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都。
破頭潘、關先生、沙劉二軍入高麗王京,高麗王奔耽羅[119],其臣納女請降,將校皆以女子配之。
軍士遂與高麗如姻婭,恣情往來。
高麗人因而各藏其馬于林中,一夕傳王令,除高麗聲音者不殺,其餘並殺之。
沙劉二、關先生皆死,惟破頭潘及裨將左李率輕騎萬人[120],從間道走西京,降孛羅,聽調。
已而又降擴廓。
初,賀太平辭相時,帝賜以金帛駝馬,使之歸老于故所生之地。
太平既出京城,沿途留宿不進。
搠思監疑其徘徊顧盼,猶有希進之心,諷禦史彈之,誣以謀害大臣,并其子也先忽都,殺之于野馬川。
辛醜 至正二十一年。
帝更命老張少保,率兵四十萬,擊宗王阿魯輝帖木兒。
老張軍未至,宗王黨有脫懽知院者,內叛擒宗王,獻京師,宗王臨死,罵不絕口。
舊例:宗王有罪大故,用弓弦絞之,名曰賜死。
至是帝特命殺之。
陳友諒者,徐真逸之臣也。
已而握權篡其位,沈真逸于江,有湖廣、江西之地,建都于江州。
至是,大軍克江州,友諒走武昌,其將守龍興者[121],以江西降,時八月二十四日也。
九月,命察罕征山東。
山東自毛貴死,其將為復仇,殺趙君用[122],國內大亂。
花馬王田豐、埽地王互相攻[123],察罕乘之,破其冠州、東昌、濟南諸郡,進圍益都。
田豐來降,豐時提兵在穆陵關,使人來言:「總兵不信我心,且不與總兵相見,當為平沿海諸城,然後相見未晚也。
」。
察罕喜,即以朝命授豐為山東平章[124],且重犒其所部。
已而沿海登、萊、沂、密等皆降附,田豐遂與察罕相見益都城西。
時察罕方調兵攻圍益都,俾田豐軍塞益都南門,為營圍數日[125]。
田豐頻往察罕營議事,見其待朝廷使者甚簡傲,又所施設多術數,無忠誠心,田豐乃忿曰:「我以山東地降汝,又為汝平海上諸城之不同心者,誠以汝為元朝中興人物也,今若此,是漢室之曹操耳!使汝為曹操,我豈不能自為之耶?」于是與同儕王士誠私謀曰:「十五日察罕必巡兵圍[126],我預椎牛釀酒,至日設席,邀其一切幕官、大小部帥。
酒行,汝選驍勇者帶刀,若供給然,兩人夾一人,以擊鼓為令,自察罕以下皆殺之。
」謀既定,察罕于十四日昳時從馬騎二人來田豐營。
王士誠即埽地王也,其人躁勇,見察罕輕身出,意謂得間,帶刀入侍。
田豐目之使退,其人誤謬,以為使之行其所謀,轉身自察罕後揮刀,中其肩。
田豐知其不可止,遂擊鼓三,城中聞即開門,納田豐軍,遂擁察罕入城。
城中人復推察罕為主,以拒朝廷,田豐不允。
已而察罕死。
有王保保者,察罕甥也,嘗養為子。
察罕入城之夕,諸將校惶惑不知所從,軍中頗有異論。
同僉白瑣住[127],乃察罕舊人,有機識,遂倡言曰:「總兵奉朝廷命討逆寇,總兵雖死,朝命不可中止。
況今總制官王保保,曾為總兵養子,朝廷又賜其名『擴廓』,若立以為主,總兵雖死,猶不死也。
」于是率先下拜,眾亦皆拜,人心始定。
先是,有白氣如小索,起危宿,長五丈餘,埽太微。
帝命占之,占曰:「山東當有大水。
」帝曰:「不然,山東當失一良將。
」即馳書戒察罕毋輕出,察罕忽之,故及于禍。
帝聞其死,哭之慟。
孛羅帖木兒聞之,在西京亦哭[128],曰:「察罕若在,我省用多少氣力!」中原聞察罕死,婦人小兒皆為流涕[129]。
壬寅 至正二十二年。
太子酷好佛法,于清甯宮殿置龍牀中坐,東西布長席,西番僧、高麗僧列坐滿長席。
