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
關燈
小
中
大
yā):通作“壓”,閉塞的意思。
緘:繩索,這裡是用繩索加以束縛的意思。
(19)洫(xù):敗壞。
(20)複陽:複生,恢複生機。
(21)慮:憂慮。
歎:感歎。
變:反複。
(zhè):通作“懾”,恐懼的意思。
(22)姚:輕浮躁動。
佚(yì):奢華放縱。
啟:這裡指放縱情欲而不知收斂。
态:這裡是故作姿态的意思。
(23)樂:樂聲。
虛:中空的情态,用管狀樂器中空的特點代指樂器本身。
(24)蒸成菌:在暑熱潮濕的條件下蒸騰而生各種菌類。
(25)相代:相互對應地更換與替代。
(26)萌:萌發、産生。
(27)已:止,算了。
(28)旦暮:晝夜,這裡表示時間很短。
此:指上述對立、對應的各種情态形成發生的道理,猶如樂出于虛,菌出于氣,一切都形成于“虛”、“無”。
(29)由:從,自。
所由:産生的原由。
(30)“彼”就字面上講指“我”的對立面,也可以理解為非我的大自然,甚至包括上述各種情态。
(31)取:資證,呈現。
(32)近:彼此接近;引申一步,像前兩句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那樣的認識和處理,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質,接近于認識事物的真理。
(33)所為使:為……所驅使。
(34)宰:主宰。
“真宰”,猶如今日言“造世主”,但也可理解為真我,即我身的主宰。
(35)特:但,隻。
眹(zhěn):端倪、征兆。
(36)情:真,指事實上的存在。
(37)百:概數,言其多,非确指。
骸:骨節。
(38)九竅:人體上九個可以向外張開的孔穴,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口、生殖器、肛門。
(39)藏:内髒;這個意義後代寫作“臓”,簡化成“髒”。
心、肺、肝、脾、腎俗稱五髒,但也有把左右兩腎分别稱謂的,這就成了“六髒”。
(40)赅:齊備。
(41)誰與:與誰。
(42)說(yuè):喜悅,這個意義後代寫作“悅”。
(43)私:偏私,偏愛。
(44)真君:對待“我”來說,“真君”即“真我”、“真心”,對待社會的各種情态說,“真君”就是“真宰”。
(45)情:究竟,真實情況。
(46)一:一旦。
(47)亡:亦作“忘”,忘記。
一說“亡”為“代”字之訛,變化的意思。
盡:耗竭、消亡。
(48)刃:刀口,這裡喻指針鋒相對的對立面。
靡:倒下,這裡是順應的意思。
(49)馳:迅疾奔跑。
(50)役役:相當于“役于役”。
意思是為役使之物所役使。
一說勞苦不休的樣子。
(51)(nié)然:疲倦困頓的樣子。
疲役:猶言疲于役,為役使所疲頓。
(52)芒:通作“茫”,迷昧無知。
(53)成心:業已形成的偏執之見。
(54)代:更改,變化。
“知代”意思是懂得變化更替的道理。
取:資證、取信的意思。
(55)這句是比喻,說明沒有成見就已經出現是非觀念。
(56)神禹:神明的夏禹。
【譯文】 才智超群的人廣博豁達,隻有點小聰明的人則樂于細察、斤斤計較;合于大道的言論就像猛火烈焰一樣氣焰淩人,拘于智巧的言論則瑣細無方、沒完沒了。
他們睡眠時神魂交構,醒來後身形開朗;跟外界交接相應,整日裡勾心鬥角。
有的疏怠遲緩,有的高深莫測,有的辭慎語謹。
小的懼怕惴惴不安,大的驚恐失魂落魄。
他們說話就好像利箭發自弩機快疾而又尖刻,那就是說是與非都由此而産生;他們将心思存留心底就好像盟約誓言堅守不渝,那就是說持守胸臆坐待勝機。
他們衰敗猶如秋冬的草木,這說明他們日益消毀;他們沉緬于所從事的各種事情,緻使他們不可能再恢複到原有的情狀;他們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縛住,這說明他們衰老頹敗,沒法使他們恢複生氣。
他們欣喜、憤怒、悲哀、歡樂,他們憂思、歎惋、反複、恐懼,他們躁動輕浮、奢華放縱、情張欲狂、造姿作态。
好像樂聲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又像菌類由地氣蒸騰而成。
這種種情态日夜在面前相互對應地更換與替代,卻不知道是怎麼萌生的。
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這一切發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這種種情态發生、形成的原因? 沒有我的對應面就沒有我本身,沒有我本身就沒法呈現我的對應面。
這樣的認識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質,然而卻不知道這一切受什麼所驅使。
仿佛有“真宰”,卻又尋不到它的端倪。
可以去實踐并得到驗證,然而卻看不見它的形體,真實的存在而又沒有反映它的具體形态。
衆多的骨節,眼耳口鼻等九個孔竅和心肺肝腎等六髒,全都齊備地存在于我的身體,我跟它們哪一部分最為親近呢?你對它們都同樣喜歡嗎?還是對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愛呢?這樣,每一部分都隻會成為臣妾似的仆屬嗎?難道臣妾似的仆屬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嗎?還是輪流做為君臣呢?難道又果真有什麼“真君”存在其間?無論尋求到它的究竟與否,那都不會對它的真實存在有什麼增益和損壞。
