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
關燈
小
中
大
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
曰:何也?聖人懷之(21),衆人辯之以相示也(22)。
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夫大道不稱(23),大辯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
道昭而不道(26),言辯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五者圓而幾向方矣(28)。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29)。
注焉而不滿(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32)。
【注釋】 ①類:同類、相同。
②嘗:試。
③俄而:突然。
④謂:評說、議論。
以下幾句同此解。
⑤于:比。
豪:通作“毫”,細毛。
末:末稍。
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細小。
⑥大山:一說讀如泰山。
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曆(曆):曆數,計算。
⑩凡:平凡,這裡指普通的人。
(11)适:往,到。
(12)因:順應。
已:矣。
(13)封:界線,分别。
(14)常:定見,定論。
(15)是:對的,正确的;“為是”,意思是各自認為自己是正确的。
畛(zhěn):田地裡的界路,這裡泛指事物、事理間的界線和區分。
(16)倫:次序。
義:儀,等别。
一說本句當作“有論有議”,姑備參考。
(17)八德:八類、八種。
(18)六合: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
(19)論:研究。
議:評說。
(20)春秋:這裡泛指古代曆史,并非指戰國以前的那一段曆史年代。
經世:經綸世事,這是用調理織物來喻指治理社會。
志:記載;這個意義後代寫作“誌”。
(21)懷: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與我、是與非都容藏于身。
(22)示:顯示,這裡含有誇耀于外的意思。
(23)稱:舉稱。
一說通作“偁”,宣揚的意思。
(24)嗛(qiān):通“謙”,謙遜。
(25)忮(zhì):傷害。
(26)昭:明;這裡指明白無誤地完全表露出來。
(27)不及:達不到,這裡指言論表達不到的地方。
(28)圓:這裡作做圓、求圓解。
幾:近,近似。
“圓而幾向方”,意思是求圓卻近似于方,比喻事與願違。
(29)府:儲存财物的地方。
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庫,也就是整個宇宙。
(30)注:注入。
焉:講作“于之”。
(31)酌:舀取。
竭:盡。
(32)葆(bǎo):藏,隐蔽。
“葆光”即潛隐光亮而不露。
【譯文】 現在暫且在這裡說一番話,不知道這些話跟其他人的談論是相同的呢,還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論與不相同的言論,既然相互間都是言談議論,從這一意義說,不管其内容如何也就是同類的了。
雖然這樣,還是請讓我試着把這一問題說一說。
宇宙萬物有它的開始,同樣有它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它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開始。
宇宙之初有過這樣那樣的“有”,但也有個“無”,還有個未曾有過的“無”,同樣也有個未曾有過的未曾有過的“無”。
突然間生出了“有”和“無”,卻不知道“有”與“無”誰是真正的“有”、誰是真正的“無”。
現在我已經說了這些言論和看法,但卻不知道我聽說的言論和看法是我果真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還是果真沒有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天下沒有什麼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麼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
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
既然已經渾然為一體,還能夠有什麼議論和看法?既然已經稱作一體,又還能夠沒有什麼議論和看法?客觀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個“一”就成了“三”,以此類推,最精明的計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後的數字,何況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從無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況從“有”推演到“有”呢?沒有必要這樣地推演下去,還是順應事物的本然吧。
所謂真理從不曾有過界線,言論也不曾有過定準,隻因為各自認為隻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才是正确的,這才有了這樣那樣的界線和區别。
請讓我談談那些界線和區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辯駁,有競比有相争,這就是所謂八類。
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聖人總是存而不論;宇宙之内的事,聖人雖然細加研究,卻不随意評說。
至于古代曆史上善于治理社會的前代君王們的記載,聖人雖然有所評說卻不争辯。
可知有分别就因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辯也就因為存在不能辯駁。
有人會說,這是為什麼呢?聖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則争辯不休誇耀于外,所以說,大凡争辯,總因為有自己所看不見的一面。
至高無尚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
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随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這五種情況就好像着意求圓卻幾近成方一樣。
