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長老諸生以百數,何以治齊。
人人各殊,參不知所從。
聞蓋公善治黃老,乃使人厚币聘之。
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遂推此類,為參具言之。
參悅,乃避正堂舍之,師事之,齊果大治。
及參入相漢,導蓋公之道,故天下歌之。
蓋公雖為參師,然未嘗仕,以壽終。
○四皓 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或在汲。
一曰東園公二曰角裡先生,三曰绮裡季,四曰夏黃公,皆修道潔己,非義不動。
秦始皇時,見秦政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療饑。
唐虞世遠,吾将何歸!驷馬高蓋,其憂甚大。
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之肆志。
”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
及秦敗,漢高聞而徵之,不至。
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己。
○黃石公 黃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亂,自隐姓名,時人莫知者。
初張良易姓為長,自匿下邳,步遊沂水圯上,與黃石公相遇。
未谒,黃石公故墜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取履!”良素不知詐,愕然欲毆之,為其老人也,強忍下取履。
因跪進焉,公以足受,笑而去,良殊驚。
公行裡所還,謂良曰:“孺子可教也。
後五曰平明,與我期此。
”良愈怪之,複跪曰:“諾!”五曰平旦,良往,公怒曰:“與老人期,何後也?”後五曰早會,良雞鳴往,公又先在,複怒曰:“何後也!”後五曰早會,良夜半往。
有頃,公亦至,喜曰:“當如是。
”乃出一編書與良,曰:“讀是,則為王者師矣。
後十三年,孺子見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不見。
良旦視其書,乃是太公兵法。
良異之,因講習以說,他人皆不能用。
後與沛公遇於陳留,沛公用其言,辄有功。
後十三年,從高祖退濟北谷城山下,得黃石,良乃寶祠之。
及良死,與石并葬焉。
○魯二征士 魯二徵士者,皆魯人也。
高祖定天下,即皇帝位,博士叔孫通白征魯諸儒三十餘人,欲定漢儀禮。
二士獨不肯行,罵通曰:“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而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百年之德而後可舉。
吾不忍為公所為。
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
公往矣,無污我!”通不敢緻而去。
○田何 田何,字子莊,齊人也。
自孔子授《易》,五傳至何。
及秦禁學,以《易》為蔔筮之書,獨不禁,故何傳之不絕。
漢興,田何以齊諸田徙杜陵,号曰杜田生,以《易》受弟子,東武王同子仲、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等,皆顯當世。
惠帝時,何年老家貧,守道不仕。
帝親幸其廬,以受業,終為《易》者宗。
○王生 王生者,漢文景時人也。
善為黃老,退居不仕,與南陽張釋之交,當時釋之為公車令,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於是釋之劾奏太子、梁王不敬。
文帝善之,遷至廷尉。
及文帝崩,太子代立為帝,是謂景帝。
釋之恐,稱病欲免去,懼大誅至。
欲見謝,則未知何如,用王生計,卒乃見上謝之,景帝不過也。
王生嘗與釋之及公卿召會,庭中立,王生襪解,顧謂釋之:“為我結襪。
釋之前跪而系之。
既退,或讓生曰:“獨奈何廷辱張廷尉,使跪系襪乎?”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
張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系襪,欲以重之。
”諸公聞之,皆賢王生而重張廷尉。
○摯峻 摯峻,字伯陵,京兆長安人也。
少治清節,與太史令司馬遷交好。
峻獨退身修德,隐於■〈阝開〉山。
遷既親貴,乃以書勸峻進,曰:“遷聞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伏惟伯陵材能絕大,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荷累其名,固巳貴矣。
然未盡太上之所由也。
願先生少緻意焉。
”峻報書曰:“峻聞古之君子料能而行,度德而處,故悔吝去於身。
利不可以虛受,名不可以苟得。
漢興以來,帝王之道於斯始顯,能者見利,不肖者自屏,亦其時也。
《周易》太君有命,小人勿用。
徒欲偃仰從容以遊餘齒耳。
”峻之守節不移如此。
遷居太史官,為李陵遊說,下腐刑,果以悔吝被辱。
峻遂高尚不仕,卒于■〈阝開〉,■〈阝開〉人立祠,号曰■〈阝開〉居士,世奉祀之不絕。
○韓福 韓福者,涿人也,以行義修潔著名。
昭帝時,将軍霍光秉政,表顯義士,郡國條奏行狀。
天子謂福等五人行義最高,以德行徵至京兆,病不得進。
元鳳元年,诏策曰:“朕愍勞福以官職之事,賜帛五十疋,遣歸。
其務修孝弟,以教鄉裡。
”福歸,終身不仕,卒于家。
○成公 成公,成帝時人。
自隐姓名,常誦經,不交世利,時人号曰成公。
成帝出遊,問之,成公不屈節。
上曰:“朕能富貴人,能殺人,子何逆朕?”成公曰
