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前秦錄
關燈
小
中
大
建元元年正月,雍州秀才段铿對策上第,拜吏部郎中。
孝廉通經者十餘人,皆拜令長。
五年六月,晉大司馬桓溫伐燕,次于枋頭,燕師屢敗,遣散騎侍郎藥嵩來乞于堅,請割武牢以西之地。
八月,遣将軍苟池、洛州刺史邵羌帥步騎救燕,溫敗歸。
是月京兆尹王攸上書,獻十略:一曰尹道宜明;二曰臣尚忠敬;三曰子貴孝養;四曰民生在勤;五曰教無偏黨;六曰養民在惠;七曰延聘耆賢;八曰懲惡顯善;九曰伐叛讨逆;十曰易簡弘大。
堅納之,以攸為谏議大夫。
十一月,燕車騎吳王垂奔秦。
桓溫既走,慕容悔割河、滄之地以賂秦,乃曰:"行人失辭,分災救患,理之常也。
"堅大怒。
六年,令輔國王猛,帥鎮南陽安、虎牙将軍張蚝、建節鄧羌等步騎六萬讨平燕冀。
八月,猛攻克壺關,遣太傅上庸王評等帥四十萬屯于潞川。
猛觇知評賣水鬻薪,不撫将士,有可乘之會,大笑,謂楊安等曰:"慕容評真奴才,雖億兆之衆,尚不足為慮,況十萬乎今破之必矣。
"甲戌,陳于渭原,猛誓衆曰:"王景略受國厚恩,任兼内外,今與諸君深入賊地,宜各勉進,不可退也。
受爵明君之朝,慶觞父母之室,不亦美乎?"衆皆勇奮,破釜棄糧,大呼克進,猛望評師之衆,惡之,謂鄧羌曰:"今日之事,非将軍莫可以捷也。
成敗之機,在斯一舉也。
将軍其勉之。
"羌曰:"若以司隸見與者,公無以為憂。
"猛曰:"此非吾所及也。
必以安定太守、萬戶侯相處。
"羌不悅而退。
俄而兵交,猛召羌,寝而不應。
猛乃馳就,許之。
于是大飲帳中,與張毛、徐成等跨馬運矛,馳入評軍,出入數四,傍若無人,攀旗斬将,殺傷甚重,戰及日中,燕師敗績。
進師圍邺。
七日,堅至于安陽故宅,引諸耆老語及祖父舊事,泫然流涕,乃停信宿。
猛潛如安陽迎堅,堅謂之曰:"昔亞夫不出軍迎漢文,将軍何以臨敵而背衆乎?"猛曰:"臣每覽亞夫之事,常謂前卻人主,以此而為名将,竊未多之。
臣奉陛下神算,出垂亡之虜,若摧枯拉朽,何足憂也。
" 戊寅,克邺,慕容出奔,将軍郭慶執于高陽,送之。
辛己,堅入邺宮,大赦,閱其圖籍,凡郡百五十七,縣一千五百七十九,戶二百四十五萬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
以王猛為使持節都督關東六州諸軍事、車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冀州牧,鎮邺,封清河郡侯。
以燕太宰恪、太傅評之第、盡賜之。
加美妾五人,上女妓十人,中妓三十八人。
猛辭,堅曰:"昔魏绛和戎,猶有金石絲竹之賞,山甫翼周,實受四牡之錫。
卿功超二子,任過管、葛,安得辭也。
其敬受之。
無逆朕命。
"以鄧羌為散騎常侍、安定太守、真定郡侯,邑三千戶,賞潞川之功。
七月七日,堅如洛陽,下書曰:"士死知已,猶來格模。
故喬公一言,魏祖追恸。
趙司隸高平徐統往在邺都,識朕于童稚,每思其殷勤之言,勿敢忘也。
可召其子孫詣行所。
"八年五月,以高平徐攀為琅琊太襯。
攀,統之少子,以舊恩拔之也。
六月,冀州牧猛入為丞相、中書監、司隸校尉。
猛固辭丞相,改授司徒,又固辭不拜。
乃停司徒之授。
四月,天鼓鳴,彗出于箕尾,長十餘丈,或名蚩尤旗,經太微,掃東井,自夏及秋冬不滅。
太史令張猛言于堅曰:"尾,燕之分野,而掃東井。
東井,秦之分。
災深禍大,十年之後,燕滅秦之象。
