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水聲中停客舫,夕陽影裏掛漁罾”;“黃花香淡秋光老,落葉聲多夜氣清”;“落日淡含千嶂雨,斜風寒送一帆煙”;“啼鳥喚人驚午枕,飛花隨夢繞春江”;“空山落木散秋影,孤館月明生夜涼”;“樵子歸來花壓擔,漁扉開處竹連村”;“樹裏千燈銀錯落,花間雙管玉參差”;“魚穿花影驚初定,鳥亂松聲聽不分。
”所謂詩中有畫,然也有畫不到處。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五 莊寶書,字然乙,武進(今屬江蘇)人。
監生。
由四庫全書館議叙,官聊城縣丞。
然乙詩取裁大曆十子,淺而實深,薄而能厚,置之錢、郎間,了無差别。
少困名場,壯爲下吏,而清和閒雅,一唱三嘆,絶異於訶璧問天、縛船送鬼者。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六 查岐昌(一七一二—一七六一),字藥師,海寧(今屬浙江)人。
諸生。
有《吳趨》、《江上》諸集。
藥師爲初白先生孫。
初白卒,久之未葬。
藥師至京師,欲期麥舟之助,而無有應者。
籜石與餘作書緻盧雅雨運使,所以資之者頗厚。
會藥師歸家大病,盡斥其資,喪不克舉。
未幾,藥師亦卒。
餘常見其手抄詩文凡四冊,詩句新異,而散體文尤有法度。
今求之,僅存詩數十番,餘已散佚矣。
曾著《巢經閣讀古記》,亦俱失去。
藥師句如《村居》雲:“澤國稻粱肥鼠雀,海天雲雨混龍蛇。
”《寄懷》雲:“寓言急草王符論,捷徑應輸蔔式家。
”《觀荷》雲:“何須解語能傾國,自喜居卑不染泥。
”《春柳》雲:“可知態好惟春月,贏得風流是少年。
”皆有方寸五嶽隱然難平之概。
楊編修繩武題其卷雲“筆力盤硬”。
正如陸魯望所謂“穿穴險固,囚鎖怪異,破碎陣敵”者,信然。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七 徐堅(一七一二—一七九八),字孝先,號友竹,吳縣(今屬江蘇)人。
貢生。
有《絸園詩鈔》。
友竹襟情高曠,所居光福裡,是梅花最深處。
工隸書,喜篆刻,尤長山水,幾入麓臺之室。
是以四方節鎮,皆思羅而緻之,然性不妄交,非所好者不屑就也。
先至長安,在畢秋帆幕府,已而遊楚南,依陸朗夫者二年。
時朗夫病且貧,恒有每食無魚之嘆,而友竹盤桓不忍去,至護其喪而歸。
世因此益重焉。
年至八十餘乃卒。
所刻《絸園詩》八卷,多清隽之旨。
句如:“山靜傳齋磬,林疏出茗煙”;“燕歸新雨後,人去落花前”;“門低深隱樹,徑仄遍生苔”;“鐘磬諸天近,松篁列嶂開。
”“雷殷遠山將送雨,江深高閣欲成秋”;“孤城背嶺千家暝,萬派朝宗二水分”;“盪漾舟行明鏡裏,往來人在畫屏中”;“鳥啼深樹初催麥,雨散低檐正熟梅。
”山澤之臞,往往吟諷不能置雲。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八 黃之紀,字星岩,江寧(今屬江蘇)人。
有《編緑堂詩》。
星岩喜爲詩文,讀書多别解。
常論石奮,非其奏姊鼓琴;論李廣,非其誘殺降羌及斬霸陵尉,皆有特見。
詩與宋範、陸爲近,如:“塔聳始知山有寺,鳥喧方覺樹藏巢”;“竈馬方隨司命至,土牛先傍縣官回”;“斜竹拂檐風力勁,明流當檻月光重”;“好花每喜啣杯賞,明月還思滅燭看”;“身壯喜無經日病,家貧隻備隔宵糧。
”皆佳句也。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九 葉抱崧(一七三四—一七六五),字方宣,一字書農,南匯(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有《壺領山人集》。
方宣爲葉忠節公應榴曾孫,少以隽才著於峰泖。
吳中如吳企晉、曹來殷、趙昇之、張策時外,方宣與劉跂三、薛少文、陸重暉齊名。
惜其早卒,未底大成。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 陸藝,字樹人,昆明(今屬雲南)人。
有《漱亭集》。
樹人以武將世家,耽心緗素,與其兄藻對床風雨,翰墨共娛。
江坪工詩,樹人兼能畫,滇人目爲二難。
陳大令文燦而外,莫能及也。
餘去滇時,江坪以百韻詩見贈,而樹人又仿烏目山人作《風雨送行圖》,極工。
其《漱亭集》中如:“亂鴉翻夕照,一犬吠孤村”;“野水明殘照,村墟入暮煙”;“碧草前溪路,斜陽遠寺鐘。
”俱極清雅。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一 塗逢豫,字長卿,上元(今江蘇南京)人。
諸生。
有《林於閣詩鈔》。
長卿居莫愁、桃葉間,少入秦淮文社,才情旖旎,爲世所推。
故吳中楊文叔編修謂:“清詞麗句,窅然情深,溯源六朝,得其津筏。
”天台侯嘉繙謂:“寫幽思於胎禽,寄遙情於孔雀。
雌霓諧其賦手,雕龍隱作文心。
”蓋諸名士傾賞如此。
然中年早卒,所存無幾。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二 江春(一七二一—一七八九),字穎長,號鶴亭,歙縣(今屬安徽)人。
揚州籍諸生。
後以總理鹽務,賜内務府奉宸苑卿,加至布政使銜。
有《讀書樓詩集》。
江都自馬氏曰琯兄弟外,能讀書好客者,推江鶴亭。
城東高阜名康山,相傳是對山遺迹,葺之以奉宸遊。
又館沈學子於家[12],及卒,刻其《學福齋詩集》,其好事不多得也。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三 陸授詩,字蒼雅,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蒼雅美豐姿,性聰穎,能詩,旁及音律、刺綉、飲膳,無不工巧絶倫。
尤長於畫。
未及三十而殁。
弟遵書,别見於後。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四 盛百二(一七二〇—?),字秦川,號柚堂,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舉人,官淄川知縣。
有《皆山閣詩集》。
秦川家世科第,覃思詞章,兼耽經誼。
所著《尚書釋天》,雖未精通推步,而星躔日軌,多所發明。
晚主山東藁城書院,所學益深。
詩宗小長蘆,亦抒寫自如,異乎世之塗澤者。
(《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五 朱雲駿(一七一八—一七八一),字逸湄,金匱(今江蘇無錫)人。
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舉人,官隆昌知縣。
有詩九種,統爲《畫莊類稿》。
予自黔至蜀,路過隆昌,夜宿官齋。
逸湄篝燈置酒,出示其《積畫》、《蘆芽》諸集,其詩沖和嫻雅,不惟牧令中無此人,即梁溪諸君子亦無能京駕也。
句如:“薄醉易消鄉夢後,殘陽正擁亂峰間”;“蘆芽過雨添新緑,蔬甲迎秋綴嫩涼”;“白石清泉琴寫韻,紅花翠篠眼增明”;“白飯青刍沖雨客,烏絲紅袖落花天。
”皆清麗芊眠。
或謂其如姚武功、梅都官,殆未然也。
(《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六 淩應曾,字祖錫,號叔子,上海人。
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舉人。
叔子爲榆山少司馬從子。
遊黃山時,詩最工,如《天竺寺》雲:“法鼓時一聲,千山送空響。
”《早發自沙步》雲:“日出兩三竿,雲中見山頂。
”《富春》雲:“江緑山逾青,舟行畫圖裏。
”《香爐峰》雲:“雲中露微月,忽照香爐峰。
”何減襄陽、摩詰?(《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七 曹錫寶(一七一九—一七九二),字鴻書,號檢亭,上海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進士,官監察禦史,贈左副都禦史。
檢亭胸襟瀟灑,早入内廷,隨巡侍直,時有篇章,流傳日下。
及登進士,改庶常。
復由部曹擢爲侍禦。
因見朝貴家人貪縱不法,劾之,詢無實據,吏議請革職,詔特原之,仍令留任。
及至嘉慶己未正月,上追念其慷慨敢言,不愧諍臣之職,且其事亦非失實,追贈副都禦史,並蔭其子爲中書,蓋異數也。
君中歲後頗好小學,《爾雅注疏》校勘再三。
詩亦不多作。
(《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八 彭元瑞(一七三一—一八〇三),字掌仍,號雲楣,南昌(今屬江西)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
謚文勤。
文勤少年敏慧,早直西清。
應奉文字,婉麗清新,往往出人意表,所進無不被蒙奬賞者,而恭跋禦製全韻詩,乃集千字文爲之。
又撰乾清宮前燈詞,駢體尤佳。
上賜以貂裘端硯,中外榮之,故恩眷終不替。
嘗輯宋人四六□□卷[13],更爲藝林傳誦。
(《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九 蔣士銓(一七二五—一七八五),字心餘,號苕生,鉛山(今屬江西)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進士,官編修。
有《忠雅堂集》。
苕生諸體皆工,然古詩勝於近體,七古又勝於五古,蒼蒼莽莽,不主故常;正如昆陽夜戰,雷雨交作;又如洞庭君吹笛,海立雲垂,信足以開拓萬古之心胸,推倒一時之豪傑也。
君長身玉立,眉目朗然,嶔崎磊落,肺腑槎枒。
遇忠孝節烈事,輒長歌以紀之,凄鏘激楚,使人雪涕。
夙知音律,意所未盡,放而爲院本,有《芝龕》、《香祖》諸劇,世尤稱之。
錢香樹尚書、金檜門總憲,先後督學西江,皆待以國士,故生平誦法不衰。
裘文達公曰修,嘗以君與彭司空元瑞並薦上前,故禦製詩有江西兩名士之目。
然司空久直西清,洊登鼎軸,而君卒以編修終,.非所謂數奇者耶[14]。
乾隆戊申,餘以布政使南昌,而君已下世矣。
既展其墓,復過所居蕺園、攬小鷗波草堂、秋竹山房、釀春花榭、青珊瑚館、邀魚步、茶煙奧、奩月簃、晚晴牖、芳潤齋、緑隱樓諸勝,爲之撫然。
(《湖海詩傳》卷二一) 一三○ 彭紹昇(一七四〇—一七九六),字允初,號尺木,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進士。
有《觀河集》。
允初爲芝亭先生第四子。
家世清華,簪纓相望,而自隽南宮,即辭仕。
歸而專心白業,香燈禅闆,幾似黃面頭佗。
所著《居士》等集,使讀者鹹有樂邦安養之羨,支那撰述,無以逾之。
然文章流别,亦能識其源委,古文宗法震川,而詩亦克承其家學。
晚年怛化,石君司農稱其已登灌頂位。
昔陳思嘗主遮須,白傅亦歸兜率,以今證古,或不誣也。
(《湖海詩傳》卷二一) 一三一 張遠覽(一七二七—一八〇三),字偉瞻,西華(今屬河南)人。
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舉人,官鎮遠知縣。
偉瞻沈靜誠慤,望而知爲恭人端士,鄉試出朱石君先生門下。
垂三十餘年,始爲縣令,得黔之鎮遠,地處沖繁,且值軍興之際,遂乞老以歸。
所居在西華城南,有水田一頃,善本書二三千卷,偕門人王耕畲講習以終老。
不喜爲詩。
學古文,得震川一體。
予已採入《湖海文傳》中。