人人各殊,參不知所從。
聞蓋公善治黃老,乃使人厚币聘之。
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遂推此類,為參具言之。
參悅,乃避正堂舍之,師事之,齊果大治。
及參入相漢,導蓋公之道,故天下歌之。
蓋公雖為參師,然未嘗仕,以壽終。
○四皓 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或在汲。
一曰東園公二曰角裡先生,三曰绮裡季,四曰夏黃公,皆修道潔己,非義不動。
秦始皇時,見秦政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療饑。
唐虞世遠,吾将何歸!驷馬高蓋,其憂甚大。
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之肆志。
”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
及秦敗,漢高聞而徵之,不至。
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己。
○黃石公 黃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亂,自隐姓名,時人莫知者。
初張良易姓為長,自匿下邳,步遊沂水圯上,與黃石公相遇。
未谒,黃石公故墜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取履!”良素不知詐,愕然欲毆之,為其老人也,強忍下取履。
因跪進焉,公以足受,笑而去,良殊驚。
公行裡所還,謂良曰:“孺子可教也。
後五曰平明,與我期此。
”良愈怪之,複跪曰:“諾!”五曰平旦,良往,公怒曰:“與老人期,何後也?”後五曰早會,良雞鳴往,公又先在,複怒曰:“何後也!”後五曰早會,良夜半往。
有頃,公亦至,喜曰:“當如是。
”乃出一編書與良,曰:“讀是,則為王者師矣。
後十三年,孺子見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不見。
良旦視其書,乃是太公兵法。
良異之,因講習以說,他人皆不能用。
後與沛公遇於陳留,沛公用其言,辄有功。
後十三年,從高祖退濟北谷城山下,得黃石,良乃寶祠之。
及良死,與石并葬焉。
○魯二征士 魯二徵士者,皆魯人也。
高祖定天下,即皇帝位,博士叔孫通白征魯諸儒三十餘人,欲定漢儀禮。
二士獨不肯行,罵通曰:“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而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百年之德而後可舉。
吾不忍為公所為。
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
公往矣,無污我!”通不敢緻而去。
○田何 田何,字子莊,齊人也。
自孔子授《易》,五傳至何。
及秦禁學,以《易》為蔔筮之書,獨不禁,故何傳之不絕。
漢興,田何以齊諸田徙杜陵,号曰杜田生,以《易》受弟子,東武王同子仲、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等,皆顯當世。
惠帝時,何年老家貧,守道不仕。
帝親幸其廬,以受業,終為《易》者宗。
○王生 王生者,漢文景時人也。
善為黃老,退居不仕,與南陽張釋之交,當時釋之為公車令,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於是釋之劾奏太子、梁王不敬。
文帝善之,遷至廷尉。
及文帝崩,太子代立為帝,是謂景帝。
釋之恐,稱病欲免去,懼大誅至。
欲見謝,則未知何如,用王生計,卒乃見上謝之,景帝不過也。
王生嘗與釋之及公卿召會,庭中立,王生襪解,顧謂釋之:“為我結襪。
釋之前跪而系之。
既退,或讓生曰:“獨奈何廷辱張廷尉,使跪系襪乎?”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
張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系襪,欲以重之。
”諸公聞之,皆賢王生而重張廷尉。
○摯峻 摯峻,字伯陵,京兆長安人也。
少治清節,與太史令司馬遷交好。
峻獨退身修德,隐於■〈阝開〉山。
遷既親貴,乃以書勸峻進,曰:“遷聞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伏惟伯陵材能絕大,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荷累其名,固巳貴矣。
然未盡太上之所由也。
願先生少緻意焉。
”峻報書曰:“峻聞古之君子料能而行,度德而處,故悔吝去於身。
利不可以虛受,名不可以苟得。
漢興以來,帝王之道於斯始顯,能者見利,不肖者自屏,亦其時也。
《周易》太君有命,小人勿用。
徒欲偃仰從容以遊餘齒耳。
”峻之守節不移如此。
遷居太史官,為李陵遊說,下腐刑,果以悔吝被辱。
峻遂高尚不仕,卒于■〈阝開〉,■〈阝開〉人立祠,号曰■〈阝開〉居士,世奉祀之不絕。
○韓福 韓福者,涿人也,以行義修潔著名。
昭帝時,将軍霍光秉政,表顯義士,郡國條奏行狀。
天子謂福等五人行義最高,以德行徵至京兆,病不得進。
元鳳元年,诏策曰:“朕愍勞福以官職之事,賜帛五十疋,遣歸。
其務修孝弟,以教鄉裡。
”福歸,終身不仕,卒于家。
○成公 成公,成帝時人。
自隐姓名,常誦經,不交世利,時人号曰成公。
成帝出遊,問之,成公不屈節。
上曰:“朕能富貴人,能殺人,子何逆朕?”成公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