二十年之後,燕當為代所滅。
慕容父子兄弟,亡虜也,而布列朝廷,貴盛莫二,宜除渠帥,以甯皇秦。
若旦誅鮮卑,不夕滅客彗者,臣請就妖言之戮。
"堅不納,更以為尚書,垂為京兆尹,沖為平陽太守。
十年三月,侍中太尉李威卒。
威字伯龍,漢陽人,苟太後姑子。
少與苻雄結刎勁之交,苻生屢欲誅堅,賴威以免,堅深德之,事威如父。
誅苻生及法,皆威與太後潛決大謀,遂有辟陽之寵。
雅重王猛,勸堅以國事任之。
堅常謂猛曰:"李公知卿,猶鮑叔之于夷吾,罕虎之于子産。
"猛兄事之。
夏四月,堅下書曰:"巴夷險逆,寇亂益州,招引吳軍,為唇齒之勢。
特進、鎮軍将軍、護羌校尉鄧羌,可帥甲士五萬,星夜赴讨。
"五月,蜀人張育、楊光等起兵二萬,以應巴獠。
晉威遠将軍桓石虔帥衆二萬入據墊江,張育自号蜀王,稱藩于晉。
八月,鄧羌敗晉師于涪西,擊張育、楊光,屯于綿竹,皆斬之,益州平,羌勒銘于岷山而還。
十二月,羌至自成都,堅引見東堂,謂之曰:"将軍之先仲華,遇漢世祖于前;将軍複逢朕于後,何鄧氏之多幸。
"羌曰:"臣常謂光武之遇仲華,非獨仲華遭光武。
"堅笑曰:"将軍蓋以自況,非直将軍之幸,亦朕之遇賢。
"十一年正月,以安車蒲輪征隐士樂陵王勸為國子祭酒。
堅雅好文學,英儒畢集,純博之精,莫如勸也。
終于太子少傅。
五月,猛寝疾,堅親祈南北郊、宗廟、社稷,分遺侍臣禱河嶽諸神,無不周備。
以猛少瘳,赦殊死。
七月,堅臨省疾,問以後事。
猛曰:"晉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
臣殁之後,願不以晉為圖。
鮮卑、羌虜,我之仇雠,終為大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言終而卒,時年
孝廉通經者十餘人,皆拜令長。
五年六月,晉大司馬桓溫伐燕,次于枋頭,燕師屢敗,遣散騎侍郎藥嵩來乞于堅,請割武牢以西之地。
八月,遣将軍苟池、洛州刺史邵羌帥步騎救燕,溫敗歸。
是月京兆尹王攸上書,獻十略:一曰尹道宜明;二曰臣尚忠敬;三曰子貴孝養;四曰民生在勤;五曰教無偏黨;六曰養民在惠;七曰延聘耆賢;八曰懲惡顯善;九曰伐叛讨逆;十曰易簡弘大。
堅納之,以攸為谏議大夫。
十一月,燕車騎吳王垂奔秦。
桓溫既走,慕容悔割河、滄之地以賂秦,乃曰:"行人失辭,分災救患,理之常也。
"堅大怒。
六年,令輔國王猛,帥鎮南陽安、虎牙将軍張蚝、建節鄧羌等步騎六萬讨平燕冀。
八月,猛攻克壺關,遣太傅上庸王評等帥四十萬屯于潞川。
猛觇知評賣水鬻薪,不撫将士,有可乘之會,大笑,謂楊安等曰:"慕容評真奴才,雖億兆之衆,尚不足為慮,況十萬乎今破之必矣。
"甲戌,陳于渭原,猛誓衆曰:"王景略受國厚恩,任兼内外,今與諸君深入賊地,宜各勉進,不可退也。
受爵明君之朝,慶觞父母之室,不亦美乎?"衆皆勇奮,破釜棄糧,大呼克進,猛望評師之衆,惡之,謂鄧羌曰:"今日之事,非将軍莫可以捷也。
成敗之機,在斯一舉也。
将軍其勉之。
"羌曰:"若以司隸見與者,公無以為憂。
"猛曰:"此非吾所及也。
必以安定太守、萬戶侯相處。
"羌不悅而退。
俄而兵交,猛召羌,寝而不應。
猛乃馳就,許之。
于是大飲帳中,與張毛、徐成等跨馬運矛,馳入評軍,出入數四,傍若無人,攀旗斬将,殺傷甚重,戰及日中,燕師敗績。
進師圍邺。
七日,堅至于安陽故宅,引諸耆老語及祖父舊事,泫然流涕,乃停信宿。