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曉的境域,那就是絕頂的明智。
誰能真正通曉不用言語的辯駁、不用稱說的道理呢?假如有誰能夠知道,這就是所說的自然生成的府庫。
無論注入多少東西,它不會滿盈,無論取出多少東西,它也不會枯竭,而且也不知這些東西出自哪裡,這就叫做潛藏不露的光亮。
【原文】 故昔者堯問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①,南面而不釋然②,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③,猶存乎蓬艾之間④。
若不釋然⑤,何哉?昔者十日并出⑥,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⑦!” 齧缺問乎王倪曰⑧:“子知物之所同是乎⑨?”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
庸讵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⑩?且吾嘗試問乎女(11):民濕寝則腰疾偏死(12),然乎哉(13)?木處則惴慄恂懼(14),猨猴然乎哉(15)?三者孰知正處?民食刍豢(16),麋鹿食薦(17),蝍蛆甘帶(18),鸱鴉耆鼠(19),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20),麋與鹿交,與魚遊(21)。
毛嫱麗姬(22),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23)。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24),是非之塗(25),樊然殽亂(26),吾惡能知其辯(27)!”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28)?”王倪曰:“至人神矣(29)!大澤焚而不能熱(30),河漢沍而不能寒(31),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32)。
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
死生無變于己(33),而況利害之端乎!” 【注釋】 ①宗、脍、胥敖:三個小國國名。
②南面:君主臨朝;古代帝王上朝理事總坐北朝南。
釋然:不耿介于懷的樣子。
一說“釋”通作“怿”,喜悅的意思。
③三子者:指上述三國的國君。
④蓬艾:兩種草名。
“存乎蓬艾之間”比喻國微君卑,不足與之計較。
⑤若:你。
⑥十日并出:指古代寓言中十個太陽一并出來的故事,莊子借此比喻陽光普照到每一個地方。
⑦進:進了一步,具有超過、勝過的意思。
⑧齧(niè)缺、王倪:傳說中的古代賢人,實為莊子寓言故事中虛拟的人物。
⑨所同是:意思是相互間共同的地方。
⑩庸讵:怎麼、哪裡。
(11)女:汝,你。
(12)濕寝:在潮濕的地方寝卧。
偏死:偏癱,即半身不遂。
(13)(qiū):“鳅”字的異體,即泥鳅。
(14)木處:在高高的樹木上居住。
惴:慄、恂(xún)、懼:四字都是恐懼、懼怕的意思。
(15)猨:“猿”字的異體,“猨猴”即“猿猴”。
(16)刍(chú):草。
豢(huàn):養。
“刍豢”,用草喂養,這裡代指家畜、牲口。
(17)麋(mí):一種食草的珍貴獸類,與鹿同科。
薦(jiàn):美草。
(18)蝍(jí)蛆(jū):蜈蚣。
甘:甜美,嗜好;這裡作動詞。
帶:小蛇。
“甘帶”意思是以小蛇為美食。
(19)鸱(chí):貓頭鷹。
耆:亦寫作“嗜”,嗜好。
(20)猵(biān)狙(jū):一種類似猿猴的動物。
“猨猵狙以為雌”,即“猿以狙猵為雌”。
舊注猵狙喜與雌猿交配,“以猿為雌”,但與句法不合,姑備參考。
(21)遊:戲遊,即交尾。
(22)毛嫱(qián)、麗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3)決(xuè):通作“”,迅疾的樣子。
驟:快速奔跑。
(24)端:端緒。
(25)塗:通作“途”,道路,途徑。
(26)樊然:雜亂的樣子。
殽(yáo):這裡講作“淆”,混雜的意思。
(27)辯:通作辨,分别、區分的意思。
(28)至人:這裡指能夠達到忘我境界的、道德修養極高的人。
(29)神:神妙不測。
(30)澤:聚水的窪地。
澤地水源充足,林木灌叢生長茂密。
(31)沍(hù)河水凍結。
(32)根據前兩句的句式結構分析,這一句似應分别成兩個七字句,故有人認為此處有脫落,疑為“疾雷破山不能傷,飄風振海不能驚”,姑備參考。
(33)無變于己:意思是對于他自己全無變化。
【譯文】 從前堯曾向舜問道:“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個小國,每當上朝理事總是心緒不甯,是什麼原因呢?”舜回答說:“那三個小國的國君,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
你總是耿耿于懷心神不甯,為什麼呢?過去十個太陽一塊兒升起,萬物都在陽光普照之下,何況你崇高的德行又遠遠超過了太陽的光亮呢!” 齧缺問王倪:“你知道各種事物相互間總有共同的地方嗎?”王倪說:“我怎麼知道呢!”齧缺又問:“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回答說:“我怎麼知道呢!”齧缺接着又問:“那麼各種事物便都無法知道了嗎?”王倪回答:“我怎麼知道呢!雖然這樣,我還是試着來回答你的問題。
你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還是先問一問你:人們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部患病甚至釀成半身不遂,泥鳅也會這樣嗎?人們住在高高的樹木上就會心驚膽戰、惶恐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誰最懂得居處的标準呢?人以牲畜的肉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則愛吃老鼠,人、麋鹿、蜈蚣、貓頭鷹和烏鴉這四類動物究竟誰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當作配偶,麋喜歡與鹿交配,泥鳅則與魚交尾。
毛嫱和麗姬,是人們稱道的美人了,可是魚兒見了她們深深潛入水底,鳥兒見了她們高高飛向天空,麋鹿見了她們撤開四蹄飛快地逃離。
人、魚、鳥和麋鹿四者究竟誰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來看,仁與義的端緒,是與非的途徑,都紛雜錯亂,我