(《湖海詩傳》卷二一) 一三二 畢沅(一七三〇—一七九七),字湘蘅,號秋帆,鎮洋(今江蘇太倉)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殿試第一人及第,官至湖廣總督,贈太子太保。
有《靈岩山人詩集》。
秋帆制府,少得詩法於其舅張郎中少儀。
登大魁,入詞垣,愛才下士,海内文人鹹歸幕府。
凡有吟詠,信筆直書,天骨開張,無繪句絺章之習。
又好刻書,惠定宇徵君所著經説,悉爲剞劂。
生平有幹濟材,在陝重建省城,又修華陰太白祠及涇渠,在豫開賈魯河,修桐柏淮源廟。
金川用兵,凡軍裝騾匹,陸續協濟,故深受主知。
取其所撰《關中勝迹圖志》三十二卷,録入四庫館書中。
又取所進李廷珪墨、北宋刻絲山水,題詩嘉賞,以示優眷。
至每逢入覲,必令在南書房矢音賡和。
出領封疆,入參侍從,亦節使中所罕見也。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三 王文治(一七三〇—一八〇二),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臨安知府。
有《夢樓詩集》。
禹卿賦才英俊,尤工書,楷法河南,行書效蘭亭、聖教。
入京師,士大夫多寶重之。
時全侍講魁、周編修煌奉使琉球,挾以俱往。
故其詩一變,頗以雄偉見稱。
及歸,以第三人及第,益風流自喜。
不四五年,出守臨安。
又二年被劾東還,遂無意於仕進矣。
其時錢塘袁子才壯年引退,以詩鳴江浙間,禹卿繼其後,聲華相上下。
年未五十,即耽禪學,精於《楞枷》、《唯識》二書。
晚年刻其詩□□卷[15],中多秀句,如:“將離更唱紅蘭曲,相憶應看青李書”;“煙光自潤非關雨,水藻俱馨不獨花”;“光生明月琉璃地,暖勒餘春芍藥天”;“芳草心情淹妓館,梅花時節上僧樓。
”皆堪吟玩。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四 吳璜(一七二七—一七七三),字芳甸,號鑒南,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戶部主事。
發四川,以知州用。
殉難,贈巡道,入祀昭忠祠。
有《黃琢山房詩鈔》。
芳甸爲予己卯鄉試所取士,承其尊人樸庭之學,專心吟詠。
官戶部時,間一二日,必造予談詩,雖冬夕嚴寒,雪花如掌,僕人凍冱,手足皆僵,而芳甸猶堅坐清譚,斷斷不已。
後從總督劉君秉恬辦金川糧餉,兵潰,行至登春,戰殁。
沈太守清任、蔣編修士銓皆爲作傳。
君詩舂容莊雅,而才氣自不可遏。
句如:“門掩梨花經雨瘦,庭深芳草逐愁長”;“孤燈蟋蟀催詩急,疏雨梧桐入夢寒”;“碧雲影斷人何處,黃葉聲寒雨忽來”;“忍寒偶隱烏皮幾,感舊頻挑鳳脛燈”;“漫攜謝朓驚人句,要和張華勵志詩”;“華年忍向閑中度,妙諦都從悟後參”;“夢回紙帳梅花白,笑檢綈袍草色青。
”皆工麗可傳。
惜其集出於烽火之餘,未爲全備。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五 程之章,字柯坪,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雲南通判。
有《爽籟山房集》。
柯坪年少工詩,力求排奡。
杭編修堇浦謂:“其思既深湛,才復警拔,天工人巧,交擅爲用。
”傅侍講閬亭謂:“其警幽律,扣虛牝,不風而體自輕,非秋而氣已冽。
”蓋互相矜賞如此。
服官未幾,旋以銅額多虧,幾幹頌繫,家既破而身隨之。
文人九命,可爲喟息者也。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六 吳楷,字景儒,江陰(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騰越知州。
有《退圃集》。
乾隆戊子、己醜間,緬甸因蠻暮木邦土司内附,侵犯邊境,屢討未克,乃命忠勇富察公爲經略,率兩副將軍討之。
惟時滿漢官兵徵調數萬,又有吉林、福建水師造舟下南大金江,軍實所資,動須百萬。
君以一知州,搘柱其間,供億浩繁,無不咄嗟立辦,督撫倚藉,如左右手,軍帥皆器其才。
師既罷,將薦於朝,而君以積勞成疾乞歸,不數年而卒。
時論惜之。
詩非專長,然匆遽中援毫立就,亦多清雅可觀。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七 謝啓昆(一七三七—一八〇二),字藴山,號蘇潭,南康(今屬江西)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至廣西巡撫。
有《樹經堂詩集》。
藴山爲覃溪少卿入室弟子,篤信師説。
故宦轍所至,留心著撰,在京口邗江遇古迹題詠而表章之。
又得秋帆制軍史籍考未全之本,補綴成書,凡若幹卷。
至桂林,作《粵西金石志》,與覃溪《粵東金石志》並行。
又招縣丞王尚珏、孝廉方正胡虔等修《廣西通志》,微顯闡幽,搜羅博洽。
爲詩不名一家,而詳於詠史,足資後來考證。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八 錢受穀(一七一五—一七七二),字黃予,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五年成進士,官雲南迤東道。
有《燕貽堂詩稿》。
黃予尊人爲阿文成公受業師,亡於京邸。
黃予方弱冠,扶靈以歸。
家極貧,從其姊夫沈編修昌宇於湖北學幕,亦皆徒步往來。
既由召試入中書,成進士,授庶常,改戶部,悉心核算,人謂幹才。
及觀察滇南,軍需旁午,凡有勞苦,必身任之,而操守清潔,不肯絲毫苟得,雖屋宇卑陋,飲食粗糲,不恤也。
少時讀書,務爲絶俗。
在滇南時,每至五更夢醒,輒取昔時所誦,如《治安書》、《天人策》、徐孝穆《與楊愔書》、庾子山《哀江南賦》、劉蕡《對策》、杜牧《論兵》諸大篇,蹋壁溫之,盡一篇乃已,奴隸驚起。
餘輩深愧不如。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九 王曾翼(一七三三—一七九五),字敬之,號芍坡,吳江(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至甘涼道。
有《居易堂詩集》。
芍坡不以詩名,而諸體皆工,無慚作者。
如《苦雨》雲:“長埒何時堪躍馬,深林昨晚又鳴鳩。
”《籃輿》雲:“浪喧危峽千堆雪,香裛幽花一片紅。
”《謁楊忠愍公祠》雲:“誤國何人開馬市,孤忠獨見觸龍鱗。
”《初度》雲:“前程底用占靈筴,歸計惟應理釣竿。
”皆名家句也。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四○ 吳泰來(一七二二—一七八八),字企晉,號竹嶼,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
二十七年召試,賜内閣中書。
有《淨名軒集》。
企晉襟期清曠,意緻蕭閑,鹹謂東晉許元度、劉真長之比。
少中副車,選校官,俯仰仕途,非其好也。
特以松滋山水之佳,勾留竟歲,旋以病歸。
其大父吉安太守銓歸築遂初園於木瀆,雲林杳靄,花藥參差,有柳堤鶯囀、竹溪煙雨、平橋夏漲、爽臺秋月、古堂晚香、莎村觀刈、松門夕照、松閣聽濤、岩東霽雪諸勝。
其尊人用儀復購書數萬卷於其中,多宋、元善本,遂與江、浙諸名士流連觴詠、坐無俗客。
惟李布衣果、惠徵君棟、王光祿鳴盛、錢詹事大昕、曹學士仁虎、趙少卿文哲、張舍人熙純、朱明經方靄、上舍昂、淩孝廉應增、汪員外棣,張崗、沙維杓兩布衣,及名僧逸雲、念亭,畫師則王存素,琴師則周紫芝,皆一時之選也。
如是十餘年後,雖成進士,以召試賜中書,而少無宦情,壯而彌甚,東南人士,望之如仙。
既而兄弟争析産,出藏書而貨之,並售其園。
於是同年畢公沅招主關中書院,攜家而往,後又隨至開封,年六十餘而卒。
企晉才情明秀,尤嗜徵君所注《精華録訓纂》,故作詩大旨一本漁洋。
吳中數十年來,自歸愚宗伯外,無能分手抗行者。
中年自定其詩十卷爲《硯山堂集》,徵君序之。
餘稿皆藏於家。
予與訂交,將及四紀,向所同遊者,零落殆盡,金谷、玉山之雅集,不可復得。
今取其詩而吟諷之,不啻山陽之笛矣。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一 王宸(一七二〇—一七九七),字子凝,號蓬心,太倉(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舉人,官至永州府知府。
有《蓬心詩鈔》。
蓬心,麓臺侍郎曾孫。
所繪山水,頗能入室。
美鬚髯工飲酒,爲人疏節闊目,胸無城府。
官中書舍人日,所居與予對門,先爲予畫《蒲褐山房圖》,又爲予畫《惠山竹爐茶卷》,蓋仿明王孟端舊本而作。
久之,昇爲湖南永州太守,州山水幽峭,又往來於瀟湘間,繪事益精。
乾隆庚戌,餘奉命按事長沙。
會歲暮,蓬心踏雪來訪,後爲餘畫《雲棲教觀圖》,蕭疏蒼翠,可謂名家,其平生所著有《繪林伐材》十卷,上自黃帝時史皇,下逮國朝乾隆時人,亦畫史之總龜也。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二 祝喆(一七二九—一七八四),字明甫,嘉興(今屬浙江)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舉人。
有《西澗堂詩稿》。
西澗爲豫堂先生子。
工畫梅,橫斜偏反,各極自然,直與陳楞山、金壽門輩異曲同工。
詩學山谷老人,疏瘦苦澀,不肯墮尋常經術。
錢嗣伯編修評雲:“風度閒雅,氣韻高秀,往往尋味於人所不味,而風緻彌佳,超然塵壒之表。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三 徐觀海,字彚川,號袖東,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舉人,官寧州知州。
袖東性情瀟灑,工小楷,畫蘭竹尤精。
嘗從予方略館爲寫書官,其後在江西爲屬官,衙齋相對,談詩讀畫,幾忘其爲五鬥折腰人也。
自予入佐秋官,君亦旋殁。
詩集不可復見,即所存數首,清遠閑放,宛見其人。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四 申兆定,字圖南,號鐵蟾,陽曲(今屬山西)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舉人,官定邊知縣。
圖南少日清羸多病,弱不勝衣。
歷官湖南衡陽、河南長葛及陝西大荔朝邑,均以廉聲著聞,然非其好也。
中年學道,留心參同悟真。
聞涇陽有李半仙者,本大興人,雲遊海嶽,得養生術,年可一百四五十許,晚居陶復中,衣履垢膩。
圖南屏車騎,親謁之,從容扣擊,爲其許可。
又工分書,遇有漢、魏碑碣,必於齾缺尋其點畫,凡偏旁波磔,反覆考證,臨摹數十過乃已。
所撰涵真閣漢碑文字,如《郙閣頌》、《張壽》、《景君》諸碑跋,皆精深詳審,以訂《隸釋》、《隸辨》及《金石圖》之異同,故當自成一書,獨有千古。
作令十年,遽歸奄忽,其《夢入西溪枕上偶賦》雲雲,殆其詩讖耶?(《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五 張應均,字星岩,號東畲,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貢生,官酉陽州判。
有《入蜀草》。
東畲工於山水,居京師,極爲今相國董公蔗林所賞。
自入蜀後,筆墨尤勝。
未幾,以病告歸,家居數十年而殁。
詩不多作,近體亦復閒雅。
東畲本宋魏國公之後,家藏南軒官湖北路轉運副使敕書,凡十四行,一百二十二字,上有禦書之寶。
據敕書,南軒曾官禦史兼秘閣,考之本傳,未嘗爲禦史,亦未嘗爲轉運副使,此可證《宋史》之闕也。
