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學津》本、《寶顏》本作「江浙」。

     [112][任箋]「左丞成遵」,「丞」下原有「相」字,據《學津》本刪。

     [113]「兀良歹」,明抄本、《學津》本均作「兀良哈歹」。

     [114]「搠思監為右相」,「相」原作「丞」,據明抄本、《寶顏》本改。

    按《元史˙宰相年表》是年搠思監為右相。

     [115][任箋]「老的沙欲自為之」,「老的沙」原無,據《學津》本補。

     [116]「老的沙為大夫」,此下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二人既拜」四字。

     [117][任箋]「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陽翟王」原作「魯王」,據《元史》改。

     [118][任箋]「行至稱海」原無,據《學津》本補。

     [119]「高麗王奔耽羅」,「奔」原作「奢」,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20]「惟破頭潘及裨將左李率輕騎萬人」,「及」原無,據明抄本補。

    《學津》本作「並」。

     [121]「其將守龍興者」,「將」原作「偽」,據明抄本、《學津》本改。

     [122]「趙君用」,原作「趙思用」,據明抄本、《學津》本、《元史》改。

     [123]「埽地王互相攻」,「攻」,此下明抄本有「伐」字。

     [124]「即以朝命授豐為山東平章」,「山東」下,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行省」二字。

     [125]「為營圍數日」,「日」,明抄本、《學津》本均作「月」。

     [126]「十五日察罕必巡兵圍」,「兵」,明抄本、《學津》本均作「長」。

     [127][任箋]「白瑣住」,原作「白瓚住」,據《學津》本改。

     [128]「孛羅帖木兒聞之,在西京亦哭」,「在西京」三字,明抄本、《學津》本均在「聞之」上。

     [129]「婦人小兒皆為流涕」,此句明抄本作「婦人小兒皆為之嗟嘆,或至流涕」。

     [130]「出則恃勢驕橫」,「出」,明抄本、《學津》本均作「久」。

     [131]「盡殺祁後一家」,「家」,明抄本作「宗」。

     [132][增校]「塔思帖木兒」,「塔」原作「撘」,《箋証》作「搭」,此據《元史˙順帝本紀九》改。

     [133]「翁吉刺伯牙吾氏為母」,「刺」原作「利」,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34]「有關必先應也」,「關」原作「開」,據明抄本改。

     [135]「視南北兩家賂遺厚薄」,「視」原作「袒」,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36]「樸不花是我資政院老火者」,「火」原作「大」,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37]「禿堅帖木兒初與丞相也先不花俱屯兵西方」,「兵」,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田」。

     [138][增校]「至尊更無公論至此」,「至此」,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作「如此」,屬下讀。

     [139]「我前時賂汝七寶數珠一串」,「一」,《學津》本作「六」。

     [140]「屯大都門外」,「門外」,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北門」。

     [141]「時方修築宮墻」,「修」,明抄本、《學津》本均作「課」。

     [142]「白瑣住駐軍廬溝」「廬溝」,原作「廬州溝」據明抄本、《學津》本刪。

    [任箋]「白瑣住」,原作「白瓚住」,據《元史》改。

     [143]「自西至東」,「至」原作「自」,據明抄本、《學津》本改。

     [144]「不能為之執筆」,「能」,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敢」。

     [145]「此舉莫非撥正反亂也」,「此」上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相公」二字。

     [146]「遂止之」,此句下明抄本、《寶顏》本均有「且以負天下才名,乃除和林省左丞,即時上道」三句。

    《學津》本此三句中「且以」作「以其」。

     [147]「徐施畚」,明抄本「畚」作「圖」,下同。

    《元史》卷一一七《寬徹普化傳》作「徐士本」。

     [148]「古桃林內」,「古」,當為「杏」,明抄本、《學津》本均作「桃杏林內」。

     [149]「忽有報捷音者」,「有」,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又」。

     [150]「分散四走」,「分」原脫,據明抄本補。

     [151]「約曰」,「曰」原作「白」,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52]「終慮事不成」,「終」,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中」。

     [153]「當時曾與之約曰」,「時」下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世祖」二字。

     [154][增校]「沙藍答裡為左丞相」,「沙」字原無,據《箋証》及《元史˙宰相年表二》補。

     [155] [任箋]「張思道」,原作「張師道」,據《元史》改。

     [156]「彰德素蓄積糧草十萬」,「十」上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數」字。

     [157]「向者孛羅舉兵犯闕」,「孛羅」原作「擴廓」,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58]「不太平」,明抄本、《學津》本均作「尾大不掉」。

