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將姚一百與之戰,一百被擒。
孛羅不勝怒,自將兵與之戰。
至通州取一女子,不戰而還。
五月七日,天雨白毛,長尺許,細如馬鬃。
或諛于帝曰:「此龍鬚也。
」帝乃命收而閤之,祀之如神。
六月二十七日,天雨魚,長尺許,城中人家皆取而食之。
七月,孛羅索帝所愛女子,帝曰:「欺我至此耶!」有秀才徐施畚者[147],居家好奇謀,而平生憤漢人不得志于當世,故難仕進。
至是,命為待制。
帝欲殺孛羅,與之謀,與謀者六人,曰洪保保、火兒忽答、上都馬、金那海、和尚、帖木兒不花。
六人中選驍勇善刀者,皆挾刀在衣中,外皆寬衣,若聽事伺立延春閣東古桃林內[148]。
時孛羅早朝,小飯畢,將上馬回去。
舊例:丞相將上馬,帶刀侍衛之士,疾趨先出,上馬候丞相出,諸衛士起立于馬上,丞相就騎,然後衛騎翼丞相以行。
當時丞相出,預謀挾刀者,見其不得便,相顧曰:「今日又罷了。
」徐施畚搖手曰:「未也。
」忽有報捷音者[149],自西北來,平章失烈門謂孛羅曰:「好消息,丞相宜奏去。
」孛羅推失烈門,失烈門強孛羅偕行,至延春閣側,有杏枝自上垂,梢罥孛羅帽而墜之,失烈門遽為拾之。
孛羅曰:「咄,今日莫有事!」已而又有一人突然橫過其前,孛羅方眙視,呼失烈門曰:「平章,此人面生。
」言未訖,一人批其額,孛羅以手禦刀,遽呼曰:「我帶刀者何在?」有一人砍其左耳而死。
遂譁傳白瑣住軍在西宮裏。
老的沙亦被傷而出,孛羅騎士問曰:「我那顏久不出來,何也?」老的沙謬曰:「你那顏又發酒風,恰砍我一刀。
」老的沙行稍遠,騎士又問,老的沙曰:「已被殺矣,擴廓大軍無數在西宮裏。
」孛羅軍大駭,分散四走[150]。
時帝居窟室,約曰[151]:「事捷則放鴿鈴。
」于是,帝始出自窟室,發令百姓,見川軍者,皆許殺之。
百姓上屋,擊以瓦石,死者填巷。
老的沙趨至孛羅營中,將其甲士而北走,合禿堅帖木兒軍。
先是,宗王辣黎謂帝已崩,孛羅為皇帝,將兵來討之,故孛羅遣禿堅帖木兒將兵迎撃之。
禿堅帖木兒軍回,中途遇老的沙,禿堅帖木兒知事變,謂老的沙曰:「今上膿團,不可輔,小婦的孩兒亦非國器,不如徑赴趙王,扶立趙王,南面以定天下。
」趙王始然之,終慮事不成[152],醉以酒,縛二人,送京師剮之。
老的沙懼而乞憐,禿堅罵曰:「彼非害我,自害其社稷也。
」趙王,太祖之屬也,當時曾與之約曰[153]:「吾與汝共天下事,倘異日社稷有難,汝當助之。
」故憶其祖父之言,不從禿堅計。
正宮後車必氏【《元史》雲宏吉刺氏。
】聞孛羅難作,薨。
帝賞殺孛羅者六人功,徐施畚不受賞,一夕逸去。
孛羅既死,以伯撒裡為右丞相。
九月,擴廓護太子還京師。
以擴廓為太傅、左丞相,封河南王,居京師兩月。
擴廓在軍中久,樂恣縱無檢束,居朝怏怏不樂,朝士往往輕之,謂其非根腳官人。
擴廓與左右謀之,左右勸以請出治兵,肅清江淮,詔從之。
十二月朔,日食,洛陽山鳴。
擴廓退位,伯撤裡仍為右丞相,沙藍答裡為左丞相[154]。
丙午 至正二十六年。
擴廓既出,無意治兵,以父死未終喪,欲廬父墓側。
左右或曰:「總兵既受朝命,出而中止,無乃不可乎?」擴廓左右有孫翥、趙恒者,憸人也,畏江南強盛,欲故緩其計,以密其姦,謂擴廓曰:「丞相受天子命,總天下兵,肅清江淮。
兵法:欲治人者,先自治。