後有程南雲跋雲:“南軒十一世孫居松江,有鏡秋閣,自號九峰,其弟遷居吳門,故敕書存於東畲家。
”而九峰不見於《松江郡志》,附記於此,並志我松之好事者。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六 趙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雲松,號甌北,陽湖(今江蘇常州)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貴西道。
有《甌北集》。
雲松性情儻[16],才調縱橫,而機警過人,所遇名公卿,無不折節下之。
初受知於汪文端公,及入中書直軍機處,傅文忠公尤愛其才。
旋以及第,改翰林數年,簡放知府,出守廣西鎮遠。
時緬甸用兵,詔選鄰省幹才助搜軍實。
君住永昌半載,會文忠將督兵深入,遣之還粵。
又爲李制府所賞,調廣州,並登薦剡,擢貴西道。
尋以母老留養,遂不復出,迄今幾三十年。
同時與袁子才、蔣心餘友善,才名亦相等,故心餘序其詩謂:“興酣落筆,百怪奔集,奇恣雄麗,不可逼視。
”子才謂其“忽正忽奇,忽莊忽俳,稗史方言,皆可闌入”。
洵知言也。
乾隆辛亥夏,餘與慶樹齋尚書奉使讞事高郵,君時主揚州書院,拏舟見訪,啣杯促膝,竟日而返。
蓋其篤舊交、嗜譚藝如此。
(《湖海詩傳》卷二四) 一四七 陸錫熊(一七三四—一七九二),字健男,號耳山,上海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進士。
二十七年召試,賜内閣中書,官至左副都禦史。
有《篁村詩集》。
耳山博聞強記,資禀絶人。
由中書入直軍機。
初與予奉敕編《通鑒輯覽》。
頃之命輯《永樂大典》。
復求天下遺書,開四庫館以薈萃之,校對數百人,謄録至千餘人,歷十年始成。
而君與今大宗伯曉嵐司其總。
每進一書,仿劉向、曾鞏例,作提要冠諸簡首,上閲而輒善之。
特旨由刑部郎中授翰林侍講,文學受知,骎骎響用,典試者三,督學政者一。
後因奉天所儲四庫館書中多脫落舛誤,奏請自往覆校,比至而病殁。
時論無不痛惜。
平日進禦之作,工而不穠,婉而能切,同人推爲莫及。
至詩文,隨手散佚,殁後搜篋中,得數百首,皆應酬之作,非其稱意者。
(《湖海詩傳》卷二四) 一四八 曹仁虎(一七三一—一七八七),字來殷,號習庵,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六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六年成進士,官至侍講學士。
有《詠典》、《秦中》、《刻燭》、《炙硯》諸集。
來殷以聲華名望爲都下所推,然端靜自守,恂恂粥粥,不至朝貴董灼之門。
其詩初宗四傑,七言長篇風華縟麗,壯而浸淫於杜、韓、蘇、陸,下逮元好問、高啓、何景明、陳子龍及本朝王士禎、朱彜尊諸公,橫空排奡,才力富有。
七律尤高華工整,獨出冠時。
雄渾之語,則有:“雙峽天低連雪嶺,五丁地險接維州”;“校尉盡看紅帓首,材官齊號黑雲都”;“奸細幾曾誅趙信,征人空見老班超”;“紫霧千盤開漢碣,碧霞四氣拱秦封”;“西京專閫推橫海,東漢登壇數伏波”;“初添蜀郡三城戍,更遣秦川四道兵”,“執法烏臺秦禦史,談經絳帳漢儒林。
”情韻之語,則有:“梨花小院重重樹,燕子高樓面面風”;“叱犢聲聞黃稻隴,歸鴉影點緑楊村”;“東風樹樹生紅豆,南浦迢迢送緑波”;“明窗曲幾彈棋地,小雪疏梅詠絮天”;“初聽成雷喧白鳥,閑看避雨徙無駒”;“澗道水聲疏雨歇,江天帆影夕陽多”;“客路正當歸雁後,鄉心多在落花初”;“白蘋千點鷺初散,紅雨一簾鶯亂啼。
”時詩道雜而多端,或仿白居易,或仿黃庭堅、楊萬裡,或至仿袁宏道,信手塗抹,率以流易佻巧爲能。
如郭舍人之俳諧,鄭五之歇後,黃茅白葦,彌望皆是。
及來殷詩出,乃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鳴。
然其集未行世,人知之者尚少。
定例各宮殿門對聯撰自翰林,次由工部,每至封印後,工部堂官率屬敬謹懸掛,新春開印後,收而謹藏之,歲以爲常。
其舊者,隨時更換。
乾隆癸未、甲申間,多係來殷恭撰。
今其集中所存如:皇極左門雲:“九重敷斂範陳箕、曼羨蕃釐其錫,萬國會歸光戴鬥、盪平軌路同遵。
”右門雲:“洛籌福紀慶洪延、象協居中建五,乾筴祥符征順叙,功侔則大函三。
”斂禧門雲:“輝駢寶券晉雲閶、推策純常集嘏,慶衍瑤籌贏澥屋、闡珍舄奕流禔。
”斂禧左門雲:“重宵日月燭昇恒、景運祥開久照,八表山川征樂壽、昌期福集新韶。
”右門雲:“化成熙皞驗風從、治比春孳夏育,祥迓熾昌昭德緻、符呈乾絡坤維。
”錫慶門雲:“億萬齡錫羨延洪、保定自天孔固,三千界重熙洊洽、祥和與物同春。
”左門雲:“三壺景象駐恒春、釦砌環迎戬福,六幕光華征復旦、彤宸茂集繁祺。
”右門雲:“珠囊晷緯召庥征、福界坦臨太乙,玉燭年華彰瑞應、昌辰化溥由庚。
”影壁門雲:“川嶽獻珍符、煙煴闡瑞,日星昭景貺、糺縵呈華,玉琯奏諴和、氣調九,瑤樞征廣運、衡正三階。
”茶膳房雲:“得氣先蓂長應月,呈祥翠萐並迎風”;“五色雲英滋秀草,千秋露實熟蟠桃”;“湛露凝甘盈缶甕,光風布煦應瑤筩”;“液酌衢尊同介景,音調嶰管遍覃禧。
”例此數百言,置之盛唐詩内,皆絶妙好詞也。
昇平故事,自古罕傳,足爲詞林程式,故摘録於此。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四九 顧震,字葦田,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六年成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
有《一得齋詩稿》。
葦田能詩,尤工書法,極爲梁文莊公所賞。
丁酉科,充江南副考官,與今石庵相國同事,號稱得人。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五○ 李文藻(一七三〇—一七七八),字素伯,號南澗,益都(今屬山東)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進士,官至□□知州[17]。
有《恩平》、《潮陽》、《桂林》諸集。
素伯窮經志古,肆力於漢、唐注疏。
以粵東縣令薦昇州牧,引見來京。
聞餘有惠氏《易漢學》諸書,至餘寓舍借抄,大暑中漫膚多汗,沾漬衣襟,不以爲苦也。
詩不多作,亦頗工穩,如《觀音岩》諸詩,尤爲雄健。
惜年未中壽,殁於粵西。
其餘著作,無可表見者。
嘗約其友人周編修書昌,取經史著述之未甚傳於世者,刻爲《貸園叢書》。
而素伯殁,其後遂不能續。
今所傳者,止此十二種而已。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五一 馮應榴(一七四〇—一八〇〇),字星實,桐鄉(今屬浙江)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進士,官至鴻臚寺卿。
星實英明豁達,有幹濟才。
既以江西布政使罷歸,益肆力於典籍。
尊人養吾侍禦注李玉溪詩,最爲精贍。
君師其意,以蘇文忠公詩注疏舛尚多,遂取王梅溪、施輔之、查初白諸本合抄之,以考其是非得失。
所採正史而外,凡叢書脞説可爲證據者,靡不搜討。
餘撰《金石萃編》,載文忠石刻頗多,兼以後賢題跋,君亦獵取之以爲助,亦可征其精審已。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五二 儲秘書(一七一八—一七八〇),字玉函,宜興(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進士,官至黃州知府。
有《緘石齋詩稿》。
玉函好遊汗漫,兩度嶺南。
中年後,始中甲科,數載省郎,一麾出守。
尋以罷官歸,卒。
其詩淺而實腴,清而不激,正如素練輕縑,雅宜時用。
五言有:“鞭絲紅稻雨,帆影白蘋秋”;“竹陰清石磴,花色淡秋衣”;“亂鴉盤古塔,凍鵲聚閑門”;“海月迎人滿,山花背客妍”;“苔階微霰白,竹屋亂煙青”;“玉梅殘夜雪,銀燭小樓春”;“峽暗漁燈小,江空戍角高”;“雪屋寒炊黍,風燈夜翦蔬。
”七言有:“野雨舟橫新水渡,晚涼人在緑陰村”;“雨色盡歸山一角,春光恰到柳三眠”;“客辰先覺涼風至,鄉思空隨夜月盈”;“衣袖尚存慈母綫,盤飧重剪故園蔬”;“故園重見花如雪,舊雨相看鬢有絲”;“緑蔭村邊孤寺掩,春陰墻角一花明”;“倚閭有母心空切,負郭無田計總非”;“燭殘客舍聽蛩語,葉滿長安送馬蹄。
”同人每傳誦之。
又工倚聲,見予所採《國朝詞綜》,與其鄉任曾貽、史承謙相埒。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五三 趙文哲(一七二五—一七七三),字昇之,號璞函,上海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召試,賜内閣中書。
殉金川難,恤贈光祿寺少卿。
有《媕雅堂》、《娵隅》等集。
昇之賦才英敏,少在申江書院,得淩少司馬指授。
論詩以新城爲主。
既而與張策時、淩祖錫、汪韡懷、吳企晉同學。
至蘇州,又與予及鳳喈、來殷互相砥礪,於唐、宋、元、明、本朝大家名家,無所不效,亦無所不工。
自入内閣,直機地,益爲於文襄公所賞。
暨偕予入滇、蜀,得江山之助,所作尤變化新奇。
至其外佳句可摘者,如:“藕花香遠隨蘭棹,桐樹陰清滿葛衫”;“層層露檻全臨水,葉葉風帆直到門”;“迹異騷人吟楚些,趣同傲吏托齊諧”;“中年絲竹愁兒女,少日楂梨憶弟兄”;“白髮已虛鉛鼎術,青山空憶草堂貲”;“牽得碧蘿能補屋,穿來黃竹解擎箱”;“秋風遠度關門樹,曉日晴開嶽井蓮”;“老去評量絲竹肉,客來贈答影形神”;“夕陽沽酒柴桑路,夜雨題詩苦竹州”;“出世尚仍居士服,浮家擬署散人銜”;“矢石餘生嗟已老,詞章小技愧非尊”;“晚歲蟲魚空著述,故山猿鶴漫移文”;“羽林卒勁排鵝鸛[18],上苑書稀斷雁鴻。
”亦炎洲之翡翠,渤海之珊瑚,采擷不能窮也。
(《湖海詩傳》卷二六) 一五四 張熙純(一七二五—一七六七),字策時,號少華,上海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舉人。
三十年召試,賜内閣中書。
有《華海堂集》。
策時英姿壯氣,與昇之同學齊名。
而胸襟軒爽,照人若雪。
兩人成名後,臭味稍有差池。
策時中年殁於京邸,未歷江山兵燹之奇,故所作未免稍遜一籌。
五言如:“人家藏遠樹,漁火入寒流”;“澄澗分岩翠,虛亭受月明”;“洗鉢永花雨,翻經和海潮”;“竹陰連别院,花雨靜禪扃”;“香臺孤磬發,碧殿一燈深。
”七言如:“邱中久已馴龍性,隴上何須赴鶴書”;“連江暮雨孤帆卸,萬樹秋聲一雁飛”;“笛床風細催三弄,酒座香濃試一浮”;“疏雨一旗山店酒,春風雙轡馬塍花”;“詩就涪翁分一瓣,酒同坡老鬥三蕉”;“紅牙曲罷千花暝,青翰舟回一水香。
”亦數十年來,吾鄉握槧懷鉛之士,所當膾炙。
(《湖海詩傳》卷二七) 一五五 嚴長明(一七三一—一七八七),字道甫,號東有,江寧(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召試,賜内閣中書,官至侍讀。
有《歸求草堂集》。
東有生長秦淮,性情韶令,六代風華,資其芳潤。
幼與俞藕塘、鮑雅堂、董絃匏倡和,麗藻流傳。
表聖所雲“采采流水,蓬蓬遠春”者也。
旋爲夢文子司農所知,延舉於雅雨運使。
寓官梅亭最久,益偕四方名士論交,而與餘及惠定宇徵君、王受銘主事、沈學子貢生,共數晨夕。
於是上探經訓,下攪叢書,發爲詞章,備形鴻博。