曰:何也?聖人懷之(21),衆人辯之以相示也(22)。
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夫大道不稱(23),大辯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
道昭而不道(26),言辯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五者圓而幾向方矣(28)。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29)。
注焉而不滿(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32)。
【注釋】 ①類:同類、相同。
②嘗:試。
③俄而:突然。
④謂:評說、議論。
以下幾句同此解。
⑤于:比。
豪:通作“毫”,細毛。
末:末稍。
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細小。
⑥大山:一說讀如泰山。
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曆(曆):曆數,計算。
⑩凡:平凡,這裡指普通的人。
(11)适:往,到。
(12)因:順應。
已:矣。
(13)封:界線,分别。
(14)常:定見,定論。
(15)是:對的,正确的;“為是”,意思是各自認為自己是正确的。
畛(zhěn):田地裡的界路,這裡泛指事物、事理間的界線和區分。
(16)倫:次序。
義:儀,等别。
一說本句當作“有論有議”,姑備參考。
(17)八德:八類、八種。
(18)六合: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
(19)論:研究。
議:評說。
(20)春秋:這裡泛指古代曆史,并非指戰國以前的那一段曆史年代。
經世:經綸世事,這是用調理織物來喻指治理社會。
志:記載;這個意義後代寫作“誌”。
(21)懷: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與我、是與非都容藏于身。
(22)示:顯示,這裡含有誇耀于外的意思。
(23)稱:舉稱。
一說通作“偁”,宣揚的意思。
(24)嗛(qiān):通“謙”,謙遜。
(25)忮(zhì):傷害。
(26)昭:明;這裡指明白無誤地完全表露出來。
(27)不及:達不到,這裡指言論表達不到的地方。
(28)圓:這裡作做圓、求圓解。
幾:近,近似。
“圓而幾向方”,意思是求圓卻近似于方,比喻事與願違。
(29)府:儲存财物的地方。
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庫,也就是整個宇宙。
(30)注:注入。
焉:講作“于之”。
(31)酌:舀取。
竭:盡。
(32)葆(bǎo):藏,隐蔽。
“葆光”即潛隐光亮而不露。
【譯文】 現在暫且在這裡說一番話,不知道這些話跟其他人的談論是相同的呢,還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論與不相同的言論,既然相互間都是言談議論,從這一意義說,不管其内容如何也就是同類的了。
雖然這樣,還是請讓我試着把這一問題說一說。
宇宙萬物有它的開始,同樣有它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它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開始。
宇宙之初有過這樣那樣的“有”,但也有個“無”,還有個未曾有過的“無”,同樣也有個未曾有過的未曾有過的“無”。
突然間生出了“有”和“無”,卻不知道“有”與“無”誰是真正的“有”、誰是真正的“無”。
現在我已經說了這些言論和看法,但卻不知道我聽說的言論和看法是我果真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還是果真沒有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天下沒有什麼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麼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
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
既然已經渾然為一體,還能夠有什麼議論和看法?既然已經稱作一體,又還能夠沒有什麼議論和看法?客觀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個“一”就成了“三”,以此類推,最精明的計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後的數字,何況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從無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況從“有”推演到“有”呢?沒有必要這樣地推演下去,還是順應事物的本然吧。
所謂真理從不曾有過界線,言論也不曾有過定準,隻因為各自認為隻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才是正确的,這才有了這樣那樣的界線和區别。
請讓我談談那些界線和區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辯駁,有競比有相争,這就是所謂八類。
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聖人總是存而不論;宇宙之内的事,聖人雖然細加研究,卻不随意評說。
至于古代曆史上善于治理社會的前代君王們的記載,聖人雖然有所評說卻不争辯。
可知有分别就因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辯也就因為存在不能辯駁。
有人會說,這是為什麼呢?聖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則争辯不休誇耀于外,所以說,大凡争辯,總因為有自己所看不見的一面。
至高無尚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
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随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這五種情況就好像着意求圓卻幾近成方一樣。
