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口子[179],去太原七十裡,而大軍至,先鋒常遇春夜斫擴廓營,侵及擴廓中軍,擴廓匹馬隻靴夜遁。
于是晉、冀之地皆平。
先是,大都平,馳奏南京,奉勅旨改為北平府,仍令常遇春經營北方。
其年五月,平永平等處。
九月,平遼陽,獨上都與紅羅山未平。
庚申帝在上都,紅羅山在東南,也速駐兵在焉。
上都恃有紅羅山為之籓籬,紅羅山恃上都為救援而不設備。
常遇春使人覘之,即以大兵銳騎銜枚,具十日糧,晝夜兼行,六月二十八日即破紅羅山[180],七月二十七日破上都城。
庚申帝乘天未明出城遁,挈其後妃入于和林,在大漠之北,前太祖所都之地。
八月二十一日,平懷慶、鞏昌、平涼、臨洮諸府[181],而天下遂大定于萬萬年矣。
野史斷曰:嗟夫!平定江淮,大事也,而帝付之擴廓,擴廓受之于庚申帝,何其易哉!且以世祖平江南言之。
世祖欲伐江南,議論數年,或以為可伐,或以為不可伐,而劉太保秉忠曰:「未有其人。
」其後伯顏自西域奉使來,太保見之,喜而告帝曰:「伐江南有其人矣。
」召之使前,世祖亦喜曰:「汝豈諸侯王臣哉?其留事朕。
」自伯顏受命出師,世祖日夕憂懼,或日中不食,或中夜起坐。
夫以世祖為之君,伯顏為之臣,兢兢業業,尚不敢必其有成功也。
觀庚申帝漫爾而命擴廓,擴廓亦漫爾而受之,其根本已非矣。
而又庚申帝宣淫于上,擴廓肆愚于下,上淫而下愚,上虐而下暗,處則昧經國之大計,出則失兵家之神機,及大兵一動,君臣俱及其禍,豈不宜哉! 帝在位三十六年[182],當元統、至元間,帝受制權臣,相繼或死或誅[183],帝恐懼之心弛,而寬平之心生。
故至正改元之後,復興科舉,行太廟時享,賜高年之帛,蠲免天下民租,選儒臣歐陽玄等,講五經四書,譯《貞觀政要》,出厚載門耕籍田,禮服祀南郊,立常平倉,因水旱、盜賊下詔罪己,盡蠲被災者田租,又命使宣撫十道,凡此皆寬平之心所為者也。
惜乎元朝之法[184],取士用人,惟論根腳,其餘圖大政為相者,皆根腳人也;居糾彈之首者,又根腳人也;莅百司之長者,亦根腳人也。
而凡負大器、抱大才、蘊道藝者,俱不得與其政事。
所謂根腳人者,徒能生長富貴,臠羶擁毳,素無學問。
內無侍從臺閣之賢,外無論思獻納之彥,是以四海之廣,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皆相率而聽夫臠羶擁毳、飽食煖衣、腥羶之徒,使之坐廊廟,據樞軸,以進天下無籍之徙。
嗚呼!是安得而不敗哉?故庚申帝寬平之心因是益進矣[185]。
是故《易˙大傳》有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向使庚申帝持其心常如至正之初,則終保天下,何至于遠遁而為亡虜哉! 庚申帝幼時,嘗貶居廣西靜江府,寓大圓寺[186]。
其未至寺時,朝廷命刑部侍郎哈刺八失館伴南行。
舟泊劉家山下,忽有三猢猻拜于岸上,手中若有所獻。
帝命妳公受之,則山東果也,舟人皆異之。
帝因呼上船,則俯拜如初。
帝問之曰:「汝更有伴侶乎?」猢猻手指岸上,帝因使舟人隨其後視之。
行三四裡,至一洞,羣猢猻多至百數,皆相招呼以行,至船側,皆俯伏再拜。
帝大喜,命舟人以舟皆載之以行,至所寓寺中,則告之以其故。
其長老號秋江者,心獨異之,放之寺後山上。
帝又命寺中曰:「羣猢猻當餐我飯,汝不可以饑之,日為我設兩餐。
」自後,每飯聞雲闆響,羣猢猻皆累累然攜負幼小而來,故土人號為「猢猻寺」。
其後,寺遂以此為名。