尋以獻賦入中秘,繼直軍機,鳴鞭珥筆,時扈屬車。
然荷衣蕙帶,輒志江湖。
晉侍讀後,遂以病歸。
會畢君秋帆巡撫西安,招在幕府者十有餘年。
尋歸白下,復主廬江書院以殁。
其子觀,能讀父書。
所補《元和郡縣志》,亦爲詳確。
(《湖海詩傳》卷二七) 一五六 朱孝純(一七三五—一八〇一),字子穎,漢軍正紅旗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舉人,官至兩淮鹽運使。
有《海愚詩鈔》。
子穎爲都統龍翰之子。
承其家學,能畫,尤長於孤松怪石。
擅逸氣,鬚髯不多,有兩莖緣唇而下,長二尺許,風吹飄然,拈之頗自憙也。
作令四川,獨遊峨眉,經旬乃返。
後以迴避,當量移他省。
時大兵方討金川,子穎單騎赴營觀戰鬥,久而去之,其儻奇偉如此。
愛友朋,凡知名士,如姚郎中姬傳、王太守夢樓,皆所最契者。
晚爲揚州鹽運使,方欲招緻大江南北諸賢爲文酒之會,而遽以風痹解職。
姬傳謂其“不可一世之氣,勃然動於紙上”,夢樓謂其“豪宕感激之意,屢見於詩者”,信也。
(《湖海詩傳》卷二七) 一五七 韋謙恒(一七二〇—一七九六),字慎占,號約軒,蕪湖(今屬安徽)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八年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貴州布政使。
有《傳經堂詩選》。
皖桐詩派,前推聖俞,後數愚山,以嘽緩和平爲主。
約軒承其鄉先生之學,故不以馳騁見長。
六一居士序《宛陵集》謂“古雅純粹”;汪堯峰序愚山詩謂“簡切淡遠”。
舉似約軒,可謂得其法乳者。
約軒以翰林大考受知,不數年直綸扉,出爲方伯,緣事罷歸。
以四庫館編校,加鴻臚寺少卿,故吟興至老不衰。
令子協夢,精於儀禮。
有《蠡測》十七卷。
不喜爲詩,故無所採。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五八 姚鼐(一七三二—一八一五),字姬傳,桐城(今屬安徽)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至禮部郎中。
有《惜抱軒集》。
姬傳豈弟慈祥,而襟期瀟曠,有山澤間儀,有松石間意,簿書刀筆,雅非所好也。
詩旨清隽,晚學玉局翁,尤多見道之語,望其眉宇翛然,已知在風塵之表矣。
既歸,屢主安徽敬敷、江寧鍾山、揚州安定三書院,以讀書學道教多士。
地方大吏,無不愛而重之。
古文淳古簡淨,紆徐往復,亦多不盡之味。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五九 王嵩高(一七三五—一八〇〇),字少林,寶應(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平樂府知府。
少林門第清華,如樓村殿撰,白田庶子,皆其大父行。
文學之傳,師承有自,故發於詩者,或幽靜而閑止,或奔騰而排奡,皆音節自然,駸駸入前賢之室。
吟編甚富,今所采摭者,止《遊梁》一集耳。
以郎中出守粵西,未及歲,以乞養歸,後遂不復出。
一爲安定書院院長而卒。
聞其詩多散佚者。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六○ 蘇去疾(一七二八—一八〇五),字獻之,常熟(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知州[19]。
有《涉藝園詩集》。
獻之樹節孤峭,天懷夷曠,鳳喈常以張覆輿、殷伯岩爲比。
樂府最古質奇奧,然如:“河漢淡無影,滄江流有聲”;“獨夜久不寢,雨聲聞更涼”;“夜涼風邃起,明月滿前村。
”又極清遠蕭淡。
由庶吉士改主事,出爲知州,與世聱牙,遂謝病歸。
家居三十餘年,杖履逍遙,朱顔白髮,視聽不衰,虞山人指以爲仙。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六一 李集(一七一六—一七九四),字繹刍,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武曾之孫。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鄖縣知縣。
著《願學齋詩鈔》。
繹刍早耽理學,晚爲循吏,詩非所好,而清深蒼老,實合於古人繩度,稱其家傳無愧。
年七十九卒。
《臨終詩》雲:“一曲蒹葭水繞門,歸田十載住荒村。
家藏止有圖書在,付與雲礽世守存。
”其標格可見。
子旦華,隽才早卒。
孫遇孫,有名庠序間。
俱見於後。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六二 董潮(一七二九—一七六四),字曉滄,海鹽(今屬浙江)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改庶吉士。
有《東亭詩選》。
東亭綺歲能詩,與沈文恪初有十子之刻,金舂玉應,爲世所稱。
既而贅壻蘭陵[20],兼以饑驅奔走,故其詞句凄鏘。
如《感事》雲:“已悲閲世同劉峻,莫更逢人説項斯。
”《芙蓉池》雲:“豆泣釜中知有恨,蒲生塘下更堪悲。
”《姑蘇懷古》雲:“歌殘白苧春方醉,採得黃絲夏已銷。
”《料敵塔》雲[21]:“戍卷寒沙騰櫪馬,城荒晚角下鞲鷹。
”《中山雜感》雲:“郡控三關雄鉅鹿,峰連千裡走飛狐。
”《劉去華詞》雲:“青史幾人高諫議,白麻當日哭延英。
”皆名句也。
一入詞垣,即登鬼録,玉樹生埋,殊堪霣涕。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六三 褚廷璋(一七二八—一七九七),字左莪,號筠心,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八年成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
降六品銜,乞歸。
筠心敏慧絶倫,風神諧暢,兼有荀令、謝郎之目。
直綸扉,進詞館,充分略館纂修,於準夷回部山川風土,最爲諳悉。
奉敕纂《西域圖志》,又纂《西域同文志》,並通等音字母之學,雖法顯、神琪,無以逾也。
詩初學青邱,既學元、白,旨遠詞文,卓然大雅。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四 吳省欽(一七二九—一八〇三),字充之,號白華,南匯(今屬上海市)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八年成進士,官至左都禦史。
有《白華詩鈔》。
白華著撰,精心果力,不屑蹈襲前人。
少日與趙損之、張少華同學漁洋、竹垞,既而别開蹊徑,句必堅凝,意歸清峻。
入詞垣,大考翰林第一。
由是衡文荊、楚以及四川,遇山歷水刻處,輒以五七字寫之。
或以東野、長江爲比,未盡然也。
散體文,於唐似孫樵、劉蛻,於宋似穆修、柳開,亦復戛然自異。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五 施朝幹(?—一七九七),字鐵如,儀徵(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至宗人府府丞。
有《正聲集》。
鐵如詩,檏質清真,不尚才藻,生澀刻峭,得之孟東野、梅聖俞爲多。
居官如其詩,往往進寸退尺,如黃楊之厄閏。
雖居邗上,不屑與鹺客往還,故其窮日甚。
在京師,敗車一輛,老屋數椽,俸不足,益以稱貸,而破氈敝席,寒菹冷炙,夫婦相得怡然,終不屑與熱官來往。
稍遷京卿,督湖北學政,而荊、襄間潢池告警,恒惴惴不自保,憂瘁而亡。
無後,其門人伊太守湯安刻其詩於檇李。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六 羅有高(一七三四—一七七九),字臺山,瑞金(今屬江西)人。
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舉人。
有《尊聞居士集》。
臺山少習技勇,治兵家言。
弱冠後外服儒風,内宗梵行。
於釋教,服膺罄山語録,兼通天台賢首諸家,尤以淨土爲歸宿。
於儒者之教,宗明道、象山,而群經主孔、賈正義,小學主《説文》。
皆能參稽義訓,句櫛而字比之。
與長洲彭進士紹昇、吳縣汪文學縉、益都李明府文藻交善,方外則揚州高旻寺僧照月也。
年四十六卒。
生平不多作詩,如書東林五君子手帖,亦奇崛可喜。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七 張塤(一七三一—一七八九),字商言,吳縣(今屬江蘇)人。
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舉人,官内閣中書。
有《西征》、《熱河》、《南歸》諸集。
商言才情橫厲,硬語獨盤。
後乃學於山谷、後山,沿於文長、中郎打油釘絞之習,時露行墨間。
然如《新豐》雲:“百家鷄犬英雄宅,萬歲枌榆故舊情。
”《夜宴》雲:“花露半晴題卻扇,人扶殘醉唱回波。
”亦殊工麗。
而生平與翁覃溪、趙雲松、孔葓谷諸君友善,故考證、金石及書畫題跋,頗爲詳贍可喜。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八 奎林,字直方,富察氏,滿州正黃旗人。
以恩澤封公,由侍衛官至伊犁總統將軍。
君以椒房戚畹,弱冠侍直乾清。
其時諸父兄弟,勛階烜赫,而君甘淡泊,習勤苦,處之蔑如。
二十餘年,四方征討之役,無不身在行間,終殁於西藏之江卡。
櫜韃之暇,喜讀史傳。
嘗閲《元史》,予問之,其中愛慕者誰?曰:“耶律文正,吾不敢期;最慕者王保保耳。
”其寄託如此。
周行萬裡,所遇封疆大吏,唾涕視之。
與予在滇、蜀軍營數年,最爲相契。
及乙巳春,使伊犁時,道出西安,留官齋劇談痛飲,呼小伶度曲,臨别書一絶而去。
其餘間有所作,悉毀其稿。
親兄明瑞,號筠亭,風流儒雅,亦能爲近體詩,以雲貴總督征緬甸,殁於途次,詩亦無存。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九 汪棣(一七二〇—一八〇一),字韡懷,號碧溪,儀徵(今屬江蘇)人。
貢生,官刑部員外郎。
有《持雅》、《對琴》等集。
韡懷居廣陵,好文史,嘗槧漁洋《唐詩神韻集》行世,然寥寥數十首,未必爲真本也。
甲戌冬,予過廣陵,韡懷具小艇邀賓谷、松滋諸君,陪予遊平山堂,酒次備論生平諸作。
予曰:“江梅春信早,村店酒旗偏。
”此君五言壓卷句也。
座客皆以爲允。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 蔣業鼎(一七三一—一七五九),字升枚,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升枚風神俊雅,竟體芳蘭,與同縣朱桂泉,人稱雙璧。
弱冠操觚,專心吟詠,有所作,往往推敲至忘寢食。
先是,祖樹存州牧,父盤猗司馬,皆以風雅名家。
居桃花塢東,有倚梧巢、西疇閣、交翠堂、蘇齋諸勝,統名綉谷。
康熙己卯,尤西堂侍講年八十二,樹存約爲送春之會,烏目山人王石谷寫長卷以記之。
時沈文慤公年二十七耳。
至乾隆己卯,文慤八十七,升枚佐其父,復爲前會,名流至者二十餘人,作圖者爲林屋山人王存愫,人尤以爲佳話。
又吳中名妓張憶娘,爲顧俠君、惠半農兩公所眷,樹存作《簪花圖》,日久漫漶,升枚加以裝潢,並屬座客題詞,其好事如此。
