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
關燈
小
中
大
、稱呼。
然:這樣。
(25)然:對的、正确的。
(26)以上十二句曆來認為有錯簡或脫落現象,句子序列暫取較通行的校勘意見。
(27)莛(tíng):草莖。
楹(yíng):廳堂前的木柱。
“莛”、“楹”對文,代指物之細小者和巨大者。
(28)厲:通作“疠”,指皮膚潰爛,這裡用表醜陋的人。
西施:吳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9)恢:寬大。
恑(guǐ):奇變。
憰(jué):詭詐。
怪:怪異。
恢恑憰怪四字連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态。
(30)一:渾一,一體。
聯系上文,莊子認為世上一切小與大、醜與美、千差萬别的各種情态或各種事物,都是相通而又處在對立統一體内,從這一觀點出發,世上一切事物就不會不“齊”,不會不具有某種共同性。
(31)分:分開、分解。
(32)成:生成、形成。
“成”和“分”也是相對立的,一個事物被分解了,這就意味生成一新的事物。
(33)毀:毀滅,指失去了原有的狀态。
“毀”與“成”也是相對立的,一個新事物通過分解而生成了,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狀态必定走向毀滅。
(34)達:通達,“達者”這裡指通曉事理的人。
(35)為是不用:為了這個緣故不用固執己見;“不用”之後有所省略,即一定把物“分”而“成”的觀點,也就是不“齊”的觀點。
寓:寄托。
諸:講作“之于”。
庸:指平常之理。
一說講作“用”,含有功用的意思。
(36)以下四句至“适得而幾矣”,有人認為是衍文,是前人作注的語言,并非莊子的原文。
姑備一說。
(37)得:中,合乎常理的意思。
一說自得。
(38)适:恰。
幾:接近。
(39)因:順應。
是:此,這裡指上述“為一”的觀點,即物之本然而不要去加以分别的觀點。
(40)已:這裡是一種特殊的省略,實指前面整個一句話,“已”當講作“因是已”。
(41)勞:操勞、耗費。
神明:心思,指精神和才智。
為一:了解、認識事物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道理。
言外之意,事物本來就是渾然一體,并不需要去辨求。
同: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
(42)朝三:“朝三”、“暮四”的故事《列子.黃帝篇》亦有記載。
朝是早晨,暮是夜晚,三和四表示數量,即三升、四升。
“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其總和皆為“七”,這裡借此譬喻名雖不一,實卻無損,總都歸結為“一”。
(43)狙(jū):猴子。
狙公:養猴子的人。
賦:給予。
芧(xù):橡子。
(44)虧:虧損。
為用:為之所用,意思是喜怒因此而有所變化。
(45)和:調和、混用。
“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來。
休:本指休息,這裡含有優遊自得地生活的意思。
鈞:通作“均”;“天鈞”即自然而又均衡。
(46)兩行:物與我,即自然界與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47)至:造極,最高的境界。
(48)封:疆界、界線。
(49)以:原本作“之”據文義改。
(50)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彈琴著稱。
莊子認為,音本是一個整體,沒有高低長短之分就無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師都不可能同時并奏各種各樣的聲音。
正因為分出音的高低長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來。
(51)師曠:晉平公時的著名樂師。
枝策:用如動詞,用枝或策叩擊拍節,猶如今天的打拍子。
一說舉杖擊節。
(52)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學派的著名人物。
據:依;梧:樹名。
惠施善辯,“據梧”意思就是靠着桐樹高談闊論。
一說“梧”當講作桐木幾案,“據梧”則是靠着幾案的意思。
(53)幾:盡,意思是達到了頂點。
(54)載:記載;一說載譽。
末年,晚年。
(55)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專長和學識。
(56)明:明白、表露。
(57)堅白:指石的顔色白而質地堅,但“白”和“堅”都獨立于“石”之外。
公孫龍子曾有“堅白論”之說,莊子是極不贊成的。
昧:迷昧。
(58)其子:指昭文之子。
一說指惠施之子。
綸:緒,這裡指繼承昭文的事業。
(59)這句語意有所隐含,意思是“雖我無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況都叫有所成就的話,即使是我沒有什麼成就也可說有了成就了。
(60)滑(gǔ)疑:紛亂的樣子,這裡指各種迷亂人心的辯說。
(61)圖(圖):亦寫作“啚”,疑為“鄙”字之誤,瞧不起,摒棄的意思。
【譯文】 說話辯論并不像是吹風。
善辯的人辯論紛纭,他們所說的話也不曾有過定論。
果真說了些什麼嗎?還是不曾說過些什麼呢?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言談不同于雛鳥的鳴叫,真有區别,還是沒有什麼區别呢? 大道是怎麼隐匿起來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論是怎麼隐匿起來而有了是與非呢?大道怎麼會出現而又不複存在?言論又怎麼存在而又不宜認可?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論被浮華的詞藻所掩蓋。
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辯,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否定對方所肯定的東西。
想要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非難對方所肯定的東西,那麼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觀察而求得明鑒。
各種事物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各種事物也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這一面。
從事物相對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見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這一面看就能有所認識和了解。
所以說: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
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賴的。
雖然這樣,剛剛産生随即便是死亡,剛剛死亡随即便會複生;剛剛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剛剛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謬誤的一面,依托謬誤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
因此聖人不走劃分正誤是非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順着事物自身的情态。
事物的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
事物的那一面同樣存在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面也同樣存在正與誤。