後帝即捨與本寺常住,租五千供之。
帝居寺時,長老秋江亦嘗教之讀《論語》、《孝經》[187],日寫字兩張。
及召回京,收書冊紙筆藏小皮匣中,手自開閉,用馬馱之前行[188]。
頭髮常生蟣蝨,使民嫗捕之,告嫗曰:「是雖血食于我,我不忍殺之,不如以紙裹之,懸于屋簷下,冷殺可也。
」然亦時薄劣,常鑽地穴,溺其中,和成泥[189]。
又嘗領羣兒二三十餘,竿紙為旂,插城上。
又好養八角禽而調習之,或飛泊池枯木枝上,即不顧靴[190],下水捕之,嘗為長老秋江所禁止。
秋江又教之曰:「太子乃國家金枝玉葉,不比凡民,見大官人來,切不可妄發言,亦不可不自重。
」由是,司官府官來,輒坐長老法座上,正身危坐,一無所言;司官府官出,即下座嬉戲如初。
蓋其性度如此[191],一時勉強,素非涵養有之[192]。
哈刺八失常受密旨,有侵害帝意,及見羣猢猻之畏伏狀,以為終有天命,始不敢有逆心。
後羣猢猻自帝北還,復攜其類返故山[193]。
有老猢猻三十六枚,盡日哀號江岸,逾數日,皆擲死。
識者以為帝在位三十六年之驗也。
予聞之友人暢申之曰[194]:「帝不嗜酒,善畫,又善觀天象。
」當沙、關之陷上都也,已而東行,左右勸帝出避之,帝知天象無傷,大言曰:「毋多言,有福者任其自來,吾何避之有?」及大軍南來,帝復觀天象,左右勸帝守京師以待援,帝搖首不從,即日遁去。
始雖留意政事[195],終無卓越之志,自溺于倚納大喜樂事,耽嗜酒色,盡變前所為。
又好聽讒佞,輕殺大臣,緻使帝舅之尊,帝弟之親,男女雜揉,何殊聚麀?其後祁後諫己,強其子使學佛法。
文公有雲:「中國一變為夷狄,夷狄一變為禽獸。
」堂堂人主,為禽獸行,人紀滅亡,天下失矣。
或曰:庚申帝以昏愚而失天下,非也。
庚申帝豈昏愚者哉!觀其欲殺是人也,未嘗不假手于人,外為不得已之狀,內實行其欲殺之志。
其問甲則曰:「乙與汝甚不許也。
」問乙則曰:「甲與汝甚不許也。
」及甲之力足以去乙,則謂甲曰:「乙嘗欲圖汝,汝何不去之也?」乙之力足以去甲,則亦如是焉。
故其大臣死,則曰:「此權臣殺我也。
」小民死,則曰:「此割據弄兵殺我也。
」人雖至于死,未嘗有歸怨之者,豈昏愚者所能為之也! 或又曰:庚申帝以優柔不斷失天下,亦非也。
庚申帝豈優柔不斷者哉!自至正改元以來[196],凡權臣赫赫跋扈有重名者,皆死于其手,前後至殺一品大官者,凡五百餘人,皆出指顧之間,而未嘗有悔殺之意,此豈優柔不斷者所能哉!然則竟以何者而失天下?曰:由其陰毒故也。
且自古有天下之君,莅九五之位,惟秉陽剛之德、總攬陽剛之權者,為能居之。
若操陰毒之性者,適足亡天下耳!故《大易》稱聖人之德也,必曰「聰明睿知,神武不殺」而後已。
夫外有聰明之聞見,內有睿知之機運;外有神武之雄略,內有不殺之仁慈[197];外聰明而內睿知,外神武而內不殺,然後為聖人之全德,而可以居九五之大位。
彼庚申帝者,何足以語此?而其為亡虜也,不亦宜乎!嗚呼!殺之為言,豈為人上之心哉!殺一惡人而使天下之為惡者懼,使天下之為善者喜,如此而後殺之,是天下殺之也;殺一善人而使天下之為惡者喜,使天下之為善者懼,則為人上者,甯不殺可也!古之聖人不殺者,其此之謂夫[198]。
注: [87]「吳太保」,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吳天保」。
[增校]《元史˙順帝本紀》亦作「吳天保」。
[88]「陳生」,明抄本、《寶顏》本均作「生陳」,《學津》本作「王陳」。
[89]「哈麻陞為右丞相」,「右」,按《學津》本及《元史˙宰相年表》當作「左」。