太子嘗謂左右曰:「李先生教我讀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意。
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
」李先生者,乃狀元李好文也。
太子初學書,甚遒勁,其後放蕩無拘檢,專喜臨宋徽宗字帖,謂之「瘦筋書」。
或告之曰:「徽宗乃亡國之君,不足為法。
」太子曰:「我但學其筆法飄逸,不學他治天下,庸何傷乎?」 冬,擴廓克益都,誅田豐、王士誠等,餘黨械歸京師。
癸卯 至正二十三年。
老的沙提調京北口、白袱等邨千餘頃,號內府稻米,供給女寵併倚納等,非奉旨不得擅支。
祁後宗族在高麗者,多蒙官爵封號,出則恃勢驕橫[130],強奪人田舍子女,高麗王屢戒之,不改。
王不勝怒,盡殺祁後一家[131]。
至是後聞之,謂太子曰:「兒年長,盍為我雪此恥?」時高麗王昆弟有留京師者,乃議立塔思帖木兒為王[132],而以祁族子三寶奴為元子,以將同知崔帖木兒為丞相,以兵萬人送之國,至鴨綠江,為高麗所敗,僅餘十七騎還京師。
秋七月,大兵克廬州,守將左君弼遁,淮西降附。
野鴿巢興聖宮數年,蕃息數千,驅之不去,網之不盡。
君子以為興聖宮,祁氏之宮也。
蒙古以韃靼氏為父、翁吉刺、伯牙吾氏為母[133],家法相承,至七八傳矣。
一旦家國將亡。
家法先變,帝母回回氏,太子母高麗氏,此野鴿所以來巢,有關必先應也[134]。
初,庚子辛醜之歲,李察罕與孛羅常搆兵,爭晉、冀之地。
帝以晉、冀分屬兩家,且諭之曰:「土皆王土也,民皆王民也,何爭之有?」而資政院使樸不花與丞相搠思監相為表裏,專一貪黷無厭,視南北兩家賂遺厚薄[135],而啖之以密旨。
南之賂厚,則謂南曰:「帝有密旨,令汝併北而有之。
」北之賂厚,則謂北曰:「帝有密旨,令汝併南而有之。
」以此兵禍纏綿不解。
監察禦史傅公讓【一雲子敬】,率同寮彈此二人。
後謂太子曰:「樸不花是我資政院老火者[136],看家貧人也,臺家何無情而欲逐之,汝不能為我主張耶?」太子曰:「阿婆無憂,我盡有主張。
」明日,貶傅公讓吐蕃,其餘臺官皆外除,惟老的沙在臺而已。
既而新除臺官陳祖仁等十餘人,又彈劾二人事,又外除之。
既而諸道臺憲皆以為言,于是太子怒,欲並去老的沙。
老的沙畏禍,隨入孛羅軍中,孛羅知其冤,藏老的沙于後寢。
朝廷圖形徧求之,不可得。
樸不花見臺憲彈劾不行,與其黨謀曰:「十八功臣家子孫,朝夕在帝左右,我與汝等平日之所為,渠必得知,臺家亦必知之,終當為我不利。
」搠思監曰:「彼皆老的沙黨也,老的沙既為孛羅所庇,必請兵來犯京師,十八人為內應,社稷能無危乎?」遂執十八人送資政院,問其謀害太子之狀。
十八人不勝苦楚,皆自誣服。
未幾,太子得咽喉疾,甚亟。
左右曰:「願釋十八人之冤,太子之疾可無禱而免。
」搠思監聞其言,令出十八人,皆安置外郡。
途有死者,有以賄免者。
其後,孛羅入京師,俱召還。
宏農盧氏山移五六裡。
八月,陳友諒與大兵大戰于鄱陽湖,中箭而死。
大兵遂進圍武昌,其子理出降,湖廣、荊、襄諸郡皆歸附。
陳友諒之篡位徐真逸也,僭號「大漢」,改元大義、天元,至是亡。
甲辰 至正二十四年。
三月四日申、酉時,黑氣圍日,外有兩耳,引白氣一道貫日。
四月,知樞密院禿堅帖木兒,領兵犯京師。
禿堅帖木兒初與丞相也先不花俱屯兵西方[137]。
禿堅曾往也先屯擡飯,也先自恃尊屬,不受。