事物果真存在彼此兩個方面嗎?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兩個方面的區分嗎?彼此兩個方面都沒有其對立的一面,這就是大道的樞紐。
抓住了大道的樞紐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從而順應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
“是”是無窮的,“非”也是無窮的。
所以說不如用事物的本然來加以觀察和認識。
用組成事物的要素來說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來說明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用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不如用非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
整個自然界不論存在多少要素,但作為要素而言卻是一樣的,各種事物不論存在多少具體物象,但作為具體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樣的。
能認可嗎?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可以認可;不可以認可嗎?一定也有不可以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不能認可。
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們稱謂而就的。
怎樣才算是正确呢?正确在于其本身就是正确的。
怎樣才算是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在于其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怎樣才能認可呢?能認可在于其自身就是能認可的。
怎樣才不能認可呢?不能認可在于其本身就是不能認可的。
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認可的一面,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能認可的一面。
所以可以列舉細小的草莖和高大的庭柱,醜陋的癞頭和美麗的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态來說明這一點,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相通而渾一的。
舊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舊事物的毀滅。
所有事物并無形成與毀滅的區别,還是相通而渾一的特點。
隻有通達的人方才知曉事物相通而渾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執地對事物作出這樣那樣的解釋,而應把自己的觀點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
所謂平庸的事理就是無用而有用;認識事物無用就是有用,這就算是通達;通達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
順應事物相通而渾一的本來狀态吧,這樣還不能了解它的究竟,這就叫做“道”。
耗費心思方才能認識事物渾然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
什麼叫做“朝三”呢?養猴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分給三升,晚上分給四升”。
猴子們聽了非常憤怒。
養猴人便改口說 :“那麼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
”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
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喜與怒卻各為所用而有了變化,也就是因為這樣的道理。
因此,古代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裡,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古時候的人,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如何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時有人認為,整個宇宙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什麼具體的事物,這樣的認識是最了不起,最盡善盡美,而無以複加了。
其次,認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萬事萬物從不曾有過區分和界線。
再其次,認為萬事萬物雖有這樣那樣的區别,但是卻從不曾有過是與非的不同。
是與非的顯露,對于宇宙萬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現虧損和缺陷,理解上出現虧損與缺陷,偏私的觀念也就因此形成。
果真有形成與虧缺嗎?果真沒有形成與虧缺嗎?事物有了形成與虧缺,所以昭文才能夠彈琴奏樂。
沒有形成和虧缺,昭文就不再能夠彈琴奏樂。
昭文善于彈琴,師曠精于樂律,惠施樂于靠着梧桐樹高談闊論,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說是登峰造極了!他們都享有盛譽,所以他們的事迹得到記載并流傳下來。
他們都愛好自己的學問與技藝,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樣;正因為愛好自己的學問和技藝,所以總希望能夠表現出來。
而他們将那些不該彰明的東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終以石之色白與質堅均獨立于石頭之外的迷昧而告終;而昭文的兒子也繼承其父親的事業,終生沒有什麼作為。
像這樣就可以稱作成功嗎?那即使是我雖無成就也可說是成功了。
像這樣便不可以稱作成功嗎?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沒有成功。
因此,各種迷亂人心的巧說辯言的炫耀,都是聖哲之人所鄙夷、摒棄的。
所以說,各種無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觀察事物而求得真實的理解。
【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①,則與彼無以異矣。
雖然,請嘗言之②。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俄而有無矣③,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今我則已有謂矣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為小⑥;莫壽于殇子⑦,而彭祖為夭⑧。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
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⑨,而況其凡乎⑩!故自無适有以至于三(11),而況自有适有乎!無适焉,因是已(12)。
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為是而有畛也(15)。
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16),有分有辯,有競有争,此之謂八德(17),六合之外(18),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19)。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20),聖人議而不辯。