[90]「知人為安民之方」,「方」原作「效」,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方」,據改。
[91]「二日陷和州」,「二日」,明抄本作「二月」。
[92]「三日破廬州」,「三日」,明抄本作「三月」。
[93]「宣讓棄城」,此下明抄本有「由浙」二字。
[94]「為天下士大夫所譏笑」,「譏」原作「議」,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95]「休入陽臺」,「休入」原作「伏人」,據明抄本、《學津》本改。
「臺陽」,原校勘記雲疑當作「臺院」。
[96][增校]「升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政事」原無,據《元史˙答失八都魯傳》及《箋証》補。
[97]「浙糧不通故也」,「浙糧」,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海運」。
[98][任箋]「以白衣聽調」,「聽」下原有「達失」二字,據《學津》本刪。
[99]「于是二將皆渡河」,此句下明抄本缺四字而下有「相次失守矣」。
《學津》本此句作「于是二將皆渡河而北,河南之境相繼而陷」。
[100]「五月」,此起至「受詔鎮守西京」一段,《學津》本作「劉福通入據之,迎其主小明王于亳州,入都于汴梁之皇城。
分河北之關先生、沙劉二領兵入晉、冀,由朔方攻上都,分淮安趙君用部將毛貴兵合田豐趨大都。
而帝方與倚納十六(人)行大喜樂法,帽帶金玉佛,手執數珠,以宮女十六人首垂髮數辮,戴象牙冠,身披纓絡大紅銷金長短裙襖,雲裙合袖,天衣綬帶鞋襪,唱《金字經》,舞《燕兒舞》,名《十六天魔舞》。
又有美女百人,亦皆纓絡,各執加已剌股般之器,內一人執鈴奏樂,又宮女十一人練捶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秦樂器用龍笛、頭管、小管、箏、琵琶、笙、胡琴、響闆、拍闆,以宦者長安不花領之。
每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宦官並受秘密戒者不得預。
是時答失八都魯死,其子羅帖木兒代領其眾,朝廷因而使之鎮西京。
」 [101][任箋]「馮長舅」,原作「馮長勇」,據《元史》改。
[102][任箋]「大刀敖」,原作「大力敖」,據《元史》改。
[103][任箋]「分淮安趙君用部將」原無,據《學津》本補。
[104]自「答失八都魯既死」以下四句,《學津》本無。
[105]「劉哈刺」以下,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不花」二字。
「晉」,明抄本作「秦」。
[106]「達魯花赤完者帖木兒」,原作「達兒花赤兒者完帖木兒」,據明抄本、《寶顏》本改。
[107]「陳友諒乘勢下江南」,「陳友諒」,此上明抄本、《寶顏》本均有「是歲」二字;「江南」,明抄本、《寶顏》本均作「江東」。
又,此起至「于江州建都焉」,《學津》本無。
[108]「駐軍遼陽」,「軍」原作「居」,據明抄本、《學津》本改。
[109]「縮跡不前」,「縮跡」,明抄本、《學津》本均作「宿留」。
[110]「時張士誠據浙西有糧」,「有糧」原無,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111]「而浙江四分強」,「浙江」,明抄本、
