    乃僅以拔萃科選,爲伏羌縣令。

    既而逆回搆亂,烽火連天,蓉裳嚴守孤城,授孑傳餐,獨當豕突。

    予時在鶉觚,督兵堵禦,草檄飛書,往來問詢,見其意氣自如,嘯歌不輟,知其必能辦賊。

    事平後,久之,乃量授靈州。

    又偃蹇十餘年,始爲農部。

    雖兼會典館纂修,而終不獲與於承明著作之林,殊爲缺事。

    然聞京師盤敦之盟,必以君爲赤幟,蓋光焰固不能掩也。

    (《湖海詩傳》卷三五) 二一二 吳照(一七五五—一八一一),字照南,南城(今屬江西)人。

    貢生,官大庾教諭。

    有《聽雨齋集》。

     照南才華清綺,詄蕩不羈,少從張觀察銘來松江,過吳門,得詩法於禮堂光祿,一以唐人爲師。

    及予至江西,照南來執弟子禮,餘人不直掛眼也。

    通六書,又工畫竹,人以爲金錯刀之比。

    予江西門人中,有三吳之號,謂雲衣、蘭雪及照南也。

    (《湖海詩傳》卷三五) 二一三 金慰祖,字繩武,號蘭嵎,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貢生。

    早卒。

    有《緑雨山房吟稿》。

     蘭嵎觀察,洪銓之孫。

    詩才繁富,南昌彭司空元瑞視學東南,愛之。

    七律如:“飄零弱主封歸命,憔悴詞臣著辨亡”;“忠臣終惜袁開府,名士應羞褚彥回”;“燕子話殘樓外語,梨花夢斷夜來雲”;“欲消寒意添龍腦,頗愛微吟凍兔尖”;“叢祠山火歸鴉噪,斷岸斜陽牧馬嘶”;“客路吟箋留綈幾,故人歸信隔煙汀。

    ”諸句爲世所稱。

    而五古清遠,七古排奡,骎骎入古人之室。

    拔貢赴都,尤爲於文襄公所賞。

    新官遽賦,時論惜之。

    (《湖海詩傳》卷三五) 二一四 汪中(一七四四—一七七四),字容夫,江都(今屬江蘇)人。

    貢生。

     容夫多聞強記,經史金石,悉心研究。

    嘗得漢石闕畫,以五千錢從寶應舁歸,其癖如此。

    性情兀傲,淩轢時人,故人多短之。

    中年受業於予,欲自比於王給事念孫及給事子孝廉引之。

    暨劉教諭臺拱索予爲文,因舉孫樵、李潼、司空圖行在三絶爲比。

    容夫喜劇,作書數百言以謝。

    家故貧,予與畢總督沅寓書鹽政全君德,俾掌大觀堂所頒《四庫全書》,因此所入頗豐。

    及全君移任杭州,又囑其兼掌西湖賜書,容夫赴杭,同人醵錢飲之,大醉,比曉而卒。

    生平所著,有《廣陵通典》三十卷,《春秋後傳》二十卷,《述學》四卷。

    又選屈、宋以下哀艷之文,爲《傷心集》若幹卷。

    比其殁也,子稚,著作皆不可考。

    阮閣學僅獲其《述學》,重梓之。

    劉教諭欲裒其集,亦不能多得也。

    詩非所長,從《淮海英靈集》中,抄得一首,秋墳鬼唱,亦徐文長、董雨若之比也。

    (《湖海詩傳》卷三五) 二一五 李旦華(一七三八—一七六六),字憲吉,嘉興(今屬浙江)人。

    集子。

    貢生。

    有《青蓮館集》。

     憲吉爲同年繹刍之子。

    以優貢入京師,才華籍甚,館於于文襄公邸舍,半載而亡。

    予悼以詩雲:“青蓮舊館荒蕪盡,白石新詞感慨多”;“姓名無復填銀榜,詞賦偏教動玉樓”;“身非金石原難料,筆有詩書定可傳。

    ”爲時所誦。

    (《湖海詩傳》卷三五) 二一六 陳樹華(一七三〇—一八〇一),字芳林,號冶泉,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由蔭生官澤州同知。