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氣而形成形體,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後的消亡。
他們跟外界環境或相互對立、或相互順應,他們的行動全都像快馬奔馳,沒有什麼力量能使他們止步,這不是很可悲嗎!他們終身承受役使卻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輩子困頓疲勞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這能不悲哀嗎!人們說這種人不會死亡,這又有什麼益處!人的形骸逐漸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着一塊兒衰竭,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嗎?人生在世,本來就像這樣迷昧無知嗎?難道隻有我才這麼迷昧無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無知的嗎! 追随業已形成的偏執己見并把它當作老師,那麼誰會沒有老師呢?為什麼必須通曉事物的更替并從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找到資證的人才有老師呢?愚味的人也會跟他們一樣有老師哩。
還沒有在思想上形成定見就有是與非的觀念,這就像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就已經到達。
這就是把沒有當作有。
沒有就是有,即使聖明的大禹尚且不可能通曉其中的奧妙,我偏偏又能怎麼樣呢? 【原文】 夫言非吹也①。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
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音③,亦有辯乎④?其無辯乎? 道惡乎隐而有真僞?言惡乎隐而有是非⑤?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⑥,言隐于榮華⑦。
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⑨。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⑩。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說也(11)。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謂之道樞(19)。
樞始得其環中(20),以應無窮(21)。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馬喻馬之非馬(23),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24)。
惡乎然?然于然。
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25)。
惡乎可?可于可。
惡乎不可?不可于不可(26)。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故為是舉莛與楹(27)、厲與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為一(30)。
其分也(31),成也(32);其成也,毀也(33)。
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唯達者知通為一(34),為是不用而寓諸庸(35)。
庸也者,用也(36);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37);适得而幾矣(38)。
因是已(39),已而不知其然(40),謂之道。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41),謂之朝三(42)。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43):“朝三而暮四”。
衆狙皆怒。
曰:“然則朝四而暮三”。
衆狙皆悅。
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44),亦因是也。
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45),是之謂兩行(46)。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47)?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8)。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49)。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50)。
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51),惠子之據梧也(52),三子之知幾乎(53)!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54)。
