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是《莊子》的又一代表篇目。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别,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
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别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誰邪”,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并且指出它們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獨且奈何哉”,推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态,并指出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
第三部分至“此之謂以明”,說明是非之争并沒有價值。
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化。
從這一意義說,萬物既然是齊一的,那麼區别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
第四部分至“此之謂葆光”,進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過區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别,容藏于一體。
第五部分至“而況利害之端乎”,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并沒有什麼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确定是非區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諸無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無窮的境域,從而遨遊于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
餘下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齊物”與“齊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與“逍遙遊”一并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
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别,看到了事物的對立。
但出于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又都是統一的,渾然一體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别的。
莊子還認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争都是沒有價值的。
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于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
這既有宇宙觀方面的讨論,也涉及到認識論方面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我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篇文充滿辯證的觀點,但也經常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須得細加體會和分析。
【原文】 南郭子綦隐機而坐①,仰天而噓②,荅焉似喪其耦③。
顔成子遊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機者,非昔之隐機者也⑧。
”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問之也⑩?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籁(11),而未聞地籁,女聞地籁而未聞天籁夫!”子遊曰:“敢問其方(12)。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13),其名為風,是唯無作(14),作則萬竅怒呺(15),而獨不聞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19)。
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
泠風則小和(26),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衆竅為虛(27)。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28)?”子遊曰:“地簌則衆竅是已(29),人簌則比竹是已(30),敢問天簌。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鹹其自取(33),怒者其誰邪(34)?” 【注釋】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
舊說為楚莊王庶出的弟弟,做過楚莊王的司馬;疑為莊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曆史人物。
隐:憑倚。
機:亦作幾,案幾。
②噓:吐氣。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離形去智的樣子。
耦:匹對。
莊子認為人是肉體和精神的對立統一體,“耦”在這裡即指與精神相對立的軀體。
喪其耦,表示精神超脫軀體達到忘我的境界。
④顔成子遊:子綦的學生,姓顔名偃,子遊為字,死後谥成,故名顔成子遊。
⑤居(jī):表疑問的語氣詞。
⑥固:誠然。
槁:幹枯。
⑦心:思想,精神。
固:豈,難道。
⑧“今之隐機者”與“昔之隐機者”實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機入神出體與舊時大不一樣。
⑨偃:見注④。
⑩而:你,人稱代詞。
“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乃是“爾問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種管狀樂器,這裡泛指從孔穴裡發出的聲響。
“人簌”即出自人為的聲響,與下兩句的“地簌”、“天簌”相對應,所謂“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聲響。
(12)敢:表示謙敬的副詞,含有“冒昧地”、“鬥膽地”的意思。
方:道術,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實含意。
(13)大塊:大地。
噫(yī)氣:吐氣。
(14)是:此,這裡指風。
唯:句中語氣詞,含有僅此的意思。
作:興起。
(15)竅:孔穴。
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風呼呼的聲響。
(17)林:通作“陵”,大山。
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樣子。
(18)枅(jī):柱頭橫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聲音。
(21)謞(xiào):這裡用來形容箭頭飛去的聲響。
(22)譹(háo):嚎哭聲。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鳥鳴叫的聲音。
一說哀切聲。
(25)于、喁(yú):風吹樹動前後相和的聲音。
(26)泠(líng)風:小風,清風。
(27)厲風:迅猛的暴風。
濟:止。
(28)調調、刁刁:風吹草木晃動搖曳的樣子。
“刁刁”亦作“刀刀”。
(29)是:這樣。
已:矣。
(30)比:并合。
竹:這裡指并合在一起可以發出聲響的、不同形狀的竹管。
(31)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後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們自身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
一說“己”當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聯系上下文不宜從此解。
(33)鹹:全。
(34)怒:這裡是發動的意思。
【譯文】 南郭子綦靠着幾案而坐,仰首向天緩緩地吐着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出了軀體。
他的學生顔成子遊陪站在跟前說道:“這是怎麼啦?形體誠然可以使它像幹枯的樹木,精神和思想難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樣嗎?你今天憑幾而坐,跟往昔憑幾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樣呢。
”子綦回答說:“偃,你這個問題不是問得很好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見過‘人籁’卻沒有聽見過‘地籁’,你即使聽見過‘地籁’卻沒有聽見過‘天籁’啊!”子遊問:“我冒昧地請教它們的真實含意。
”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字叫風。