     芳林爲吳中名族,祖、父皆以詩名。

    其少時愛《左氏内外傳》,參稽考訂,至老不衰。

    所著《春秋内外傳考正》五十卷,今存於阮芸臺中丞處。

    詩非所長,亦爲雅令。

    (《湖海詩傳》卷三五) 二一七 張諴(一七四九—一八一五),字希和,平湖(今屬浙江)人。

    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舉人。

    有《熙河草堂集》。

     孝廉衿情既勝,腰腳復健,志爲五嶽之遊,登岱宗,上嵩洛。

    訪予於關中,直躡蓮華峰頂。

    與廣東馮庶常敏昌吟眺,經月始下。

    又欲作峨嵋之行,蓋徐霞客輩流人也。

    性好梅,作《梅花詩話》,凡若幹卷,搜採辯論,頗稱繁縟。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一八 馮敏昌(一七四七—一八〇六),字伯子,號魚山,欽州(今屬廣西)人。

    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進士,官戶部主事。

     魚山所居欽州,乃廣東西南瀕海處,蓋地近安南,漢以來無文學士。

    魚山讀書砥行,無師而成。

    自官庶常,改戶曹,蓋以考訂校讎爲事。

    工書能詩,名山大川,必往登涉。

    又修《孟縣志》,精確詳審,有功於金石。

    丁憂歸,遂不復出。

    聞在端溪書院主講,從此山陬海澨,鹹知古學,魚山爲之先導也。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一九 錢世錫(一七三三—一七九五),字嗣伯,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載子。

    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進士,官編修。

     嗣伯長於登臨行旅之作,而博雅足以副之,瘦硬通神,不減其父。

    晉中詩尤佳,斷句亦清激。

    《聽雨》雲:“卧間驟雨灑涼栅,六月如秋枕簟清。

    仿佛江湖宿漁艇,菇蒲深處滴蓬戶。

    ”《題絳守居園池記》雲:“樊文讀罷苦聱牙,客舍青燈百感加。

    太息彌伽老居士,秋風墓樹集寒雅。

    ”嘉興張彌伽曾爲之注,故雲。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 李鼎元,字味堂,號墨莊,綿州(今四川綿陽)人。

    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進士,官宗人府主事。

    有《師竹齋集》。

     梁爲西南屏水,厲山刻峭,而數十年來,未有鍾其靈異者。

    近日,綿州稱三李,以墨莊爲最,意沈摯,辭警拔。

    筮仕後,索米不足,遠遊江海。

    所過名山大川,發其抑鬱無聊之氣。

    拔地倚天,三吳士大夫以英挺自命者,未能或之先也。

    庚申初夏,餘在武林,墨莊奉使琉球,過訪講舍。

    予謂君天才奇偉,又佐以域外之觀,海涵地負,當有駴心而怵目者。

    及使還,予已老病家居,未見。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一 徐大容,字莪沚,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六)舉人。

    有《復堂詩鈔》。

     莪沚爲文貞公九世孫。

    性情蕭淡,幼耽吟詠,既從沈上舍大成遊,覃精經術,一以漢、魏爲師。

    作詩好押劇韻盤硬語,而近體亦復嫻雅。

    如:“垂老尚虛謀負郭,吟秋無恙健登樓”;“不見便同千裡隔,得歸已負一年間”;“總爲豬肝求不易,非關鷄肋棄偏難”;“競渡已無人盪槳,憶歸應感客登樓。

    ”皆雅音也。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二 汪如洋(一七五五—一七九四),字潤民,號雲壑,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孟鑰子。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殿試第一名及第,官修撰。

    有《葆沖書屋集》。

     雲壑爲康古次子,與兄念孫,鹹以文名。

    而雲壑和平端雅,以狀頭直上書房,爲公卿所器重,以爲安州尚書之比。

    其詩清圓朗潤,不襲槎丫楛瘦之習。

    年甫四十,遽歸道山。

    成親王裒遺詩,刻於京邸。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三 江德量(一七五二—一七九三),字成嘉,號秋史,儀徵(今屬江蘇)人。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殿試第二人及第,官至監察禦史。