今李思齊、脫裡白、孔興、張思道四軍[155],坐食關中,累年不調。
丞相合調四軍,南去武關,與大軍并力渡淮。
彼若恃頑不受調,則移軍征之,據有關中,四軍惟丞相意所用,不亦善乎?」擴廓欣然從之。
于是分撥關、虎等,統兵從大興關渡河以俟,先以劄付調關中四軍,張思道、脫裡白、孔興俱不受調。
李思齊得調兵劄,大怒,罵曰:「乳臭小兒,黃髮猶未退,而反調我耶!我與汝父同鄉裡,汝父進酒,猶三拜然後飲,汝於我前無立地處,而今日公然稱總兵調我耶?」令各部曰:「一戈一甲,不可出武關,王保保來,則整兵殺之。
」擴廓自是進兵關中,兩家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而國家大事去矣。
擴廓由懷慶移屯彰德,彰德素蓄積糧草十萬[156],坐食之。
帝始疑擴廓有異志,謂左右曰:「擴廓之出,為治兵肅清江淮也。
其後不肅清江淮,而結釁關中。
今也關中之戰,未定雌雄,而移兵彰德,其欲窺我京師也耶?」又怨祁後及太子,曰:「向者孛羅舉兵犯闕[157],今日擴廓總兵,天下不太平[158],爾母子誤我天下。
今天下土疆分裂[159],坐受危困,皆汝母子所為也。
」怒氣不已,太子緻被捶楚,走而免。
朝廷屢促擴廓南征,十一月,擴廓不得已,命母弟脫因帖木兒及部將貊高、完仲宜駐兵濟甯[160]、鄒縣等處,名為保障山東,且以塞南軍入北之路,復命朝廷曰:「此為肅清江淮張本也。
」識者哂之。
先是,小明王駐兵安豐,為張士誠攻圍,乘黑冒雨而出,居于滁州。
至是,朱鎮撫具舟楫迎歸建康。
小明王與劉太保至瓜州渡,遇風浪掀舟沒,劉太保、小明王俱亡。
丁未 至正二十七年。
擴廓增兵入關,日求決戰。
張、李輩軍頗不支,遂使人求助于朝廷。
朝廷因差左丞袁渙及知院安定臣[161]、中丞明安帖木兒傳旨,令兩家息兵罷攻,各率所部,共清江淮。
孫翥進密計擴廓曰:「我每事功垂成,不可誤聽息攻之旨。
且袁渙貪賄之人也,此豈其本意?可令在京贜吏,私賄其家,則袁必助我,而我事可成也。
」擴廓如其計,袁果私布意于擴廓曰:「不除張、李,終為丞相後患。
」于是攻張、李愈急。
七月,勝負猶未決。
擴廓謂孫、趙二人曰:「今日果當如何?」二人因進計曰:「關中四軍,惟李思齊軍最強;李思齊破,則三軍不攻自服矣。
今關中臨陣兵將,適與彼兵等耳[162],所以老師費財,相持不決,所畏者惟貊高駐兵鄒縣[163]。
以吾二人觀之,南軍必不能越王宣以侵我。
且抽貊高一軍,疾趨河中,自河中渡河,急趨鳳翔,覆李思齊巢穴,出其不意,則渭北之軍,一戰可降,此唐莊宗破汴梁之策[164]。
關中定,然後出關中以敵南軍[165],猶未晚也。
」擴廓即日從其計。
貊高所部將,多孛羅之黨,行至衛輝,部將夜聚。
或曰:「我為官軍,擴廓為總兵,用我敵南軍,猶雲可也。
今者卻聞檄我行糧,星馳前往河中,渡河西趨鳳翔。
李思齊乃官軍也,以官軍殺官軍,如何?」于是河西平章船張知院、沙劉參政投刀誓眾曰[166]:「不必多言,五鼓罷,扶貊高作總兵,不從則殺作血城以去。
」約定,各率兵以待。
八月六日,天未明,如其言以叛。
貊高即使其首領兵胡安之控告朝廷[167],使謝雪兒領精騎北奪彰德,使沙劉領精騎西奪懷慶。
往彰德者,騎少兵精,偽作使人以據之,殺擴廓守將範國英。
往懷慶者,騎多兵冗,懷慶守將黃瑞覺之,閉城不得入。