唯其好之也(55),以異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56)。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57)。
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58),終身無成。
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59)。
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
是故滑疑之耀(60),聖人之所圖也(61)。
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注釋】 ①吹:風吹。
根據本段大意看,“言”似有所指,不宜看作一般所謂的說話、言談,而指“辯論”;下句的“言者”則當指善辯的人。
辯言之是非出于己見,而風吹出于自然,所以說“言非吹”。
②特:但,隻。
③(gòu)音:剛剛破卵而出的鳥的叫聲。
④辯:通作“辨”,分辨、區别。
⑤惡(wū):何,怎麼。
隐:隐秘,藏匿。
⑥成:成就。
“小成”這裡指一時的、局部的成功。
⑦榮華:木草之花,這裡喻指華麗的詞藻。
⑧儒墨:儒家和墨家,戰國時期兩個政治和哲學流派。
⑨莫若以明:傳統的解釋為“莫如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意思是“不如用其自然加以觀察”。
姑存此說。
⑩“自知”疑為“自是”之誤,與上句之“自彼”互文;若按“自知”講,語義亦不通達。
(11)方生:并存。
一說“方”通作“旁”,依的意思。
(12)方:始,随即。
(13)因:遵循,依托。
(14)由:自,經過。
一說用,“不由”就是不用。
照:觀察。
天:這裡指事物的自然,即本然。
(15)因:順着。
(16)一:同一,同樣。
(17)果:果真。
(18)偶:對,對立面。
(19)樞:樞要。
道樞:大道的關鍵之處;莊子認為,彼和此是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彼和此都失去了相對立的一面,那麼這就是道的樞要,即齊物以至齊論的關鍵。
一切都出自虛無、一切都歸于虛無,還有不“齊物”和“齊論”的嗎? (20)環中:環的中心;“得其環中”喻指抓住要害。
(21)應:适應,順應。
窮:盡。
(22)指:不宜講作手指之指,戰國名家學派公孫龍子著《指物論》,這裡應是針對該篇内容而言,所謂“指”,即組成事物的要素。
聯系下一句,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而事物的要素隻有在事物内才有它的存在,故有“指之非指”的說法。
喻:說明。
(23)馬:跟上句的“指”一樣,同是當時論辯的主要論題。
名家公孫龍子就曾作《白馬篇》,闡述了“白馬非馬”的觀點。
(24)謂:稱謂
緘:繩索,這裡是用繩索加以束縛的意思。
(19)洫(xù):敗壞。
(20)複陽:複生,恢複生機。
(21)慮:憂慮。
歎:感歎。
變:反複。
(zhè):通作“懾”,恐懼的意思。
(22)姚:輕浮躁動。
佚(yì):奢華放縱。
啟:這裡指放縱情欲而不知收斂。
态:這裡是故作姿态的意思。
(23)樂:樂聲。
虛:中空的情态,用管狀樂器中空的特點代指樂器本身。
(24)蒸成菌:在暑熱潮濕的條件下蒸騰而生各種菌類。
(25)相代:相互對應地更換與替代。
(26)萌:萌發、産生。
(27)已:止,算了。
(28)旦暮:晝夜,這裡表示時間很短。
此:指上述對立、對應的各種情态形成發生的道理,猶如樂出于虛,菌出于氣,一切都形成于“虛”、“無”。
(29)由:從,自。
所由:産生的原由。
(30)“彼”就字面上講指“我”的對立面,也可以理解為非我的大自然,甚至包括上述各種情态。
(31)取:資證,呈現。
(32)近:彼此接近;引申一步,像前兩句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那樣的認識和處理,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質,接近于認識事物的真理。
(33)所為使:為……所驅使。
(34)宰:主宰。
“真宰”,猶如今日言“造世主”,但也可理解為真我,即我身的主宰。
(35)特:但,隻。
眹(zhěn):端倪、征兆。
(36)情:真,指事實上的存在。
(37)百:概數,言其多,非确指。
骸:骨節。
(38)九竅:人體上九個可以向外張開的孔穴,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口、生殖器、肛門。
(39)藏:内髒;這個意義後代寫作“臓”,簡化成“髒”。
心、肺、肝、脾、腎俗稱五髒,但也有把左右兩腎分别稱謂的,這就成了“六髒”。
(40)赅:齊備。
(41)誰與:與誰。
(42)說(yuè):喜悅,這個意義後代寫作“悅”。
(43)私:偏私,偏愛。
(44)真君:對待“我”來說,“真君”即“真我”、“真心”,對待社會的各種情态說,“真君”就是“真宰”。
(45)情:究竟,真實情況。
(46)一:一旦。
(47)亡:亦作“忘”,忘記。
一說“亡”為“代”字之訛,變化的意思。
盡:耗竭、消亡。
(48)刃:刀口,這裡喻指針鋒相對的對立面。
靡:倒下,這裡是順應的意思。
(49)馳:迅疾奔跑。
(50)役役:相當于“役于役”。
意思是為役使之物所役使。
一說勞苦不休的樣子。
(51)(nié)然:疲倦困頓的樣子。
疲役:猶言疲于役,為役使所疲頓。
(52)芒:通作“茫”,迷昧無知。
(53)成心:業已形成的偏執之見。
(54)代:更改,變化。
“知代”意思是懂得變化更替的道理。
取:資證、取信的意思。
