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於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反也。

     ○蒲衣子 蒲衣子者,舜時賢人也。

    年八歲而舜師之。

    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

    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臧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

    泰氏其卧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巳為馬,一以巳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也。

    ”後舜讓天下於蒲衣子,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終。

     ○披裘公 披裘公者,吳人也。

    延陵季子出遊,見道中有遺金,顧披裘公曰:“取彼金。

    ”公投鐮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處之高而視人之卑!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季子大驚,既謝而問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名也。

    ” ○江上丈人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

    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殺伍奢,奢子員亡将奔吳。

    至江上,欲渡,無舟。

    而楚人購員甚急,自恐不脫,見丈人得渡。

    因解所佩劍以與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願獻之。

    ”丈人不受,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爵執邽,金千镒。

    吾尚不取,何用劍為?”不受而别,莫知其誰。

    員至吳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曰:“名可得聞而不可得見,其唯江上丈人乎?” ○小臣稷 小臣稷者,齊人也。

    抗厲希古,桓公凡三往而不得見。

    公歎曰:“吾聞布衣之士不輕爵祿,則無以助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則無以下布衣之士。

    ”於是五往,乃得見焉。

    桓公以此能緻士,為五霸之長。

     ○弦高 弦高者,鄭人也。

    鄭穆公時,高見祝為秦晉所逼,乃隐不仕,為商人。

    及晉文公之返國也,與秦穆公伐鄭,圍其都。

    鄭人私與秦盟,而晉師退。

    秦又使大夫祀于等三人戍鄭。

    居三年,晉文公卒,襄公初立。

    秦穆公方強,使百裡西、乞白乙帥師襲鄭。

    過周反滑,鄭人不知。

    時高将市于周,遇之,謂其友蹇他曰:“師行數千裡,又數經諸侯之地,其勢必襲鄭。

    凡襲國者,以無備也。

    示以知其情也,必不敢進矣。

    ”於是乃矯鄭伯之命,以十二牛犒秦師,且使人告鄭為備。

    祀于亡奔齊,孟明等返至都,晉人要擊,大破秦師。

    鄭于是賴高而存。

    鄭穆公以存國之賞賞高,而高辭曰:“詐而得賞,則鄭國之政廢矣。

    為國而無信,是敗俗也。

    賞一人而敗國俗,智者不為也。

    ”遂以其屬徙東夷,終身不返。

     ○商容 商容,不知何許人也。

    有疾,老子曰:“先生無遺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将語子。

    過故鄉而下車,知之乎?”老子曰:“非謂不忘故耶?”容曰:“過喬木而趨,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敬老耶?”容張口曰:“吾舌存乎?”曰:“存。

    ”曰:“吾齒存乎?”曰:“亡。

    ”“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剛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辜盡矣。

    ” ○老子李耳 老子李耳,字伯陽,陳人也。

    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

    轉為守藏史。

    積八十餘年,《史記》雲二百餘年。

    時稱為隐君子,谥曰聃。

    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

    過西關,關令尹喜望氣先知焉,乃物色遮候之。

    已而老子果至,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五千餘言,為道家之宗。

    以其年老,故号其書為《老子》。

     ○庚桑楚 庚桑楚者,楚人也,老聃弟子,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

    其居三年,畏壘大壤。

    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

    今吾曰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

    然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於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

    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

    ” ○老萊子 老萊子者,楚人也。

    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

    莞葭為牆,蓬蒿為室,枝木為床,蓍艾為席,飲水食菽,墾山播種。

    人或言於楚王,王於是駕至萊子之門。

    萊子方織畚,王曰:“守國之政,孤願煩先生。

    ”老萊子曰:“諾。

    ”王去,其妻樵還,曰:“子許之乎?”老萊曰:“然。

    ”妻曰:“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祿者,可随而鐵钺。

    妾不能為人所制者。

    ”妻投其畚而去。

    老萊子亦随其妻,至於江南而止。

    曰:“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

    ”仲尼嘗聞其論,而蹙然改容焉。

    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人莫知其所終也。

     ○林類 林類者,魏人也,年且百歲。

    底春披裘,拾遺穗於故畦,并歌并進。

    孔子适衛,望之於野,顧謂弟子曰:“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

    ”子貢請行,逆之隴端,面之而歎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類行不留,歌不辍。

    子貢叩之不已,