年未三十而殁。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一 朱莅恭,字肅征,號桂泉,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有《雅材堂初稿》。
桂泉爲紫岑之子。
適庭之弟,與從兄時霖,皆弱冠能詩。
居桐溪浜,其前爲疏雨樓,後爲萍花水閣。
又吳企晉、沙鬥初、張昆南,皆居西郭,相去數百步。
而予與鳳喈、策時、損之、來殷、升枚,過從來往,故詩酒之盛,著於吳下。
每有所
”所謂詩中有畫,然也有畫不到處。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五 莊寶書,字然乙,武進(今屬江蘇)人。
監生。
由四庫全書館議叙,官聊城縣丞。
然乙詩取裁大曆十子,淺而實深,薄而能厚,置之錢、郎間,了無差别。
少困名場,壯爲下吏,而清和閒雅,一唱三嘆,絶異於訶璧問天、縛船送鬼者。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六 查岐昌(一七一二—一七六一),字藥師,海寧(今屬浙江)人。
諸生。
有《吳趨》、《江上》諸集。
藥師爲初白先生孫。
初白卒,久之未葬。
藥師至京師,欲期麥舟之助,而無有應者。
籜石與餘作書緻盧雅雨運使,所以資之者頗厚。
會藥師歸家大病,盡斥其資,喪不克舉。
未幾,藥師亦卒。
餘常見其手抄詩文凡四冊,詩句新異,而散體文尤有法度。
今求之,僅存詩數十番,餘已散佚矣。
曾著《巢經閣讀古記》,亦俱失去。
藥師句如《村居》雲:“澤國稻粱肥鼠雀,海天雲雨混龍蛇。
”《寄懷》雲:“寓言急草王符論,捷徑應輸蔔式家。
”《觀荷》雲:“何須解語能傾國,自喜居卑不染泥。
”《春柳》雲:“可知態好惟春月,贏得風流是少年。
”皆有方寸五嶽隱然難平之概。
楊編修繩武題其卷雲“筆力盤硬”。
正如陸魯望所謂“穿穴險固,囚鎖怪異,破碎陣敵”者,信然。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七 徐堅(一七一二—一七九八),字孝先,號友竹,吳縣(今屬江蘇)人。
貢生。
有《絸園詩鈔》。
友竹襟情高曠,所居光福裡,是梅花最深處。
工隸書,喜篆刻,尤長山水,幾入麓臺之室。
是以四方節鎮,皆思羅而緻之,然性不妄交,非所好者不屑就也。
先至長安,在畢秋帆幕府,已而遊楚南,依陸朗夫者二年。
時朗夫病且貧,恒有每食無魚之嘆,而友竹盤桓不忍去,至護其喪而歸。
世因此益重焉。
年至八十餘乃卒。
所刻《絸園詩》八卷,多清隽之旨。
句如:“山靜傳齋磬,林疏出茗煙”;“燕歸新雨後,人去落花前”;“門低深隱樹,徑仄遍生苔”;“鐘磬諸天近,松篁列嶂開。
”“雷殷遠山將送雨,江深高閣欲成秋”;“孤城背嶺千家暝,萬派朝宗二水分”;“盪漾舟行明鏡裏,往來人在畫屏中”;“鳥啼深樹初催麥,雨散低檐正熟梅。
”山澤之臞,往往吟諷不能置雲。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八 黃之紀,字星岩,江寧(今屬江蘇)人。
有《編緑堂詩》。
星岩喜爲詩文,讀書多别解。
常論石奮,非其奏姊鼓琴;論李廣,非其誘殺降羌及斬霸陵尉,皆有特見。
詩與宋範、陸爲近,如:“塔聳始知山有寺,鳥喧方覺樹藏巢”;“竈馬方隨司命至,土牛先傍縣官回”;“斜竹拂檐風力勁,明流當檻月光重”;“好花每喜啣杯賞,明月還思滅燭看”;“身壯喜無經日病,家貧隻備隔宵糧。
”皆佳句也。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一九 葉抱崧(一七三四—一七六五),字方宣,一字書農,南匯(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有《壺領山人集》。
方宣爲葉忠節公應榴曾孫,少以隽才著於峰泖。
吳中如吳企晉、曹來殷、趙昇之、張策時外,方宣與劉跂三、薛少文、陸重暉齊名。
惜其早卒,未底大成。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 陸藝,字樹人,昆明(今屬雲南)人。
有《漱亭集》。
樹人以武將世家,耽心緗素,與其兄藻對床風雨,翰墨共娛。
江坪工詩,樹人兼能畫,滇人目爲二難。
陳大令文燦而外,莫能及也。
餘去滇時,江坪以百韻詩見贈,而樹人又仿烏目山人作《風雨送行圖》,極工。
其《漱亭集》中如:“亂鴉翻夕照,一犬吠孤村”;“野水明殘照,村墟入暮煙”;“碧草前溪路,斜陽遠寺鐘。
”俱極清雅。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一 塗逢豫,字長卿,上元(今江蘇南京)人。
諸生。
有《林於閣詩鈔》。
長卿居莫愁、桃葉間,少入秦淮文社,才情旖旎,爲世所推。
故吳中楊文叔編修謂:“清詞麗句,窅然情深,溯源六朝,得其津筏。
”天台侯嘉繙謂:“寫幽思於胎禽,寄遙情於孔雀。
雌霓諧其賦手,雕龍隱作文心。
”蓋諸名士傾賞如此。
然中年早卒,所存無幾。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二 江春(一七二一—一七八九),字穎長,號鶴亭,歙縣(今屬安徽)人。
揚州籍諸生。
後以總理鹽務,賜内務府奉宸苑卿,加至布政使銜。
有《讀書樓詩集》。
江都自馬氏曰琯兄弟外,能讀書好客者,推江鶴亭。
城東高阜名康山,相傳是對山遺迹,葺之以奉宸遊。
又館沈學子於家[12],及卒,刻其《學福齋詩集》,其好事不多得也。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三 陸授詩,字蒼雅,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諸生。
蒼雅美豐姿,性聰穎,能詩,旁及音律、刺綉、飲膳,無不工巧絶倫。
尤長於畫。
未及三十而殁。
弟遵書,别見於後。
(《湖海詩傳》卷一九) 一二四 盛百二(一七二〇—?),字秦川,號柚堂,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舉人,官淄川知縣。
有《皆山閣詩集》。
秦川家世科第,覃思詞章,兼耽經誼。
所著《尚書釋天》,雖未精通推步,而星躔日軌,多所發明。
晚主山東藁城書院,所學益深。
詩宗小長蘆,亦抒寫自如,異乎世之塗澤者。
(《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五 朱雲駿(一七一八—一七八一),字逸湄,金匱(今江蘇無錫)人。
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舉人,官隆昌知縣。
有詩九種,統爲《畫莊類稿》。
予自黔至蜀,路過隆昌,夜宿官齋。
逸湄篝燈置酒,出示其《積畫》、《蘆芽》諸集,其詩沖和嫻雅,不惟牧令中無此人,即梁溪諸君子亦無能京駕也。
句如:“薄醉易消鄉夢後,殘陽正擁亂峰間”;“蘆芽過雨添新緑,蔬甲迎秋綴嫩涼”;“白石清泉琴寫韻,紅花翠篠眼增明”;“白飯青刍沖雨客,烏絲紅袖落花天。
”皆清麗芊眠。
或謂其如姚武功、梅都官,殆未然也。
(《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六 淩應曾,字祖錫,號叔子,上海人。
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舉人。
叔子爲榆山少司馬從子。
遊黃山時,詩最工,如《天竺寺》雲:“法鼓時一聲,千山送空響。
”《早發自沙步》雲:“日出兩三竿,雲中見山頂。
”《富春》雲:“江緑山逾青,舟行畫圖裏。
”《香爐峰》雲:“雲中露微月,忽照香爐峰。
”何減襄陽、摩詰?(《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七 曹錫寶(一七一九—一七九二),字鴻書,號檢亭,上海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進士,官監察禦史,贈左副都禦史。
檢亭胸襟瀟灑,早入内廷,隨巡侍直,時有篇章,流傳日下。
及登進士,改庶常。
復由部曹擢爲侍禦。
因見朝貴家人貪縱不法,劾之,詢無實據,吏議請革職,詔特原之,仍令留任。
及至嘉慶己未正月,上追念其慷慨敢言,不愧諍臣之職,且其事亦非失實,追贈副都禦史,並蔭其子爲中書,蓋異數也。
君中歲後頗好小學,《爾雅注疏》校勘再三。
詩亦不多作。
(《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八 彭元瑞(一七三一—一八〇三),字掌仍,號雲楣,南昌(今屬江西)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
謚文勤。
文勤少年敏慧,早直西清。
應奉文字,婉麗清新,往往出人意表,所進無不被蒙奬賞者,而恭跋禦製全韻詩,乃集千字文爲之。
又撰乾清宮前燈詞,駢體尤佳。
上賜以貂裘端硯,中外榮之,故恩眷終不替。
嘗輯宋人四六□□卷[13],更爲藝林傳誦。
(《湖海詩傳》卷二○) 一二九 蔣士銓(一七二五—一七八五),字心餘,號苕生,鉛山(今屬江西)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進士,官編修。
有《忠雅堂集》。
苕生諸體皆工,然古詩勝於近體,七古又勝於五古,蒼蒼莽莽,不主故常;正如昆陽夜戰,雷雨交作;又如洞庭君吹笛,海立雲垂,信足以開拓萬古之心胸,推倒一時之豪傑也。
君長身玉立,眉目朗然,嶔崎磊落,肺腑槎枒。
遇忠孝節烈事,輒長歌以紀之,凄鏘激楚,使人雪涕。
夙知音律,意所未盡,放而爲院本,有《芝龕》、《香祖》諸劇,世尤稱之。
錢香樹尚書、金檜門總憲,先後督學西江,皆待以國士,故生平誦法不衰。
裘文達公曰修,嘗以君與彭司空元瑞並薦上前,故禦製詩有江西兩名士之目。
然司空久直西清,洊登鼎軸,而君卒以編修終,.非所謂數奇者耶[14]。
乾隆戊申,餘以布政使南昌,而君已下世矣。
既展其墓,復過所居蕺園、攬小鷗波草堂、秋竹山房、釀春花榭、青珊瑚館、邀魚步、茶煙奧、奩月簃、晚晴牖、芳潤齋、緑隱樓諸勝,爲之撫然。
(《湖海詩傳》卷二一) 一三○ 彭紹昇(一七四〇—一七九六),字允初,號尺木,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進士。
有《觀河集》。
允初爲芝亭先生第四子。
家世清華,簪纓相望,而自隽南宮,即辭仕。
歸而專心白業,香燈禅闆,幾似黃面頭佗。
所著《居士》等集,使讀者鹹有樂邦安養之羨,支那撰述,無以逾之。
然文章流别,亦能識其源委,古文宗法震川,而詩亦克承其家學。
晚年怛化,石君司農稱其已登灌頂位。
昔陳思嘗主遮須,白傅亦歸兜率,以今證古,或不誣也。
(《湖海詩傳》卷二一) 一三一 張遠覽(一七二七—一八〇三),字偉瞻,西華(今屬河南)人。
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舉人,官鎮遠知縣。
偉瞻沈靜誠慤,望而知爲恭人端士,鄉試出朱石君先生門下。
垂三十餘年,始爲縣令,得黔之鎮遠,地處沖繁,且值軍興之際,遂乞老以歸。
所居在西華城南,有水田一頃,善本書二三千卷,偕門人王耕畲講習以終老。
不喜爲詩。
學古文,得震川一體。
予已採入《湖海文傳》中。
(《湖海詩傳》卷二一) 一三二 畢沅(一七三〇—一七九七),字湘蘅,號秋帆,鎮洋(今江蘇太倉)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殿試第一人及第,官至湖廣總督,贈太子太保。