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曉的境域,那就是絕頂的明智。
誰能真正通曉不用言語的辯駁、不用稱說的道理呢?假如有誰能夠知道,這就是所說的自然生成的府庫。
無論注入多少東西,它不會滿盈,無論取出多少東西,它也不會枯竭,而且也不知這些東西出自哪裡,這就叫做潛藏不露的光亮。
【原文】 故昔者堯問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①,南面而不釋然②,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③,猶存乎蓬艾之間④。
若不釋然⑤,何哉?昔者十日并出⑥,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⑦!” 齧缺問乎王倪曰⑧:“子知物之所同是乎⑨?”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
庸讵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⑩?且吾嘗試問乎女(11):民濕寝則腰疾偏死(12),然乎哉(13)?木處則惴慄恂懼(14),猨猴然乎哉(15)?三者孰知正處?民食刍豢(16),麋鹿食薦(17),蝍蛆甘帶(18),鸱鴉耆鼠(19),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20),麋與鹿交,與魚遊(21)。
毛嫱麗姬(22),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23)。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24),是非之塗(25),樊然殽亂(26),吾惡能知其辯(27)!”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28)?”王倪曰:“至人神矣(29)!大澤焚而不能熱(30),河漢沍而不能寒(31),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32)。
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
死生無變于己(33),而況利害之端乎!” 【注釋】 ①宗、脍、胥敖:三個小國國名。
②南面:君主臨朝;古代帝王上朝理事總坐北朝南。
釋然:不耿介于懷的樣子。
一說“釋”通作“怿”,喜悅的意思。
③三子者:指上述三國的國君。
④蓬艾:兩種草名。
“存乎蓬艾之間”比喻國微君卑,不足與之計較。
⑤若:你。
⑥十日并出:指古代寓言中十個太陽一并出來的故事,莊子借此比喻陽光普照到每一個地方。
⑦進:進了一步,具有超過、勝過的意思。
⑧齧(niè)缺、王倪:傳說中的古代賢人,實為莊子寓言故事中虛拟的人物。
⑨所同是:意思是相互間共同的地方。
⑩庸讵:怎麼、哪裡。
(11)女:汝,你。
(12)濕寝:在潮濕的地方寝卧。
偏死:偏癱,即半身不遂。
(13)(qiū):“鳅”字的異體,即泥鳅。
(14)木處:在高高的樹木上居住。
惴:慄、恂(xún)、懼:四字都是恐懼、懼怕的意思。
(15)猨:“猿”字的異體,“猨猴”即“猿猴”。
(16)刍(chú):草。
豢(huàn):養。
“刍豢”,用草喂養,這裡代指家畜、牲口。
(17)麋(mí):一種食草的珍貴獸類,與鹿同科。
薦(jiàn):美草。
(18)蝍(jí)蛆(jū):蜈蚣。
甘:甜美,嗜好;這裡作動詞。
帶:小蛇。
“甘帶”意思是以小蛇為美食。
(19)鸱(chí):貓頭鷹。
耆:亦寫作“嗜”,嗜好。
(20)猵(biān)狙(jū):一種類似猿猴的動物。
“猨猵狙以為雌”,即“猿以狙猵為雌”。
舊注猵狙喜與雌猿交配,“以猿為雌”,但與句法不合,姑備參考。
(21)遊:戲遊,即交尾。
(22)毛嫱(qián)、麗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3)決(xuè):通作“”,迅疾的樣子。
驟:快速奔跑。
(24)端:端緒。
(25)塗:通作“途”,道路,途徑。
(26)樊然:雜亂的樣子。
殽(yáo):這裡講作“淆”,混雜的意思。
(27)辯:通作辨,分别、區分的意思。
(28)至人:這裡指能夠達到忘我境界的、道德修養極高的人。
(29)神:神妙不測。
(30)澤:聚水的窪地。
澤地水源充足,林木灌叢生長茂密。
(31)沍(hù)河水凍結。
(32)根據前兩句的句式結構分析,這一句似應分别成兩個七字句,故有人認為此處有脫落,疑為“疾雷破山不能傷,飄風振海不能驚”,姑備參考。
(33)無變于己:意思是對于他自己全無變化。
【譯文】 從前堯曾向舜問道:“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個小國,每當上朝理事總是心緒不甯,是什麼原因呢?”舜回答說:“那三個小國的國君,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
你總是耿耿于懷心神不甯,為什麼呢?過去十個太陽一塊兒升起,萬物都在陽光普照之下,何況你崇高的德行又遠遠超過了太陽的光亮呢!” 齧缺問王倪:“你知道各種事物相互間總有共同的地方嗎?”王倪說:“我怎麼知道呢!”齧缺又問:“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回答說:“我怎麼知道呢!”齧缺接着又問:“那麼各種事物便都無法知道了嗎?”王倪回答:“我怎麼知道呢!雖然這樣,我還是試着來回答你的問題。
你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還是先問一問你:人們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部患病甚至釀成半身不遂,泥鳅也會這樣嗎?人們住在高高的樹木上就會心驚膽戰、惶恐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誰最懂得居處的标準呢?人以牲畜的肉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則愛吃老鼠,人、麋鹿、蜈蚣、貓頭鷹和烏鴉這四類動物究竟誰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當作配偶,麋喜歡與鹿交配,泥鳅則與魚交尾。
毛嫱和麗姬,是人們稱道的美人了,可是魚兒見了她們深深潛入水底,鳥兒見了她們高高飛向天空,麋鹿見了她們撤開四蹄飛快地逃離。
人、魚、鳥和麋鹿四者究竟誰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來看,仁與義的端緒,是與非的途徑,都紛雜錯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