     [159]「今天下土疆分裂」,「今天下」原無,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160]「完仲宜駐兵濟甯」,「完仲宜」,「仲」原作「抖」,據明抄本、《學津》本改。

    又後文有「完者仲宜」。

     [161]「朝廷因差左丞袁渙及知院安定臣」,「朝廷」原脫,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增校]「左丞袁渙」,「丞」下原有「相」字,據《箋証》及《元史˙宰相年表二》刪。

     [162]「適與彼兵等耳」,「適」原作「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63]「所畏者惟貊高駐兵鄒縣」,「貊高」下原衍一「完」字,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刪。

     [164]「此唐莊宗破汴梁之策」,「此」原無,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補。

     [165]「然後出關中以敵南軍」,此句「關中」下明抄本、《學津》本均有「軍」字;「敵」原作「適」,據明抄本、《學津》本改。

     [166][增校]「沙劉參政投刀誓眾曰」,「投刀」,《學津》本作「拔刀」。

     [167]「貊高即使其首領兵胡安之控告朝廷」,「兵」,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官」。

     [168]「識者以為貊高此舉終不成大事矣」,「貊高」下原衍一「完」字,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刪。

     [169]「李國鳳」,原作「李鳳國」,據明抄本、《學津》本改。

    又《明史》亦作「李國鳳」。

     [170]「友定」,明抄本、《學津》本作「陳定觀」。

     [171]「是月二日」,「二」,明抄本、《寶顏》本原缺,《學津》本作「一」。

     [172]「即合擒之」,「合」原作「分」,據明抄本、《寶顏》本改。

    《學津》本作「令」。

     [173]「先是……以次皆降附焉」數句,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在後文「先是大都平」前;「七月」作「五月」。

     [174]「差哈完太子來督擴廓」,「差」上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閏七月」三字。

     [175]「我潛師由紫荊關口入」,「關」原作「門」,據明抄本改。

     [176]「帝即捲其女子玉帛」,「女子」,明抄本作「子女」。

     [177]「廓允中」,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郭允中」。

    [增校]《箋証》據《元史》改「廓」為「郭」,但查《元史》無「郭允中」,惟《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條雲:「八月二日庚午,徐達等進師取元都,至齊化門,將士填壕登城而入……左丞丁敬可、總管郭允中皆死之。

    」 [178]「領兵來援晉冀」,「來」,原在「領兵」前,此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乙正。

     [179]「駐龍鎮衛口子」,「口子」原倒,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乙正。

     [180]「六月二十八日即破紅羅山」,「二十八日」,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二十二日」。

     [181]「平懷慶鞏昌平涼府臨洮諸府」,「諸」原無,據《學津》本補。

     [182]「帝在位三十六年」,此句下明抄本、《寶顏》本均有「野史斷曰」四字,《學津》本「斷」作「記」。

     [183]「相繼或死或誅」,此句首《學津》本有「其後權臣」四字。

     [184]「惜乎元朝之法」,「元朝」,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作「夷狄」。

     [185]「故庚申帝寬平之心因是益進矣」,此句明抄本、《寶顏》本均有脫缺,《學津》本作「故庚申帝有寬平之心,一變而為驕惰之心,驕情之心既生,而哈麻邪淫之說進矣」。

     [186]「大圓寺」,「圓」原作「圖」,據《學津》本、《寶顏》本改。

     [187]「長老秋江亦嘗教之讀論語孝經」,「讀」下原衍一「書」字,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刪。

     [188][任箋]「用馬馱之前行」,「馱」原作「駝」,據《學津》本改。

     [189]「和成泥」,此句下《學津》本有「以作戲具」四字。

     [190]「即不顧靴」,「靴」下明抄本、《學津》本均有「襪」字。

     [191]「蓋其性度如此」,「度」,明抄本、《寶顏》本均作「之」。

     [192]「素非涵養有之」,「有之」,明抄本、《學津》本作「自然也」。

     [193]「復攜其類返故山」,「攜」,原作「移」,據明抄本改。

     [194]「予聞之友人暢申之曰」,「予」上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均有「野史斷曰」四字。

     [195]「始雖留意政事」,「政」原作「故」,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96]「自至正改元以來」,「至正」,明抄本、《寶顏》本均作「至元」。

     [197]「內有不殺之仁慈」,「仁」原作「神」,據明抄本、《學津》本、《寶顏》本改。

     [198]「古之聖人不殺者其此之謂夫」,此句明抄本、《學津》本均作「故曰古之聖人聰明睿智神武不殺者,其此之謂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