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數不清的竅孔都怒吼起來。
你獨獨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嗎?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栅欄,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
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迅疾的箭镞聲,像大聲的呵叱聲,像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裡深沉回蕩,像鳥兒鳴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後面在呼呼随和。
清風徐徐就有小小的和聲,長風呼呼便有大的反響,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
你難道不曾看見風兒過處萬物随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子遊說:“地籁是從萬種竅穴裡發出的風聲,人籁是從比并的各種不同的竹管裡發出的聲音。
我再冒昧地向你請教什麼是天籁。
”子綦說:“天籁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 【原文】 大知閑閑①,小知閒閒②;大言炎炎③,小言詹詹④。
其寐也魂交⑤,其覺也形開⑥;與接為搆⑦,日以心鬥:缦者⑧,窖者⑨,密者⑩。
小恐惴惴(11),大恐缦缦(12)。
其發若機栝(13),其司是非之謂也(14);其留如詛盟(15),其守勝之謂也。
其殺若秋冬(16),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17),不可使複之也;其厭也如緘(18),以言其老洫也(19);近死之心,莫使複陽也(20)。
喜怒哀樂,慮歎變(21),姚佚啟态(22)。
樂出虛(23),蒸成菌(24)。
日夜相代乎前(25),而莫知其所萌(26)。
已乎(27),已乎!旦暮得此(28),其所由以生乎(29)! 非彼無我(30),非我無所取(31)。
是亦近矣(32),而不知其所為使(33)。
若有真宰(34),而特不得其眹(35),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36)。
百骸(37)、九竅(38)、六藏(39),赅而存焉(40),吾誰與為親(41)?汝皆說之乎(42)?其有私焉(43)?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44)?如求得其情與不得(45),無益損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46),不亡以待盡(47)。
與物相刃相靡(48),其行盡如馳(49),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50),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51),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52)?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師之(53),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54)?愚者與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55)。
是以無有為有。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56),吾獨且奈何哉! 【注釋】 ①閑閑:廣博豁達的樣子。
②閒閒(jiàn):“閒”是“”的古體,今簡作“間”,“閒閒”即間間,明察細别的樣子。
③炎炎:猛烈;這裡借猛火炎燎之勢,比喻說話時氣焰盛人。
④詹詹:言語瑣細,說個沒完。
⑤寐:睡眠。
魂交:心靈馳躁,神魂交接。
⑥覺:睡醒。
形開:身形開朗,目開意悟。
一說形體不甯。
⑦接:接觸,這裡指與外界環境接觸。
搆:“構(搆)”字的異體,交合的意思。
⑧缦(màn):通作“慢”,疏怠遲緩的意思。
⑨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
⑩密:隐秘、謹嚴。
(11)惴惴(zhuì):恐懼不安的樣子。
(12)缦缦(màn):神情沮喪的樣子。
(13)機:弩機,弩上的發射部位。
栝(guā):箭杆末端扣弦部位。
(14)司:主。
“司是非”猶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與“非”都由此産生。
一說“司”通“伺”,窺伺人之是非的意思。
(15)留:守住,指留存内心,與上句的“發”相對應。
詛盟:誓約;結盟時的誓言,堅守不渝。
(16)殺(shài):肅殺,衰敗。
(17)溺:沉湎。
“之”疑講作“于”。
(18)厭(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别,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
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别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誰邪”,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并且指出它們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獨且奈何哉”,推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态,并指出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
第三部分至“此之謂以明”,說明是非之争并沒有價值。
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化。
從這一意義說,萬物既然是齊一的,那麼區别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
第四部分至“此之謂葆光”,進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過區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别,容藏于一體。
第五部分至“而況利害之端乎”,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并沒有什麼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确定是非區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諸無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無窮的境域,從而遨遊于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
餘下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齊物”與“齊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與“逍遙遊”一并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
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别,看到了事物的對立。
但出于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又都是統一的,渾然一體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别的。
莊子還認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争都是沒有價值的。
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于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
這既有宇宙觀方面的讨論,也涉及到認識論方面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我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篇文充滿辯證的觀點,但也經常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須得細加體會和分析。
【原文】 南郭子綦隐機而坐①,仰天而噓②,荅焉似喪其耦③。
顔成子遊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機者,非昔之隐機者也⑧。
”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問之也⑩?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籁(11),而未聞地籁,女聞地籁而未聞天籁夫!”子遊曰:“敢問其方(12)。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13),其名為風,是唯無作(14),作則萬竅怒呺(15),而獨不聞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19)。
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