禿堅忿然坐也先不花營門外,呼軍士共啖之。
也先不花患其為人剛果不測,譖其有異志,遂差五府官訊之。
禿堅怒曰:「我有何罪,五府來問我?」于是拘五府官,告孛羅曰:「朝廷為佞臣作弄,至尊更無公論至此[138],我當擁兵入京師,問此舉為誰?」禿堅軍將行,樸不花、搠思監稱詔書,謂孛羅與禿堅帖木兒同反,削孛羅兵柄。
詔到孛羅營,孛羅手裂之,囚使者。
禿堅軍至燕京,太子出古北口宜興州以避之。
禿堅遣人奏帝曰:「我無負國家,國家負我,我非犯闕,願得姦臣二人而已。
」帝不得已,以搠思監、樸不花付之。
二人囚首至營中,禿堅為之加帽易衣,置搠思監中坐,樸不花側坐,拜,樸不花與搠思監交跪。
禿堅奏帝,求擅自執縛大臣赦,又求稱兵犯闕赦。
已得二赦,然後釋兵,入見帝,哭曰:「左右蒙蔽陛下,非一日矣,禍及忠良,徜循習不改,奈天下何?吾執此二人去也,陛下亦宜省過,卓然自新,一聽正人君子所為,不可復為邪說所惑,然後天下事可為,祖宗基業可固守也。
」帝但唯唯而已。
遂執此二人詣孛羅,厚禮之,逾三日,始問以濁亂天下之罪。
復笑而問搠思監曰:「我前時賂汝七寶數珠一串[139],今何不見還?」因取似此者六串來送還。
孛羅見之曰:「皆非我家故物也。
」不要,復追前物,果取故物來方是。
孛羅怒曰:「在君側者,貪婪如此,我何可以坐視而不清之乎?」遂殺此二人,復舉兵入清君側。
七月二十五日,遂與老的沙、禿堅帖木兒擁兵俱來,屯大都門外[140],入見帝,奏曰:「國家所用人,皆貪婪輭弱,不足以濟天下大事,願召也速,除為右丞相,臣為左丞相,禿堅不花為樞密知院,老的沙為中書平章,如此同心竭力,整治庶政。
」遂執讒佞數人,並倚納九人,皆殺之,逐西番僧,罷諸造作。
時方修築宮墻[141],立為罷之。
散驅祈後出宮,屏居厚載門外。
是時,白瑣住駐軍廬溝[142],因挾太子,遁入擴廓軍中。
孛羅始見帝,退謂老的沙曰:「我平生不怕天下一人,今見上,使人似不能言者,何耶?豈天威若是!今後凡省中事無大小,你可與我奏陳去也。
」孛羅入京前一日,有大風從西來,黃塵蔽天,人馬皆立足不定,自西至東[143],止于更鼓樓西。
孛羅之住宅,適在其處。
初,削孛羅兵權時,搠思監召承旨張翥草詔。
翥曰:「此大事,非見主上,不能為之執筆[144]。
」乃更詔參政危素,就相府客位草之。
草畢,過中書郎中曰:「我恰了一件好勾當,為朝廷出詔削孛羅兵柄,此正撥亂反正之舉也。
」郎中曰:「此舉莫非撥正反亂也[145]?」客有暢勳在座,因曰:「撥正反亂,其猶裸體縛虎豹者也。
」孛羅至京師,聞之,召危素責之曰:「詔從天子出,搠思監客位,豈草詔之地乎?」素無以對,欲將出斬之,左右解曰:「當時素以一秀才,豈敢與丞相可否乎?」遂止之[146]。
祁後初出厚載門外,居造作提舉司局中。
或言孛羅因夜巡警,至後所留宿,故後復得入宮。
雷擊延春閣西脊。
大兵攻江西諸山寨,攻贛州,陳友諒故將熊平章拒守,自冬十月至次年正月始降,遂定閩、廣之地。
袁州歐道人亦歸款,率其屬歸金陵。
乙巳 至正二十五年。
祁後納女孛羅,約以某日成婚。
孛羅促後,後曰:「斷送之物未畢工。
」孛羅曰:「女先至,斷送之物後至可也。
」乃先兩日成婚。
孛羅自入京,納女四十餘人,早食必同坐共食,廚中每早辦飯四十品,隨諸夫人索食。
其入朝時,諸夫人盛飾餞行,各進酒一巵,荒于酒色,銳氣銷耗矣。
擴廓分兵為三支,駐大都城外,遙制孛羅,而不與之挑戰。
其白瑣住領一支在通州者,孛羅命其