故分也
然:這樣。
(25)然:對的、正确的。
(26)以上十二句曆來認為有錯簡或脫落現象,句子序列暫取較通行的校勘意見。
(27)莛(tíng):草莖。
楹(yíng):廳堂前的木柱。
“莛”、“楹”對文,代指物之細小者和巨大者。
(28)厲:通作“疠”,指皮膚潰爛,這裡用表醜陋的人。
西施:吳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9)恢:寬大。
恑(guǐ):奇變。
憰(jué):詭詐。
怪:怪異。
恢恑憰怪四字連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态。
(30)一:渾一,一體。
聯系上文,莊子認為世上一切小與大、醜與美、千差萬别的各種情态或各種事物,都是相通而又處在對立統一體内,從這一觀點出發,世上一切事物就不會不“齊”,不會不具有某種共同性。
(31)分:分開、分解。
(32)成:生成、形成。
“成”和“分”也是相對立的,一個事物被分解了,這就意味生成一新的事物。
(33)毀:毀滅,指失去了原有的狀态。
“毀”與“成”也是相對立的,一個新事物通過分解而生成了,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狀态必定走向毀滅。
(34)達:通達,“達者”這裡指通曉事理的人。
(35)為是不用:為了這個緣故不用固執己見;“不用”之後有所省略,即一定把物“分”而“成”的觀點,也就是不“齊”的觀點。
寓:寄托。
諸:講作“之于”。
庸:指平常之理。
一說講作“用”,含有功用的意思。
(36)以下四句至“适得而幾矣”,有人認為是衍文,是前人作注的語言,并非莊子的原文。
姑備一說。
(37)得:中,合乎常理的意思。
一說自得。
(38)适:恰。
幾:接近。
(39)因:順應。
是:此,這裡指上述“為一”的觀點,即物之本然而不要去加以分别的觀點。
(40)已:這裡是一種特殊的省略,實指前面整個一句話,“已”當講作“因是已”。
(41)勞:操勞、耗費。
神明:心思,指精神和才智。
為一:了解、認識事物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道理。
言外之意,事物本來就是渾然一體,并不需要去辨求。
同: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
(42)朝三:“朝三”、“暮四”的故事《列子.黃帝篇》亦有記載。
朝是早晨,暮是夜晚,三和四表示數量,即三升、四升。
“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其總和皆為“七”,這裡借此譬喻名雖不一,實卻無損,總都歸結為“一”。
(43)狙(jū):猴子。
狙公:養猴子的人。
賦:給予。
芧(xù):橡子。
(44)虧:虧損。
為用:為之所用,意思是喜怒因此而有所變化。
(45)和:調和、混用。
“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來。
休:本指休息,這裡含有優遊自得地生活的意思。
鈞:通作“均”;“天鈞”即自然而又均衡。
(46)兩行:物與我,即自然界與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47)至:造極,最高的境界。
(48)封:疆界、界線。
(49)以:原本作“之”據文義改。
(50)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彈琴著稱。
莊子認為,音本是一個整體,沒有高低長短之分就無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師都不可能同時并奏各種各樣的聲音。
正因為分出音的高低長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來。
(51)師曠:晉平公時的著名樂師。
枝策:用如動詞,用枝或策叩擊拍節,猶如今天的打拍子。
一說舉杖擊節。
(52)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學派的著名人物。
據:依;梧:樹名。
惠施善辯,“據梧”意思就是靠着桐樹高談闊論。
一說“梧”當講作桐木幾案,“據梧”則是靠着幾案的意思。
(53)幾:盡,意思是達到了頂點。
(54)載:記載;一說載譽。
末年,晚年。
(55)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專長和學識。
(56)明:明白、表露。
(57)堅白:指石的顔色白而質地堅,但“白”和“堅”都獨立于“石”之外。
公孫龍子曾有“堅白論”之說,莊子是極不贊成的。
昧:迷昧。
(58)其子:指昭文之子。
一說指惠施之子。
綸:緒,這裡指繼承昭文的事業。
(59)這句語意有所隐含,意思是“雖我無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況都叫有所成就的話,即使是我沒有什麼成就也可說有了成就了。
(60)滑(gǔ)疑:紛亂的樣子,這裡指各種迷亂人心的辯說。
(61)圖(圖):亦寫作“啚”,疑為“鄙”字之誤,瞧不起,摒棄的意思。
【譯文】 說話辯論并不像是吹風。
善辯的人辯論紛纭,他們所說的話也不曾有過定論。
果真說了些什麼嗎?還是不曾說過些什麼呢?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言談不同于雛鳥的鳴叫,真有區别,還是沒有什麼區别呢? 大道是怎麼隐匿起來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論是怎麼隐匿起來而有了是與非呢?大道怎麼會出現而又不複存在?言論又怎麼存在而又不宜認可?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論被浮華的詞藻所掩蓋。
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辯,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否定對方所肯定的東西。
想要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非難對方所肯定的東西,那麼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觀察而求得明鑒。
各種事物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各種事物也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這一面。
從事物相對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見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這一面看就能有所認識和了解。
所以說: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
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賴的。
雖然這樣,剛剛産生随即便是死亡,剛剛死亡随即便會複生;剛剛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剛剛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謬誤的一面,依托謬誤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
因此聖人不走劃分正誤是非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順着事物自身的情态。
事物的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
事物的那一面同樣存在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面也同樣存在正與誤。
事物果真存在彼此兩個方面嗎?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兩個方面的區分嗎?彼此兩個方面都沒有其對立的一面,這就是大道的樞紐。