(55)這句是比喻,說明沒有成見就已經出現是非觀念。
(56)神禹:神明的夏禹。
【譯文】 才智超群的人廣博豁達,隻有點小聰明的人則樂于細察、斤斤計較;合于大道的言論就像猛火烈焰一樣氣焰淩人,拘于智巧的言論則瑣細無方、沒完沒了。
他們睡眠時神魂交構,醒來後身形開朗;跟外界交接相應,整日裡勾心鬥角。
有的疏怠遲緩,有的高深莫測,有的辭慎語謹。
小的懼怕惴惴不安,大的驚恐失魂落魄。
他們說話就好像利箭發自弩機快疾而又尖刻,那就是說是與非都由此而産生;他們将心思存留心底就好像盟約誓言堅守不渝,那就是說持守胸臆坐待勝機。
他們衰敗猶如秋冬的草木,這說明他們日益消毀;他們沉緬于所從事的各種事情,緻使他們不可能再恢複到原有的情狀;他們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縛住,這說明他們衰老頹敗,沒法使他們恢複生氣。
他們欣喜、憤怒、悲哀、歡樂,他們憂思、歎惋、反複、恐懼,他們躁動輕浮、奢華放縱、情張欲狂、造姿作态。
好像樂聲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又像菌類由地氣蒸騰而成。
這種種情态日夜在面前相互對應地更換與替代,卻不知道是怎麼萌生的。
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這一切發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這種種情态發生、形成的原因? 沒有我的對應面就沒有我本身,沒有我本身就沒法呈現我的對應面。
這樣的認識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質,然而卻不知道這一切受什麼所驅使。
仿佛有“真宰”,卻又尋不到它的端倪。
可以去實踐并得到驗證,然而卻看不見它的形體,真實的存在而又沒有反映它的具體形态。
衆多的骨節,眼耳口鼻等九個孔竅和心肺肝腎等六髒,全都齊備地存在于我的身體,我跟它們哪一部分最為親近呢?你對它們都同樣喜歡嗎?還是對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愛呢?這樣,每一部分都隻會成為臣妾似的仆屬嗎?難道臣妾似的仆屬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嗎?還是輪流做為君臣呢?難道又果真有什麼“真君”存在其間?無論尋求到它的究竟與否,那都不會對它的真實存在有什麼增益和損壞。
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氣而形成形體,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後的消亡。
他們跟外界環境或相互對立、或相互順應,他們的行動全都像快馬奔馳,沒有什麼力量能使他們止步,這不是很可悲嗎!他們終身承受役使卻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輩子困頓疲勞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這能不悲哀嗎!人們說這種人不會死亡,這又有什麼益處!人的形骸逐漸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着一塊兒衰竭,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嗎?人生在世,本來就像這樣迷昧無知嗎?難道隻有我才這麼迷昧無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無知的嗎! 追随業已形成的偏執己見并把它當作老師,那麼誰會沒有老師呢?為什麼必須通曉事物的更替并從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找到資證的人才有老師呢?愚味的人也會跟他們一樣有老師哩。
還沒有在思想上形成定見就有是與非的觀念,這就像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就已經到達。
這就是把沒有當作有。
沒有就是有,即使聖明的大禹尚且不可能通曉其中的奧妙,我偏偏又能怎麼樣呢? 【原文】 夫言非吹也①。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
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音③,亦有辯乎④?其無辯乎? 道惡乎隐而有真僞?言惡乎隐而有是非⑤?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⑥,言隐于榮華⑦。
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⑨。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⑩。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說也(11)。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謂之道樞(19)。
樞始得其環中(20),以應無窮(21)。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馬喻馬之非馬(23),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24)。