破頭潘、關先生、沙劉二軍入高麗王京,高麗王奔耽羅[119],其臣納女請降,將校皆以女子配之。
軍士遂與高麗如姻婭,恣情往來。
高麗人因而各藏其馬于林中,一夕傳王令,除高麗聲音者不殺,其餘並殺之。
沙劉二、關先生皆死,惟破頭潘及裨將左李率輕騎萬人[120],從間道走西京,降孛羅,聽調。
已而又降擴廓。
初,賀太平辭相時,帝賜以金帛駝馬,使之歸老于故所生之地。
太平既出京城,沿途留宿不進。
搠思監疑其徘徊顧盼,猶有希進之心,諷禦史彈之,誣以謀害大臣,并其子也先忽都,殺之于野馬川。
辛醜 至正二十一年。
帝更命老張少保,率兵四十萬,擊宗王阿魯輝帖木兒。
老張軍未至,宗王黨有脫懽知院者,內叛擒宗王,獻京師,宗王臨死,罵不絕口。
舊例:宗王有罪大故,用弓弦絞之,名曰賜死。
至是帝特命殺之。
陳友諒者,徐真逸之臣也。
已而握權篡其位,沈真逸于江,有湖廣、江西之地,建都于江州。
至是,大軍克江州,友諒走武昌,其將守龍興者[121],以江西降,時八月二十四日也。
九月,命察罕征山東。
山東自毛貴死,其將為復仇,殺趙君用[122],國內大亂。
花馬王田豐、埽地王互相攻[123],察罕乘之,破其冠州、東昌、濟南諸郡,進圍益都。
田豐來降,豐時提兵在穆陵關,使人來言:「總兵不信我心,且不與總兵相見,當為平沿海諸城,然後相見未晚也。
」。
察罕喜,即以朝命授豐為山東平章[124],且重犒其所部。
已而沿海登、萊、沂、密等皆降附,田豐遂與察罕相見益都城西。
時察罕方調兵攻圍益都,俾田豐軍塞益都南門,為營圍數日[125]。
田豐頻往察罕營議事,見其待朝廷使者甚簡傲,又所施設多術數,無忠誠心,田豐乃忿曰:「我以山東地降汝,又為汝平海上諸城之不同心者,誠以汝為元朝中興人物也,今若此,是漢室之曹操耳!使汝為曹操,我豈不能自為之耶?」于是與同儕王士誠私謀曰:「十五日察罕必巡兵圍[126],我預椎牛釀酒,至日設席,邀其一切幕官、大小部帥。
酒行,汝選驍勇者帶刀,若供給然,兩人夾一人,以擊鼓為令,自察罕以下皆殺之。
」謀既定,察罕于十四日昳時從馬騎二人來田豐營。
王士誠即埽地王也,其人躁勇,見察罕輕身出,意謂得間,帶刀入侍。
田豐目之使退,其人誤謬,以為使之行其所謀,轉身自察罕後揮刀,中其肩。
田豐知其不可止,遂擊鼓三,城中聞即開門,納田豐軍,遂擁察罕入城。
城中人復推察罕為主,以拒朝廷,田豐不允。
已而察罕死。
有王保保者,察罕甥也,嘗養為子。
察罕入城之夕,諸將校惶惑不知所從,軍中頗有異論。
同僉白瑣住[127],乃察罕舊人,有機識,遂倡言曰:「總兵奉朝廷命討逆寇,總兵雖死,朝命不可中止。
況今總制官王保保,曾為總兵養子,朝廷又賜其名『擴廓』,若立以為主,總兵雖死,猶不死也。
」于是率先下拜,眾亦皆拜,人心始定。
先是,有白氣如小索,起危宿,長五丈餘,埽太微。
帝命占之,占曰:「山東當有大水。
」帝曰:「不然,山東當失一良將。
」即馳書戒察罕毋輕出,察罕忽之,故及于禍。
帝聞其死,哭之慟。
孛羅帖木兒聞之,在西京亦哭[128],曰:「察罕若在,我省用多少氣力!」中原聞察罕死,婦人小兒皆為流涕[129]。
壬寅 至正二十二年。
太子酷好佛法,于清甯宮殿置龍牀中坐,東西布長席,西番僧、高麗僧列坐滿長席。
太子嘗謂左右曰:「李先生教我讀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意。