     秋史爲賓谷從子。

    父子九,好金石。

    秋史承其家學,蒼雅篆籀,靡不綜覽,尤工八分。

    所書《武成王廟碑》,爲時所貴。

    兼能人物花卉,以北宋人爲法。

    卒時年四十餘。

    曾注《廣雅》,又輯《泉志》,未成。

    所蓄漢唐碑舊搨、宋版書甚富。

    嘗以漢太尉《劉寬碑》貽予,覽三日還之。

    殁後皆散佚。

    詩不多作,信手而失,蓋非其所留意也。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四 法式善(一七五三—一八一三),本名運昌,奉旨改今名,蒙烏吉氏,字開文,號時帆,蒙古正黃旗人。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進士,今官侍講。

    有《存素堂稿》。

     時帆自登仕版,即以研求文獻,宏奬風流爲事,故在詞垣著《清秘述聞》、《槐廳載筆》,在成均著《備遺録》,其餘有資典故,著而未刻者甚多。

    所居在厚載門北,背城面市,一畝之宮,有詩龕及梧門書屋,室中收藏萬卷,間以法書名畫。

    外則移竹數百本,寒聲疏影,翛然如在岩谷間。

    經師文士,一藝攸長,莫不被其容接。

    爲詩質而不癯,清而能綺。

    故問字求詩者,往往滿堂滿屋。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五 謝振定(一七五三—一八〇九),字薌泉,湘鄉(今屬湖南)人。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進士,官至監察禦史。

    有《雲將山草》。

     薌泉在禦史臺巡城,適道遇勢家奴,車服侈麗,且相抗,乃縛而鞭責之,焚其車。

    事聞,吏議弗善也。

    既罷官,性好山水,爲東南汗漫遊。

    嘗訪予青溪,以病來見,乃歷五茸、三泖,過嘉禾,至西湖,又渡曹娥江,覽鑒湖、蕺山之勝。

    所至士大夫虛左迎之,酣暢淋漓,酒痕墨瀋中,獲其寸紙,珍爲拱璧。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六 吳蔚光(一七四三—一八〇三),字悊甫,號竹橋,昭文(今江蘇常熟)人。

    乾隆四十五年(一八七〇)進士,官禮部主事。

    有《素修堂集》。

     竹橋初登詞館,繼改儀曹,志尚幽閒,即辭華膴。

    既而哲晜總制湖湘,門盈蘭錡,而向禽之志彌專,箕潁之情愈切,覃研文史,嘯傲湖山跌宕琴樽,搜羅書畫,且與門人鮑叔冶等,及女士席佩蘭、屈宛仙,絃詩讀畫,粉墨淋漓,吾谷雲深,尚湖春暖,人誇雅集,望比臞仙,故發爲著撰,莫不刻羽引商,揚風扢雅。

    佳句如:“江城遠笛秋風早,山館疏燈夜雨多”;“半湖流水青通市,十裡垂楊緑到城”;“卷幔榴花紅有焰,浮杯菖葉碧生香”;“憑溫小檻思題竹,行熟回塘爲看花”;“水氣陰涼將做午,山情平淡恰逢秋”;“逢花客有留連意,對月人多太息聲”;“夢裏驅犍歌白石,醉中董麝寫烏絲”;“貰來緑酒堪爲國,畫出青山可當家”;“天寒睡怯孤衾重,夜雨吟貪小閣幽”;“落花聲氣簾櫳梢,鬥茗時光幾格幽”;“斜陽簾幕圍爐話,殘雪樓台擁絮吟”;“長日一筒荷葉酒,豐年萬頃稻花香”;“千古功名春夜夢,半生交友曉天星”;“紅雨半簾飛蛺蝶,緑雲千葉蓋鴛鴦”;“空江短棹春波色,小院重簾暮雨聲”;“夙緣未了時開卷,舊侶無多日掩關。