時擴廓在洛,而其隨從部將盡在懷慶,識者以為貊高此舉終不成大事矣[168]。
先是,朝廷見擴廓不受調,而搆兵仇殺,方議削其軍權,而未得其說,見貊高使來,大喜,升貊高知院兼平章,總河北兵。
且詔擴廓率潼關以東兵下淮南;李思齊等四軍出武關,下襄、漢;貊高率河北軍與也速及脫因帖木兒、完者仲宜兵下淮東。
然脫因帖木兒盡劫掠山東以西民畜,而西聚衛輝;擴廓盡率河洛民兵而北渡懷慶;貊高懼擴廓兄弟有夾攻衛輝之勢,亦盡劫掠衛輝民畜而北歸彰德,朝廷無如之何。
有帖臨沙、伯元臣、李國鳳者[169],進謀于太子曰:「向日詔書令各將將本部,分道進兵,而不立大將以總之,宜其不相從也。
古者,太子入則監國,出則撫軍,太子何不奏主上,立大撫軍院以鎮之?凡指揮各將,皆宜出自撫軍院,然後行使權歸于一,而自內制外,庶幾可為。
而貊高一部,背擴廓向朝廷,此宜別作名號以旌異之,然後可也。
」于是,開大撫軍院于京師,專制天下兵馬,省臺部院皆受節制。
以貊高首倡大義,賜其所部將士,皆為忠義功臣名號。
九月,大軍攻平江,擒張士誠,遂平福建、兩廣,擒友定[170]。
貊高率兵攻真定,不克而還。
張士誠者,名九四,初起泰州,後據高郵,入平江、浙西、淮東諸郡,號稱吳王,國號「天佑」,至是而亡。
十月,國朝大軍平定河海。
十月,平定山東。
擴廓自懷慶北據澤州。
戊申 至正二十八年。
春,朝廷誘擴廓將李景昌,封為國公,景昌以汴梁歸之。
誘關保,亦封為國公,關保亦以晉、冀歸之。
擴廓自澤州退據平陽。
三月,貊高率兵攻懷慶,不克。
武庫火。
四月,大軍平定汴梁,河南諸州,相次降附。
擴廓退據太原。
五月,詔下剿除擴廓,令關保與貊高合勢攻其東,張思道、李思齊、脫裡白、孔興合軍攻其西。
閏七月一日,大軍自中灤渡河,三日平衛輝,五日平相,七日平廣平,八日平順德。
是月二日[171],貊高出兵逼太原城為陣。
貊高輕脫,從數騎巡陣。
擴廓部將毛翌望見之,易旗幟,駐兵于其西角,貊高果誤入其陣,即合擒之[172]。
時關保營在貊高營西,未及出布陣,急縛貊高示之。
營軍亦皆潰散,關保亦被擒。
二將被擒,所部將士皆降于擴廓。
六月,大雷雨電,雨中有火,燒白塔寺。
先是,七月二十一日,大軍自通州進兵克永平,也速軍潰,于是檀、順、會、利、大興等處,以次皆降附焉[173]。
大軍又攻潼關,張、李、脫、孔四軍,亦皆潰而西矣。
朝廷聞關、貊軍敗被擒,大驚,遽罷撫軍院,歸罪太子,殺伯元臣、李國鳳,盡復擴廓舊有爵位。
差哈完太子來督擴廓[174],出援燕京,且勤王禦敵。
擴廓得詔,乃提軍向雲中。
或曰:「丞相率師勤王,宜出井陘口,向真定,與河間也速軍合勢,可以邀截南軍。
若入雲中,至燕京迂途千裡,無乃不可乎?」擴廓曰:「我潛師由紫荊關口入[175],出其不意,豈不可乎?」趙恒、曩元輝則曰:「朝廷開撫軍院,步步要殺丞相,乃要勤王!我駐軍雲中,觀其成敗為計耳。
」 後七月二十七日,大軍至通州。
帝得報大懼,即日委淮王帖木兒不花、丞相慶童留守大都。
二十八夜,帝即捲其女子玉帛[176],出居庸關,遁入上都。
八月三日,大軍至齊化門外,一鼓而克全城。
淮王帖木兒不花、丞相慶童、大都路總管廓允中[177]、中書左丞丁敬可皆死之。
是歲,即國朝洪武元年之歲也。
十一月,擴廓軍數十萬駐太原。
十二月,大軍自盌子城入,破擴廓于澤潞。
是月,擴廓部將賀宗哲,領兵來援晉、冀[178],駐龍鎮衛