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
」李先生者,乃狀元李好文也。
太子初學書,甚遒勁,其後放蕩無拘檢,專喜臨宋徽宗字帖,謂之「瘦筋書」。
或告之曰:「徽宗乃亡國之君,不足為法。
」太子曰:「我但學其筆法飄逸,不學他治天下,庸何傷乎?」 冬,擴廓克益都,誅田豐、王士誠等,餘黨械歸京師。
癸卯 至正二十三年。
老的沙提調京北口、白袱等邨千餘頃,號內府稻米,供給女寵併倚納等,非奉旨不得擅支。
祁後宗族在高麗者,多蒙官爵封號,出則恃勢驕橫[130],強奪人田舍子女,高麗王屢戒之,不改。
王不勝怒,盡殺祁後一家[131]。
至是後聞之,謂太子曰:「兒年長,盍為我雪此恥?」時高麗王昆弟有留京師者,乃議立塔思帖木兒為王[132],而以祁族子三寶奴為元子,以將同知崔帖木兒為丞相,以兵萬人送之國,至鴨綠江,為高麗所敗,僅餘十七騎還京師。
秋七月,大兵克廬州,守將左君弼遁,淮西降附。
野鴿巢興聖宮數年,蕃息數千,驅之不去,網之不盡。
君子以為興聖宮,祁氏之宮也。
蒙古以韃靼氏為父、翁吉刺、伯牙吾氏為母[133],家法相承,至七八傳矣。
一旦家國將亡。
家法先變,帝母回回氏,太子母高麗氏,此野鴿所以來巢,有關必先應也[134]。
初,庚子辛醜之歲,李察罕與孛羅常搆兵,爭晉、冀之地。
帝以晉、冀分屬兩家,且諭之曰:「土皆王土也,民皆王民也,何爭之有?」而資政院使樸不花與丞相搠思監相為表裏,專一貪黷無厭,視南北兩家賂遺厚薄[135],而啖之以密旨。
南之賂厚,則謂南曰:「帝有密旨,令汝併北而有之。
」北之賂厚,則謂北曰:「帝有密旨,令汝併南而有之。
」以此兵禍纏綿不解。
監察禦史傅公讓【一雲子敬】,率同寮彈此二人。
後謂太子曰:「樸不花是我資政院老火者[136],看家貧人也,臺家何無情而欲逐之,汝不能為我主張耶?」太子曰:「阿婆無憂,我盡有主張。
」明日,貶傅公讓吐蕃,其餘臺官皆外除,惟老的沙在臺而已。
既而新除臺官陳祖仁等十餘人,又彈劾二人事,又外除之。
既而諸道臺憲皆以為言,于是太子怒,欲並去老的沙。
老的沙畏禍,隨入孛羅軍中,孛羅知其冤,藏老的沙于後寢。
朝廷圖形徧求之,不可得。
樸不花見臺憲彈劾不行,與其黨謀曰:「十八功臣家子孫,朝夕在帝左右,我與汝等平日之所為,渠必得知,臺家亦必知之,終當為我不利。
」搠思監曰:「彼皆老的沙黨也,老的沙既為孛羅所庇,必請兵來犯京師,十八人為內應,社稷能無危乎?」遂執十八人送資政院,問其謀害太子之狀。
十八人不勝苦楚,皆自誣服。
未幾,太子得咽喉疾,甚亟。
左右曰:「願釋十八人之冤,太子之疾可無禱而免。
」搠思監聞其言,令出十八人,皆安置外郡。
途有死者,有以賄免者。
其後,孛羅入京師,俱召還。
宏農盧氏山移五六裡。
八月,陳友諒與大兵大戰于鄱陽湖,中箭而死。
大兵遂進圍武昌,其子理出降,湖廣、荊、襄諸郡皆歸附。
陳友諒之篡位徐真逸也,僭號「大漢」,改元大義、天元,至是亡。
甲辰 至正二十四年。
三月四日申、酉時,黑氣圍日,外有兩耳,引白氣一道貫日。
四月,知樞密院禿堅帖木兒,領兵犯京師。
禿堅帖木兒初與丞相也先不花俱屯兵西方[137]。
禿堅曾往也先屯擡飯,也先自恃尊屬,不受。
禿堅忿然坐也先不花營門外,呼軍士共啖之。
也先不花患其為人剛果不測,譖其有異志,遂差五府官訊之。