于是晉、冀之地皆平。
先是,大都平,馳奏南京,奉勅旨改為北平府,仍令常遇春經營北方。
其年五月,平永平等處。
九月,平遼陽,獨上都與紅羅山未平。
庚申帝在上都,紅羅山在東南,也速駐兵在焉。
上都恃有紅羅山為之籓籬,紅羅山恃上都為救援而不設備。
常遇春使人覘之,即以大兵銳騎銜枚,具十日糧,晝夜兼行,六月二十八日即破紅羅山[180],七月二十七日破上都城。
庚申帝乘天未明出城遁,挈其後妃入于和林,在大漠之北,前太祖所都之地。
八月二十一日,平懷慶、鞏昌、平涼、臨洮諸府[181],而天下遂大定于萬萬年矣。
野史斷曰:嗟夫!平定江淮,大事也,而帝付之擴廓,擴廓受之于庚申帝,何其易哉!且以世祖平江南言之。
世祖欲伐江南,議論數年,或以為可伐,或以為不可伐,而劉太保秉忠曰:「未有其人。
」其後伯顏自西域奉使來,太保見之,喜而告帝曰:「伐江南有其人矣。
」召之使前,世祖亦喜曰:「汝豈諸侯王臣哉?其留事朕。
」自伯顏受命出師,世祖日夕憂懼,或日中不食,或中夜起坐。
夫以世祖為之君,伯顏為之臣,兢兢業業,尚不敢必其有成功也。
觀庚申帝漫爾而命擴廓,擴廓亦漫爾而受之,其根本已非矣。
而又庚申帝宣淫于上,擴廓肆愚于下,上淫而下愚,上虐而下暗,處則昧經國之大計,出則失兵家之神機,及大兵一動,君臣俱及其禍,豈不宜哉! 帝在位三十六年[182],當元統、至元間,帝受制權臣,相繼或死或誅[183],帝恐懼之心弛,而寬平之心生。
故至正改元之後,復興科舉,行太廟時享,賜高年之帛,蠲免天下民租,選儒臣歐陽玄等,講五經四書,譯《貞觀政要》,出厚載門耕籍田,禮服祀南郊,立常平倉,因水旱、盜賊下詔罪己,盡蠲被災者田租,又命使宣撫十道,凡此皆寬平之心所為者也。
惜乎元朝之法[184],取士用人,惟論根腳,其餘圖大政為相者,皆根腳人也;居糾彈之首者,又根腳人也;莅百司之長者,亦根腳人也。
而凡負大器、抱大才、蘊道藝者,俱不得與其政事。
所謂根腳人者,徒能生長富貴,臠羶擁毳,素無學問。
內無侍從臺閣之賢,外無論思獻納之彥,是以四海之廣,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皆相率而聽夫臠羶擁毳、飽食煖衣、腥羶之徒,使之坐廊廟,據樞軸,以進天下無籍之徙。
嗚呼!是安得而不敗哉?故庚申帝寬平之心因是益進矣[185]。
是故《易˙大傳》有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向使庚申帝持其心常如至正之初,則終保天下,何至于遠遁而為亡虜哉! 庚申帝幼時,嘗貶居廣西靜江府,寓大圓寺[186]。
其未至寺時,朝廷命刑部侍郎哈刺八失館伴南行。
舟泊劉家山下,忽有三猢猻拜于岸上,手中若有所獻。
帝命妳公受之,則山東果也,舟人皆異之。
帝因呼上船,則俯拜如初。
帝問之曰:「汝更有伴侶乎?」猢猻手指岸上,帝因使舟人隨其後視之。
行三四裡,至一洞,羣猢猻多至百數,皆相招呼以行,至船側,皆俯伏再拜。
帝大喜,命舟人以舟皆載之以行,至所寓寺中,則告之以其故。
其長老號秋江者,心獨異之,放之寺後山上。
帝又命寺中曰:「羣猢猻當餐我飯,汝不可以饑之,日為我設兩餐。
」自後,每飯聞雲闆響,羣猢猻皆累累然攜負幼小而來,故土人號為「猢猻寺」。
其後,寺遂以此為名。
後帝即捨與本寺常住,租五千供之。
帝居寺時,長老秋江亦嘗教之讀《論語》、《孝經》[187],日寫字兩張。
及召回京,收書冊紙筆藏小皮匣中,手自開閉,用馬馱之前行[188]。