泠風則小和(26),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衆竅為虛(27)。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28)?”子遊曰:“地簌則衆竅是已(29),人簌則比竹是已(30),敢問天簌。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鹹其自取(33),怒者其誰邪(34)?” 【注釋】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
舊說為楚莊王庶出的弟弟,做過楚莊王的司馬;疑為莊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曆史人物。
隐:憑倚。
機:亦作幾,案幾。
②噓:吐氣。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離形去智的樣子。
耦:匹對。
莊子認為人是肉體和精神的對立統一體,“耦”在這裡即指與精神相對立的軀體。
喪其耦,表示精神超脫軀體達到忘我的境界。
④顔成子遊:子綦的學生,姓顔名偃,子遊為字,死後谥成,故名顔成子遊。
⑤居(jī):表疑問的語氣詞。
⑥固:誠然。
槁:幹枯。
⑦心:思想,精神。
固:豈,難道。
⑧“今之隐機者”與“昔之隐機者”實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機入神出體與舊時大不一樣。
⑨偃:見注④。
⑩而:你,人稱代詞。
“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乃是“爾問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種管狀樂器,這裡泛指從孔穴裡發出的聲響。
“人簌”即出自人為的聲響,與下兩句的“地簌”、“天簌”相對應,所謂“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聲響。
(12)敢:表示謙敬的副詞,含有“冒昧地”、“鬥膽地”的意思。
方:道術,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實含意。
(13)大塊:大地。
噫(yī)氣:吐氣。
(14)是:此,這裡指風。
唯:句中語氣詞,含有僅此的意思。
作:興起。
(15)竅:孔穴。
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風呼呼的聲響。
(17)林:通作“陵”,大山。
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樣子。
(18)枅(jī):柱頭橫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聲音。
(21)謞(xiào):這裡用來形容箭頭飛去的聲響。
(22)譹(háo):嚎哭聲。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鳥鳴叫的聲音。
一說哀切聲。
(25)于、喁(yú):風吹樹動前後相和的聲音。
(26)泠(líng)風:小風,清風。
(27)厲風:迅猛的暴風。
濟:止。
(28)調調、刁刁:風吹草木晃動搖曳的樣子。
“刁刁”亦作“刀刀”。
(29)是:這樣。
已:矣。
(30)比:并合。
竹:這裡指并合在一起可以發出聲響的、不同形狀的竹管。
(31)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後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們自身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
一說“己”當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聯系上下文不宜從此解。
(33)鹹:全。
(34)怒:這裡是發動的意思。
【譯文】 南郭子綦靠着幾案而坐,仰首向天緩緩地吐着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出了軀體。
他的學生顔成子遊陪站在跟前說道:“這是怎麼啦?形體誠然可以使它像幹枯的樹木,精神和思想難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樣嗎?你今天憑幾而坐,跟往昔憑幾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樣呢。
”子綦回答說:“偃,你這個問題不是問得很好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見過‘人籁’卻沒有聽見過‘地籁’,你即使聽見過‘地籁’卻沒有聽見過‘天籁’啊!”子遊問:“我冒昧地請教它們的真實含意。
”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字叫風。
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數不清的竅孔都怒吼起來。
你獨獨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嗎?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栅欄,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
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迅疾的箭镞聲,像大聲的呵叱聲,像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裡深沉回蕩,像鳥兒鳴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後面在呼呼随和。
清風徐徐就有小小的和聲,長風呼呼便有大的反響,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
你難道不曾看見風兒過處萬物随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子遊說:“地籁是從萬種竅穴裡發出的風聲,人籁是從比并的各種不同的竹管裡發出的聲音。
我再冒昧地向你請教什麼是天籁。
”子綦說:“天籁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 【原文】 大知閑閑①,小知閒閒②;大言炎炎③,小言詹詹④。
其寐也魂交⑤,其覺也形開⑥;與接為搆⑦,日以心鬥:缦者⑧,窖者⑨,密者⑩。
小恐惴惴(11),大恐缦缦(12)。
其發若機栝(13),其司是非之謂也(14);其留如詛盟(15),其守勝之謂也。
其殺若秋冬(16),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17),不可使複之也;其厭也如緘(18),以言其老洫也(19);近死之心,莫使複陽也(20)。
喜怒哀樂,慮歎變(21),姚佚啟态(22)。
樂出虛(23),蒸成菌(24)。
日夜相代乎前(25),而莫知其所萌(26)。
已乎(27),已乎!旦暮得此(28),其所由以生乎(29)! 非彼無我(30),非我無所取(31)。
是亦近矣(32),而不知其所為使(33)。
若有真宰(34),而特不得其眹(35),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36)。
百骸(37)、九竅(38)、六藏(39),赅而存焉(40),吾誰與為親(41)?汝皆說之乎(42)?其有私焉(43)?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44)?如求得其情與不得(45),無益損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46),不亡以待盡(47)。
與物相刃相靡(48),其行盡如馳(49),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50),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51),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52)?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師之(53),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54)?愚者與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55)。
是以無有為有。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56),吾獨且奈何哉! 【注釋】 ①閑閑:廣博豁達的樣子。
②閒閒(jiàn):“閒”是“”的古體,今簡作“間”,“閒閒”即間間,明察細别的樣子。
③炎炎:猛烈;這裡借猛火炎燎之勢,比喻說話時氣焰盛人。
④詹詹:言語瑣細,說個沒完。
⑤寐:睡眠。
魂交:心靈馳躁,神魂交接。
⑥覺:睡醒。
形開:身形開朗,目開意悟。
一說形體不甯。
⑦接:接觸,這裡指與外界環境接觸。
搆:“構(搆)”字的異體,交合的意思。
⑧缦(màn):通作“慢”,疏怠遲緩的意思。
⑨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
⑩密:隐秘、謹嚴。
(11)惴惴(zhuì):恐懼不安的樣子。
(12)缦缦(màn):神情沮喪的樣子。
(13)機:弩機,弩上的發射部位。
栝(guā):箭杆末端扣弦部位。
(14)司:主。
“司是非”猶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與“非”都由此産生。
一說“司”通“伺”,窺伺人之是非的意思。
(15)留:守住,指留存内心,與上句的“發”相對應。
詛盟:誓約;結盟時的誓言,堅守不渝。
(16)殺(shài):肅殺,衰敗。
(17)溺:沉湎。
“之”疑講作“于”。
(18)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