禿堅怒曰:「我有何罪,五府來問我?」于是拘五府官,告孛羅曰:「朝廷為佞臣作弄,至尊更無公論至此[138],我當擁兵入京師,問此舉為誰?」禿堅軍將行,樸不花、搠思監稱詔書,謂孛羅與禿堅帖木兒同反,削孛羅兵柄。
詔到孛羅營,孛羅手裂之,囚使者。
禿堅軍至燕京,太子出古北口宜興州以避之。
禿堅遣人奏帝曰:「我無負國家,國家負我,我非犯闕,願得姦臣二人而已。
」帝不得已,以搠思監、樸不花付之。
二人囚首至營中,禿堅為之加帽易衣,置搠思監中坐,樸不花側坐,拜,樸不花與搠思監交跪。
禿堅奏帝,求擅自執縛大臣赦,又求稱兵犯闕赦。
已得二赦,然後釋兵,入見帝,哭曰:「左右蒙蔽陛下,非一日矣,禍及忠良,徜循習不改,奈天下何?吾執此二人去也,陛下亦宜省過,卓然自新,一聽正人君子所為,不可復為邪說所惑,然後天下事可為,祖宗基業可固守也。
」帝但唯唯而已。
遂執此二人詣孛羅,厚禮之,逾三日,始問以濁亂天下之罪。
復笑而問搠思監曰:「我前時賂汝七寶數珠一串[139],今何不見還?」因取似此者六串來送還。
孛羅見之曰:「皆非我家故物也。
」不要,復追前物,果取故物來方是。
孛羅怒曰:「在君側者,貪婪如此,我何可以坐視而不清之乎?」遂殺此二人,復舉兵入清君側。
七月二十五日,遂與老的沙、禿堅帖木兒擁兵俱來,屯大都門外[140],入見帝,奏曰:「國家所用人,皆貪婪輭弱,不足以濟天下大事,願召也速,除為右丞相,臣為左丞相,禿堅不花為樞密知院,老的沙為中書平章,如此同心竭力,整治庶政。
」遂執讒佞數人,並倚納九人,皆殺之,逐西番僧,罷諸造作。
時方修築宮墻[141],立為罷之。
散驅祈後出宮,屏居厚載門外。
是時,白瑣住駐軍廬溝[142],因挾太子,遁入擴廓軍中。
孛羅始見帝,退謂老的沙曰:「我平生不怕天下一人,今見上,使人似不能言者,何耶?豈天威若是!今後凡省中事無大小,你可與我奏陳去也。
」孛羅入京前一日,有大風從西來,黃塵蔽天,人馬皆立足不定,自西至東[143],止于更鼓樓西。
孛羅之住宅,適在其處。
初,削孛羅兵權時,搠思監召承旨張翥草詔。
翥曰:「此大事,非見主上,不能為之執筆[144]。
」乃更詔參政危素,就相府客位草之。
草畢,過中書郎中曰:「我恰了一件好勾當,為朝廷出詔削孛羅兵柄,此正撥亂反正之舉也。
」郎中曰:「此舉莫非撥正反亂也[145]?」客有暢勳在座,因曰:「撥正反亂,其猶裸體縛虎豹者也。
」孛羅至京師,聞之,召危素責之曰:「詔從天子出,搠思監客位,豈草詔之地乎?」素無以對,欲將出斬之,左右解曰:「當時素以一秀才,豈敢與丞相可否乎?」遂止之[146]。
祁後初出厚載門外,居造作提舉司局中。
或言孛羅因夜巡警,至後所留宿,故後復得入宮。
雷擊延春閣西脊。
大兵攻江西諸山寨,攻贛州,陳友諒故將熊平章拒守,自冬十月至次年正月始降,遂定閩、廣之地。
袁州歐道人亦歸款,率其屬歸金陵。
乙巳 至正二十五年。
祁後納女孛羅,約以某日成婚。
孛羅促後,後曰:「斷送之物未畢工。
」孛羅曰:「女先至,斷送之物後至可也。
」乃先兩日成婚。
孛羅自入京,納女四十餘人,早食必同坐共食,廚中每早辦飯四十品,隨諸夫人索食。
其入朝時,諸夫人盛飾餞行,各進酒一巵,荒于酒色,銳氣銷耗矣。
擴廓分兵為三支,駐大都城外,遙制孛羅,而不與之挑戰。
其白瑣住領一支在通州者,孛羅命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