惡乎然?然于然。
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25)。
惡乎可?可于可。
惡乎不可?不可于不可(26)。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故為是舉莛與楹(27)、厲與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為一(30)。
其分也(31),成也(32);其成也,毀也(33)。
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唯達者知通為一(34),為是不用而寓諸庸(35)。
庸也者,用也(36);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37);适得而幾矣(38)。
因是已(39),已而不知其然(40),謂之道。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41),謂之朝三(42)。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43):“朝三而暮四”。
衆狙皆怒。
曰:“然則朝四而暮三”。
衆狙皆悅。
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44),亦因是也。
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45),是之謂兩行(46)。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47)?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8)。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49)。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50)。
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51),惠子之據梧也(52),三子之知幾乎(53)!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54)。
唯其好之也(55),以異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56)。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57)。
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58),終身無成。
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59)。
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
是故滑疑之耀(60),聖人之所圖也(61)。
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注釋】 ①吹:風吹。
根據本段大意看,“言”似有所指,不宜看作一般所謂的說話、言談,而指“辯論”;下句的“言者”則當指善辯的人。
辯言之是非出于己見,而風吹出于自然,所以說“言非吹”。
②特:但,隻。
③(gòu)音:剛剛破卵而出的鳥的叫聲。
④辯:通作“辨”,分辨、區别。
⑤惡(wū):何,怎麼。
隐:隐秘,藏匿。
⑥成:成就。
“小成”這裡指一時的、局部的成功。
⑦榮華:木草之花,這裡喻指華麗的詞藻。
⑧儒墨:儒家和墨家,戰國時期兩個政治和哲學流派。
⑨莫若以明:傳統的解釋為“莫如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意思是“不如用其自然加以觀察”。
姑存此說。
⑩“自知”疑為“自是”之誤,與上句之“自彼”互文;若按“自知”講,語義亦不通達。
(11)方生:并存。
一說“方”通作“旁”,依的意思。
(12)方:始,随即。
(13)因:遵循,依托。
(14)由:自,經過。
一說用,“不由”就是不用。
照:觀察。
天:這裡指事物的自然,即本然。
(15)因:順着。
(16)一:同一,同樣。
(17)果:果真。
(18)偶:對,對立面。
(19)樞:樞要。
道樞:大道的關鍵之處;莊子認為,彼和此是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彼和此都失去了相對立的一面,那麼這就是道的樞要,即齊物以至齊論的關鍵。
一切都出自虛無、一切都歸于虛無,還有不“齊物”和“齊論”的嗎? (20)環中:環的中心;“得其環中”喻指抓住要害。
(21)應:适應,順應。
窮:盡。
(22)指:不宜講作手指之指,戰國名家學派公孫龍子著《指物論》,這裡應是針對該篇内容而言,所謂“指”,即組成事物的要素。
聯系下一句,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而事物的要素隻有在事物内才有它的存在,故有“指之非指”的說法。
喻:說明。
(23)馬:跟上句的“指”一樣,同是當時論辯的主要論題。
名家公孫龍子就曾作《白馬篇》,闡述了“白馬非馬”的觀點。
(24)謂: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