有《靈岩山人詩集》。
秋帆制府,少得詩法於其舅張郎中少儀。
登大魁,入詞垣,愛才下士,海内文人鹹歸幕府。
凡有吟詠,信筆直書,天骨開張,無繪句絺章之習。
又好刻書,惠定宇徵君所著經説,悉爲剞劂。
生平有幹濟材,在陝重建省城,又修華陰太白祠及涇渠,在豫開賈魯河,修桐柏淮源廟。
金川用兵,凡軍裝騾匹,陸續協濟,故深受主知。
取其所撰《關中勝迹圖志》三十二卷,録入四庫館書中。
又取所進李廷珪墨、北宋刻絲山水,題詩嘉賞,以示優眷。
至每逢入覲,必令在南書房矢音賡和。
出領封疆,入參侍從,亦節使中所罕見也。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三 王文治(一七三〇—一八〇二),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臨安知府。
有《夢樓詩集》。
禹卿賦才英俊,尤工書,楷法河南,行書效蘭亭、聖教。
入京師,士大夫多寶重之。
時全侍講魁、周編修煌奉使琉球,挾以俱往。
故其詩一變,頗以雄偉見稱。
及歸,以第三人及第,益風流自喜。
不四五年,出守臨安。
又二年被劾東還,遂無意於仕進矣。
其時錢塘袁子才壯年引退,以詩鳴江浙間,禹卿繼其後,聲華相上下。
年未五十,即耽禪學,精於《楞枷》、《唯識》二書。
晚年刻其詩□□卷[15],中多秀句,如:“將離更唱紅蘭曲,相憶應看青李書”;“煙光自潤非關雨,水藻俱馨不獨花”;“光生明月琉璃地,暖勒餘春芍藥天”;“芳草心情淹妓館,梅花時節上僧樓。
”皆堪吟玩。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四 吳璜(一七二七—一七七三),字芳甸,號鑒南,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戶部主事。
發四川,以知州用。
殉難,贈巡道,入祀昭忠祠。
有《黃琢山房詩鈔》。
芳甸爲予己卯鄉試所取士,承其尊人樸庭之學,專心吟詠。
官戶部時,間一二日,必造予談詩,雖冬夕嚴寒,雪花如掌,僕人凍冱,手足皆僵,而芳甸猶堅坐清譚,斷斷不已。
後從總督劉君秉恬辦金川糧餉,兵潰,行至登春,戰殁。
沈太守清任、蔣編修士銓皆爲作傳。
君詩舂容莊雅,而才氣自不可遏。
句如:“門掩梨花經雨瘦,庭深芳草逐愁長”;“孤燈蟋蟀催詩急,疏雨梧桐入夢寒”;“碧雲影斷人何處,黃葉聲寒雨忽來”;“忍寒偶隱烏皮幾,感舊頻挑鳳脛燈”;“漫攜謝朓驚人句,要和張華勵志詩”;“華年忍向閑中度,妙諦都從悟後參”;“夢回紙帳梅花白,笑檢綈袍草色青。
”皆工麗可傳。
惜其集出於烽火之餘,未爲全備。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五 程之章,字柯坪,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雲南通判。
有《爽籟山房集》。
柯坪年少工詩,力求排奡。
杭編修堇浦謂:“其思既深湛,才復警拔,天工人巧,交擅爲用。
”傅侍講閬亭謂:“其警幽律,扣虛牝,不風而體自輕,非秋而氣已冽。
”蓋互相矜賞如此。
服官未幾,旋以銅額多虧,幾幹頌繫,家既破而身隨之。
文人九命,可爲喟息者也。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六 吳楷,字景儒,江陰(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騰越知州。
有《退圃集》。
乾隆戊子、己醜間,緬甸因蠻暮木邦土司内附,侵犯邊境,屢討未克,乃命忠勇富察公爲經略,率兩副將軍討之。
惟時滿漢官兵徵調數萬,又有吉林、福建水師造舟下南大金江,軍實所資,動須百萬。
君以一知州,搘柱其間,供億浩繁,無不咄嗟立辦,督撫倚藉,如左右手,軍帥皆器其才。
師既罷,將薦於朝,而君以積勞成疾乞歸,不數年而卒。
時論惜之。
詩非專長,然匆遽中援毫立就,亦多清雅可觀。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七 謝啓昆(一七三七—一八〇二),字藴山,號蘇潭,南康(今屬江西)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至廣西巡撫。
有《樹經堂詩集》。
藴山爲覃溪少卿入室弟子,篤信師説。
故宦轍所至,留心著撰,在京口邗江遇古迹題詠而表章之。
又得秋帆制軍史籍考未全之本,補綴成書,凡若幹卷。
至桂林,作《粵西金石志》,與覃溪《粵東金石志》並行。
又招縣丞王尚珏、孝廉方正胡虔等修《廣西通志》,微顯闡幽,搜羅博洽。
爲詩不名一家,而詳於詠史,足資後來考證。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八 錢受穀(一七一五—一七七二),字黃予,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五年成進士,官雲南迤東道。
有《燕貽堂詩稿》。
黃予尊人爲阿文成公受業師,亡於京邸。
黃予方弱冠,扶靈以歸。
家極貧,從其姊夫沈編修昌宇於湖北學幕,亦皆徒步往來。
既由召試入中書,成進士,授庶常,改戶部,悉心核算,人謂幹才。
及觀察滇南,軍需旁午,凡有勞苦,必身任之,而操守清潔,不肯絲毫苟得,雖屋宇卑陋,飲食粗糲,不恤也。
少時讀書,務爲絶俗。
在滇南時,每至五更夢醒,輒取昔時所誦,如《治安書》、《天人策》、徐孝穆《與楊愔書》、庾子山《哀江南賦》、劉蕡《對策》、杜牧《論兵》諸大篇,蹋壁溫之,盡一篇乃已,奴隸驚起。
餘輩深愧不如。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三九 王曾翼(一七三三—一七九五),字敬之,號芍坡,吳江(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官至甘涼道。
有《居易堂詩集》。
芍坡不以詩名,而諸體皆工,無慚作者。
如《苦雨》雲:“長埒何時堪躍馬,深林昨晚又鳴鳩。
”《籃輿》雲:“浪喧危峽千堆雪,香裛幽花一片紅。
”《謁楊忠愍公祠》雲:“誤國何人開馬市,孤忠獨見觸龍鱗。
”《初度》雲:“前程底用占靈筴,歸計惟應理釣竿。
”皆名家句也。
(《湖海詩傳》卷二二) 一四○ 吳泰來(一七二二—一七八八),字企晉,號竹嶼,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進士。
二十七年召試,賜内閣中書。
有《淨名軒集》。
企晉襟期清曠,意緻蕭閑,鹹謂東晉許元度、劉真長之比。
少中副車,選校官,俯仰仕途,非其好也。
特以松滋山水之佳,勾留竟歲,旋以病歸。
其大父吉安太守銓歸築遂初園於木瀆,雲林杳靄,花藥參差,有柳堤鶯囀、竹溪煙雨、平橋夏漲、爽臺秋月、古堂晚香、莎村觀刈、松門夕照、松閣聽濤、岩東霽雪諸勝。
其尊人用儀復購書數萬卷於其中,多宋、元善本,遂與江、浙諸名士流連觴詠、坐無俗客。
惟李布衣果、惠徵君棟、王光祿鳴盛、錢詹事大昕、曹學士仁虎、趙少卿文哲、張舍人熙純、朱明經方靄、上舍昂、淩孝廉應增、汪員外棣,張崗、沙維杓兩布衣,及名僧逸雲、念亭,畫師則王存素,琴師則周紫芝,皆一時之選也。
如是十餘年後,雖成進士,以召試賜中書,而少無宦情,壯而彌甚,東南人士,望之如仙。
既而兄弟争析産,出藏書而貨之,並售其園。
於是同年畢公沅招主關中書院,攜家而往,後又隨至開封,年六十餘而卒。
企晉才情明秀,尤嗜徵君所注《精華録訓纂》,故作詩大旨一本漁洋。
吳中數十年來,自歸愚宗伯外,無能分手抗行者。
中年自定其詩十卷爲《硯山堂集》,徵君序之。
餘稿皆藏於家。
予與訂交,將及四紀,向所同遊者,零落殆盡,金谷、玉山之雅集,不可復得。
今取其詩而吟諷之,不啻山陽之笛矣。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一 王宸(一七二〇—一七九七),字子凝,號蓬心,太倉(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舉人,官至永州府知府。
有《蓬心詩鈔》。
蓬心,麓臺侍郎曾孫。
所繪山水,頗能入室。
美鬚髯工飲酒,爲人疏節闊目,胸無城府。
官中書舍人日,所居與予對門,先爲予畫《蒲褐山房圖》,又爲予畫《惠山竹爐茶卷》,蓋仿明王孟端舊本而作。
久之,昇爲湖南永州太守,州山水幽峭,又往來於瀟湘間,繪事益精。
乾隆庚戌,餘奉命按事長沙。
會歲暮,蓬心踏雪來訪,後爲餘畫《雲棲教觀圖》,蕭疏蒼翠,可謂名家,其平生所著有《繪林伐材》十卷,上自黃帝時史皇,下逮國朝乾隆時人,亦畫史之總龜也。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二 祝喆(一七二九—一七八四),字明甫,嘉興(今屬浙江)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舉人。
有《西澗堂詩稿》。
西澗爲豫堂先生子。
工畫梅,橫斜偏反,各極自然,直與陳楞山、金壽門輩異曲同工。
詩學山谷老人,疏瘦苦澀,不肯墮尋常經術。
錢嗣伯編修評雲:“風度閒雅,氣韻高秀,往往尋味於人所不味,而風緻彌佳,超然塵壒之表。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三 徐觀海,字彚川,號袖東,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舉人,官寧州知州。
袖東性情瀟灑,工小楷,畫蘭竹尤精。
嘗從予方略館爲寫書官,其後在江西爲屬官,衙齋相對,談詩讀畫,幾忘其爲五鬥折腰人也。
自予入佐秋官,君亦旋殁。
詩集不可復見,即所存數首,清遠閑放,宛見其人。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四 申兆定,字圖南,號鐵蟾,陽曲(今屬山西)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舉人,官定邊知縣。
圖南少日清羸多病,弱不勝衣。
歷官湖南衡陽、河南長葛及陝西大荔朝邑,均以廉聲著聞,然非其好也。
中年學道,留心參同悟真。
聞涇陽有李半仙者,本大興人,雲遊海嶽,得養生術,年可一百四五十許,晚居陶復中,衣履垢膩。
圖南屏車騎,親謁之,從容扣擊,爲其許可。
又工分書,遇有漢、魏碑碣,必於齾缺尋其點畫,凡偏旁波磔,反覆考證,臨摹數十過乃已。
所撰涵真閣漢碑文字,如《郙閣頌》、《張壽》、《景君》諸碑跋,皆精深詳審,以訂《隸釋》、《隸辨》及《金石圖》之異同,故當自成一書,獨有千古。
作令十年,遽歸奄忽,其《夢入西溪枕上偶賦》雲雲,殆其詩讖耶?(《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五 張應均,字星岩,號東畲,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貢生,官酉陽州判。
有《入蜀草》。
東畲工於山水,居京師,極爲今相國董公蔗林所賞。
自入蜀後,筆墨尤勝。
未幾,以病告歸,家居數十年而殁。
詩不多作,近體亦復閒雅。
東畲本宋魏國公之後,家藏南軒官湖北路轉運副使敕書,凡十四行,一百二十二字,上有禦書之寶。
據敕書,南軒曾官禦史兼秘閣,考之本傳,未嘗爲禦史,亦未嘗爲轉運副使,此可證《宋史》之闕也。
後有程南雲跋雲:“南軒十一世孫居松江,有鏡秋閣,自號九峰,其弟遷居吳門,故敕書存於東畲家。
”而九峰不見於《松江郡志》,附記於此,並志我松之好事者。