抓住了大道的樞紐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從而順應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
“是”是無窮的,“非”也是無窮的。
所以說不如用事物的本然來加以觀察和認識。
用組成事物的要素來說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來說明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用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不如用非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
整個自然界不論存在多少要素,但作為要素而言卻是一樣的,各種事物不論存在多少具體物象,但作為具體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樣的。
能認可嗎?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可以認可;不可以認可嗎?一定也有不可以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不能認可。
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們稱謂而就的。
怎樣才算是正确呢?正确在于其本身就是正确的。
怎樣才算是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在于其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怎樣才能認可呢?能認可在于其自身就是能認可的。
怎樣才不能認可呢?不能認可在于其本身就是不能認可的。
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認可的一面,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能認可的一面。
所以可以列舉細小的草莖和高大的庭柱,醜陋的癞頭和美麗的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态來說明這一點,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相通而渾一的。
舊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舊事物的毀滅。
所有事物并無形成與毀滅的區别,還是相通而渾一的特點。
隻有通達的人方才知曉事物相通而渾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執地對事物作出這樣那樣的解釋,而應把自己的觀點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
所謂平庸的事理就是無用而有用;認識事物無用就是有用,這就算是通達;通達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
順應事物相通而渾一的本來狀态吧,這樣還不能了解它的究竟,這就叫做“道”。
耗費心思方才能認識事物渾然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
什麼叫做“朝三”呢?養猴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分給三升,晚上分給四升”。
猴子們聽了非常憤怒。
養猴人便改口說 :“那麼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
”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
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喜與怒卻各為所用而有了變化,也就是因為這樣的道理。
因此,古代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裡,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古時候的人,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如何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時有人認為,整個宇宙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什麼具體的事物,這樣的認識是最了不起,最盡善盡美,而無以複加了。
其次,認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萬事萬物從不曾有過區分和界線。
再其次,認為萬事萬物雖有這樣那樣的區别,但是卻從不曾有過是與非的不同。
是與非的顯露,對于宇宙萬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現虧損和缺陷,理解上出現虧損與缺陷,偏私的觀念也就因此形成。
果真有形成與虧缺嗎?果真沒有形成與虧缺嗎?事物有了形成與虧缺,所以昭文才能夠彈琴奏樂。
沒有形成和虧缺,昭文就不再能夠彈琴奏樂。
昭文善于彈琴,師曠精于樂律,惠施樂于靠着梧桐樹高談闊論,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說是登峰造極了!他們都享有盛譽,所以他們的事迹得到記載并流傳下來。
他們都愛好自己的學問與技藝,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樣;正因為愛好自己的學問和技藝,所以總希望能夠表現出來。
而他們将那些不該彰明的東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終以石之色白與質堅均獨立于石頭之外的迷昧而告終;而昭文的兒子也繼承其父親的事業,終生沒有什麼作為。
像這樣就可以稱作成功嗎?那即使是我雖無成就也可說是成功了。
像這樣便不可以稱作成功嗎?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沒有成功。
因此,各種迷亂人心的巧說辯言的炫耀,都是聖哲之人所鄙夷、摒棄的。
所以說,各種無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觀察事物而求得真實的理解。
【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①,則與彼無以異矣。
雖然,請嘗言之②。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俄而有無矣③,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今我則已有謂矣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為小⑥;莫壽于殇子⑦,而彭祖為夭⑧。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
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⑨,而況其凡乎⑩!故自無适有以至于三(11),而況自有适有乎!無适焉,因是已(12)。
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為是而有畛也(15)。
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16),有分有辯,有競有争,此之謂八德(17),六合之外(18),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19)。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20),聖人議而不辯。
故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