孛羅不勝怒,自將兵與之戰。
至通州取一女子,不戰而還。
五月七日,天雨白毛,長尺許,細如馬鬃。
或諛于帝曰:「此龍鬚也。
」帝乃命收而閤之,祀之如神。
六月二十七日,天雨魚,長尺許,城中人家皆取而食之。
七月,孛羅索帝所愛女子,帝曰:「欺我至此耶!」有秀才徐施畚者[147],居家好奇謀,而平生憤漢人不得志于當世,故難仕進。
至是,命為待制。
帝欲殺孛羅,與之謀,與謀者六人,曰洪保保、火兒忽答、上都馬、金那海、和尚、帖木兒不花。
六人中選驍勇善刀者,皆挾刀在衣中,外皆寬衣,若聽事伺立延春閣東古桃林內[148]。
時孛羅早朝,小飯畢,將上馬回去。
舊例:丞相將上馬,帶刀侍衛之士,疾趨先出,上馬候丞相出,諸衛士起立于馬上,丞相就騎,然後衛騎翼丞相以行。
當時丞相出,預謀挾刀者,見其不得便,相顧曰:「今日又罷了。
」徐施畚搖手曰:「未也。
」忽有報捷音者[149],自西北來,平章失烈門謂孛羅曰:「好消息,丞相宜奏去。
」孛羅推失烈門,失烈門強孛羅偕行,至延春閣側,有杏枝自上垂,梢罥孛羅帽而墜之,失烈門遽為拾之。
孛羅曰:「咄,今日莫有事!」已而又有一人突然橫過其前,孛羅方眙視,呼失烈門曰:「平章,此人面生。
」言未訖,一人批其額,孛羅以手禦刀,遽呼曰:「我帶刀者何在?」有一人砍其左耳而死。
遂譁傳白瑣住軍在西宮裏。
老的沙亦被傷而出,孛羅騎士問曰:「我那顏久不出來,何也?」老的沙謬曰:「你那顏又發酒風,恰砍我一刀。
」老的沙行稍遠,騎士又問,老的沙曰:「已被殺矣,擴廓大軍無數在西宮裏。
」孛羅軍大駭,分散四走[150]。
時帝居窟室,約曰[151]:「事捷則放鴿鈴。
」于是,帝始出自窟室,發令百姓,見川軍者,皆許殺之。
百姓上屋,擊以瓦石,死者填巷。
老的沙趨至孛羅營中,將其甲士而北走,合禿堅帖木兒軍。
先是,宗王辣黎謂帝已崩,孛羅為皇帝,將兵來討之,故孛羅遣禿堅帖木兒將兵迎撃之。
禿堅帖木兒軍回,中途遇老的沙,禿堅帖木兒知事變,謂老的沙曰:「今上膿團,不可輔,小婦的孩兒亦非國器,不如徑赴趙王,扶立趙王,南面以定天下。
」趙王始然之,終慮事不成[152],醉以酒,縛二人,送京師剮之。
老的沙懼而乞憐,禿堅罵曰:「彼非害我,自害其社稷也。
」趙王,太祖之屬也,當時曾與之約曰[153]:「吾與汝共天下事,倘異日社稷有難,汝當助之。
」故憶其祖父之言,不從禿堅計。
正宮後車必氏【《元史》雲宏吉刺氏。
】聞孛羅難作,薨。
帝賞殺孛羅者六人功,徐施畚不受賞,一夕逸去。
孛羅既死,以伯撒裡為右丞相。
九月,擴廓護太子還京師。
以擴廓為太傅、左丞相,封河南王,居京師兩月。
擴廓在軍中久,樂恣縱無檢束,居朝怏怏不樂,朝士往往輕之,謂其非根腳官人。
擴廓與左右謀之,左右勸以請出治兵,肅清江淮,詔從之。
十二月朔,日食,洛陽山鳴。
擴廓退位,伯撤裡仍為右丞相,沙藍答裡為左丞相[154]。
丙午 至正二十六年。
擴廓既出,無意治兵,以父死未終喪,欲廬父墓側。
左右或曰:「總兵既受朝命,出而中止,無乃不可乎?」擴廓左右有孫翥、趙恒者,憸人也,畏江南強盛,欲故緩其計,以密其姦,謂擴廓曰:「丞相受天子命,總天下兵,肅清江淮。
兵法:欲治人者,先自治。
今李思齊、脫裡白、孔興、張思道四軍[155],坐食關中,累年不調。
丞相合調四軍,南去武關,與大軍并力渡淮。