    ”雖畫以旗亭之壁,寫以蜀錦之箋,殆不能窮也。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七 程際盛(一七三九—一七九六),原名炎,宇煥若,號東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進士,官至監察禦史。

    有《稻香樓集》。

     東冶由舍人遊歷蘭臺,奉職三十餘年,退食而歸,掩關卻掃,惟以汲古窮經爲務。

    所著有《説文古語考》、《禮記古訓考》、《周禮故書考》、《儀禮古文今文考》、《駢字分箋》,《續方言補》、《清河偶鈔》,皆有功於學者。

    居京日久,故不爲吳士所深知,然繼朱伯原、俞玉吾之遺軌者,非君奚屬?作詩曾問業於歸愚宗伯,綽有唐音。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八 史國華(?—一七九五),字濟寰,溧陽(今屬江蘇)人。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

    有《石淙山房詩》。

     濟寰爲相國史文靖公從孫。

    壬子,予主順天鄉試,濟寰爲同考官,望之溫然,即之沖然,與予譚藝,極爲相得。

    惜年僅中歲而殁。

    集中五言如:“山光隨短棹,燈影送寒潮”;“疏砧欺短夢,老樹入新秋”;“濕煙分燕尾,小砌長龍鬚”;“種蕉宵聽雨,采藥曉穿雲”;“石邊泉脈細,松下竹門深。

    ”七言如:“山雲帶濕蒸茅屋,溪雨添肥漲小橋”;“當徑草深寒食雨,沖簾燕怯杏花風”;“日影半從窗外過,鳥聲多自樹間來”;“野水陂塘雙燕影,落花門巷亂鶯聲”;“池縈細浪回漁網,柳暗深村映酒旗。

    ”皆有晚唐風味。

    (《湖海詩傳》卷三六) 二二九 楊揆(一七六〇—一八〇四),字同叔,號荔裳,金匱(今江蘇無錫)人。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召試,賜舉人,官至四川布政使,贈太常寺卿。