(《湖海詩傳》卷二三) 一四六 趙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雲松,號甌北,陽湖(今江蘇常州)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貴西道。
有《甌北集》。
雲松性情儻[16],才調縱橫,而機警過人,所遇名公卿,無不折節下之。
初受知於汪文端公,及入中書直軍機處,傅文忠公尤愛其才。
旋以及第,改翰林數年,簡放知府,出守廣西鎮遠。
時緬甸用兵,詔選鄰省幹才助搜軍實。
君住永昌半載,會文忠將督兵深入,遣之還粵。
又爲李制府所賞,調廣州,並登薦剡,擢貴西道。
尋以母老留養,遂不復出,迄今幾三十年。
同時與袁子才、蔣心餘友善,才名亦相等,故心餘序其詩謂:“興酣落筆,百怪奔集,奇恣雄麗,不可逼視。
”子才謂其“忽正忽奇,忽莊忽俳,稗史方言,皆可闌入”。
洵知言也。
乾隆辛亥夏,餘與慶樹齋尚書奉使讞事高郵,君時主揚州書院,拏舟見訪,啣杯促膝,竟日而返。
蓋其篤舊交、嗜譚藝如此。
(《湖海詩傳》卷二四) 一四七 陸錫熊(一七三四—一七九二),字健男,號耳山,上海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進士。
二十七年召試,賜内閣中書,官至左副都禦史。
有《篁村詩集》。
耳山博聞強記,資禀絶人。
由中書入直軍機。
初與予奉敕編《通鑒輯覽》。
頃之命輯《永樂大典》。
復求天下遺書,開四庫館以薈萃之,校對數百人,謄録至千餘人,歷十年始成。
而君與今大宗伯曉嵐司其總。
每進一書,仿劉向、曾鞏例,作提要冠諸簡首,上閲而輒善之。
特旨由刑部郎中授翰林侍講,文學受知,骎骎響用,典試者三,督學政者一。
後因奉天所儲四庫館書中多脫落舛誤,奏請自往覆校,比至而病殁。
時論無不痛惜。
平日進禦之作,工而不穠,婉而能切,同人推爲莫及。
至詩文,隨手散佚,殁後搜篋中,得數百首,皆應酬之作,非其稱意者。
(《湖海詩傳》卷二四) 一四八 曹仁虎(一七三一—一七八七),字來殷,號習庵,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六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六年成進士,官至侍講學士。
有《詠典》、《秦中》、《刻燭》、《炙硯》諸集。
來殷以聲華名望爲都下所推,然端靜自守,恂恂粥粥,不至朝貴董灼之門。
其詩初宗四傑,七言長篇風華縟麗,壯而浸淫於杜、韓、蘇、陸,下逮元好問、高啓、何景明、陳子龍及本朝王士禎、朱彜尊諸公,橫空排奡,才力富有。
七律尤高華工整,獨出冠時。
雄渾之語,則有:“雙峽天低連雪嶺,五丁地險接維州”;“校尉盡看紅帓首,材官齊號黑雲都”;“奸細幾曾誅趙信,征人空見老班超”;“紫霧千盤開漢碣,碧霞四氣拱秦封”;“西京專閫推橫海,東漢登壇數伏波”;“初添蜀郡三城戍,更遣秦川四道兵”,“執法烏臺秦禦史,談經絳帳漢儒林。
”情韻之語,則有:“梨花小院重重樹,燕子高樓面面風”;“叱犢聲聞黃稻隴,歸鴉影點緑楊村”;“東風樹樹生紅豆,南浦迢迢送緑波”;“明窗曲幾彈棋地,小雪疏梅詠絮天”;“初聽成雷喧白鳥,閑看避雨徙無駒”;“澗道水聲疏雨歇,江天帆影夕陽多”;“客路正當歸雁後,鄉心多在落花初”;“白蘋千點鷺初散,紅雨一簾鶯亂啼。
”時詩道雜而多端,或仿白居易,或仿黃庭堅、楊萬裡,或至仿袁宏道,信手塗抹,率以流易佻巧爲能。
如郭舍人之俳諧,鄭五之歇後,黃茅白葦,彌望皆是。
及來殷詩出,乃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鳴。
然其集未行世,人知之者尚少。
定例各宮殿門對聯撰自翰林,次由工部,每至封印後,工部堂官率屬敬謹懸掛,新春開印後,收而謹藏之,歲以爲常。
其舊者,隨時更換。
乾隆癸未、甲申間,多係來殷恭撰。
今其集中所存如:皇極左門雲:“九重敷斂範陳箕、曼羨蕃釐其錫,萬國會歸光戴鬥、盪平軌路同遵。
”右門雲:“洛籌福紀慶洪延、象協居中建五,乾筴祥符征順叙,功侔則大函三。
”斂禧門雲:“輝駢寶券晉雲閶、推策純常集嘏,慶衍瑤籌贏澥屋、闡珍舄奕流禔。
”斂禧左門雲:“重宵日月燭昇恒、景運祥開久照,八表山川征樂壽、昌期福集新韶。
”右門雲:“化成熙皞驗風從、治比春孳夏育,祥迓熾昌昭德緻、符呈乾絡坤維。
”錫慶門雲:“億萬齡錫羨延洪、保定自天孔固,三千界重熙洊洽、祥和與物同春。
”左門雲:“三壺景象駐恒春、釦砌環迎戬福,六幕光華征復旦、彤宸茂集繁祺。
”右門雲:“珠囊晷緯召庥征、福界坦臨太乙,玉燭年華彰瑞應、昌辰化溥由庚。
”影壁門雲:“川嶽獻珍符、煙煴闡瑞,日星昭景貺、糺縵呈華,玉琯奏諴和、氣調九,瑤樞征廣運、衡正三階。
”茶膳房雲:“得氣先蓂長應月,呈祥翠萐並迎風”;“五色雲英滋秀草,千秋露實熟蟠桃”;“湛露凝甘盈缶甕,光風布煦應瑤筩”;“液酌衢尊同介景,音調嶰管遍覃禧。
”例此數百言,置之盛唐詩内,皆絶妙好詞也。
昇平故事,自古罕傳,足爲詞林程式,故摘録於此。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四九 顧震,字葦田,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六年成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
有《一得齋詩稿》。
葦田能詩,尤工書法,極爲梁文莊公所賞。
丁酉科,充江南副考官,與今石庵相國同事,號稱得人。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五○ 李文藻(一七三〇—一七七八),字素伯,號南澗,益都(今屬山東)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進士,官至□□知州[17]。
有《恩平》、《潮陽》、《桂林》諸集。
素伯窮經志古,肆力於漢、唐注疏。
以粵東縣令薦昇州牧,引見來京。
聞餘有惠氏《易漢學》諸書,至餘寓舍借抄,大暑中漫膚多汗,沾漬衣襟,不以爲苦也。
詩不多作,亦頗工穩,如《觀音岩》諸詩,尤爲雄健。
惜年未中壽,殁於粵西。
其餘著作,無可表見者。
嘗約其友人周編修書昌,取經史著述之未甚傳於世者,刻爲《貸園叢書》。
而素伯殁,其後遂不能續。
今所傳者,止此十二種而已。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五一 馮應榴(一七四〇—一八〇〇),字星實,桐鄉(今屬浙江)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進士,官至鴻臚寺卿。
星實英明豁達,有幹濟才。
既以江西布政使罷歸,益肆力於典籍。
尊人養吾侍禦注李玉溪詩,最爲精贍。
君師其意,以蘇文忠公詩注疏舛尚多,遂取王梅溪、施輔之、查初白諸本合抄之,以考其是非得失。
所採正史而外,凡叢書脞説可爲證據者,靡不搜討。
餘撰《金石萃編》,載文忠石刻頗多,兼以後賢題跋,君亦獵取之以爲助,亦可征其精審已。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五二 儲秘書(一七一八—一七八〇),字玉函,宜興(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進士,官至黃州知府。
有《緘石齋詩稿》。
玉函好遊汗漫,兩度嶺南。
中年後,始中甲科,數載省郎,一麾出守。
尋以罷官歸,卒。
其詩淺而實腴,清而不激,正如素練輕縑,雅宜時用。
五言有:“鞭絲紅稻雨,帆影白蘋秋”;“竹陰清石磴,花色淡秋衣”;“亂鴉盤古塔,凍鵲聚閑門”;“海月迎人滿,山花背客妍”;“苔階微霰白,竹屋亂煙青”;“玉梅殘夜雪,銀燭小樓春”;“峽暗漁燈小,江空戍角高”;“雪屋寒炊黍,風燈夜翦蔬。
”七言有:“野雨舟橫新水渡,晚涼人在緑陰村”;“雨色盡歸山一角,春光恰到柳三眠”;“客辰先覺涼風至,鄉思空隨夜月盈”;“衣袖尚存慈母綫,盤飧重剪故園蔬”;“故園重見花如雪,舊雨相看鬢有絲”;“緑蔭村邊孤寺掩,春陰墻角一花明”;“倚閭有母心空切,負郭無田計總非”;“燭殘客舍聽蛩語,葉滿長安送馬蹄。
”同人每傳誦之。
又工倚聲,見予所採《國朝詞綜》,與其鄉任曾貽、史承謙相埒。
(《湖海詩傳》卷二五) 一五三 趙文哲(一七二五—一七七三),字昇之,號璞函,上海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召試,賜内閣中書。
殉金川難,恤贈光祿寺少卿。
有《媕雅堂》、《娵隅》等集。
昇之賦才英敏,少在申江書院,得淩少司馬指授。
論詩以新城爲主。
既而與張策時、淩祖錫、汪韡懷、吳企晉同學。
至蘇州,又與予及鳳喈、來殷互相砥礪,於唐、宋、元、明、本朝大家名家,無所不效,亦無所不工。
自入内閣,直機地,益爲於文襄公所賞。
暨偕予入滇、蜀,得江山之助,所作尤變化新奇。
至其外佳句可摘者,如:“藕花香遠隨蘭棹,桐樹陰清滿葛衫”;“層層露檻全臨水,葉葉風帆直到門”;“迹異騷人吟楚些,趣同傲吏托齊諧”;“中年絲竹愁兒女,少日楂梨憶弟兄”;“白髮已虛鉛鼎術,青山空憶草堂貲”;“牽得碧蘿能補屋,穿來黃竹解擎箱”;“秋風遠度關門樹,曉日晴開嶽井蓮”;“老去評量絲竹肉,客來贈答影形神”;“夕陽沽酒柴桑路,夜雨題詩苦竹州”;“出世尚仍居士服,浮家擬署散人銜”;“矢石餘生嗟已老,詞章小技愧非尊”;“晚歲蟲魚空著述,故山猿鶴漫移文”;“羽林卒勁排鵝鸛[18],上苑書稀斷雁鴻。
”亦炎洲之翡翠,渤海之珊瑚,采擷不能窮也。
(《湖海詩傳》卷二六) 一五四 張熙純(一七二五—一七六七),字策時,號少華,上海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舉人。
三十年召試,賜内閣中書。
有《華海堂集》。
策時英姿壯氣,與昇之同學齊名。
而胸襟軒爽,照人若雪。
兩人成名後,臭味稍有差池。
策時中年殁於京邸,未歷江山兵燹之奇,故所作未免稍遜一籌。
五言如:“人家藏遠樹,漁火入寒流”;“澄澗分岩翠,虛亭受月明”;“洗鉢永花雨,翻經和海潮”;“竹陰連别院,花雨靜禪扃”;“香臺孤磬發,碧殿一燈深。
”七言如:“邱中久已馴龍性,隴上何須赴鶴書”;“連江暮雨孤帆卸,萬樹秋聲一雁飛”;“笛床風細催三弄,酒座香濃試一浮”;“疏雨一旗山店酒,春風雙轡馬塍花”;“詩就涪翁分一瓣,酒同坡老鬥三蕉”;“紅牙曲罷千花暝,青翰舟回一水香。
”亦數十年來,吾鄉握槧懷鉛之士,所當膾炙。
(《湖海詩傳》卷二七) 一五五 嚴長明(一七三一—一七八七),字道甫,號東有,江寧(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召試,賜内閣中書,官至侍讀。
有《歸求草堂集》。
東有生長秦淮,性情韶令,六代風華,資其芳潤。
幼與俞藕塘、鮑雅堂、董絃匏倡和,麗藻流傳。
表聖所雲“采采流水,蓬蓬遠春”者也。
旋爲夢文子司農所知,延舉於雅雨運使。
寓官梅亭最久,益偕四方名士論交,而與餘及惠定宇徵君、王受銘主事、沈學子貢生,共數晨夕。
於是上探經訓,下攪叢書,發爲詞章,備形鴻博。
尋以獻賦入中秘,繼直軍機,鳴鞭珥筆,時扈屬車。
然荷衣蕙帶,輒志江湖。
晉侍讀後,遂以病歸。
會畢君秋帆巡撫西安,招在幕府者十有餘年。
尋歸白下,復主廬江書院以殁。
其子觀,能讀父書。
所補《元和郡縣志》,亦爲詳確。
(《湖海詩傳》卷二七) 一五六 朱孝純(一七三五—一八〇一),字子穎,漢軍正紅旗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舉人,官至兩淮鹽運使。