彼若恃頑不受調,則移軍征之,據有關中,四軍惟丞相意所用,不亦善乎?」擴廓欣然從之。
于是分撥關、虎等,統兵從大興關渡河以俟,先以劄付調關中四軍,張思道、脫裡白、孔興俱不受調。
李思齊得調兵劄,大怒,罵曰:「乳臭小兒,黃髮猶未退,而反調我耶!我與汝父同鄉裡,汝父進酒,猶三拜然後飲,汝於我前無立地處,而今日公然稱總兵調我耶?」令各部曰:「一戈一甲,不可出武關,王保保來,則整兵殺之。
」擴廓自是進兵關中,兩家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而國家大事去矣。
擴廓由懷慶移屯彰德,彰德素蓄積糧草十萬[156],坐食之。
帝始疑擴廓有異志,謂左右曰:「擴廓之出,為治兵肅清江淮也。
其後不肅清江淮,而結釁關中。
今也關中之戰,未定雌雄,而移兵彰德,其欲窺我京師也耶?」又怨祁後及太子,曰:「向者孛羅舉兵犯闕[157],今日擴廓總兵,天下不太平[158],爾母子誤我天下。
今天下土疆分裂[159],坐受危困,皆汝母子所為也。
」怒氣不已,太子緻被捶楚,走而免。
朝廷屢促擴廓南征,十一月,擴廓不得已,命母弟脫因帖木兒及部將貊高、完仲宜駐兵濟甯[160]、鄒縣等處,名為保障山東,且以塞南軍入北之路,復命朝廷曰:「此為肅清江淮張本也。
」識者哂之。
先是,小明王駐兵安豐,為張士誠攻圍,乘黑冒雨而出,居于滁州。
至是,朱鎮撫具舟楫迎歸建康。
小明王與劉太保至瓜州渡,遇風浪掀舟沒,劉太保、小明王俱亡。
丁未 至正二十七年。
擴廓增兵入關,日求決戰。
張、李輩軍頗不支,遂使人求助于朝廷。
朝廷因差左丞袁渙及知院安定臣[161]、中丞明安帖木兒傳旨,令兩家息兵罷攻,各率所部,共清江淮。
孫翥進密計擴廓曰:「我每事功垂成,不可誤聽息攻之旨。
且袁渙貪賄之人也,此豈其本意?可令在京贜吏,私賄其家,則袁必助我,而我事可成也。
」擴廓如其計,袁果私布意于擴廓曰:「不除張、李,終為丞相後患。
」于是攻張、李愈急。
七月,勝負猶未決。
擴廓謂孫、趙二人曰:「今日果當如何?」二人因進計曰:「關中四軍,惟李思齊軍最強;李思齊破,則三軍不攻自服矣。
今關中臨陣兵將,適與彼兵等耳[162],所以老師費財,相持不決,所畏者惟貊高駐兵鄒縣[163]。
以吾二人觀之,南軍必不能越王宣以侵我。
且抽貊高一軍,疾趨河中,自河中渡河,急趨鳳翔,覆李思齊巢穴,出其不意,則渭北之軍,一戰可降,此唐莊宗破汴梁之策[164]。
關中定,然後出關中以敵南軍[165],猶未晚也。
」擴廓即日從其計。
貊高所部將,多孛羅之黨,行至衛輝,部將夜聚。
或曰:「我為官軍,擴廓為總兵,用我敵南軍,猶雲可也。
今者卻聞檄我行糧,星馳前往河中,渡河西趨鳳翔。
李思齊乃官軍也,以官軍殺官軍,如何?」于是河西平章船張知院、沙劉參政投刀誓眾曰[166]:「不必多言,五鼓罷,扶貊高作總兵,不從則殺作血城以去。
」約定,各率兵以待。
八月六日,天未明,如其言以叛。
貊高即使其首領兵胡安之控告朝廷[167],使謝雪兒領精騎北奪彰德,使沙劉領精騎西奪懷慶。
往彰德者,騎少兵精,偽作使人以據之,殺擴廓守將範國英。
往懷慶者,騎多兵冗,懷慶守將黃瑞覺之,閉城不得入。
時擴廓在洛,而其隨從部將盡在懷慶,識者以為貊高此舉終不成大事矣[168]。
先是,朝廷見擴廓不受調,而搆兵仇殺,方議削其軍權,而未得其說,見貊高使來,大喜,升貊高知院兼平章,總河北兵。