猛潛如安陽迎堅,堅謂之曰:"昔亞夫不出軍迎漢文,将軍何以臨敵而背衆乎?"猛曰:"臣每覽亞夫之事,常謂前卻人主,以此而為名将,竊未多之。
臣奉陛下神算,出垂亡之虜,若摧枯拉朽,何足憂也。
" 戊寅,克邺,慕容出奔,将軍郭慶執于高陽,送之。
辛己,堅入邺宮,大赦,閱其圖籍,凡郡百五十七,縣一千五百七十九,戶二百四十五萬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
以王猛為使持節都督關東六州諸軍事、車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冀州牧,鎮邺,封清河郡侯。
以燕太宰恪、太傅評之第、盡賜之。
加美妾五人,上女妓十人,中妓三十八人。
猛辭,堅曰:"昔魏绛和戎,猶有金石絲竹之賞,山甫翼周,實受四牡之錫。
卿功超二子,任過管、葛,安得辭也。
其敬受之。
無逆朕命。
"以鄧羌為散騎常侍、安定太守、真定郡侯,邑三千戶,賞潞川之功。
七月七日,堅如洛陽,下書曰:"士死知已,猶來格模。
故喬公一言,魏祖追恸。
趙司隸高平徐統往在邺都,識朕于童稚,每思其殷勤之言,勿敢忘也。
可召其子孫詣行所。
"八年五月,以高平徐攀為琅琊太襯。
攀,統之少子,以舊恩拔之也。
六月,冀州牧猛入為丞相、中書監、司隸校尉。
猛固辭丞相,改授司徒,又固辭不拜。
乃停司徒之授。
四月,天鼓鳴,彗出于箕尾,長十餘丈,或名蚩尤旗,經太微,掃東井,自夏及秋冬不滅。
太史令張猛言于堅曰:"尾,燕之分野,而掃東井。
東井,秦之分。
災深禍大,十年之後,燕滅秦之象。
二十年之後,燕當為代所滅。
慕容父子兄弟,亡虜也,而布列朝廷,貴盛莫二,宜除渠帥,以甯皇秦。
若旦誅鮮卑,不夕滅客彗者,臣請就妖言之戮。
"堅不納,更以為尚書,垂為京兆尹,沖為平陽太守。
十年三月,侍中太尉李威卒。
威字伯龍,漢陽人,苟太後姑子。
少與苻雄結刎勁之交,苻生屢欲誅堅,賴威以免,堅深德之,事威如父。
誅苻生及法,皆威與太後潛決大謀,遂有辟陽之寵。
雅重王猛,勸堅以國事任之。
堅常謂猛曰:"李公知卿,猶鮑叔之于夷吾,罕虎之于子産。
"猛兄事之。
夏四月,堅下書曰:"巴夷險逆,寇亂益州,招引吳軍,為唇齒之勢。
特進、鎮軍将軍、護羌校尉鄧羌,可帥甲士五萬,星夜赴讨。
"五月,蜀人張育、楊光等起兵二萬,以應巴獠。
晉威遠将軍桓石虔帥衆二萬入據墊江,張育自号蜀王,稱藩于晉。
八月,鄧羌敗晉師于涪西,擊張育、楊光,屯于綿竹,皆斬之,益州平,羌勒銘于岷山而還。
十二月,羌至自成都,堅引見東堂,謂之曰:"将軍之先仲華,遇漢世祖于前;将軍複逢朕于後,何鄧氏之多幸。
"羌曰:"臣常謂光武之遇仲華,非獨仲華遭光武。
"堅笑曰:"将軍蓋以自況,非直将軍之幸,亦朕之遇賢。
"十一年正月,以安車蒲輪征隐士樂陵王勸為國子祭酒。
堅雅好文學,英儒畢集,純博之精,莫如勸也。
終于太子少傅。
五月,猛寝疾,堅親祈南北郊、宗廟、社稷,分遺侍臣禱河嶽諸神,無不周備。
以猛少瘳,赦殊死。
七月,堅臨省疾,問以後事。
猛曰:"晉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
臣殁之後,願不以晉為圖。
鮮卑、羌虜,我之仇雠,終為大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言終而卒,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