頭髮常生蟣蝨,使民嫗捕之,告嫗曰:「是雖血食于我,我不忍殺之,不如以紙裹之,懸于屋簷下,冷殺可也。
」然亦時薄劣,常鑽地穴,溺其中,和成泥[189]。
又嘗領羣兒二三十餘,竿紙為旂,插城上。
又好養八角禽而調習之,或飛泊池枯木枝上,即不顧靴[190],下水捕之,嘗為長老秋江所禁止。
秋江又教之曰:「太子乃國家金枝玉葉,不比凡民,見大官人來,切不可妄發言,亦不可不自重。
」由是,司官府官來,輒坐長老法座上,正身危坐,一無所言;司官府官出,即下座嬉戲如初。
蓋其性度如此[191],一時勉強,素非涵養有之[192]。
哈刺八失常受密旨,有侵害帝意,及見羣猢猻之畏伏狀,以為終有天命,始不敢有逆心。
後羣猢猻自帝北還,復攜其類返故山[193]。
有老猢猻三十六枚,盡日哀號江岸,逾數日,皆擲死。
識者以為帝在位三十六年之驗也。
予聞之友人暢申之曰[194]:「帝不嗜酒,善畫,又善觀天象。
」當沙、關之陷上都也,已而東行,左右勸帝出避之,帝知天象無傷,大言曰:「毋多言,有福者任其自來,吾何避之有?」及大軍南來,帝復觀天象,左右勸帝守京師以待援,帝搖首不從,即日遁去。
始雖留意政事[195],終無卓越之志,自溺于倚納大喜樂事,耽嗜酒色,盡變前所為。
又好聽讒佞,輕殺大臣,緻使帝舅之尊,帝弟之親,男女雜揉,何殊聚麀?其後祁後諫己,強其子使學佛法。
文公有雲:「中國一變為夷狄,夷狄一變為禽獸。
」堂堂人主,為禽獸行,人紀滅亡,天下失矣。
或曰:庚申帝以昏愚而失天下,非也。
庚申帝豈昏愚者哉!觀其欲殺是人也,未嘗不假手于人,外為不得已之狀,內實行其欲殺之志。
其問甲則曰:「乙與汝甚不許也。
」問乙則曰:「甲與汝甚不許也。
」及甲之力足以去乙,則謂甲曰:「乙嘗欲圖汝,汝何不去之也?」乙之力足以去甲,則亦如是焉。
故其大臣死,則曰:「此權臣殺我也。
」小民死,則曰:「此割據弄兵殺我也。
」人雖至于死,未嘗有歸怨之者,豈昏愚者所能為之也! 或又曰:庚申帝以優柔不斷失天下,亦非也。
庚申帝豈優柔不斷者哉!自至正改元以來[196],凡權臣赫赫跋扈有重名者,皆死于其手,前後至殺一品大官者,凡五百餘人,皆出指顧之間,而未嘗有悔殺之意,此豈優柔不斷者所能哉!然則竟以何者而失天下?曰:由其陰毒故也。
且自古有天下之君,莅九五之位,惟秉陽剛之德、總攬陽剛之權者,為能居之。
若操陰毒之性者,適足亡天下耳!故《大易》稱聖人之德也,必曰「聰明睿知,神武不殺」而後已。
夫外有聰明之聞見,內有睿知之機運;外有神武之雄略,內有不殺之仁慈[197];外聰明而內睿知,外神武而內不殺,然後為聖人之全德,而可以居九五之大位。
彼庚申帝者,何足以語此?而其為亡虜也,不亦宜乎!嗚呼!殺之為言,豈為人上之心哉!殺一惡人而使天下之為惡者懼,使天下之為善者喜,如此而後殺之,是天下殺之也;殺一善人而使天下之為惡者喜,使天下之為善者懼,則為人上者,甯不殺可也!古之聖人不殺者,其此之謂夫[198]。
注: [87]「吳太保」,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吳天保」。
[增校]《元史˙順帝本紀》亦作「吳天保」。
[88]「陳生」,明抄本、《寶顏》本均作「生陳」,《學津》本作「王陳」。
[89]「哈麻陞為右丞相」,「右」,按《學津》本及《元史˙宰相年表》當作「左」。
[90]「知人為安民之方」,「方」原作「效」,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方」,據改。