    有《桐華吟館詩稿》。

     荔裳偕其伯兄才雄藻密,世號二難。

    張千層之錦綉,鬥八尺之珊瑚,其爲貴重,無以逾也。

    然蓉裳既已黃巾青犢,著績岩疆,而荔裳復以碉門而外,出塞數千裡,耳目所見,得未曾有,與前代文人簪毫珮玉、雍雍華要者不同。

    蓋造化奧區,久而必發,而窮荒戰地,自嘉州、昌黎之後,紀載無多,天或借翰墨以發其奇。

    兩君遭際,洵非偶然,宜閲之者如遊絶域,如讀異書也。

    (《湖海詩傳》)卷三七) 二三○ 汪學金(一七四八—一八〇五),字敬箴,號杏江,鎮洋(今江蘇太倉)人。

    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殿試第三人及第,官左庶子。

    有《靜厓詩初稿》。

     杏江爲持齋少司空哲嗣。

    襟情既勝,才調彌嘉,標格則玉樹瓊枝,詞賦乃金荃蘭畹。

    所鎸初稿已有“揚州煙月,江左文章”之目。

    最工駢體。

    爲餘撰《三泖漁莊圖詩序》,時謂其工[28],既由詞館洊陟宮僚,兩次請假南還,世俱嘉其雅尚。

    所營靜厓小築,水竹彎環,樓臺窈窕,梵磬龕鐙,儼然世外。

    朋舊中如武林潘侍禦庭筠同之,餘人莫逮也。

    蓋其夙植淨緣者深矣。

    (《湖海詩傳》卷三七)。

     二三一 曾燠(一七五九—一八三〇),字賓谷,南城(今屬江西)人。

    乾隆四十六年(一九八一)進士,今官兩淮鹽運使。

     維揚爲南北要衝,又有平山、蜀崗、虹橋諸名勝,故士大夫往來者籃輿筍屐,徘徊旬日而不能去。

    然二十餘年覓船投轄,地主無人,每有文酒寂寥之嘆。

    賓谷開東閣之樽,集南都之彥子,門下士被其容接者尤多。

    而擘紙揮毫,散華落藻,攬題襟館詩兩集,遂覺煙月争輝,江山生色。

    (《湖海詩傳》卷三七) 二三二 楊倫(一七四七—一八〇三),字西禾,陽湖(今江蘇武進)人。

    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進士,今官荔浦知縣。

    有《九梧山房吟稿》。

     西禾德器溫醇,如太圭不琢,太羹不和,望而知爲儒者。

    生平論學以不欺爲本,主武昌江漢書院七年,其門下多尊而信之。

    撰《杜詩鏡詮》,實能照見古人心髓,足與朱鶴齡上下。

    (《湖海詩傳》卷三七) 二三三 馮集梧(一七五四—?),字軒圃,號鷺庭,桐鄉(今屬浙江)人。

    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進士,官編修。

    有《貯雲居文稿》、《詩稿》。

     鷺庭爲養吾侍禦三子。

    多藏書,精校刊。

    嘗刻《元豐九域志》、《杜樊川詩注》、惠定宇《後漢書補注》、盛庸三《儀禮集編》。

    又畢秋帆尚書《續資治通鑒》,刻未及半,賴鷺庭重校刻成之。

    (《湖海詩傳》卷三七) 二三四 沈景熊,字炳季,號嵩門,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進士,官印江知縣。

    有《寄取軒詩鈔》。

     炳季爲餘門下士。

    叢書稗説,靡不瀏覽,發爲詩,如入波斯之肆,木難母渌,往往雜見沙礫間。

    杭大宗編修稱之。

    餘在武林修《西湖志》,招以入局,因深知其學業。

    晚膺民社,旋即懸車,亦振奇好古之士也。

    (《湖海詩傳》卷三七) 二三五 李驥元(一七五六—一七九八),字鳧塘,綿州(今四川綿陽)人。

    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進士,官編修。

    有《雲棧詩稿》。

     鳧塘詩有奇氣,亦有逸氣。

    起句如:“東風吹早霧,豁然露朝陽”;“秋風捲地來,黃葉打窗牖”;“山頂出天上,山根枕湖眠”;“龍山如龍頭,垂胡飲江水”;“大江日下流,我沿江水上”;“天地爲大爐,煎此潼川水”;“天雲送春去,山色青無邊”;“結交不結心,同室爲異地。

    ”又如:“荒鷄何與人,偏不穩樓宿。

    五更枕上鳴,唯愁客夢熟。

    ”又:“河連天上月,沙聚雲中雁”;“人來鴻雁飛,河動月光亂”;“看山如飲酒,快意輒心醉。

    ”皆能自鑄偉辭,未經人道。

    與兄墨莊工力悉敵,可稱二難。

    但奉粟一囊,臣饑欲死,未免流浪江湖,因人作計,故激昂慷慨中有危苦蕭颯之音。

    (《湖海詩傳》卷三七) 二三六 王復(一七三八—一七八八),字敦初,號秋塍,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監生。

    由四庫館議叙,官偃師知縣。

    有《樹萱堂詩》。

     秋塍承其尊人穀原之學,殫見洽聞,詩才淩厲。

    少即與汪雲壑、祝西澗、蔣春雨諸人,聯吟鬥險,衆避其鋒。

    既而入京師,遊秦中,從予及秋帆撫軍最久。

    迨筮仕中州,初任商邱令,又偕幕寮彭受園等,流連觴詠。

    尋調偃師,繼湯君毓卓之後。

    湯君,南皮人。

    乾隆壬午孝廉,搜羅金石,重輯志書,與武君虛谷交。

    君繼其後,風流彌劭,遊龍門砥柱,極山水之勝,作長卷以紀之。

    同安陽令趙君希璜,皆以仙吏稱。

    句如:“月明漁火全無影,夜靜江濤漸有聲”;“草色青迷沽酒處,杏花紅點渡江時”;“涼氣吳衫輕易透,離愁魯酒薄難降”;“碧窗晨展泥金帖,紅燭宵浮藥玉船”;“吟來詩句清呈佛,老去容顔瘦有神”;“新詞且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