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前趙錄

關燈
命東萊王彌,劉曜及鎮軍石勒進軍會之。

    晏比及河南,十二敗晉帥,長驅圍洛陽,陷之。

    縱兵大掠,幽晉帝于端門,害太子及百官已下三萬餘人于洛水北,築為京觀。

    遷帝及太後侍中庾珉等于平陽。

    大赦,改元嘉平元年。

    二月,内晉帝,進号儀同三司會稽郡公。

    聰引帝入宴,謂曰:"卿為豫章王時,朕曾與王武子相造,武子示朕于卿,卿言:'聞其名久矣。

    '以卿所作樂府歌文示朕,謂朕曰:'聞君善為辭賦,試為看之。

    '朕時與武子俱為《盛德頌》,卿稱善久之。

    又引朕射于皇堂,朕得十二籌,卿與武子俱得九籌。

    卿贈朕柘弓、銀硯,頗憶否?"帝曰:"臣安敢忘之,但恨爾日不早識龍顔耳。

    "聰曰:"卿家骨肉相殘,何其甚也。

    "帝曰:"此殆非人事,皇天之意也。

    大漢将應乾受曆,故為陛下自相驅除耳。

    且臣家若能奉武皇之業,九族敦睦,陛下何由得之?"三年,春正月,宴于光極前殿,逼晉帝行酒,庾珉、王隽等起而大哭,聰惡之。

    二月丁未,懷帝崩于平陽,于是誅珉等。

    三月,立貴嫔劉氏為皇後。

    四月,愍帝即位于長安,車騎曜等攻長安。

    河東地震,雨血于平陽。

    建元元年正月,黑霧四塞,著人如墨,五日而止。

    辛酉夜時,日落地,三日相承,出于西方。

    東行平陽地震,崇明觀陷為池,水赤如血,赤氣至天。

    有赤龍奮迅而去。

    流星起于牽牛,入紫微,龍行逶迤,其光照地,落于平陽北十裡,視之則肉,臭聞于平陽。

    長三十步,廣二十七步,肉旁常有哭聲,晝夜不止。

    聰甚惡之。

    癸未,劉氏産一蛇一虎,各害人而走,尋之不得,頃之見在隕肉之旁。

    己醜,劉氏卒,乃失此肉,哭聲亦止。

    十一月,以晉王粲為相國、大單于,總百揆。

     十二月,宣光陵石人皆行數步,宮中鬼哭。

     麟嘉元年,武庫陷,入地一丈五尺。

    聰自去冬至是遂不複受朝賀,軍國之事,一決于粲。

    立市于後庭,與宮人宴戲,或三日不醒。

    秋七月,河東大蝗,唯不食粟豆。

    司隸靳準率部民收而埋之,哭聲聞于十餘裡,後乃鑽土飛出,複食黍豆。

    大司馬曜攻陷長安外城。

    九月,犬與豕交于宮門。

    有豕著進賢冠,升聰禦座,犬冠武冠帶绶,與豕并升,俄而鬥死殿上,宿衛莫有見其入者。

    長安饑甚,死過半,曲允為粥以供帝膳。

    帝泣曰:"今窘厄如此,外無救援,勢不自知。

    "乃使侍中宋敞奉箋降曜,敞随使者至,帝肉袒牽羊,輿榇銜壁,出降東門。

    曜受璧焚榇,遷愍帝及司徒梁汾、骠騎曲允等諸臣百餘人至于平陽。

    聰臨光極殿,帝稽颡,與曲允伏地大哭,扶不能起。

    聰大怒,允自殺。

    以帝為光祿大夫、懷安侯。

    以大司馬曜假黃钺、大都督陝西諸軍事、太宰、秦王。

    二年正月,東平王約卒。

    十一月,聰校獵上林,以晉帝行車騎大将軍,戎服執戟前導,行三驅之禮。

    觀者皆指帝曰:"此故長安天子,"聚而觀之,故老亦有悲泣者。

    十二月,大飨于光極前殿,聰欲觀晉臣之意,使帝行酒,洗爵更衣,使帝執蓋,多有涕泣,或有失聲者。

    尚書郎辛賓起而抱帝大哭,引出斬之。

    戊戌,愍帝崩于平陽。

     三年,聰所居螽斯則百堂災,焚其子會稽王衷已下二十有一人。

    聰聞哀塞氣絕。

    自此鬼哭宮中,至于九月,夜聲不絕。

    四月,尚書令王鑒、崔懿之等極谏,聰大怒,收鑒等殺之。

    秋七月,鬼哭于光極殿,聰晝見東平王約,甚惡之。

    征秦王曜為丞相,錄尚書事,固辭,仍以丞相領雍州牧。

    靳準為大司空,領司隸校尉。

     癸亥,薨于建始殿。

    甲子,粲即位,大赦,改元漢昌。

    葬宣光陵,谥曰武皇,廟号烈宗。

    八月,以丞相曜為相國、大都督。

    司空靳準為大将軍,領尚書。

    粲荒耽酒色,遊宴後庭,軍國之事,一決于準。

    準遂勒兵入宮,執粲,數而殺之,追谥靈帝,劉氏無所存,男子盡刑于市,發掘二陵,焚燒宗廟,鬼大哭,聲聞百裡。

    準自号漢大王,置百官,遣使稱藩于晉。

    相國曜自長安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