[91]「二日陷和州」,「二日」,明抄本作「二月」。
[92]「三日破廬州」,「三日」,明抄本作「三月」。
[93]「宣讓棄城」,此下明抄本有「由浙」二字。
[94]「為天下士大夫所譏笑」,「譏」原作「議」,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95]「休入陽臺」,「休入」原作「伏人」,據明抄本、《學津》本改。
「臺陽」,原校勘記雲疑當作「臺院」。
[96][增校]「升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政事」原無,據《元史˙答失八都魯傳》及《箋証》補。
[97]「浙糧不通故也」,「浙糧」,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海運」。
[98][任箋]「以白衣聽調」,「聽」下原有「達失」二字,據《學津》本刪。
[99]「于是二將皆渡河」,此句下明抄本缺四字而下有「相次失守矣」。
《學津》本此句作「于是二將皆渡河而北,河南之境相繼而陷」。
[100]「五月」,此起至「受詔鎮守西京」一段,《學津》本作「劉福通入據之,迎其主小明王于亳州,入都于汴梁之皇城。
分河北之關先生、沙劉二領兵入晉、冀,由朔方攻上都,分淮安趙君用部將毛貴兵合田豐趨大都。
而帝方與倚納十六(人)行大喜樂法,帽帶金玉佛,手執數珠,以宮女十六人首垂髮數辮,戴象牙冠,身披纓絡大紅銷金長短裙襖,雲裙合袖,天衣綬帶鞋襪,唱《金字經》,舞《燕兒舞》,名《十六天魔舞》。
又有美女百人,亦皆纓絡,各執加已剌股般之器,內一人執鈴奏樂,又宮女十一人練捶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秦樂器用龍笛、頭管、小管、箏、琵琶、笙、胡琴、響闆、拍闆,以宦者長安不花領之。
每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宦官並受秘密戒者不得預。
是時答失八都魯死,其子羅帖木兒代領其眾,朝廷因而使之鎮西京。
」 [101][任箋]「馮長舅」,原作「馮長勇」,據《元史》改。
[102][任箋]「大刀敖」,原作「大力敖」,據《元史》改。
[103][任箋]「分淮安趙君用部將」原無,據《學津》本補。
[104]自「答失八都魯既死」以下四句,《學津》本無。
[105]「劉哈刺」以下,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不花」二字。
「晉」,明抄本作「秦」。
[106]「達魯花赤完者帖木兒」,原作「達兒花赤兒者完帖木兒」,據明抄本、《寶顏》本改。
[107]「陳友諒乘勢下江南」,「陳友諒」,此上明抄本、《寶顏》本均有「是歲」二字;「江南」,明抄本、《寶顏》本均作「江東」。
又,此起至「于江州建都焉」,《學津》本無。
[108]「駐軍遼陽」,「軍」原作「居」,據明抄本、《學津》本改。
[109]「縮跡不前」,「縮跡」,明抄本、《學津》本均作「宿留」。
[110]「時張士誠據浙西有糧」,「有糧」原無,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111]「而浙江四分強」,「浙江」,明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