且詔擴廓率潼關以東兵下淮南;李思齊等四軍出武關,下襄、漢;貊高率河北軍與也速及脫因帖木兒、完者仲宜兵下淮東。
然脫因帖木兒盡劫掠山東以西民畜,而西聚衛輝;擴廓盡率河洛民兵而北渡懷慶;貊高懼擴廓兄弟有夾攻衛輝之勢,亦盡劫掠衛輝民畜而北歸彰德,朝廷無如之何。
有帖臨沙、伯元臣、李國鳳者[169],進謀于太子曰:「向日詔書令各將將本部,分道進兵,而不立大將以總之,宜其不相從也。
古者,太子入則監國,出則撫軍,太子何不奏主上,立大撫軍院以鎮之?凡指揮各將,皆宜出自撫軍院,然後行使權歸于一,而自內制外,庶幾可為。
而貊高一部,背擴廓向朝廷,此宜別作名號以旌異之,然後可也。
」于是,開大撫軍院于京師,專制天下兵馬,省臺部院皆受節制。
以貊高首倡大義,賜其所部將士,皆為忠義功臣名號。
九月,大軍攻平江,擒張士誠,遂平福建、兩廣,擒友定[170]。
貊高率兵攻真定,不克而還。
張士誠者,名九四,初起泰州,後據高郵,入平江、浙西、淮東諸郡,號稱吳王,國號「天佑」,至是而亡。
十月,國朝大軍平定河海。
十月,平定山東。
擴廓自懷慶北據澤州。
戊申 至正二十八年。
春,朝廷誘擴廓將李景昌,封為國公,景昌以汴梁歸之。
誘關保,亦封為國公,關保亦以晉、冀歸之。
擴廓自澤州退據平陽。
三月,貊高率兵攻懷慶,不克。
武庫火。
四月,大軍平定汴梁,河南諸州,相次降附。
擴廓退據太原。
五月,詔下剿除擴廓,令關保與貊高合勢攻其東,張思道、李思齊、脫裡白、孔興合軍攻其西。
閏七月一日,大軍自中灤渡河,三日平衛輝,五日平相,七日平廣平,八日平順德。
是月二日[171],貊高出兵逼太原城為陣。
貊高輕脫,從數騎巡陣。
擴廓部將毛翌望見之,易旗幟,駐兵于其西角,貊高果誤入其陣,即合擒之[172]。
時關保營在貊高營西,未及出布陣,急縛貊高示之。
營軍亦皆潰散,關保亦被擒。
二將被擒,所部將士皆降于擴廓。
六月,大雷雨電,雨中有火,燒白塔寺。
先是,七月二十一日,大軍自通州進兵克永平,也速軍潰,于是檀、順、會、利、大興等處,以次皆降附焉[173]。
大軍又攻潼關,張、李、脫、孔四軍,亦皆潰而西矣。
朝廷聞關、貊軍敗被擒,大驚,遽罷撫軍院,歸罪太子,殺伯元臣、李國鳳,盡復擴廓舊有爵位。
差哈完太子來督擴廓[174],出援燕京,且勤王禦敵。
擴廓得詔,乃提軍向雲中。
或曰:「丞相率師勤王,宜出井陘口,向真定,與河間也速軍合勢,可以邀截南軍。
若入雲中,至燕京迂途千裡,無乃不可乎?」擴廓曰:「我潛師由紫荊關口入[175],出其不意,豈不可乎?」趙恒、曩元輝則曰:「朝廷開撫軍院,步步要殺丞相,乃要勤王!我駐軍雲中,觀其成敗為計耳。
」 後七月二十七日,大軍至通州。
帝得報大懼,即日委淮王帖木兒不花、丞相慶童留守大都。
二十八夜,帝即捲其女子玉帛[176],出居庸關,遁入上都。
八月三日,大軍至齊化門外,一鼓而克全城。
淮王帖木兒不花、丞相慶童、大都路總管廓允中[177]、中書左丞丁敬可皆死之。
是歲,即國朝洪武元年之歲也。
十一月,擴廓軍數十萬駐太原。
十二月,大軍自盌子城入,破擴廓于澤潞。
是月,擴廓部將賀宗哲,領兵來援晉、冀[178],駐龍鎮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