有《海愚詩鈔》。
子穎爲都統龍翰之子。
承其家學,能畫,尤長於孤松怪石。
擅逸氣,鬚髯不多,有兩莖緣唇而下,長二尺許,風吹飄然,拈之頗自憙也。
作令四川,獨遊峨眉,經旬乃返。
後以迴避,當量移他省。
時大兵方討金川,子穎單騎赴營觀戰鬥,久而去之,其儻奇偉如此。
愛友朋,凡知名士,如姚郎中姬傳、王太守夢樓,皆所最契者。
晚爲揚州鹽運使,方欲招緻大江南北諸賢爲文酒之會,而遽以風痹解職。
姬傳謂其“不可一世之氣,勃然動於紙上”,夢樓謂其“豪宕感激之意,屢見於詩者”,信也。
(《湖海詩傳》卷二七) 一五七 韋謙恒(一七二〇—一七九六),字慎占,號約軒,蕪湖(今屬安徽)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八年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至貴州布政使。
有《傳經堂詩選》。
皖桐詩派,前推聖俞,後數愚山,以嘽緩和平爲主。
約軒承其鄉先生之學,故不以馳騁見長。
六一居士序《宛陵集》謂“古雅純粹”;汪堯峰序愚山詩謂“簡切淡遠”。
舉似約軒,可謂得其法乳者。
約軒以翰林大考受知,不數年直綸扉,出爲方伯,緣事罷歸。
以四庫館編校,加鴻臚寺少卿,故吟興至老不衰。
令子協夢,精於儀禮。
有《蠡測》十七卷。
不喜爲詩,故無所採。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五八 姚鼐(一七三二—一八一五),字姬傳,桐城(今屬安徽)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至禮部郎中。
有《惜抱軒集》。
姬傳豈弟慈祥,而襟期瀟曠,有山澤間儀,有松石間意,簿書刀筆,雅非所好也。
詩旨清隽,晚學玉局翁,尤多見道之語,望其眉宇翛然,已知在風塵之表矣。
既歸,屢主安徽敬敷、江寧鍾山、揚州安定三書院,以讀書學道教多士。
地方大吏,無不愛而重之。
古文淳古簡淨,紆徐往復,亦多不盡之味。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五九 王嵩高(一七三五—一八〇〇),字少林,寶應(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平樂府知府。
少林門第清華,如樓村殿撰,白田庶子,皆其大父行。
文學之傳,師承有自,故發於詩者,或幽靜而閑止,或奔騰而排奡,皆音節自然,駸駸入前賢之室。
吟編甚富,今所采摭者,止《遊梁》一集耳。
以郎中出守粵西,未及歲,以乞養歸,後遂不復出。
一爲安定書院院長而卒。
聞其詩多散佚者。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六○ 蘇去疾(一七二八—一八〇五),字獻之,常熟(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知州[19]。
有《涉藝園詩集》。
獻之樹節孤峭,天懷夷曠,鳳喈常以張覆輿、殷伯岩爲比。
樂府最古質奇奧,然如:“河漢淡無影,滄江流有聲”;“獨夜久不寢,雨聲聞更涼”;“夜涼風邃起,明月滿前村。
”又極清遠蕭淡。
由庶吉士改主事,出爲知州,與世聱牙,遂謝病歸。
家居三十餘年,杖履逍遙,朱顔白髮,視聽不衰,虞山人指以爲仙。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六一 李集(一七一六—一七九四),字繹刍,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武曾之孫。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鄖縣知縣。
著《願學齋詩鈔》。
繹刍早耽理學,晚爲循吏,詩非所好,而清深蒼老,實合於古人繩度,稱其家傳無愧。
年七十九卒。
《臨終詩》雲:“一曲蒹葭水繞門,歸田十載住荒村。
家藏止有圖書在,付與雲礽世守存。
”其標格可見。
子旦華,隽才早卒。
孫遇孫,有名庠序間。
俱見於後。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六二 董潮(一七二九—一七六四),字曉滄,海鹽(今屬浙江)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改庶吉士。
有《東亭詩選》。
東亭綺歲能詩,與沈文恪初有十子之刻,金舂玉應,爲世所稱。
既而贅壻蘭陵[20],兼以饑驅奔走,故其詞句凄鏘。
如《感事》雲:“已悲閲世同劉峻,莫更逢人説項斯。
”《芙蓉池》雲:“豆泣釜中知有恨,蒲生塘下更堪悲。
”《姑蘇懷古》雲:“歌殘白苧春方醉,採得黃絲夏已銷。
”《料敵塔》雲[21]:“戍卷寒沙騰櫪馬,城荒晚角下鞲鷹。
”《中山雜感》雲:“郡控三關雄鉅鹿,峰連千裡走飛狐。
”《劉去華詞》雲:“青史幾人高諫議,白麻當日哭延英。
”皆名句也。
一入詞垣,即登鬼録,玉樹生埋,殊堪霣涕。
(《湖海詩傳》卷二八) 一六三 褚廷璋(一七二八—一七九七),字左莪,號筠心,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八年成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
降六品銜,乞歸。
筠心敏慧絶倫,風神諧暢,兼有荀令、謝郎之目。
直綸扉,進詞館,充分略館纂修,於準夷回部山川風土,最爲諳悉。
奉敕纂《西域圖志》,又纂《西域同文志》,並通等音字母之學,雖法顯、神琪,無以逾也。
詩初學青邱,既學元、白,旨遠詞文,卓然大雅。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四 吳省欽(一七二九—一八〇三),字充之,號白華,南匯(今屬上海市)人。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召試,賜内閣中書。
二十八年成進士,官至左都禦史。
有《白華詩鈔》。
白華著撰,精心果力,不屑蹈襲前人。
少日與趙損之、張少華同學漁洋、竹垞,既而别開蹊徑,句必堅凝,意歸清峻。
入詞垣,大考翰林第一。
由是衡文荊、楚以及四川,遇山歷水刻處,輒以五七字寫之。
或以東野、長江爲比,未盡然也。
散體文,於唐似孫樵、劉蛻,於宋似穆修、柳開,亦復戛然自異。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五 施朝幹(?—一七九七),字鐵如,儀徵(今屬江蘇)人。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至宗人府府丞。
有《正聲集》。
鐵如詩,檏質清真,不尚才藻,生澀刻峭,得之孟東野、梅聖俞爲多。
居官如其詩,往往進寸退尺,如黃楊之厄閏。
雖居邗上,不屑與鹺客往還,故其窮日甚。
在京師,敗車一輛,老屋數椽,俸不足,益以稱貸,而破氈敝席,寒菹冷炙,夫婦相得怡然,終不屑與熱官來往。
稍遷京卿,督湖北學政,而荊、襄間潢池告警,恒惴惴不自保,憂瘁而亡。
無後,其門人伊太守湯安刻其詩於檇李。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六 羅有高(一七三四—一七七九),字臺山,瑞金(今屬江西)人。
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舉人。
有《尊聞居士集》。
臺山少習技勇,治兵家言。
弱冠後外服儒風,内宗梵行。
於釋教,服膺罄山語録,兼通天台賢首諸家,尤以淨土爲歸宿。
於儒者之教,宗明道、象山,而群經主孔、賈正義,小學主《説文》。
皆能參稽義訓,句櫛而字比之。
與長洲彭進士紹昇、吳縣汪文學縉、益都李明府文藻交善,方外則揚州高旻寺僧照月也。
年四十六卒。
生平不多作詩,如書東林五君子手帖,亦奇崛可喜。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七 張塤(一七三一—一七八九),字商言,吳縣(今屬江蘇)人。
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舉人,官内閣中書。
有《西征》、《熱河》、《南歸》諸集。
商言才情橫厲,硬語獨盤。
後乃學於山谷、後山,沿於文長、中郎打油釘絞之習,時露行墨間。
然如《新豐》雲:“百家鷄犬英雄宅,萬歲枌榆故舊情。
”《夜宴》雲:“花露半晴題卻扇,人扶殘醉唱回波。
”亦殊工麗。
而生平與翁覃溪、趙雲松、孔葓谷諸君友善,故考證、金石及書畫題跋,頗爲詳贍可喜。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八 奎林,字直方,富察氏,滿州正黃旗人。
以恩澤封公,由侍衛官至伊犁總統將軍。
君以椒房戚畹,弱冠侍直乾清。
其時諸父兄弟,勛階烜赫,而君甘淡泊,習勤苦,處之蔑如。
二十餘年,四方征討之役,無不身在行間,終殁於西藏之江卡。
櫜韃之暇,喜讀史傳。
嘗閲《元史》,予問之,其中愛慕者誰?曰:“耶律文正,吾不敢期;最慕者王保保耳。
”其寄託如此。
周行萬裡,所遇封疆大吏,唾涕視之。
與予在滇、蜀軍營數年,最爲相契。
及乙巳春,使伊犁時,道出西安,留官齋劇談痛飲,呼小伶度曲,臨别書一絶而去。
其餘間有所作,悉毀其稿。
親兄明瑞,號筠亭,風流儒雅,亦能爲近體詩,以雲貴總督征緬甸,殁於途次,詩亦無存。
(《湖海詩傳》卷二九) 一六九 汪棣(一七二〇—一八〇一),字韡懷,號碧溪,儀徵(今屬江蘇)人。
貢生,官刑部員外郎。
有《持雅》、《對琴》等集。
韡懷居廣陵,好文史,嘗槧漁洋《唐詩神韻集》行世,然寥寥數十首,未必爲真本也。
甲戌冬,予過廣陵,韡懷具小艇邀賓谷、松滋諸君,陪予遊平山堂,酒次備論生平諸作。
予曰:“江梅春信早,村店酒旗偏。
”此君五言壓卷句也。
座客皆以爲允。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 蔣業鼎(一七三一—一七五九),字升枚,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諸生。
升枚風神俊雅,竟體芳蘭,與同縣朱桂泉,人稱雙璧。
弱冠操觚,專心吟詠,有所作,往往推敲至忘寢食。
先是,祖樹存州牧,父盤猗司馬,皆以風雅名家。
居桃花塢東,有倚梧巢、西疇閣、交翠堂、蘇齋諸勝,統名綉谷。
康熙己卯,尤西堂侍講年八十二,樹存約爲送春之會,烏目山人王石谷寫長卷以記之。
時沈文慤公年二十七耳。
至乾隆己卯,文慤八十七,升枚佐其父,復爲前會,名流至者二十餘人,作圖者爲林屋山人王存愫,人尤以爲佳話。
又吳中名妓張憶娘,爲顧俠君、惠半農兩公所眷,樹存作《簪花圖》,日久漫漶,升枚加以裝潢,並屬座客題詞,其好事如此。
年未三十而殁。
(《湖海詩傳》卷三○) 一七一 朱莅恭,字肅征,號桂泉,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有《雅材堂初稿》。
桂泉爲紫岑之子。
適庭之弟,與從兄時霖,皆弱冠能詩。
居桐溪浜,其前爲疏雨樓,後爲萍花水閣。
又吳企晉、沙鬥初、張昆南,皆居西郭,相去數百步。
而予與鳳喈、策時、損之、來殷、升枚,過從來往,故詩酒之盛,著於吳下。
每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